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質學講地質界面在地質圖上的表現(xiàn)_第1頁
構造地質學講地質界面在地質圖上的表現(xiàn)_第2頁
構造地質學講地質界面在地質圖上的表現(xiàn)_第3頁
構造地質學講地質界面在地質圖上的表現(xiàn)_第4頁
構造地質學講地質界面在地質圖上的表現(xiàn)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構造地質學講地質界面在地質圖上的表現(xiàn)第一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水平巖層出露特點傾斜巖層出露特點(V字形法則)不整合出露特點地質圖概念第二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巖層的產狀分為三大類:水平巖層、傾斜巖層和直立巖層。水平巖層:傾角小于50的巖層傾斜巖層:傾角在50-850的巖層直立巖層:傾角大于850的巖層第三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第四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巖層基本產狀類型及其基本特征簡表類型水平巖層直立巖層傾斜巖層分布區(qū)構造簡單區(qū)構造復雜區(qū)中等復雜區(qū)傾角0,或小于5900~90厚度h鉛直厚度H露頭寬度Lh=H×cos地質圖平行于等高線直線V字形法則巖層的基本產狀類型第五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一.水平巖層與水平地質界面第六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第七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水平巖層的出露特征(據(jù)王素)上-立體圖,下-地形地質圖水平巖層厚度、出露寬度與地形的關系a-剖面圖;b-平面圖(點線代表地形等高線)第八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一、水平巖層分布區(qū)的基本特點水平巖層分布區(qū)具有以下特點:

1.上新下老當水平巖層未發(fā)生倒轉時,老的巖層在下新的在上。

2.水平巖層的出露形態(tài)受地形的控制水平巖層的界線與等高線平行或重合并隨等高線的彎曲而彎曲。其形態(tài)與等高線相似。

3.水平巖層的厚度就是該巖層的頂?shù)讟烁咧睢?/p>

4.水平巖層的出露寬度與地形坡度有關,坡度越大出露寬度越小,反之相反。第九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二.傾斜巖層與傾斜地質界面第十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反時的“V”字形左為立體圖右為平面圖(地質圖)1)相反相同

當巖層的傾向與坡向相反時,巖層界線與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同,但是等高線更彎曲。第十一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巖層角大于地面坡角的“V字形上為立體圖,下為平面圖(地質圖)2)相同相反當巖層的傾向與坡向相同時,同時巖層的傾角大于坡角,巖層的界線與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反。第十二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巖層傾向與地面坡向相同巖層傾角小于地面坡角的“V”字形上為立體圖,下為平面圖(地質圖)3)相同相同當巖層的傾向與坡向相同時,同時巖層的傾角小于坡角,巖層的界線與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同。但巖層的界線更彎曲。第十三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三、傾斜巖層分布區(qū)的基本特點

1.傾斜巖層出露界線的彎曲特點當傾斜巖層的走向與山脊的走向、山坡的坡向垂直或斜交時,傾斜巖層的出露界線多呈“V”字型,其地質界線與等高線的“V”字型彎曲方向有以下三種關系:

1)相反相同當巖層的傾向與坡向相反時,巖層界線與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同,但是等高線更彎曲。

2)相同相反當巖層的傾向與坡向相同時,同時巖層的傾角大于坡角,巖層的界線與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反。

3)相同相同當巖層的傾向與坡向相同時,同時巖層的傾角小于坡角,巖層的界線與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同。但巖層的界線更彎曲。

“V”字型法則不僅適用于傾斜巖層,也適用于傾斜的其它構造面,如傾斜的斷層面等。第十四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直立巖層與直立地質界面第十五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地質界面直立第十六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傾斜巖層的鉛直厚度

巖層的鉛直地層厚度—巖層頂?shù)籽劂U直方向上的距離。真厚度(h)=鉛直厚度(H)×COSα(α為巖層真傾角)傾斜巖層的真厚度小于或等于巖層的鉛直地層厚度

第十七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傾斜巖層的視厚度

當剖面不垂直巖層走向時,巖層頂?shù)椎木嚯x為巖層的視厚度。視厚度(h’)=

鉛直厚度(H)×COSβ

(β為該剖面方向上的巖層視傾角)第十八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α地層厚度與視地層厚度關系示意圖hh、HHβα真厚度(h)=鉛直厚度(H)×COSα(α為巖層真傾角)視厚度(h’)=鉛直厚度(H)×COSβ(β為該剖面方向上的巖層視傾角)第十九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傾斜巖層的出露寬度

巖層的出露寬度是指巖層頂?shù)捉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離。巖層的出露寬度與巖層的厚度、傾向、傾角、坡角、坡向及巖層傾角與坡角的差值有關。第二十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與地形關系第二十一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與巖層產狀有關第二十二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三.不整合的構造意義和研究

1.整合接觸:上下兩套地層的地層層序上連續(xù),巖性及所含化石一致或遞變。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基本一致或平行。整合接觸代表了沉積環(huán)境連續(xù)變化,以沉積為主,無間斷的過程。

2.不整合接觸:不整合接觸的基本特征為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的時代不連續(xù),化石突變,缺失某一時代的地層及化石,不整合面下的老地層變質程度、巖漿活動一般較高,頂部常殘留古風化殼,不整合面下新地層底部常有底礫巖,代表了海進序列的開始。第二十三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

平行不整合—上下兩套地層的地層層序不連續(xù),缺失某一時代的地層,巖性及所含化石不一致或突變。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基本一致或平行。不整合面與新老地層層面平行。角度不整合—上下兩套地層的地層層序不連續(xù),缺失某一時代地層,巖性及所含化石不一致或突變。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不一致。不整合面與上覆新地層平行與下伏老地層斜切。第二十四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不整合接觸關系第二十五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角度不整合第二十六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角度不整合第二十七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周口店黃院

新元古界

景兒峪組

寒武系

府君山組

地層分界點

(可觀察到薄層古風化殼)第二十八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平行不整合第二十九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大峽谷出露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巖石序列(垂直厚度約2km,時間跨度達30億年),但即使這樣,這里也存在著不整合現(xiàn)象。第三十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3.不整合形成的過程

不整合的形成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平行不整合與角度不整合略有不同。

1)平行不整合的形成過程分為:

a.地殼下降接受沉積階段;

b.地殼水平抬升成陸,遭受風化剝蝕階段;

c.地殼重新下降接受沉積階段;

2)角度不整合形成過程為:a.地殼下降接受沉積階段;

b.地殼不均勻抬升或褶皺抬升成陸,遭受風化剝蝕階段;

c.地殼重新下降接受沉積階段。登封縣屈峪南寒武系與嵩山群(Pt12)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據(jù)馬杏垣等,1981)第三十一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超覆:由于地殼運動的幅度,速度和方向變化,導致沉積區(qū)的范圍和位置發(fā)生變化,造成新的沉積物分布范圍超過原來的區(qū)域,使得新地層直接覆蓋在較老的地層之上。第三十二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不整合的觀察與研究1.研究不整合的意義

1)不整合是重要的地殼運動標志,又是劃分構造層的分界面;

2)不整合面是劃分巖石地層單位的依據(jù)之一,因不整合面不是等時面,故不能作為年代地層單位的依據(jù);

3)對不整合面在空間上的分布和類型變化的研究,可了解地殼運動的不均勻性;

4)不整合面是構造上的薄弱面,巖漿及含礦溶液易進入而形成內生礦床,同時古風化殼中常有鐵、錳、磷、鋁等富集而成為外生礦床。第三十三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

2.確定不整合存在的主要標志(1)地層古生物方面的標志(2)沉積方面的標志—上下兩套地層巖性突變及古風化殼、底礫巖的存在等;(3)構造方面的標志—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通常老地層所經(jīng)歷的構造變形較新地層要高,其褶皺、斷裂更發(fā)育,斷裂面終止于不整合面,兩套地層的產狀不一致;(4)巖漿活動與變質作用方面的標志—不整合面下老地層所遭受的巖漿活動與變質作用較新地層要強。第三十四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

3.不整合的空間分布與類型變化

一次大的地殼升降運動所形成的不整合面,在區(qū)域上具有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在地殼升降運動最強烈地區(qū)形成角度不整合、較強地區(qū)形成平行不整合、不強烈地區(qū)形成整和接觸。

4.不整合形成時代的確定

不整合形成的時代通常是不整合面下最新地層之后與不整合面上最老地層之前。第三十五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不整合接觸關系在地質圖上的表現(xiàn)特征第三十六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第三十七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第三十八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地質圖

1.概念用規(guī)定的符號、色譜、花紋表示,按一定比例把地殼或巖石圈某一部分地質組成、構造地質現(xiàn)象等地質內容正投影到地形圖(水平面)上得到的一種圖件。第三十九頁,共四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地質圖的要素

圖名

圖例

比例尺

地形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