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脾胃學說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
陜西中醫(yī)學院從屬醫(yī)院脾胃病一科王捷虹1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頁22
《內經(jīng)》構架脾胃學說理論基礎
1脾胃學說發(fā)展淵源3張仲景將脾胃學說利用于臨床金元時期全盛發(fā)展了脾胃學說
4明清時期葉天士充實了脾胃學說
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頁一《內經(jīng)》思想構架脾胃學說理論基礎
1.脾胃功效
2.脾胃病病因病機3.脾胃病治療3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頁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頁(一)脾胃功效
1、脾胃主水谷精微之運化
《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是對脾胃功效高度概括;《素問·五臟別論》“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明確地指出脾胃含有運化、轉輸水谷精微功效。5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頁(一)脾胃功效2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
《靈樞·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認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腑……,
衛(wèi)氣者,出其悍氣之僄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營、衛(wèi)、氣、血、津液都有賴于脾胃運化水谷精微6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頁(一)脾胃功效
3脾胃主肌肉而充養(yǎng)四肢百骸
《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
《素問·熱論》“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
說明足陽明胃與足太陰脾一樣,含有主司肌肉功效。《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四肢皆稟氣于胃”,卻又“必因于脾,乃得稟也”。
肌肉豐腴、四肢健壯與脾胃健運親密相關。7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頁(二)脾胃病病因病機
1.飲食不節(jié)
饑飽無度
《素問·痹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素問·生氣通天論》
五味失調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薄拔哆^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素問·生氣通天論》)。8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8頁(二)脾胃病病因病機2情志所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思傷脾”;《靈樞·本神》“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支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逼咔槲逯緦嵞巳酥G?但若五志過用,七情妄動,皆能為病。大怒傷肝,肝木橫逆,又可犯脾侮土卒恐傷腎,腎水泛濫,常致水橫困土五志失調,皆可影響脾胃運化,致成脾胃病變。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9頁(二)脾胃病病因病機3外邪所傷
脾為陰土,喜燥惡濕,以升為健;
胃為陽土,喜潤惡燥,以降為安?!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
說明異常氣候常是
脾胃病證病因之一。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0頁
《素問·玉機真藏》“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fā)瘴,腹中熱,煩心出黃。”
《素問·熱論》:(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p>
表明脾胃病證常可由其它經(jīng)絡、臟腑傳變而來。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1頁至于脾胃病證發(fā)病機理,包括到寒熱虛實等各個方面
《素問·藏氣法時》:“脾病者,身重善饑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jié)M腸鳴,饗泄食不化?!?/p>
腹?jié)M、饗泄、飲食不化為脾家虛實常見之證。
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2頁《素問·調經(jīng)論》:“脾藏肉……形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薄鹅`樞·師傳》:“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胃中寒,則腹脹”《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面熱者,足陽明病”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3頁(三)脾胃病治療刺灸治療《素問·刺熱篇》
治脾熱病以“刺足太陰陽明”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4頁
脾胃病治則治法
《素問·藏氣法時》:“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端貑枴り庩枒蟠笳?:“中滿者,瀉之于內”、
“其實者,散而瀉之?!?/p>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土郁發(fā)之?!边@些法則一直為后世所沿用,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完整方藥體系。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5頁
方劑:半夏湯(秫米、半夏)——胃逆不和
不得眠主方蘭草湯(佩蘭)——脾癉(口甘)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6頁總而言之,不論脾胃解剖、生理、病理,還是診療、治療與預防,《黃帝內經(jīng)》敘述都頗具規(guī)模,為脾胃學說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中醫(yī)學所謂“脾胃”不但僅是解剖學概念,更主要是含有生理、病理功效概念,是個各種功效概念統(tǒng)一體。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7頁脾胃病脾脾胃病病
脾胃納運、升降、化生涵涵蓋:胃腸病、胰腺炎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
失常常延伸延伸與消化功效相關器官疾病肝膽疾病:肝炎、黃疸、膽囊炎、肝硬化囊炎、肝硬化消消化疾病疾病與消化功效相關器官疾病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8頁脾胃病
脾胃病所含病種有嘔吐、反胃、吐酸、嘈雜、痞滿、胃脘痛、呃逆、噎膈、泄瀉、腹痛、便秘等。伴隨時間及損傷繼續(xù),相關臟腑發(fā)生功效異常,疾病趨于復雜化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19頁二、《傷寒雜病論》奠定脾胃病
辨證論治基礎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0頁醫(yī)圣張仲景醫(yī)圣張仲景,名機,河南南陽市人。生于東漢年間,(約公元150年),死于公元215年。相傳曾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1頁《傷寒論》對脾胃學說貢獻一、強調“實脾”治未病作用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先當實脾”。
仲景繼承《內經(jīng)》,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論點,強調“實脾”在治未病中作用,開東垣脾胃學說之先河。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2頁二、闡述脾胃病證辨證綱要
1.脾胃病六經(jīng)辨證
陽明病:“胃家實”。
陽明經(jīng)證——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陽明腑證——“不更衣,內實,大便難?!?/p>
太陰病:“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滿?!逼⑽笇W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3頁二、脾胃病證八法應用
1.汗法——桂枝湯麻黃湯
2.下法——大承氣湯、小承氣湯、麻子仁丸
3.吐法——瓜蒂散
4.和法——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小半夏湯
5.溫法——理中湯、四逆湯、大建中湯、苓桂術甘湯、黃
土湯、桃花湯
6.清法——白虎湯、竹葉石膏湯、茵陳蒿湯
7.消法——厚樸七物湯
8.補法——薯預丸、小建中湯、麥門冬湯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4頁三、重視“人以胃氣為本”
仲景方常以調和脾胃藥品為佐使:
如:調和營衛(wèi)桂枝湯用生姜、大棗、甘草;
和解少陽小柴胡湯用人參、甘草、姜、棗;
寒涼清熱白虎湯用粳米、甘草;
《傷寒論》112方中:使用調和脾胃甘草方劑為70首使用顧護脾胃大棗方劑為40首使用和中安胃生姜方劑39首,干姜方劑24首
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5頁
立法處方,重視脾胃
在六經(jīng)病辨證論治中,仲景從理、法到方、藥
處處以脾胃為本,
養(yǎng)胃扶正以祛邪
祛邪而不傷脾胃思想貫通其中,諸般治法均強調勿損脾胃。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6頁1發(fā)汗解表,必資化源仲景立桂枝湯外調營衛(wèi),內和脾胃,從脾胃以達營衛(wèi)。方中不但以炙甘草、生姜、大棗補益脾胃,而且要求藥后啜熱稀粥,助胃氣益津液,以滋釀汗之源;麻黃湯雖峻汗,但配伍炙甘草,意在汗不傷正。五苓散可通陽和表、化氣行水,其立足點以健運脾陽為主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7頁2清熱攻下,保留胃陰陽明病熱結,治當清下,但仲景在祛邪時,常兼顧胃氣。白虎湯,方中以知母、石膏之大寒清其邪熱,
以粳米、甘草益氣以調和中氣。仲景立承氣之法,承順胃氣,蕩滌燥結,一則恢復胃氣和降,二則急下存陰。既可下其燥結,又無傷陰之虞,一投兩效。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8頁3扶助正氣,和解托邪
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膽胃失和,邪正交爭,虛實相兼,治宜扶正達邪外解,方用小柴胡湯?!吧訇栔髦危囄笟獬錆M”。少陽氣弱血盡,全賴中土滋養(yǎng),參、草補中,則木氣始得榮發(fā),胃和則病愈。柴胡、黃芩、半夏和解少陽人參、大棗、生姜、甘草補中和胃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29頁4溫扶陽氣,補土保元三陰之病,陽氣虛弱,治當溫陽。仲景治療三陰虛寒之證,溫陽時總以補益中焦為宗旨。太陰病主方理中湯,溫運脾陽,散寒除濕,屬溫補中土第一方。溫中補虛:四逆湯、小建中湯,《傷寒論》以脾胃為中心,執(zhí)中州以灌四旁,用小建中湯健運中氣,化生氣血,則陰陽自和,臟腑得安而病愈。少陰病四逆湯為脾腎之陽同健溫補脾腎方,仲景以之治少陰病,寓復中陽而救腎陽之旨。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0頁
5依據(jù)脾胃氣機升降規(guī)律,研究其病變本質,確定對應治療方法。《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篇》云:“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張仲景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寒熱之邪錯雜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之證
寒熱并用、辛開苦降,以調理脾胃氣機之升降,創(chuàng)經(jīng)方“半夏瀉心湯”。
為后世醫(yī)家治療胃腸疾病首選最正確良方。31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1頁樞機不利《傷寒論》: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2頁
三補土派發(fā)展與貢獻
補土流派—易水學派分支補土流派是以李東垣為代表人物,以補中、升陽、益氣、益胃為主要治療方法學術流派。李杲,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宋金時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創(chuàng)建脾胃學說,被后世稱為“補土派”鼻祖。33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3頁
主要貢獻
發(fā)揮臟腑病機學說中脾胃主要性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4頁
代表著作
1《內外傷辨惑論》1247年3卷主要討論內傷、外感2《脾胃論》1249年3卷是其脾胃學說代表作,全書列方60余首3《蘭室秘藏》1276年3卷分述內,外,婦,兒臨床各科有不少李杲自制方4羅天益還整理出版李杲《醫(yī)學創(chuàng)造》、《活法機要》、《東垣先生試效方》。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5頁1.補中益氣湯
出自李東垣《脾胃論》。
補氣升陽,甘溫除熱
主治:氣虛發(fā)燒證,
但后世多用于治療脾胃氣虛證及氣虛下陷證。立方意旨:虛者補之,損者益之,陷者舉之。參芪術草-----甘溫補益脾胃
升麻、柴胡-----升舉下陷陽氣
當歸----補血;
陳皮-----行氣
創(chuàng)制名方36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6頁黃芪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7頁相關黃芪黃芪是當前臨床上應用較多藥品之一。據(jù)對全國330位國家級名中醫(yī)問卷調查有139位名中醫(yī)認為黃芪是臨床最擅長應用藥品之一,列居第一位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8頁黃芪體質黃芪體質—黃胖、大腹、汗出而腫,能食而無力
面色黃暗,缺失光澤,也有見暗紅者。體型多偏胖,肌肉松弛,皮膚缺乏彈性,比較濕潤下肢多有浮腫,按之凹陷,局部皮膚干燥或發(fā)暗食欲好,能大量進食,而且不脹不痛。不耐饑餓,餓則出汗心慌無力。雖大量進食依然疲乏無力、肌肉松軟。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39頁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0頁應用黃芪人體征輕易疲乏、多汗;輕易頭暈、氣短,尤其是在運動時更感力不從心易于浮腫,尤其是足腫;輕易手足易麻木;輕易感染或潰瘍。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1頁黃芪類方黃芪桂枝五物湯是治療中老年人常見心腦血管疾病及骨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慣用方。防己黃芪湯是古代治療下肢腫專方,適合用于以下肢浮腫、肌肉松軟無力為特征慢性疾病。玉屏風散是古代固表止汗方,適合用于以疲勞、自汗、惡風為特征疾病和表虛體質調理。
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2頁2.升陽益胃湯
出自《內外傷辨惑論》。
益氣升陽,清熱除濕。主治:脾胃氣虛,濕郁生熱證。
升陽益胃參術芪,黃連半夏草陳皮,苓瀉防風羌獨活,
柴胡白芍姜棗隨?!局髦巍科⑽柑?,神疲乏力,體重節(jié)痛,口干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shù),食不消,面色不和。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3頁【現(xiàn)代應用】胃腸型感冒、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慢性胃腸炎、尋麻疹。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健脾補氣燥濕六君子湯黃芪黃連補氣固表清熱利濕祛表邪升發(fā)清陽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4頁東垣為何風藥?:一則風藥能夠化濕,風藥入通于肝能補肝之用助肝疏泄,土必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不壅滯,此風能勝濕之理。二則風藥能助肝之升發(fā),實乃補肝之藥?!读?jié)藏象論》曰:“十一藏取決於膽?!敝挥猩訇柲憵馍l(fā)則五藏六腑之氣才能升發(fā),故取風藥以升發(fā)少陽之氣。升清降濁,補中有瀉,散中有收,使氣足而陽升,正旺而邪去。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5頁3.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出自《蘭室秘藏》卷下。
補中——黃芪人參炙甘草
升陽——柴胡升麻羌活蒼術
瀉火——黃芩黃連石膏治飲食傷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6頁三方共同點:①用甘溫益氣藥。②用升、柴升陽藥。
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7頁《脾胃論》所載61方中,應用最多藥品即含
人參、黃芪、白術等甘溫補益藥。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8頁
特殊貢獻:升降是補土之精華以升降調脾胃以升降調臟腑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49頁
三李東垣發(fā)展脾胃學說創(chuàng)建補土學派
1脾胃為升降樞紐脾胃氣機升降,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才是正常生理現(xiàn)象。升清氣,是指將食物精微升華,使其滋養(yǎng)全身;降濁氣,是指糟粕廢物排出。凡是升降失司,均能引發(fā)疾病發(fā)生。在治療脾胃病時,要掌握調整氣機升降這一關鍵步驟。50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0頁若治療脾病,需要重視升發(fā)脾陽;
治療胃病,要注意降逆胃氣。但在臨床實踐中,李東垣更重視升發(fā)脾胃之陽主要性。他總結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陽補氣為主治療方法,首創(chuàng)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著名方劑來治療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他善于溫補脾胃,臨床中慣用補中、升陽、益氣之法,成為補土學派鼻祖。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1頁
升發(fā)是主要,基本;潛降是次要。特
升——生長、升發(fā)脾氣;降——潛降陰火
別強調升發(fā)和生長方面
水谷之氣上升
生機活躍脾氣升發(fā)
元氣充分
陰火下潛
臟腑正常
水谷之氣下流
生機消沉
脾氣不升
元氣虧乏
陰火上升
臟腑失調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2頁2、敘述脾胃功效
脾胃與元氣關系脾胃為滋養(yǎng)元氣之源“
元氣=先天之精+后天胃氣
元氣秉受于先天,確需后天脾胃之氣
不停滋養(yǎng),一旦脾胃傷損則元氣不能得
其養(yǎng),元氣衰則諸病所由生。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3頁胃中元氣盛——脾胃俱旺——脾胃俱虛——
不能食而瘦脾實邪氣盛——
胃伏火于氣分——善食而瘦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能食而壯少食而肥肥而四肢不舉形盛氣虛脾胃之氣盛衰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4頁3、對內傷熱中證闡發(fā)(1)內傷熱中證定義指因脾胃內傷所造成,
虛性或者本虛標實熾熱邪氣。病機關鍵是: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5頁(2)內傷熱中證病因飲食不節(jié)““夫飲食不節(jié)則胃病”
飲食不節(jié)→胃病→脾病勞役過分
“形體勞役則脾病”勞役過分→脾病→胃病
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6頁精神刺激“因
喜怒憂怨,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承其土位,此所以病也?!逼咔榇碳ぁ幕稹獨馐軗p
火乘土位身體素弱者,更易發(fā)病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7頁(3)內傷熱中證癥狀
肢體沉重
脾胃氣虛
四肢不收
怠惰嗜臥
氣火失調
神疲氣短
熾熱上行獨燎其面陰火亢盛
身熱而煩蒸蒸燥熱
三焦九竅積熱
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8頁(4)內傷熱中證治療
甘溫除熱法升陽散火法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59頁甘溫除熱法:勞者溫之,損者益之1.補中
陰火發(fā)生前提----脾胃虛弱
藥品----參芪草
2.升陽
升發(fā)脾胃陽氣藥品------質地空疏氣味輕薄升麻柴胡防風葛根
3.散火清涼瀉火之劑藥品------酸苦甘寒------生地知母芩柏
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0頁升陽散火法:火郁發(fā)之升陽散火湯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1頁四充實完善于明清
葉天士創(chuàng)建了胃陰學說
1.重視脾胃不一樣生理功效和病理特點“臟宜藏,腑宜通,臟腑之體用各殊也?!?.強調脾胃分治治脾可宗東垣甘溫升發(fā),
治胃則宜甘涼通降。
62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2頁3.葉氏養(yǎng)胃陰法實質“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
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yǎng)胄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適應證:“脾陽不虧,胃有燥火”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3頁5.詳細治法(1)甘涼濡潤法:適宜于燥熱或水火升騰,灼爍胃陰病證。
藥: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生地、玉竹、白芍、花粉、甘蔗汁、梨汁、扁豆、生甘草等。(2)酸甘濟陰法:適宜于肝陰虛耗,肝用太過,化熱上擾,胃陰因之受傷病證。
藥:烏梅、五味子、木瓜、白芍、石斛、沙參、麥冬、扁豆、生地、生甘草等。(3)清養(yǎng)胃陰法:適宜于暑溫、濕溫病后期,胃氣不醒,胃陰不復證。藥:石斛、北沙參、麥冬、香豉、半夏曲、廣陳皮、白扁豆、薏苡仁、大麥仁、生谷芽、鮮荷葉等。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4頁四充實完善于明清葉氏又提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說,反應了葉氏重視調暢脾胃升降治療思想。脾胃理論并于后世不??偨Y利用中,益臻完善。65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5頁
脾胃學說歷史源流
奠基奠基發(fā)展李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益氣升陽,潛降陰火;五臟病機皆涉脾胃興盛完善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6頁
脾胃病學說發(fā)展三個里程碑《傷寒雜病論》:初創(chuàng)脾胃病辨證體系《脾胃論》:開創(chuàng)脾胃病學派(重脾陽)《臨証指南醫(yī)案》:增補胃陰論(重胃陰)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7頁近代、當代代表人物
近代、當代脾胃學派醫(yī)家主動應用脾胃學說在當代應用,含有鮮明時代特色。
施今墨擅長調理脾胃治療糖尿病,認為糖尿病發(fā)病原因為脾虛運化精微無力,糖尿病治療,“健脾補氣,實為關鍵”。臨證對于糖尿病尿糖和血糖增高者,常經(jīng)過健脾胃而到達治療目標,慣用黃芪與山藥降尿糖。
鄧鐵濤結合“五臟相關”學說,擅于利用脾胃學說論治西醫(yī)多個系統(tǒng)疾病以及疑難雜癥,如重癥肌無力、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8頁李聰甫——以脾胃為關鍵五臟虛實辨治模式董建華——善用“通降法”治療脾胃病關幼波——氣血辨證與痰瘀論治;擅長調理脾胃以治肝膽病李乾構——完善脾胃病辨治體系等等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69頁補土新理念
調理脾胃
祛濕理脾
調肝扶脾
溫腎暖脾
補火生土
………..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0頁補土方法中藥膳食針灸推拿情志音樂其它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1頁
《素問·痿論》:“治痿獨取陽明?!?/p>
鄧鐵濤教授治療重癥肌無力臨床研究國家“七五”攻關項目重癥肌無力辨證論治研究臨床治療處方:北芪120、黨參30、白術15、云苓15、五爪龍60、千斤拔30、牛大力30、紫河車15、甘草3、陳皮3、當歸12。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2頁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3頁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4頁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5頁
沈舒文教授利用脾胃升降理論學術經(jīng)驗
76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6頁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脾主升清,升發(fā)清陽之氣,輸轉水谷精微胃主降濁,通降胃腸氣機,疏導糟粕外泄沈老師認為脾胃升降功效既是脾胃消化功效,又是胃腸動力表現(xiàn)形式。77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7頁脾胃氣機升降運動對飲食消化、吸收、排泄發(fā)揮著動力作用。脾氣升發(fā),轉輸水谷化精微,“散精”上達于肺,化生氣血津液,這個吸收輸轉過程原始動力脾氣胃主降濁,納食消谷降濁陰,使腸道通降,食物殘渣下降外排,這個納降下行過程原始動力是胃氣78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8頁當脾胃升降失常,則水谷不歸正化,谷反為滯,水反為濕,就會發(fā)生動力障礙性疾病痞滿、腹脹、便秘等。升降脾胃氣機是沈舒文治療相關疾病診療特色。79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79頁
升脾降胃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之痞滿升發(fā)脾氣法治療腦供血不足之眩暈
通降胃腑法治療排便障礙疾病之便秘
80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80頁一、升降脾胃氣機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之痞滿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由各種病因引發(fā)慢性炎癥性病變,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以胃粘膜固有腺體萎縮、粘膜變薄、粘膜肌層變厚、胃酸分泌降低或伴腸上皮化生或假幽門腺化生為其病理特點疾病。81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81頁痞滿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感受最確切癥狀之一也是脾胃病主要病證。82脾胃學說的發(fā)展淵源及臨床應用第82頁病機為氣機阻滯,治療大法為升降脾胃氣機半夏黃連枳實
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寒熱互結、脾胃氣滯之痞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園林綠化工程承包合同
- 合伙協(xié)議書工商注冊
- 2025年03月四川省第二地質大隊考核公開招聘11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03月四川天府新區(qū)“蓉漂人才薈”事業(yè)單位(13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矯味劑項目風險評估報告
- 甘肅省武威第九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第三次月考:英語試題含答案
- 井岡山大學《廣播電視新聞采寫(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藝術學院《阿拉伯語筆譯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貴州省遵義匯川區(qū)六校聯(lián)考2025年初三下學期初聯(lián)考化學試題含解析
- 寧波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海外漢學與中國現(xiàn)代作家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知識培訓
- 【大數(shù)據(jù)百家講壇】2025年DeepSeek、Manus與AI+Agent行業(yè)現(xiàn)狀報告
- 廣州2025年廣東廣州海珠區(qū)新港街道第一批雇員招聘5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兒童口腔保健知識宣教
- 2025屆江蘇省蘇錫常鎮(zhèn)四市高三下學期教學情況調(一)(一模)英語+答案
- 商業(yè)地產(chǎn)租賃及運營管理手冊
- 2025年(廣東省協(xié)會 )房屋安全檢測鑒定技術培訓-機考歷年真題考前沖刺題
- 風電機組檢修規(guī)程
- 兒童發(fā)展問題的咨詢與輔導-案例1-5-國開-參考資料
- 安全生產(chǎn)法律法規(guī)匯編(2025版)
- 新漢語水平考試HSK一級真題(含聽力材料和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