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分價值:批判與思考下_第1頁
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分價值:批判與思考下_第2頁
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分價值:批判與思考下_第3頁
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分價值:批判與思考下_第4頁
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分價值:批判與思考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分價值:批判與思考[下]

“物權債權化與債權物權化”傾向的挑戰(zhàn)

近、現(xiàn)代民法上出現(xiàn)所謂“物權債權化與債權物權化”之傾向,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所謂“物權債權化與債權物權化”,其描述的是物權與債權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或者相互混合的法律現(xiàn)象。

“物權債權化”主要是由物權的“價值化”引起的:以所有權為代表的物權,其原本目的在于對物進行現(xiàn)實的支配,但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fā)展,發(fā)生了所有權的中心由“所有”向“利用”的轉移,即將所有權的權能與所有人予以分離,或將物之使用價值,以使用權或利用權的形態(tài)歸屬于物之用益權人,所有人則以之收取對價;或將物之交換價值,以擔保權形態(tài)歸屬于擔保權人,所有人則以之取得信用,獲得金錢融資。于是,物權人從對標的物之現(xiàn)實支配,演變?yōu)槭杖〈鷥r或獲取金錢融資之價值利益。早期所有權作為一種對物實施現(xiàn)實支配的現(xiàn)實性權利,演變?yōu)樵谖锱c現(xiàn)實之支配分離后對物的觀念的支配的一種觀念性權利。物權的價值化更重要的表現(xiàn)是財產的資本化:當人們對其擁有財富的計算不再以其實際支配的物質資料為標準,而是更多地是以其擁有的股票、債券和其他有價證券以及各種契約權利的數(shù)量為標準時,當物權價值化的結果越來越多地是通過債權形態(tài)或者物權與債權相互混合的形態(tài)而表現(xiàn)時,“物權債權化”便出現(xiàn)了。

“債權物權化”是指越來越多的債權被賦予物權的效力,其中最典型的是租賃權:租賃權為債權,但在許多國家,租賃權具有越來越接近物權的法律效力。例如,在法國,對于長期租賃,法律明文規(guī)定承租人享有物權,其理由是,承租人為改變不動產的利用模式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工程。承租人權利的重要性及其期限,使法律不得不對之賦予物權的特征,使之置于地產公告的范圍及可設定抵押權。法國法上的一般租賃主要包括商業(yè)租賃和農村土地租賃,其為債權。但從40年代起,通過一場重要的立法運動,其權利的范圍有所擴大。如在農村土地租賃中,法國于1945年頒布的租佃法規(guī)賦予佃農以三方面的權利,加強了租賃權的效力和適用性。而1975年頒布并增補為《法國民法典》第1743條的法律則允許承租人提起“占有權之訴”:承租人作為租賃物的占有人,得自行對抗一切侵權行為人而無須請求出租人為之,其大大增加了租賃權的物權因素:因為其使承租人的權利不再具有“從屬”性質。因此有學者問:如果說承租人已有權對物進行某些控制并可對抗第三人的話,那么,這難道不正是因為承租人獲得了一種對抗第三人的直接支配物的權利即物權嗎?[30]

當然,承租人地位問題一直為各個國家的學者所反復討論,但無論立法是否明確賦予租賃權的物權效力,租賃權的物權化均無庸置疑。另外,還有很多債權也具有類似于物權的效力。如在某些國家,共有人之間就共有人的分管和利用共有財產的協(xié)議,如經過登記,可對抗第三人;我國臺灣地區(qū)“土地法”中的預告登記制賦予債權以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動產擔保交易法中的信托占有結合了物權和債權的特點,[31]等等。

物權與債權的聯(lián)系似乎越來越緊密,物權與債權的界限似也越來越模糊,隨之出現(xiàn)了一種對物權與債權關系的新認識,即物權與債權之間的差異或者對立,已經越來越減弱,“近代以來,正是物權與債權之相互交錯、相互轉換,以至相互結為一體,才真正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發(fā)展”。[32]為此,便有諸多學者步19世紀法國學者后塵,試圖從根本上否定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分。有臺灣學者指出:“事實上區(qū)分某種權利為債權或物權恐怕也無太大實益,重要的是該權利具備那些權能,例如租賃權具有對抗繼受人之效力,則將其歸類為債權或物權顯已不重要,而信托占有制度又系混合債權和物權,則應以債權或物權稱之,強為區(qū)分恐亦系自尋煩惱而無實益?!薄耙蛐滦拓敭a權不斷出現(xiàn),物權債權相對化,財產權之指定不再限于有形財貨歸屬秩序之確定而已。”[33]而日本也有學者在驚呼“現(xiàn)代社會已成為一個金融資本一統(tǒng)天下,金融資本主義思潮甚囂塵上的社會”的同時,認為金錢“不僅使物權與債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統(tǒng)一,同時也使二者區(qū)別之界限愈益模糊,以至使人們試圖在學說上對二者加以區(qū)分已變得毫無意義及根本不可能”。[34]對此,自然也有中國內地學者呼應,認為“物權與債權這一理論上的分野,實已成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實踐所打破,而次第趨于合流”。[35]

現(xiàn)代社會之現(xiàn)代性,真得已經使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分“毫無必要”?在物權與債權的關系問題上,現(xiàn)代社會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重大變故?顯然,物權與債權的界限之模糊及其相互關系的不清晰,并非權利的此種分類本身是否妥當?shù)膯栴},而是民法所反映的財產關系隨社會發(fā)展所出現(xiàn)的實質性變化在財產法上的重要表現(xiàn)。

四、從物權優(yōu)位到債權優(yōu)位

關于物權與債權的關系,許多學者發(fā)表過重要論述,其多集中于這樣一個基本的思想: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自然經濟形態(tài),使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全面地成為以物權為中心的靜態(tài)生活,物之占有、使用、收益關系,與所有關系原則上屬于一致。[36]這一時期,“物權是目的,債權從來只是手段……法律上物權與債權的關系,就像自然界中材料與力的關系。前者是靜的要素,后者是動的要素。在前者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里,法律生活呈靜態(tài)”,亦即“在社會生產關系完全以所有權為中心的中世紀的社會形式是靜態(tài)的”。[37]

將前資本主義時代認定為“物權君臨時代”即以物權為中心的經濟社會,是基本符合財產法與社會經濟生活相互關系的定理的:無論在一個生產力低下、物質資料匱貶的社會,或者在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社會,人們支配財產的目的主要在于對財產的使用。因此,財產法的主要功能在于確定人對物的支配關系即所謂“財產歸屬”,避免因“名分未定”而導致的混亂和爭奪,而一旦確定了物的歸屬秩序,則對財產的“使用”,便成為家庭或家族內部的問題。在此,人們對于物的支配,實際上是以占有、使用所表現(xiàn)的物的靜態(tài)歸屬即“所有”為中心。而在一個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時代,所有權的收益、處分權能得以膨脹,人們支配財產的目的常常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能夠具備參與交換的資格。而一旦發(fā)生商品交換,財產歸屬關系即演化為財產移轉關系,債權便出現(xiàn)了。因此,處分權能在所有權權能中地位的提升,必然要導致所有權與債權相互關系的密切,由此,物權與債權,便首先通過財產交換而實現(xiàn)其相互之間的鏈接。

不過,在傳統(tǒng)的經典理論中,物權與債權涇渭分明,物權為債權發(fā)生的前提[38],債權為取得物權的手段,[39]而物權則為債權發(fā)生的目的,亦即“

債權關系之首要法律目的,乃在將債權轉變成物權或與物權具有相等價值之權利”。[40]換言之,如無物權,則交換無從發(fā)生,債權無從發(fā)生;發(fā)生債權的目的在于獲得他人財產之物權,故新的物權的取得為債權發(fā)生的結果。如

物權→債權→物權

從物權開始,經過債權,再回到物權,商品交換的流程被淋漓盡致地得以描繪。而這一過程表明,債權不過是一種暫時的法律現(xiàn)象,物權則是一種恒久的法律現(xiàn)象,物權為一切經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債權則不過是作為物權的一種“附隨物”且依附于物權而存在。目的與手段孰重孰輕,不言自明,故物權相對于債權,應當具有優(yōu)勢之地位。

但上述觀念在現(xiàn)代社會以來,實際上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關于債權的作用,學者的看法顯然有重大的改變。對此,有學者充滿情感地指出:“債權是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信用的基礎上產生的。在人類文化史上,它后于物權而發(fā)展。由于認許了債權,人類經濟生活更加豐富。人類在僅依物權形成財產關系、僅以物權作為財產客體時代,可以說只能生活在過去和現(xiàn)在。但是,承認了債權制度,就可以使將來的給付預約,變?yōu)楝F(xiàn)在的給付對價價值。人類在經濟生活中,除了過去和現(xiàn)在的財產之外,還可以增加將來的財產。用柯拉的話說,就是信用,‘過去可為將來服務,將來可為過去服務,時間障礙被打破,人類可以自由地征服時間與空間’”。[41]

而物權與債權的相互地位,則由于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組織和經濟活動之發(fā)展的影響而發(fā)生了某種“顛倒”:與中世紀社會生產關系以所有權為中心的靜態(tài)社會形式相反,當代資本主義法律形式已完全變?yōu)閯討B(tài)的。正如德國學者拉德布魯赫在其《法學導論》一書中所言:“債權表現(xiàn)的權力欲及利息欲,在今天都是經濟目的。債權已不是取得對物權和物利用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法律生活的目的。經濟價值不是暫時靜止地存在于物權,而是從一個債權向另一個債權不停地移動?!盵42]

對于近代法上物權與債權地位所發(fā)生的這種變化的原因,日本學者我妻榮在其《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yōu)越地位》一書中作了極為精辟的具體分析。

針對所有權的作用所發(fā)生的變化,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中,所有權最重要的作用已經不是利用物質客體,而是將其作為資本,利用資本獲得利益。亦即在這種組織下,所有權的作用不是對物的支配,而是對人的支配。然而,要想把所有權作為資本并以此支配他人,就必須與各種債權契約相結合。否則,所有權就不能發(fā)揮其最重要的作用。[43]為此,便發(fā)生所有權與債權的結合,所有權依靠債權而發(fā)生作用。如此一來,土地所有權支配著土地使用人;生產設備所有權支配著不得不被雇傭的無產者大眾;商品所有權支配著消費者;而貨幣資本所有權,則支配著作為資本主義經濟組織的企業(yè)主體。各種所有權的作用逐漸從對物的支配而逐漸推移到對人的支配,所有權固有職能逐漸淡薄,而與其相結合的債權的色彩逐漸濃厚,而當所有權這種對人的支配作用達到極點時,所有權就成為手段而被債權否定了!換言之,所有權原來的本質作用是為了確保對外界物資的利用,以保障對外界物資的所謂派他的效力。但當所有權的作用已不是保障其主體對這些物資的利用者的地位,而是賦予對物資利用者的支配力量時,亦即必須以債權來實現(xiàn)這種支配力時,債權就不再是到達物權的手段,而是其自身成為一種獨立的經濟力量。

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財產與其說是依物權而成立,毋寧說以債權作為要素,出現(xiàn)了財產債權化的現(xiàn)象。債權成為經濟生活的中心,而在構成資本主義經濟組織的各種債權中,金錢債權具有一種極為特殊的地位,尤其在流通信用及投資信用兩個領域,其逐漸具備了支持社會的全部經濟組織的力量。[44]

總之,物權的本質不可避免地要隨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生某些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實際上也就是民法自身的變化:在一個法律認可支配他人人格的時代,物權是社會構成的中心。這樣一個時代中,人不僅對外界的“物”進行支配,而且可以支配“他人”。“這一點,無論是像日爾曼法系那樣將身份性支配包含在所有權的概念中,還是像羅馬法系那樣把兩種支配做概念性的區(qū)分,兩種情形并無顯著的差異。但近代法宣布,任何個人都是不服從于他人法律性支配的人格主體。因此,只有物才可成為法律上直接受支配的標的。人和人之間在法律上的一切關系,都是依照基于自由意思的契約關系而成立的。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之下,社會法律關系的成立,是靠以‘所有權自由’和‘契約自由’為基本原則的物權和債權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而完成的。但是作為抽象概念的‘人格’,欲不能防止因貧富差別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事實上的支配關系。最近的法律正著眼于具體的‘人’,試圖努力保障一種事實‘像人似的生活’。這種‘從奴隸向人格、進而向人’的理想的進化,導致了物權關系和債權關系的根本變革。法對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透過這兩者逐漸得到強化,并由此產生了私法和公法的混淆,此成為現(xiàn)代物權法的根本特征”。[45]

通過學者對于從物權優(yōu)位到債權優(yōu)位的深邃分析,我們大致可以理清物權與債權發(fā)生相互滲透及界限模糊的主要原因。這對于我們從超越法律制度本身之更為廣闊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物權法問題,具有不可估量的啟迪價值。但是,當我們收回脫韁的思緒,回到物權法技術層面之現(xiàn)實時,我們必須看到:無論“物權債權化與債權物權化”,或者“物權本位向債權本位之轉化”,或者“物權從對物與人的支配,到純粹對物的支配,再到通過支配物而支配人”,所有這些從不同角度對物權進行觀察后得出的結論,都僅僅具有一種揭示物權這一事物之本質所發(fā)生的發(fā)展變化的作用,而并非對物權本身的全面否定。

現(xiàn)代社會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所謂“多元化”。法律思想、法學觀點以及法學研究方法自然也會“多元

”起來,乃至于有人斷言“法學思考的確信之喪失”為現(xiàn)代法學的一大特征。[46]至于法律概念,其作為對某類事物之本質屬性的抽象,其原來有可能具有的精確性必然要隨著該事物的發(fā)展而逐漸弱化,甚至最終由于不斷更新的注釋而脫離原意,以至于僅僅殘留其表達形式的空殼,面目全非。如前所述,物權的概念產生于中世紀,物權體系及債權體系形成于19世紀后期,迄今為止,時光已行進了100多年,時世滄桑,社會生活早已面目全非。因此,繼續(xù)以“財產的歸屬”與“財產的流轉”來概括和區(qū)分紛繁復雜的財產關系,以物權和債權來界定和區(qū)分財產權利的基本形態(tài),必然要出現(xiàn)各種漏洞和謬誤,學者所指出的物權與債權的相互滲透、相互交叉乃至于相互轉化,便是確鑿的證據(jù)。與此同時,依據(jù)社會變革所提供的新的材料,日益進化的法學研究方法不斷開拓新的視角和思路,而揭示固有理論的局限,指出事物之發(fā)展的某些重要趨勢,尤其是超越法學學科領域的桎梏,以歷史學、社會學及其他人文學科的方法和角度研究法學問題,則是現(xiàn)代法學應有的特征。但是,世界的多元化并不意味著世界存在基礎的崩潰,法學問題的多向、多極思考,并不等于法學基本理念的虛無,法律規(guī)則適用上無論出現(xiàn)多少例外,并不等于法律制度的結構性坍塌,而物權與債權在某些領域、某些場合的含混,也并不等于此兩項權利基本類型劃分價值的喪失。至少,在重新設計全新的權利概念并以此為依據(jù)重構財產法體系的任務未完成之前,傳統(tǒng)的物權和債權的概念必須堅持,傳統(tǒng)的以物權和債權為基準的財產權利體系必須維護。

事實上,在經濟生活的絕大多數(shù)領域,物權的特性仍然存在,物權與債權的性質區(qū)分仍然存在,而對于一項權利是物權或是債權的認定,仍有重要意義。例如,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如法律規(guī)定為合同權利,則承包權之存廢,取決于承包合同的效力;承包權既為債權,則不具有對世效力,如果土地經營活動被他人侵害,則承包權人只能通過發(fā)包人訴請司法保護,等等。反之,如果法律確認承包權為他物權,則承包權一經物權設定方式予以設定,則權利便具有極大的穩(wěn)定性,承包人對土地的支配力將大大增加,承包人與土地結合的緊密程度及承包人的地位,將遠遠高于債權人。

為此,否定物權的特性,否定物權與債權劃分的意義,或者試圖以一種以偏蓋全的分析方法從根本上模糊物權與債權的界限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

「注釋」

[30]參見尹田:《法國物權法》,46-47頁。

[31]參見王利明:《物權法論》,第12頁。

[32]于保不二雄:《物權法》,5頁,有斐閣,1956.轉引自陳華彬:《物權法原理》,19頁。

[33]謝哲勝:《財產法專題研究》,臺灣,1995年版,183、116頁。轉引自王利明:《物權法論》,13頁。

[34]于保不二雄:《物權法》,第5-6頁。轉引自陳華彬:《物權法原理》,第19-20頁。

[35]參見陳華彬:《物權法原理》,第20頁。

[36]參見陳華彬:《物權法原理》,第18頁。

[37]JosefKohler,Enzyklop?diederRechtswissenschaft,,轉引自我妻榮:《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yōu)越地位》,6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學者指出:“產權的界定是交易發(fā)生的前提,正如波士納所指出的,‘如財產權無法轉讓,資源將無法經由自愿性的交易自較無價值處移往較有價值處使用’,……任何一個正常的商品交換,首先要求主體對其交換的財產享有所有權,否則就不能將該項財產進行交換,從而也就不能產生債權”。

[38]學者指出:“產權的界定是交易發(fā)生的前提,正如波士納所指出的,‘如財產權無法轉讓,資源將無法經由自愿性的交易自較無價值處移往較有價值處使用’,……任何一個正常的商品交換,首先要求主體對其交換的財產享有所有權,否則就不能將該項財產進行交換,從而也就不能產生債權”。

[39]學者指出:“債權是物權變動的基礎。其具體表現(xiàn)為:一方面,所有權的轉讓大都需要以債權為媒介,即當事人雙方要依債的關系轉讓所有權;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所有權,而且所有的權利都要以債權為媒介進行交換”。

[40]林誠二:“論債之本質與責任”,載鄭玉波主編:《民法債編論文選輯》上冊,32頁。轉引自王利明:《物權法論》,11頁。

[41]參見我妻榮:《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yōu)越地位》,6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42]GusavRadbruch,轉引自我妻榮:《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yōu)越地位》,第6-7頁。

[43]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組織中所有權作用的中心是對他人的支配問題,我妻榮作了詳盡的闡釋,他指出,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社會存在的不動產物權與社會不動產的物質利用,其范圍原則上是一致的。于動產而言,物質利用及所有權范圍原則上也是一致的。而當土地所有權人與其家屬、隸農、奴婢、徒弟等共同耕作土地或使用其材料、器具等從事生產活動時,所有權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