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專題-精神分裂癥病因學研究進展_第1頁
醫(yī)學專題-精神分裂癥病因學研究進展_第2頁
醫(yī)學專題-精神分裂癥病因學研究進展_第3頁
醫(yī)學專題-精神分裂癥病因學研究進展_第4頁
醫(yī)學專題-精神分裂癥病因學研究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神分裂癥病因學研究進展朱紫青上海市精神(jīngshén)衛(wèi)生中心二零零二年四月第一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精神分裂癥病因學研究進展簡言之,精神分裂癥的病因迄今未明,但是并不意味著近百年醫(yī)學科學家們對本病病因的不懈探索毫無進展。精神分裂癥的病因研究有兩個基本(jīběn)難點。一是沒有公認的精神分裂癥的動物模型,而在人體上的實驗則受醫(yī)學倫理學的限制;另一困難在于迄今為止對于大腦皮層高級功能的定位進展不大,我們還不知道理解、推理和判斷等心理活動,通過哪些具體途徑和具體方式在腦內實現。加上,精神分裂癥本身的異質性,許多研究結果只見于部分病人,可重復性較差。第二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許多研究者,基于不同(bùtónɡ)的假說,從病理心理、神經生理、神經生化、神經免疫、分子遺傳等不同(bùtónɡ)的角度,對本病的病因進行探索。這里只討論較公認或較新的進展。一,遺傳說二,神經發(fā)育障礙說三,神經遞質說四,素質-易感性假說第三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一,遺傳(yíchuán)說家系調查(diàochá)雙生子研究寄養(yǎng)子研究基因定位第四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家系調查(diàochá)的主要結論為:精神分裂癥的生物學(血緣)親屬亦患精神分裂癥的機率,比一般群體(估計患病機率為1%)高得多。親屬中,血緣關系愈近,患病機率愈高。一級親屬,如父母、同胞和子女(zǐnǚ),其患病機率遠高于二級親屬,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姨、侄甥和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妹。遺傳的作用可以累加,如父母均患精神分裂癥,其子女患病機率遠高于父母之一患精神分裂癥者。在精神分裂癥的家系中,患情感性或其它非精神分裂癥的精神疾病的比例并不高。提示遺傳的確為易患精神分裂癥的素質。第五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

表1.5.1精神分裂癥病人親屬(qīnshǔ)的患病機率(%)

關系肯定病例包括可疑病例父母4.45.5

同胞8.510.2

同胞,父/母患病13.817.2

子女12.313.9

子女,雙親患病36.646.3半同胞3.23.5侄甥2.22.6(群體)0.81.2Shield(1978)第六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雙生子研究(yánjiū)的發(fā)現:所有研究,均發(fā)現,MZ的同病率,均遠高于DZ;而DZ的同病率接近家系調查的非雙生子同胞的患病機率(見表1.5.2)。各家報告的同病率,數值不一,有些先證者來源于住院病例,如Kallmann和Slater等,MZ的同病率就高些;有些則來源于社區(qū),如Tienari和Allen等,同病率數字略低??赡苁且驗榍罢?qiánzhě)病情較重較為典型的緣故。日本的井上(1972)曾比較分開撫養(yǎng)的和共同生活的MZ的同病率,結果發(fā)現兩組分別為67%(6/9)和65%(32/49),并無明顯差異,說明遺傳因素在本病的發(fā)病中占主要作用。根據MZ和DZ的同病率及其差異,可計算遺傳因素在本病發(fā)病中的效應。各家資料的遺傳率(h2)為80%左右,即從雙生子資料分析,遺傳在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中起著4/5左右的作用。遺傳度<100%,且近半數的MZ并不同病,提示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并不完全由遺傳決定。第七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表1.5.2雙生子研究(yánjiū)MZ與DZ精神分裂癥的同病率比較研究者年份MZDZ例數同病%例數同?。uxenberger19281911581300Rosanoff193441256153713Essen-M?ller19411176427415Kallmann1946174120692963411Slater195337246558814Inovye196155336011218Kringlen1967693145961415Fischer1969251456451226Tienari19712073523313Allen19721215243131129Gottesman與Shields197226155834412方惠泰,夏鎮(zhèn)夷198228134622418第八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寄養(yǎng)(jìyǎng)子研究的方法父或母為先證者,子女出生后即由其它家庭領養(yǎng)。以后,比較那些和患病父母共同生活的子女及由正常父母領養(yǎng)的寄子女的患病率。以養(yǎng)子(yǎnɡzǐ)(女)為索引者,調查他們的親生及寄養(yǎng)父母及其親屬的患病情況;并與對照寄養(yǎng)子(yǎnɡzǐ)組比較。其基本假設為:如果本病主要是遺傳效應,患病的養(yǎng)子(yǎnɡzǐ)其生物學親屬的患病率應高于寄養(yǎng)親屬;如果本病主要是環(huán)境效應,則與之適反,寄養(yǎng)親屬的患病率高于生物學親屬。第九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Kety選擇丹麥進行該項研究,

因為(yīnwèi)該國保留著較好的寄養(yǎng)檔案及疾病檔案。共收集33例患病的寄養(yǎng)子,以33例未患病的寄養(yǎng)子作為對照組,調查他們的生物學及寄養(yǎng)家庭的親屬,其主要結果見表1.5.3。第十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表1.5.3生物學及寄養(yǎng)(jìyǎng)親屬的精神分裂癥患病率(%)

親屬S譜群慢性邊緣可疑S人格分裂癥生物學親屬(qīnshǔ)(N=173)21.42.93.57.57.5對照組生物學親屬(N=174)10.901.71.77.5分裂癥寄養(yǎng)親屬(N=74)5.41.401.42.7對照組寄養(yǎng)親屬(N=91)7.71.11.13.32.2P值0.0060.03N.S0.009N.S第十一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Kety研究的主要(zhǔyào)發(fā)現先證者(患病養(yǎng)子)的生物學親屬患精神分裂癥或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的比例,遠高于對照組的生物學親屬。表明有遺傳效應。先證者的生物學親屬的患病率,顯著高于其寄養(yǎng)(jìyǎng)親屬。也表明有遺傳效應。先證者的寄養(yǎng)家屬的患病率與對照組的寄養(yǎng)家屬相比,無顯著差異??沙猸h(huán)境效應。比較先證者的半同胞(step-sibling)和對照組半同胞,他們的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率分別為12.7%和1.6%,前者高于后者。由于半同胞的生物學父母中有一個是共同的,故而也提示遺傳效應在起作用。另外還發(fā)現,精神分裂癥譜系疾病,不論是慢性、分裂癥(狹義的精神分裂癥)、可疑分裂癥,在遺傳上相關連,可能是不同的表型。而分裂樣人格及類似分裂樣人格的邊緣型,則與精神分裂癥關系不大。第十二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國內的寄養(yǎng)(jìyǎng)子研究國內羅開林(1986)等,也進行了類似研究。他收集患精神分裂癥的養(yǎng)子31例,并與31例對照組養(yǎng)子比較,結果發(fā)現:先證者血緣親屬147人中,13例患病,達8.8%;而對照組血緣親屬147人中,僅2例患病,占2.2%。先證者及對照組寄養(yǎng)父母的親屬各129例,均未發(fā)現精神分裂癥病人(bìngrén)。同樣支持遺傳對本病的作用。第十三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分子遺傳學研究(yánjiū)的概貌前期的研究重點在于證明遺傳在精神分裂癥中的作用,結論相當肯定。近十年來本領域的研究重點轉向疾病基因定位。表1.5.4羅列若干主要采用PCR或微衛(wèi)星DNA標記的基因多態(tài)性連鎖分析的結果。由表可見,有許多陽性發(fā)現,但結論并不一致。最近人類基因譜的工作已經完成(wánchéng),應用基因譜解讀疾病基因或疾病相關基因的工作正在進行中。假以時日,應該會有所發(fā)現。第十四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表1.5.4精神分裂癥疾病基因研究(1)

作者標記(biāojì)DNA疾病基因定位結果和說明R.E.StraubD6S2966p24-22Lods=3.51D6S4706p24-23Lods=2.8D6S2856p23-22Lods=2.5S.G.SchwabD6S4706p24-22基因連鎖D6S260D6S274ShengHiaoWangD6S2606p23Lods=3.2H.W.MoisesD6S2746號染色體劉協和D6S2916號染色體基因連鎖D9S1759號染色體D20S4020號染色體E.A.LindsayD22S270等22q11.2第十五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表1.5.4精神分裂癥疾病基因研究(續(xù)2)

作者標記DNA疾病基因定位(dìngwèi)結果和說明HilaryCoonD22S278等22號染色體Lods=2.09H.P.Vallada22號染色體Lods=1.51V.K.LasseterCRYB222q11-12Lods=1.30J.MulcroneD11S35,DRD2等11號染色體無連鎖A.E.PulverD8S1368p22-21Lods=3D3S1283p26-24Lods=2.34DelisiDXS7XP11.4-11.3Lods=1.83C.OkoroDXS7XP11.4-11.3無連鎖GiorgioSirugoRED法CTG的動態(tài)突變動態(tài)突變在18q21A.G.MomisRED法(CAG)nCAG的TRE正常人占26%,分裂癥中占37%。多見于女性和年青患者。第十六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二、神經發(fā)育(fāyù)障礙說關于精神分裂癥病因的另一重要方向,為在腦部尋找線索。特別是近年腦影象(yǐnɡxiànɡ)學及組織化學技術的發(fā)展,有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精神分裂癥是腦的疾病,而且很可能是腦發(fā)育障礙所致。第十七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1.CT、MRI、MRS、SPECT及PET等腦影象學檢查均發(fā)現:與對照組相比,精神分裂癥組腦室擴大、腦皮質體積減少。部分(bùfen)腦區(qū)血流量異常及靜息期或作業(yè)負荷時的腦功能異常。2.上述腦影象學證據,和病人的陰性癥狀、認知缺損癥狀、神經心理測驗異?;蛏窠浵到y軟體征有聯系。3.多數隨訪研究提示上述發(fā)現,特別是腦結構改變,并不呈進行性改變。4.在非同病的單卵雙生子(MZ)中發(fā)現,患病的雙生子比未患病的雙生子的腦室大,海馬、杏仁核的體積小。第十八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5.尸解發(fā)現,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海馬神經原組織結構紊亂,前額葉BA10區(qū)的神經元減少。上述變化與圍產期有腦缺氧者相仿。6.對母親患本病的所謂精神分裂癥高危兒童的研究發(fā)現,他們的總智商并不低,但理解跨度、注意維持及信息復雜加工能力低;而且MRI檢查顯示他們的腦室要比對照組大。7.精神分裂癥病人,在起病前已有神經心理發(fā)育問題的證據。英國的國家兒童發(fā)育研究,追蹤1958年3月在本土出生的嬰兒16980名,至第28年已發(fā)現59人患精神分裂癥。分析以往的定期檢查記錄,發(fā)現他們在3歲時控制小便能力較差,5歲時仍有較高的尿床(niàochuáng)比例,男孩在7歲時呈現較多的焦慮、敵意及神經系癥狀,11歲時顯示較高的抑郁和退縮,16歲時他們的運動協調性及視覺發(fā)育仍較差。總體而言,他們病前的學習記錄較差,不論是閱讀和計算,均低于同年齡的兒童。以上證據均提示這些病人有神經發(fā)育的障礙。第十九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三,神經遞質說神經遞質的研究和發(fā)展,其實是從對精神分裂癥的研究開始的。所有已知的神經遞質,如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5-羥色胺、組織胺、γ氨基丁酸、谷氨酸、內腓肽、膽囊收縮素、Y神經肽等,都曾用來(yònɡlái)檢驗它們與精神分裂癥的聯系。有許多發(fā)現,但結果并不一致。以下僅以研究得最多的DA假說為例,簡作介紹。第二十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直接(zhíjiē)證據DA與精神分裂癥聯系的最有力和最直接的證據,來自對抗精神病藥作用(zuòyòng)機理的研究。早期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病人DA功能亢進,抗精神病藥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機理,主要藥物對DA特別是DA2受體的阻滯作用(zuòyòng)。藥物的效價,或治療劑量,可以用它們對DA2受體的結合能力評估。按照上述假說,前后研制出幾十種抗精神病藥,臨床應用確有效果。新型抗精神病藥的問世,對DA假說提出了挑戰(zhàn),新型藥物或者是DA阻滯功能不太強,或者是還伴有對其它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的重要作用(zuòyòng)。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對DA全無作用(zuòyòng)的抗精神病藥。第二十一頁,共二十七頁。編輯ppt間接(jiànjiē)證據DA說的間接(jiànjiē)證據還有:擬DA藥或DA激動劑,如左旋多巴(L-DOPA)、溴隱亭、培高利特等常用于治療震顫麻痹的藥物,常導致精神病樣癥狀;伴分裂癥癥狀的顳葉癲癇病人,DA功能活躍,尤其是前額的DA功能亢進;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對DA相關行為的抑制作用,因而她們的預后較男性病人好些;血漿高香草酸(HVA)的水平,能反映中樞神經系統的DA功能,治療前的HVA水平與病人的癥狀嚴重性相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