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們依賴的隱喻》的修辭功能
一、修辭學中的隱喻在現(xiàn)代漢語的修詞中,隱喻通常是一個美化的詞形。修辭更經常與包括隱喻在內的辭格聯(lián)系在一起,以致辭格常成為修辭的代名詞。因此,說到修辭的功能,人們常常想到對語言的美化點綴,給思想增添一點好看的顏色、好聽的聲音,以便思想更容易被人接受。在西方修辭學里,隱喻也曾長期被認為是美文的手段,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Lakoff&Johnson(1980)《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雖然在他們三十多年之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修辭學家KennethBurke(1945)就從非傳統(tǒng)的視角對包括隱喻在內的幾個辭格進行過深入的探討,但仍未根本扭轉視隱喻為美文手段的觀念在修辭學中的地位。隨著認知語言學對隱喻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修辭批評邁入多元范式階段(1),修辭學界對隱喻的興趣又重新高漲起來。但此時修辭學關注的不是其美文功能,而是另一個更重要意義上的功能,即影響聽眾、誘發(fā)聽眾合作的功能。作為探討隱喻修辭批評的前奏,本文以“誘發(fā)合作”為基本理念來梳理隱喻的非美文意義上的修辭功能。二、隱喻的結構和認知關于隱喻,古今定義不盡相同。在西方修辭學歷史上亞里士多德第一次把隱喻定義為:把屬于其他事物的名稱移植到另一事物;這個名稱上的移植在類比的基礎上可以是從一個屬(genus)類到一個種(species)、從一個種到一個屬、或從一個種到另一個種(Poetics1457b:7-8)。該定義表明,隱喻涉及到兩個事物,且兩者之間有某種相似性。亞里士多德認為,“隱喻給語體增加明晰度、魅力和與眾不同”(轉引自Foss2004:300)。古羅馬修辭學家昆體良提出了隱喻的替代論,但其基本點仍是兩個事物的相似性,正因為兩個事物相似,所以一事物可替代另一事物。上世紀,哲學家、文藝理論家、修辭學家I.A.Richards(1936)提出了對隱喻的新見解———隱喻的互動理論,開創(chuàng)了隱喻的認知學研究之先河。根據(jù)他的觀點,隱喻是由本體(tenor)(又譯“主旨”、“主題”)和喻體(vehicle)(又譯“媒介”、“喻詞”)組成的。本體是指概念、客體或認知主體的意指,喻體則是用來進行對比的意象。他認為隱喻是語言系統(tǒng)的核心,是一種思想的互動。受Richards的影響,后來人們開始把隱喻看作是思維領域里的現(xiàn)象,尤其是自從Lakoff和Johnson兩人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問世后,人們對隱喻的認識有了質的變化。Lakoff和Johnson基本觀點是:隱喻遠非只是修辭的辭格手段,而是決定人們思維和行為的關鍵性東西,隱喻的本質就在于一個隱喻表達與其出現(xiàn)的語境之間的互動(Ungerer&Schmid2008:116)。本文綜合各家之長,認為隱喻由本體和喻體組成,兩者之間的紐帶是相似性,但這種相似性是人認知的結果,而不是客觀存在于客體之間的東西;隱喻既是語言層面的東西,也是思維層面的表現(xiàn)形式,更是語用和修辭的行為。三、“誘發(fā)合作”的含義“誘發(fā)合作”是當代西方修辭學的精髓所在。由于當代西方修辭學是由古典修辭學發(fā)展而來的,為了更好地理解誘發(fā)合作的內涵以及它的來龍去脈,有必要先來看古今修辭學的定義。亞里士多德認為,修辭是“尋求任何特定場合下可能獲得的勸說手段的功能”(Aristotle1954:24)??梢?修辭是以勸說他人為目的,但修辭注重“尋求”。二十世紀美國修辭學泰斗KennethBurke(1950:41-43)為現(xiàn)代修辭學提供了有代表性的經典定義:修辭的基本功能是用話語在他人身上形成觀點或誘發(fā)行動……修辭是根基于語言本身的一個基本功能之上,……是用作為符號手段的語言在那些本性上能對符號做出反應的動物身上誘發(fā)合作。該定義的核心詞語是“誘發(fā)合作”。盡管Burke和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定義存在差異,但仔細比照“誘發(fā)合作”和“勸說”,還是能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相通性。在現(xiàn)代意義上來說,“勸說”意味著態(tài)度的形成、加強或改變。譬如,說我成功地勸說了某人,意思是說在我的話語影響下,他的態(tài)度、行為與我所希望的是接近或一致的。這和“誘發(fā)合作”的內涵相差無幾。說我成功誘發(fā)某人合作,實質上是說他的所思、所言、所行與我的接近或相同,也即他的態(tài)度或行為與我所期望的相似或相同。(2)可見“勸說”與“誘發(fā)合作”在深層次上存在可變通性,或者說它們是相同實質的不同表述。(3)“誘發(fā)合作”真正體現(xiàn)了語言的基本功能,即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功能。這樣,通過“誘發(fā)合作”的透視鏡,隱喻理所當然成為了“勸說、影響他人,誘發(fā)他人合作”的修辭行為,而不僅僅是一種美文手段。四、隱喻的修辭功能1.情感的應當是修辭者的第一選擇情感訴諸是勸說或誘發(fā)合作運作的重要方面,因為“我們感到快樂和對人友好時的判斷與我們感到痛苦和懷有敵意時的判斷是不一樣的”(Aristotle1954:25)。隱喻作為語言形式,其組成要素是本體與喻體。隱喻的意義,是要經過聯(lián)想才能獲得,但這種聯(lián)想受隱喻認知者的體驗限制,本體與喻體之間的語義距離越遠,也就是說,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度越不確定,將兩者相提并論就需要付出要更大的努力。在理解一個嶄新或極端的隱喻時,人的心里會產生一種高度的緊張,但當傳達的意義被理解時,該緊張狀態(tài)就會被解除,隱喻試圖表達的意義也就深深地烙在人的心里。更重要的是,隱喻能激發(fā)人們的情感,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和態(tài)度。亞里士多德認為,若要說服人,修辭者就要把聽眾引入適當?shù)男木持?。眾所周?任何情感都是針對事物的情感,它反映了人的價值判斷和態(tài)度。當修辭者把隱喻與聽眾喜愛或憎恨的事物相聯(lián)系時,也就是說,使聽眾把各種源詞語積極或消極的聯(lián)想轉移到隱喻的目標詞上(Charteris-Black2005:14),便能激發(fā)他的情感。而情感的變化會造成他在判斷上的變化,最終影響他的行為。正如Burke(1931:161)所指出的那樣:若人們相信某事物,詩人可利用該信念獲得一種效果。譬如,若他們憎恨背信棄義,詩人則可描述一個叛徒從而喚起他們的憎恨心理。若他們贊賞自我犧牲,詩人則描述自我犧牲的一個壯舉從而激起他們的敬仰之心。若他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詩人則可把人的尊嚴根基于自我中心論……就激發(fā)情感的作用機制而言,隱喻體現(xiàn)了修辭者與聽眾在觀點、態(tài)度、價值等方面的同一(Identification)(4)。TedCohen(1978)在其“隱喻與親和力的培養(yǎng)”(MetaphorandthecultivationofIntimacy)一文中指出,隱喻的親和力來自隱喻發(fā)出者和接受者的合作,具體包括三個步驟(5):1)隱喻的作者通過隱喻向讀者發(fā)出一種隱含的邀請;2)隱喻讀者付出額外的努力以接受這一邀請;3)這一發(fā)出-接受過程最終形成對某種群體形式的認可。TedCohen在這里所說的親和力發(fā)生的過程,與Burke所說的“同一”不謀而合。修辭者,也即隱喻發(fā)出者,通過隱喻向聽眾提出一個迷題,并期望后者做出同情回應。聽眾/讀者只有輸入正確的“密碼”、正確接上“聯(lián)絡暗號”,才會產生親和感而進入作者的“門墻”,換言之,當聽眾在知識、信念、意圖或態(tài)度等方面與修辭者具有共同點時,他們會感到有親和力,從而認可對方。這正是Burke(1950)“無意識同一”(subconsciousidentification)產生的巨大修辭威力。修辭者通過隱喻與隱喻接受者(即聽眾)形成一種“無意識同一”,從而導致心靈的交融,最終誘發(fā)聽眾與修辭者合作。2.“隱喻”的內涵隱喻的基礎是相似性。隱喻在兩個事物之間做比較,把屬于A事物的特征/屬性移植到B事物,換言之,用A事物的視角去看B事物,因此,隱喻實際上是一種視角(perspective)。用這種視角去看事物時,人們必須把注意聚焦于某些特征,同時對其他特征熟視無睹。可見,隱喻規(guī)定了人的認知導向,就像Burke所說的“術語屏”(terministicscreen,又譯“辭屏”)一樣,把事物的某些特征屏蔽掉,只允許其他特征進入修辭者的視野。隱喻對認知導向的作用,在Burke對四個主要辭格(隱喻、轉喻、提喻和反語)功能的論述中得到了清楚的證明。Burke認為,隱喻把“那個事物的這個特點或這個事物的那個特點揭示出來”(Itbringsoutthethisnessofathat,orthethatnessofathis),因此,“從B事物的角度來看A事物當然是把B事物當作一個看A事物的視角”(Burke1945:503-504)。從結構上看,隱喻是由本體和喻體構成,兩者之間是互動的關系:一方面本體要受喻體透視,也就是說,喻體制約本體的認知方向,規(guī)定了其被“看”的特征或屬性;另一方面本體又限定了喻體的質,它制約著認知主體不能隨意“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只能在一定的框架或范圍內發(fā)揮其認知潛能,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兩個事物之間某種相似性的聯(lián)系(謝之君2007:27)。喻體把事物的某些特征遮蔽掉,只讓觀察者順著修辭者的術語屏所指引的方向去看事物,結果聽眾只能看到他所看到的東西。換言之,通過隱喻的作用,修辭者誘發(fā)聽眾與他合作,像他那樣看所思、所言與所行。舉例來說,老師在上《英美概況》時對英語系的學生說:“美國是一個熔爐”,其目的是“勸說”聽眾(即學生)接受這樣的觀點:美國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構成的國家。這個隱喻由本體“美國”和喻體“熔爐”構成。老師為了說服學生接受他的觀點,為學生提供了框架———美國,其涵義項包括國家、北美地區(qū)、發(fā)達國家、軍事強國、追求霸權、自由、民主、開放、白人、黑人、英國移民、亞洲移民等等;喻體是“熔爐”,其涵義項包括煉鋼鐵、金屬制品、大容器、各種金屬、溶解、融合成整體、電/火燒等等。在學生的腦海里,“國家”概念指引他們去搜尋與之相配的可能涵義項,但“熔爐”概念卻只能允許看到與其相配的涵義,最終只能獲得這樣的語義搭配鏈條:美國—各國移民—匯集—融合為整體。至于其他涵義項則被壓制或隱藏起來。于是學生只能獲得這樣的理解:美國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構成的國家,他們起先帶有比較鮮明獨特的文化特征,但逐漸在這里得到某種程度的同化,形成了具有一定程度同一性的整體。正如Lakoff和Johnson(1980:10)所說:“隱喻使人聚焦一個概念的某一個方面,同時也阻止人們聚焦該概念的與隱喻不相一致的其他方。”隱喻對認知導向的引導和限制,是其誘發(fā)合作功能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因為誘發(fā)合作的實質就是引導聽眾象修辭者那樣看問題,相信他相信的事物,接受他的觀點和行為。3.隱喻的運作機理從修辭學的角度看,隱喻誘發(fā)聽眾合作功能的重要體現(xiàn)是它對知識生成和現(xiàn)實建構的作用,這個功能與上述的認知導向功能也緊密相關。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馮契、徐孝通2000:521)。說到知識,人們常常會聯(lián)想到客觀主義的知識觀。客觀主義人為,世界是由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組成的;知識是與人對客觀世界相符合的客觀反映。顯然,客觀主義的知識觀是建立在一種主體和客體相分離的二元論上。在二元論的主宰下,“客觀知識”受到推崇,修辭學因此也被貶得一錢不值,因為修辭學的對象是意見,它是建立在或然性基礎上的學問。但是,尼采對傳統(tǒng)認識論的批判促使人們看清楚了“客觀知識”的漏洞。他認為,現(xiàn)象世界并不是獨立于主體且不與主體發(fā)生關系的,相反,它是相對于主體而存在并由主體賦予意義的世界。世界只有進入人的認識領域才會被賦予意義,而在這個認識過程中,人們的任何概念、判斷、表象都是出于他們的需要、激情、本能和傾向,是非理性的主體加工改造的結果,所以任何認識都不可能是純粹的,而總與人的某種利益和需要相關,服從人的目的(劉放桐2006:53)。從定義來看,所謂“知識”通常指一種確證了的、真實的信念(justifiedtruebelief),構成知識的要素是信念、真與確證(陳嘉明2003:31)。由此可見,知識之所以成為知識,是因為人們的信念被證明是“真”的。而這個“被證明”的過程則是隱喻性語言的修辭運作過程,是一個說服他人接受、信奉某個觀念的修辭過程;不僅如此,人們的信念也必須用浸透價值的隱喻性語言術語來表示。“知識”意味著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認知者總懷有目的和興趣,而目的和興趣在人們認知各種“發(fā)現(xiàn)”的特征的過程中是關鍵的,因為它們把注意引向某個(某些)事物及其特征,而避開其他事物及其特征,“看意味著不看”(Seeingisnotseeing)。從語言的發(fā)展和知識的積累來看,隱喻是語言發(fā)展的途徑,語言通過隱喻延伸(metaphoricalextension)而獲得發(fā)展,先是從身體的、有形的、可觸摸的領域,通過類比借用到非身體的、無形的、不可觸及的領域。語言的隱喻性是認知的需要,因為“隱喻比邏輯更有效。隱喻是生產性的,它幫助我們看到我們所沒有看到的。隱喻是開放性的、啟發(fā)性的、引發(fā)性的。邏輯是決定性的:它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我們已經看到的”(劉大為2001:67)。Lakoff和Johnson(1980:159)曾指出,世上沒有客觀真理,因為真理總是與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隱喻決定的概念系統(tǒng)相關聯(lián),而大多數(shù)隱喻是在文化中經過很長時間發(fā)展而來,不少隱喻甚至是被有權力的人強加的,所以,通過隱喻而產生的知識以及所建構的現(xiàn)實,肯定不可能是客觀的、絕對的和永恒的。從隱喻的運作機理來看,隱喻生產知識、隱喻建構現(xiàn)實的觀點也站得住腳。眾所周知,對世界的理解離不開概念。概念哪里來?古希臘哲人普羅泰戈拉斯指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初民是通過以己度物創(chuàng)造想象的概念來認識外界的,他們把自身或經歷過的事物的特征投射到其他事物,以非邏輯的體驗方式隱喻地表達了“想象性真實”,同時又通過隱喻把體驗來的認知圖式提升為概念、范疇等理性思維形式,從而產生了邏輯。當他們面臨全新的事物時,又以這種先前來源于隱喻的邏輯,根據(jù)類比的思路去理解它,因此,從已知(自身或體驗之物)到未知,再從已知(想象性真實)到未知,這樣螺旋式的認知上升始終以隱喻為驅動力,也就是說,隱喻具有建立概念、邏輯甚至現(xiàn)實的認知功能,它幫助人不斷拓展認知的領域和緯度(張沛2004:214-122)。隱喻生成知識、建構現(xiàn)實,真正體現(xiàn)了隱喻使用者在聽眾心里形成觀點、或誘發(fā)其與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觀念、價值一致的修辭過程。隱喻導致了語言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疇,通過這些概念、范疇,修辭者誘發(fā)聽眾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從而創(chuàng)立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或者邏輯,使大千世界按照修辭者的意愿,以一種能被接受的方式展現(xiàn)給聽眾/讀者,使其“看”到修辭者希望他看到的東西。這種結果是源于從隱喻中比較的一面出發(fā)對目標域的新洞見,源于隱喻在認知過程中的關鍵作用。4.本體與喻體的關系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隱喻作為一種說服和誘發(fā)合作的修辭行為,必須也是一種“以理服人”的形式。隱喻的“以理服人”功能的重要體現(xiàn)是它具有建構論題(argument)的作用。隱喻不僅提供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方法,也在論辯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a)隱喻本身就構成一個論題,(b)隱喻作為論題的重要部分。首先,隱喻本身就構成一個獨立的論題(6)。它把兩個不同的事物“錯位”放置在一起,迫使聽眾從兩者之間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某種相似性。倘若修辭者與聽眾的社會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這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是不難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的。這樣的話,喻體的涵義項就會在本體的框架指引或限制下被“過濾”或“篩選”,并與本體的涵義項搭配起來,一旦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建立起來,本體A與喻體B的關系方程就被建立起來:本體A=喻體B。于是,相似性成了連接兩者的橋梁。從論題的角度看,本體與喻體是論題的“資料”,本體與喻體的關系方程A=B即是論題的“主張”,而聽眾在本體與喻體之間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的相似性就是“理由”。如圖所示:以上是從微觀層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青海省安全員-C證考試(專職安全員)題庫及答案
- 2025貴州省安全員-C證考試(專職安全員)題庫及答案
- 2025吉林省安全員B證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5江蘇建筑安全員-C證(專職安全員)考試題庫
- 2025年湖南省安全員-C證考試題庫
- 離心泵知識培訓課件
- 普通話口語訓練(課件)
- 【物理課件】透鏡成像作圖法課件
- 材料物理化學課件緒論
- 《BA工法簡介》課件
- 公交公司風險分級管控臺賬
- 食品安全應急管理和突發(fā)事故報告制度
- 國際貿易風險防范與應對指南
- 2023年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社會招聘考試真題
- 2024新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
- 2024兒童身高現(xiàn)狀報告
- 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教案打印版
- TBJXF 010-2024 集排油煙設施清洗服務規(guī)范
- 紫砂壺介紹課件
- 2024年烏魯木齊市中考英語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完整)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豎式計算題500題(可直接打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