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項目(廠區(qū)部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_第1頁
污水處理項目(廠區(qū)部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_第2頁
污水處理項目(廠區(qū)部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_第3頁
污水處理項目(廠區(qū)部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_第4頁
污水處理項目(廠區(qū)部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OC\o"1-2"\h\z1、前言 11.1任務來源和工程概況 11.2勘察目的和任務 11.3勘察工作依據及執(zhí)行的主要技術規(guī)范 21.4勘察等級 21.5勘察階段的確定 31.6勘察范圍判定 41.7前人工作概況 41.8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方法 41.9勘察工作完成情況及質量評述 52自然地理 72.1交通位置 72.2氣象、水文 73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103.1地形地貌 103.2地質構造 103.3地層巖性 103.4基巖頂面及風化帶特征 113.5水文地質條件 113.6不良地質現(xiàn)象 123.7特殊巖土與有害氣體 143.8破壞地質環(huán)境的人類活動 143.9相鄰建構筑物影響程度 154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 164.1土層物理力學性質 164.2巖石物理力學性質 174.3巖體基本質量等級 174.4巖、土設計參數(shù)推薦值 184.5巖土施工工程分級 205工程地質分析評價 215.1不穩(wěn)定斜坡特征 215.2趙家溝塌岸特征 236工程地質分析評價 286.1場地穩(wěn)定性及建筑適宜性評價 286.2場地地震效應、巖土地震穩(wěn)定性評價 286.3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及水、土腐蝕性評價 296.5環(huán)境邊坡及基坑邊坡穩(wěn)定性評價 306.6地基均勻性評價 356.7持力層選擇及基礎型式建議 356.8基巖面及基巖風化帶特征 366.9抗滑樁成樁可能性、施工條件分析 366.10特殊巖土評價 376.11施工開挖對環(huán)境的影響評價 376.12工程地質條件風險分析 377結論及建議 397.1結論 397.2建議 39附圖附表附圖0工程地質圖例附表1勘探點數(shù)據成果一覽表附圖1工程地質平面圖(1:500)附表2土工試驗統(tǒng)計表附圖2工程地質剖面圖(1:200)附表3巖石室內試驗統(tǒng)計表附圖3鉆孔柱狀圖(1:100)附表4不穩(wěn)定斜坡計算表附圖4動探成果圖(1:100)附表5庫區(qū)塌岸穩(wěn)定性計算表附件附件1勘察合同附件1勘察綱要附件2測量說明附件3巖土水試驗成果報告1、前言1.1任務來源和工程概況1.1.1任務來源1.1.2工程概況該項目位于萬州江南新區(qū)向坪社區(qū)黃金水岸地塊以北,新建處理污水4萬m3/d;污水處理工藝A/A/0氧化溝+高效沉淀池工藝廠房;并配套建設污水管網15公里。本勘察報告僅包含污水處理廠廠區(qū)部分(第一冊)(管道部分為第二次,進場路部分為第三冊),擬建建筑物層高為3F,工程安全等級為二級;土質基坑最大深度為8.15m,安全等級為一級;巖質邊坡(連同基坑)最大高度為69.1m,安全等級為一級。綜上,確定本項目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廠區(qū)內擬建物位置、樓層及地坪高程見勘探點平面位置圖及擬建物概況一覽表(表1.1)表1.1擬建建構筑物概況一覽表擬建建筑名稱層數(shù)設計室內地坪標高(m)結構類型建筑荷載基礎型式工程安全等級曝氣沉砂池-1F180.00/174.9150kPa筏板基礎二級高效沉淀池-1F181.10/172.85150kPa筏板基礎二級接觸消毒池及明渠-1F181.10/175.30150kPa筏板基礎二級加氯加藥間1F181.30框架結構150kPa筏板基礎二級鼓風機房及配電間2F181.30框架結構150kPa筏板基礎二級污泥脫水機房1F/-1F181.30/178.2框架結構150kPa筏板基礎二級綜合樓3F181.90框架結構1000kN獨立基礎二級多級AAO生物池-1F181.45150kPa筏板基礎二級格柵-1F181.00/174.9150kPa筏板基礎二級進水在線監(jiān)測室1F181.45框架結構1000kN獨立基礎二級1.2勘察目的和任務1.2.1勘察目的根據相關規(guī)程規(guī)范的要求,本次勘察的目的為:提出詳細的巖土工程資料和施工圖設計、施工所需的巖土參數(shù);對建筑地基做出巖土工程評價,并對地基類型、基礎形式、地基處理、基坑支護、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質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議。1.2.2任務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務為:1、搜集附有坐標和地形的建筑總平面圖,場區(qū)的地面整平標高,建筑物的性質、規(guī)模、荷載、結構特點、基礎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許變形等資料;2、詳細查明不良地質作用的類型、成因、分布范圍、發(fā)展趨勢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議,并提供所需的計算參數(shù),并詳細查明場地的穩(wěn)定性;3、分析已有地震資料,劃分場地土類型和場地類別,評價工程區(qū)的地震效應。4、詳細查明建筑范圍內巖土層的類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wěn)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對持力層選擇、基礎埋深等提出建議;詳細查明巖石堅硬程度、巖體完整程度、基本質量等級和分化程度;詳細查明基礎下軟弱和堅硬地層分布;5、對需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變形計算參數(shù),預測建筑物的變形特征;對基坑工程的設計、施工方案提出建議,提供基坑工程設計所需計算參數(shù);6、評價邊坡的穩(wěn)定性,預測因工程活動引起的穩(wěn)定性的變化情況,確定邊坡的最優(yōu)坡形和坡角;7、詳細查明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8、詳細查明地下水的類型、埋藏條件、補給及排泄條件、初見及穩(wěn)定水位;提供季節(jié)變化幅度和各主要地層的滲系數(shù);提供基坑開挖工程應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當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時,應分析評價降水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9、判定地下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10、評價擬建工程對相鄰建(構)筑物的影響;1.3勘察工作依據及執(zhí)行的主要技術規(guī)范1.3.1勘察依據1)巖土工程勘察任務委托書;2)業(yè)主提供的帶地形圖的擬建建筑物總平面布置圖(1:500);3)業(yè)主提供的《萬州江南(密溪溝)污水處理廠區(qū)項目危巖專項調(勘)查報告》重慶六零七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2022年3月);4)本單位4月作《萬州江南(密溪溝)污水處理項目(廠區(qū)部分)工程地質勘察告》(初步勘察)。1.3.2勘察執(zhí)行規(guī)范《工程測量通用規(guī)范》(GB55018-2021);《工程勘察通用規(guī)范》(GB55017-2021);《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guī)范》(GB55003-2021);《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2021);《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DBJ50-047-2016);《建筑樁基礎設計與施工驗收規(guī)范》(DBJ50-200-2014);《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guī)程》(JGJ/T87-201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guī)范》(DB50/T143-2018)?!豆こ痰刭|手冊》(第五版);《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2013;《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15);《重慶市巖土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技術規(guī)定》(2017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guī)定》(2020年版)。1.4勘察等級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本項目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場地類別劃分:擬建場地原始地貌為構造侵蝕剝蝕長江三級階地地貌,場地受人為改造不強烈,主要有南側地表棄土填方場平。場地巖層產狀變化小,傾角為5°。根據鉆探成果表明整個勘察區(qū)土層厚度最大為27.4m(ZY86),巖土種類較多,性質變化大,除素填土、混合土、強風化巖外,無其它特殊土。場地地形有自然排水條件,地下水補給條件較好,補給水源較大,含水層結構中等復雜,滲透性較強,地下水較豐富。表1.4地質環(huán)境復雜程度分類判定因素場地類別復雜場地中等復雜場地簡單場地1地形地貌有兩種以上地貌單元,地形坡角大于35゜有兩種地貌單元,地形坡角10~35゜(√)地貌單元單一,地形坡角小于10゜2巖層傾角(゜)>4510~45<10(√)3巖體完整程度極破碎、破碎較破碎較完整、完整(√)4巖土特征種類多,不均勻,性質變化大或有特殊巖土(√)種類較多,較不均勻,性質變化較大,無特殊巖土種類少,均勻,性質變化不大,無特殊巖土5土層厚度>15(√)8~15<86水文地質條件復雜中等復雜(√)簡單7不良地質現(xiàn)象發(fā)育(√)較發(fā)育不發(fā)育8破壞地質環(huán)境的人類活動土質邊坡>158~15<8(√)巖質邊坡>3015~30<15(√)9對相鄰建構筑物影響程度大中等小(√)綜上所述,場區(qū)地形地貌簡單,巖土種類多,性質變化大。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表4.1.6場地類別劃分為復雜場地,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表4.1.7工程勘察等級為甲級。1.5勘察階段的確定本項目已進行初步勘察,且審查合格,根據工程進度安排,現(xiàn)階段進行詳細勘察。1.6勘察范圍判定按渝建發(fā)[2013]345號文的規(guī)定,該項目基坑邊坡勘察范圍滿足要求,勘察范圍判定如表1.6。表1.6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范圍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邊坡判定結果環(huán)境邊坡及其影響區(qū)域11對于無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倍邊坡高度。勘察范圍線已按要求外延滿足勘察要求11對于有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土邊坡,勘察范圍線應根據組成邊坡的巖土性質及可能破壞模式確定,且勘察范圍不應小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辈旆秶€已按要求外延滿足勘察要求22對于可能出現(xiàn)土體內部滑動破壞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倍邊坡高度??辈旆秶€已按要求外延滿足勘察要求33對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后緣邊界,且還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前緣邊界(即剪出口位置)??辈旆秶€已按要求外延滿足勘察要求基坑邊坡及其影響區(qū)域11巖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存在巖質基坑邊坡,高度最大為8.15m,勘察范圍線已按要求外延。滿足勘察要求22土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存在土質基坑邊坡,高度最大為8.15m,勘察范圍線已按要求外延。滿足勘察要求23當需要采用錨桿(索)支護時,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滿足勘察要求1.7前人工作概況1)《廖家灣滑坡調查記錄表》重慶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2015年6月)2)《生基坪滑坡調查記錄表》重慶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2015年3月)3)業(yè)主提供的《重慶市萬州江南(密溪溝)污水處理工程廠區(qū)建設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重慶一零七市政建設工程有限公司(2020年5月)。4)業(yè)主提供的《萬州江南(密溪溝)污水處理廠區(qū)項目危巖專項調(勘)查報告》重慶六零七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2022年3月)5)《重慶市萬州區(qū)密溪溝至長江四橋消落區(qū)綜合整治工程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長江巖土工程總公司(武漢)(2017年6月)6)《萬州江南(密溪溝)污水處理項目(廠區(qū)部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初步勘察)》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2022年4月)第1~4參考資料為本項目地質災害范圍,地質災害評價,基本情況提供了參考。第5參考資料為重要的庫岸評價參考資料。根據本項目初勘報告:本次項目周邊廖家灣滑坡、生基坪滑坡、后緣危巖及其孤石,對本次工程場地均無影響,本項目實施也不改變其穩(wěn)定性。場區(qū)不穩(wěn)定斜坡,斜坡天然工況條件下安全系數(shù)為1.32,穩(wěn)定;暴雨工況條件下安全系數(shù)為1.09,基本穩(wěn)定,與現(xiàn)場實際情況相符。采用抗滑樁治理后,達到一級邊坡安全系數(shù)1.35的要求。趙家溝塌岸強烈程度為較強烈~強烈,項目場平工程對其治理后滿足安全要求。以上不良地質作用的類型、成因、分布范圍、發(fā)展趨勢和危害程度在初勘階段均已查明,并提出了詳細的治理措施建議和設計參數(shù)建議值,本次詳細勘察不再針對地質災害體進行勘察。1.8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方法我司接受任務后,立即組織勘察技術人員進場踏勘并及時編制了勘察方案。本次勘察擬采用資料收集、工程地質測繪、工程測量、工程鉆探、工程物探、原位測試、水文地質試驗、巖土水取樣測試等手段進行綜合勘察。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沿擬建物周邊、角點、柱列線及邊坡部位按甲級勘察布置勘探點。根據本場地建筑物的柱網布局特點及相互關系,廠房勘探點大致按照方格網布置,行距20~30m,列距10~30m;勘探點布置符合規(guī)范要求。本次共實際鉆孔164個(布設鉆孔164個),其中控制性鉆孔80個,約占勘探孔總數(shù)的1/2。鉆孔深度控制原則:一般性鉆孔孔深進入預計基礎底面以下基巖中等風化帶4~6m,控制性鉆孔孔深進入預計樁基基礎底面以下基巖中等風化帶7~8m。1.9勘察工作完成情況及質量評述我司在勘察方案經甲方同意,公司總工辦審查通過后,于2021年8月20日進場,同時開動6臺100型鉆機施工,于2021年9月28日完成野外各項工作。完成主要工作量如下:1、工程測量:鉆孔定位、實測工程地質剖面及重要地質點的定位。本次勘察1:500地形圖由業(yè)主提供,并由我司進行修測,采用萬州獨立坐標系,黃海高程系;儀器采用南方靈銳S86T,用極坐標法定位??刂泣c成果由業(yè)主方提供(KZD01:X=412486.23、Y=510940.35、H=176.96m;KZD02:X=411787.72、Y=511265.66、H=238.88m;KZD03:X=412001.94、Y=510328.28、H=265.98m),經我方復核后兩點通視,對鉆孔進行施測,測量成果精度符合要求,詳見施測說明。2、工程地質測繪:以甲方提供的1:500地形圖和修測現(xiàn)狀后的地形圖作為底圖,測繪范圍為建設用地紅線外50~100m,地質測繪面積約0.6km2。采用追索法與穿越法相結合將各地質界限、巖層產狀、節(jié)理裂隙、不良地質作用等測繪到1:500地形圖上,綜合編制1:500工程地質平面圖。3、工程地質鉆探:本次勘察實際完成鉆孔164個,鉆探總進尺3622.42m。初勘詳勘合計工作量見表1.9。全孔取芯鉆進,填土回次采取率≥65%,黏土層回次采取率≥90%,基巖強風化帶回次采取率65%~80%,基巖中等風化帶及微風化帶回次采取率≥85%。鉆孔布置及深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地質人員跟班編錄,確保原始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4、巖土測試:在預計基礎底面以下的中等風化帶巖石中采取抗壓樣89組,抗剪7組;土常規(guī)試驗115組;水質簡分析7組;約占勘探孔總數(shù)的1/3,滿足規(guī)范要求?,F(xiàn)場施工時,巖樣采用鉆進取芯,選取長度大于60cm的完整巖芯包裝并注明樣品編號、采樣鉆孔孔號。采樣孔段、樣品長度、塊數(shù)滿足相關試驗所需要求。土樣用薄壁取土器快速、均勻地壓入土中,放入包裝盒封裝,符合I級土樣質量等級要求,滿足相關試驗所需要求。所有樣品按相關操作規(guī)程現(xiàn)場采集、現(xiàn)場包裝,并及時送往具有試驗資質的重慶市南方建設工程檢測有限公司進行室內試驗。取樣過程、送檢和試驗過程均符合規(guī)范要求。5、原位測試:在人工填土相對較厚6個鉆孔中做了重型動力觸探(N63.5)試驗,了解人工填土密實程度、均勻性。動力觸探試驗均采用自動落錘裝置,觸探桿最大偏斜度小于2%,錘擊過程中保持探桿垂直,錘擊速率為每分鐘15~25擊,每貫入1m,將探桿轉動一圈半,試驗過程滿足規(guī)范要求。在8個鉆孔進行了標準貫入試驗,了解粉質黏土層的粉質黏土稠度狀,先用鉆具鉆至試驗土層標高以上15cm處,采用自動落錘法,錘擊速率宜采用每分鐘15擊~30擊,將貫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開始記錄每打入10cm的錘擊數(shù),累計打入30cm的錘擊數(shù)為標準貫入擊數(shù)N,同時記錄貫入深度與試驗情況,試驗過程滿足規(guī)范要求。6、水文地質工作:鉆探結束后提干孔內循環(huán)水,24小時后對鉆孔水位進行了觀測,采用測繩進行測量??紤]到勘察期間不連續(xù)的降雨狀態(tài),本次在勘察后期雨停后3~5天再次進行孔內水位觀測。7、本項目對CK12、CK13、CK25鉆孔內進行了剪切波及聲波實驗。物探工作嚴格相關規(guī)范要求進行,主要完成剪切波及聲波測試,判別巖體完整性程度,為圍巖類別的確定提供依據。數(shù)據真實、客觀反映本工程場地的實際情況。8、鉆孔及試驗完成后,對鉆孔及時進行了回填封孔。9、以上勘察工作均由具備外業(yè)見證資質的重慶六零七勘察設計有限公司進行全程跟蹤見證,見證員楊樂(YKJZ-2810077-0018)和余繩武(YKJZ-2310077-0049)出具了見證報告;同時,業(yè)主代表也現(xiàn)場全程跟蹤監(jiān)督;確保原始資料的真實和準確。本次勘察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范、規(guī)程執(zhí)行,各項工作均能滿足規(guī)范詳勘的要求。本報告的所有圖件均采用重慶南江地質工程勘察設計院編制的工程地質勘察QUICKGEE軟件結合AutoCAD2006繪制。本次勘察工作完成實物工作量如表1.9。表1.9完成工作量統(tǒng)計表工作項目名稱單位初勘工作量詳勘工作量總工作量說明工程測量勘探點定位個173164337鉆孔定點和復測勘探點定位組日4371:500實測剖面km/條1.0/11.0/1地質斷面測量,復雜程度為復雜。1:200實測剖面km/條7.0/153.2/1210.2/27地質斷面測量,復雜程度為復雜。1:500工程地質測繪km20.60.6工程地質測繪與地質測繪同時進行,復雜程度為復雜。鉆探進尺m/孔4371.79/1733622.42/1647994.21/337標準貫入試驗點1212N63.5重型動力觸探m/孔23.2/623.2/6波速測試m83.583.5地下水位觀測孔173164337采樣巖樣組/件89/53489/534土樣組115115水樣組77室內試驗巖樣抗壓天然組8989飽和組8989抗剪組77土樣土常規(guī)組115115水樣簡分析組772自然地理2.1交通位置本項目位于重慶萬州區(qū)江南新區(qū)向坪社區(qū),南西側與沿江路相鄰,交通便利。2.2氣象、水文(1)氣象項目所在區(qū)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帶,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霜雪稀少。特征為冬暖多霧;夏熱多伏旱;春早,氣溫回升快而不穩(wěn)定,秋長,陰雨綿綿。年平均氣溫18.1°C,最低氣溫-3.7℃、最高氣溫42.1℃。年平均降水1191.3毫米,集中在夏秋兩季,其中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90%,最大日降雨量243.31mm(1982年7月16日)。年蒸發(fā)量1085.6mm,夏季占44%,春、秋季分別占27%和24%。常年多東南風,年均風速0.7m/s,最大風速17m/s,多出現(xiàn)在夏季,春季間或出現(xiàn)但歷時短。(2)水文勘察區(qū)范圍內主要分布有長江、趙家溝等水系。另有五條溪溝(詳見平面圖)。場區(qū)內水系較發(fā)育,特別是溝1和溝2在雨季,流量較大。趙家溝位于場區(qū)北東側,該溝發(fā)源于場區(qū)南東側的山頂,自南東向北西,從大洞村西側注入長江。主流全長2.73公里。河床寬5~20米,流域面積4.77平方公里。為勘察區(qū)范圍內除長江外最重要水系,勘察期,場區(qū)范圍內水深一般約0.3~0.5m,水位標高173.3-157.96m,趙家溝流量約20L/s(2021年8月21日)。據現(xiàn)場調查了解,溝內水深隨季節(jié)及長江水位上漲情況略有變化,根據水文地質測繪,擬建場地無井、泉分布。經調查訪問,該溝在場區(qū)范圍內,雨季50年一遇洪水位約為177.3-160.2m,旱季與長江蓄水位高程一致即173.312m。在整個勘察區(qū)南西側靠近陡崖下部有一串珠狀幾口池塘,經調查,該幾處池塘均為農業(yè)學大寨時期開挖形成,為下部滑坡、不穩(wěn)定斜坡提供了豐富、穩(wěn)定的地下水水源。另該處有一過境供水管道,由于年久失修,幾處發(fā)生管道泄漏,也為該場地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場區(qū)范圍內主要地表水系如表2.1。(3)三峽工程蓄水特征三峽水庫運行調度方式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處于173.312m的高水位運行,6~9月份則為防洪限制水位143.312m運行,水位變幅呈秋冬季節(jié)高,春夏季節(jié)低,且每年經受一次從173.312m→143.312m的降水位和從143.312→173.312m抬升水位的變幅特征,這對城區(qū)庫岸斜坡地段的水文地質環(huán)境帶來更為復雜的變化。三峽水庫防洪調蓄的壩前水位特征見表2.2-2;水庫回水至萬州的水位特征見表2.2-3??辈炱陂L江水位為:2021年8月21日146.40m,2021年11月25日171.92m。整個勘察期,長江水位一直在上漲。表2.1勘察區(qū)水系一覽表序號水系名分布位置勘察期水位(m)50年一遇洪水位(m)流量(L/s)縱坡(‰)備注1長江(庫區(qū))位于場區(qū)北側,距離勘察區(qū)約20m146.40(2021年8月21日)171.92(2021年11月25日)庫區(qū)蓄水位173.312(黃海高程系)2趙家溝(場區(qū)范圍)自場區(qū)東側向北西流入長江173.3-157.96177.3-160.2約20蓄水期部分位于長江水位以下3溝1場區(qū)南東側231.24-203.64233.4-205.62.2245.64溝2場區(qū)南東側238.96-207.27204.54-188.80240.6-209.4205.4-200.501.8-1.9229.1142.25溝3場區(qū)南東側198.92-178.62299.3-179.20.05459.56連續(xù)天晴后干涸6溝4場區(qū)南東側,進場道路終點,場區(qū)大門位置200.37-173.8200.5-174.60.9262.27溝5場區(qū)北西側181.23-173.51181.5-173.810.0350流經場區(qū)位置,地形平坦,形成積水表2.2-1水庫蓄水方案及防洪調度壩前水位特征值(黃海高程:m)項 目初期

調度方式后期調度方式I調度方式II正常蓄水位154.312173.312173.312防洪限制水位133.312143.312143.312枯水期消落最低水位138.312153.312153.312二十年一遇洪水水庫最高水位148.412155.812160.312百年一遇洪水水庫最高水位159.012165.012168.212千年一遇洪水水庫最高水位168.312173.312173.312表2.2-2三峽水庫萬州區(qū)斷面回水特征值(黃海高程:m)天然

回水位初期(156-135-140)

回水水位后期(175-145-155)

回水水位1%5%20%1%5%20%1%5%20%143.012138.112132.912160.712154.912154.612173.712173.512173.412備注:報告及圖紙中凡涉及三峽庫區(qū)特征水位一律采用黃海高程,黃海高程與吳淞高程換算差值為1.688m。3場地工程地質條件3.1地形地貌擬建項目所處地段原為構造剝蝕長江三級階地地貌,整體呈南西側高,北東側低的特點。整個勘察區(qū)主要地形自南西往北東分為三個部分:南西側不穩(wěn)定斜坡后緣位置地貌為水田,地勢較平坦,地形坡度1~5°,現(xiàn)狀覆蓋層較厚;中部局部較陡,地形坡度15~30°現(xiàn)狀覆蓋層較??;北東側不穩(wěn)定斜坡前緣部分原地貌為水田,地勢較平坦,地形坡度1~5°,現(xiàn)狀覆蓋層較厚。勘察區(qū)范圍內地面高程243.78m~173.88m,高差約69.9m??傮w地形地貌條件為中等復雜。3.2地質構造擬建場地,區(qū)域上屬黃柏溪向斜與萬州向斜過渡地帶,場區(qū)內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160°∠2°~8°,優(yōu)勢產狀160°∠5°,勘察區(qū)及附近未發(fā)現(xiàn)斷層及次級褶曲通過,地質構造簡單。場地內基巖零星出露,場地內構造裂隙較發(fā)育,在場地以外基巖露頭上見層面及二組構造裂隙:層面:傾向160°,傾角5°,平直,閉合~微張2~5mm,無充填,發(fā)育間距1.5~2.0m,面較平直,泥巖與砂巖結合面較起伏,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1組裂隙J1:傾向5°,傾角53°,平直,閉合~微張5~10mm,無充填或少量泥質、風化碎屑充填,延伸長度10~12m,發(fā)育間距1.5~2.0m,節(jié)理面較平直,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2組裂隙J2:傾向90°,傾角83°,平直,閉合,無充填,延伸長度2~3m,發(fā)育間距2~3.0m,節(jié)理面較平直,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圖3.1構造綱要圖3.3地層巖性場地內地層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層(Q4ml)、滑坡堆積土層(Q4del)、崩坡積土層(Q4col+dl)及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1)第四系全新統(tǒng)(Q4)素填土(Q4ml):雜色,稍濕,結構松散~稍密。主要由砂、泥巖碎塊石及少許粉質黏土等組成。為近期附近施工場地拋填形成,堆積年限大于2年。塊石粒徑一般約為1~20cm,最大可達120cm以上,多具架空現(xiàn)象,局部塊石分布集中,含量53~70%,分布于場地南側。鉆孔揭露厚度為0.5m~14.1m,總體南東側較厚,北西側較薄?;露逊e土(Q4del):灰黑色、灰色、灰褐色。主要由粉質黏土、砂巖塊石組成,粉質黏土含量:50~70%不等,呈可塑狀,切面稍有光澤,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塊石粒徑:5~300cm,砂巖塊石含量約20~50%不等,塊石主要為砂巖,極少數(shù)為泥巖,粉砂含量:5~20%不等。主要分布于廖家灣滑坡坡體上,原始成因為崩坡積成因,再發(fā)生滑坡后形成滑坡堆積土,鉆孔揭露厚度為12.00m~15.70m。崩坡積土(Q4col+dl):灰黑色、灰色、灰褐色。主要由粉質粘土,砂巖塊石組成。粉質粘土含量:50~70%不等,粉質粘土呈可塑狀~軟塑狀、少量為流塑狀(排水不暢),切面稍有光澤,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塊石粒徑:5~320cm,砂巖塊石含量約20~30%不等,塊石主要為砂巖,極少數(shù)為泥巖,為坡頂危巖崩積成因;粉砂含量:5~20%不等,廣泛分布于整個場地。鉆孔揭露厚度為0.60m~27.40m。(2)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泥巖:紫紅色、紅色、暗紫色,主要礦物成份為黏土礦物,局部砂質含量較高,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泥質膠結。強風化巖芯呈碎塊狀,風化裂隙發(fā)育。中風化巖芯呈短柱狀、柱狀,巖石質量RQD約為60~90,巖體較破碎~較完整,屬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泥巖在場地內廣泛分布。砂巖:灰色、灰白色、青灰色,主要礦物成份為長石、石英等,細?!辛=Y構,中厚層狀構造,泥鈣質膠結。強風化巖芯多呈碎塊狀、短柱狀;中風化巖芯呈柱狀,巖石質量RQD約為75~91,巖體較完整,屬較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IV級。砂巖在場地內廣泛分布。粉砂巖:灰色、灰白色,主要礦物成份為長石、石英等,細粒結構,透鏡狀構造,泥鈣質膠結。強風化巖芯多呈碎塊狀、短柱狀;中風化巖芯呈柱狀,巖石質量RQD約為70~90,巖體較完整,粉砂巖在場地內僅少量呈透鏡狀分布。3.4基巖頂面及風化帶特征(1)基巖面的起伏情況根據剖面圖,基巖面總體起伏,整體為6~18°,局部傾角較陡,最大可達24°。基巖面總體為南西側高,往北東側低。(2)風化帶特征強風化帶:該層在所有鉆孔中均有揭露,厚度變化較大,厚度0.7m~5.7m,強風化帶內巖體較破碎,網狀裂隙發(fā)育,巖體多呈碎塊狀、短柱狀,部分強風化砂巖用手捏易碎,強度低。中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強度較高,巖心呈柱狀、長柱狀,強度較高。3.5水文地質條件3.5.1地下水類型及地下水位擬建場區(qū)內素填土和砂巖層為含水層,粉質粘土、泥巖為相對隔水層,本次勘察鉆孔底標高大部分高于長江水位。勘察期間在每個鉆孔施工過程中觀測其初見水位,鉆孔終孔后均抽干鉆孔內殘留水觀測其穩(wěn)定水位,據鉆孔初見水位及終孔24~48小時后穩(wěn)定水位的觀測結果,場區(qū)內大部分鉆孔內揭露有地下水,少部分位于場區(qū)后緣崩坡積體里面未見地下水,水位埋深0.3~9.06m,水位高程172.82~246.98m,除此外其余鉆孔內未見地下水滲出。擬建場地地下水賦存條件較差,主要為雨季第四系土層暫時性少量上層滯水。依據含水介質類型和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可分為:松散孔隙水和基巖風化裂隙水兩種類型。(1)松散堆積層孔隙水該類型地下水主要由溪流補給為主,大氣降雨補給為輔。儲存在第四系松散土層中,含水能力受地形地貌以及覆蓋層范圍、厚度、物質成分以及透水性能制約,水量大小受季節(jié)、氣候影響較小。場地內第四系土層主要由素填土和粉質粘土夾塊石組成,填土主要為砂泥巖塊碎石,其間充填有粉質粘土,填土結構松散,透水性好,為相對含水層,粉質粘土夾塊石層中,粉質粘土為相對隔水層,塊石含量高部位為相對含水層,勘察期間,場地土層中地下水位標高約為172.82~246.98m。根據現(xiàn)狀地形分析,場地土層接受溪流補給和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并沿巖土界面向溝谷的低洼地帶溝谷排泄,因此場地范圍內地下水補、徑、排相對簡單,僅在地勢低洼的溝谷地帶出露松散層地下水。(2)基巖裂隙水基巖中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巖體裂隙中,巖層中構造裂隙總體較發(fā)育,不利于地下水賦存和接受補給,基巖中地下水水量有限,呈脈狀分布。由于地下水主要由松散堆積層地下水補給,基巖裂隙水位變化受大氣降水影響較小,水量受季節(jié)和氣候影響不明顯。場區(qū)地下水動態(tài)變化主要是受氣象因素所控制。松散巖類孔隙水水位隨季節(jié)而出現(xiàn)周期性變化,一年中的7、8、9三個月為豐水期,地下水位隨之上升,至8~9月水位達高峰值,其后水位開始回落,直至翌年3~5月份水位達低峰值。3.5.2含水層的滲透性本次勘察選取CK7和CK37進行抽水試驗:試驗結果為:粉質粘土夾塊石土層滲透系數(shù)為5.5×10-5cm/s合0.0475m/d。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屬于中等復雜。根據區(qū)域經驗及現(xiàn)場試驗,建議填土層滲透系數(shù)取值10m/d,屬強透水;粉質粘土夾塊石滲透系數(shù)取值0.05m/d,屬弱透水,泥巖滲透系數(shù)取值0.01m/d,屬弱透水;砂巖層滲透系數(shù)取值0.18m/d,屬弱透水。3.5.3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松散巖類孔隙水的補給來源以溪流補給為主,輔以大氣降水補給,松散巖類孔隙水一般在含水層中作層狀滲流,滲流速度取決于自然地形坡度。水位變化受氣象條件控制明顯,雨季水位高,旱季水位低,地下水流向同地形傾斜方向一致,沿自然斜坡順坡向溝谷、洼地排泄。排泄方式主要有蒸發(fā)以及向溝谷低洼地帶分散排泄?;鶐r裂隙水的補給來源以松散巖類孔隙水為主,輔以地表水及大氣降水補給。基巖中的節(jié)理裂隙多閉合,少量微張,延伸長度短,相互之間一般不連通,地下水沿節(jié)理裂隙緩慢滲流,徑流速度主要受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程度和地形條件控制。排泄方式主要有蒸發(fā)以及向溝谷低洼地帶分散排泄。3.6不良地質現(xiàn)象經調查和收集資料,勘察范圍內不良地質作用發(fā)育有滑坡、危巖等,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除墓穴外,場地未發(fā)現(xiàn)對工程不利的暗藏河道、溝浜、防空洞等埋藏物。本次工程范圍及周邊主要不良地質現(xiàn)象有廖家灣滑坡;生基坪填土滑坡;場區(qū)南西側后緣坡頂危巖、崩塌體;不穩(wěn)定斜坡、坍塌;墓穴群等。(1)廖家灣滑坡經初步勘察已經查明:廖家灣滑坡位于場區(qū)北西側。滑坡邊界距離本次勘察區(qū)平面距離30m,且地形平坦,,其滑動方向與本次勘察場地平行,本次勘察場區(qū)位于該滑坡影響范圍之外。該滑坡失穩(wěn)對本次勘察場區(qū)無影響。照片1廖家灣滑坡全貌(2)生基坪填土滑坡經初步勘察已經查明:生基坪滑坡位于場區(qū)南東側,滑坡邊界距離本次勘察區(qū)平面距離65m,且地形平坦,其滑動方向與本次勘察場地平行,本次勘察場區(qū)位于該滑坡影響范圍之外。該滑坡失穩(wěn)對本次勘察場區(qū)無影響。照片2生基坪填土滑坡全貌(對本項目無影響)(3)場區(qū)后緣危巖經業(yè)主委托具有地災勘察資質的重慶六零七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對該危巖進行專項勘察,已經查明:陡崖絕大部分危巖滾落距離均在350m范圍以內,即滾落于既有公路五太路范圍,距離擬建廠區(qū)還有水平距離約140m遠,且該140m范圍內均為平坦地貌,故對擬建廠區(qū)不形成地質災害影響。照片3場區(qū)后緣危巖及崩積土、危石照片4場區(qū)后緣危巖(4)不穩(wěn)定斜坡該不穩(wěn)定斜坡主要位于場區(qū)南西側,廠區(qū)中后部,不穩(wěn)定斜坡邊界距離本次勘察區(qū)平面距離38m,且地形較陡,本次勘察場地位于滑動方向下部,設計擬采用與后部斜坡相同的支護方案,經場平處理后該不地形斜坡將消失。(5)趙家溝塌岸趙家溝庫岸邊坡,位于場區(qū)北東側趙家溝左岸,邊界距離本次勘察區(qū)平面距離6~10m,塌岸強烈程度為較強烈~強烈。設計擬采用懸臂式擋墻的支護方案,經場平處理后該塌岸問題將得到解決。照片5趙家溝塌岸(場區(qū)部分,枯水期)(6)墓穴勘察區(qū)范圍內主要墓穴群有三處,第一處位于ZY32和ZY37附近,該處墓穴群位于紅線范圍內,為拆遷歷史遺留問題,在場地施工前,應予以搬遷。第二處位于ZY272附近,該處墓穴群處于紅線范圍外,對本項目實施無影響。第三處位于ZY283附近竹林內,分布有零星幾座墳墓,該處墓穴群處于紅線范圍外,對本項目實施無影響。3.7特殊巖土與有害氣體根據勘察,場地的特殊巖土為人工填土、混合土以及強風化巖體。(1)素填土場地內,人工填土主要由平場施工回填形成,主要由泥巖、砂巖碎塊石、及少許粉質粘土等組成。結構松散~稍密,其厚度變化較大,均勻性差,級配差。(2)混合土場地內主要的混合土為粉質粘土夾塊石,主由粉質粘土,砂巖塊石組成,塊石粒徑:5~320cm,含量約20~30%不等,粉砂含量:5~20%不等,粉質粘土含量:50~70%不等,中間粒徑普遍缺乏。結構松散~稍密,其厚度變化較大,均勻性差,級配差。(3)強風化巖體場地內強風化巖體主要為泥巖和砂巖。強風化層厚度約0.3~14.9m,受不同巖性風化差異影響,強風化層厚度分布不均勻。強風化巖體風化裂隙發(fā)育,大部分巖體較破碎,巖體強度較低,承載力較低,且厚度分布不均勻。根據勘探結果,結合場地各地層巖性條件和地區(qū)經驗,在地層中不存在有害氣體。3.8破壞地質環(huán)境的人類活動勘察區(qū)主要破壞地質環(huán)境的人類活動主要為勘察區(qū)南側范圍內棄土,最大高度60.35。該棄土邊坡形成生基坪滑坡,滑坡邊界距離本次勘察區(qū)平面距離65m,且地形平坦,其滑動方向與本次勘察場地平行。該滑坡失穩(wěn)對本次勘察場區(qū)無影響。3.9相鄰建構筑物影響程度廠區(qū)四周為已征用土地,勘察區(qū)及周邊無建構筑物,施工開挖對周邊道路及建筑物的影響小。4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4.1土層物理力學性質4.1.1人工填土素填土(Q4ml):雜色,稍濕,結構松散~稍密。主要由砂、泥巖碎塊石及少許粉質粘土等組成。為近期拋填形成,堆積年限大于2年。塊石粒徑一般約為1~20cm,最大可達120cm以上,多具架空現(xiàn)象,局部塊石分布集中,含量53~70%,分布于場地局部位置。鉆孔揭露厚度為0.5m~14.1m。本次勘察在ZY227、ZY237、ZY239、ZY240、ZY231、ZY253,六個鉆孔中做了重型動力觸探(N63.5)試驗,試驗實測數(shù)據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進行厚度加權平均擊數(shù)統(tǒng)計于表4.1-1。表4.1-1素填土N63.5錘擊數(shù)厚度加權平均值統(tǒng)計表(未修正)孔號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

(φm)標準差σf變異系數(shù)δ厚度厚度加權平均值擊數(shù)變異系數(shù)ZY227ZY2278.02.04.02.02.54.40.575ZY237ZY23712.02.04.52.85.1ZY239ZY2399.02.04.52.12.7ZY240ZY24015.02.04.62.84.3ZY231ZY23112.01.04.62.92.6ZY253ZY25312.01.04.42.46.0由表4.1-1可知,場地內素填土N63.5的單孔錘擊數(shù)最大值為10.1,最小值為1.7,平均值4.0~4.2,厚度加權平均值為4.1,變異系數(shù)0.562,呈松散狀態(tài),均勻性差。由動探實測擊數(shù)看,動探擊數(shù)變化大,結合鉆探成果,土中塊碎石含量多,粒徑較大,且鉆孔存在輕微塌孔現(xiàn)象,綜合判定場地填土呈松散,不均勻,自重固結未完成,為欠固結。4.1.2粉質粘土本次勘察共取108組粉質粘土進行土工試驗分析,試驗成果匯總統(tǒng)計于附表2。試驗結果表明,場地原狀土的塑性指數(shù)為12.7,大于10,小于17,為粉質粘土,試驗結果符合實際,而液性指數(shù)為0.47,為可塑狀態(tài),與現(xiàn)場粉質粘土層描述相符。表4.1-2粉質粘土物性指標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項目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g/cm3)飽和密度(g/cm3)干密度(g/cm3)比重孔隙比飽和度(%)液限(%)塑限(%)液性指數(shù)塑性指數(shù)統(tǒng)計個數(shù)108108108108108108108108108108108最大值30.52.002.031.632.740.88893.435.519.70.8015.9最小值22.61.881.911.442.710.66386.628.917.70.3411.2平均值24.61.951.991.572.730.73990.831.318.60.4712.7標準差1.1380.0190.0170.0280.0070.0351.2011.3210.4880.0570.902變異系數(shù)0.0460.0100.0090.0180.0030.0470.0130.0420.0260.1200.071表4.1-3粉質粘土力學指標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項目天然快剪飽和快剪天然殘余剪飽和殘余剪壓縮內聚力(kPa)內摩擦角內聚力(kPa)內摩擦角內聚力(kPa)內摩擦角內聚力(kPa)內摩擦角壓縮系數(shù)a0.1~0.2(MPa-1)壓縮模量Es0.1~0.2(MPa)統(tǒng)計個數(shù)10810810810892929292108108最大值31.815.622.211.019.09.712.56.80.655.18最小值16.59.913.37.78.86.25.74.30.322.91平均值23.613.516.89.613.48.38.75.90.404.42標準差2.6150.9441.7190.6341.8160.6541.2250.4470.0460.399變異系數(shù)0.1110.0700.1030.0660.1360.0790.1410.0760.1160.090標準值23.113.416.59.513.18.28.55.8本次勘察在場地內鉆孔中選擇8個鉆孔進行了標準貫入試驗,以查明粉質粘土的均勻性和力學性質。其測試結果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統(tǒng)計,成果見表4.1-4。表4.1-4粉質粘土標準貫入試驗成果孔號測點深度(m)實測錘數(shù)桿長(m)CK40.90~1.2052.52.00~2.3094.1CK61.10~1.4062.5CK101.00~1.3082.52.10~2.4034.2CK121.00~1.3082.51.90~2.2054.0CK151.00~1.3062.5CK231.50~1.8034.23.00~3.3076.0CK261.00~1.3082.52.00~2.3044.2CK331.00~1.3092.52.20~2.5054.2統(tǒng)計個數(shù)n14最大值9最小值3平均值(φm)6.14標準差(σf)2.07變異系數(shù)(δ)0.34經過對場地內粉質粘土作標準貫入試驗表明:場地粉質粘土實測錘擊數(shù)為3~9擊,平均值為6.14擊,表明粉質粘土以可塑性狀態(tài)為軟可塑狀。4.2巖石物理力學性質本次勘察共取巖樣89組,其中抗壓85組,抗剪3組(1組異常值未參與統(tǒng)計),進行室內物理力學測試,其中泥巖65組,砂巖20組;統(tǒng)計時按巖性劃分為兩個統(tǒng)計單元分別進行統(tǒng)計。試驗成果統(tǒng)計表見附表3-1和附表3-2。由統(tǒng)計表可知,本場地泥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范圍值在0.9~15.7MPa間,標準值為5.6MPa,變異系數(shù)0.514,變異性很高;天然單軸抗壓強度范圍值在1.4~23.1MPa間,標準值為8.6MPa,變異系數(shù)0.502,變異性很高。本場地砂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范圍值在9.2~63.3MPa間,標準值為28.7MPa,變異系數(shù)0.384,變異性高;天然單軸抗壓強度范圍值在13.2~74.4MPa間,標準值為36.8MPa,變異系數(shù)0.343,變異性高。造成本項目泥巖變異系數(shù)很高的主要原因為該地段泥巖中夾砂質情況普遍,而夾砂巖程度不穩(wěn)定。且地層層面平緩,垂直方向地層巖性變化較大,泥巖、砂巖交替出現(xiàn),部分呈透鏡狀產出。表4.2-1泥巖力學指標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項目抗壓強度天然飽和軟化系數(shù)(MPa)(MPa)樣本數(shù)(n)19519264范圍值最大23.115.70.68最小1.40.90.61平均值φm9.15.90.64標準差σf4.63.1變異系數(shù)δ0.5020.514統(tǒng)計修正系數(shù)γs0.90.9標準值fk8.65.6表4.2-2砂巖力學指標統(tǒng)計表樣品編號抗壓強度天然飽和軟化系數(shù)(MPa)(MPa)樣本數(shù)(n)606020范圍值最大74.463.30.9最小13.29.20.7平均值φm39.831.40.8標準差σf13.712.1變異系數(shù)δ0.3430.384統(tǒng)計修正系數(shù)γs0.90.9標準值fk36.828.7經統(tǒng)計(附表4),泥巖抗拉強度區(qū)間值0.559~0.908MPa,平均值為0.735MPa,標準值為0.631MPa。抗剪強度(最小二乘法)tgφ=0.76(φ=37.23°),C=1.34MPa。經統(tǒng)計(附表5),砂巖抗拉強度區(qū)間值1.52~1.69MPa,平均值為1.60MPa,標準值為1.47MPa??辜魪姸龋ㄗ钚《朔ǎ﹖gφ=0.77(φ=37.59°),C=2.86MPa。4.3巖體基本質量等級根據現(xiàn)場調查成果、波速實驗及查閱資料:強風化泥巖層縱波波速為1707m/s,強風化泥巖巖體完整系數(shù)為0.29;中風化泥巖層縱波波速為2784m/s,巖體完整系數(shù)為0.63;強風化砂巖層縱波波速為1994m/s,巖體完整系數(shù)為0.28;中等風化砂巖層縱波波速為2935m/s,巖體完整系數(shù)為0.69。根據試驗結果可知:中風化泥巖的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為5.6MPa,屬軟巖。中風化砂巖的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為28.7MPa,屬較軟巖。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表3.1.7結合巖石單軸抗壓試驗成果及重慶地區(qū)經驗:場地內的強風化帶基巖為破碎的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均為V級。中等風化帶泥巖為較破碎~較完整的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中等風化帶砂巖為較完整的較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4.4巖、土設計參數(shù)推薦值設計參數(shù)建議按不同巖性,不同風化程度分別提供:(1)粉質粘土層的相關設計參數(shù)根據室內土工試驗成果,結合本工程的特征和地區(qū)經驗采用。(2)若采用翻挖回填的處理措施,對回填后的素填土層建議進行剪切波波速測試,以對地震效應評價進行校正。填土的設計參數(shù)根據動探測試成果結合重慶地區(qū)經驗綜合確定。(3)巖體物理力學指標:①巖體物性指標直接使用巖石地區(qū)經驗參數(shù)統(tǒng)計平均值;②巖體彈性模量、變形模量由巖石的室內測試平均值的0.6倍,泊松比取地區(qū)經驗參數(shù)統(tǒng)計平均值;③巖體抗剪強度由地區(qū)經驗參數(shù)統(tǒng)計標準值折減而成,折減系數(shù)為:內摩擦角φ取0.85,內聚力C取0.2;④巖體抗拉強度由地區(qū)經驗參數(shù)統(tǒng)計標準值折減而成,折減系數(shù)取0.4,對于永久性邊坡,巖體抗剪強度,巖體抗拉強度乘以0.95的時間效應系數(shù);⑤裂隙面抗剪強度標由裂隙的基本性狀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表4.3.1及結合地區(qū)經驗提供;巖土界面的抗剪強度指標,根據粉質粘土室內土工試驗的試驗成果結合區(qū)域經驗提供。(4)巖質地基承載力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DBJ50-047-2016第4.2.6條確定,即fak=?f*fuk;式中fak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fuk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kPa);?f地基承載力分項系數(shù),對土質地基取0.50,對巖質地基取0.33。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第10.4.2條確定,即由巖石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當巖體受水浸泡時,用飽和值)乘以地基條件系數(shù)確定。本工程場地的地基條件系數(shù)取1.1,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取飽和值。(5)巖土體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基底摩擦系數(shù)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表8.2.3-2、表8.2.3-3和表11.2.3確定。(6)巖土層地基系數(shù)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附錄G選用;(7)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按《建筑樁基礎設計與施工驗收規(guī)范》DBJ50-200-2014表5.3.6選用;(8)其它參數(shù)根據試驗成果或地區(qū)經驗,結合本工程的特征確定。本工程設計參數(shù)建議值見表4.4。表4.4巖土體設計參數(shù)建議值一覽表巖石名稱填土(現(xiàn)狀)粉質粘土夾塊石(根據試驗值適當提高)強風化基巖中風化基巖裂隙面層面巖土界面泥巖砂巖天然重度γ(kN/m3)20*20*23.0*24.3*24.3*///飽和重度γ(kN/m3)20.5*20.5*23.3*24.5*24.8*///巖石抗壓強度標準值(MPa)天然///8.636.8///飽和///5.628.7///土體天然抗剪強度內聚力C(kPa)0*25*//////內摩擦角φ(°)30*(綜合)18*////土體飽和抗剪強度內聚力C(kPa)0*18*///50*20*14.0*內摩擦角φ(°)24*(綜合)14*///18*12*8.4*巖石抗剪斷強度內聚力C(kPa)/549*1968*///內摩擦角φ(°)/32*35*///抗拉強度(kPa)///6311470///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kPa)///946031570///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壓實后現(xiàn)場檢測150*300*312210418///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kPa)/80*160*/////彈性模量(MPa)///1159*5232*///變形模量(MPa)///1096*4914*///壓縮模量(MPa)/4.42//////巖土體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M30)(kPa)60*60*200*360*760*///巖土與擋墻底面摩擦系數(shù)μ0.25*0.25*0.35*0.40*0.55///較完整巖層的地基系數(shù)(MN/m3)水平方向k///60*300*///豎直方向k0///100*500*///水平抗力系數(shù)的比例系數(shù)m(MN/m4)4.0*5.0*60*/////注:帶*號數(shù)據為經驗值;巖土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適用于注漿強度等級為M30,施工時應通過實驗驗證;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按泥漿護壁鉆(沖)孔樁考慮;樁的極限端阻力標準值按泥漿護壁鉆(沖)孔樁、樁長按5m-10m考慮;表中填土參數(shù)為現(xiàn)狀填土的參數(shù),后期填土和處理后填土相關參數(shù)通過相關測試獲取。表中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按單軸飽和抗壓強度進行取值,對于黏土質巖,在確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致遭水浸泡時,可取天然值。臨時邊坡坡率法放坡:土質1:1.35,強風化基巖1:0.85,中風化基巖1:0.6;永久邊坡坡率法放坡:素填土1:2.0或1:1.25,粉質黏土1:1.5或1:1.75,強風化基巖1:1.00,中風化基巖1:0.75并采用格構護坡。巖體抗剪強度參數(shù)(臨時):泥巖c=167kPa,φ=26.6°,砂巖c=582kPa,φ=29.5°;巖體抗剪強度參數(shù)(永久):泥巖c=159kPa,φ=25.2°,砂巖c=553kPa,φ=28°;邊坡巖體類型III級,巖體等效內摩擦角(臨時):泥巖φe=58°,砂巖φe=60°;巖體等效內摩擦角(永久):泥巖φe=55°,砂巖φe=57°;巖體邊坡破裂角:泥巖θ=59°,砂巖θ=61°?;禄鎱?shù)詳見5.1節(jié),塌岸滑面參數(shù)詳見5.4節(jié)。4.5巖土施工工程分級參照《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47-2014附錄A,場地內巖、土可挖性分級類別為:1)I級(松土):場地內粉質黏土,巖土施工工程等級為I級。2)III級(硬土):場地內人工填土、砂巖大塊石、基巖強風化帶,巖土施工工程等級為III級。填土分布于場地南側局部位置、砂巖大塊石在場地范圍廣泛分布、基巖強風化帶在場地范圍內下部廣泛分布。3)IV級(軟石):中等風化的泥巖。中厚層狀結構,裂隙不發(fā)育,巖體較破碎~較完整,在場地范圍內下部廣泛分布。4)V級(次堅石):中等風化的砂巖。中厚層狀結構,裂隙不發(fā)育,巖體較完整,在場地范圍內下部廣泛分布。5工程地質分析評價5.1不穩(wěn)定斜坡特征5.1.1不穩(wěn)定斜坡特征(1)不穩(wěn)定斜坡基本特征根據現(xiàn)場調查,該不穩(wěn)定斜坡平面上整體呈橫長型,溜滑范圍后緣以現(xiàn)場調查張拉裂縫為界,前緣以地形陡緩交界處為界,兩側以沖溝為界,其中北西側緊鄰4#沖溝,南東側緊鄰3#沖溝。坡體結構為二元結構,上覆崩坡積粉質黏土夾塊石。斜坡地面坡角23~38°,局部可達45°,頂部臺階部分2~14°,巖土界面坡角27~40°地勢較平緩巖土界面傾角5~20°,斜坡總縱長151m,寬51m,面積約6238m2,根據鉆孔揭露:坡體厚度0.7~4.8m,平均厚度約1.5m,總體方量約0.93×104m3,其潛在滑動方向為40.9。下伏地層主要為沙溪廟組泥巖夾薄層砂巖,強風化帶厚度1.3~5.2m,巖體較破碎,裂隙較發(fā)育,地層產狀傾向坡內,為逆向坡。(2)變形破壞特征①裂縫特征勘察期間,受降雨影響,不穩(wěn)定斜坡經歷了從無到有,及已產生的裂縫變形逐漸加劇的過程。受坡體上孤石影響,斜坡多處出現(xiàn)滑塌體,滑塌方向均向河心。表5.1-1不穩(wěn)定斜坡裂縫特征一覽表編號位置破壞特征變形原因分析LF2場區(qū)南東側不穩(wěn)定斜坡后緣開裂,錯開寬度約10~30cm,裂縫延伸長度約11.5米左右,外側伴有明顯下沉現(xiàn)象,最大沉降量達20cm,裂縫走向327°,初見于2021年9月,其后逐漸發(fā)展,靠近生基坪滑坡側,在勘察期間,部分已經發(fā)生溜滑。見照片5.1地下水浸泡軟化土體,帶走部分粗顆粒,降低土體抗剪強度LF3場區(qū)南東側不穩(wěn)定斜坡后緣開裂,錯開寬度約10~25cm,裂縫延伸長度約13-14米左右,外側伴有明顯下沉現(xiàn)象,最大沉降量達10cm,裂縫走向326°,初見于2021年9月,其后發(fā)展不大。見照片5.4-3LF4場區(qū)南東側不穩(wěn)定斜坡后緣開裂,錯開寬度約3~5cm,裂縫延伸長度約7米左右,外側下沉不明顯,最大沉降量達100cm,裂縫走向322°,初見于2021年9月,其后發(fā)展逐漸停止。見照片5.4-3LF5場區(qū)南東側不穩(wěn)定斜坡后緣開裂,錯開寬度約10~20cm,裂縫延伸長度約7米左右,外側下沉不明顯,裂縫走向322°,初見于2021年9月,其后發(fā)展逐漸停止。見照片5.4-3LF6場區(qū)南東側不穩(wěn)定斜坡后緣開裂,錯開寬度約10~30cm,裂縫延伸長度約12米左右,外側伴有較明顯下沉現(xiàn)象,最大沉降量達5cm,裂縫走向294°,初見于2021年9月,其后發(fā)展逐漸停止。見照片5.4-3②蠕變特征斜坡上崩坡積粉質黏土在降雨影響下重度增大,巖土風化線底部為相對隔水的作用,從而巖土分界線附近形成軟弱帶,在蠕變的影響下,產生小型滑塌體。③地下水特征根據鉆孔地下水觀測、地表泉點調查、場區(qū)地下水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崩坡積土層及強風化帶裂隙中。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田、小池塘、溪流補給,同時下雨時接受大氣降水補給,水量不穩(wěn)定,下雨時水量較大,天晴時水量較小。總體而言,不穩(wěn)定斜坡體及其后緣,地下水補給來源豐富,勘察期間,尤其降雨過后坡體表面有股狀流水匯入斜坡體。地下水補給后沿巖土界面向坡腳低洼溝谷地帶運移,并在斜坡坡底特別是巖土交界部位形成面狀滲流排泄(單點流量極小),整個場地地下水豐富,且埋深較淺,整個坡體含水量豐富。部分補給基巖裂隙水或直接向北東側溪流排泄。照片5.1-1受連續(xù)降雨影響,不穩(wěn)定斜坡后緣變形張拉裂縫(LF2)照片5.1-2受連續(xù)降雨影響,不穩(wěn)定斜坡部分沿LF2發(fā)生滑移照片5.1-3受連續(xù)降雨影響,不穩(wěn)定斜坡后緣變形張拉裂縫(LF4)照片5.1-4受連續(xù)降雨影響,不穩(wěn)定斜坡后緣變形張拉裂縫(LF5)照片5.1-5LF3后緣地表水持續(xù)灌入照片5.1-6受連續(xù)降雨影響,LF4后緣形成沖刷溝槽(3)影響因素及形成機制根據現(xiàn)場調查情況分析,滑塌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①、地形地質條件:該斜坡位于長江三級基座階地邊緣,斜坡巖土界面較陡(27~40°),附著在其上部的崩坡積土層極易在重力條件下發(fā)生失穩(wěn)、滑移。②、巖土體條件:上覆崩坡積粉質黏土夾塊石層,分布不均,特別是塊石、孤石的大小、厚度極不均勻,塊石較多的部位滲透性好;斜坡后緣地勢較平坦且匯水面積較大,在雨季土體長期處于浸潤狀態(tài),土體重度增加,土體強度變小,下伏強風化泥巖滲透系數(shù)遠小于上覆粉質黏土夾塊石層、為相對隔水層,當巖土界面粉質黏土層受地表水、地下水浸泡,粉質黏土層極易出現(xiàn)飽和軟化、重度增大、強度降低。當下滑力超過土體強度時,易形成貫通的滑移面。③、水文地質條件:2021年4月~9月持續(xù)降雨,滑坡變形期間正處于汛期,降雨頻繁,地表水下滲,粉質黏土濕陷下沉開裂,地表水并沿裂隙下滲至巖土界面,侵濕軟化,降低土體抗剪強度,誘發(fā)斜坡發(fā)生局部滑塌??傊?,崩坡積土體下伏巖土界面較陡,前緣坡腳臨空,受雨季降雨、地表水下滲,粉質黏土層力學參數(shù)降低等因素,是造成斜坡開裂變形并最終形成的不穩(wěn)定斜坡的主要原因。(4)不穩(wěn)定斜坡類型通過現(xiàn)場調查及鉆探揭示土層厚度,巖土界面等,綜合確定該不穩(wěn)定斜坡類型為溜滑型。5.1.2穩(wěn)定性評價勘察場地不穩(wěn)定斜坡主要位于斜坡地帶,呈南東側呈階梯狀分布,北西側為陡坡,整體地形坡角坡角23~38°,局部可達45°,中間臺階部分2~14°,巖土界面坡角27~40°,地勢較平緩巖土界面傾角2~14°,根據鉆孔揭露崩坡積土厚度0.7~4.8m。根據現(xiàn)場調查及勘察結果,斜坡表層為崩坡積粉質黏土夾塊碎石土,下部為中風化沙溪廟組泥巖、砂巖。因此,斜坡下部基巖整體為穩(wěn)定狀態(tài),頂部平坦部位崩坡積土體為穩(wěn)定狀態(tài)。斜坡不穩(wěn)定主要為較陡部位表層土體沿巖土界面蠕滑、開裂、變形。根據計算,天然工況下不穩(wěn)定斜坡的安全系數(shù)為1.32,穩(wěn)定,暴雨工況下安全系數(shù)為1.09,基本穩(wěn)定。5.1.3防治措施建議(1)防治措施建議由于邊坡坡頂無重要建構筑物,具備減載空間,建議坡頂采用削坡減載,放坡坡率巖層部分,中風化部分采用1:0.75分級放坡;強風化及土層部分采用1:1.5~1:2.0分級放坡,中間設置2m寬的馬道平臺,坡面采用格構護坡、裂縫封填及植被綠化。也可采用抗滑樁的支擋措施。在后緣外設置截水溝,坡腳設置排水溝。(2)防治工程設計參數(shù)建議根據本次勘察巖土體的室內測試成果數(shù)理統(tǒng)計值、原位試驗成果數(shù)理統(tǒng)計值和地區(qū)經驗,按照相關規(guī)范,對防治工程設計參數(shù)進行綜合取值,詳見表5.1-2。表中未作特別說明的巖石參數(shù)為中等風化的巖石參數(shù),未作試驗的巖土體參數(shù)按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進行換算或取經驗值。巖體與巖石間的折減4.4節(jié)執(zhí)行。表5.1-2不穩(wěn)定斜坡防治工程設計參數(shù)建議一覽表巖土名稱粉質黏土夾塊石粉質黏土夾塊石與基巖接觸面天然重度γ(kN/m3)20*飽和重度γ(kN/m3)20.5*巖、土體天然抗剪強度內聚力C(kPa)18*內摩擦角φ(°)11*土體飽和抗剪強度內聚力C(kPa)15*內摩擦角φ(°)9**接觸面參數(shù)取值,未考慮條塊界面及滑面的地下水壓力影響。5.2趙家溝塌岸特征5.2.1岸坡地形地貌特征趙家溝庫岸邊坡屬于土質庫岸,位于趙家溝左岸,長約340m,東起趙家溝石板橋(坐標:X=412028.040、Y=511025.829),西止于趙家溝溝口與長江交匯處(坐標:X=412313.586、Y=510909.872)。庫岸地形總體南西高北東低,岸坡坡向約48°,為微凸形岸坡。岸坡后部為征用土地,現(xiàn)狀為不穩(wěn)定斜坡,無建筑物,坡角23°~38°,地形較陡,分布高程199.15~185m;岸坡中前部為原始岸坡,坡角3~15°,地形較平緩,為已征用土地,但居民常年耕種水田,部分為荒草地;岸坡坡腳靠近趙家溝,受長江三峽庫區(qū)影響,夏季岸坡露出地表,其溝底高程高于三峽庫區(qū)防洪限制水位143.312m(黃海高程),冬季三峽庫區(qū)蓄水,岸坡淹沒于173.312m蓄水位(黃海高程),趙家溝夏季洪水水位及長江庫區(qū)水位漲落侵蝕局部形成相對陡傾的臨空面,坡角可達40~50°,分布高程173.08~156.83m,岸坡上下高差16.25m。由于該庫岸與生基坪滑坡、廖家灣滑坡及不穩(wěn)定斜坡距離較遠,空間上無重疊交叉關系,因此該庫岸邊坡與上述地災體無疊加關系。5.2.2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征據勘察,該段岸坡主要由崩坡積粉質黏土夾塊石土層構成。該土層呈灰黑色、灰色、灰褐色。主要由粉質黏土,砂巖塊石組成。粉質黏土含量:50~70%不等,粉質黏土呈可塑狀~軟塑狀、少量為流塑狀(排水不暢),切面稍有光澤,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塊石粒徑:5~320cm,砂巖塊石含量約20~30%不等,塊石主要為砂巖,極少數(shù)為泥巖,為坡頂危巖崩積成因。在CK12、CK14、CK18、CK21、CK27等少數(shù)幾個孔,巖土界面部位出現(xiàn)軟弱夾層。根據鉆探揭露巖土界面附近土體中存在一層灰白色的黏土層夾少量礫石顆粒,土石比例約為7:3。黏土呈可塑狀,局部含水量較高并夾有親水礦物,強度極低用手即可進行挖取,但粘性高,不易掰斷;其中礫石顆粒粒徑約0.5~2mm,也呈灰白色,大部分為棱角狀或次棱角狀,有一定磨圓度,極少量為渾圓狀;大部分未見鏡面和擦痕,僅CK18可見鏡面;且該層夾層以上為土體而之下為巖體,且完整性較好,因此可判斷該層夾層即為軟弱夾層。照片5.2-1CK18軟弱夾層照片5.2-2CK18鏡面根據調查,庫岸巖土界面后緣較陡前緣變緩,在岸坡后緣靠近山坡側可達巖土界面傾角為33°~51°,到北東側至趙家溝之間岸坡巖土界面傾角逐漸變緩,傾角一般4~7°,下部基巖為沙溪廟組泥巖、砂巖,相對較完整。在8月枯水期,可在趙家溝溝口邊上可見強風化砂巖出露。照片5.2-3趙家溝溝口部位強風化基巖出露(竹林部位為廖家灣滑坡剪出口)5.2.3塌岸特征、類型和影響因素(1)塌岸的特征和類型經現(xiàn)場調查訪問,目前中前部形成的寬約43~147m的平臺,勘察區(qū)現(xiàn)場及周邊塌岸范圍內未見變形張拉裂縫或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