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古代說話禮儀知識大全
中華孝道文化:古代孝敬父母的禮儀【1】
孝敬父母禮儀一:出必告
《禮記·曲禮》說:“夫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p>
意思是:作為子女,外出去哪里,必需向父母稟告;返回家時,要和父母見面,報平安。
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讓父母放心,即外出不做出格事,平平安安回家來。
如今,我們上、下班以及上學、放學出進門時,是否會對父母說一聲“我上班(下班)去(回來)了”?據(jù)筆者觀看,大部分“人子”能夠做到“出必告”。
但也有人不留意這些“小事”,出門不哼不哈,揚長而去;進門不打招呼,靜靜躲到自己房間里玩電腦、寫作業(yè),對在家里忙家務的父母或爺爺奶奶,就似乎沒觀察似的,不理不睬。
這就做得不好。
孝敬父母禮儀二:為人子“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意思是說,大凡為人子女的法規(guī)是:冬天要留意父母穿衣是否暖和,居處是否溫和。
夏天,要考慮怎樣讓父母感到?jīng)隹臁?/p>
每晚睡前扶持父母就寢,早上起床要探望父母,問身體是否安好。
現(xiàn)代人比較忙,且又不與父母同住,每天扶持父母就寢唯恐辦不到,但應常常打打電話,詢問父母家里有什么事要做,身體狀況如何,降壓藥是否按時吃了?甚至連煤氣是否平安,水管是否有漏水現(xiàn)象等等,也應關照到。
周末幫父母干點家務,一起吃吃飯、聊談天、散漫步?????。
假如父母年老多病,就應拿出更多時間陪伴、照料。
孝敬父母禮儀三:長者立
“長者立,不行坐;長者來,必起立?!?/p>
意思是:長輩站著的時候,自己不要坐下;長輩到來的時候,肯定要起立。
“徐行后長,不疾行先長,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說的是:應在長者身后慢行,不要跑到長者前面快步行走,不行在長者座前晃來晃去。
長者給東西的時候,要用雙手去接。
如今,我們家家有個“小皇帝”或“小公主”,由父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六個人服侍。
這樣的“小皇帝”或“小公主”能夠做到上述教育嗎?家長不行掉以輕心,應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尊老、愛老的習慣,從一點一滴做起。
另外,作為父母,肯定要給孩子做出表率。
孝敬父母禮儀四:召無諾
“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
意思是:父親呼喚,不要只口頭上應答,老師呼喚,不要只是應答,應當在應答的同時,停下自己的事,馬上起身聽候叮囑。
古人這條法規(guī),今日看來仍有現(xiàn)實意義。
有些孩子,父母同他說話時,經(jīng)常會心不在焉,哼哈容許著,可眼睛還盯在電視機上,身子就是不動。
還有的子女嫌長輩(特殊是媽媽)啰嗦,不愿聽嘮叨,甚至用雙手把耳朵捂住,或者是躲起來不理睬,給你來個小鬼不見面。
性情急躁的孩子,甚至會同父母頂嘴、爭吵。
這些都是很失禮的行為。
中華傳統(tǒng)禮儀大全【2】
一、口頭稱謂語
古代稱謂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戰(zhàn)中,我們的祖先也同樣講究語言美。
《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說,對人說話要敬重、和氣,談吐文靜。
如今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呼不禮貌。
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敬重的方法,也許有如下數(shù)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
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于敬重的原因,不敢直接指呼對方。
例如,“陛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后、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臺、卯”等。
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
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慧”的說法來稱呼自己。
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
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說法來稱呼。
例如自稱“臣、仆、在下、*子、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
例如自稱“弟子、同學、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如今: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敬重、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tài)、相貌為“風采”等。
稱別人的身體為“玉體”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來賓、仙游”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采納虛心的說法。
例如:
稱自己的妻子為“*內(nèi)、拙荊”。
稱自己的孩子為“*息、犬子”。
稱自己的伴侶為“敝友”。
稱自己的事情為“*事”。
稱自己的看法為“愚見、愚計”。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回答別人稱“上報”等等。
古漢語中還有一類很突出的詞,叫“謙敬副詞”。
例如“蒙、竊、幸、猥、辱、敬、惠、謹”等等。
這些謙敬副詞,和上面所談的尊稱、謙稱以及委婉語、諱飾語等等,都是我國
古代的禮貌語言,表達了我國古代語言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交友稱謂
人總是要交伴侶的。
自古以來,對交什么性質(zhì)的伴侶,都有明確的稱謂。
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為好伴侶。
忘形交:不拘形跡的缺欠或丑陋,結成不分你我的伴侶。
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互相支持的伴侶。
莫逆交:指彼此心愿相通,無所違逆。
刎頸交:指友情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
貧賤交:窮困潦倒時結交的伴侶。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交。
患難之交:同經(jīng)磨練而成為伴侶。
至交:友情最深的伴侶。
世交: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舊、舊交、故人,泛指有舊的交情。
一面之交:僅僅相識,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交的伴侶,因其重利而忘義,后稱小人之交。
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同學。
高足:稱別人的同學。
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nèi)人(內(nèi)子、內(nèi)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伴侶。
常用敬詞
請:有求于對方。
請問:懇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賜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于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見:訪問。
拜托:托人辦事。
拜辭:告辭。
敬請:尊敬地懇求。
恭候:尊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臨(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別。
奉陪:陪伴。
(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知。
奉勸:勸說。
奉養(yǎng):侍奉和贍養(yǎng)(尊親)。
恭喜:慶賀對方已經(jīng)取得勝利。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氣語
恕:懇求別人諒解,不要計較。
有勞:用于拜托或答謝對方關心做事。
相擾:打攪。
難為:感謝對方的關心。
久仰:仰慕思慕已久。
久違:很久未見。
勞駕:用于請對方做某事。
勞神:耗費精神。
借光:請人賜予便利。
包涵:請人寬容或諒解。
指教:敬請指教。
多謝:很感謝。
失敬:責怪自己禮貌不周。
失禮:自己感到禮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別人。
留步:請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二、傳統(tǒng)稱謂種種
我國古代許多文明稱呼,至今還被運用。
如:
將父母稱為高堂、椿萱、雙親;
稱呼別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
稱別人兄妹為令兄、令妹;稱別人兒女為令郎令媛;
自稱父母兄妹為家父、家嚴、家慈、家兄、舍妹;
稱別人庭院為府上,尊府;
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稱丈人,雅稱為岳父、泰山。
兄弟為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為伉麗、配偶、伴侶。
婦女為巾幗;男子為須眉。
老師為先生、夫子、恩師;
同學為門生、受業(yè)。
學堂為寒窗;
同學又為同窗。
父母死后稱呼上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
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鰥。
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于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
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發(fā)上綰成小髻髻。
《禮記·內(nèi)則》“拂髻,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fā)結之。
”后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
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
”這里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
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fā)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
陶潛《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這里的“黃發(fā)”也代稱老年。
束發(fā):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發(fā)束成髻,盤在頭頂,后來就把“束發(fā)”代稱成童的年齡。
《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高校,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歸有光《項脊軒志》:“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
成童:古時稱男子年達十五為“成童”。
《禮心·內(nèi)側》:“成童,舞象,學射御。
”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學洛陽。
”李賢注:“成童,年十五也。
”又,《谷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范寧注:“成童,八歲以上。
”可見,成童究竟是幾歲,也有不同的說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禮記·內(nèi)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
”則又指出嫁的年齡。
《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yè)牛醫(y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于女子。
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
呂巖《贈張泊詩》:“攻成當在破瓜年。
”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
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進行大禮。
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
而立:《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后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篤,年僅而立”;
不惑:代稱40歲,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岳《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
”
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
古人又稱50歲為“艾”,60歲為“耆”,《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后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
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
”毛傳:“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勞,賜一級,無下拜。
”杜預注:“八十曰耋。
”
耄:《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桓寬《鹽鐵論·孝養(yǎng)》亦稱“八十曰耄。
”
期頤:《禮心·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鄭玄注:“期,猶在也;頤,養(yǎng)也。
”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于養(yǎng)。
”后來就拿“期頤”代表百歲。
蘇軾《次韻子由三首》:“處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
”
另有“丁年”之說,泛指成丁之年,即壯年,溫庭筠《蘇武廟》詩:“回首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可是成丁之年各個朝代規(guī)定不同,如惰朝以20歲為成丁,唐玄宗天寶年間以23歲為成丁。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古人稱謂上的敬辭。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
“陛下”原來反映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需先呼臺階下的侍者告之。
后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
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辭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進展而有所改變,漢朝以后演化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
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是舊時對別人的敬重。
常用于書信之中。
原意是由于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呼其名,經(jīng)常先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為“閣下”的,后來漸漸演化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
如《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謹使臣良奉白壁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足下。
’”
以上這些敬辭,如今對外交往時(書信、宴會致詞)還經(jīng)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見于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
”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
”到了戰(zhàn)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
歷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始見于《曲禮》。
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y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生。
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里已開頭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
到了元代,“小姐”漸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只生得個小姐,字鶯鶯。
”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最終進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并漸漸傳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于《詩經(jīng)·大雅·既醉》:“厘爾女士。
”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妻子的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后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nèi)子:從前丈夫?qū)e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nèi)。
室人:多數(shù)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后人用作妻之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fā)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xù)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方夫妻關系,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xù)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中國古代文明禮儀的記載【3】
一、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里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敬重長輩。
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孟子說:“養(yǎng)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注:《孟子·告子下》)。
“慶”就是賞賜。
古代這種傳統(tǒng)禮儀,對于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系,不管過去和現(xiàn)代,都起著重要作用。
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并不僅止于一般百姓的生活之中。
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法規(guī)和養(yǎng)老的禮制。
《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禮記·祭義》)。
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安排獵物時要得到優(yōu)厚的一份。
一些古籍,對于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確的要求。
如《養(yǎng)蒙便讀》說:“侍于親長,聲簡單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注:《養(yǎng)蒙便讀·言語》)。
《弟子規(guī)》又說:“低不聞,卻非宜”。
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肯定的法規(guī),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yǎng)的重要標志。
任何形態(tài)的社會,都需要敬重老人。
不僅由于老人閱歷深,見聞廣,閱歷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奉獻大,理應受到敬重;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愛護、照看和關心。
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xiàn)代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當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盡量考慮到為老人制造便利條件。
關于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
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關心自己打天下,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容許。
從今,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發(fā)揮,為劉備的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特別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確定因素。
平常不敬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
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jīng)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親士》)。
今日我們提倡發(fā)揚古代“敬賢之禮”,須給予現(xiàn)代新人才觀的內(nèi)容,就是要敬重學問,敬重人才。
當今社會,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
種種競爭,歸根究竟是人才的'競爭。
大至國家民族,小到公司企業(yè),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地位,都必需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
只有從思想觀念到詳細行動上敬重、愛惜人才,使全社會形成一個敬重學問、敬重人才的良好環(huán)境,形成足夠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儀尚適合
中華民族素來注意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
遇到重大節(jié)日和發(fā)生重要大事,多有商定俗成的儀矩。
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
久而久之,就形成很多節(jié)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jié)、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jié)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在古代,婚、喪和節(jié)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guī)定得非常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guī)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
今日,我們要保持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禮儀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合。
即如二程所主見:“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缺乏則為儉”(注:《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
可見,儀式的規(guī)模在于得當,適當?shù)奈娘検潜匾模娘椷^當就會造成浪費鋪張,偏離禮規(guī)的要求;而過于吝嗇,阻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體的。
古人這種見解特別精辟,對我們今日進行各種儀式具有指導作用。
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進行各種儀式仍舊是不行缺少的。
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jié)慶活動,都有不同的儀式。
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guī)模,就必需把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xiàn)代文明相結合,相關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華而不實。
我們尤其要反對那種借婚喪慶典之機,大操大辦,鋪張鋪張的現(xiàn)象;反對那種認為儀式越隆重越好,越豪華越合乎禮規(guī)的做法。
如:當今不少新婚夫妻為使婚禮夠排場,擺闊氣,相互攀比,搞到債臺高筑,造成巨大鋪張。
甚至有些領導干部不顧影響,為子女權為私用,收受大宗賀禮,助長奢侈之風。
這既不符合我們優(yōu)良傳統(tǒng),又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民情。
三、禮貌待人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非常注意文明禮貌。
由于禮貌是人類社會據(jù)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guī)范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橋梁。
它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華民族歷來就特別重視遵循禮規(guī),禮貌待人。
其中很多耐人尋味的閱歷之淡,無論過去和現(xiàn)在,都給人以啟迪。
詳細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與人為善
與人相處,為善領先。
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nèi)心的誠意,是誠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jié)。
《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注:《禮記·曲禮上》)。
假如外表上尊敬熱忱,而內(nèi)心虛偽,或是僅僅內(nèi)心敬重,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
應當表里全都,才能從根本上消退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
敬重他人,就要公平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
假如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
《論語·子罕》載:孔子觀察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
相見時,即使這些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
行過別人面前時,肯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首先要敬重他人的意愿,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
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愛的東西。
古人說:“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論語·顏淵》)”,就是這個意思。
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松開心,但決不行戲弄取樂。
假如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人起不雅的外號,都是非常不敬的。
南北朝時顏之推就曾對此種不敬生氣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戲。
或相指名為豚犢者,有識旁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
(二)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
就是說,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需報以同樣的禮敬。
這樣,人際交往才能公平友好地在一種良性循環(huán)中持續(xù)下去。
因此,《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注:《禮記·曲禮上》)。
對于受恩者來說,應當?shù)嗡?,涌泉相報?/p>
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
孔子說:“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注:《禮記·表記》)。
可見,“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yǎng)。
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
送禮的本意,在于表達敬意答射之意,所謂禮輕意重,并非越多越好。
正如《莊子·山木》篇說所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四、容儀有整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tài),是其修養(yǎng)、文明程度的表現(xiàn)。
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zhí)事謹敬,文質(zhì)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于進德修業(yè)。
古代思想家曾經(jīng)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tài)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
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不免過于繁瑣。
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穿著容貌:《弟子規(guī)》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智能氣體濃度報警器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zhì)生產(chǎn)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老齡化趨勢下2025年老年長期照護服務模式與社區(qū)服務體系建設報告
- 2025年裝備制造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關鍵環(huán)節(jié)診斷與優(yōu)化報告
- 高校學生師徒結對輔導計劃
- 2025年春季班主任班級活動組織計劃
- 六年級第一學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
- 老年教育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提升策略研究
- 工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數(shù)據(jù)加密算法效能優(yōu)化與行業(yè)趨勢2025研究報告
- 2025小學五年級班主任班級衛(wèi)生管理計劃
- 涿鹿縣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
- 武漢2025屆高中畢業(yè)生二月調(diào)研考試數(shù)學試題及答案
- 物業(yè)財務知識培訓課件
- 第四單元 社會爭議解決(大單元教學設計)高二政治同步備課系列(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2)
- 泌尿外科學(醫(yī)學高級)-案例分析題-9
- 2024年中考物理試題分類匯編:浮力及其應用(原卷版 )
- 2025-2030年中國廢鋁行業(yè)前景規(guī)劃及投資決策建議研究報告
- 中期妊娠引產(chǎn)的護理
- 《攝影基礎知識講座》課件
- 全屋硬裝 工具-版本信息 v2-2021041課件講解
- 東華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方案
- 少先隊隊員知識考核試題參考(有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