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qū)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歷史】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qū)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歷史】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qū)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歷史】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qū)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歷史】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qū)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qū)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在某中學組織的一次歷史知識搶答活動中,老師提問:“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在哪里?”小明同學搶答成功。他的答案應是(

)A.二里頭 B.周口店 C.元謀縣 D.河姆渡2.解讀圖片是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之一。下列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原始農業(yè)發(fā)展 B.鐵器時代來臨C.磨制工具出現 D.制陶技術進步3.《淮南子·齊俗訓》記載:“故堯之治天下也……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边@表明我國原始農業(yè)(

)A.生產方式單一 B.開始精耕細作C.受到氣候限制 D.生產因地制宜4.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中寫到“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從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點是(

)A.多元一體 B.軍事擴張 C.分散雜居 D.來源單一5.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叭^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大禹治水的事跡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

)A.國際主義精神 B.無私奉獻精神C.愛國主義精神 D.民族主義精神6.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學習歷史。下面年代尺中“?”處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暴動 B.西周滅亡 C.牧野之戰(zhàn) D.平王東遷7.下表為西周歷史簡表,其中空缺的一項應是(

)朝代名稱存續(xù)時間開國君主末代君主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A.周公旦 B.周厲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8.“周王雖然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边@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周朝即將滅亡C.分封制得到鞏固 D.周朝政局穩(wěn)定9.某同學嘗試以“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概況”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下列參考資料中,最有助于該探究性學習的是(

)A.《烽火戲諸侯的真相》 B.《禪讓政治研究》C.《秦孝公的一生》 D.《“牧野”探析》10.作家余秋雨曾寫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的成都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著涓涓清流。修筑這個了不起的工程的是()A.大禹 B.商鞅 C.管仲 D.李冰11.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B.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C.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法令、權術和威勢D.秦的統(tǒng)一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12.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而年代尺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事件先后順序。根據下列年代尺,判斷秦統(tǒng)一中國時間屬于(

)A.公元3世紀后期 B.公元2世紀前期C.公元前3世紀后期 D.公元前2世紀前期13.下圖是小史同學設計的“秦長城知識結構示意圖”,其中a處應填寫的是(

)A.咸陽 B.隴西 C.臨洮 D.東海14.陳勝和吳廣領導的起義軍所到之處,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陳勝和吳廣領導的起義軍實力強勁B.陳勝、吳廣的個人魅力大C.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D.人民盼望國家實現統(tǒng)一15.“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與秦軍遇,九戰(zhàn),大破之。”材料所述戰(zhàn)役(

)A.殲滅了秦軍的主力B.奠定秦統(tǒng)一全國的基礎C.打敗劉邦統(tǒng)一全國D.徹底推翻秦王朝的統(tǒng)治二、簡答題(本大題共10分)16.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是民族賴以生存的支柱和靈魂。下面是七年級同學以“傳統(tǒng)文化自信”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的成果展板,請你完成展板中的問題成就中探尋文明·典籍中感悟思想展板一【文明成就篇】(1)一組同學閱讀文化典籍后,制作了下面的讀書卡。請按照要求完成空白處內容的填寫。成就一:青銅器鼎盛時期:_________用途:商朝以后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發(fā)展到禮器,更成為王公貴族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象征。代表性成就:_________成就二:時期:商周時期記載內容:涉及祭祀、戰(zhàn)爭、農牧業(yè)、官制、刑法、醫(yī)藥、天文歷法等。造字方法:________歷史地位:_________展板二【文化典籍篇】(2)二組同學展示了上邊一組典籍圖片,分別解讀著作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含兩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政治是人類歷史發(fā)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幾浴赌印?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哪一項民主制度?請舉一例說明古代的哪位先賢是通過這種制度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材料二

王室分封宗親功臣的既定制度,輔之以明確天子權力和諸侯義務的周禮約束,決定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中央王國對地方諸侯的縱向聯系加強。同時,西周的諸侯國之間多有同宗共祖的宗親關系或互通婚姻的姻親關系,橫向聯系也較以前密切?!幾詮堌M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2)根據材料二,指出分封制調節(jié)了哪些社會關系,并概括分封制的作用。材料三

秦孝公銳意改革秦國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認為按照當時的土地賦稅制度,秦國的實力尚不能滿足其與列國競爭的需要。為此,商鞅變法規(guī)定:廢除秦國原來傳統(tǒng)的土地制度,重新規(guī)劃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數量交納賦稅;官府奴隸可以憑借耕織的成績恢復平民的身份,不從事農業(yè)生產而變窮的人則要被罰為官府奴婢?!幾圆艽鬄榈戎骶帯吨袊笸ㄊ贰ご呵飸?zhàn)國》(3)根據材料三,概括商鞅變法的背景,并分析該變法產生的時代價值。18.春秋戰(zhàn)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動蕩與變革之中。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以前的“耦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了牛耕,利用畜力進行耕作,大大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效率。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早期人們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農具,鐵農具不占主要地位,而到了戰(zhàn)國中后期,鐵農具的數量超過了其他工具的總和?!幾詮堌M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材料二材料三

戰(zhàn)國時代,士已成為一個巨大的文化階層,專門研究學問的“學士”地位最高。其中,以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為佼佼者。他們競相表現,各逞其智,促進了學術的空前繁榮,產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幾栽鴳棖|《戰(zhàn)國百家爭鳴考》(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原因,并從鐵器出土的數量和地點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制工具使用的特點。(2)材料二中的兩幅形勢圖所反映的戰(zhàn)爭各有何特點?闡述它們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指出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背景,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一局面的意義。三、探究題(本大題共15分)19.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李老師以“秦王朝的建立與滅亡”為主題,設計了下面的學習任務單,請你參與完成。任務一【解說·歷史條件】(1)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秦兼并六國、實現統(tǒng)一的條件。戰(zhàn)國時期的連年戰(zhàn)爭,影響了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各諸侯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zhàn)亂,過上安定的生活。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tǒng)一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即位后,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招募各國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時聽取建議,積極策劃統(tǒng)一大計?!幾浴读x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幾岳畎住豆棚L》任務二【舉措·鞏固統(tǒng)治】(2)根據下列圖片,指出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的具體表現及歷史影響。任務三【闡釋·歷史事件】(3)請選擇表中三個及以上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論述或說明。(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時間事件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約公元前1600年夏朝滅亡商朝時出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和甲骨文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

答案解析1.B【解析】根據題干“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它位于北京周口店,B項正確;二里頭遺址是夏代文化遺址,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元謀縣是元謀人遺址所在地,這是我國境內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排除C項;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但河姆渡人屬于新石器時代,不屬于直立人,排除D項,故選B項。2.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yǎng)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發(fā)展是原始農業(yè)興起和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根據圖片《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可知,其反映的共同主題是原始農業(yè)發(fā)展,A項正確;鐵器時代指代春秋時期,排除B項;石磨盤和石磨棒反映了磨制工具出現,與題干“共同主題”不符,排除C項;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可以反映制陶技術進步,也不符合題干“共同主題”要求,排除D項。故選A項。3.D【解析】根據題干“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有不同的行業(yè),這體現了生產因地制宜,D項正確;題干體現的是行業(yè)多樣性,A項與題干信息相矛盾,排除A項;原始農業(yè)不是精耕細作,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題干體現的是原始農業(yè)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C項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4.A【解析】據“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奔八鶎W知識可知,從它提到的內容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中華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從古至今,遠古時期的部落交錯者,互相來往,排除各自之間關于習俗、語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異,而是趨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認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走向融合,形成了統(tǒng)一民族。我們后世人稱呼為華夏民族,所以材料反映華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點是多元一體,A項正確;軍事擴張不是華夏民族形成的最主要特點,排除B項;分散雜居與“諸族錯居,接觸交通”不符,排除C項;華夏族的形成來源并不單一,排除D項。故選A項。5.B【解析】根據材料“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這體現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而犧牲小我、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也就是無私奉獻精神,B項正確;國際主義精神是一種跨越國界、追求和平、不怕犧牲、敢于奉獻的精神,“三過家門而不入”沒有體現國際主義精神,排除A項;愛國主義精神是指一種以愛國為核心的全民團結向上、無私奉獻的精神,它體現為人們熱愛自己的國家,尊重領袖,維護國家利益而作出的犧牲和奉獻,“三過家門而不入”不是主要體現愛國主義精神,排除B項;民族主義是一種主張民族為人的最高政治身份,主張民族利益為最高利益的主義,“三過家門而不入”不是體現民族主義精神,排除C項。故選D項。6.C【解析】根據題干“公元前1046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zhàn),商朝滅亡,C項正確;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排除A項;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排除B項;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東周建立,排除D項。故選C項。7.C【解析】根據題干表格可知,本題旨在考查西周滅亡的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殺死,都城鎬京也被犬戎乘機攻破,西周滅亡,C項正確;周公旦就是周公,其成就是在政治上確立了分封制;文化上制禮作樂,集周禮之大成。排除A項;周厲王導致國人暴動,但西周沒有滅亡,排除B項;周平王是東周開國君主,排除D項。故選C項。8.A【解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的統(tǒng)治力大減,直接管轄的地區(qū)僅在洛邑一帶。周王雖然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這主要反映出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諸侯崛起的政治局面,A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本質問題是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不是周朝即將滅亡,排除B項;分封制得到鞏固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題干不能反映周朝政局穩(wěn)定,排除D項。故選A項。9.C【解析】根據題干“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概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時期,秦孝公為了富國強兵,在爭雄戰(zhàn)爭中使秦國處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C項正確;“烽火戲諸侯”是西周時期的成語,不符合題干時間要求,排除A項;“禪讓制”出現于我國原始社會末期,排除B項;牧野大戰(zhàn)發(fā)生于商朝末期,排除D項。故選C項。10.D【解析】依據題干“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的成都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著涓涓清流”可知該工程是指都江堰,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守李冰在四川岷江流域主持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仍然發(fā)揮防洪灌溉等作用,D正確;大禹是遠古時代后期治理黃河水患的英雄,A排除;商鞅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改革家,在秦國主持變法,使得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B排除;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大臣,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首位霸主,C排除。故選D。11.D【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歷史解釋則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秦的統(tǒng)一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屬于歷史解釋,D項正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是對當時的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項;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是對孔子思想的客觀解釋,屬于歷史史實,排除B項;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法令、權術和威勢,是對法家思想的客觀解釋,屬于歷史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2.C【解析】根據年代尺內容結合秦朝的統(tǒng)一可知,秦朝統(tǒng)一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21年,具體年份與世紀換算公式為千百位數加1,十位數不變。時間為公元前的十位和個位數值越小年代越晚,數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時間正好相反,十位和個位數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所以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紀后期,C項正確;綜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項。故選C項。13.C【解析】秦統(tǒng)一后,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C項正確;咸陽是秦的都城,不是秦長城的西邊起點,排除A項;隴西是當時的郡名,隴西郡的郡治在臨洮,題目考查的是西邊起點,是臨洮,排除B項;東海是秦朝疆域的東邊界限,包括今天的東海和黃海,而題目考查的是秦長城的西邊起點,排除D項。故選C項。14.C【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本題旨在考查秦朝滅亡原因的相關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大興土木,濫用刑罰。到了秦二世,其統(tǒng)治更加殘暴。秦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陳勝和吳廣領導的起義軍所到之處,各地農民紛紛響應,C項正確;陳勝和吳廣領導的起義軍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缺乏后援,最終失敗,可見起義軍的實力并沒有秦朝軍隊大,排除A項;將農民對起義軍的響應歸為陳勝吳廣的個人魅力大,夸大了個人的作用,排除B項;農民起義與人民盼望國家統(tǒng)一自相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15.A【解析】據材料“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與秦軍遇,九戰(zhàn),大破之?!焙退鶎W可知,在秦未農民戰(zhàn)爭中,項羽進行了巨鹿之戰(zhàn),他破釜沉舟,殲滅了秦軍的主力,最終勝利,A項正確;商鞅變法為秦朝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排除B項;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全國,建立了西漢,排除C項;劉邦抓住時機,率軍直抵秦都咸陽,徹底推翻秦王朝的統(tǒng)治,排除D項。故選A項。16.(1)成就一:時期:商周時期。代表性成就: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成就二:甲骨文。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歷史地位:是中國已發(fā)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2)《論語》:歷史價值:《論語》收錄了孔子的言行及其思想。這些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鬃犹岢龅囊恍┑赖乱?guī)范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文學價值:《論語》以記言為主,充分體現人物個性,而且語言優(yōu)美、簡潔,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孟子》:歷史價值:《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主張,是研究戰(zhàn)國時期社會風貌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文學價值:《孟子》文筆簡潔、寓意深刻,善于運用寓言和警句來表達哲學觀點,加深人們對其思想的理解。《孟子》包含了豐富的辭藻與哲學思考,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對比、夸張等。行文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影響深遠?!窘馕觥浚?)鼎盛時期:根據展板一成就一的內容可知,本題旨在考查青銅器的相關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銅器的鼎盛時期為商周時期。代表性成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銅器代表性器物是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工藝十分復雜。成就二:根據展板一成就二“記載內容:涉及祭祀、戰(zhàn)爭、農牧業(yè)、官制、刑法、醫(yī)藥、天文歷法等?!笨芍?,本題旨在考查甲骨文的相關史實。造字方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中國商朝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其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記載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zhàn)爭、農牧業(yè)、官制、刑法、醫(yī)藥、天文歷法等。歷史地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中國已經發(fā)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2)歷史價值:根據展板二圖片《論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論語》收錄了孔子的言行及其思想。這些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鬃犹岢龅囊恍┑赖乱?guī)范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根據展板二圖片《孟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主張,是研究戰(zhàn)國時期社會風貌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文學價值:根據展板二圖片《論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論語》以記言為主,充分體現人物個性,而且語言優(yōu)美、簡潔,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根據展板二圖片《孟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孟子》文筆簡潔、寓意深刻,善于運用寓言和警句來表達哲學觀點,加深人們對其思想的理解?!睹献印钒素S富的辭藻與哲學思考,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對比、夸張等。行文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影響深遠。17.(1)制度:禪讓制。先賢:堯、舜、禹。(2)關系:王室與諸侯;中央王國與地方諸侯;諸侯國之間。作用:分封制明確了周王的權力和諸侯的義務,形成了嚴格的等級秩序,加強了王室和地方諸侯的縱向聯系。(3)背景:秦國落后;列國紛爭,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改革變法運動。時代價值:商鞅變法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yè)生產,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為以后秦國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窘馕觥浚?)民主制度:根據材料一“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舜因為個人才能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反映了禪讓制這一選官制度。列舉: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堯、舜、禹都是通過禪讓制才能擔任部落聯盟首領。(2)關系:根據材料二“王室分封宗親功臣的既定制度,輔之以明確天子權力和諸侯義務的周禮約束,決定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內在關系”可知,分封制調節(jié)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關系;根據材料二“使中央王國對地方諸侯的縱向聯系加強。”可知,還調節(jié)了中央王國和地方諸侯間的關系;根據材料二“西周的諸侯國之間多有同宗共祖的宗親關系或互通婚姻的姻親關系,橫向聯系也較以前密切”可知,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調節(jié)。作用:根據材料二“王室分封宗親功臣的既定制度,輔之以明確天子權力和諸侯義務的周禮約束”可得出:分封制明確了周王的權力和諸侯的義務,形成了嚴格的等級秩序;根據材料二“決定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中央王國對地方諸侯的縱向聯系加強。同時,西周的諸侯國之間多有同宗共祖的宗親關系或互通婚姻的姻親關系,橫向聯系也較以前密切?!笨傻贸觯悍址庵萍訌娏送跏液偷胤街T侯的縱向聯系和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系。(3)背景:根據材料三“秦孝公銳意改革秦國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主持變法?!笨芍?,秦國實力較為落后,秦孝公銳意改革。根據材料三“商鞅認為按照當時的土地賦稅制度,秦國的實力尚不能滿足其與列國競爭的需要?!笨芍兎ㄊ菫榱诉m應戰(zhàn)國時期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時代價值:根據材料三“廢除秦國原來傳統(tǒng)的土地制度,重新規(guī)劃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數量交納賦稅”可知,商鞅變法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根據材料三“官府奴隸可以憑借耕織的成績恢復平民的身份,不從事農業(yè)生產而變窮的人則要被罰為官府奴婢。”可知,變法還促進了農業(yè)生產和經濟發(fā)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奠定基礎。18.(1)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與推廣。特點:使用數量多;分布范圍廣。(2)特點:春秋時期戰(zhàn)爭的特點是爭霸;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的特點是兼并。影響: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促進了國家統(tǒng)一,政治改革和民族交融。(3)背景:士已成為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學士專門研究學問;各學派競相表現,各逞其智。意義: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窘馕觥浚?)原因:根據材料一“春秋以前的‘耦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了牛耕,利用畜力進行耕作,大大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效率。春秋末至戰(zhàn)國早期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農具,鐵農具不占主要地位,戰(zhàn)國中后期鐵農具的數量超過了其他工具的總和?!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與推廣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特點:根據材料一“春秋末至戰(zhàn)國早期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農具,鐵農具不占主要地位,戰(zhàn)國中后期鐵農具的數量超過了其他工具的總和?!笨芍?,鐵制工具春秋時期使用較少,戰(zhàn)國中后期使用數量多。根據《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鐵器出土分布圖》可知,鐵器出土地區(qū)數量多,分布廣泛,直接印證了該時期鐵器使用地區(qū)數量多,分布廣泛。(2)特點:根據《春秋爭霸形勢圖》名稱可知,春秋時期戰(zhàn)爭特點是爭霸。根據《戰(zhàn)國形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時期,強大的諸侯國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彼此交戰(zhàn)規(guī)模大,時間長,參戰(zhàn)兵力多。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給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從客觀上看,有利于統(tǒng)一,促進中原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融.(3)背景:根據材料三“戰(zhàn)國時代,士已成為一個巨大的文化階層,專門研究學問的‘學士’地位最高?!笨芍?,士階層已經出現,專門研究學問;根據材料三“他們競相表現,各逞其智,促進了學術的空前繁榮,產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可知,各學派競相表現,各逞其智。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19.(1)條件:人們渴望統(tǒng)一;商鞅變法為秦的統(tǒng)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王嬴政招募各國人才,委以重任。(2)具體表現:政治方面,創(chuàng)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皇帝制度;設立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tǒng)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事務,最后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文化方面,統(tǒng)一文字,將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經濟方面,統(tǒng)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tǒng)一貨幣,在全國流通。歷史影響: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期割據混戰(zhàn)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國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觀點:統(tǒng)治者的殘暴(暴政)是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論述:夏王桀在位時期,國力衰弱,而桀作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殘暴,濫用武力傷害人民,引起人民的反抗,導致了夏王朝的滅亡;商朝后期社會矛盾尖銳,商紂王統(tǒng)治時期,對外征伐,耗費國力,同時為了奢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