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載論中的孫悟空崇祀之俗_第1頁
古今載論中的孫悟空崇祀之俗_第2頁
古今載論中的孫悟空崇祀之俗_第3頁
古今載論中的孫悟空崇祀之俗_第4頁
古今載論中的孫悟空崇祀之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今載論中的孫悟空崇祀之俗

I207.419:A1004-1877(2010)01-0020-04錢鐘書《讀小說偶憶》云:尤西堂侗《艮齋雜說》卷三云:“福州人昔祀孫行者為家堂,又立齊天大圣廟,甚壯麗。四五月間迎旱龍舟,妝飾寶玩,鼓樂喧闐,市人奔走若狂,其中坐一猴耳。”李穆堂紱《別稿》卷十四《云南驛程記》云:“過澤州,方祈雨,舁一泥人,曰孫悟空。”梁諫庵玉繩《瞥記》卷六載:“應城程拳時(名大中)《在山堂集》有《蘄州毀悟空像記》,其略云:蘄俗以六月某日賽二郎神,神出鬼沒一人前導,山民呼‘行者’。舉行者名,則元人小說所載孫悟空也。是日蘄人無遠近,皆來就觀:輟市肆,肅衣冠,立于門。出只雞百錢為壽,必稱命于行者以至于神。一不予,則行者機變,舉動趟捷若生,擊人屋瓦器皿,應手皆碎,甚則人受其咎。乾隆甲戌,州牧錢侯聞其事,悉取像焚之?!币陨先陆钥膳c《聊齋志異·齊天大圣》條相發(fā)明:“偶然題作未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此之謂也。[1](P275)又錢著《小說識小續(xù)》一文云“《聊齋志異》卷四‘齊天大圣’條謂八閩有孫悟空祠,香火甚盛。有慢者必遭神罰。向謂蒲留仙荒唐之言”,下又引梁玉繩《瞥記》條引程拳時《蘄州毀悟空廟記》一節(jié),然后論曰:“則真有鑄像以事者?!盵1](P303-304)由上引錢先生考證可知,清初以降文獻記載中,福建福州、云南澤州、湖北蘄州等地,皆曾有崇祀齊天大圣孫悟空之俗,并且為遠在山東并未去過這些地方的蒲松齡所知。另外,這些祭祀都發(fā)生在旱災的時候,為祈雨而設,可見是把孫悟空當作了能夠支配下雨的神靈。但上述各地孫悟空崇祀似以福州為最盛,且具有別樣的意義。近有《福州晚報》陳志平《蒼霞洲有供奉孫悟空的清泉庵》一文,提供了福州古代孫悟空崇祀另類的信息:在風景秀麗的福州市臺江區(qū)蒼霞洲美打道的古榕樹旁,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玉封齊天府霞江清泉庵(俗稱王爺廟)。……據(jù)記載,清泉庵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庵內(nèi)供奉的是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一路除怪降魔、揚善除惡的齊天大圣孫悟空。據(jù)九旬老人唐老伯口述,少年時,他曾聽祖父說,早年閩江洪水經(jīng)常泛濫,蒼霞洲沿江泥沙長年累月積淀成為沙洲,經(jīng)常有上游溪船(一種尖底的運糧船)在這里擱淺甚至翻船,人亡船翻的悲劇時有發(fā)生。有一年,閩江發(fā)大水,不知從上游何處漂下一個神龕到美打道,有人幾次推開都沒有成。待洪水退后,鄉(xiāng)人將神龕抬到岸上,發(fā)現(xiàn)里面有“孫黑白三圣爺”字樣,就把它供在樹上。說來也奇怪,從此后美打道船只擱淺和翻船的事故漸漸少了,確保了福州城里糧食的供應。為感謝齊天大圣的保佑,鄉(xiāng)人、船民、搬運工等籌資,在此建了廟宇,廟內(nèi)供奉著孫黑白三尊圣王爺塑像,……孫大圣成為蒼霞洲、寶鼎境、勝興社、美打道一帶居民和船民的保護神。[2]由此可知,古代福州人還把孫悟空奉為抵御水災和保護船民之神,其意義更加擴大,但仍主要圍繞在民生與水的關系方面問題的解決。齊裕焜先生《〈西游記〉成書過程探討——從福建順昌寶山的“雙圣神位”談起》一文,從福建孫悟空故事的流行與崇拜等論及孫悟空形象的淵源,寫道:在洪邁《夷堅志》有《福州神猴廟記》;里人何求的《閩都別記》,雖然成書于清乾隆年間,但是說書人編的是從漢唐五代經(jīng)宋元到清初流傳在福建主要是福州地區(qū)的民間故事,其中陳靖姑收妖猴丹霞的故事都可證明福建猴崇拜的盛行。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在福建猴崇拜的豐厚土壤上得到廣泛而深入的傳播和發(fā)展。劉克莊有“取經(jīng)煩猴行者,吟詩輸鶴阿師”的詩句;與劉克莊同時代的張世南《游宦紀聞》記載福建永福號稱“張圣”的僧人為寺廟所作的一篇贊語,中有“無上雄文貝葉鮮,幾生三藏往西天。行行字字為珍寶,句句言言是福田??嗪2ㄖ泻镄袕?,沈毛江上馬馳前?!钡染?,說明猴行者的故事南宋已在福建傳播。在福建泉州開元寺,有東西兩塔,始建于唐垂拱年間,系木塔,至宋時改為石塔。在西塔上有一浮雕,有猴行者的像,“猴頭人,尖嘴鼓腮,圓眼凹鼻,目光有神;頭上套著金箍,腦后鬣毛翅起,耳輪穿環(huán);上身穿皮毛直裰,頂掛大念珠,一直垂到腹下;腿上扎綁帶,腳穿羅漢鞋,腰左系著一卷《孔雀王咒》和一只寶葫蘆”;“手執(zhí)一把鬼頭刀”;“浮雕左上角有一小僧人,側(cè)身向左,背有圓光,駕在祥云上,雙手合十,應為玄奘;右上角刻有‘猴行者’三字”。這些材料里都是“猴行者”而不是“孫行者”,與《取經(jīng)詩話》是一致的。聯(lián)系甘肅安西縣榆林石窟和東千佛洞先后發(fā)現(xiàn)的六幅壁畫,說明在南宋至元初,唐僧取經(jīng)故事中猴行者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故事在西北、江淮和東南沿海同時廣泛傳播,一定要說孫悟空誕生在西北、在連云港、在山西婁煩、在福建都是不科學的。[3]這個結(jié)論是正確的。但對于本文而言,其論證中提到的孫悟空故事在除福建福州、云南澤州、湖北蘄州之外,在我國的“西北、江淮和東南沿海同時廣泛傳播”的現(xiàn)象更值得注意。雖然這一現(xiàn)象各方面具體的情況頗為復雜,但同是作為以“猴行者”或?qū)O悟空為神靈的故事表達,可以認為也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相關地域?qū)O悟空崇拜的信息,其中大概或多或少有崇祀活動曾經(jīng)發(fā)生,而孫悟空風俗流行的范圍應更廣大一些。但是,生活于清初的蒲松齡能言閩人崇祀孫悟空之俗,卻并沒有記載,也似乎并不知道山東泰安也曾有崇祀孫悟空之俗。近有泰安記者采訪周郢先生題為《泰山發(fā)現(xiàn)“孫猴子廟”遺址》的報道云:近日,泰山研究者周郢近日在田野考察中,發(fā)現(xiàn)了泰山一座奉祀孫悟空廟宇——大圣院的遺址。此廟位于泰安市岱岳區(qū)夏張鎮(zhèn)朱家莊村西,據(jù)民國《重修泰安縣志》卷二記載:“大圣院:在縣西南五十馀里嶅山東南。創(chuàng)建無考。元重修之,有至元三十一年徐朗塔廊記碑,張士或書。廟久圮,惟磚塔九級碑存焉?!彼拼笫?,據(jù)本村老人證實,即“齊天大圣”孫悟空。據(jù)朱家莊八十二歲老人楊桂松介紹:大圣院俗稱“孫猴子廟”,廟內(nèi)有一高塔,共九級,俗稱“北白塔子”,又稱萬丈塔。白塔第一層高約2米,塔門南向,塔中置有小神龕,置有“孫猴子”手執(zhí)金箍棒的塑像,造型生動傳神。同村七十歲老人楊玉金補充說:“‘猴子像’高約二尺,系一尊立像。相傳白塔之下,壓著白骨精,故塑孫悟空以鎮(zhèn)妖。又有塔底有洞,直通嶅山之西?!贝笫ニ?956年被村民拆除,現(xiàn)遺址散落著許多的古磚。樹立《塔廊記》碑的石座尚存,據(jù)楊玉金介紹:此碑為圓頭,約2米高。后被人仆毀,現(xiàn)正在尋找。關于此碑,周郢在清楊守敬《三續(xù)寰宇訪碑錄》卷十一上查到相關的記載:“《重修大圣院塔廊記》:徐朗撰,張士彧正書并題額正書。至元十一年九月。山東泰安?!彪m原文尚待查找,但是證明,泰山大圣院至遲在元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遠早于百回本《西游記》的成書時代。至于孫悟空廟為何會在泰山出現(xiàn),周郢認為,這是由于泰山地區(qū)為《西游》故事的發(fā)源地之一,岱西的大圣院,正逗透了兩者的一段文化淵源。[4]2009年3月1日,我應記者之邀,去山東東平的接山鄉(xiāng)考察齊天大圣碑,回來后寫有《東平孫悟空廟碑考察記》,節(jié)錄如下:大圣廟原本坐落于當?shù)胤Q之這為花果山的半山坡上,已在文革中毀壞,除散存石柱坑、磚石等遺物外,唯一能夠證明世曾有此廟的,就是一塊孤立特出的大圣廟石碑。石碑高約160厘米,寬約80厘米,厚約30厘米。雖不甚高大,但今當初春,草木凋零,一無遮擋,遠遠望去,在緩降的山坡上頗顯得醒目,還似乎有些高大了!石碑正面有記,敘立碑緣由始末甚詳,而未暇照錄。讀之,約略云臨近鄉(xiāng)民因苦旱祈雨,立此大圣廟;大圣即齊天大圣,《西游記》中所寫者……。碑文作者為當?shù)匾烩陨?,時在清嘉慶十年(1805)十二月,實已是公元1806年了。尹山莊村原黨支部書記88歲高齡的尹序瑞老先生稱說,故老相傳此山名花果山,逢旱即有祭大圣祈雨風俗,因立此廟。廟未毀時,供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小白龍四神像,各高不過半米,廟的規(guī)模亦不甚大。祭祀時以條凳相接,人相續(xù)跨坐凳上,旁設火炮,放炮時人因震動作搖狀,如龍之升天行雨,以祈如愿。但我觀廟址地勢與基礎較大,或尹老能見時廟已毀損縮小了規(guī)制,而初建之時,也許有一定的規(guī)模,俟考;而尹老所述祭大圣祈雨之俗與舊籍所載福建、湖北等地祀悟空祈雨風俗,大略亦相仿佛。由此可知,我國清代南北曾長時期盛行立廟祭祀孫悟空以祈雨之俗,近世逐漸消歇,至今未見有關他處現(xiàn)存此類孫悟空廟或碑的報道。因此,東平縣孫悟空廟碑的發(fā)現(xiàn),或為填補空白的僅有之文物,于民俗學乃至《西游記》成書、流行的研究都大有裨益,是相當寶貴的。但在本文,由此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與“在西北、在連云港、在山西婁煩、在福建”等地都有或很可能有的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孫悟空崇祀之俗一樣,古代山東泰安也長期流行有孫悟空崇祀的風俗。余嘉錫先生《宋江三十六人考實·呼保義宋江》論“今揚子、濟寧之地,皆為立廟”云:“民間迷信祠祀,多出于小說。明時水滸傳已盛行,故為宋江立廟。彼無是公之流如齊天大圣者,猶為人所奉祀,況江乎?”[5](P32)可見余先生也注意到近世尚存的民間奉祀孫悟空現(xiàn)象。綜合以上諸家載論,可以得出有關古代孫悟空崇祀之俗的如下認識:(一)隨西游故事的東西流衍形成,孫悟空逐漸成為民間崇祀的對象。其始或在南宋,元明清三代曾較為興盛,至晚清歸于消歇,前后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是一份業(yè)已消失的民間風俗文化遺產(chǎn)。(二)孫悟空崇祀之俗最早似起于福建,并在那里最為興盛。但除福建之外,此俗至少也在云南、湖北、甘肅、江蘇、山西、山東等地流行,而實際流行的區(qū)域可能更廣。(三)孫悟空崇祀之俗多因祛除水旱災害,包括祈求船運的安全,主要集中于有關民生與水之關系問題的解決,是民間自發(fā)的娛神禳災祈?;顒?。其形式未免狂野,還可能張揚過甚,因而很難得到官方的支持。如上引錢先生文述引蘄州例,可能在有的地方還曾受到過地方官府的壓制以至取締。這大概是其終于未能流行更廣,并至清末最后消歇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明末以至清代的孫悟空崇祀之俗為宋元流風,但也不排除百回《西游記》成書后的影響。但是,百回本《西游記》中孫悟空形象的塑造肯定受有此本成書以前孫悟空崇祀之俗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我愿意重申上引拙文《東平孫悟空廟碑考察記》的結(jié)論:從泰山與《西游記》關系的研究來看,這一建立于清代中葉的孫悟空廟碑,甚晚于百回本《西游記》的成書,于百回本《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似已沒有什么關系。其實未必然,因為此廟與石碑雖然建立于清嘉慶年間,但其風俗或來源甚早。參以東平臨近泰安元代已有大圣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