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心性理論的提出_第1頁
中藥心性理論的提出_第2頁
中藥心性理論的提出_第3頁
中藥心性理論的提出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心性理論的提出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關于中醫(yī)藥的記載較少,但對中藥性質理論的介紹相對應,對后世草本研究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筆者對《內(nèi)經(jīng)》相關藥性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疏理,內(nèi)容涉及四氣、五味、歸經(jīng)、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等方面。1藥物的陰陽偏性四氣,是指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內(nèi)經(jīng)》中并沒有四氣的概念,只是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了“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說明《內(nèi)經(jīng)》對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性,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認識。并進一步總結了藥物的具體應用原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以及“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提示可運用藥物的陰陽偏性來治療人體的陰陽之偏。上述內(nèi)容已是藥物四氣理論的萌芽,在此基礎上,《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提出藥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并制訂了“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的原則,形成了基本的用藥規(guī)律,奠定了四氣理論的基礎。后世醫(yī)家在其基礎上又不斷發(fā)展和補充,使四氣理論逐步完善。2天食人以五氣所食,天食人以藥五味,是指藥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秲?nèi)經(jīng)》最早提出了五味的概念,如《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但《內(nèi)經(jīng)》中的五味多是指飲食的五味,并不是特定指藥物的五味。《內(nèi)經(jīng)》對五味的認識比較系統(tǒng),這些都是藥物五味理論的基礎,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論述:2.1味辛—五味與陰陽《素問·至真要大論》云:“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這是對五味陰陽屬性的具體描述,指出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2.2甜勝咸—五味與五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木生酸……辛勝酸,苦生心……咸勝苦,土生甘……酸勝肝,金生辛……苦勝辛,水生咸……甘勝咸?!边@是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闡明五味與五行的對應關系,并根據(jù)五行相克闡明五味的相克。2.3提出了“味化”的要求“治瀉”的思想《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指出了五味入胃后,各歸其所喜的臟腑?!鹅`樞·五味》也作了類似的歸納,指出“五味多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边@些都是后世創(chuàng)立五味與歸經(jīng)學說的理論來源?!秲?nèi)經(jīng)》還記錄了五味對五臟生理病理的影響,《素問·臟氣法時論》論述了人生理狀態(tài)下的五臟所苦和病理狀態(tài)下的五臟所欲,提出利用五味配伍來調和五臟。在生理狀態(tài)下,以五味來緩和五臟之偏,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在病理狀態(tài)下,以五味來治五臟之病:指出“病在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病在心……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病在脾……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病在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病在腎……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這里順其性為“補”,逆其性為“瀉”。2.5咸、酸、陰、清《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耎”,明確了五味各自的主要功效,后世又有所發(fā)揮,總結出辛能發(fā)散、行氣、行血;酸能收斂、固澀;甘能補益、緩急、調和;苦能泄下、燥濕、堅陰;咸能軟堅、瀉下。2.6多食咸則脈凝嘆之法《內(nèi)經(jīng)》認為不可過食五味,過食會損傷人體,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味過于酸則傷脾,過于咸則傷心,過于甘則傷腎,過于苦則傷脾胃,過于辛則傷筋脈?!端貑枴の迮K生成》還提出了“五傷”,也是此意,包括“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搞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秲?nèi)經(jīng)》還指出,慢性疾病應“禁”食五味,在《素問·宣明五氣》篇提出“五禁”,包括氣病禁辛,血病禁咸,骨病禁苦,肉病禁甘,筋病禁酸,“禁”此處為“無令多食”之意。并在《靈樞·五味篇》提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由上述內(nèi)容可知,《內(nèi)經(jīng)》對五味已作了較系統(tǒng)的歸納,在此基礎上,《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正式提出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對《黃帝內(nèi)經(jīng)》五味理論予以繼承和發(fā)展,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上多有發(fā)揮,逐漸發(fā)展為現(xiàn)在中藥藥性理論之一的五味理論。3氣入農(nóng)村具體論述的理論基礎《內(nèi)經(jīng)》中無藥物歸經(jīng)的直接論述,但是闡明了五色、五氣、五味與五臟的具體關系,此為藥物歸經(jīng)的理論基礎。如《素問·五臟生成》說:“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赤當心……青當肝……黃當脾……黑當腎?!贝耸俏迳胛迮K的具體論述。《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臭焦。中央黃色,入通于脾……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腎……其臭腐。”故有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之說,此為五氣入五臟具體論述。《素問·宣明五氣》說:“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靈樞·九針論》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此是五味入五臟的具體論述。其中,“五入”、“五走”的論述是后世藥物歸經(jīng)學說的重要理論依據(jù)。上述所論雖然不是講藥物,但其精神影響著后世本草學的發(fā)展,為歸經(jīng)學說的創(chuàng)立乃至形成提供了前期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金元時期張元素創(chuàng)藥物歸經(jīng)學說,到明清時期歸經(jīng)理論逐漸趨于成熟。4對人體機體升降檢驗《內(nèi)經(jīng)》中雖沒有藥物升降浮沉的具體記載,但已為藥物升降浮沉理論奠定了基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其中已蘊含著陰陽升降的思想。又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并說:“四者之有,而異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指出了氣機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一旦發(fā)生障礙就會產(chǎn)生疾病??沙霈F(xiàn)“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病癥。針對人體氣機升降出入功能紊亂的病理變化,《內(nèi)經(jīng)》提出可利用藥物氣味的升降浮沉之性進而治愈疾病。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文中所論氣味顯指藥物之氣味,氣味的厚薄使藥物產(chǎn)生了升降浮沉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又體現(xiàn)在其對機體的作用上,其中之泄、通、發(fā)泄、發(fā)熱等作用,就是藥物升降浮沉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由此可見,在《內(nèi)經(jīng)》中雖沒有明顯提出藥物有升降浮沉之性,但升降浮沉的思想已經(jīng)逐漸形成。以上論述是對氣味之升降浮沉作了簡明扼要的總結,后世以此作為藥物升降浮沉的重要依據(jù)。在上述理論思維的影響下,金·張元素根據(jù)《內(nèi)經(jīng)》運氣七篇中關于氣機“升降浮沉”的理論,正式提出藥物升降浮沉學說。自此,升降浮沉理論便逐漸成為臨床選藥組方的基本原則之一,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5化療、治療之藥:各病有異《內(nèi)經(jīng)》中,有“有毒無毒”的最早記載。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蓖醣?“大毒之性烈,其為傷為多。小毒之性和,其為傷也少。常毒之性,減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傷可知也。故至約必止之,以待來證爾。然無毒之性,性雖和平,久而多之,則氣有偏勝,則有偏絕,久攻之則臟氣偏弱,即弱且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