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個人的法律控制_第1頁
危險個人的法律控制_第2頁
危險個人的法律控制_第3頁
危險個人的法律控制_第4頁
危險個人的法律控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危險個人的法律控制

從精神病學、犯罪學和刑法的發(fā)展歷史來看,危險個人的概念有著初步的影響。正如法國哲學家??滤?“就這樣,危險個人的主題被銘記在精神病學和司法機構之中。在19世紀和20世紀,刑罰實踐以及刑罰理論日益傾向以危險個人作為懲罰性干預的主要目標。19世紀的精神病學也將更加傾向于尋求發(fā)現(xiàn)那些標志著危險個人的病理性特征:道德錯亂、本能錯亂以及生物退化?!闭\然,危險個人的產生,一方面為社會穩(wěn)定帶來了威脅,增加了社會受侵害的風險,但另一方面它也促進了社會治理方式的改變,導致刑法知識體系的轉型,加速了社會防衛(wèi)措施的變革。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尖銳復雜,危險個人不斷出現(xiàn),并嚴重威脅著社會安全,而由于缺乏對于危險個人理論的充分研究,致使現(xiàn)行的處分措施疲軟乏力,由危險個人引發(fā)的惡性事件時有發(fā)生,危害巨大。那么,哪些人可以稱得上是危險個人,如何界定危險個人就成為擺在法學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安荒艽_定哪些人可以稱得上是‘危險個人’,勞動教養(yǎng)立法的規(guī)制對象就缺乏。不能確定矯正對象,立法從何談起?如果匆忙立法,必然對矯正對象的確定過寬或者過嚴,將來法律執(zhí)行的實際后果就是:要么對社會不利,要么使被矯正人受害?!笨v觀我國有關危險個人的刑事法理論,多集中于對引進保安處分制度的研究,鮮有對于保安處分規(guī)制對象的危險個人概念及基本理論問題的問津。因為對危險個人缺乏明確的認識,對危險個人的法律控制以及勞動教養(yǎng)制度的改革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基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對危險概念的分析,立足于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界定危險個人的概念。一、近代法律的定性—危險個人之危險的含義從語義上講,危險是指“艱危險惡,不安全。謂有可能導致災難或失敗。”而在刑法學中,危險作為一個基礎性概念,雖然也包含了“導致危害的可能性”的含義,但基于對處罰根據的不同認識,將其進一步區(qū)分為行為人危險和行為危險。前者是指行為人的危險性格或人身危險性;后者是指行為對法益造成損害的可能性。本文所探討的危險個人之危險即為行為人危險。行為人危險的概念源于刑事近代學派的理論。他們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反對古典學派的自由意志理論,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根本沒有意志自由,意志自由是一種幻想,人的行為是受人類、自然和社會因素所決定。他們還認為,犯罪人承擔刑事責任并非道義上應受譴責,而是出于防衛(wèi)社會的需要。正如日本刑法學家久禮田益喜所指出的那樣:“犯罪是危害吾人之社會生活的行為,犯罪人的責任在于實施此害惡事實本身,決不是在于犯罪人之自由意思的原因(社會責任論)?!被诖死碚?近代派學者提出了“應受懲罰的不是行為而是行為人”的觀點,同時認為“刑罰是與行為人的人格性相聯(lián)系的,同時刑罰是由行為人對社會的危害性及其程度決定的。行為人不是因為實施了一個行為而有罪,而是因為他是‘一個這樣的人’而成為法定責難的對象。”學者普林斯指出:“這樣一來,我們把以前沒有弄清楚的一個概念,即犯罪人的危險狀態(tài)的概念,提到了首要地位,用危險狀態(tài)代替了被禁止的一定行為的專有概念。換句話說,孤立地看,所犯的罪行可能比犯這種罪的主體的危險性小。如果不注意主體固有的特性,而對犯這種違法行為的人加以懲罰,就可能是完全虛妄的方法。”從此,近代學派以消除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為手段,防衛(wèi)社會為目的,成功地將刑法研究的中心由行為轉向了行為人。他們非常重視行為人的性格、人格、意思及動機等主觀要素,認為雖然認定犯罪離不開犯罪行為,但這種行為與行為主體緊密聯(lián)系,它是行為人的行為,是受行為人的動機、意思等主觀因素決定的。犯罪是行為人基于其社會危險性格實施侵害法律所保護的利益的行為。因此,刑事責任的本質并非取決于犯罪人的行為,而是取決于其人格。犯罪行為作為犯罪人格的征表,不應作為刑罰的根據,而應以犯罪人的性格、惡性、反社會性或危險性的強弱為標準,對犯罪人進行分類,并據此實行刑罰的個別化,從而達到矯正其行為,消除其人身危險性,保衛(wèi)社會的目的。二、危險個人的法律界定對危險個人的界定是刑法學及犯罪學中基本的理論問題,關乎當前勞動教養(yǎng)制度的改革及違法行為的矯治,關乎危險個人的權利保障,關乎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但目前,國內關于危險個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要給危險個人下一個科學、全面、合理的定義確實困難,而作為犯罪預防的基本范疇,明確其內涵及外延又不可避免。筆者以為,界定危險個人應遵循以下指導思想:第一,研究危險個人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消除危險個人本身存在的危險性,預防犯罪,因而應從刑法學和犯罪預防的角度界定危險個人,不能僅局限于刑法的視野;第二,界定危險個人時應注意考慮主客觀因素,以準確概括其特征,并與相關概念相區(qū)別;第三,各國的法律制度不同,針對危險個人制定的法律制度有所差異,應立足于我國的法律實踐界定危險個人,不應照搬國外的法律制度。借鑒國外危險個人的法律制度并結合我國的法律實踐,筆者認為,所謂危險個人,是指基于環(huán)境或個體因素的作用形成了犯罪人格,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并存在繼續(xù)實施違法行為可能性的個體。該概念包含以下內容:(一)人身危險性的概念人身危險性是指行為人實施犯罪的可能性,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身危險性既包括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也包括具有犯罪傾向的人初犯的可能性;狹義的人身危險性僅指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危險個人的人身危險性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從主體上看,它僅僅是指實施了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并不包括沒有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即危險個人所具有的人身危險性為狹義的人身危險性,是行為人再次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可能性。二是從內容上看,它是指一種再犯的可能性。這表明行為人已經實施了一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應當受到刑事或行政制裁,并存在繼續(xù)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可能性。三是從目的上看,人身危險性雖然體現(xiàn)了行為人的人身特征,與行為人的特定的人格相聯(lián)系,但其目的并非在于懲罰行為人,而是在于盯住個人,保衛(wèi)社會。易言之,對于人身危險性的研究,從根本上講,是為了通過制裁措施的適用而遏制行為人不再犯罪。這種制裁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懲罰已然之罪,而主要在于前瞻犯罪的可能,并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犯罪。因為人身危險性具有可預測性,可以通過危險個人實施危害行為的動機、目的、罪過形態(tài)等個性心理因素,有無前科、實施違法行為的起因、手段、后果及行為后的表現(xiàn)等客觀因素以及個人生活經歷、受教育、職業(yè)狀況等其他因素綜合衡量判斷。(二)危險個人的實施控制危害社會的行為既包括輕微的違法行為,也包括嚴重的犯罪行為。如果沒有現(xiàn)實的危害行為,一般不能認定其為危險個人。之所以需要以實施一定的違法行為作為認定標準,是因為一定的違法事實不僅是危險個人所具有的人身危險性的客觀外在表現(xiàn),而且,其作為一個獨立的標準,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可以有效防止無辜者被隨意貼上危險個人的“標簽”,并制約自由裁量權的任意行使,從而在公民的人身自由權與公權力之間添設一道安全的法律屏障。至于危害行為的具體種類和程度則需要根據我國社會治安狀況和國家對于危險個人實施控制機構的規(guī)模和物質條件情況在立法上做出適當和具體的規(guī)定。當前,我國存在大量的反復違法或者犯罪、屢教不改的人員,對社會具有高度危險的精神病人以及需要教育保護的未成年違法者。這些人的存在,一方面給家庭、他人以及自身帶來了巨大的危害,使社會安全穩(wěn)定受到了很大威脅;另一方面如果不對這些人進行法律控制,其自身的權利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從維護社會穩(wěn)定、預防犯罪、保障社會大眾安全以及危險個人的權利出發(fā),應當對這些人進行法律控制。在決定采取控制措施時,既要考慮到已有行為造成的危害,又要預見到未來再次實施危害行為的可能性,以滿足預防犯罪的要求;實施法律控制時,要根據危險個人的不同人身危險性,區(qū)別對待,實現(xiàn)處罰的個別化,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從各國法律規(guī)定來看,通常將下列幾種人規(guī)定為危險個人:一是無責任能力和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二是特殊危險者,主要指累犯、常習犯和常業(yè)犯;三是刑罰不適應者,主要指嗜酒者、嗜毒者、習慣性賣淫者等;四是未成年犯。借鑒國外的規(guī)定,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以為應將以下人員列為危險個人:一是具有再次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精神病人;二是犯罪情節(jié)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但受過限制人身自由強制措施或處罰的人;三是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家長或監(jiān)護人無法管教的人;四是違反治安管理法規(guī)不夠刑事處罰,多次受過限制人身自由強制措施或處罰的人;五是雖不夠成犯罪,但嚴重危害社會的違法者,主要包括吸毒成癮者和屢次賣淫人員。危險個人的客觀表現(xiàn)是認定其主觀狀態(tài)的重要根據,只有從客觀表現(xiàn)的角度來規(guī)范法律措施的適用,才能使法律控制措施有明確的標準可循,防止其落入人治的窠臼。(三)犯罪人格的特征所謂犯罪人格是指個體所具有的促使其實施犯罪行為的反社會心理。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犯罪人格具有反社會性。反社會性表現(xiàn)為個體缺乏道德意識,缺乏責任感及罪惡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冷漠無情,自我控制能力差,易沖動,行為不計后果。第二,犯罪人格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犯罪人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長期的積累過程,大多在形成后比較穩(wěn)定,持續(xù)時間長,難以改變。第三,犯罪人格具有犯罪的可能性。具有犯罪人格的個體具備了實施犯罪的潛在可能性,“對社會而言,不啻構成一種威脅,以故具有實施犯罪可能性之性格,亦稱為社會危險性”。第四,犯罪人格具有可預測性。雖然犯罪人格是一種特定的心理特征,但畢竟是一種客觀存在,通過科學的方法同樣可以進行預測。目前,國際上主要采用投射測驗、自陳量表、主體測驗和行為評估技術進行人格測評。我國學者運用自陳量表和結構性訪談方式,對犯罪人格進行預測,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危險個人所具有的這種犯罪人格,往往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受環(huán)境因素、個體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1.個體層面: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作用,發(fā)展個體人格環(huán)境是人們所處的外部世界。環(huán)境因素包括家庭、學校、鄰里、婚姻、職業(yè)等社會環(huán)境因素。在社會化過程中,個體首先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在家庭,特別是父母的正確引導下,個體正常的心理需求結構、道德標準及價值觀念開始形成,并逐步內化為其社會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同時,個體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知識、逐漸掌握適應社會的生活技能,為今后的美好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倘若個體生活在破裂或缺陷家庭,并且家庭未能充分發(fā)揮教育子女的職能,就會影響個體正常的人格形成,使其缺乏責任心、同情心、自信心,形成孤僻、冷漠、憂郁、自卑的性格,從而極易形成犯罪人格,同時其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將大大降低,正常的社會化過程將無法完成。其次,學校教育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學校不僅承擔著發(fā)展學生智力、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任務,而且還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與社會相適應的價值體系與行為模式,以使其成為好公民、社會有用之才的重任。因此,學校教育應立足于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素質,充分發(fā)揮學校的社會化功能,避免只注重學生智力的培養(yǎng),忽視思想品德、規(guī)范意識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性格,順利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生活。此外,不良的鄰里關系、缺乏感情的婚姻生活及管理混亂、誘惑強烈的職業(yè)環(huán)境等,都可能成為促使犯罪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2.遺傳因素的存在是限制犯罪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犯罪人格的形成不僅受客觀因素的影響,而且更離不開作為載體的個人,個體因素是犯罪人格形成的基礎。個體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生理、心理因素。遺傳因素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礎,并為人格的發(fā)展提供可能性或遺傳潛勢。事實證明,“不存在遺傳的侵犯本能,但存在對不同情況的各種復雜行為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遺傳結構影響的?;蛱峁┝饲址感陨踔帘┝π孕袨榈臐撛诳赡苄??!笨梢?犯罪雖然不能遺傳,但面對復雜情形的應變能力及情緒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遺傳的。“有兩種素質在某種程度上作為遺傳的因子促成了犯罪行為的發(fā)生。這就是智力和個性。大量的研究都表明,這些基因遺傳得越多,那么它們彼此間在智力和個性方面也就越相似?!币虼?遺傳是影響犯罪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生理、心理方面的個體因素對犯罪人格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智力上的缺陷會影響個體的認知能力、意志控制力及情緒體驗,容易造成個體在認知、需求、情感等方面產生偏差,從而導致犯罪人格;二是身體上的缺陷往往限制了個體的發(fā)展,使其行動、能力受限,這樣就使其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于略勢,產生生存壓力,極易形成自卑心理,以致產生犯罪人格;三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異常會影響個體正常反應客觀世界的心理活動,導致識別判斷事物的能力及控制能力降低,形成犯罪人格;四是人格發(fā)展過程的不成熟或畸形,形成個體以不良的方式持久對待周圍環(huán)境和作出極度的情感反應,社交及職業(yè)功能嚴重受損,甚至與社會發(fā)生沖突,發(fā)展成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進而形成犯罪人格。此外,內分泌失調,物質代謝異常也會導致個體的情緒、意志甚至理智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人格障礙,形成犯罪人格。3.危險個人的犯罪人格形成因素及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危險個人所具有的犯罪人格形成于環(huán)境因素與個體因素,但這些因素之間并不是簡單機械地組合,或者是單獨、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彼此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結果。正如日本刑法學家西原春夫所言:“一定的遺傳素質和環(huán)境相結合,就會不斷地產生一定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又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最終產生欲求?!蓖瑫r,這些因素的聯(lián)系和作用不是并列的,而是分主次的。其中,個體因素是犯罪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物質條件,而社會環(huán)境則對其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個體因素不是一個簡單、被動的客體,而是一個具有能動性和選擇性的主體。在危險個人的犯罪人格形成過程中,不良心理因素對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不良因素加以積極能動的反應、吸收,對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也側重于有利于犯罪實施的一面,使其心理持續(xù)向不良的方向轉化,以致形成犯罪人格。環(huán)境因素是犯罪人格形成的外部動力,即個體的生理、心理因素在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下,與外界環(huán)境因素相互影響,導致犯罪人格的形成。在特殊的情況下,環(huán)境因素也直接推動了犯罪人格的形成,這在偶犯、初犯犯罪心理的形成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特別是當個體不良生理、心理因素受到外界出現(xiàn)的有利于犯罪條件的強烈刺激的情況下,個體心理常常會發(fā)生突變,極易形成犯罪人格,從而實施犯罪。因此,這也因應了犯罪學家的斷言:“除非認為犯罪是特定生理和心理結構在特定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作用的結果,不能對犯罪作出任何其他科學解釋?!比?、危險個體的概念產生于犯罪人理論的危險個人概念,在英語中稱為dangerousindividual,有學者譯為“危險個體”,與之相關的概念還有危險犯、治安高危人員、重點人口等。為避免相關概念之間的混淆,準確識別危險個人,正確適用法律,應注意將危險個人與危險犯、治安高危人員及重點人口相區(qū)別。(一)危險個人的危險危險個人與危險犯都是以危害社會的可能性的存在為前提,對社會尚未造成實際的損害,但兩者存在本質的區(qū)別:危險犯是指以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法律規(guī)定的發(fā)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危險狀態(tài)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顯而易見,危險犯中的危險指的是行為危險,準確地講,是危險行為所引起的危險狀態(tài),尚未造成危害結果,如果已經造成了實際的危害結果,則構成實害犯,而不是危險犯,因此,危險犯對應的是實害犯;而危險個人中的危險指的是具有犯罪人格的行為人危險,是指行為人的危險性格或人身危險性。一旦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構成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