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萬世師表觀后感_第1頁
關(guān)于萬世師表觀后感_第2頁
關(guān)于萬世師表觀后感_第3頁
關(guān)于萬世師表觀后感_第4頁
關(guān)于萬世師表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關(guān)于萬世師表觀后感

【篇一】萬世師表觀后感小時候父母帶我去孔廟,跟著人群走過那個叫學海的小池塘,跨過禮學門的牌坊,進入大成殿。只見正前面站著一個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龕臺,龕臺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過人群仔細看,那上頭的字是“萬世師表”。我長大了,我明白,這四個字對中華民族無比隆重,它用來專門修飾那些我們這個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導師。

坦率說,當我拿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突然想到現(xiàn)實。我們所占據(jù)的這個現(xiàn)實社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導師這個詞,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什么人都敢稱導師,教人唱歌、教人理財、教人成功、教人創(chuàng)業(yè),所有人都稱導師。我不是說這樣的稱呼錯了,我是說有一點不甘。你會不會有的時候有一點遲疑,就是,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還會不會有一種不一樣的人。他以他的生命質(zhì)量重新?lián)纹饘熯@兩個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點亮導師這兩個字的生命光華。如果有,他是誰?他是何等模樣?

我大學時代到安徽支教,從上海出發(fā),火車轉(zhuǎn)汽車然后步行,最終到達了大別山深處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學。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陽一起起身,來到學校當中推開教室的門,發(fā)現(xiàn)孩子的眼睛,被陽光照得無比澈亮。我們拿半截粉筆,開始在黑板上書寫語文、數(shù)學、英語,下課的時候,我們這幫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紅旗下嬉戲,那個聲音放肆得要命,傳出好遠好遠,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長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導師這個題目,進入我頭腦的便是那大別山深處的朗朗書聲,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個小小的校園當中的白墻上,一直讓我難以忘懷的話。他說: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我們問校長這是誰說的,校長說,我們安徽老鄉(xiāng)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縣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匯文書院,金陵大學,美國伊里諾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求學,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國,先后在南京高等師范學院和國立東南大學任教。1917年,一個成功的中國知識分子留學回國了,他那個時候并沒有夢想著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義何謂成功,他要讓自己和祖國重新建立關(guān)聯(lián)。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華全是面目瘡痍,國家貧困到難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說這病根乃在教育。中國那時候有兩億文盲,有七千萬兒童沒有任何機會接受教育。那時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轉(zhuǎn)身而為人上之人;那時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學,本可以談笑于鴻儒之間。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國的最底層社會。陶行知振聾發(fā)聵地說,這個國家以農(nóng)立國,人們十之八九生活在鄉(xiāng)下,所以中國的教育就是到農(nóng)村去的教育,就是到鄉(xiāng)下去的教育,因為農(nóng)村如果沒有改觀,國家就沒有希望。

他這么說,然后就這么做。陶行知脫下西裝,辭掉自己大學教授的優(yōu)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當時一個月的收入是四百個現(xiàn)大洋,那個時候若在北京要想買整一套四合院,不過花費他三個月的薪水。而這一切,陶行知統(tǒng)統(tǒng)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曉莊,這是一個極為落后貧困的中國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當中。他和老鄉(xiāng)們相識,他漸漸有一個看上去不可實現(xiàn)的愿望,那就是為中國培養(yǎng)一百萬農(nóng)村教師。

在曉莊,陶行知帶領(lǐng)學生們自己耕作,自己勞動,自己修建校舍,他說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養(yǎng)高高在上的知識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師。他邀請自己的朋友、學者到曉莊授課,傳播新的知識和觀念。漸漸地,這個在曉莊極不起眼的大學堂,從幾十人發(fā)展到數(shù)百人眾。陶行知行走在世俗鄉(xiāng)里之間,行走在街頭巷議之內(nèi),他要幫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國人,那些年邁的爺爺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傭人,那些財主家的幫工,那些街頭的打雜者,那些貨場的腳力,那些拉洋包車的師傅們,都識字。

他一個人在努力著,他的這個夢想的芽破土而出,我們眼見繁花就要開到樹上。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漢、在重慶、在上海、在南京,他為中國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積勞成疾,突發(fā)腦溢血在上海逝世,那年他55歲。12月1日,先生的靈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發(fā)為先生扶靈。他們要送這個人,送他回他的曉莊,沿路上的人們唱著哭著:你去了,我們窮孩子的"保姆,我們的朋友,人民的導師。挽聯(lián)在飄,上面寫著行知先生千古。而旁邊是宋慶齡親筆題寫的四個蒼勁大字“萬事師表”。

先生說,我?guī)б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先生說,我就是中國一介平民。幾十年的學校教育往我把西方貴族的方向漸漸拉近,而經(jīng)過一番徹悟,我就像黃河決了堤,向中國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來了。

我們回頭看我們當代的社會,導師這個名詞多少開始變得廉價了。教人理財,教人成功,漸漸地我們忘記人格。在今天,導師這個名詞變得愈發(fā)功利了,我們更多地把師生之誼看成一種雇員與雇主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我們稱導師為老板,漸漸地我們忘記了先生。我們今天討論陶行知,我們今天演說陶行知,我們今天緬懷陶行知,便是想凌空從先生那借來那浩然之氣,讓它如火,讓它如光,讓它重新照亮每一個為師者心中,那種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以及對祖國的赤子熱愛。

2023年,我進入復旦大學任教,初為人師,想必經(jīng)時光之洗練,我也會成為學生們的導師。只希望到那一天,多少能夠延續(xù)先生的光,把它變成雋永的亮。名山蒼蒼江水攘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你會問,你會問在今天全是發(fā)財?shù)膸煾?,全是教人的導師,可還真有那樣一種人,用他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讓導師這二字有不一樣的分量?可還真有那樣一種人,用他自己的光亮,讓導師這兩個字有那種燦爛的光華?你現(xiàn)在應該有答案了,因為就在不遠處,因為就在不久前,真有這樣的人。他就站在這里,他用他的一生溫潤過中華。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導師,他的一輩子給我們講一件事,就是,為人師者還可以活成這樣一般大寫的模樣。

【篇二】萬世師表觀后感清,透明純潔,沒有雜質(zhì)者;濁,含有雜質(zhì),而不透明也。清與濁的根本區(qū)別在于雜質(zhì)存在與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么,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zhuǎn)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如何做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這其中的廉潔、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早已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方方面面。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通過文化藝術(shù)頌揚光明與希望,鞭笞黑暗與腐朽,彰顯著中國人對清廉與正義的不懈追求。這種蘊含在文化深處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還在激勵著人們。歷史是天下蒼生書寫的。每一種文化符號的背后,都有對現(xiàn)實的警示與告誡?!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對于當下從事教育工者而言,其意義非凡。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因為我們擔負著培養(yǎng)祖國未來之重任。我們清,學生方可清,未來方可清,民族方可興。

為了我們的民族,歷史中的教育工作者,過著清苦的生活,卻以

“萬世師表”教化著民眾;為了我們的民族,動亂中的教育工作者,住在牛棚,頂著“臭老九”的帽子,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為了我們的民族,物欲橫流中的教育工作者,工資待遇遠不如泥瓦匠,地位遠不如土豪金,仍然堅守著三尺講臺,堅守著信念,孜孜不倦地工作著。這就是清,這就是忠,這就是正,這就是廉,這就是君子。他們的思想是沒有任何雜質(zhì)的,是透明純潔的。

當今的中國,正處在大變革的年代,是各種思想相互碰撞的年代,是各種思潮亂生的年代。在某些方面出現(xiàn)了不合拍的問題??傆腥税讶嗣袢罕姴划斎耍炎约寒斎?,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間起了隔閡,有了矛盾。本來和諧的社會,雜質(zhì)卻越來越多。官場出現(xiàn)嚴重的腐敗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令人發(fā)指的事件。社會好像成了“霧霾”,“濁”的如同混沌。

但是,我們要看到主流、看到光明、看到未來。因為,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fā)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于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于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shù)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fā)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如今的中央領(lǐng)導,利劍一揮,先懲貪腐,真可謂“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我們這個社會,將更加“環(huán)?!?,社會更清,

政治更明。讓我們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所以說,生活在今天,我們是幸運的。

我們要堅守,我們要始終保持透明純潔、沒有任何雜質(zhì),做到“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無?!保瑩斊鹈褡鍙团d的歷史使命。

【篇三】萬世師表觀后感大哉孔子,博聞精思。任重道遠,格物致知。十五志學,發(fā)憤忘食。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見賢思齊,聞過則喜。敏而好學,三十而立。首創(chuàng)私學,傳授六藝。教學相長,能者為師。有教無類,不偏不倚。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誨人不倦,苦心孤詣。循循善誘,發(fā)蒙啟蔽。溫故知新,日省月試。不恥下問,學無常師。周游列國,顛沛造次。君子固窮,蹈仁履義。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刪詩定禮,垂范百世。述而不作,知人論世?;突驼撜Z,一言窮理。安貧樂道,朝聞夕死。川流不息,逝者如斯。無冕素王,百世之師。金聲玉振,高山仰止。孟母三遷,善擇鄰里。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斷機訓子,鄭重其事。教子有方,盡心竭力。亞圣孟子,反求諸己。勞其筋骨,苦其心志。民貴君輕,社稷次之。得道多助,天時地利。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舍生取義。平治天下,鴻鵠之志。舍我其誰,浩然之氣。

孔子,后世之人無法望其項背。后世大師論及孔子的文章,也應是后世凡夫俗子無法望其項背的。所以少有人寫以孔子為題材的文章。今踏進孔府,深為圣賢折服,無限感慨。孔子去世,其弟子子貢為其守墓六年。古今中外,歷覽前賢,可謂是絕無僅有。

孔子德行動天地,斯人去也,其弟子感其生前恩德,拜伏墳前,為其守靈,堪稱萬世師表。一個人的學識思想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褪色。亞里斯多德的論斷被伽利的實驗推翻,李白汗顏于月亮其實也沒有傳說中的那么美,杜甫登臨的并非絕頂,斯大林的做法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嗚呼,孔夫子生前落魄,去世時一介布衣,政治上無地位,經(jīng)濟上無實力,潦倒貧儒,學生竟為其守墓長達六年,何也?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這似乎并不是什么傳奇。在今天,為人師者從教三四十年,弟子何止三千,賢人亦不應少于七十二,就這一點堪與夫子比肩者眾矣。如何未聞一則其弟子為其守墓的故事呢?孔子的教育思想大部分收在《論語》中,其陽光雨露澤被后之為師者,并為后世子孫發(fā)揚光大。在“因材施教,不恥下問??”方面做得比孔子好的人也比皆是。他們有的頭頂光環(huán),到處恬不知恥地宣講自己的育人經(jīng)驗;有的滿口仁義道德,背地里卑鄙齷齪,劣跡斑斑;有的踩著人梯,昂首承恩,名利盡收囊中;有的平庸一世,茍且為人,名利盡為他人所收??他們死后如何會有人肯為他們守墓?!孔子一生帶著他的學生到處游學,到列國尋找政治出路而始終不得志。至于孔子如何教育自己的學生,并且他的學生還樂于接受,感恩自己的老師。這一點我們不得而知,就是現(xiàn)在父母對子女也難以做到教育而不招致怨恨。“德高為范”,孔子的為人我們也知之甚少,就其弟子與其朝夕相處,相濡以沫,還不減其光輝,孔子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處處為人師表。孔子大德,光焰萬丈,日久彌新,萬世師表。孔子身后榮光也是曠古未有的。假如他生前位及人臣會怎么樣呢?其弟子會當面逢迎若鶩,滿口頌揚之辭,實則各不鬼胎。孔子自己也會用心周旋,機關(guān)算盡,損人利己,惡行惡德布滿朝野市井。弟子們可能個個腦滿腸肥,駟馬高車,榮華富貴,澤及子孫,口贊恩師通天伎倆,心誅小人該下十八層地獄。死后弟子們頓感樹倒猢猻散的悲涼,人人自危,罵聲充斥街巷,又豈會有人替他守墓。

古之圣君賢相不勝枚舉,為王侯將相守墓者也數(shù)不清,甚至還有殉葬者,試問,他們都是心甘情愿的嗎?他們沒有什么企圖嗎?假如子貢不為孔子守墓,子貢會不會有什么嚴重的后果?顯然不會,孔子當時也不是什么聲名顯赫的人物。子貢當時會不會能預見他的守墓會感動后世之中國呢?顯然不會,在當時通訊落后的條件下,甚至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守墓行動還不能為他所在的魯國人人皆知。為什么呢?孔子之德,山高水長,萬古流芳,萬世師表。

【篇四】萬世師表觀后感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借助課文提供的卡片讀懂課文的原文.二教學重點:

能找出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并以此來理解句子意思。三

教學難點:

背誦《萬世師表》,并理解故事的意思.四教學過程:

1.講講自己了解的孔子,互相交流對孔子的認識。2.結(jié)合“溫馨點擊”中的材料,教師簡介孔子生平。3.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結(jié)合譯文自讀,理解大意。

問:說說看讀原文以及詩歌,你明白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我知道了這是司馬遷說的一段話,他寫了讀了孔子的著作及參觀孔廟的事,稱贊孔子的偉大。)說說司馬遷是怎樣稱贊孔子的?

4.你來說說看你知道了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5.背誦司馬遷的這段話。6.對照詩歌來理解原文的意思.五教學拓展

讀了司馬遷的這段話,你認為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什么?

萬世師表第二課時

一、談話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也子》——萬世師表。同學們已經(jīng)熟讀了原文,了解了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領(lǐng)略到孔子的偉大。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有關(guān)的故事。

二、檢查朗讀:

齊聲朗誦《萬世師表》原文。

教師導語:課下大家搜集了哪些故事?讓我們來交流一下。

三、交流故事:

1、學生交流:(1)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到齊國游歷。一日,齊國寵臣高昭子正陪孔子閑游,忽然,一支悠揚的樂曲越過華麗府第高墻,震擊著孔子的耳鼓。孔子急忙上前,駐足諦聽。那樂曲描繪了一幅和風細雨、鳥語花香、雞鳴犬吠、勞力男耕女織、尊老愛幼、怡然恬靜的田園風光和太平盛世圖景,塑造了一位敦厚大度、謙恭有冖讓的慈祥老者形象。孔子聽得入迷,連連贊嘆道:“沒料到世上竟有如此美妙的音樂!”高昭子告訴他說,這是齊國太師(樂官)的府第,定是太師在彈琴。孔子請高昭子引薦,拜師學琴??鬃优c齊太師一見如故,談?wù)撘魳?,太師有問必答。太師告訴孔子,方才彈的曲子名《韶》,乃歌頌虞舜之作。

自此以后,孔子專心學習《韶》樂,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如癡如醉。他常常是邊吃飯邊彈琴,或狼吞虎咽地吃完一餐又練,至于吃的是什么,滋味如何,全然不知,甚至連他最喜歡吃的肉的香味,渾然不覺。如是者三月有余,直至達到理想境界為止。連孔子也感嘆道:“想不到音樂感人到深到了這種程度。(2)孔子拜師??

2、教師補充故事(1)杏壇講學(2)墮三都

四、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1、故事中蘊涵著學習、做人的道理,從中我們可以受到啟發(fā)。

【篇五】萬世師表觀后感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萬世師表,榜樣為訓—謹以此文表達我們滕州一中學子對老師的敬仰》。

今天是開學的第二周,又值金秋九月,這個季節(jié)里,空氣中彌漫的是感念師恩的氣息,碩果累累彰顯的是桃李滿天下的情懷。

有人曾說:“播撒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撒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撒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撒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那么散播一種榜樣,就會收獲我們奮斗的目標。

榜樣是一面鏡子,是一面旗幟,看到了自己又明確了方向。榜樣是什么?榜樣在哪里?榜樣就在我們身邊,教師們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無言的奉獻是最普通的高尚,是最平凡的偉大。大愛無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俗話說:“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求”。古今中外,尊敬老師歷來是一種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古時候就有“程門立雪”尊敬老師的動人故事。就拿近代的說吧,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受到老師藤野嚴九郎的親切教誨,為表示對老師的敬意,先生把老師的照片一直掛在自己的房間里,并寫下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以此表達對老師真摯、深切的感恩懷念之情。毛澤東身為新中國第一代領(lǐng)袖,在老師徐特立60歲生日時,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賀信,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xiàn)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p>

在此教師節(jié)之際,我們與全校學友共勉:尊敬老師,并不需要我們?nèi)プ鲶@天動地的大事,校園中的點點滴滴足以表達我們的尊敬。

課堂上,一道堅定的目光,一個微微的點頭,證明了你在全身心投入,你在專心致志地聽講,這便是尊敬;下課后,在走廊里遇到了老師,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個輕輕地招手,一聲甜甜的“老師好”,這也是尊敬;知錯就改,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這同樣是尊敬;積極進取,幫老師分擔教學工作,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這更是尊敬。

當然,認真地完成每次作業(yè),積極地舉手發(fā)言,靠自己的努力換來理想的成績,取得更大的進步,獲得更好的發(fā)展,體現(xiàn)老師的化育之功,這更是對老師辛勤工作的最好回報,也是老師最大的欣慰,最快樂的滿足。

不要把這些歸結(jié)為無謂的小事,因為在這些點滴小事的背后,包含的正是你對老師的尊重和深情。

尊師重教,愛在深秋。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用汗水澆灌知識,用人格塑造靈魂,用希望去點燃夢想。團結(jié)一心,共同努力,讓心靈充滿陽光,讓熱情隨波流淌,弘揚我們尊師重教的品德,教師誨人不倦的師德,將使我們滕州一中在知識的海洋上,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jié)束。

【篇六】萬世師表觀后感小時候父母帶我去孔廟,跟著人群走過那個叫學海的小池塘,跨過禮學門的牌坊,進入大成殿只見正前面站著一個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龕臺,龕臺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過人群仔細看,那上頭的字是萬世師表,我長大了,我明白,這四個字對中華民族無比隆重,它用來專門修飾那些,我們這個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導師

坦率說,當我拿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突然想到現(xiàn)實,我們所占據(jù)的這個現(xiàn)實社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導師這個詞,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什么人都敢稱導師,教人唱歌,教人理財,教人成功,教人創(chuàng)業(yè),所有人都稱導師,我不是說這樣的稱呼錯了,我是說有一點不甘,你會不會有的時候有一點遲疑,就是,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還會不會有一種不一樣的人,他以他的生命質(zhì)量,重新?lián)纹饘熯@兩個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點亮導師這兩個字的生命光華,如果有,他是誰?他是何等模樣?

我大學時代到安徽支教,從上海出發(fā),火車轉(zhuǎn)汽車然后步行,最終到達了大別山深處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學,第二天一早,我們和太陽一起起身,來到學校當中推開教室的門,發(fā)現(xiàn)孩子的眼睛,被陽光照得無比澈亮,我們拿半截粉筆,開始在黑板上書寫語文數(shù)學英語,下課的時候,我們這幫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紅旗下嬉戲,那個聲音放肆得要命,傳出好遠好遠,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長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導師這個題目,進入我頭腦的便是那大別山深處的朗朗書聲,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個小小的校園當中的白墻上,一直讓我難以忘懷的話,他說: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我們問校長這是誰說的,校長說,我們安徽老鄉(xiāng)-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縣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匯文書院,金陵大學,美國伊里諾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求學,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國,先后在南京高等師范學院和國立東南大學任教。1917年,一個成功的中國知識分子留學回國了,他那個時候并沒有夢想著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義何謂成功,他要讓自己和祖國重新建立關(guān)聯(lián)。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華全是面目瘡痍,國家貧困到難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說這病根乃在教育,中國那時候有兩億文盲,有七千萬兒童沒有任何機會接受教育,那時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轉(zhuǎn)身而為人上之人;那時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學,本可以談笑于鴻儒之間,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國的最底層社會,陶行知振聾發(fā)聵地說,這個國家以農(nóng)立國,人們十之八九生活在鄉(xiāng)下,所以中國的教育就是到農(nóng)村去的教育,就是到鄉(xiāng)下去的教育,因為農(nóng)村如果沒有改觀,國家就沒有希望

他這么說,然后就這么做,陶行知脫下西裝,辭掉自己大學教授的優(yōu)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當時一個月的收入是四百個現(xiàn)大洋,那個時候若在北京要想買整一套四合院,不過花費他三個月的薪水,而這一切,陶行知統(tǒng)統(tǒng)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曉莊,這是一個極為落后貧困的中國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當中,他和老鄉(xiāng)們相識,他漸漸有一個看上去不可實現(xiàn)的愿望,那就是為中國培養(yǎng)一百萬農(nóng)村教師

在曉莊,陶行知帶領(lǐng)學生們自己耕作,自己勞動,自己修建校舍,他說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養(yǎng)高高在上的知識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師,他邀請自己的朋友學者到曉莊授課,傳播新的知識和觀念,漸漸地,這個在曉莊極不起眼的大學堂,從幾十人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