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教-案_第1頁
國-際-金-融-教-案_第2頁
國-際-金-融-教-案_第3頁
國-際-金-融-教-案_第4頁
國-際-金-融-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際金融教案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高長法二零零九年二月緒言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對外經濟關系日益開展。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到達1.65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進出口貿易總額1.15萬億美元,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后的第三貿易大國。2001年中國參加WTO,經濟全球化開展趨勢突出,2006年參加WTO五年過渡期滿后,中國金融業(yè)全面對外開放。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2023年由次貸危機引發(fā)美國金融危機并迅速將危機傳導到世界各國,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到目前還未走出危機。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個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美國在200多年前還是不毛之地,但在擺脫英國殖民統(tǒng)治之后,通過積極開展對外貿易、資金往來、勞務轉移、科技、文化交流等成為世界上最興旺的資本主義國家?!岸?zhàn)〞中,日本經濟遭到消滅性的破壞,而戰(zhàn)后充分利用外國資本和技術,開辟國外市場,利用國外資源,僅用了不到20年時間就成為舉世矚目的經濟大國。所以,堅持對外開放,開展對外經濟,不僅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國實現現代化的普遍經驗。一、國際金融的研究對象一切科學研究的目的,都在于揭示客觀規(guī)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毛澤東同志指出:“科學研究的區(qū)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了某一科學的對象。〞〔《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84頁〕國際金融的研究對象,國內外學者眾說紛紜,我們選擇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介紹。1、國內長期以來代表性的觀點。國際金融的研究對象是國際經濟學的貨幣面,即國際間的貨幣金融關系。如陳彪如先生所著的《國際金融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序言中,認為國際金融“應以國際間的貨幣金融關系作為研究的對象,既要說明國際范圍金融活動的主要問題,又要闡述國際間貨幣和借貸資本運動的規(guī)律。〞錢榮堃先生主編的《國際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中,認為“國際金融學研究的是國際間的貨幣關系和金融活動。〞這種觀點有其合理之處,國際收支、匯率、國際儲藏、國際貨幣體系等國際金融中的重要問題,確實是國際間經濟交往中的貨幣金融現象。但是,現實的開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勢的快速變化,有很多新問題在原有框架內難以解釋,這主要表達在以下三個方面:〔1〕與貨幣銀行學的關系問題。研究一國國內的貨幣金融問題的學科是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只不過是貨幣銀行學中有關問題在國際范圍的自然延伸。問題在于:隨著各國經濟開放度越來越大,原有的貨幣銀行學與國際金融學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現在的貨幣銀行學也研究開放經濟下的貨幣金融問題,因此有人認為,只要在貨幣銀行學各局部中加上“涉外〞的相應內容,就可以把國際金融的內容涵蓋在貨幣銀行學中?!?〕與現實情況的比照問題。一門學科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充分反響和指導現實問題。現在看來,很多一直屬于國際金融研究范圍的問題,已不再單純是一國涉外的或存在于國際間的貨幣金融問題,而是更多地與一國經濟內部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還涉及到經濟學的各個學科部門。以近年來備受重視的貨幣危機問題為例,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指出,政府提高利率是遏制投機、維持本幣匯率穩(wěn)定的有效手段,但是這樣做會對國內經濟造成很大損害,貨幣危機是否發(fā)生取決于政府通過兩害相較來決定是否放棄提高利率以維持匯率。因此,現實的開展要求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的學科間的界限。〔3〕與國際上學科開展的協(xié)調問題。西方國家國際金融學等學科的開展在近年來呈現很多新的動向。原有的匯率、國際收支等問題已被納入開放宏觀經濟學框架內予以考察,甚至有的學者干脆用國際宏觀經濟學或開放宏觀經濟學的名稱來取代國際金融學。相當多的不局限于國際間的貨幣金融領域的問題,被公認為國際金融學的組成局部。如現代國際金融學政策分析基石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它的主題是開放條件下一國內部的經濟政策效力問題,并且財政政策的分析是其重要組成局部。2、對傳統(tǒng)觀點提出批評的是復旦大學姜波克先生和楊長江先生他們提出如下觀點:“國際金融是從貨幣金融角度研究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獨立學科。〞“所謂內外均衡是指既保持經濟體自身的穩(wěn)定開展,又使經濟體的對外開放處于合理狀態(tài)之中,是開放條件下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個重要目標。〞二、國際金融的特點各國經濟開展的歷史證明,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與世隔絕地自我開展。閉關鎖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任何一個國家要振興自己的經濟,都必須開展對外經濟關系。一國對外經濟關系的開展,必然引起國際金融關系的開展。國際金融與一國國內金融密切相關,同時又存在很大區(qū)別。1、國際間商品、勞務交換擴大,使貨幣信用關系國際化。國際金融起源于國際貿易。國際貿易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商品〔勞務〕的交換。19世紀中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工場手工業(yè)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的開展,形成了統(tǒng)一的世界市場。20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生產國際化進一步開展,國際貿易空前繁榮,資本輸出迅猛增長,由此引起國際金融的蓬勃開展。所以說,以貨幣為媒介的國家之間的商品〔勞務〕交換是國際金融產生的根底,隨著國際貿易和和世界市場的開展,原來在一國國內的商業(yè)信用、銀行信用、國家信用擴展到世界范圍,形成國際信用。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反過來,又有力地促進了國際經貿的開展,并突破原有的效勞于生產和貿易的格局,日益成為一種獨立的國際經濟活動。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日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中最活潑、最重要的因素。1985年,世界金融市場的國際資本流量已達75萬億美元,是世界商品〔勞務〕流轉量的25倍;世界外匯市場的外匯交易額為37.5萬億美元,是世界商品勞務流轉量的12.5倍。2、以外匯作為國際支付手段。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往來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的清償,不能直接以本國貨幣支付。按照世界貨幣理論,各國之間的貨幣收支必須用黃金進行結算。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只有當一國國際收支差額無法解決時,才不得不以黃金作為最后的結算手段。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是由債務國把黃金運送給債權國,而是在世界市場上出售黃金,取得所需要的外國貨幣,以這種貨幣進行抵償。在國際經濟交往中這種外國貨幣就充當國際支付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外國貨幣都能起到這種支付手段作用,只有在國際市場上自由買賣的貨幣,或按照支付協(xié)定所規(guī)定使用的貨幣,才能成為國際支付手段。這種“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用于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就是外匯。〞外匯是國際間貨幣收支的產物,同時又影響著國際間收支往來的關系,這是國際金融活動不同于國內金融活動的一個明顯的特點。3、不以任何主權國家法律為準繩。一國國內金融,如貨幣發(fā)行與流通、資金收付與調撥、貴金屬買賣、信貸的發(fā)放與歸還、債權債務的形成與消失、國家、企業(yè)、個人相互間的結算等,都受到該國統(tǒng)一的金融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而國際金融中有關各國貨幣相互兌換的匯率、資金的流出流入、貴金屬的轉移等等,涉及不同國家不同的法律、條例以及國際慣例和國際協(xié)商制定的各種條約、協(xié)定等。由于各國歷史開展過程、社會制度演變、經濟力量強弱、開展水平差異等,往往使不同國家在對外經濟關系及金融關系中采取的方針政策差異很大,有時甚至產生十分劇烈的矛盾和沖突。國際金融和國內金融相比,牽扯面更廣、關系更復雜。因此,國際金融是以國際慣例和國際公約以及條約為依據的。4、有更大的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國際金融是一種全球性的經濟活動,它與世界經濟的其他經濟關系相互交織,錯綜復雜、千變萬化,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國政局的動亂,世界政局的變動,往往會引起匯率的變動。匯率的變動使得貨幣收付會給其中一方帶來損失,進而影響一國的進出口,造成一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匯率問題反映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有時會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或國內各社會集團之間的政治經濟斗爭的一個鋒利問題。國際結算是具體辦理各國間貨幣資金往來收付的業(yè)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國際金融業(yè)務,涉及許多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在國際結算中,對貨幣幣種、支付方式、支付條件和結算方法的選擇是否適當,往往會對國家造成利弊得失。各國都力爭采取對本國最為有力的國際結算方式。國際收支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如果數額巨大而又長期持續(xù)存在,都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各國政府都采取種種干預措施,力求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長期以來,許多國家國際收支不平衡和各國為調節(jié)和改善國際收支而產生矛盾和斗爭?!岸?zhàn)〞以來,由于科技進步,現代通訊手段的開展,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擴展,國際金融領域某一方面的變動往往會對另一國以致對世界的政治、經濟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一個市場發(fā)生動亂,甚至世界某一角落政治局勢變化,也會迅速反映到國際金融市場,涉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所以,國際金融是世界經濟最為敏感的局部,有較大的經濟和政治風險。1995年英國老牌的投資銀行---巴林銀行倒閉,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7年4月爆發(fā)的美國次貸危機以致2023年9月引發(fā)全球金融危機都充分說明了國際金融的風險性。5、國際金融是一國宏觀經濟開展的重要的調控工具。“二戰(zhàn)〞后世界各國的實踐證明:哪個國家把對外經濟關系放在重要位置,把國內經濟建設和國際經濟關系聯系起來,哪個國家的經濟開展就快。同時在對外經濟關系中,國際貿易已不再是促進國際經濟開展的唯一因素,而國際金融和國際資本流動那么成為世界經濟開展的主要動力。一國經濟的成敗,不僅取決于本國宏觀經濟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確,而更重要的是取決于能否善于利用世界經濟的開展,增強本國經濟的競爭能力。因此,世界各國都把國際金融作為一個重要的宏觀調控工具加以運用,以實現宏觀經濟增長、物價穩(wěn)定、充分就業(yè)和國際收支平衡的宏觀經濟目標。比方日本自60年代開始對外投資中有60%是以開拓海外市場為目的的。在國外投資建立子公司,子公司源源不斷地購置本國產品,從而推動本國產品出口貿易和本國經濟的開展。世界充滿了競爭,世界在競爭中開展。近代社會國家競爭的重點可以分為三次。第一次競爭是初級產品和資源的競爭。由于當時世界上沒有一個開放的市場,出現了殖民統(tǒng)治和戰(zhàn)爭,世界列強用強制性的手段獲得了工業(yè)化所需要的原材料。第二次競爭是在世界各民族紛紛獨立之后,世界市場不斷形成的前提下的工業(yè)品的競爭。典型的是日本產品在世界市場占有很大比重,以此支撐了日本戰(zhàn)后經濟的開展。第三次競爭是金融業(yè)的競爭。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金融資本統(tǒng)治工業(yè)資本,21世紀金融業(yè)尤其是金融創(chuàng)新的競爭將會成為一個重點。三、美國2007年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Corp〕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的爆發(fā)。隨后,這場危機沒有按照人們最初的想象逐步化解,而是演變成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和經濟危機。〔一〕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及其特征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20多年的繁榮,被稱為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的全盛時期。但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持續(xù)性的生產過剩和利潤率低迷,導致了失業(yè)和通貨膨脹并存的“滯漲〞局面,凱恩斯主義在“滯漲〞問題面前失效了。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出現了一系列深刻的重要轉變:一是是經濟結構的信息化或后工業(yè)化,效勞業(yè)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二是經濟的全球化特別是資本的全球化。三是資本虛擬化或金融化,虛擬經濟相對于實體經濟急劇膨脹。四是新自由主義化,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國家干預最小化為核心的政策獲得了支配地位。上述四個方面的變化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信息化技術賦予資本以高度的流動性和靈活性,為資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技術根底和物質條件;新自由主義政策取消和縮減了國家和社會對資本逐利活動的各種限制,為資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制度根底和政策保障;全球化和金融化那么使資本擺脫了國家主權的制約和物質形態(tài)的束縛,為資本的運動創(chuàng)造了更到的空間和更有效地形式。與經濟根底的上述變化相適應的是政治的保守主義化或保守主義運動,把美國帶回到大危機前由少數富豪統(tǒng)治的時代。這些變化標志著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開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主義化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經濟開展新階段最重要的變化發(fā)生于金融資本之中?!敖鹑谫Y本〞這一概念最早由拉法格提出,希法亭首先對金融資本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希法亭指出:“產業(yè)資本的一個不斷增長的局部不屬于使用它的產業(yè)資本家了。他們只有通過代表同他們相對立的所有者的銀行,才能獲得對資本的支配。另一方面,銀行業(yè)不得不把它們資本的一個不斷增長的局部固定在產業(yè)之中。因此,銀行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變?yōu)楫a業(yè)資本家。我把通過這種途徑實際轉化為產業(yè)資本的銀行資本,即貨幣形式的資本,稱為金融資本。〞“金融資本,即歸銀行支配和產業(yè)資本家使用的資本。〞〔希法亭:《金融資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第252、253頁〕列寧認為希法亭的定義沒有指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開展到了會導致而且已經導致壟斷的高度,他對金融資本的概念作了更科學的解釋,指出金融資本是銀行壟斷資本與工業(yè)壟斷資本的融合,金融資本既可以以銀行壟斷資本為中心組成,也可以以工業(yè)壟斷資本為中心組成?!吧a的集中;從集中生長起來的壟斷;銀行和工業(yè)日益融合或者說長合在一起,—這就是金融資本產生的歷史和這一概念的內容。〞〔《列寧選集》,3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13頁〕從當前角度看,列寧的定義仍然是科學的,但應根據現實情況對其加以開展。當今的金融資本,在國家與企業(yè)經濟活動中日益占據壟斷地位。資本在追求最大利潤的本性中所生出的排他性和獨占性,決定了在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開展到較高程度時,必然形成大資本的壟斷。壟斷資本有多種形式,最簡單的形式是短期價格協(xié)定,一般的形式是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而典型形式或最高形式是金融資本或者金融壟斷資本。這一概括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出借資本所有權享有剩余索取權利益〔股息、利息、分紅等收入〕的食利性資本,包括股票、公司債券、國債、貸款,金融衍生工具等食利性金融資本,這種含義的金融資本是狹義的或純粹的金融資本。二是指食利性資本與產業(yè)資本的結合,金融資本對經濟生活的控制,這就是列寧所說的金融資本或金融壟斷資本。這兩個方面是統(tǒng)一的。那么,金融壟斷資本的支配地位的新開展表現在什么地方呢?從微觀層面看,由于金融機構及金融業(yè)迅速開展,非金融企業(yè)通過銀行借貸、證券市場等籌集的金融業(yè)總量在金融資本內部趕超產業(yè)資本并占據優(yōu)勢地位,企業(yè)利潤來源越來越以金融業(yè)資本為主,即金融資本在微觀層面占據壟斷地位;從宏觀層面看,在一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金融部門相對于實體經濟部門膨脹,金融業(yè)利潤在利潤總量中比重上升甚至超過產業(yè)資本利潤,經濟活動以金融資本為主,各國間實物和效勞貿易居于次要地位,即金融資本在宏觀層面占據壟斷地位。這種在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占據壟斷地位的金融資本,把它稱為金融壟斷資本。金融壟斷資本以興旺資本主義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霸權為后盾,在國際范圍內大肆擴張,金融資本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和控制更為明顯,金融資本開展成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資本主義經濟的開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征:1、資本的金融化和虛擬化資本的金融化過程也就是資本的虛擬化過程。什么是虛擬資本?馬克思第一個對虛擬資本作出科學界定和系統(tǒng)分析,并將虛擬資本的開展過程與金融危機聯系起來。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指能夠定期帶來收入的、以有價證券形式表現的資本?!吧①Y本的形式造成這樣的結果:每一個確定的和有規(guī)那么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資本的利息,而不管這種收入是不是由資本生出〞〔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526頁〕。在資本主義早期,典型的虛擬資本形式是股票、債券以及商業(yè)票據,它們產生的根源在于企業(yè)資本規(guī)模的擴大以及商業(yè)流通的開展,但能夠脫離生產和商業(yè)的束縛獲得相對獨立的運動。這些虛擬資本首先被視為一種資本的存在形式,因為它們是以貨幣等形式存在的現實資本的所有權或債權證書,證明一定數量的現實資本歸證書的持有人所有,持有者可以憑證書定期獲得收入,也可以出售證書以換取現實的貨幣資本,并帶來高于票面金額的價值增值。從這個意義上說,虛擬資本仍然依賴于實體資本,其價值大小決定于實體資本的狀況。另外,這些證書本身并沒有價值,只是一紙用于證明現實資本所有權的憑證,是“現實資本的紙制復本〞〔同上,第540頁〕,這種證書因其能夠帶來規(guī)那么的貨幣收入而被人們虛擬化為資本,即虛擬資本。虛擬資本是一種資本商品,具有資本和商品的雙重屬性。虛擬資本特殊的運動規(guī)律極大地滿足了資本家通過賭博投機實現價值增值的要求。一方面,“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作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別人的資本,別人的財產,從而別人的勞動的權利〞〔同上,第496頁〕,實際上這就是所謂的“金融杠桿化〞;另一方面,“因為財產在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運動和轉移就純粹變成了交易所賭博的結果〞〔同上,第497頁〕。當金融市場的賭博投機使得金融杠桿化的比例不斷提高,以致虛擬資本商品過剩嚴重,金融市場就變得非常脆弱,一旦貨幣發(fā)生緊縮,將導致債務支付鏈條斷裂,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就不可防止。盡管金融化的定義各種各樣,但金融化過程所引發(fā)的現象是不可否認的。據統(tǒng)計,2000年底全球虛擬經濟的規(guī)模到達160萬億美元,而當年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只有30萬億美元,即虛擬經濟的規(guī)模相當于實體經濟的5倍。據報道,2023年衍生品總規(guī)模高達530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40倍。不僅金融部門相對于實體經濟部門不斷擴張,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而且在非金融企業(yè)擁有的資本中,金融業(yè)資本相對于產業(yè)資本的比重也在上升,金融部門在國內利潤中所占的比重,來自金融業(yè)的利潤在企業(yè)利潤中所占的比重均在不斷上升。美國金融業(yè)利潤在國內總利潤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2006年高達30.56%,而同期包括制造業(yè)、運輸業(yè)和信息業(yè)等在內的非金融業(yè)利潤的比重那么大幅下降,曾一度降到54%以下。金融化趨勢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結果。一方面,隨著資本積累的開展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實體經濟的利潤率下降,過剩資本不得不從產業(yè)部門轉向流動性更高的金融部門。金融部門雖然不創(chuàng)造價值,但可以依靠吸收更多資本投入形成金融泡沫而獲利,于是金融部門受到了這些逐利資本的青睞。另一方面,只有在金融資本這一形態(tài)上,資本才完全擺脫了物質形態(tài)的束縛,獲得了最大限度的自主權和靈活性,才能最充分的表現出其最大限度追求價值增值的本性。2、金融資本的支配性地位金融資本的支配性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非金融企業(yè)中金融業(yè)資本相對于產業(yè)資本的比重明顯上升。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生產過剩背景下,隨著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許多從事事業(yè)的企業(yè)開始將經營活動重心轉移到金融領域。他們或者開展消費信貸業(yè)務,或者開展租賃業(yè)務、發(fā)行股票或債券進行融資等等,使得企業(yè)中金融業(yè)資本相對于產業(yè)資本的比重大大上升。據統(tǒng)計,美國非金融企業(yè)擁有的金融資本與產業(yè)資本的比率,20世紀60年代缺乏40%,到了2001年那么飆升到90%。以通用電器〔GE〕為例,2002年其下屬的GE金融公司的總資產到達近5000億美元,在通用電器中占85.15%。二是非金融企業(yè)的利潤中來自金融業(yè)的比重大幅度提升。非金融企業(yè)將資本從利潤率低的生產部門抽離,投入到利潤率高的金融業(yè)務中,且這一比例越來越高,這必定帶來此類企業(yè)利潤來源的變化,使得金融資本成為當代資本主義企業(yè)獲取高額利潤的主體。以通用電器為例,2002年,其下屬的GE金融公司的收入為545億美元,占GE總收入的41%;凈利潤為36億美元,GE金融公司對集團的利潤奉獻率超過40%。金融業(yè)務已經成為GE快速、高效增長的主要源泉,被譽為GE的利潤增長機器。3、金融資本的全球化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全球化迅猛開展。經濟全球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生產和貿易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的根底,而金融全球化那么是生產和貿易全球化的集中表達。金融資本的流動是跨國資本流動的主要形式。全球跨國金融壟斷資本流動規(guī)模從1990年的1萬多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8.2萬億美元,占全部跨國資本的85%。4、金融資本借助美元的霸權地位進行擴張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沒有黃金支撐的美元可以隨心所欲的發(fā)行,成為國際結算、支付和儲藏的主要貨幣,確立了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和霸權地位。金融化的開展使美國的產業(yè)結構日益呈現出“效勞化〞或“后工業(yè)化〞的趨勢,導致世界經濟體系嚴重失衡,表現:美國主要生產沒有實物支持的美元貨幣和金融資產,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那么生產可以用美元購置的物質產品;美國從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購置大量消費品,形成巨大的貿易逆差,亞洲國家那么通過出口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藏,形成貿易順差;亞洲國家把從貿易順差中積累的盈余用于購置以美元計價的各種資產如股票、國債等有價證券,而美國那么依靠世界各國提供的信貸形成虛假的需求,反過來拉動世界的消費和增長。法國《世界報》2023年3月22~23日合刊載《美元基準統(tǒng)治的終結》一文指出,世界經濟幾十年來一直依靠該體系,它使得美國陷入大量的信貸、債務和赤字之中;如果美國沒有這種“過分的特權〞,使其“無需擔憂赤字〞,它就不會像迄今所做的那樣超支生活,就不會吸納全球3/4儲藏。這就一針見血地揭示出美國的次貸危機和它所導致的國際金融危機,其最深層的根源在于一個不受約束的美元居于國際貨幣核心地位的國際貨幣體系。5、新自由主義為金融壟斷資本的擴展提供理論和政策支持20世紀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義活潑起來并在理論和政策上獲得了支配地位。新自由主義幾乎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預,崇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那么〞,希望恢復19世紀的完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主張對公共部門實行私有化、消減社會保障和福利、消弱工會和對勞動力市場的保護、開放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放松對市場的監(jiān)管,推動金融自由化。新自由主義的上述理論和政策表達為所謂的“華盛頓共識〞,在全世界廣泛推行,為金融壟斷資本在國際國內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和政策上的支持?!捕硰闹形〉慕涷炁c教訓1、加強金融創(chuàng)新的風險管理金融創(chuàng)新是根據美籍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的觀點衍生而來的,是指金融內部通過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創(chuàng)造性變革所創(chuàng)造或引進的新事物,主要表現為:金融制度創(chuàng)新;金融業(yè)務創(chuàng)新;金融組織創(chuàng)新。新的金融市場不斷被開拓,新的金融制度不斷被創(chuàng)立,新的金融產品不斷被開發(fā),新的金融機構通過設立、收購、重組不斷涌現,用“日新月異〞來描述國際金融領域里的變化并不過分。金融創(chuàng)新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金融領域中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造,它在給金融機構帶來傳統(tǒng)業(yè)務之外巨額利益的同時,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當然,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樣,它的潛在的風險也給全球金融和經濟的開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如1995年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以及1998年美國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的巨額虧損等。美國次貸危機中的次級按揭貸款、次級債券,包括MBS(住房抵押貸款支撐債券)、CDO〔債務抵押債券〕、CDS〔信用違約互換〕等都是金融業(yè)務〔產品〕創(chuàng)新。金融創(chuàng)新的風險特征?!?〕金融創(chuàng)新具有較高的流動性依賴。金融創(chuàng)新是金融機構在傳統(tǒng)業(yè)務根底上,為提高其資產流動性、分散風險或逃避監(jiān)管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金融產品,因此對現金流具有很高的依賴性。以至于很多業(yè)內人士認為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在于流動性。〔2〕金融創(chuàng)新具有較強的風險隱蔽性。金融創(chuàng)新的目的就是為了分散金融風險,所以在產品的設計上就具有較強的風險隱蔽性。在正常情況下,金融機構出于流動性和分散風險的需要把其局部資產按一定條件打包出售。此次危機中,金融創(chuàng)新賴以派生的根底產品—按揭貸款就存在嚴重問題。金融機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向公眾揭示其存在的問題?!?〕金融創(chuàng)新具有較高的風險集中性??傮w而言,金融創(chuàng)新只是轉移了風險,并沒有消除風險。在此次次貸危機中,鏈條式的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也是如此。此外,它還派生出了新的風險。因而當金融市場出現變化時〔如利率上升〕,風險就會集中爆發(fā),造成疊加效應。〔4〕金融創(chuàng)新具有較強的風險不可控性。金融創(chuàng)新由于其派生的復雜性、與生俱來的高風險性及流通過程中的高杠桿交易,使其在風險披露后依然具有極強的不可控性。市場參與者對金融創(chuàng)新的風險管理意識淡薄。首先,作為金融創(chuàng)新主體的金融機構在金融創(chuàng)新過程中對風險的認識不到位,埋下了引發(fā)危機的禍根。一是對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的判斷不準確,導致對房地產市場開展盲目樂觀的判斷;二是對于按揭申請者的了解存在一定盲區(qū),沒有做到或不愿意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客戶;三是次級按揭資產的風險管理和防范措施缺乏;四是對于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的風險評估不到位;五是對于交易對手不夠了解,特別是交易對手對金融創(chuàng)新風險的管理措施不夠了解。其次,對于監(jiān)管機構而言,面對金融機構不斷推出越來越復雜的、具有互生作用的金融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機構在技術和人力資源制約下傾向于相信金融機構有足夠的風險管理手段和能力。第三,對于評級機構來說,由于金融創(chuàng)新的復雜性已到達了難以認知的程度,可能出于本錢或技術資源制約的考慮而無法獨立作出正確的評級判斷,但是迫于效勞市場的需要,只好依賴產品研發(fā)者提供的信息而給出較高的評級。第四,對于投資者而言,在面對產品研發(fā)者的各種回報誘惑及財富積聚效應的作用時,投資者也相信自己能夠從中獲利。金融機構對金融創(chuàng)新的風險管理至關重要。確立風險管理的主導地位,把風險管理置于與金融創(chuàng)新同樣的高度。風險管理不僅要著眼于眼前,還要延伸到未來,應考慮產品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交易后產生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會對市場、金融機構產生的影響等等,也就是說將風險控制技術與金融機構的業(yè)務開展聯系起來。風險控制要注意定量分析與定性判斷相結合,特別要發(fā)揮市場營銷人員、市場分析人員、產品研發(fā)人員和一線風險管理人員的綜合主觀判斷。監(jiān)管機構對金融創(chuàng)新的風險監(jiān)管是業(yè)務開展和市場穩(wěn)定的有力保障。監(jiān)管者必須立足市場,將監(jiān)管重心前移,緊盯市場的反響和變化,并據此隨時要求金融機構改良其風險管理措施。監(jiān)管者要提高識別機構金融創(chuàng)新風險的能力,以及確定金融機構是否真正建立了風險管理制度并付諸實施,切實履行監(jiān)管職責。建立金融創(chuàng)新風險監(jiān)管制度,并設立專業(yè)的金融創(chuàng)新監(jiān)管職能機構。建立金融機構創(chuàng)新業(yè)務的信息披露制度。立法標準評級機構的評級行為,嚴懲虛假評級,為積極引導市場監(jiān)督提供有力的保障。2、國際收支平衡至關重要。2006年美國貿易逆差到達創(chuàng)歷史記錄的7585億美元,占其GDP的6.5%,2007年雖有所下降,但仍到達7116億美元。而2007年美國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中外國投資者持有的比重分別到達46%和27%。我國國際收支失衡表達在持續(xù)、不斷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上。進而形成外匯儲藏持續(xù)大幅度的增加。截至2023年9月底,外匯儲藏余額已經超過1.9萬億美元。這些外匯儲藏無論是由貿易順差還是FDI形成的,付出的都是真金白銀,是實實在在的貨物和股權換來的。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9月底我國持有美國國債的總額到達5850億美元,取代日本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再加上持有的美國“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發(fā)行和擔保的MBS合計達9000億美元左右。此外,還持有大約3000-4000億美元其他金融資產,主要是一些高風險的債券。將大量外匯儲藏投資在美國易受制于人。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我們這些金融資產立即成為凈風險暴露頭寸。盡管美國政府對“兩房〞發(fā)行和擔保發(fā)行的MBS提供了政府擔保,在信用級別上也已接近美國國債,但是美國政府同樣存在信用風險,并且隨著美國國債規(guī)模的增加,美國政府的信用也同樣不容放心。我國把外匯投資于美國債券能夠獲得一些名義上的收益,但是由于美元的貨幣發(fā)行量不斷增加,其實際購置力必然會持續(xù)下降。由于美國持續(xù)的“雙赤字〞問題,美元匯率可能無法防止長期貶值的命運。我國外匯儲藏回流美國,增加了美國的儲蓄和資金供應,他們的跨國公司又將這些資金用來在我國進行投資和收購,獲取高額利潤回報,成為進一步“盤剝〞我國利益的手段?!?〕減少貿易順差,實現貿易收支平衡最近幾年,每年的貿易順差都是千億美元以上的規(guī)模,2023年的貿易順差預計將在2000億美元以上。從政策上來說,我國偏向于鼓勵出口、限制進口,追求貿易順差的外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應從進出口兩方面采取措施以實現貿易平衡。在出口方面,應該取消或減少優(yōu)惠措施。過去一段時間,我國曾經較大幅度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稅率,而近來面對國際經濟環(huán)境惡化又提高出口退稅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前期糾正貿易順差失衡的努力。在進口方面,應該是降低進口稅率和減少貿易壁壘。與鼓勵出口形成鮮明對照,制約進口的因素更多,甚至地方政府存在人為的壓制進口以保順差的舉措。據一位歐盟專家的估算,我國的非關稅壁壘致使歐盟各國喪失了約210億歐元的對我國的出口時機〔2006年歐盟對我國貿易逆差為1300億歐元〕。當然,我們并不能完全相信他們的估算,因為這里面必然有他們自身的訴求,但是,這至少說明了我國非關稅壁壘的存在及其對我國進口的影響程度。由于進口關稅、進口環(huán)節(jié)稅、各種非關稅壁壘以及不合理的流通環(huán)節(jié)安排,一些普通的國外產品進口到我國后都賣到很高的價錢,從而制約了居民對進口物品的消費和需求?!?〕擴大內需,促進居民消費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貿易順差是儲蓄大于投資的結果。多年來,我國國民儲蓄率一直大于投資率,這正是我國持續(xù)國際貿易順差的根源。我國投資率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高水平,而儲蓄率仍然高于投資率,可見我國的儲蓄率也是過高的。與此同時,我國的財政收入大于支出,財政存款持續(xù)增長。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貿易順差,最終要靠增加國內需求,增加政府支出,促進居民消費。要調整和解決制約居民消費缺乏的因素,尤其是國家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方面不能夠確實降低個人負擔,個人預期支出不確定性很大,從而增加預防性儲蓄,降低當期消費率的問題?!?〕嚴格控制“熱錢〞〔hotmarney〕流入2003年后,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程度的加劇與熱錢的流入密切相關。熱錢不僅放大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的程度,也增加了我國2003以來的宏觀調控難度。對存在假借合法渠道非法輸入“熱錢〞的企業(yè)、機構和個人加大檢查和處分力度,絕不姑息;維持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相對穩(wěn)定,降低人民幣升值預期?!踩钞斍皣H貨幣體系的主要問題1、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實質及其演變?yōu)槿蛐越洕C的趨勢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房屋價格持續(xù)下跌;貸款機構追逐利潤,肆意放寬貸款標準發(fā)放大量的次級貸款;資產證券化技術被過度濫用,房地產市場風險向各個領域轉移;信用評級機構獨立性弱化,對次級抵押債券一直給予最高信用評級;美國政府對危機認識缺乏、處理不力。2007年下半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到2023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為標志的金融危機,是對華爾街大量投資房地產這一投資方向的糾正,是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投資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方式的糾正,投資銀行危機成為了美國金融危機的主要形式?!?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是貨幣危機與銀行危機的雙重危機〕。由于金融經濟日益全球化,美國金融危機就迅速傳導到其他開放經濟體,引起全球金融經濟危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告訴我們,以資本家私有制為根底的西方市場經濟制度,以瘋狂追求利潤最大化和資本最大化為內在動力和不可動搖的目標,美國和西方國家盛行的虛擬經濟正是實現這一目標最適宜的載體和平臺;而虛擬經濟又是最容易造成信用危機的一種經濟形式;信用缺失那么是直接走向金融危機的階梯??梢?,西方市場經濟開展有一條無法改變的路線圖:利潤和資本最大化→虛擬經濟→信用缺失→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社會危機。2、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危機傳導機制從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可以看到,美國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它的危機傳導到其他國家去。而從歷史上看,其他國家要把危機擴散傳染給別的國家并不容易,即使像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雖然在東南亞國家之間蔓延,但它卻沒有方法把危機傳導到美國、歐洲去。為什么美國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和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的運行機制有很大的關系。1978年簽訂的牙買加協(xié)議是對1973年3月以后國際貨幣體系現狀確實認。實行的是黃金非貨幣化、匯率浮動化、儲藏資產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從貨幣本位制的性質來看,牙買加體系是一種純粹的信用本位制。對美國來說,這種制度很有利。美國向外投放再多的美元,也不用擔憂美國的黃金會外流,美元向海外的投放獲得了更大的自由。由此對美國來說,在國際收支管理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道德風險。因為只要投放美元,從國外購置商品勞務,就可以解決其國內消費率很高而儲蓄嚴重缺乏的狀況。為平衡收支,美國總是通過發(fā)行國債或者提供各類金融商品來吸納它通過貿易赤字投放出去的美元。就美國和外國的經濟而言,形成了一個實物和虛擬資本之間的雙向的、而且是反向的流動。從1985年紐約廣場協(xié)議至今,美國的貿易收支逆差和資本收支的順差這一根本的國際收支結構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而在這種平衡的背后,那么美國將自身的高消費和低儲蓄長期建立在別國低消費和高儲蓄率的根底之上。美國的這種高消費不僅表達在民間部門,還表達在政府部門?!?〕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決定了金融危機在國際間的溢出效應具有單向性特征。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結算貨幣和國際儲藏貨幣。從貿易溢出渠道看,儲藏貨幣國危機后的經濟衰退會影響對其他國家的進口需求,進而使其他國家經濟根本面惡化。從信心傳導看,儲藏貨幣國各類信心指數的下降會傳遞到其他國家,即其他國家會在經濟、收入還沒有實際下降的時候,就提前縮減投資和消費,非儲藏貨幣國家的危機更容易自我加強。從金融溢出渠道看,由于其他國家的外匯儲藏以持有儲藏貨幣國資產的形式存在,儲藏貨幣國發(fā)生危時機直接影響其他國家資產的平安和價值。因而美國次貸危時機影響全球?!?〕美元過多發(fā)行與通脹的國際傳遞現在的貨幣體系,從本質上講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清償手段,也是最主要的國際儲藏貨幣。所以,美國之外的國家,尤其是本國貨幣還不是國際貨幣的國家就有強烈的對美貿易順差的沖動,從而也刺激了美國大肆發(fā)行美元而牟利。這些投放到美國境外的美元,一局部以美國國債或者其他種類的債券形式回流到美國,其中,還有很大局部沉淀在其他國家央行、官方部門和私人部門的手中。據統(tǒng)計,美國投放貨幣的總量,大約有四分之三是在美國境外流動,只有四分之一是為了滿足美國國內交易的需求。美國由此可以通過發(fā)行美元長期占有別國的商品和勞務,也同時獲取大量的貨幣發(fā)行的好處即鑄幣稅。按照信用貨幣的一般規(guī)那么,信用貨幣的長期變化趨勢是貶值的。大量的美元流到美國國外之后,經過假設干年后才有可能轉化為現實的購置力,而經過貶值的美元回流到美國購置美國的商品和勞務,對美國來說也是有力的。美國大量地通過國際貿易逆差向境外投放美元,使得美國可以非常容易地把它的通脹傳遞到其他國家去。美元的貶值意味著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必須要以更多的本幣投放才能購置到通脹之前的商品和勞務。由于國際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計價、結算,美元貶值引起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傳導了通脹,影響其他國家的物價水平,并導致其宏觀經濟的大幅度波動?!?〕美國等西方主要興旺國家對外匯市場干預通過干預外匯市場,美國可以會同其他主要興旺資本主義國家在一定時間內控制匯率水平,并通過外匯市場把危機傳染給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和開展中國家??陀^的講,從1973年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到現在,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歐元區(qū)、日本、英國這些興旺國家或地區(qū)實行確實實是浮動匯率制度。但是,如果當美國等國家發(fā)現匯率明顯偏離了他們所認定的波動區(qū)間后,他們就會干預。最典型的是1985年9月的紐約廣場協(xié)議。因為當時美國是雙赤字,如果任憑市場波動,其雙赤字問題會進一步惡化。會后,美、日、德和瑞士銀行聯手在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從貨幣主義的觀點看,要想通過干預改變匯率的長期趨勢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從短期看,這種干預是有效的,它使匯率回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期望的匯率區(qū)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功能缺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應對美國這場危機中沒有發(fā)揮建設性的作用。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它發(fā)揮了一些作用,但僅限于給那些遭受危機的國家提供一局部外匯貸款,同時還帶有苛刻的附加條件,要求受援國實行緊縮性政策。而當前的這場危機,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廣史無前例,而且發(fā)生在美國,除了看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過一些講話和援助之外,尚沒有發(fā)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解決危機中發(fā)揮主導性的作用,這是非常遺憾的事。3、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23年底在美國召開了二十國峰會。峰會雖然沒有提出具體的應對方案,但是各國承諾在2023年4月30日之前還要召開此類會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會議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筆者認為,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有以下幾點:〔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這場危機中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基金組織的力量不夠強大。所以改革的首要方面是要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實力。二是基金組織的決策權問題。目前基金組織的投票不是按照國家的個數來決定,而是按照各國所占基金份額來決定。在基金份額中,美國大約占16.77%,德國占5.88%,英國和法國分別占4.86%,而中國只占3.66%?;鸾M織在重大決策上一貫要求有85%以上的投票通過,美國和歐元區(qū)國家在很多重大的金融事務決策中通常保持一致性。事實上,如果基金組織要通過某一項決議,只要美國或者歐盟有一方反對,就不能獲得通過。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需要增加基金組織份額,擴大基金規(guī)模,調整基金份額,提高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在基金當中的份額。像中國在基金中的份額只占3.66%,顯然是不合理的。在提高和調整基金份額的過程中,要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游戲規(guī)那么,每隔三年或五年調整一次。基金份額的擔當物,可以有兩樣東西:一是黃金。雖然黃金被人為地判決為不是貨幣,但是,從黃金的作為貨幣的天然屬性來說,它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以黃金作為基金組織的儲藏資產之一,對穩(wěn)定貨幣價值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二是外匯。在外匯幣種的選擇上,只要是基金組織成員國的貨幣,特別是貿易大國的貨幣,都可以作為外匯交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去,來增加自身的基金份額。比方,中國可以繳納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等;而美國可以繳納歐元、人民幣等。這樣,基金組織的規(guī)模做大了,基金組織的決策又都是一些貿易大國,才能發(fā)揮基金組織的作用?!?〕美元地位和國際貨幣新體系的形成有經濟學家提出發(fā)行世界貨幣,或增加發(fā)行特別提款權(SDR)、或建立一籃子貨幣以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偟膩砜矗@些條件還不具備。比擬可行的意見有一下幾點:①充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賦予它更多的權利。②各個地區(qū)有必要建立起自己的基金組織。比方說在亞洲,建立一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AMF)。目前,亞洲地區(qū)已有一個很好的開端,比方建立的“10﹢3〞機制。如果全球有4~6個這樣的區(qū)域性基金組織,來維持區(qū)域性經濟和金融的穩(wěn)定,全球經濟和金融的穩(wěn)定性將大大增強。③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區(qū)域性的基金組織建立起一個全球性的監(jiān)管和援助體系。各個國家有監(jiān)管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區(qū)域性基金組織要對其進行評估。〔三〕公司治理模式缺陷及糾偏機制經典理論認為,公司治理是有關公司內外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一種權責利契約關系和治理交易關系的制度安排,并且涉及決策、監(jiān)督與鼓勵3大機制的建立和運行。此次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發(fā)生和蔓延,如前所述,既有政府監(jiān)管部門對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參與者的監(jiān)管失當和美國3大評級機構失信等外部原因,也有市場主體過度追逐高收益、風險控制欠穩(wěn)妥、信息披露不透明、內部鼓勵機制失衡、誠信體制缺乏、決策機制不健全、決策效率低下、責任追究機制失效等內部原因。這些都暴露了美國式公司治理的深層次弊端——以普通法系為法理根底建立的公司治理規(guī)那么的問題。作為普通法系的典范,美國對市場采取鼓勵與放任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貫穿于整個商法的立法體系,包括公司法、證券法等公司治理規(guī)那么中,盡管刺激了市場,使市場得以充分活潑,但由于沒有輔以必要的監(jiān)管體系,最終導致了內外治理機制的雙重失效。由于公司治理目標、主體、客體和手段等都是公司治理規(guī)那么的滲透和表現,因此,這些失效在其中也得以具體表達。第一章外匯與匯率第一節(jié)外匯〔ForeignExchange〕一.國際經貿活動中使用的貨幣及其分類全世界192個國家〔地區(qū)〕具有不同的貨幣制度,不同的貨幣名稱。二戰(zhàn)后,美元成為主要的國際支付工具,各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藏中美元約占70%,國際借貸中美元約占70%,國際結算支付中約占60%。其次為歐元、英鎊、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港元等。在國際經貿活動中,用何種貨幣進行計價結算,取決于各國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比照。一般來說,經濟力量強、政治力量也強的國家,該國貨幣在國際支付中使用的時機就多。一戰(zhàn)前,英國經濟和政治力量較強,英鎊被作為國際經貿活動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二戰(zhàn)后,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美元成為主要的國際結算支付貨幣。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的開展及出口貿易在整個世界貿易出口中的比重上升,資本輸出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在國際結算中使用日元和歐元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從國際支付的角度將各國貨幣可以分為以下三種:1.可兌換貨幣,或稱自由兌換貨幣。可兌換貨幣是指一國貨幣的持有者可以為任何目的而將所持有的貨幣按匯率兌換成另一國貨幣的權利。從絕對意義上解釋,是指一國貨幣可以完全自由地與所有各種貨幣進行交換。從相對意義上解釋,那么可解釋為自由交換的程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xié)定第八條第2、3、4款的規(guī)定:所謂自由兌換貨幣,是指對國際收支經常工程〔貿易和非貿易〕的支付不加以限制;不采取差異性的多種匯率制;在另一會員國的要求下,隨時有義務換回對方經常工程往來所積累的本國貨幣,該種貨幣被看做自由兌換貨幣。目前,世界上約有50多種貨幣被列為自由兌換貨幣。但事實上,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自由買賣,在國際結算中能廣泛使用的貨幣大約僅有10多種。一國貨幣能否成為可兌換貨幣,一般需具備以下條件:⑴該國國際收支比擬穩(wěn)定;⑵該國黃金、外匯儲藏相當豐富;⑶有向外國借款能力;⑷無外匯管制限制;⑸國內金融市場比擬興旺,并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組成局部。2.可局部兌換貨幣,或稱有限度的自由兌換貨幣??删植績稉Q貨幣,是指一國貨幣在一定條件下的限制范圍內具有的自由兌換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xié)定,但凡對國際收支經常工程的支付和資金轉移施加一定限制的貨幣均屬于此類。所謂一定條件的限制范圍,可分為兩個根本的限制標準:一是區(qū)分居民和非居民。例如,一國對居民持有的帳戶的自由兌換有嚴格的限制,但對非居民持有的帳戶的自由兌換無限制。二是區(qū)分經常帳戶和資本帳戶。對于經常帳戶的自由兌換無限制,但對資本賬戶的自由兌換有嚴格的限制。如中國的人民幣,印度的盧比等。3.不可兌換貨幣,或稱不能兌換貨幣。貨幣的不可兌換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紙幣或銀行券不能兌換為它所代表的金幣或銀幣,成為不能兌現;二是指一國貨幣不能自由兌換成其他國家的貨幣。這里所說的不可兌換貨幣是指不能兌換成外國貨幣。不可兌換貨幣只能用于國內支付流通。二.外匯的概念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交往,必然產生以貨幣表示的債權債務關系。由于各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一國貨幣是不能在他國流通使用的。國際間債權債務的清償,只能通過銀行把本國貨幣兌換成外國貨幣,或者把外國貨幣兌換本錢國貨幣。也就是說,要以國際間通用的支付手段,才能完成國際間的債權債務的清償。這種國際間通用的支付手段,即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就稱為外匯。我國廣泛使用的“外匯〞一詞是國際匯兌的簡稱。就字面來說,“匯〞是指資金在地區(qū)間的移動,“兌〞是指兌付或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的兌換?!皣H匯兌〞表示以本國貨幣兌換成外國貨幣用以匯往國外。國際匯兌有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種含義。1.外匯的動態(tài)含義。外匯是把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用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經濟行為或經營活動。如以本國貨幣向銀行購置外幣匯票、旅行支票,把資金調到國外,支付進口貨款,或者支付國外提供的勞務。2.外匯的靜態(tài)含義外匯的靜態(tài)含義又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兩種。靜態(tài)廣義的外匯,IMF的定義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當局、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國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其中包括由中央銀行及政府間協(xié)議而發(fā)行的在市場上不流通的債券,而不問它是以債務國還是以債權國貨幣表示。〞重新表述:外匯是用于國際收支的一種特殊債權,即一切能用于償付國際收支逆差的對外債權都是外匯。該概念主要用于國家的管理法令中。IMF和我國的外匯管理中都使用這一概念。靜態(tài)狹義的外匯,就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用于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這是我們常用的一般性概念。該定義有以下幾個要點:⑴外匯是以外幣表示的支付手段。如美元對美國以外的國家來說都是外匯,但對美國來說,美元就不是外匯。⑵外匯是能夠得到國際償付的支付手段。如空頭支票、拒付匯票等不能視為外匯。⑶外匯是可以自由兌換的支付手段。兌換有兩種形式:一是將某一種外匯兌換成另一國家的貨幣,如將美元兌換成日元等。二是在最終的國際支付結算中可以憑此外匯取得資金或其他國際資產。三.外匯的產生與開展早在11~13世紀〔1096---1291年〕,西方基督教國家對東方穆斯林國家進行了九次“十字軍東征〞。為了保障軍隊的供應,西方國家必須從國內籌措資金在國外購置軍需品。這些貨幣資金〔金屬鑄幣〕就在沿十字軍東征所經過的城市流通起來。于是在地中海沿岸交通便利的國家形成了國際貿易集市。在交易中,各種貨幣相遇在一起,便產生了各種鑄幣的比價問題。當時各種貨幣的比價是根據各自的重量和成色確定,問題并不復雜。隨著交易規(guī)模的擴大,貨幣需求量不斷增長,攜帶現金不方便,風險也大,于是各國商人之間開始使用商業(yè)匯票作為支付工具,雖然它不能和現代的商業(yè)匯票相提并論,但它畢竟是現代國際間支付手段最簡單的雛形。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開展,產業(yè)革命的完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一方面從世界各地進口原材料,一方面又向世界各地輸出制成品。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國際貿易規(guī)模日益擴大,傳統(tǒng)的金銀鑄幣作為支付手段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國際貿易的需要。因為金銀鑄幣的生產量小、運輸費用大、風險也大,于是紙幣代替金屬貨幣以及使用票據作為支付手段逐步開展起來。各地信譽良好的商人簽發(fā)票據,為跨國界的支付開設了貨幣匯劃和匯兌,這也便是銀行的前身。隨著銀行的開展,銀行信用逐步成了國際間普遍采用的支付手段,外匯的概念逐步形成。外匯作為國際支付手段,其開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以金銀作為主要國際支付手段,并逐步過度到以黃金表示的信用工具作為主要的支付手段。這一時期,大約延續(xù)到19世紀中葉。2.以英鎊作為主要國際支付手段。英國從17世紀中期爆發(fā)革命,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18世紀30年代的產業(yè)革命,商品經濟迅速開展,英國憑借其實力,成為“世界工廠〞。英鎊成為世界貨幣,英鎊及英鎊表示的信用工具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3.以美元為主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兩次世界大戰(zhàn),西歐各國普遍遭受嚴重破壞。而同時美國的經濟和政治實力得到了加強,進而取代了英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美元及美元表示的信用工具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4.以主要興旺國家貨幣共同作為國際支付手段。20世紀60年代,美元的信用地位動搖,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實行浮動匯率制度,許多國家為了防止美元匯率變動所產生的不利影響,開始實行多元貨幣儲藏政策,以主要興旺國家貨幣及信用工具共同作為支付手段。四.外匯的種類1.外匯的形態(tài)。根據1996年4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規(guī)定,外匯包括:①外國貨幣,〔包括鈔票、鑄幣等〕;②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股息等;③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④其他外匯資金。如中國人持有境外的債券、股票、房地產契約,中國人在國外的人壽保險金,在境外出版物的稿酬、版稅、專利權轉讓費等。2.外匯的種類外匯按不同的標準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上述按照外匯的形態(tài)分為四種。按照外匯的來源分,外匯可分為貿易外匯和非貿易外匯。按照外匯的交割期限分,外匯可分為即期外匯和遠期外匯。按照外匯能否自由兌換來分,可分為自由外匯和記賬外匯。⑴自由外匯〔FreeForeignExchange〕自有外匯是指無需經貨幣發(fā)行國批準,即可隨時兌換成其他貨幣,或用以向對方或第三國辦理支付的外匯。如美元、英鎊等。它是外匯的典型形式。〔人民幣于1996年12月1日實現經常工程下的可兌換,根據IMF的規(guī)定,經常工程下的可兌換即可視為自由兌換貨幣〕。⑵記賬外匯〔BookForeignExchange〕記賬外匯亦稱協(xié)定外匯,指不經貨幣發(fā)行國批準,不能自由兌換成其他國家貨幣,或用以向對方或第三國辦理支付的外匯。它是外匯的輔助形式。記賬外匯只是在雙邊的根底上才有意義,它在兩國之間簽訂“貿易支付協(xié)定〞的安排下,在雙方國家中央銀行互設專門帳戶進行清算。五.外匯的作用1.實現購置力的國際轉移。2.平安、迅速、便利結算,促進國際貿易開展。3.調節(jié)資金供求,促進世界經濟開展。4.便利國際交往,擴大國際經濟合作。5.儲藏彌補國際收支,償付對外債務。第二節(jié)匯率一.匯率的概念國際間債權債務的清償,需要把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貨幣的兌換如同商品的買賣,要有價格,并以等價交換的原那么才能成交。匯率就是兩國貨幣兌換的比率?;蛘哒f,匯率是一國貨幣單位用另一國單位表示的價格。商業(yè)上一般把匯率成為外匯行市或外匯行情。二.匯率的標價方法在兩國貨幣單位折算時,首先要確定以那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準,是以本國貨幣表示外國貨幣的價格,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本國貨幣的價格,確定的標準不同,匯率的標價方法也不同。國際上有兩種標價方法,即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1.直接標價法〔DirectQuotation〕直接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1,100,10000,100000等〕的外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付假設干單位的本國貨幣,又稱應付標價法〔GivingQuotation〕。比方某日上海外匯市場:US$1=RMB6.8338/88。直接標價法是以本幣表示外幣的價格。即外國貨幣數額固定不變,本幣數額隨兩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升降。如果折合本國貨幣數額較前多了,表示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反之,那么相反。2.間接標價法〔IndirectQuotation〕間接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收假設干單位的外國貨幣,又稱應收標價法〔RecivingQuotation〕。比方某日倫敦外匯市場:£1=US$1.8638/58間接標價法是以外幣表示本幣的價格,即本國貨幣數額固定不變,外國貨幣數額隨兩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升降。如果折合外國貨幣的數量較前多了,表示本幣匯率上升,外匯匯率下降。反之,那么相反。世界上僅有少數幾種貨幣采用間接標價法。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只是根底貨幣不同,標價方法不同,意義是相同的,沒有實質性區(qū)別,并且互為倒數。3.美元標價法〔USDollarQuotation〕二戰(zhàn)后,美元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結算和儲藏貨幣。所以,從20世紀50年代起,世界主要外匯市場采用美元標價法。美元標價法就是以美元為標準來表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貨幣的價格。三.匯率的分類〔一〕從銀行買賣外匯的角度分,匯率可分為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1.買入匯率〔BuyingRate〕,也稱外匯買入價或買價,是銀行向客戶主要是出口商買入外匯所使用的匯率,所以,買入價也常被稱為出口匯率。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幣折合本幣數額較小的那個匯率是買入匯率;在間接標價法下,本幣折合外幣數額較大的那個匯率是買入價。2.賣出匯率〔SellingRate〕,也稱外匯賣出價或賣家,是銀行向客戶主要是進口商賣出外匯是所使用的匯率,所以,賣出價也常被稱作進口匯率。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幣折合本幣數額較大的那個匯率是賣出價;在間接標價法下,本幣折合外幣數額較小的那個匯率是賣出價。這里,買價和賣價都是從報價銀行的角度來說的。銀行買入賣出外匯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即通過賤買貴賣賺取買賣差價〔Spread〕,稱為銀行兌換收益。一般為1‰-5‰。銀行同業(yè)之間買賣外匯使用同業(yè)買賣匯率,差價較小。計算公式為:〔賣價-買價〕/買價×100%=價差〔%〕。在外匯市場上,銀行通常都采用雙向報價〔TwowayPrice〕,即同時報出買入價和賣出價。例如,假定×年×月×日,紐約外匯市場上,£1=$1.5870/80,前一個數字為英鎊的買入價,即銀行買入1英鎊付出1.587美元,后一個數字為賣出價,即銀行賣出1英鎊收入1.5880美元。3.中間匯率〔Middlerate〕,也稱中間價,是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的算術平均數。中間匯率不是實際成交匯率,主要用于對匯率變化進行經濟分析。在報刊報道中也常用中間匯率。其計算公式為:中間匯率=〔買入匯率+賣出匯率〕÷2?!捕掣鶕贫▍R率的方法不同,匯率可分為根本匯率和套算匯率。1.根本匯率〔BasicRate〕。根本匯率是一國貨幣與關鍵貨幣的比率。關鍵貨幣〔KeyCurrency〕是一國國際收支中使用最多的、外匯儲藏中占比最大的、且是可以自由兌換和國際上普遍接受的貨幣。多數國家通常把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作為根本匯率。根本匯率確定以后,再據以計算出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2.套算匯率〔CrossRate〕。套算匯率亦稱交叉匯率,是根據根本匯率以及關鍵貨幣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所套算出來的本幣與其他貨幣的匯率。常見的套算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按中間匯率套算。假定×年×月×日,某外匯市場上,£1=$1.5541,$1=Can1.1976。據此,可以套算出英鎊和加元之間的匯率?!?=$1.5541=Can1.1976×1.5541=Can1.8612。第二種方法:交叉相除法。這種方法適用于關鍵貨幣相同的匯率。假定×年×月×日,某外匯市場上,$1=DM1.5715/25,$1=J¥103.5/103.6。如何計算日元和馬克之間的匯率呢?一家銀行想以日元換馬克,即賣出日元買入馬克。這家銀行可以以美元為中間貨幣來套算日元與馬克的匯率:賣出日元→買入美元→賣出美元→買入馬克。從這一過程的頭尾來看,就實現了賣出日元買入馬克的目的。賣出1日元,可買入1/103.5美元;賣出1/103.5美元,可買入1/103.5×1.5725馬克,即日元的賣出價或馬克的買入價為:1.5725÷103.5=DM0.1519/J¥或103.5÷1.5725=J¥65.82/DM這家銀行想以馬克換日元,即賣出馬克買入日元。這家銀行可以通過下面的過程到達目的:賣出馬克→買入美元→賣出美元→買入日元。賣出1馬克可以買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