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解讀《阿q英雄傳》_第1頁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解讀《阿q英雄傳》_第2頁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解讀《阿q英雄傳》_第3頁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解讀《阿q英雄傳》_第4頁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解讀《阿q英雄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解讀《阿q英雄傳》

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阿q正傳》無疑是一本提供最大知識的書,可以為讀者提供最大的理解空間。這也是我們進入魯迅世界了解魯迅思想的出發(fā)點。一、阿q的自尊與自我認同是“比較劣勢”原則的基礎《阿Q正傳》與其說是魯迅在為一個生活在中國社會的阿Q式的小人物立傳,毋寧說是通過阿Q這一形象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一次全面剖析。于此,我們首先來分析阿Q“精神勝利法”之所以可能的根據(jù),即阿Q的“優(yōu)勝”是如何確立起來的,以及這種“優(yōu)勝”是如何被平均化的?!熬駝倮ā笔前精神的別名。阿Q與未莊人之間的相互印象是彼此看不起。盡管是彼此看不起,但看不起對方的根據(jù)亦即各自的“優(yōu)勝”卻不相同。在未莊人的心目中,阿Q是一個經常被人遺忘的微不足道的人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缺少了阿Q的未莊人的生活似乎又少了點什么。因為,在一種平均化的日常生活中,人們生活如果還想有點樂趣的話,就需要有“可笑之人”來滿足。而阿Q的“癩瘡疤”和“瘦伶仃”的身體不僅使他無“行狀”可言,而且也使他成為可以被取笑之人。簡言之,未莊人對阿Q的心理“優(yōu)勝”是以阿Q的生理缺陷為前提的。而就阿Q而言,“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阿Q還“鄙薄”城里人。那么,阿Q的這種自負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呢?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阿Q“先前闊”;二是“見識高”;三是“真能做”。所以,在阿Q看來,自己幾乎是一個“完人”。阿Q的自尊與自負是以他在“歷史”、“見識”和“口碑”等三方面優(yōu)勝于未莊人為基礎的。分析阿Q與未莊人之間的“優(yōu)勝”或自尊確立過程可以知道,無論是阿Q還是未莊人,盡管他們的“優(yōu)勝”在內容上各有側重,但在形式上卻遵循著相同的方法論原則。這就是“比較劣勢”原則。所謂比較劣勢原則,是指比較雙方以挖掘和發(fā)現(xiàn)對方的生理或心理的缺陷為自己“優(yōu)勝”確立的依據(jù),通過揭人家的瘡疤來實現(xiàn)對自我肯定的一種方法。一個人身上沒有瘡疤本來只是一個人“正常”而非“優(yōu)勝”的標志,但因為發(fā)現(xiàn)有的人身上有瘡疤,于是便認為自己“正常的”皮膚乃是一種“優(yōu)勝”,因此而自尊或自負,因此而以揭人之短為生活的樂趣。所以,阿Q與未莊閑人的自尊的確立是通過一種“比較劣勢”原則而將“正常的”轉化為一種“優(yōu)勝的”。這一點正是傳統(tǒng)社會自我認同的特征之一。因為,在傳統(tǒng)社會里,由于人們長期生活于一種狹小的地域空間之中,社會交換具有知根知底的性質,彼此都是“熟人”,相互之間沒有隱私。同時,由于大家又都處于一種“差不多”的、平均化的靜態(tài)生活狀態(tài)之中,因而有一種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和視現(xiàn)狀為正常、視存在即合理的心態(tài)。而在這種心態(tài)支配下,人的自尊或自我肯定取向就不可能通過一種“超常”的方式來達成,相反,人們更傾向于通過“低?!钡姆绞絹磉M行。這就是“比較劣勢”原則形成的邏輯。我認為,我們研究阿Q精神,如果看不到阿Q自尊確立的這一思維方法論原則,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阿Q的自尊是如何與他的自卑有機聯(lián)系起來的。無論是阿Q還是未莊的閑人們,他們所自重的“優(yōu)勝”之處實際上只是一種“正?!钡娜菀妆弧捌骄钡纳钅芰Χ?而他們的劣勢或缺點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一當有人攻擊他們的缺點,他們并無真正的“優(yōu)勝”來抵御之。如阿Q認為自己所具有的“優(yōu)勝”,雖一度將王胡等人嚇得不敢走近他的身邊,但是,隨著“革命”的漸漸展開,特別是連小D都盤起了辮子,阿Q“見識高”的“優(yōu)勝”也就被平均化了。而一種“優(yōu)勝”能夠被輕易平均化,也確實說明這并不是什么“優(yōu)勝”。既然如此,由于阿Q明顯的缺陷,他就難逃被閑人們取笑和欺侮的悲劇命運。而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優(yōu)勝”并經常失敗的人來說,自卑是必然的。二、繼承與超越—“忘卻”與“回憶”的雙重變奏阿Q舊有的“優(yōu)勝”因為容易為閑人們所平均化而經常處于失敗挨打的境地,所以阿Q很自卑。但一個人要自卑地活著若沒有一種相應的“偷生”之術是不可能的。這種“偷生”之術便是阿Q發(fā)明的“精神勝利法”。而這種“精神勝利法”又是在“忘卻”與“回憶”的雙重變奏中逐步演繹、展開的?!栋正傳》一共用了兩章的篇幅即“第二章優(yōu)勝記略”和“第三章續(xù)優(yōu)勝記略”來刻畫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過,魯迅在重點突出阿Q的“精神勝利法”這一主線與主題的同時,還以“怒目主義”為范疇描述了阿Q對待閑人們欺侮他時的初始反應,這樣,在阿Q的精神世界中交織著“忘卻”(“精神勝利法”)與“回憶”(“屈辱”)雙重變奏。如阿Q“諱說‘癩’以及一切近于‘賴’的音”,別人“一犯諱,不問有心與無心,阿Q便全疤通紅的發(fā)起怒來,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總還是阿Q吃虧的時候多。于是他漸漸的變換了方針,大抵改為怒目而視了。”再如,阿Q賭博輸了錢,“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錢!而且是他的——現(xiàn)在不見了!說是算被兒子拿去了罷,總還是忽忽不樂;說自己是蟲豸罷,也還是忽忽不樂:他這回才有些感到失敗的苦痛了。”再如,他與王胡、“假洋鬼子”之戰(zhàn),阿Q雖然靠“精神勝利法”挺過去了,但是這是他“記憶”中兩件“屈辱”之事,這使得在碰到小尼姑時便“發(fā)生了回憶,又發(fā)生了敵愾了”。這些描述皆反映了阿Q面對外來欺壓的初始情緒反應與一般人并無什么不同。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阿Q的“回憶”往往是靠外在的刺激才發(fā)生的,所以它未能上升到“記憶”的自覺性層次。正因為這樣,阿Q的“回憶”相對于他的“精神勝利法”這一“主流”而言,是一條居于次要地位的“暗流”,或流或斷,或暗或明,并經歷了一個由強而弱,又由弱而強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在第二章“優(yōu)勝記略”中,阿Q最先是用(嘴)“罵”和(手)“打”的方式來應對外來的欺侮。但由于體格上的明顯劣勢,“總還是阿Q吃虧的時候多”。于是阿Q便改變策略,用“怒目主義”來對待他們。但“怒目主義”這種一種溫和的反抗方式只會使閑人們得寸進尺,于是,阿Q便用“我總算被兒子打了”來安慰自己,這就是“精神勝利法”。從“打罵”——“怒目主義”——“精神勝利法”,阿Q的反抗精神步步弱化,最終化為烏有,這是一次從肯定——否定或從“回憶”——“忘卻”的過程。特別是隨著這次否定、“忘卻”的逐步深入,阿Q精神中的反抗因素似乎已經斷流,這樣,因為“忘卻”的快樂與滿足,阿Q不再“回憶”。而沒有了“回憶”的“忘卻”便近于麻木。所以,這一階段阿Q的“精神勝利法”主要是以“自輕自賤”的“忘卻”為特征。但到第三章“續(xù)優(yōu)勝記略”中的開頭,魯迅卻寫道:“然而阿Q雖然常優(yōu)勝,卻直待蒙趙太爺打他嘴巴之后,這才出了名?!钡珡陌挨打后“憤憤的躺下了”這一情緒來看,阿Q內心沉寂的反抗因子似乎開始復蘇,這使阿Q的“回憶”又開始發(fā)生。不過,由于阿Q的這次失敗竟讓他獲得了格外的“尊敬”,這一點無疑有助于阿Q對自己“優(yōu)勝”或自我價值的重新肯定,“阿Q此后倒得意了許多年”。正是因為有這次自我“優(yōu)勝”的重估,阿Q對“精神勝利法”的運用在接下來的兩次“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得不如以前自如。第一次與王胡之戰(zhàn),阿Q落敗后感到這是他平生有“記憶”以來的第一次“屈辱”,并且“無可適從的站著”,腦海中充滿著“復仇”的情緒。第二戰(zhàn)即與“假洋鬼子”之戰(zhàn),因為對手畢竟不同于王胡,且盡管阿Q對后者“深惡而痛絕之”,但阿Q的這種“民族感情”在平時只能停留于“腹誹”的層次,這次雖然“因為要報仇,便不由的輕輕的說出來了”,但阿Q幾乎是未戰(zhàn)先降,其內心剛剛涌動的“回憶”迅速為“忘卻”所代替。所以,相比于前次“屈辱”,這次“回憶”持續(xù)的時間要短得多。不過,我認為,即使如此,阿Q對“精神勝利法”的運用還是不如以前自覺。因為,從接下來與小尼姑之戰(zhàn)阿Q的戰(zhàn)前心態(tài)可看出,這時的阿Q實際上處于一種“忘卻”與“回憶”的相持階段。而在這一階段,阿Q的“精神勝利法”雖然仍然歸于“忘卻”,但與前一階段“自輕自賤”式的“忘卻”不同,它是一種在與“回憶”的不斷互動中發(fā)生的“忘卻”,因而這種“忘卻”便采取了一種可稱之為“屈辱轉嫁”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成為了阿Q后期“精神勝利法”的最主要的特征。三、阿q:“精神勝利法”的使用從“自輕自賤”式的“忘卻”發(fā)展到“屈辱轉嫁”式的“忘卻”,這是阿Q“回憶”復蘇的標志。但“回憶”往往是痛苦的。即使是阿Q唯一的有關“勝利”(與小尼姑之戰(zhàn))的“回憶”,也沒使他“飄飄然”太久,相反使他有了新的痛苦。據(jù)《阿Q正傳》所述,阿Q從小尼姑那里得勝回來,不知怎的,他的對手即小尼姑光滑的皮膚使他感到自己的手指“仿佛比平?;佇?。這種感覺使得阿Q常處于一種“飄飄然”的狀態(tài)之中,因而也就構成為他“回憶”的新的內容之一。不過,阿Q的這種“回憶”也并未讓他徹底地“飄飄然”,因為這種“回憶”激發(fā)了阿Q本能的情欲,從此阿Q開始想“女人”。但是,在阿Q所接受的“正人”教育中,女人是“害人的東西”,因而阿Q認為:“這飄飄然的精神,在禮教上是不應該有的?!边@種“人欲”與“天理”之間的沖突使得阿Q深感痛苦,盡管是一種甜蜜蜜的痛苦。而如何才能化解這種痛苦呢?阿Q是這樣做的:第一,繼續(xù)運用自己的祖?zhèn)鞣▽毤础熬駝倮ā钡拿钐帪樽约洪_脫。阿Q認為自己的這種甜蜜蜜的痛苦是由于“女人”——惡人引起的,過錯并不在他,要怪只能怪本來就可惡的“女人”,尤其是女人中的“異端”——“小尼姑”??梢?在這里,阿Q仍然是運用了他的“精神勝利法”中的“屈辱轉嫁法”,將一種由自己內在的“天理人欲”之辨所引起的緊張與痛苦轉嫁給了女人。通過這一轉嫁,阿Q想女人便不再有罪惡感,從此不僅可以“飄飄然”地想女人,而且還可以“留心看”女人,甚而可以“留心聽”女人講話。第二,運用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為自己的情欲作正當性辯護。阿Q運用“精神勝利法”將自己想女人之“錯”歸咎在“女人”身上,這樣具有消極性質的“勝利法”固然可以消解阿Q“飄飄然”快感中的痛苦成分,但是,如果僅此“勝利法”,阿Q的“飄飄然”頂多停留在“想”、“看”和“聽”等意淫階段,而若要從意淫走向實淫或與女人“困覺”的階段,沒有積極的“勝利法”來為之作辯護,那是不可能的。這時,阿Q的“記憶”又開始發(fā)生作用。本來在阿Q侮辱小尼姑的過程中,小尼姑罵過阿Q“斷子絕孫的阿Q”之類的話??赡苁且驗楸弧皠倮睕_昏了頭腦,阿Q當時并未在意。但是,隨著阿Q想女人的深入,“阿Q的耳朵里又聽到這句話”。而阿Q“記憶”的恢復實際上是想為其情欲的實現(xiàn)作更進一步的辯護。根據(jù)儒家的孝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要有“后”,就必須“有一個女人”的參與。所以,找一個女人來“困覺”這完全是為了履行圣人制定的孝道。通過這種辯護,阿Q不僅使自己想女人獲得了一種倫理正當性的支撐,而且還因此而賦予了即將發(fā)生的行為即向吳媽求愛以一種神圣的使命感。這就是說,在阿Q看來,我能夠來向你吳媽示愛,這與我的生理上色欲無關,并不因為“我欲故我愛”,而是因為“我應故我愛”。而對于這種“崇高的”愛情,阿Q認為女人——吳媽是不應該拒絕的,否則是“假正經”。這樣,阿Q又賦予了他的“愛情”行為以拯救女人于不德的救世主色彩。從阿Q對“愛情”的倫理辯護可知,阿Q的“精神勝利法”又有新的表現(xiàn)形式,這就是“偷梁換柱”。因為,阿Q的愛情本來并不“崇高”,它只是阿Q人性的本能需要表達而已。但由于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認為“存人欲”則會“滅天理”,賦予了“人欲”以惡的負面的價值,這樣,色欲的達成必須通過倫理的辯護即“偷梁換柱”才能上升為一種所謂的“愛情”。但是,正如魯迅所指出的:“只可惜后來有些‘不能收其心’了。”足見阿Q的“偷梁換柱”并未完全消解其情欲的本能性質。四、阿q的精神追求阿Q無疑是一個“悲劇”人物,而他的悲劇主要包括四個層次:首先,“色欲”的悲劇。阿Q從“女人”思想出發(fā),大膽地向吳媽說出了自己想和她“困覺”的愿望。結果可想而知,阿Q除了挨秀才打外,還獲得了未莊的鄉(xiāng)下人從來不用而專是見過官府的闊人用來罵人的“雅號”即“忘八蛋”。但是,趙家的懲罰并沒有限于此,而是在精神懲罰之外還加上了物質上的懲罰,強迫阿Q簽訂了賠禮條約。聯(lián)系到阿Q前面因為賭博輸錢而心中感到“忽忽不樂”來看,他的“精神勝利法”在處理物質上的失敗方面還是略顯捉襟見肘,更何況此次物質上的損失不止是輸錢可比的。正是在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壓力之下,阿Q出現(xiàn)了“生計問題”。其次,“食欲”的悲劇。其實對于阿Q來說,“生計”困難是常有的事,但是此前的困難都沒有使阿Q感到是一個“問題”。而這次不同,因為他在愛情犯了一種道德上的罪惡,這使未莊人感到阿Q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任人取笑的對象,而是一個具有性侵犯傾向并因此而需要加以防范的“忘八蛋”??梢哉f,經歷了這一事件之后,阿Q的形象已從“可笑的阿Q”變?yōu)榱恕翱蓯u的阿Q”。而阿Q在未莊人心目中的這一角色變化無疑意味著他原來所自重的“優(yōu)勝”不復存在,相反,未莊人對于阿Q的“優(yōu)勝”則較以前更加擴大了。以前,未莊閑人們只是輕視他而已,而現(xiàn)在卻是鄙視他,具有明顯的道德心理“優(yōu)勝”。有了這一“優(yōu)勝”,他們就可以輕易地置阿Q于死地。正是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阿Q的“記憶”再次蘇醒,并成為此后阿Q精神中的強音。如“他在路上走著要‘求食’,看見熟識的酒店,看見熟識的饅頭,但他都走過了,不但沒有暫停,而且并不想要。他所求的不是這類東西了;他求的是什么東西,他自己不知道?!笨梢?阿Q不是為“求食”而“求食”,而是通過一種新的“求食”方式來實現(xiàn)他的一種精神追求。但是,這種“追求”到底是什么,阿Q自己也不知道。這是阿Q的悲劇之所在。第三,“革命”的悲劇。盡管阿Q不知道自己的“求食”之外的“追求”是什么,但我認為,阿Q的這種“兩個追求”相統(tǒng)一的思想應該是他的“求食”之道的最主要特征所在。而且,從阿Q的“中興史”可以看出,阿Q“自己也不知道”的追求實際上仍然是一種他對未莊人心理“優(yōu)勝”重建的追求。但是,阿Q的“中興史”注定是短暫的。因為,隨著阿Q“中興史”的逐步揭秘,阿Q的“優(yōu)勝”也就逐步弱化和被“平均化”,而未莊人對阿Q的態(tài)度也便由“敬畏”——“敬而遠之”——“斯亦不足畏也矣”。特別是當“革命”的影響從城市延及到鄉(xiāng)村,阿Q的“優(yōu)勝”一再地面臨著被平均化的危機。最后阿Q想通過加入“革命黨”來重建自身的“優(yōu)勝”,但卻被“假洋鬼子”拒絕,阿Q心理是由生氣而痛恨,甚至動了要出賣“革命”的歹毒念頭。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不準革命”意味著“革命”成了某些人確立自身“優(yōu)勝”的特權,阿Q失去這一權利也就意味著他難逃其剛剛確立的“優(yōu)勝”再一次被平均化的命運。第四,“靈魂”的悲劇。阿Q對“優(yōu)勝”的最后追求是在阿Q走向法場時發(fā)生的。為了在吳媽面前表現(xiàn)得有點英雄之氣,阿Q竟“無師自通”地說出半句從來不說的話:“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這半句話盡管吳媽并不領情,但仍引來一陣叫“好!”之聲。這種叫“好”之聲無疑是對阿Q之“優(yōu)勝”的認同。而人們之所認同這種“優(yōu)勝”,是因為這是一種無法被平均化的“優(yōu)勝”。而且誰也不會想“優(yōu)勝”到殺頭的地步。特別是具有阿Q精神的人們,本來就膽怯如鼠,所以,盡管阿Q的“半句話”具有將他的人生推向“好漢”(崇高)的可能性,但是,僅僅是“半句”而已,而且是“無師自通”而來,這足見阿Q對于“好漢”(崇高)并沒一種真正的自覺與認同,因而在“半句話”的后面,對死亡的恐懼感迅速占據(jù)了阿Q的靈魂全部,甚至來不及喊“救命”“他早就兩眼發(fā)黑,耳朵里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阿Q的這一“表現(xiàn)”無疑是對他“半句話”的否定,以至于那些看客認為:“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卑的人生無疑是悲劇性的,但我們卻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