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顱CT及MRI的臨床_第1頁
頭顱CT及MRI的臨床_第2頁
頭顱CT及MRI的臨床_第3頁
頭顱CT及MRI的臨床_第4頁
頭顱CT及MRI的臨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頭顱CT的臨床應用及影像學表現(xiàn)

集里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

肖樂頭顱CT的臨床應用常規(guī)檢查,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對軟組織的顯示優(yōu)于常規(guī)X線檢查。增強CT掃描檢查,除能分辨血管的解剖結構外,還能觀察血管與病灶之間關系,病灶部位的血供情況和血液動力學的變化。因為輕微活動會造成偽影,使圖像難以診斷,除取得患者合作外,對難于合作的患者或兒童需給予鎮(zhèn)靜劑或麻醉。CT掃描基線掃描基線聽眉線:外眶上嵴到耳屏上緣聽眥線:外眼眥到耳屏上緣頭聽眶線: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緣顱腦掃描一般以聽眶下線為基線向上掃至頭頂層厚:8-10mm,層距:10mmCT掃描層面1.冠狀面2.矢狀面3.橫斷面CT頭顱掃描常規(guī)掃描一般情況下不用高分辨率掃描,常規(guī)掃描層厚與層距:10mm,掃描方式采用連續(xù)掃描。

特殊掃描薄層掃描:層厚5mm以下,用于觀察細小病灶,掃描患者的射線劑量增加。重疊掃描:在連續(xù)掃描方式下,層距小于層厚,減少部分容積效應,不會漏診小病灶。CT頭顱增強掃描原則上增強掃描是在平掃后針對病變進行的掃描,出現(xiàn)下列情況一般應考慮增強掃描:平掃后發(fā)現(xiàn)某些征象如組織密度異常、有占位性懷疑鞍區(qū)、小腦橋角及后顱凹的病灶血管造影及常規(guī)X線已證實的病灶懷疑血管性病變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顱內病變的隨防復查造影增強掃描為使病灶顯示清晰,用60%—70%純泛影葡胺或泛影葡胺,每千克體重1.5—2.0ml,含碘量可為20—40g。給藥方法可分為一次性靜脈滴注法,靜脈注射法和兩次法,注射完畢即進行掃描。

腦池造影掃描

通過小腦延髓池或腰穿注入造影劑或氣體,利用體位變化使其充盈腦池,再行CT掃描的技術,造影劑只能用非離子型的碘造影劑如伊索顯,歐乃配克,碘必樂。CT頭顱顯示技術一般顯示腦組織的窗寬與窗位分別是:W70~100和C35~50,但觀察不同部位和不同病變進需要采用相應的窗口設置,以適應診斷的需要。調節(jié)窗口方法:

當病變和周圍組織密度接近,適當調窄窗寬;如觀察的局部需要層次多一些,可調節(jié)窗位并調寬窗寬。CT測量CT值測量:測量CT值可了解病變性質,在增強掃描時更要測CT值,以便與平掃對比。病變范圍測量:測大小、直徑來間接了解病變體積。圖像重建:矢狀面、冠狀面和任意斜面的重建。圖像拍攝:在多幅或激光照相機上輸出圖像。顱腦CT檢查的適應證1.顱腦腫瘤原發(fā)或轉移瘤,尤其是多發(fā)腫瘤2.顱腦損傷各種血腫,尤其是多發(fā)血腫和顱窩血腫的診斷3.炎癥及寄生蟲4.腦血管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卒中,AV畸形,蛛網(wǎng)膜下隙出血和腦內血腫等5.癥狀性癲癇6.先天性畸形7.顱內壓增高原因不明者8.腦白質病和顱內疾患不明者9.顱腦以外疾患CT特點極限分辨率未超過常規(guī)X線檢查;定位:小于1cm的病灶,易漏診;定性:受病變部位、大小病程等影響;不是所有臟器適合CT檢查,空腔性臟器(胃、腸),血管造影;CT只能反映解剖方面信息,幾乎無功能和生化信息。CT局限性CT對較小腫瘤,特別是密度與腦實質密度相近,CT難以發(fā)現(xiàn)。CT對顱后窩、腦干或顱底腫瘤常因骨偽影或部分容積效應的影響而漏診。CT不能顯示粘連所致的腦室系統(tǒng)、導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對觀察腦干病變以及有關某些腦血管疾患的細節(jié)等,亦為CT不足之處,尚需MRI和腦血管造影加以補充。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圖解正常頭顱CT顱內鈣化影像學表現(xiàn)正常頭顱CT腦動脈強化影像學表現(xiàn)腫瘤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平掃(plainscan)是未注射造影劑的常規(guī)檢查。1)密度變化:正常腦灰質的CT值:30-40H,正常腦白質的CT值:25-32H。低于25H為低密度,顱內腫瘤密度變化反映了腫瘤本身結構及其繼發(fā)的壞死、囊變(低密度)。高于40H為高密度,急性出血、鈣化(高密度)。脂質CT值為低于水(0H),囊腫密度多低而均勻腫瘤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2)占位性改變:顱內腫瘤或囊腫一般可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占體位征象,由于它們的體積、瘤周圍水腫和膠質增生,還有腫瘤或囊腫引起的腦積水,導致顱內正常結構的受壓、變形和移位。間質性星形細胞瘤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平掃示左額葉近大腦鏞有結節(jié)狀、不均勻稍低密度病變,外側面有明顯弧形水腫區(qū)。增掃:呈強化,密度不均勻,無腦膜尾征。若為腦膜瘤,則水腫不明顯。此圖為間質性星形細胞瘤腦膜瘤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平掃示右頂、枕區(qū)小斑點狀稍高密度影,其內有低密度水腫區(qū),水腫最大范圍在瘤的上下兩端右側室受壓,增掃,在緊巾顱骨內板處見一“腎形”中度不均勻強化區(qū),其內有斑片狀低密度影。腦膜瘤由于其內壞死、囊變脂肪變性或陳舊出血而出現(xiàn)低密度;增掃時不強化。瘤周水腫邊緣清楚,位于腦外。顱內轉移瘤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平掃示右丘腦有類圓稍高密度影、周圍有低密度影,增掃腫塊呈中等強化,不均勻高密度,兩側腦半球有多個小結節(jié)狀病灶。腦膜瘤(囊變)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額部增掃示一圓形囊性低密度區(qū),內部均勻,CT值15H腫塊內側面見一等密度結節(jié),CT值45H,緊貼大腦鏞。MRI的T1成像呈囊性,結節(jié)明顯,邊緣清楚,無水腫。腦出血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腦內血腫的CT表現(xiàn)主要為血腫本身影像、周圍腦組織變化和占位表現(xiàn)。病期不同,表現(xiàn)各有差異。腦內新鮮血腫在CT上呈均勻一致的高密度(60-80H),出血后3~4小時,血腫密度可達90H。出血病灶周圍有一圈低密度帶,為壞死水腫帶。腦水腫與占位性在3~7日此最明顯。16日后,占位性開始減輕。腦出血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由于血腫內的血紅蛋白分解,其密度逐漸下降。此過程是從邊緣向中心發(fā)展,血腫直徑以每日0.65cm速度收縮,同時血腫中心密度一般以每日1.4H速度逐漸下降。所以直徑小于2cm的血腫,在3周左右變成等密度,較大的則需4~6周。從CT上觀察血腫在縮小(根據(jù)密度),但實際血凝塊大小變化不大,占位性并未減輕,一般血腫周圍的水腫在出血后2周最明顯范圍最大。腦出血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右側丘腦有一橢圓形、密度均勻和邊界規(guī)則的高密度影。右側腦室與第四腦室出現(xiàn)相同密度影,兩側基底核區(qū)見斑點狀低密度影,第三腦室左移,中線無移位。診斷:右側腦室急性出血,破潰進入腦室系統(tǒng)。腦出血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右側外囊區(qū)有腎形高密度區(qū),邊界規(guī)則,內有低密度條狀影,周圍出現(xiàn)水腫,額與枕角變窄,中線輕度左移。6天后變?yōu)榫鶆蚋呙芏?,水腫增寬,中線左移。高血壓性腦出血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且有一定的好發(fā)部位(基底節(jié)、丘腦、大腦半球、小腦和腦干),表現(xiàn)為腎形。腦出血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硬膜外血腫CT呈梭型;硬膜下血腫CT呈月芽型腦出血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腦梗塞頭顱CT影像學表現(xiàn)因血管阻塞造成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分腦血管阻塞和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兩大類。病理改變分三期:即缺血期、梗塞期(壞死、吞噬期)和液化期(機化期):4-6h為缺血期,缺血區(qū)開始出現(xiàn)水腫,12h后。細胞出現(xiàn)壞死,且呈進行性加重,此時梗阻部分與正常腦組織無法區(qū)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