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研真題詳解_第1頁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研真題詳解_第2頁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研真題詳解_第3頁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研真題詳解_第4頁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研真題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研真題詳解復習筆記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對象和特點1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是一門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變化和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對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變化和發(fā)展的歷史。它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及其概念、范疇和原理的產生、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2特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是一門歷史學科。(1)側重從運動變化的形態(tài)上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概念、范疇、原理以至整個理論體系形成、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及其規(guī)律性。(2)依據(jù)當代社會實踐和科學事實,對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思想做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論。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分期1分期依據(jù)(1)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歷的各個歷史時期經濟、政治、科學文化和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特征。(2)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發(fā)展的特點。2分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中期,至今約有170年的歷史,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發(fā)展及其在歐洲傳播的時期,大致從19世紀40年代中期至19世紀末期。(2)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各國傳播、發(fā)展的時期,大致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中期。(3)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各國的研究和曲折發(fā)展的時期,大致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今。三、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意義和方法1意義(1)有助于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實質。(2)有助于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3)有助于正確地開展對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的斗爭。(4)有助于提高理論思維水平。(5)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方法(1)要把“史”和“論”結合起來,通過“史”的研究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實質的理解,并挖掘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發(fā)展中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思想,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2)要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不僅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同它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結合起來加以考察,而且要結合當代的社會實踐和科學事實,對歷史上的哲學思想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3)采取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既要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變化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又要邏輯地把握其內在聯(lián)系,探究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4)堅持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既要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批判的本質,又要把握其實事求是的精髓。考研真題精選一、名詞解釋題1市民社會[復旦大學2015年研]答:市民社會是指馬克思主義以前資產階級思想家用來表示以財產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關系的術語。馬克思主義用來指資產階級社會或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關系。具體體現(xiàn)在:(1)在古代西方,市民社會是指市民的共同體——國家,即政治社會。從19世紀開始,“市民社會”被用來指從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種種政治性支配下獲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階層之間的關系;②黑格爾將市民社會看作是私人利益的體系,認為個人是市民活動的基礎,也重視在生產和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組織的作用,認為市民社會依附于國家。(2)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把市民社會看作是市場經濟中人與人的物質交往關系和由這種交往關系所構成的社會生活領域。2《反杜林論》[復旦大學2015年研]答:《反杜林論》集中反映了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在馬克思的支持下,于1878年出版。該書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過程,指出唯物辯證法使馬克思做出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這兩大發(fā)現(xiàn),而兩大發(fā)現(xiàn)又使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變成了科學。該書批判了杜林在科學分類問題上的經驗主義觀點,闡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統(tǒng)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經濟決定政治、歷史發(fā)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基本理論;它從理論體系和思想方法上徹底批判了杜林主義,而且全面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各國工人運動中對傳播馬克思主義起了重要作用,成為整個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的銳利的思想武器。3青年黑格爾派[南開大學2015年研]答:青年黑格爾派是指于19世紀30年代黑格爾哲學解體過程中產生的激進派,又稱“黑格爾左派”。其活動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員有:D.F.施特勞斯、B.鮑威爾、E.鮑威爾、A.盧格、K.F.科本、A.魯滕堡、E.梅因、M.赫斯、M.施蒂納等。(1)興起1835年施特勞斯的《耶穌傳》促進了青年黑格爾運動的興起。青年黑格爾派反對黑格爾體系的保守傾向,力圖從它的辯證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無神論的結論。在19世紀30年代,他們主要從事對宗教,特別是對福音書的批判性研究。施特勞斯認為,福音故事是像神話那樣不自覺地發(fā)生的,其中客觀的精神實體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鮑威爾則認為它出自福音書作者的有意虛構,起決定作用的是自我意識,因而只有自我意識才能把人類從宗教異化下解放出來。(2)分化與解體進入40年代后,曾經起過進步作用的青年黑格爾運動發(fā)生分化和解體。青年黑格爾派中最激進的分子(如盧格)開始公開批判普魯士國家制度,赫斯開始宣傳空想共產主義。費爾巴哈從唯物主義立場上批判宗教和黑格爾哲學。與此同時,以鮑威爾兄弟和梅因為首的一群人組成了“柏林自由人”小組,玩弄空洞的批判詞句,蔑視群眾,指責英法等國的社會主義工人運動;施蒂納則用至上的“唯一者”來鼓吹無政府主義。此外,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過青年黑格爾運動,但一開始就有別于其他青年黑格爾分子。他們迅速從宗教批判轉向政治批判,進而轉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4交往關系[南開大學2015年研]答:交往關系是指社會交往關系。社會是由人類個體所構成的,人類個體之所以構成社會就在于人類個體之間的相互交往。(1)社會交往關系形成的基礎各個層面的社會交往關系都是植根于物質生產活動,并且構成物質生產活動的社會條件。社會交往關系是在物質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是直接或間接同物質生產活動相聯(lián)系的,依其同物質生產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而展現(xiàn)為不同的層面。主要有:生產技術的社會交往,經濟的社會交往,政治的社會交往,精神的社會交往。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交往各層面的劃分是相對的。社會生活是一個整體,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是密切相關,不可切斷的,因此,各種社會交往形式也必然是彼此交錯的。(2)社會交往關系的規(guī)范和制度化社會交往關系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過程是指無限制的交往形式的可能性在物質生產發(fā)展水平的制約下以特定的形式現(xiàn)實化的過程,這同時也是社會交往關系客觀化的過程。社會交往關系規(guī)范化、制度化表現(xiàn)為諸種形式,形成社會制度體系的諸多層次。社會必須在某種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才能保障物質生產活動順利進行,這就要求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具有穩(wěn)定的秩序,要求人們的社會交往關系具備穩(wěn)定的結構。社會交往的秩序和結構,是通過社會交往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過程建立的??傊鐣褪侨藗兿嗷ソ煌唇换プ饔玫漠a物。用人類個體之間在物質生產基礎上的交往活動說明社會的起源,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和方法。5合目的性[北京師范大學2014年研]答:合目的性是指社會歷史規(guī)律是在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實現(xiàn)的,因而人類社會具有合目的性的一面。社會發(fā)展的合目的性表現(xiàn)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選擇性的原因在于:(1)歷史唯物主義承認,社會的政治和思想領域對經濟領域、思想關系對物質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能產生積極能動的反作用。(2)人類的物質關系和生產力,也是通過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才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人們的意志、需要和目的影響著社會發(fā)展的方式和速度、特別是在社會變革和社會轉型的關頭,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活動意向可能對社會歷史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就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選擇性的一面,即社會發(fā)展的合目的性。6異化勞動[南開大學2014年研]答:“異化”原指權利的轉讓、關系的疏遠和精神錯亂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手稿》中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他認為,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生產勞動,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異化了。由此,馬克思論述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guī)定:(1)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勞動的產品不僅與工人相脫離,而且變成與工人相對立的東西。(2)勞動行為本身與勞動者相異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異化勞動使勞動變成外在于人的東西,人在勞動中否定自己,使自己的肉體和精神受折磨;勞動是被迫的,且勞動屬于別人。產品的異化是物的異化,勞動的異化則是人的自我異化。(3)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勞動產品的異化使人不能確證其類本質,勞動本身的異化則把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變成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造成了人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的類本質變成人的異己的本質,人變成了喪失類本質的人。(4)人與人相異化。這是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7群眾史觀與英雄史觀[河南師范大學2014年研]答:群眾史觀和英雄史觀是圍繞著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始終存在著的兩種根本對立觀點。(1)群眾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立場出發(fā)去考察和說明歷史的主體及其活動,認為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生產的直接承擔者,始終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2)英雄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觀點出發(fā)去考察和說明歷史的主體及其活動,片面夸大少數(shù)歷史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把歷史看作是由英雄創(chuàng)造出來的。英雄史觀主要有兩種形式:主觀唯心主義的唯意志論和客觀唯心主義的歷史宿命論。8形而上學[廣西民族大學2014年研]答:“形而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在哲學史上通常有兩種含義:(1)是指研究超感覺的、經驗之外對象的哲學。由于傳統(tǒng)哲學通常是以這種方式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們往往把傳統(tǒng)哲學稱作“形而上學”。(2)是指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思維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