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李朝時期漢詩時調的發(fā)展衍變_第1頁
朝鮮李朝時期漢詩時調的發(fā)展衍變_第2頁
朝鮮李朝時期漢詩時調的發(fā)展衍變_第3頁
朝鮮李朝時期漢詩時調的發(fā)展衍變_第4頁
朝鮮李朝時期漢詩時調的發(fā)展衍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朝鮮李朝時期漢詩時調的發(fā)展衍變

漢代詩歌和朝鮮詩歌之間沒有沖突關系。漢文詩歌的發(fā)展,對朝鮮國文詩歌來說,往往會得到提升和發(fā)展的機會;反過來也一樣,朝鮮國文詩歌的發(fā)展進步,也會促進朝鮮漢詩的發(fā)展和特色的形成。早在高麗朝時期,隨著漢詩在朝鮮半島的普及,朝鮮漢詩人不滿足于僅僅寫作漢語的詩歌,開始嘗試著用漢字記錄和創(chuàng)作朝鮮語的詩歌,尤其是長期傳唱的優(yōu)美民歌。朝鮮古老的鄉(xiāng)歌,由于缺乏文字記載,靠口頭傳唱而代代相傳,難以長期保存。高麗朝后期的漢詩人經(jīng)過探索,發(fā)明了一種融合漢語詩歌與朝鮮民歌音韻形式的新的詩歌形式,后人稱之為“別曲體”,又稱為“景幾體歌”。這種別曲新歌大體上采用了“三、三、四”的格式,比如保留下來的《翰林別曲》中描寫道:元淳文,仁老詩,公老四六。李正言,陳翰林,雙韻走筆。沖基對策,良鏡詩賦。偉!試場景幾何如?葉,琴學士,玉筍門生。(副歌)偉!敝人忝,合為景幾何如89?這是一首描寫當時著名文人科舉應試、吟詩賦文的情形。原詩用漢語寫成,副歌以下的后綴部分則用朝鮮的諺文寫成,形成一唱三嘆的反復吟唱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新的“三、三、四”詩歌句式,實際上是吸取了中國詞的長短句形式特點,又借鑒了朝鮮鄉(xiāng)歌古調的音樂特色。比如最有代表性的朝鮮民謠《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里喲。我的郎,越過了,阿里郎崗。棄我遠去的,我的郎君喲。走不出,十里路,腳痛難當。阿里郎,高山岡,何其遠長。路彎彎,心彎彎,冷淚橫淌87。高麗朝的漢詩人用這種“景幾體”的調式創(chuàng)作了不少富有朝鮮民族風情的詩歌佳作,這些“景幾體”歌,雖然主要部分是用漢字寫成,但是其本質上還是屬于朝鮮民族的詩歌。因為其所敘之事、所寫之景以及所抒發(fā)的細膩情感,都是發(fā)生在朝鮮半島上的,而詩歌內容又帶有鮮明的朝鮮民族文化風情的特色。在詩歌形式上,則融合了中國詩詞與朝鮮民歌的調式特點,形成了有著朝鮮民歌鮮明聲韻節(jié)奏感并能夠為朝鮮民眾接受和易于傳唱的詩作形式。朝鮮李氏王朝漢詩創(chuàng)作的蓬勃發(fā)展與長期繁榮,使得對漢詩學的研討也興起高潮。朝鮮文人的詩歌意識日益自覺和強化,出現(xiàn)了許多用漢語寫作的詩話著作。1自覺的詩學意識的產(chǎn)生,也促使朝鮮漢詩人對本民族的詩歌形式進行改造,推陳出新,時調的創(chuàng)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逐步形成高潮的。據(jù)韓國文學專家研究,作為一種真正獨立的詩歌形式,時調的雛形大約在高麗中后期形成,大體上也是在朝鮮民謠及神謠的基礎上通過不斷變化改進而來的?!皶r調”這一名稱究竟始于何時,漢學研究界有著不同的觀點,現(xiàn)在還難以確定。在高麗朝中后期,人們往往稱之為“新調”、“詩調”。更早一些時候,人們習慣稱“短歌”。明確稱“時調”,應該是在李朝英祖年間,當時一位漢詩人李學逵在其《洛下生稿》中記載:“‘誰憐花月夜,時調正凄懷?!瘯r調亦名時節(jié)歌,皆閭俚語,曼聲歌之?!碧岬綍r調表現(xiàn)的大體上是民間俚語的情歌,內容多涉及到季節(jié)變化與風花雪月,情深意長,聲調凄涼,唱的時候多有纏綿之意。時調在李朝英祖時代十分流行,漢詩人李光申(1712—1775年)有《關西樂府》108首,詩中反映了英祖時代的歌者在宴會佐酒場合演唱時調的情景,例如:初唱聞皆說太真,至今如恨馬嵬塵。一般時調排長短,來自長安李世春。(第十五首)銀燭金樽子夜清,梁塵飛盡牡丹聲。如今白首琵琶女,曾是梨園第一名。(第四十四首)看來關西歌手或歌妓當筵演唱流行時調已經(jīng)是彌漫朝野的風氣。時調的形式是長短句式的,其詠頌的內容還是以男女戀情為主,尤其是令人傷感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成為李朝時調中久唱不衰的歌曲。由此可以看出,時調雖說是朝鮮的俚語民歌,但其歌唱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影響,這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整理和保存時調的工作都是由漢詩人來完成的有關。漢詩人在整理和創(chuàng)作時調的時候,很自然地會以漢詩的審美評價標準來看待時調,融合進了漢詩的因素。在朝鮮王朝的歷史上,壬辰倭亂成為一道劃分前后兩期的分界線。壬辰年(1592年)五月十五日,15萬日軍入侵朝鮮,朝鮮國王宣祖逃至中朝邊境義州,向宗主國明王朝求援。七月,明神宗令李如松率大軍援朝。1598年徹底擊敗日軍,平息了壬辰倭亂。在經(jīng)歷了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歲月之后,朝鮮的有識之士紛紛對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進行深刻的反省,痛切地思考造成自己國家積弱不振的各種原因。在這樣的時代環(huán)境中,民族意識高漲,而本民族的文藝形式也因此再次獲得發(fā)展的機遇。時調受到漢詩人的普遍重視,許多漢詩人在寫作漢詩的同時,也紛紛寫作時調,其中學術名聲最顯著、時調創(chuàng)作最豐厚的詩人首推申欽(1566—1628年)。申欽號象村,又號玄翁,從小就兼學漢文與國文,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也是兼寫漢詩與時調。他在《放翁詩余序》中表達了對漢詩與時調的看法:“中國的歌極具風雅,可載籍流傳,而我國所謂的歌卻只能用于賓筵娛樂,不能豐我載籍。這大概因為語言不同。從中華語言看,其語即文,而我國語言要經(jīng)過翻譯才能成文。因此,我國并不是缺乏豐富的語言,而是沒有產(chǎn)生樂府新聲一類的東西,實為可嘆?!痹凇稌シ宄熹浉柙~》中他又指出:“中國所稱的歌詞即古樂府,大體上凡管弦新聲皆屬此列。我國使用藩音,文語協(xié)和與中國相異。但以情境而言,二者皆諧和宮商,使人詠嘆淫逸,手舞足蹈,并無二致。”這兩段話都是經(jīng)過比較漢詩與時調的異同之后,對時調的清醒認識。詩人顯然希望振興本民族的時調,但是當時的時調仍然沒有受到文人應有的重視,還是處在民間流傳、自生自滅的狀況中,急需文人和有識之士的關心來加以整理和提高。申欽自己就打破陳規(guī)陋見,帶頭寫作了不少時調,努力擴大時調的內容表現(xiàn)范圍,例如:雪飛山村埋石徑,柴門常關客稀清。夜靜舉頭望明月,拱手相邀入客廳。遠離塵囂忘辱榮,琴書散盡一身輕。天邊無憂客,吾與白鷗同。飲樂玩世亦知非,君不見農(nóng)人耕作信陵墳。百年亦草草,不樂何為212。這種時調作品與民間傳唱的艷歌小調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吟唱的重點已經(jīng)不是男歡女愛的戀情,而是表現(xiàn)漢詩人內心的細膩感受,展示文人的學識與文雅情趣。這些詩作雖然使用了朝鮮的語言和民歌的形式,但是就詠唱內涵而言,則明顯地受到中國文化及哲學思想的影響,與他創(chuàng)作的漢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漢詩人大量創(chuàng)作時調,使得朝鮮時調的數(shù)量大大增加,并且在描寫內容及描寫藝術方面都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樸仁老(1561—1642年)的時調存世60首,其中《立巖》寫道:“頂天立地有危巖,不似無骨我人間。千年不彎腰,億年不改顏。”以高聳入云的巖石比喻詩人倔強高潔的人格,聲韻鏗鏘有力。還比如金光煜(1579—1656年)的一首時調寫道:功名無須想,富貴莫留心。世間煩憂身外事,忘卻自身,遑論他人。東風吹盡殘雪,青山舊貌顏新。唯有耳際鬢發(fā),霜重不復春。感嘆世事無常,抒發(fā)人生的煩惱,其中對時空變遷的強烈感受,顯示出學者對時光流逝的深刻思索。再看李德一(1561—1622年)的時調,描寫當時朝廷中的黨爭禍害,堪稱史筆:奮勇廝拼豈為國,飽食暖衾為黨爭。拳來腳去無休,可嘆后繼不愁。彼此相斗,你我相爭,終日混殺混打不停。孤立無助者,唯有朝廷。且住手,請息斗,攘私為公泯恩仇。還君一個升平國,賜民平安度春秋。黨爭無公道,時事竟如斯。水火日深,人禍日甚。功名非吾愿,富貴非吾期。獨處茅舍不為苦,不勝日夜憂國傷時。詩人為了壬辰禍亂之后江河日下的國事?lián)鷳n,尤其對當時國王昏聵,導致朝廷黨爭愈演愈烈的現(xiàn)狀憂心似焚。用時調揭露時政弊端,指斥黨爭,這在以往的時調作品中是很少見的,因而也凸現(xiàn)出他在朝鮮詩歌史上的獨特地位。在朝鮮李氏王朝中葉,產(chǎn)生了一位偉大的時調詩人尹善道(1587—1671年)。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率軍入侵朝鮮,攻陷京城后迫使朝鮮國王仁祖簽訂屈辱的城下之盟,史稱丙子之亂。尹善道于丙子戰(zhàn)亂后悲憤抑郁,絕意仕途,返回故鄉(xiāng),在隱居生活中飽覽山川之美,以琴笛歌舞自娛,寫下了許多表現(xiàn)自然之美的時調佳作。比如《漁父四時歌》中詠唱道:若問何為友,水石與松竹。東山升明月,心悅情更篤。人得此五友,此生已知足。云色雖然好,日落顏色失。風聲堪悅耳,終有無聲時。唯有水君子,四時淙淙清如一?!端坊ㄩ_花謝何匆匆,草綠草黃不長榮。唯有石兄真男子,風霜日月不更容?!妒诽炫腻?地寒葉凋零。唯有松常綠,任其春夏復秋冬。伏根九泉下,根深松堅挺。《松》非草非木,外實中空。唯重名節(jié),四時常青。《竹》皎皎銀盤懸夜空,黑天昏地爾獨明。世事心明不張揚,此乃真良朋。《月》這五首時調也稱為“五友歌”,詩中所描寫的景物都成為他隱逸生活中的傾情對象。在詩人的眼中,水、石、松、竹、月就是大自然的代表,是天地靈氣的結晶,是自然美的集中體現(xiàn),同時也是詩人情感人格的象征之物。尹善道把漢詩的寫作方法運用到時調的寫作中,開拓了時調表現(xiàn)自然景觀之美的創(chuàng)作領域,大大豐富了時調描寫景物和細膩抒情的藝術手法,對朝鮮時調的發(fā)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從李朝的英祖時期開始,時調創(chuàng)作成為漢詩人中的一種時尚,不少人進行了收集整理朝鮮時調選集的工作。先是《青丘永言》,后陸續(xù)出現(xiàn)了《海東歌謠》、《歌曲源流》、《古今歌謠》、《客樂譜》、《東歌選》、《南熏太平歌》、《女歌唱謠錄》等時調選集,時調創(chuàng)作進入了繁榮和全面總結的時期?!肚嗲鹩姥浴返木幾呓鹛鞚?是英祖時代活躍于歌壇的著名歌者和民間詩人。他編撰這部書的目的,就是要保存時調歌曲,使其像漢詩那樣能夠流傳萬世。他在自序中說:“口傳歌辭如花之香,隨風散去,如鳥獸之音,拂耳而過。雖然傳誦于口頭一時,然終不脫自然湮沒之命運,豈不令人惋惜。因此,將麗末以來至國朝間歷代名公碩士、閭井、閨秀及無名氏之作搜集勘訛,編成一卷,名之《青丘永言》,以使當世之好事者得以口誦心惟,手披目覽,以傳永遠。”可見,他保存和光揚時調民歌的意識是十分自覺并且強烈的。這部書編成于英祖三年(1727年),是金天澤在指導其入門弟子唱曲與創(chuàng)作時調的過程中,收集了大量古今時調作品編撰而成的。該書收錄時調詩歌達千余首,以曲調分類編排,介紹和評論歷代時調詩歌作者140余人,其珍貴的文學史價值自不待言。金天澤對時調的藝術價值頗為看重,他在序文中還對比中國詩歌,分析了朝鮮時調的特點:“我東人所作歌曲,專用方言,間雜文字,率以諺書傳行于世。蓋方言之用,在其國俗不得不然也。其歌曲雖不能與中國樂譜比拼,亦有可觀而可聽者。中國之所謂‘歌’即古樂府,暨新聲被之管弦者,俱是也。我國則發(fā)之藩音,協(xié)以文語,此雖與中國異,而若其情境咸載宮商諧和,使人詠嘆淫逸,手舞足蹈,則其歸一也?!卑l(fā)之藩音,協(xié)以文語,這正是朝鮮時調能夠獨立于漢詩而自創(chuàng)一體的基礎。金天澤在自己創(chuàng)作演唱的時調中,頗多忘情江湖山林隱遁之語,如“忘卻世事遁山林,山光水色有舊痕。人生如夢,夙夢成真?!庇秩纭爸禚樇t霞水接天,放舟任流到淺灘。岸邊有笠翁,同行好作伴。”可以看出詩人的寬廣放達的胸懷。時人鄭潤卿評論其作品時說:“觀其詞,皆艷麗有理致,音調節(jié)控,清濁高下,自葉協(xié)于律,可與松江公新翻后先方駕矣。履叔非特能于歌,亦見其能于文也。嗚呼,使今之世,有善觀風者,必采是詞而列于樂官。”《海東歌謠》的編撰者金壽長,是金天澤之后歌壇的領袖人物。該書的體例仿照《青丘永言》,收錄當朝時調近900首,按作家分類編排,在作家作品后面開列相關文獻并加以評述,辨析藝術風格差異,甚為細密。《歌曲源流》由李朝末年的時調歌手樸孝寬、安玟英編撰,編成于高宗十三年。該書收歌800余首,后附“女唱類聚”117首,依照曲調分類編排,其特點正如編者在跋文中注明的“標其句節(jié)高低長短點數(shù)”,也就是標明每首時調演唱時的唱腔曲調,讓新學者能夠清楚明了時調演唱的曲調源流,更好地繼承朝鮮時調的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這本書成為朝鮮李朝時調藝術的集大成者,與上述《青丘永言》、《海東歌謠》合稱朝鮮時調的三大歌集。朝鮮漢詩學的觀念變遷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李朝前期著名漢學家農(nóng)巖(1651—1708年)在其《雜識外編》中闡述他的詩學觀:詩者,性情之發(fā),而天機之動也。唐人詩有得于此,故無論初唐中晚,大抵皆近自然。今不知此,而專欲模象聲色,黽勉氣格,以追踵古人。則其聲音面貌,雖成仿佛,而神情興會,都不相似。此明人之失也。強調詩歌創(chuàng)作的要旨在于表現(xiàn)真性情和追求自然興會,成就自己獨特的聲音和面貌。他批評明代詩人的過于注重模擬盛唐詩風,反而失卻自己的詩歌特色。高麗末期、朝鮮李朝初期的詩壇受到明詩的影響很大,明代前后“七子”復古詩風也曾在朝鮮詩壇盛行。農(nóng)巖的這段批評對明詩而言是切膚之論,其意義更在于對朝鮮漢詩而言是一段清醒的評述。他還強調詩歌自然天真特性,這正是朝鮮漢詩學中積極變革的因素,這也成為漢詩人普遍重視時調的收集與創(chuàng)作活動的詩學觀念的共識基礎。中國詩學的內涵十分豐富,朝鮮漢詩人在借鑒中國詩學傳統(tǒng)的時候,也特別重視對樂府民歌傳統(tǒng)的繼承,從而不斷強化對本民族詩歌曲調特色的探索研究。這種對詩歌中民族語言文化因素的關注意識,對朝鮮時調的發(fā)展無疑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李朝文學家金萬重(即西浦,著有小說《九云夢》、《謝氏南征記》),有著淵博的漢學修養(yǎng)。他在《西浦漫筆》中論及歌辭創(chuàng)作時說:松江《關東別曲》、前后《思每人》乃我東之《離騷》,而惜其不可以文字寫之,惟樂人輩口口相授,或以傳國書而已。人有以七言詩翻譯關東曲,而不能佳。或謂澤堂少時作,非也。鳩摩羅什有言曰:天竺俗,最尚文,其贊佛之詞,極其華美。今譯以秦言,只得其意,不得其辭,理固然矣。人心發(fā)于口者為言,言之節(jié)奏者為歌詞文賦。四方之言雖不同,茍有能言者,各因其言而節(jié)奏之,則皆足以動天地通鬼神,不獨中華也。今我國詩文,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