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無后說新解_第1頁
冕無后說新解_第2頁
冕無后說新解_第3頁
冕無后說新解_第4頁
冕無后說新解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冕無后說新解

“皇冠”是中國古代皇帝和其他貴族裝飾的皇冠。冕最主要的部件有三:武、延、旒。武,是圈于頭部形如頭盔的部分,也叫作冠卷;延,則是“武”上,也就是冕冠頂部設(shè)置的一塊寬八寸、長一尺六寸的以麻布包裹的板;“旒”,又作“斿”或“瑬”,又叫作“玉藻”,故孫詒讓《周禮正義·夏官·弁師》云:“斿,正字當(dāng)作瑬,旒者,斿之俗也?!泵犰嫉亩嗌?,是區(qū)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jù)《禮記·禮器》記載,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三旒。鄭玄、孔穎達、賈公彥等漢唐經(jīng)學(xué)家均認為冕板前后均有旒?!抖Y記·玉藻》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龍卷以祭?!编嵭⒃?“祭先王之服也。雜采曰藻。天子以五采藻為旒,旒十有二?!昂箦溲印撸越猿雒崆昂蠖挂?,天子齊肩,延冕上覆也,玄表纁里。”孔疏云:“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于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薄啊卸肌?,天子前之與后各有十二旒?!薄啊昂箦溲印撸允荚谇昂蟠苟铄?,以延覆冕上?!贝撕?,宋代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也認同鄭玄、孔穎達及賈公彥等漢唐經(jīng)學(xué)家的觀點,認為冕前后均有旒。如《論語·衛(wèi)靈公》載:“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朱熹《論語集注》曰:“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比欢魅逋鯌?yīng)電、清儒江永、孫詒讓及現(xiàn)代著名禮學(xué)專家錢玄等學(xué)者則認為冕只有前旈而沒有后旈,而以鄭、孔、賈等漢唐學(xué)者之說為非。王應(yīng)電《周禮傳》卷四曰:按舊說冕旒之制,所差有四:……夫旒為目而設(shè),后之有旒果何所為?故經(jīng)文敘王之冕止云繅十有二就,而不言二十四。諸侯繅斿九就,而不言十有八。若曰止以前而言,則深衣何獨通前后,而云十有二幅乎?故據(jù)經(jīng)觀之止有前旒?!?大戴)禮記》、《(孔子)家語》云‘冕而前旒’,是亦一證。唯延則有前后,《玉藻》之文可見。此失之三也?!卑赐鯌?yīng)電斷定冕無后旒的理由主要有兩條:第一條理由是《周禮·夏官·弁師》經(jīng)文在記述王之冕時只說“繅十有二就”,就是說王冕有十二旒(如果前后均有旒,王冕應(yīng)該共有二十四旒);在記述諸侯之冕時只說“繅斿九就”,就是說諸侯之冕有九旒(如果前后均有旒,諸侯之冕應(yīng)該共有十八旒)。第二條理由是《大戴禮記》卷八《子張問入官》與《孔子家語》卷五《入官》均有“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一語,只講了“前旒”,而并未提及“后旒”。江永《鄉(xiāng)黨圖考》卷五《衣服上·冕考》在王應(yīng)電之說的基礎(chǔ)上又進一步說:按《大戴禮》及東方朔《答客難》皆云“冕而前旒,所以蔽明”,則無后旒可知。后旒何所取義乎?鄭謂前后皆有旒,此因《玉藻》“前后邃延”而誤耳。“前后邃延”謂版長尺六寸,自延端至武前后皆深邃,非謂后亦有旒也?!队裨濉费允卸?,未嘗言前后皆十有二旒也。顯然,江永基本上承襲了王應(yīng)電的論述,只是又增加了東方朔《答客難》“冕而前旒”與《禮記·玉藻》言王之冕“十有二旒”這兩條書證,同時認為鄭玄之所以認為冕“前后皆有旒”,原因在于“誤解”了《禮記·玉藻》“前后邃延”一語。眾所周知,江永是清代著名的禮學(xué)大師,著作等身,桃李遍天下,乾嘉學(xué)派的許多著名學(xué)者如戴震、程瑤田、金榜等皆為其弟子。江永的觀點在當(dāng)時與后世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對于冕旒之制,清代與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界多信從江氏之說,而否定鄭、孔、賈之舊義。如金榜《禮箋》卷一曰:《記》言天子之冕十有二旒,由是差之,諸公九旒,侯伯七旒,子男五旒?!逗鬂h書·輿服志》:“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皋陶篇》。乘輿服從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氏說。冕前圓后方,前垂四寸,后垂三寸。三公、諸侯及卿大夫皆有前無后?!卑癜?《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皠t歐陽氏說所本也?!洞蟠鞫Y·子張問入官篇》:“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睎|方朔《答客難》本于此?!抖Y緯》:“旒垂目,纊塞耳,王者示不聽讒,不視非也。”則大小夏侯氏說所本也。鄭君釋《周官》、《禮記》用歐陽氏說。榜聞之師曰:前旒義取蔽明,則無后旒可知?!队洝费允?,未嘗謂前后皆有也。《玉藻》所云“前后邃延”者,謂延之前后岀于武者皆深邃耳,前后據(jù)延言,不據(jù)延之垂者言。斯言可正諸儒相傳之誤。古冕旒之制當(dāng)從大小夏侯氏說。此外,清代著名禮學(xué)家胡培翚與黃以周也俱以江永之說為是,而以鄭玄、孔穎達、賈公彥之說為非。胡培翚《儀禮正義》卷一曰:江氏永云:“案《大戴禮》及東方朔《答客難》皆云‘冕而前旒,所以蔽明’,則無后旒可知?!薄湔f是矣。黃以周《禮書通故》卷三曰:鄭注、孔、賈二疏義同歐陽,謂天子前后垂旒各十二,非經(jīng)義也。江慎修從大小夏侯說,云:“‘冕而前旒,所以蔽明’,則無后旒可知。”謂“前后皆有旒,此因《玉藻》‘前后邃延’而誤耳?!昂箦溲印^板長尺六寸,自延端至武前后皆深邃,非謂后亦有旒?!苯f是也。他還在《禮書通故》卷四九中繪出只有前旒而無后旒的天子袞冕圖孫詒讓《周禮正義·夏官·弁師》亦曰:“邃延謂延前后深邃,不關(guān)垂斿,鄭說非也?!爆F(xiàn)代著名禮學(xué)家錢玄也沿襲江說而否定鄭、孔、賈之說。錢氏《三禮辭典》“冕”條云:“江氏說是。今繪圖及劇裝或仍為前后有旈,非是?!迸_灣著名學(xué)者王宇清在《周禮六冕考辨》中對鄭玄等人所主之“前后皆有旒”之說與江永等人所主之“有前無后”之說進行了較全面的考察,最后得出結(jié)論說:“(旒制)‘前后俱備’說,今見最早的資據(jù)出自昭帝時代的歐陽高,所云并無征據(jù)。其后鄭玄之所言,則因‘前后邃延’一語而有誤。而‘有前無后’說,最早出諸景帝間之《淮南子》及武帝初年之東方朔。并皆言之成理。兩者相較,應(yīng)以‘有前無后’說為是。”吉林大學(xué)李巖博士在其博士論文中也贊同王應(yīng)電、江永之說,而不同意鄭玄等漢唐學(xué)者的說法,她認為“‘前有旒’的觀點更符合客觀實際。”綜上所述,可知自清代以來,學(xué)術(shù)界普遍接受了王應(yīng)電、江永所提出的“冕無后旒”之說。該說似乎成為學(xué)術(shù)定讞。其間雖然也有學(xué)者對此說提出過質(zhì)疑(一)如前所述,“冕無后旒”說的主要文獻根據(jù)有三:一是王應(yīng)電、江永等所列舉的《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與《孔子家語·入官》及東方朔《答客難》等所謂“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二是《周禮·春官·弁師》與《禮記·玉藻》均謂王之冕“十有二旒”,而不說二十四旒;三是金榜所舉《后漢書·輿服志》所謂“有前無后”。今細繹之,可知這三條文獻資料均難以證明“冕無后旒”,也就是說“冕無后旒”說并無充分的文獻根據(jù)。茲論之如次:1.《大戴禮記》、《孔子家語》等文獻所謂的“冕而前旒,所以蔽明”,在邏輯上并不足以證明“冕無后旒”,因為這些文獻記載只是說明設(shè)置前旒的文化意義,而并非說“冕無后旒”。正如晚清學(xué)者曹元弼《禮經(jīng)校釋》卷一所說:“江氏永據(jù)《大戴禮》及東方朔《答客難》言‘冕而前旒,所以蔽明’,謂冕無后旒。不知彼取‘蔽明’之義與‘塞聰’對,故但言前旒耳,非后無旒也?!队裨濉肥兹浣匝造迹匆娒嶙?。如以‘前后邃延’為專言冕,則上無所承,于文不明?!昂箦溲印?,言旒岀延前后而垂,使其延覺深邃耳?!?.《周禮·春官·弁師》與《禮記·玉藻》均只謂王之冕“十有二旒”,而不說二十四旒。鄭玄、孔穎達、賈公彥等人以“前之與后各有十二旒”解之,合情合理。王應(yīng)電認為如果有后旒,應(yīng)該統(tǒng)括在一起說“二十四旒”。既然只說十二旒,那就是說只有前旒十二,并無后旒。如果這十二旒只是指前旒或后旒而言,那么“深衣何獨通前后,而云十有二幅乎”?其實,深衣的幅數(shù)與冕的旒數(shù)不能相提并論,因為深衣前后連為一體,其幅數(shù)可以統(tǒng)括在一起計數(shù);而冕的前、后旒分別置于冕板的前后,并不是一個整體,可以分別計數(shù)。因而不能因此而斷定冕無后旒。3.《后漢書·輿服志》所謂“冕前圓后方,前垂四寸,后垂三寸。三公諸侯及卿大夫皆有前無后?!笨赡苤皇俏鳚h昭帝時根據(jù)大小夏侯氏之說而為公侯卿大夫制定的冕冠制度。這種規(guī)制既不包括帝王冕制,也并非冕制通例。比如相傳為唐閻立本繪制的《歷代帝王圖》中東漢光武帝劉秀所戴的冕就是前后都有旒(見下文)。故宋儒衛(wèi)湜《禮記集說》卷六十曰:“漢制,天子繅旒前長后短,諸臣繅旒有前無后。非古也?!?二)秦漢之后許多文獻和考古資料似乎更能支持鄭玄等人的“前后有旒”說。1.西漢初年為漢王朝制定禮儀的叔孫通曾在《漢禮器制度》中明確說:“弁冕……前后有旒,尊卑各有差等。”東漢劉熙《釋名》卷四《釋首飾》曰:“冕,玄上纁下,前后垂珠,有文飾也。有袞冕……鷩冕……毳冕……黻冕……此皆隨衣而名之也,所垂前后珠轉(zhuǎn)減耳?!?.相傳唐代右丞相、著名畫家閻立本曾繪制過《歷代帝王圖》畫卷雖然上舉《歷代帝王圖》中所繪七位漢唐時期帝王的冕服圖是出于唐初畫家閻立本之手而宋代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卷一《冕服圖》所繪制的“袞冕”、“鷩冕”、“毳冕”、“絺冕”和“玄冕”等幾種冕圖亦皆前后有旒。按聶氏《三禮圖》乃參酌晉唐以來禮家舊圖而纂定3.再以出土文物證之如下。山東省博物館于1971年在山東鄒城明代魯荒王朱檀墓中發(fā)掘出一件珍貴的九旒冕(現(xiàn)收藏于山東省博物館),也是前后有旒。這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古代親王冕冠實物。冕冠通高18厘米、板長49.4厘米、寬23.5厘米、筒徑18.5厘米。該冕骨架為藤蔑編制,表面敷羅絹黑漆,鑲以金圈、金邊。冕冠延板前后均垂有九旒,每旒九珠。據(jù)《明史·輿服志》記載,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紅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親王只能用9旒、每旒9珠。(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制作工藝與穿戴角度來看,如果只有前旒,沒有后旒,那么冕冠前旒最多可達144(12×12)顆玉珠,重量相當(dāng)大,而冕板后端的重量幾乎為零。在這種情況下,前后重量失衡,冕板前后難以平衡,也就很難穩(wěn)定地戴著在頭部。尤其是跪拜時頭部前俯,只有前旒的冕就必然會向前傾覆。因而只有前旒的冕冠恐怕只能繪制在書面上,很難在實際上戴用。清末經(jīng)學(xué)家皮錫瑞曾經(jīng)指出過這一點,他說:“三家《尚書》有二說,歐陽說前后皆有旒,大小夏侯說有前無后。明王應(yīng)電、近儒江永、金鶚、張惠言皆謂當(dāng)從夏侯說,以為《玉藻》云‘前后邃延’者乃指其延,非指其旒。不知《漢志》云‘前垂四寸,后垂三寸’,垂、邃聲相近。劉昭《注》訓(xùn)邃為垂,是即《玉藻》之‘邃延’矣?!丢殧唷吩?‘周禮,天子冕前后垂延,朱綠藻,十有二旒。’《釋名》云:‘冕前后垂珠,有文飾也。’亦直以邃為垂。是即訓(xùn)邃為深,邃亦宜指旒而言,不宜指延而言。蓋延之長,周制尺六寸,漢制尺二寸。古者一尺,今尺僅六寸強。古尺尺六寸,今僅九寸強。以覆于首,前后所余才二寸強耳,不得謂之深邃。惟前后十二旒垂于延端,旒長各尺二寸,俛仰逶迤如水之流,望之乃邃然而深耳。且前后有旒,其勢乃平;若無后旒,延既前俯后仰,俯者其勢易傾。更偏綴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