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頜竇提升術前的解剖結構特點基于錐形束c影像_第1頁
上頜竇提升術前的解剖結構特點基于錐形束c影像_第2頁
上頜竇提升術前的解剖結構特點基于錐形束c影像_第3頁
上頜竇提升術前的解剖結構特點基于錐形束c影像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頜竇提升術前的解剖結構特點基于錐形束c影像

0下頜竇提升術前的解剖結構特點隨著種植體的普及,種植性牙齒已成為牙齒缺陷和缺陷的重要修復方法。上頜后牙缺失后,牙槽骨不斷吸收、萎縮,加上上頜竇腔氣化,常常造成上頜后部種植牙垂直骨高度的不足。上頜竇提升術是解決上頜后部骨量不足,保證種植成功的重要方法。上頜竇提升術容易造成種植體穿破上頜竇黏膜導致上頜竇感染、血管損傷引起出血等并發(fā)癥,為了避免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以及方便手術方式的選擇,上頜竇提升術前準確了解上頜竇區(qū)域的解剖結構特點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實驗采用錐形束CT影像對上頜竇內壁的近遠心距離、上頜竇的寬度、上頜竇內的分嵴情況以及上頜竇壁血管的分布走行特點進行初步的測量和觀察分析,以期為臨床種植手術提供一定的參考。1下頜竇內分的測量及分析設計:影像學分析。時間及地點:選擇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yī)院放射科完成。材料:資料來源:行上頜竇區(qū)錐形束CT檢查患者的錐形束CT影像資料,共249例,其中男180例,女69例,年齡23-75歲,平均48歲。納入標準:(1)上頜竇內均無可視病變,如上頜竇炎癥、囊腫、腫瘤等。(2)線性測量時均測量左側上頜竇。(3)納入患者對實驗均知情同意,實驗符合醫(yī)學倫理學標準。排除標準:上頜竇黏膜增厚者。設備和軟件:牙頜面專用的錐形束CT(3DAccuitomo-XYZSliceViewTomograph,ODViewer,MoritaDentalCompany,Japan),并使用其自帶軟件(i-view)進行測量分析。方法:249例患者拍攝的錐形束CT圖像,掃描層厚和層間距均為1mm。將掃描的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重建,獲得上頜竇區(qū)多層面的軸位、矢狀位以及冠狀位圖像。根據(jù)患者的性別分為男性組和女性組,并根據(jù)不同的年齡段分組:20-40歲;41-65歲;65歲以上。觀測指標:上頜竇內壁的近遠心距離(長度)和上頜竇的寬度:測量時將頭位調整至正中直立頭位,選擇上頜第一磨牙層面,在矢狀面上測量上頜竇內壁的近遠心距離,在冠狀面上測量上頜竇的寬度,以冠狀面上最內點與外側點之間的水平距離作為上頜竇的寬度,矢狀面上平齊冠狀面上測量點所測得的上頜竇前壁到后壁之間的水平距離作為上頜竇內壁的近遠心距離。所測量數(shù)據(jù)由一名放射科醫(yī)生完成,間隔1周重復測量1次,最后數(shù)據(jù)取兩次測量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測量方法,見圖1。上頜竇內的分嵴:由兩名放射科醫(yī)生對所選錐形束CT圖像有無上頜竇骨間隔進行篩選,兩名醫(yī)生均認同者納入研究,計算上頜竇分隔發(fā)生率。上頜竇壁血管:在錐形束CT圖像上觀察分析供應上頜竇血管的分布走行及特點。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上頜竇內壁的近遠心距離和上頜竇的寬度。采用兩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顯著性水平取α=0.05。2結果2.1將參與者的數(shù)量分析添加到數(shù)據(jù)中,并在結果分析中進行評估2.2本生殖器壁和育種方法的距離2.3上頜內分的發(fā)生2.4血管影像的觀察支配上頜竇的動脈有上牙槽后動脈、眶下動脈和鼻后外側動脈。錐形束CT矢狀面可以觀察到上頜竇前外壁和后外壁的血管影像,上牙槽后動脈從后外壁進入上頜竇內,見圖2a和2b,在冠狀面上則表現(xiàn)為位于骨壁外、骨壁內或貫穿骨壁的血管影像,見圖2c-e,眶下動脈分支上牙槽前動脈的血管影像在冠狀面上也可以觀察到,見圖2f。3下頜竇的解剖結構與原因臨床的關系由于先天性上頜竇底位置過低,牙缺失后牙槽骨吸收和萎縮、上頜竇腔進一步氣化使竇底位置過低等原因導致上頜后牙區(qū)骨量不足,從而限制了種植修復的應用。種植體難以取得初期穩(wěn)定性,植入時極易穿入上頜竇引起感染,導致種植失敗。Tatum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提出用上頜竇提升術來解決上頜后部行牙種植時骨量不足的問題,擴大了上頜后牙區(qū)種植的適應證。但是上頜后牙區(qū)解剖的特殊性使在此區(qū)域的種植手術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因此上頜竇提升術前深入了解上頜竇區(qū)域的相關解剖結構特點,對于成功進行上頜竇提升及相關區(qū)域的牙種植手術十分重要。影像學檢查是種植術前必備的輔助檢查手段,為種植術區(qū)的評價提供客觀依據(jù)。近年來錐形束CT迅速發(fā)展,因其具有曝光輻射劑量低、成像精度高,能從矢狀、冠狀和軸面顯示出種植術區(qū)及鄰近解剖結構等特點,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牙種植手術。本實驗選取249例患者的錐形束CT影像資料,利用其自帶的測量分析軟件,測量了249例患者左側上頜竇內壁的近遠心距離和上頜竇的寬度,初步觀察分析了上頜竇內的分嵴情況和上頜竇壁血管的分布以及走行特點,以對該區(qū)域的種植牙手術提供一定的參考。臨床上,上頜竇的長度決定了上頜竇提升術的開窗數(shù)目,當此距離比較長時,上頜竇黏膜的剝離推高較困難且器械操作難度大,因此需要作兩三處開窗。上頜竇寬度較小時很容易確認鼻腔側黏膜的剝離,寬度較大加上牙槽骨吸收嚴重時,開窗部位較靠上方,鼻腔側的剝離比較困難。本研究結果顯示上頜竇內壁的近遠心距離的總平均值為(32.0±3.81)mm,上頜竇的寬度總平均值為(21.70±5.16)mm,這與徐梅等測量雙側上頜竇得到的結果基本符合。且本研究顯示不同性別、年齡段上頜竇內壁的近遠心距離和上頜竇的寬度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這與Ucbida等直接在尸體上測量得到的結果一致,即上頜竇的長度、寬度與年齡、性別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上頜竇內的分嵴是影響上頜竇提升術的另一重要解剖結構,該結構在1910年首先由學者Underwood所描述,有學者通過放射學檢查對該結構進行了間接研究。目前由于螺旋CT加三維重建技術的發(fā)展,很多學者應用CT對這一結構進行了準確詳細的研究。在上頜竇提升術時,由于上頜竇分嵴的存在增加了上頜竇黏膜穿孔的風險,手術方案需要充分考慮到這一解剖結構可能的影響。有關對上頜竇底壁分嵴的處理,Boyne等主張在手術過程中用骨鑿鑿斷后取出,以利于植入材料的植入。而有的學者主張通過調整上頜竇開窗的位置來避免分嵴折斷,他們建議若分嵴較高,則在分嵴的兩側分別進行開窗;若分嵴較低,則建議使用“W”形狀的開窗方法。有關上頜竇底壁分嵴的發(fā)生率,Gonzalez-Santana等得出的發(fā)生率分別為36.7%和25%,Kasabah等統(tǒng)計得出的結論為35.3%??傊?以上頜竇為研究對象進行統(tǒng)計的數(shù)值在13%-35.3%之間變化。本研究得出的發(fā)生率為33%,在此范圍之內。支配上頜竇的動脈有3條:上牙槽后動脈、眶下動脈和鼻后外側動脈,上牙槽后動脈和眶下動脈是上頜動脈的直接分支,而鼻后外側動脈則是來自上頜動脈的蝶腭動脈的分支。青年人和牙齒存在的人的上頜骨血管密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牙槽骨的萎縮,上頜骨的血液供應急劇下降,血管數(shù)量減少,直徑變窄。上頜竇外提升術是在剝離的上頜竇黏膜與牙槽骨之間植入成骨材料來增加骨質高度滿足種植體植入的需要。有學者指出上頜竇外提升術時植入材料的血液供應來自3條途徑:上牙槽后動脈和眶下動脈在骨內以及骨外的血管吻合、上頜竇黏膜的血管。因此,行上頜竇外提升術時需要十分小心上頜竇壁的血管以免損傷造成出血,并且影響植入材料的新骨形成以及與種植體的骨結合。傳統(tǒng)的平片難以顯示出上頜竇壁的血管,而錐形束CT則可以清晰顯示上頜壁血管的分布走行,有利于手術時避免血管的損傷,利于植入材料形成新骨并與種植體更好的達到骨結合??傊?從本研究結果來看,錐形束CT能全面準確反映上頜竇區(qū)域的解剖結構變異及特點,對上頜竇提升術前的全面評估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有效避免或降低上頜竇提升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上頜竇提升術前拍攝錐形束CT是非常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