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案-第3課(文科)宋明理學省名師優(yōu)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1頁
高二歷史教案-第3課(文科)宋明理學省名師優(yōu)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2頁
高二歷史教案-第3課(文科)宋明理學省名師優(yōu)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3頁
高二歷史教案-第3課(文科)宋明理學省名師優(yōu)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4頁
高二歷史教案-第3課(文科)宋明理學省名師優(yōu)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清,普通指道教用語?!叭濉敝Q始于六朝,開始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伴隨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指神仙所居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區(qū)分。1/322/32儒學發(fā)展歷程:春秋戰(zhàn)國秦朝

西漢早期西漢前期隋唐宋明明清之際魏晉南北朝產生蔚然大宗受打擊復蘇獨尊新發(fā)展新體系(理學)正統地位受挑戰(zhàn)3/32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發(fā)展1、漢武帝以后2、魏晉南北朝時期3、隋朝時期4、唐朝時期正統提出“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儒學受挑戰(zhàn)4/32江南春

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此詩反應了怎樣社會現實?讀讀詩5/32

佛教是外來宗教,它創(chuàng)自古代印度,西漢末東漢初傳入中國內地,魏晉時期盛行。佛教宣揚人生一切皆苦、現實世界一切皆空苦空二諦學說,主張超脫塵世,出家修行,落發(fā)為僧。6/32福建泉州老君巖道教圣地武當山道教在民間傳輸:

道教則是中國土地上自生宗教,它正式創(chuàng)始于東漢末年,東晉時道教日盛,不但有皇帝、大臣信仰,下層民眾中也擁有眾多信徒。其思想淵源則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神仙方術思想,乃至上古時代民間巫術等。道教追求長生不死成神仙。7/32

此圖繪佛、道、儒三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圖之中,似正在辯經論道,表達了中國古代“三教合一”社會思潮。畫面中,釋氏坐于菩提樹下成為畫面主體,老子坐于蒲草之上,與一身士大夫裝束孔子相對。三教圖8/32

第3課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課標要求:列舉宋明理學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發(fā)展。

9/32一、魏晉隋唐時期——三教合一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學為主,吸收佛道理論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禮佛、崇儒1、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家交融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間傳輸,儒學新發(fā)展。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zhàn)10/32二、宋明理學“理學”一詞概念:

理學是以“理”(或“天理”)為關鍵,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國家新儒學。道、佛儒(根本)(目標)11/32宇宙自然思辨哲學理學倫理道德12/321)宋代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提倡尊儒讀經。

3)從魏晉至唐,儒、佛、道三教長久論爭和融合奠定了基礎。

2)宋代農業(yè)、手工業(yè)經濟發(fā)展,科技文化進步。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guī)律思索正是宋科技文化發(fā)展結果二、理學在宋代興起背景13/32宋明理學主要流派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陸九淵王守仁程頤朱熹程顥集大成者集大成者14/32材料1: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認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理”是世界本原。宇宙觀是什么?1、閱讀材料歸納:程朱理學主要思想觀點15/32材料2:

“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弟兄、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

“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道德觀是什么?天理即“三綱五?!薄!按嫣炖恚瑴缛擞?。1、閱讀材料歸納:程朱理學主要思想觀點16/32又問:“人或有居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是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

——《二程遺書》17/3218/32材料3: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怎么才能把握“理”?(方法論)“格物致知”1、閱讀材料歸納:程朱理學主要思想觀點19/32程朱理學1、“理”是宇宙萬物本原——宇宙觀2、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絡(朱熹)“存天理,滅人欲”

(三綱五常)——道德觀3、經過(二程)“格物致知”方法把握“理”

——方法論材料:“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弟兄、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

“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天理是本原人性亦天理仁義禮智信三綱與五常格物致于善1、20/32探究:程朱理學有哪些影響?①把儒家忠、孝、節(jié)、義上升到天理高度,壓抑、扼殺人自然欲求,成為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②含有友好意識,崇尚道德,重視氣節(jié),講求自我節(jié)制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產生了主動而深遠影響。③對周圍國家影響: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主要理論著作: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并成為科舉考試依據教科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21/32尋找儒佛道匯流痕跡:

1、唐代禪宗五祖弘忍弟子,(以后)北派首領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2、神秀同門,(以后)南派首領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2/32材料1: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材料2:一次,王陽明和朋友賞風景,朋友指著山巖中漂亮花樹說,它們自生自長,與人心感覺并無關系,你認為呢?王陽明說:你來看此花樹,它才存在。你不來時,它并不存在.心是天地萬物本原,理在心中,“心”就是“理”。風吹旗動,一位僧人說是旗動,另一位說是風動,慧能過去跟這兩位僧人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動,是仁者心動。2、閱讀材料歸納:陸王心學主要思想觀點宇宙觀是什么?23/32材料3:“致良知為圣人教人第一義”。“知行合一”。不靠“格物”;而靠內心“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2、閱讀材料歸納:陸王心學主要思想觀點怎么才能把握“理”?(方法論)24/32陸王心學1、“心”是宇宙萬物本原(陸九淵:“心即是理”)

——宇宙觀2、經過內心反省方法把握“理”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方法論2、25/32宋明理學儒學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理學發(fā)展創(chuàng)建:北宋二程成熟:南宋朱熹發(fā)展:陸王心學背景:

知識·梳理26/32《賞花》二程、朱子、陽明與友游園,時春風和煦,百花怒放。友問:為何百花如此漂亮?二程說:“天生。”朱子說:“對,天生。”陽明說:“天生是天生,但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漂亮。”世界本原同: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異:程朱理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外在“理”,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心”,認為本心是“理”??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課堂活動:比較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27/321.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體運行法則B.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C.封建道德規(guī)范和等級秩序D.“天人感應”理論練習c28/322.程朱理學認為把握“理”方法是A.接收經驗B.學習理論C.實踐感悟D.內心反省c29/323.理學思想集大成者是A.程顥B.朱熹C.程頤D.陸九淵B30/32閱讀不一樣時期宋明理學代表人物觀點:材料1程頤:“天下只是一個理”“萬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為圣人教人第一義”。材料4朱熹:“人之異于禽獸,是父子有親,君臣

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頤:“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材料6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斷絕

學,為萬事開太平”;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卮穑?/p>

1.材料1中“理”指什么?他們認為“天理”與“人欲”是什么關系?

2.材料2和材料3關于朱、王關于貫通明理路徑有何差異?

(“理”指儒家倫理道德;是對立關系)

程、朱主張“格物致知”,既經過實踐、學習明理;陸王主張“致良知”,即經過自我反思,回復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依據以上材料說明宋明理學主張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地方?我們今天對宋明理學應采取什么態(tài)度?

31/32

宋明理學可取一面:①含有友好意識,強調人與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