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大關節(jié)的X線解_第1頁
四肢大關節(jié)的X線解_第2頁
四肢大關節(jié)的X線解_第3頁
四肢大關節(jié)的X線解_第4頁
四肢大關節(jié)的X線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骨傷科發(fā)展簡史第二章?lián)p傷(sǔnshāng)的分類第三章?lián)p傷的病因病機第四章?lián)p傷及骨病的癥狀第五章六診第六章骨傷科臨床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骨傷科概念(gàiniàn)二、發(fā)展史骨傷科發(fā)展(fāzhǎn)簡史第一章返回(fǎnhuí)第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中醫(yī)(zhōngyī)骨傷科概念:中醫(yī)骨傷科學是研究(yánjiū)人體皮肉、筋骨、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的損傷及疾病防治的一門學科。返回(fǎnhuí)第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骨傷科發(fā)展(fāzhǎn)簡史:一、骨傷科的淵源二、骨傷科的萌芽三、骨傷科理論的初步形成四、骨傷科臨床醫(yī)學的進步五、骨傷科的繁榮與發(fā)展六、骨傷科的興盛與提高七、骨傷科的厄運(èyùn)與危急八、骨傷科的新生與空前發(fā)展返回(fǎnhuí)第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骨傷科的淵源(yuānyuán)(遠古_公元前21世紀)1發(fā)明(fāmíng)了人工取火2發(fā)現(xiàn)了外用藥3發(fā)現(xiàn)并使用簡單的醫(yī)療工具4發(fā)現(xiàn)并使用簡單的治療方法返回(fǎnhuí)第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二、骨傷科的萌芽(méngyá)(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5年夏、商、周)1夏代發(fā)明了釀酒,這是醫(yī)學史上的重大創(chuàng)造,灑是最早的興奮劑和麻醉劑,可以通血脈,行藥勢.也可用以止痛,這對處理創(chuàng)傷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2商代的伊尹創(chuàng)制了湯液,這是醫(yī)藥發(fā)展史上的一次躍進,標志著復合方劑的誕生,大大提高了藥物療效,對創(chuàng)傷施行內治具有廣泛的作用。3商代達到青銅器的全盛時期,青銅器的廣泛使用(shǐyòng),改進了醫(yī)療工具,砭石逐漸被金屬的刀、針所代替,這是我國針術的萌芽,也是骨傷科應用原始醫(yī)療工具的開始。4周代,出現(xiàn)了專門的醫(yī)生職業(yè),使醫(yī)學從巫術中解脫出來而獨立,醫(yī)學本身也出現(xiàn)了分科專業(yè)化。返回(fǎnhuí)第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三、骨傷科理論的初步(chūbù)形成(公元前475一公元221年戰(zhàn)國、秦漢時代)1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基發(fā)掘的醫(yī)學帛書,表明了當時骨傷科技術的進步。《五十二病方》載有52種病,共103個病名,涉及內、外、骨傷、婦、兒五官諸科。還載錄中藥(zhōngyào)247種,方劑283首,其中治傷方17首。《五十二病方》中應用水銀膏治療外傷感染,這是世界上應用水銀于外傷科的最早記錄。返回(fǎnhuí)第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三、骨傷科理論的初步形成(公元(gōngyuán)前475一公元(gōngyuán)221年戰(zhàn)國、秦漢時代)(續(xù))2《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較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人體解剖、生理、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基礎理論,奠定了中醫(yī)理論體系。如《靈樞·經脈》曰:“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的描述。3西漢初期,名醫(yī)淳于意留下的“診籍”記錄了兩例完整骨傷科病案:一則是墮馬致傷;一則是舉重致傷。西漢中期(zhōngqī)《居延漢簡》的“折傷部”記載了創(chuàng)傷骨折的治療醫(yī)案。返回(fǎnhuí)第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四、骨傷科臨床醫(yī)學的進步(公元(gōngyuán)221—960年魏、晉、隋、唐、五代)1骨傷科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技術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和提高,并成為一門獨立(dúlì)的學科,晉·葛洪著《肘后救卒方》記載了顳頜關節(jié)脫位口腔內整復方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顳頜關節(jié)脫位整復方法,直至現(xiàn)在還普遍沿用。2南北朝時期,龔慶宣整理的<劉涓子鬼遺方>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外傷科專書,對金瘡和癰疽的診治有較詳盡的論述。返回(fǎnhuí)第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四、骨傷科臨床醫(yī)學(línchuánɡyīxué)的進步(公元221—960年魏、晉、隋、唐、五代)3隋·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探求諸病之源、九候之要,為我國第一部病理專著,該書巳將骨傷科病,列為專章。4唐·孫思邈著<各急千金要方》(公元640年),在骨傷科方面(fāngmiàn)總結了補髓、生肌、堅筋、壯骨等類藥物,介紹了人工呼吸復蘇、止血、鎮(zhèn)痛、補血、活血化瘀等療法。5藺道人著《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公元841—846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骨傷科專著。返回(fǎnhuí)第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五、骨傷科的繁榮與發(fā)展(fāzhǎn)(公元960—1368年宋元時期)1危亦林著《世醫(yī)得效方》,對骨折、脫位的整復手法和固定技術有所創(chuàng)新。是世界上采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的第一人。2宋代醫(yī)家王懷隱等編的《太平圣惠方》,對骨折提出了“補筋骨,益精髓,通血脈”的治療思想。3宋代法醫(yī)學家宋慈著《洗冤集錄》是我國現(xiàn)存(xiàncún)最早的法醫(yī)學專著。返回(fǎnhuí)第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六、骨傷科的興盛與提高(公元(gōngyuán)1368—1840年明清時期)主要著作有王肯堂著《證治準繩》、錢秀昌著《傷科補要》王清任著《醫(yī)林改錯》沈金鰲著《沈氏尊生書·雜病源流犀燭》等,其中(qízhōng)代表性的為薛己著《正體類要》。返回(fǎnhuí)第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七、骨傷科的厄運(èyùn)與危急(公元1840—1949年)1.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醫(yī)學務受摧殘,骨傷科面臨危機。2.1941年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教育總長(zǒngzhǎng)汪大燮即主張廢除中醫(yī)中藥。3.1929年2月,國民黨政府召開第一次中央衛(wèi)生委員會議,通過余巖等人提出的“廢止舊醫(yī)以掃除醫(yī)事衛(wèi)生障礙案”。返回(fǎnhuí)第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八、骨傷科的新生與空前(kōngqián)發(fā)展(公元1949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國各地有條件的省、市、縣均相繼成立了中醫(yī)院,中醫(yī)院多設有骨傷科,不少地區(qū)還建立了專門的骨傷科醫(yī)院。20世紀70年代北京中國中醫(y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與天津市中西醫(yī)結合(jiéhé)治療骨傷科所相繼成立。嗣后其他不少省市也紛紛成立骨傷科研究機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各省市普遍建立中醫(yī)院與中醫(yī)學院,大批骨傷科人才;80年代各中醫(yī)學院相繼成立中醫(yī)骨傷系。返回(fǎnhuí)第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八、骨傷科的新生與空前(kōngqián)發(fā)展(公元1949一)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廣州、福建、江西(jiānɡxī)等14所中醫(yī)院校編寫了我國第一部骨傷專業(yè)系列教材。各地著名老中醫(yī)的正骨經驗也普遍得到整理與繼承。我國著名骨傷科專家方先之、尚天裕學習名老中醫(yī)正骨經驗,博采各地中醫(yī)骨科之長,運用現(xiàn)代科學知識和方法,總結出打的正骨八大手法,研制成功新的夾板外固定器具,提出“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醫(yī)患合作”治療骨折的四項基本原則。返回(fǎnhuí)第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八、骨傷科的新生與空前(kōngqián)發(fā)展(公元1949一)近年來,由于臨床與實踐形容的發(fā)展,在傳統(tǒng)方劑的基礎上,各地都總結出了各種有效方劑。如吉林省劉伯齡教授研制的“骨質增生膠囊”,貴州省時光達教授研制的“仙靈骨葆”治療骨痹證,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1986年,中國中醫(yī)藥學會骨傷科第一屆委員會在上海成立,由此中醫(yī)骨傷科學術交流日趨頻繁。近年來光鏡、電鏡、電生理、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放射性核素、電子計算機橫斷掃描、磁共振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骨傷科基礎研究與臨床醫(yī)療(yīliáo)中普遍得到應用,推動了中醫(yī)骨傷科學的發(fā)展。全國先后三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培養(yǎng)了一批新一代中醫(yī)骨傷科人才。返回(fǎnhuí)第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損傷(sǔnshāng)的分類

外界(wàijiè)各種致傷因素作用于人體,使皮肉、筋骨、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出現(xiàn)結構上的破壞和功能上的紊亂,此即為損傷。在周代《禮記·卷九》已將損傷分為金瘍、折瘍,書中并記載了損傷可分為傷(皮傷)、創(chuàng)(肉創(chuàng))、折(骨折)、斷(骨肉皆離斷)四類。唐代《外臺秘要》又將損傷分為外傷和內傷兩類。第二章返回(fǎnhuí)第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損傷(sǔnshāng)的分類一、按損傷部位分類二、按損傷的過程和外力作用的性質分類三、按損傷后就診時間的長短分類四、按損傷部位的皮膚或黏膜完整與否分類五、按損傷部位的多少及嚴重程度分類六、按損傷因素(yīnsù)的性質及種類分類七、按致傷因素的職業(yè)特點分類返回(fǎnhuí)第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按損傷部位(bùwèi)分類

外傷

內傷返回(fǎnhuí)第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1.骨傷:由于外力作用而使骨關節(jié)遭受損傷。

(1)骨折:古稱折骨,根據(jù)損傷的程度不同而分為骨裂、骨斷、骨碎。(2)脫位:根據(jù)脫位的原因(yuányīn)臨床上常有:

A.外傷性脫位B.病理性脫位C.習慣性脫位D.先天性脫位。2.筋傷:中醫(yī)學筋傷的范疇較為廣泛。由于扭轉、閃挫、切割以及勞損常使筋絡、筋膜以及韌帶、軟骨等受傷或組織退行性變等,均屬筋傷的范疇。根椐損傷的程度可分為:(1)筋斷傷:是指筋發(fā)生撕裂或斷裂的損傷。(2)未斷筋傷:是指筋未發(fā)生斷裂的損傷。斷筋古代文獻把未斷筋傷分為筋走、筋弛、筋強、筋攣、筋翻、筋錯等。(一)外傷外傷包括皮肉、筋骨的損傷,具體可分為骨傷(包括骨折(gǔzhé)和脫位)、筋傷。返回(fǎnhuí)第二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1.按內傷病理特點分類:可分為傷氣(氣滯、氣閉、氣虛、氣脫)、傷血(血瘀、血熱、血虛、血脫)、傷臟腑(包括臟腑功能損傷和臟器結構的實質性損傷)2.按內傷部位不同(bùtónɡ)分類“可分為頭部傷、胸部傷、腹部傷。(二)內傷返回(fǎnhuí)第二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急性損傷急性損傷是指由突發(fā)暴力所致(suǒzhì)造成的損傷。(二)慢性勞損慢性勞損是指由于外力持續(xù)作用,勞逸失度或長期姿勢不正確的工作而致的損傷,又稱勞傷。二、按損傷的過程和外力作用的性質(xìngzhì)分類返回(fǎnhuí)第二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新傷新傷是指受傷時間比較長(一般為2~3周之內)的損傷,又稱新鮮性損傷。(二)陳傷陳傷是指受傷時間比較長(一般為2~3周以上(yǐshàng))的損傷,又稱陳舊性損傷、宿傷,俗稱老傷。三、按損傷后就診時間的長短(chángduǎn)分類返回(fǎnhuí)第二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閉合性損傷閉合性損傷是指由鈍性暴力作用而致的損傷,受傷部位(bùwèi)的皮膚或黏膜完整,無創(chuàng)口。(二)開放性損傷開放性損傷多由銳器、火器致傷,但亦可由鈍性暴力碾挫造成,受傷部位的皮膚或黏膜破裂而出現(xiàn)創(chuàng)口。四、按損傷(sǔnshāng)部位的皮膚或黏膜完整與否分類

返回(fǎnhuí)第二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單發(fā)(dānfā)性損傷(二)復雜性損傷和多發(fā)性損傷五、按損傷(sǔnshāng)部位的多少及嚴重程度分類返回(fǎnhuí)第二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物理(wùlǐ)性損傷(二)化學性損傷(三)生物性損傷(四)復合性損傷六、按損傷(sǔnshāng)因素的性質及種類分類

返回(fǎnhuí)第二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按致傷因素(yīnsù)的職業(yè)特點分類可分為:生活損傷、工業(yè)損傷、農業(yè)損傷、交通損傷、運動損傷等。七、按致傷因素的職業(yè)特點(tèdiǎn)分類

返回(fǎnhuí)第二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病因二、病機損傷(sǔnshāng)的病因病機第三章返回(fǎnhuí)第二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

病因外因

內因外力(wàilì)傷害外感(wàigǎn)六淫邪毒感染(gǎnrǎn)蟲獸傷害七情內傷生理因素病理因素職業(yè)工種返回第二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外因

是指外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réntǐ),而使機體造成損傷的各種原因。返回(fǎnhuí)第三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外力(wàilì)傷害

外力傷害外來各種暴力(bàolì)的作用引起人體皮肉筋骨的損傷。直接暴力間接暴力肌肉強力牽拉慢性勞損(láosǔn)四種返回第三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外感(wàigǎn)六淫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熱、燥、火之六氣太過而致病的因素。形成(xíngchéng)痺、痿証(皮肉筋骨)形成宿傷(與瘀互結)返回(fǎnhuí)第三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內因是指人體(réntǐ)內部影響損傷發(fā)病的各種因素。

內因

返回(fǎnhuí)第三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七情(qīqínɡ)內傷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感活動。在損傷疾病(jíbìng)中,如嚴重外傷患者的疼痛、恐懼、焦慮等都可可導致反射性血管舒縮紊亂,使微循環(huán)障礙加重.易引起創(chuàng)傷性休克。返回(fǎnhuí)第三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生理(shēnglǐ)因素某些機體生理(shēnglǐ)內在因素對損傷疾患的發(fā)生及預后都有一定的影響,如:年齡、體質、解剖結構。返回(fǎnhuí)第三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病理(bìnglǐ)因素損傷的病因(bìngyīn)與組織的病變有密切關系。返回(fǎnhuí)第三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

病機皮肉與損傷的關系筋骨與損傷的關系氣血(qìxuè)與損傷的關系經絡與損傷的關系臟腑與損傷的關系返回(fǎnhuí)第三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病機

人體是由臟腑、氣血、經絡、皮肉(píròu)、筋骨與津液共同組成的統(tǒng)一的整體.機體的活動主要是臟腑功能的反映,其物質基礎是氣血、津液。臟腑通過經絡聯(lián)系全身的皮肉(píròu)筋骨等組織,各組織之間互相依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保持著相對的平衡與統(tǒng)一,構成復雜的生命活動。外力損傷不僅皮肉(píròu)筋骨受損,也常導致臟腑、經絡、氣血的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內外癥狀。返回(fǎnhuí)第三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皮肉與損傷(sǔnshāng)的關系

腠理不固皮肉(píròu)失榮皮肉瘀阻皮肉破損返回(fǎnhuí)第三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筋骨與損傷(sǔnshāng)的關系①傷筋:

筋斷碎裂(suìliè)

筋縱弛軟

筋攣拘急

筋離其位②傷骨:

骨骼折裂

骨骼錯縫返回(fǎnhuí)第四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①傷氣(shānɡqì)

氣滯

氣閉氣虛氣脫

②傷血血瘀血虛(xuèxū)血熱血脫③氣血(qìxuè)同病

氣滯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

氣血與損傷的關系返回第四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經絡(jīngluò)與損傷的關系主要為損傷時引起局部經絡(jīngluò)阻塞,導致氣血凝滯而發(fā)病。返回(fǎnhuí)第四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臟腑與損傷(sǔnshāng)的關系心與損傷的關系:瘀血攻心、濁擾心神、心陽暴脫、心血不足、心火亢盛;肝與損傷的關系:肝血虧損、肝氣郁結、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肝膽(gāndǎn)濕熱;脾胃與損傷的關系:脾虛不運、瘀阻胃皖;肺與損傷的關系:肺氣不足、瘀滯大腸、氣貫胸膈、瘀貫胸膈;腎與損傷的關系:腎氣不固、瘀阻腎經、瘀阻膀胱、膀胱濕熱;

返回(fǎnhuí)第四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損傷(sǔnshāng)及骨病的癥狀體征第四章?lián)p傷(sǔnshāng)的癥狀體征骨病的癥狀(zhèngzhuàng)體征

返回第四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損傷(sǔnshāng)的癥狀體征一、全身情況二、局部(júbù)癥狀體征返回(fǎnhuí)第四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1、往往有神疲納呆、夜寐不安、便秘、形羸清瘦、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浮弦等全身癥狀;2、婦女右見閉經或痛經、經色紫暗有塊;若瘀血停聚,積瘀化熱,常有口渴、口苦(kǒukǔ)、必煩、便秘、尿赤、煩躁不安等表現(xiàn),3、嚴重損傷者可出現(xiàn)面色蒼白、肢體厥冷、出冷汗、口渴、尿量減少、血壓下降、脈搏微細或消失、煩躁或神情淡漠等休克表現(xiàn)。全身(quánshēn)情況返回(fǎnhuí)第四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一般癥狀體征1.疼痛傷后患處經肪受損,氣機凝滯,經絡陰塞,不通則痛,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疼痛。2.腫脹青紫傷后患處經肪受損,營血離經,陰塞絡道,瘀滯于皮膚腠理,“血有形,故病腫”,因而出現(xiàn)腫脹。3.功能障礙由于損傷后氣血陰滯引起劇烈疼痛,肌肉反射性痙攣以及組織器官的損害(sǔnhài),可引起肢體或軀干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局部(júbù)癥狀體征返回(fǎnhuí)第四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二)特殊癥狀體征1.畸形暴力作用以及肌肉、韌帶的牽拉,常使骨折端移位,出現(xiàn)肢體瑚狀改變,產生特殊畸形。2.骨擦音骨折時,由于斷端相互觸碰或摩擦而產生。3.異常活動在非關節(jié)部出現(xiàn)類似關節(jié)活動或在關節(jié)部產生超出正常運動范圍活動4.關節(jié)孟空虛原來位于關節(jié)孟的骨端脫出,處于異常位置,致辭使關節(jié)孟空虛。5.彈性固定脫位后,關節(jié)周圍(zhōuwéi)的肌肉痙攣收縮,可將脫位后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對該關節(jié)進行被動活動時,仍可輕微活動,但有彈性阻力。被動活動停止后,脫位的骨端又恢復原來的特殊位置。這種情況,稱為彈性固定。局部(júbù)癥狀體征返回(fǎnhuí)第四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骨病的癥狀(zhèngzhuàng)體征一、全身(quánshēn)癥狀體征二、局部癥狀體征骨骼、關節(jié)(guānjié)及其周圍筋肉的疾病,稱為骨病。返回第四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先天性骨關節(jié)畸形、良性骨腫瘤、骨關節(jié)退行性疾病(jíbìng)等,對整個機體影響較少,故全身癥狀通常不明顯。骨癰疽發(fā)病時可出現(xiàn)寒戰(zhàn)高熱、出汗、煩躁不安、口渴、脈數(shù)、舌紅、苔黃膩等全身癥狀;骨癆發(fā)病時表現(xiàn)骨蒸潮熱、盜汗、口燥咽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沉細數(shù)等陰虛火旺的癥狀;后期呈慢性消耗性病容、倦怠無力、舌淡苔白、脈濡細等氣血兩虛的癥狀。全身(quánshēn)癥狀體征返回(fǎnhuí)第五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痹證可兼有發(fā)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癥狀。痿證多表現(xiàn)為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肢體痿軟無力(wúlì)、舌苔薄白或少苔、脈細等癥狀。骨腫瘤晚期可出現(xiàn)精神萎靡、欲不振、消瘦、血等惡羰質癥狀。全身(quánshēn)癥狀體征返回(fǎnhuí)第五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一般癥狀體征1.疼痛骨病罹患部位常發(fā)生(fāshēng)疼痛,不同類型大中型病期,臨訂表現(xiàn)各異。2.腫脹骨癰疽、骨癆、痹風性、血友病性關節(jié)炎等,關節(jié)部位常腫脹。3.功能障礙發(fā)生骨關節(jié)疾患后,常引起肢體功能障礙。主動和被動運動均有障礙;局部(júbù)癥狀體征返回(fǎnhuí)第五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二)特殊癥狀體征1.畸形骨關節(jié)疾患,可出現(xiàn)典型的畸形。2.肌萎縮肌肉萎縮是痿證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3.筋肉攣縮身體某群筋肉持久性攣縮,可引起關節(jié)畸形與活動功能障礙。4.腫塊骨腫瘤、痛風性關節(jié)炎、骨突部骨軟骨病等,局部可觸及(chùjí)腫塊。5.瘡口與竇道骨癰疽的局部膿腫破潰后,瘡口流膿,慢性附骨疽反復發(fā)作者,有時可出現(xiàn)數(shù)個竇道,骨癆的寒性膿腫破潰后,即形成竇道。

局部(júbù)癥狀體征返回(fǎnhuí)第五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六診第五章

問診

望診(wànɡzhěn)

聞診

切診

摸診

量診返回(fǎnhuí)第五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問診骨傷科的問診除收集年齡、職業(yè)、工種等一般情況(qíngkuàng),以及既往史、“十問”的內容外,還必須重點詢問以下幾個方面:主訴發(fā)病(fābìng)時間發(fā)病(fābìng)過程問傷情返回第五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主訴

問患者主要癥狀及發(fā)病時間(shíjiān)。骨傷科主訴癥狀主要有疼痛、腫脹、麻木、功能障礙、畸形、攣縮及癱瘓等。返回(fǎnhuí)第五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發(fā)病(fābìng)時間問明損傷日期或發(fā)病時間,以判斷是新傷或陳舊(chénjiù)損傷,突然暴力外傷或急驟發(fā)病,急性損傷或慢性損傷,勞損或其他骨病。返回(fǎnhuí)第五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發(fā)病(fābìng)過程應詳細詢問受傷及發(fā)病的原因及情況,暴力的性質、強度及受傷時的體位,當時有無昏厥及昏厥時間長短,及醒后有無再昏厥,有無出血及出血多少,當場是否搶救.效果如何。目前還存在(cúnzài)哪些癥狀及其程度。返回(fǎnhuí)第五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問傷情(shānɡqínɡ)1疼痛問疼痛發(fā)生的部位、時間、范圍、程度及性質等,是劇痛、脹痛、酸痛,還是刺痛;是持續(xù)性還是間歇性痛,疼痛加重與什么因素有關,是否有竄痛、放射痛及麻木等。2.腫脹詢問腫脹出現(xiàn)的時間、部位、程度、范圍。損傷性疾患多是先痛后腫;感染性疾患常是先腫后痛,可有局部發(fā)熱;如有腫脹包塊,應了解其是否不斷增大,其增重,經過一段時間,才影響(yǐngxiǎng)肢體功能。返回(fǎnhuí)第五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問傷情(shānɡqínɡ)3.肢體功能是否有功能障礙。若有功能受限,應問明是受傷后立即發(fā)生,還是傷后緩慢發(fā)生。一般脫位或骨折后,其功能大部分立即喪失,軟組織損傷常是血腫逐漸加重,經過一段時間,才影響肢體功能。4.畸形詢問畸形發(fā)生的時間和演變過程。外傷后可立即出現(xiàn)肢體畸形,亦可經過幾年后出現(xiàn),若無外傷可考慮先天性、發(fā)育性或其他骨病等。5創(chuàng)口了解創(chuàng)口形成的時間、受傷的環(huán)境、出血情況、處理經過以及(yǐjí)是否使用破傷風抗毒血清等。返回(fǎnhuí)第六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望全身(quánshēn)

望局部

望舌二、望診返回(fǎnhuí)第六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望全身1.望神色一般說來,若神色無明顯異常(yìcháng)者,傷勢較輕;若面容憔悴、神色萎靡,色澤晦暗者,是正氣已傷,傷情較重。嚴重損傷或失血過多時可出現(xiàn)面色蒼白、神志昏迷、呼吸微弱或喘急異常(yìcháng)、四肢厥冷、汗出如油、瞳孔散大或縮小,則為危候。出如油、瞳孔散大或縮小,則為危候。2.望姿態(tài)肢體形態(tài)的改變,多為骨折、脫位或嚴重傷筋的表現(xiàn)。返回(fǎnhuí)第六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望局部1.望畸形畸形往往說明有骨折或脫位的存在。某些特點的畸形可有決定性的診斷意義,如肩關節(jié)前脫位的方肩畸形;橈骨遠端伸展型骨折的“餐叉”畸形;肘關節(jié)后脫位及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靴形畸形;2.望腫脹、瘀斑人體受損,多傷氣血,而致氣血凝滯.瘀積不散,瘀血滯于肌表則為腫脹、疼痛及瘀斑。根據(jù)腫脹的程度及瘀斑的色澤,可判斷損傷的性質(xìngzhì)。3.望傷口有傷口者,須觀察傷口的大小、深淺,創(chuàng)緣是否整齊,色澤,創(chuàng)面分泌物或膿液多少,有無出血等。4.望肢體功能通過肢體功能的觀察,對診治骨與關節(jié)的損傷與疾患有重要意義。除觀察上肢能否上舉,下肢能否行走外,還應進一步檢查關節(jié)活動的情況。返回(fǎnhuí)第六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望舌(一)舌質(正常舌質顏色(yánsè)為淡紅色)(二)舌苔(正常舌苔為薄白)返回(fǎnhuí)第六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舌質淡:提示損傷氣血虛。舌質紅絳:為熱證,多見于創(chuàng)傷感染發(fā)熱,燒傷和創(chuàng)傷手術以后發(fā)熱。舌色青紫(qīngzǐ):全舌青紫表示血淤程度較重。青紫而滑潤表示陰寒血凝,絳紫而干表示熱邪深重,津傷血滯。舌質返回(fǎnhuí)第六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舌苔厚薄白:可見于年傷復感風寒。舌苔厚白而滑:為損傷伴有寒濕或寒痰兼證苔薄黃:多由寒邪化熱或感染(gǎnrǎn)初起。苔黃厚:創(chuàng)傷咸染、淤血化熱,脾積熱等?;液谔Γ憾嘁娪趪乐貏?chuàng)傷膿毒血癥伴有高熱或脫水等。舌苔剝落:舌面光滑多為創(chuàng)傷津液虧耗,陰虛津涸之癥。

舌苔返回(fǎnhuí)第六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三、聞診聞診除注意患者的語言、呼吸、咳嗽、呻吟、嘔吐物及傷口、二便或其他排泄物的氣味等方面(fāngmiàn)臨床資料外,骨傷科聞診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聽骨擦音

(二)聽入臼聲(三)聽傷筋聲(四)聽啼哭(tíkū)聲(五)聽創(chuàng)傷皮下氣腫音返回(fǎnhuí)第六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聽骨(tīnggǔ)擦音骨擦音是骨折(gǔzhé)的特殊體征之一。無嵌插的完全性骨折(gǔzhé),當擺動或觸摸使骨折(gǔzhé)斷端移動時,互相摩擦可發(fā)生音響或摩擦感,稱骨擦音(感)。返回(fǎnhuí)第六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聽入臼聲關節(jié)(guānjié)脫位在整復成功時.常能聽到“格登”一聲,此聲稱為入臼聲。當復位時聽到此響聲,說明已復位。返回(fǎnhuí)第六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聽傷筋聲1關節(jié)摩擦音

做關節(jié)活動,可聽到或觸到關節(jié)摩擦音。柔和的關節(jié)摩擦音可在一些慢性或亞急性關節(jié)疾患中出現(xiàn);粗糙的關節(jié)摩擦音可在骨性關節(jié)炎時聽到;當關節(jié)活動到某一角度,關節(jié)內出現(xiàn)尖細(jiānxì)彈響音、則表示關節(jié)內有移位的軟骨或游離體。返回(fǎnhuí)第七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聽傷筋聲2腱鞘炎及肌腱周圍炎的摩擦音

腱鞘炎伸屈活動時可有摩擦音,肌腱周圍炎在檢查時,可以聽到或觸到如捻頭發(fā)一樣的聲音,稱為“捻發(fā)音”。多在肌腱周圍有炎性滲出物時可出現(xiàn)此聲音。3關節(jié)彈響聲

在膝關節(jié)半月板損傷或關節(jié)內有游離體時,可出現(xiàn)彈響聲。當此類患者作膝關節(jié)屈伸(qūshēn)旋轉活動檢查時,可發(fā)生較清脆的彈響聲。返回(fǎnhuí)第七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應用于小兒患者,以辨別受傷之部位。小兒啼哭或哭聲加劇,則往往(wǎngwǎng)提示該處可能是損傷部位。聽啼哭(tíkū)聲返回(fǎnhuí)第七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當皮下組織中有氣體存在時,就有一種(yīzhǒnɡ)特殊的捻發(fā)音或捻發(fā)感,稱為皮下氣腫。創(chuàng)傷后若有與創(chuàng)傷程度不相稱的大片彌漫性腫脹時,應檢查有無皮下氣腫。聽創(chuàng)傷(chuāngshāng)皮下氣腫音返回(fǎnhuí)第七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骨傷科常用的切診脈象有以下幾種:損傷之脈象,有表、里、寒、熱、虛、實及順逆變化的反應。浮脈:多見于新傷瘀腫挾表或疼痛劇烈時。沉脈:多見于內傷氣血,腰脊損傷疼痛病在里。遲脈(chímài):多見于筋傷攣縮及損傷后瘀阻凝滯之癥。數(shù)脈:數(shù)而有力,一般損傷積瘀化熱或熱毒熾盛時多見?;}:在胸部損傷、血實氣雍時及婦婦妊娠期多見。澀脈:澀脈主血虛、血瘀、精血不足。四、切診返回(fǎnhuí)第七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弦脈:在胸脅內傷以及各捉損傷劇烈疼痛時多見。濡脈:勞傷氣血不足,氣血兩虛時多見洪脈:在損傷疾患中熱邪熾盛及損傷后血虛生熱時多見。細脈:此脈多見于氣血不足,諸虛勞損或久病體弱時亦多見。芤脈:此為失血之脈,是亡血失精之候;多見于創(chuàng)傷大出血或內傷出血過多的患者。結代脈(dàimài):多見于損傷疼痛劇烈脈氣不能相接。四、切診返回(fǎnhuí)第七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五、摸診一、摸診概念(gàiniàn)二、摸診內容三、摸診方法返回(fǎnhuí)第七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摸診(觸診(chùzhěn))摸診是傷科診斷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醫(yī)者的手對損傷局部的認真觸摸,可幫助了解損傷的性質,有無骨折、脫位,以及骨折、脫位的移位(yíwèi)方向等。返回(fǎnhuí)第七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摸診內容(nèiróng)

摸壓痛摸畸形

摸膚溫摸異?;顒?/p>

摸彈性固定(gùdìng)摸腫塊返回(fǎnhuí)第七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摸壓痛

根據(jù)壓痛的部位(bùwèi)、范圍、程度來鑒別損傷的性質種類。摸畸形

觸摸體表骨突變化,可以判斷骨折和脫位的性質、移位方向(fāngxiàng),以及呈現(xiàn)重疊、成角或旋轉畸形等變化。返回(fǎnhuí)第七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摸異?;顒?/p>

在肢體沒有關節(jié)(guānjié)處出現(xiàn)了類似關節(jié)(guānjié)的活動,或關節(jié)(guānjié)原來不能活動的方向出現(xiàn)了活動?;虺鲈秶顒?,多見于骨折或韌帶斷裂。摸膚溫

從局部皮膚冷熱的程度,可以了解患肢血運情況傷肢遠端冰涼、麻木(mámù)、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則表示血運障礙。返回(fǎnhuí)第八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摸彈性固定彈性固定脫位后,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痙攣收縮,可將脫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tèshū)的位置上。對該關節(jié)進行被動活動時,仍可輕微活動,但有彈性阻力,被動活動停止后,脫位的骨端又恢復原來的特殊(tèshū)位置。這種現(xiàn)象,稱為彈性固定。摸腫塊

首先應區(qū)別腫塊的解剖層次,骨性的或是囊性的,是在骨骼還是在肌肉(jīròu)、肌腱等組織中。還須觸摸其大小、形態(tài)、硬度,邊界是否清楚,推之是否可以移動及其表面光滑度等。返回(fǎnhuí)第八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摸診方法(fāngfǎ)(1)觸摸(chùmō)法(2)擠壓法(3)叩擊法(4)旋轉法(5)屈伸法(6)搖晃法返回(fǎnhuí)第八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1)觸摸法以拇指或拇、食、中三指置于傷處,稍加按壓之力,細細觸摸。(2)擠壓(jǐyā)法用手掌或手指擠壓患處上下、左右、前后,根據(jù)力的傳導作用來診斷骨骼是否折斷。有助于鑒別是骨折還是挫傷。返回(fǎnhuí)第八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3)叩擊法本法是以手掌根或拳頭施以沖擊力,利用對肢體遠端的縱向叩擊所產生的沖擊力,來檢查有無骨折的一種(yīzhǒnɡ)方法。(4)旋轉法用手握住傷肢下端,作輕輕的旋轉活動,以觀察傷處有無疼痛、活動障礙及特殊的響聲。旋轉法常與屈伸關節(jié)的手法配合應用。返回(fǎnhuí)第八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5)屈伸法本法一手握關節(jié)部,另一手握傷肢遠端,作緩緩的屈伸運動。(6)搖晃法本法一手握于傷處,另一手握傷肢遠端,作輕輕的搖擺晃動,結合問診與望診,根據(jù)患部疼痛的性質、異?;顒?huódòng)、摩擦音的有無,判斷是否有骨與關節(jié)損傷。返回(fǎnhuí)第八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六、量診一、量診的適用范圍二、量診時的注意事項三、測量(cèliáng)肢體長短常用方法四、測量肢體周徑常用方法返回(fǎnhuí)第八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量診常用(chánɡyònɡ)于以下幾方面1.患肢長于健側傷肢顯著增長者,多為脫位的標志,常見于肩、髖等關節(jié)向前或向下脫位,亦可見于骨折縱向(zònɡxiànɡ)分離移位等。2.患側短于健側多見于有重疊移位之骨折;或見于髖關節(jié)、肘關節(jié)向后上脫位之肢體短縮。3.患側粗于健側常見于骨折或脫位之重癥;若無骨折與脫位,則為傷筋腫脹。4.患側細于健側可為陳舊性損傷而致筋肉萎縮,或有神經損傷而致肢體癱瘓者。返回(fǎnhuí)第八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量診時的注意事項1

量診前注意有無先天畸形與陳舊性損傷,應與新傷區(qū)別(qūbié)。2

患肢與健肢須放于完全對稱的位置進行測量,以防有誤差。3

測量定點要準確,可在起始與終止點做好標記,帶尺須拉緊。返回(fǎnhuí)第八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測量(cèliáng)肢體長短常用方法(1)上肢長度從肩峰至橈骨莖突(或中指尖)。(2)上臂長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3)前臂長度肱骨外上髁至橈骨莖突。(4)下肢(xiàzhī)長度髂前上棘至內踝下緣;或臍至內踝下緣(骨盆骨折或髖部病變時用之)。(5)大腿長度髂前上棘至膝關節(jié)內緣。(6)小腿長度膝關節(jié)內緣至內踝。返回(fǎnhuí)第八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測量肢體周徑常用(chánɡyònɡ)方法兩肢體取相應(xiāngyīng)的同一水平部位測量,若測量腫脹時應取腫脹最重之處;測量肌萎縮時取肌腹部位。如在下肢常取髕上10—15cm處測量大腿周徑;在小腿最粗處測定小腿周徑等。返回(fǎnhuí)第九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骨傷科臨床(línchuánɡ)檢查一、頭頸部檢查二、胸腰背部檢查三、上肢(shàngzhī)檢查四、下肢檢查五、骨盆部檢查六、神經肌力檢查第六章返回(fǎnhuí)第九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頭頸部檢查(jiǎnchá)一般(yībān)檢查特殊檢查返回(fǎnhuí)第九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般(yībān)檢查法頭顱大小是否正常、頭皮(tóupí)有無傷口。血腫、凹陷。并記錄其大小范圍。五官是否端正,有無溢血、溢液,瞳孔是否對稱。視覺、聽覺、嗅覺是否正常。頭部外傷后是否出現(xiàn)神志改變,有無頸椎生理曲線反張。形態(tài)是否正常側彎扭轉畸形。頸部有否肌肉痙攣、斜頸。頸部有否腫塊、疤痕或竇道。壓痛部位與頸部結構的關系,是否引起放射痛頸椎運動疼痛。返回(fǎnhuí)第九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特殊(tèshū)檢查法(1)深呼吸試驗(2)挺胸試驗(3)超外展試驗(4)側屈位椎間孔擠壓(jǐyā)試驗(5)臂叢神經牽拉試驗返回(fǎnhuí)第九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用于檢查有無前斜角肌綜合征,鎖骨(suǒgǔ)下動脈是否因前斜角肌肥大或痙攣而受壓迫。(1)深呼吸試驗(shìyàn)返回(fǎnhuí)第九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用于檢查有無肋鎖綜合征,即鎖骨下動脈(dòngmài)及臂叢神經是否在第一肋骨與鎖骨間隙受壓(2)挺胸試驗(shìyàn)返回(fǎnhuí)第九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用于檢查(jiǎnchá)有無超外展綜合征,即鎖骨下動脈是否為喙突及胸小肌壓迫。(3)超外展試驗(shìyàn)返回(fǎnhuí)第九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用于檢查(jiǎnchá)頸椎間盤突出或神經根型頸椎?。?)側屈位椎間孔擠壓(jǐyā)試驗返回(fǎnhuí)第九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檢查頸椎病,是否(shìfǒu)頸神經根受壓(5)臂叢神經牽拉(qiānlā)試驗返回(fǎnhuí)第九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胸腰背部(bèibù)檢查一般(yībān)檢查特殊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般(yībān)檢查法胸部觀察呼吸情況:有無反常呼吸;有無凹陷畸形、腫塊、皮下瘀血;皮下氣腫;檢查肋骨(lèigǔ)壓痛及間接擠壓痛。腰背部觀察情況:有無畸形、腫塊、皮下瘀血;棘突是否成角后凸畸形;胸腰椎是否側彎;腰背肌是否對稱;脊柱側彎應記明方向和部位,是C形、反C形,S形或反S形。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特殊(tèshū)檢查法(1)直腿抬高試驗(2)腰骶關節(jié)試驗(又稱骨盆回旋試驗)(3)“4”字試驗(4)股神經牽拉試驗(5)拾物(shíwù)試驗(6)脊柱被動伸展試驗(7)胸廓間接擠壓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和骶骼關節(jié)(guānjié)的病變。(1)直腿抬高(táiɡāo)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檢查下腰部軟組織勞損(láosǔn)或腰骶椎有病變。(2)腰骶關節(jié)(guānjié)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主要用于檢查(jiǎnchá)同側的髖關節(jié)或骶髂關節(jié)的病變。(3)“4”字試驗(shìyàn)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檢查(jiǎnchá)腰3—4椎間盤突出癥。(4)股神經(shénjīng)牽拉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用于檢查(jiǎnchá)腰椎病變。(5)拾物(shíwù)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檢查(jiǎnchá)腰椎病變。(多用于兒童檢查)(6)脊柱被動伸展(shēnzhǎn)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檢查是否(shìfǒu)有肋骨骨折。(7)胸廓(xiōngkuò)間接擠壓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上肢(shàngzhī)檢查(1)肩部(jiānbù)

(2)肘部(3)腕部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一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肩部一般(yībān)檢查特殊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一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般(yībān)檢查法外形為渾圓型兩側對比;觀察(guānchá)有無活動受限及異?;顒?;檢查肩關節(jié)周圍的壓痛點;檢查肩關節(jié)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運動功能。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一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特殊(tèshū)檢查法

搭肩試驗直尺試驗

肩外展疼痛(téngtòng)弧試驗

岡上肌腱斷裂試驗肱二頭肌腱抗阻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一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搭肩試驗(shìyàn)又稱杜加(Dugas)征。將患肢肘關節(jié)屈曲,患肢手搭在對側肩部肘關節(jié)能貼近胸壁為正常(zhèngcháng)。若肘關節(jié)不能靠近胸壁,或肘關節(jié)貼近胸壁時而患肢手不能搭在對側肩部,或兩者均不能,為陽性征。表示肩關節(jié)脫位。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一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直尺(zhíchǐ)試驗正常人肩峰位于肱骨外上髁與肱骨大結節(jié)連線的內側。用直尺貼在上臂的外側,下端靠近肱骨外上髁,上端(shànɡduān)如能與肩峰接觸則為陽性征,表示肩關節(jié)脫位。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一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肩外展疼痛(téngtòng)弧試驗在肩外展60—120°范圍內時,因岡上肌腱與肩峰下摩擦,肩部(jiānbù)出現(xiàn)疼痛為陽性征,這一特定區(qū)域內的疼痛稱為疼痛弧。見于岡上肌腱炎。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一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岡上肌腱斷裂(duànliè)試驗在肩外展30°--60°范圍內時,三角肌用力收縮,但不能外展舉起上臂,越外展用力,肩越高聳。但被動外展到此范圍以上,患者(huànzhě)能主動舉起上臂。最初主動外展障礙為陽性征,提示岡上肌腱斷裂。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一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肱二頭肌腱(jījiàn)抗阻試驗患者屈肘作前臂抗阻力(zǔlì)旋后動作,引起肱骨結節(jié)間溝部位疼痛為陽性征。見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一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肘部一般檢查(jiǎnchá)特殊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一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般(yībān)檢查法有無畸形;攜帶角為5°~15°;注意肘部腫脹,肘關節(jié)腫脹時,肘后肱三頭肌腱兩側飽滿;觸摸關節(jié)周圍皮膚張力(zhānglì)、壓痛的部位,肱動脈的搏動;注意有無竇道、痿管和腫塊;記錄主動和被動運動的范圍。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二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特殊(tèshū)檢查法肘三角(sānjiǎo)腕伸肌緊張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二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肘三角(sānjiǎo)正常(zhèngcháng)的肘關節(jié)在完全伸直時,肱骨外上髁、內上髁和尺骨鷹嘴在一條直線上。肘關節(jié)屈曲90°時,三個骨突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稱為肘三角。肘關節(jié)脫位時,此三角點關系改變。用于肘關節(jié)脫位的檢查,和肘關節(jié)脫位與肱骨髁上骨折的鑒別。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二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腕伸肌緊張(jǐnzhāng)試驗患者肘關節(jié)伸直,前臂旋前位,作腕關節(jié)的被動(bèidòng)屈曲,引起肱骨外上髁處疼痛者為陽性征,見于肱骨外上髁炎。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二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腕部一般(yībān)檢查特殊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二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般(yībān)檢查法腕部腫脹;腕的伸屈活動范圍;腕部壓痛點:鼻咽窩壓痛點多見于(jiànyú)舟骨骨折;腕背正中壓痛,見于(jiànyú)月骨無菌性壞死,關節(jié)囊損傷;橈骨莖突壓痛,見于(jiànyú)橈骨莖突部腱鞘炎。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二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特殊(tèshū)檢查法握拳尺偏試驗腕三角軟骨(ruǎngǔ)擠壓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二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握拳(wòquán)尺偏試驗又稱芬克斯坦(Finkeisten)征?;颊吣粗盖杖?wòquán),將拇指握于掌心內.然后使腕關節(jié)被動尺偏,引起橈骨莖突處明顯疼痛為陽性征,見于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二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腕三角(sānjiǎo)軟骨擠壓試驗腕關節(jié)位于中立位;然后(ránhòu)使腕關節(jié)被動向尺側偏斜并縱向擠壓,若出現(xiàn)下尺橈關節(jié)疼痛為陽性征,見于腕三角軟骨損傷、尺骨莖突骨折。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二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下肢(xiàzhī)檢查(1)髖部(2)膝部(xībù)(3)足踝部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二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髖部一般檢查(jiǎnchá)特殊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三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般(yībān)檢查法1.觀察病人的步態(tài)。疼痛性跛行為倉促步態(tài),強直性步態(tài)見于關節(jié)感染。麻痹性步態(tài)見于臀中臀小肌麻痹。鴨步見于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剪刀步態(tài)見于腦性癱瘓。2.檢查髖部畸形。腰脊柱代償性前凸非腰椎疾患。髖關節(jié)外展和內收畸形見于腰脊柱側凸,髖關節(jié)外展內收內旋畸形見于后脫位,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見于前脫位。3.髖部檢查要注意壓痛和沖擊痛。確定損傷性質。4.檢查有無腫塊、竇道(dòudào)、瘢痕。5.檢查髖關節(jié)運動功能。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三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特殊(tèshū)檢查法髖關節(jié)屈曲攣縮試驗(shìyàn)髖關節(jié)過伸試驗單腿獨立試驗下肢短縮試驗望遠鏡試驗蛙式試驗股骨頭位置的測量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三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髖關節(jié)屈曲(qūqǔ)孿縮試驗又稱托馬斯(Thomas)征?;颊哐雠P,將健側髖膝關節(jié)盡量屈曲,大腿貼近腹壁,使腰部接觸床面,以消除腰前凸增加的代償作用。再讓其伸直患側下肢,若患肢隨之蹺起而不能伸直平放于床面,即為陽性征。說明該髖關節(jié)有屈曲攣縮(luánsuō)畸形,并記錄其屈曲畸形角度。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三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髖關節(jié)過伸試驗(shìyàn)又稱腰大肌孿縮試驗?;颊吒┡P位,患側膝關節(jié)屈曲90°,醫(yī)生一手握其踝部將下肢提起(tíqǐ),使髖關節(jié)過伸。若骨盆亦隨之抬起.即為陽性征。說明髖關節(jié)不能過伸。腰大肌膿腫及早期髖關節(jié)結核可有此體征。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三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單腿獨立試驗又稱屈德倫堡(Trendeienburg)征。此試驗是檢查髖關節(jié)承重機能。先讓患者健側下肢單腿獨立,對側腿抬起,對側臀鄒襞(骨盆)上升為陰性。若讓患側下肢單腿獨立,健側腿抬高,則可見健側臀皺襞(骨盆)下降,為陽性征。表明持重(chízhòng)側的髖關節(jié)不穩(wěn)或臀中、小肌無力。任何使臀中肌無力的疾病均可出現(xiàn)陽性征。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三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下肢(xiàzhī)短縮試驗又稱艾利斯(Allis)征?;颊哐雠P,雙側髖、膝關節(jié)屈曲,足跟平放于床面上,正常兩側膝頂點等高、若一側較另一側低即為陽性征。表明(biǎomíng)股骨或脛腓骨短縮或髖關節(jié)脫位。

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三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望遠鏡試驗(shìyàn)又稱套迭征?;颊哐雠P位,醫(yī)生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患側腘窩部,使髖關節(jié)稍屈曲,將大腿縱向上下推拉,若患肢有上下移動感即為陽性征。表明髖關節(jié)不穩(wěn)或有脫位(tuōwèi),常用于小兒髖關節(jié)先天性脫位(tuōwèi)的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三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蛙式試驗(shìyàn)患兒仰臥,將雙側髖膝關節(jié)屈曲90°位,再作雙髖外展外旋動作,呈蛙式位。若一側或雙側大腿不能平落于床面,即為陽性征,表明髖關節(jié)外展受限。用于小兒先天性髖脫位(tuōwèi)的檢查。

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三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股骨頭大粗隆位置(wèizhi)的測量

內拉通線

布萊安三角(sānjiǎo)

休梅克線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三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內拉通(Nelaton)線又稱髂坐結節(jié)聯(lián)線?;颊哐雠P位,髖關節(jié)屈曲45-60°,由髂前上棘至坐骨結節(jié)劃一(huàyī)聯(lián)線,正常時此線通過大粗隆頂部。若大粗隆頂部在該線的上方或下方,都表明有病理變化。返回(fǎnhuí)第一百四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布來安三角(sānjiǎo)患者仰臥位,自髂前上棘與床面作一垂線,自大粗隆頂點與垂直線作一水平線,再自髂前上棘與大租隆頂點之間連一直線,構成(gòuchéng)一直角三角形。對比兩側三角形的底邊長度,若一側變短,表明該側大粗隆向上移位。

返回(fǎnhuí)第一百四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休梅克(Shoemarker)線患者仰臥位,雙下肢伸直于中立位,兩側(liǎnɡcè)髂前上棘在一平面,從兩側(liǎnɡcè)髂前上棘與大粗隆頂點分別連一直線,正常時兩線延長交于臍或臍上中線。若一側大粗隆上移.則延長線相交于臍下且偏離中線。返回(fǎnhuí)第一百四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膝部一般(yībān)檢查特殊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四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般(yībān)檢查法1

檢查膝部的形態(tài):有無股四頭肌萎縮,側副韌帶兩側“象眼”有無消失。檢查膝部畸形:“X”形腿為膝外翻畸形,“O”型腿為膝內翻畸形,膝關節(jié)屈曲攣縮同時兼膝內、外翻畸形;膝反張見于膝關節(jié)囊側副韌帶松弛。膝部腫脹:見于關節(jié)積液。觀察(guānchá)步行姿勢,股四頭肌麻痹呈癱瘓步態(tài)。檢查壓痛部位:以鑒別損傷性質。檢查膝關節(jié)內的摩擦感或摩擦音檢查膝關節(jié)活動彈響聲。返回(fǎnhuí)第一百四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特殊(tèshū)檢查法浮髕試驗

膝關節(jié)側向擠壓試驗

抽屜試驗

挺髕試驗

回旋研磨(yánmó)試驗

研磨提拉試驗

側臥屈伸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四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浮髕試驗(shìyàn)患肢伸直,醫(yī)生一手虎口對著髕骨上方,手掌壓在髕上囊,使液體(yètǐ)流入關節(jié)腔,另一手示指以垂直方向按壓髕骨,若感覺髕骨浮動,并有撞擊股骨髁部的感覺,即為陽性征,表明關節(jié)內有積液。返回(fǎnhuí)第一百四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膝關節(jié)側向(cèxiànɡ)擠壓試驗又稱膝關節(jié)分離試驗。患者仰臥.膝關節(jié)伸直,醫(yī)生一手按住股骨下端外側,一手握住踝關節(jié)向外拉,使內側副韌帶承受外展張力(zhānglì),若有疼痛或有側方活動,為陽性征,表明內側副韌帶損傷。反之,以同樣的方法檢查外側副韌帶。返回(fǎnhuí)第一百四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抽屜(chōuti)試驗又稱推拉試驗?;颊哐雠P,屈膝90°,足平放于床上,醫(yī)生坐于患肢足前方,雙手握住小腿作前后推拉動作。向前活動度增大表明前交叉(jiāochā)韌帶損傷,向后活動度增大表明后交叉(jiāochā)韌帶損傷,可作兩側對比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四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挺髕試驗(shìyàn)患側下肢伸直,醫(yī)生用拇、示指將髕骨向遠端推壓,囑病人用力收縮股四頭?。粢痼x骨部疼痛(téngtòng)為陽性征。常見于髕骨軟骨軟化癥。返回(fǎnhuí)第一百四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回旋研磨(yánmó)試驗又稱麥克馬瑞(Mc·Murry)征?;颊哐雠P,患腿屈曲,醫(yī)生一手按在膝上部,另一手握住踝部,使膝關節(jié)極度屈曲,然后作小腿外展、內旋.同時伸直(shēnzhí)膝關節(jié),若有彈響和疼痛為陽性征,表明外側半月板損傷。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五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回旋(huíxuán)研磨試驗反之,作小腿內收、外旋同時伸直膝關節(jié)出現(xiàn)彈響和疼痛,表明(biǎomíng)內側半月板損傷。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五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研磨(yánmó)提拉試驗又稱阿波來(APler)征。患者仰臥,膝關節(jié)屈曲90度,醫(yī)者用小腿壓在患者大腿(dàtuǐ)下端后側作固定,在雙手握住足跟沿小腿縱軸方向施加壓力的同時作小腿的外展外旋或內收內旋活動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五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研磨(yánmó)提拉試驗若有疼痛或有彈響,即為陽性(yángxìng)征,表明外側或內側的半月板損傷;提起小腿作外展外旋或內收內旋活動而引起疼痛,表示外側副韌帶或內側副韌帶損傷。

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五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側臥(cèwò)屈伸試驗又稱重力試驗?;颊邆扰P,被檢查肢體在上、醫(yī)者托住病人的大腿,讓其膝關節(jié)作伸屈活動,若出現(xiàn)彈響,表明內側半月板損傷(sǔnshāng);若膝關節(jié)外側疼痛表示外側副韌帶損傷(sǔnshāng)。同樣的方法,被檢查的肢體在下作伸屈活動,出現(xiàn)彈響為外側半月板損傷(sǔnshāng),出現(xiàn)膝關節(jié)內側疼痛為內側副韌帶損傷(sǔnshāng)。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五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足踝部一般檢查(jiǎnchá)特殊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五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般(yībān)檢查法1

先觀察有無跛行。2

邁步是否(shìfǒu)正常自如。3

踝足有無腫脹。4

觀察腳的畸形:馬蹄足、跟足、內翻足、外翻足、高弓足、扁平足。5

足踝部壓痛點:內外踝部、側副韌帶處、踝關節(jié)間隙前后部、跟骨結節(jié)跟腱處、足跟底部、跗舟骨、第一跖趾關節(jié)底部的內側及內側及跖骨頭等處。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五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特殊(tèshū)檢查法

足內、外翻試驗

小腿三頭(sāntóu)肌捏擠試驗

前足橫擠試驗

跟軸線測量跟腱攣縮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五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將踝關節(jié)內翻引起外側疼痛(téngtòng),表示外側副韌帶損傷;踝關節(jié)外翻引起內側疼痛(téngtòng),表示內側副韌帶損傷。足內、外翻試驗(shìyàn)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五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患者取俯臥位,足垂床緣下,檢查者用手捏擠患肢小腿(xiǎotuǐ)三頭肌肌腹,正常時可引起足踝跖屈,若跟腱斷裂則無跖屈活動。小腿(xiǎotuǐ)三頭肌捏擠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五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檢查者用手握住患足前足部橫向用力加壓,如出現(xiàn)劇烈疼痛(téngtòng),即為陽性反應,多見于跖骨骨折。前足橫擠試驗(shìyàn)返回(fǎnhuí)第一百六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當患者站立位時,跟骨縱軸線與跟腱縱軸線重疊為正常;當足出現(xiàn)(chūxiàn)內翻或外翻畸形時,則跟腱軸線向內、外側偏斜,記錄其偏斜角度。跟軸線(zhóuxiàn)測量返回(fǎnhuí)第一百六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跟腱攣縮常由比目魚肌和腓腸肌攣縮引起,該試驗可對兩者進行鑒別?;颊呷∽唬⊥茸匀?zìrán)下垂,若膝關節(jié)屈曲,踝關節(jié)下垂跖屈畸形,則為比目魚肌攣縮;若膝關節(jié)伸直位,踝關節(jié)跖屈不能背伸,則為腓腸肌攣縮。跟腱(ɡēnjiàn)攣縮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六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骨盆(gǔpén)部檢查

一般檢查(jiǎnchá)

特殊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六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一般(yībān)檢查法先觀察前面,兩側髂前上棘是否在同一水平線上,有無骨盆傾斜,雙下肢是否等長,骨盆周圍有否血腫和瘀斑。檢查骨盆周圍壓痛,恥骨支壓痛,多有骨折存在;恥骨聯(lián)合壓痛,間隙增寬,為恥骨聯(lián)合分離;髂嵴外緣(wàiyuán)壓痛,多為臀筋膜炎或臀上皮神經炎;骶髂關節(jié)部壓痛,見于骶髂關節(jié)炎或早期類風濕;坐骨結節(jié)壓痛常為坐骨結節(jié)滑囊炎或坐骨結節(jié)結核;骶尾部壓痛,常為外傷骶尾部骨折。返回(fǎnhuí)第一百六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特殊(tèshū)檢查法

骨盆擠壓(jǐyā)與分離試驗

骶髂關節(jié)分離試驗

床邊試驗返回(fǎnhuí)第一百六十五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骨盆擠壓與分離(fēnlí)試驗患者仰臥位,醫(yī)生用兩手分別壓在骨盆的兩側髂前上棘,向內相對擠壓(jǐyā)為擠壓(jǐyā)試驗;兩手分別壓在骨盆的兩側髂嵴內側,向外下方作分離按壓稱為分離試驗。若引起損傷部位疼痛加劇則為陽性征,常見于骨盆環(huán)的骨折。返回(fǎnhuí)第一百六十六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骶髂關節(jié)(guānjié)分離試驗又稱“4”字試驗。患者仰臥位,患側下肢屈膝屈髖,將患側下肢外踝放于對側膝上,作盤腿(pántuǐ)狀。醫(yī)生一手扶住對側髂嵴部,另一手將患側的膝部向外側擠壓,若骶髂關節(jié)有病變,則出現(xiàn)該處的疼痛,為陽性征。同樣的方法再檢查對側。作此試驗應先排除髖關節(jié)的病變。

返回(fǎnhuí)第一百六十七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床邊試驗(shìyàn)又稱蓋氏蘭(Gaensien)征?;颊哐雠P位,患者靠床邊,臀部稍突出床沿,大腿下垂。健側下肢屈膝屈髖,貼近腹壁,患者雙手抱膝以固定腰椎。醫(yī)者手扶住髂骨棘以固定骨盆,另一手用力下壓于床邊的大腿,使髖關節(jié)盡量后伸。若骶髂關節(jié)發(fā)生(fāshēng)疼痛則為陽性征,說明骶髂關節(jié)病變。返回(fǎnhuí)第一百六十八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神經肌力(jīlì)檢查(一)感覺功能檢查(二)運動功能檢查(三)反射功能檢查(四)自主(植物(zhíwù))神經損傷檢查(五)四肢主要神經損傷檢查返回(fǎnhuí)第一百六十九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感覺功能(gōngnéng)檢查

檢查(jiǎnchá)內容

臨床意義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七十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檢查(jiǎnchá)內容(1)淺感覺(痛覺、溫度(wēndù)覺、觸覺)1.痛覺:用針尖輕刺皮膚,確定痛覺減退、消失或過敏區(qū)域。2.溫度覺:以盛有冷水(5~10℃)和熱水(40~45℃)的兩試管,分別接觸患者皮膚,詢問其感覺。3.觸覺:以棉花、棉簽輕觸患者的皮膚,詢問其感覺。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七十一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檢查(jiǎnchá)內容(2)深感覺(位置覺、震動覺):臨床以檢查位置覺1.位置覺:囑患者閉目,檢查者用手指從兩側輕輕夾住患者的手指或足趾,作伸屈動作,詢問其被夾指、趾的名稱和被扳動(bāndònɡ)的方向。2.震動覺:將音叉震動后,放在患者的骨突起部的皮膚上,詢問其有無震動及持續(xù)時間。3.實體覺:囑患者閉目,用手觸摸分辨體的大小、方圓、硬度。4.兩點分辨覺:以圓規(guī)的兩個尖端觸及身體不同部位,測定患者分辨兩點距離的能力。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七十二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臨床意義檢查和確定感覺障礙的程度和范圍(fànwéi)有助于確定神經損害的部位。(1)神經干損害(2)神經叢損害(3)神經根損害(4)脊髓橫斷性損害(5)半側脊髓損害感覺功能分為5級。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七十三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運動功能(gōngnéng)檢查

檢查(jiǎnchá)內容

檢查方法臨床意義返回(fǎnhuí)第一百七十四頁,共一百九十四頁。精選課件檢查(jiǎnchá)內容(1)肌容量:觀察肢體外形有無肌肉萎縮、攣縮、畸形等。按標準的測量部位測量肢圍(周徑)。(2)肌張力:在靜止狀態(tài)時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緊張,稱為肌張力。(3)肌力:檢查患者(huànzhě)肌肉主動運動的力量、幅度和速度。返回(fǎnhu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