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基本標音體系的呈現(xiàn):從《五音圖》的復原說起_第1頁
戰(zhàn)國時期基本標音體系的呈現(xiàn):從《五音圖》的復原說起_第2頁
戰(zhàn)國時期基本標音體系的呈現(xiàn):從《五音圖》的復原說起_第3頁
戰(zhàn)國時期基本標音體系的呈現(xiàn):從《五音圖》的復原說起_第4頁
戰(zhàn)國時期基本標音體系的呈現(xiàn):從《五音圖》的復原說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戰(zhàn)國時期基本標音體系的呈現(xiàn):從《五音圖》的復原說起新一輯清華簡整理報告刊布了兩種珍貴的先秦“樂”類佚籍,筆者此前曾撰文介紹了一些初步認識(《清華簡〈五音圖〉〈樂風〉兩種古樂書初探》,《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23年第5期)。其中《五音圖》對戰(zhàn)國時期的標音方式及其原理有較為系統(tǒng)的體現(xiàn),尤其引人關注?!段逡魣D》的結構是開展相關研究的前提,對這個結構的復原曾面臨很大困難,這里有必要先將我們的復原思路和過程進行說明。這組竹簡現(xiàn)存36枚,綴合后有35支,其中9支有殘損,完整竹簡長19.3cm、寬0.5cm,兩道編,入藏時已完全散亂,簡上無編號,簡背無劃痕。正面書寫的內(nèi)容十分特別,可分為四類:(1)中部繪有線條者5支;(2)書寫文字者21支,單支簡上通常書寫兩個字,上下分布,方向正倒相對,各簡位置不同;(3)只書寫墨塊者8支,單支簡上通常也是上下兩個,各簡位置不同;(4)空白無字者1支。復原工作可概括為四個步驟:其一,由于簡上文字正倒相對,因此需要先確定竹簡的放置方向。經(jīng)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簡的兩道編痕距兩個簡端的位置有差,分別是3.8cm和5.0cm,可據(jù)此統(tǒng)一竹簡的放置方向。從大量出土竹書實物看,其編繩契口通常位于竹簡的右側,可再據(jù)之將距簡端3.8cm的編痕視為上道,距簡端5.0cm的編痕視為下道。其二,確定竹簡方向后,第(1)組中部繪有線條的5支竹簡,顯現(xiàn)出了較為明顯的規(guī)律。經(jīng)編連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些線條可以恢復為一個由五條線段勾連而成的五角星。五角星原應跨簡15-20(為便于說明,本文皆用復原后的竹簡序號進行稱引),其中簡19已佚失,五角星上角位于簡18上,致使重心略向左偏移。其三,在簡18上,與五角星上角相對,依次倒書有“上宮”“大宮”“少宮”“訶”4個音名,每個音名下都有一個墨塊作為界格,對這一格式規(guī)律的認識,是復原工作的重要突破口。經(jīng)反復排列,第(2)、(3)組的內(nèi)容恰好可以對應五角星的剩余四角,按向四隅方向發(fā)散書寫的規(guī)律進行依次編連。編連后可知,簡9已佚失,原內(nèi)容應是兩個墨塊;簡6上段殘損,缺失了一個墨塊;簡5系根據(jù)編繩位置遙綴,下端殘損,應缺失了一個單字音名,可補為“巽”;簡2、3上部殘損,所缺之處尚可容下一個音名。其四,按照竹書書寫的一般規(guī)律,將空白簡置于左側篇末(簡37)。簡33-37簡背尚存有一組能夠銜接的編繩痕跡,可對此提供佐證。經(jīng)過上述工作,一幅古音圖便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幅圖的形式猶如帛書,一些細節(jié)能反映出它經(jīng)過精心設計。從五角星的繪制看,全篇應是先編后寫的,方法近似清華簡《筮法》的人身圖、卦位圖部分。我們推測全篇原有簡37支,其展開寬度已與簡長十分接近,原圖應是按正方形特別制作。前文提到的五角星重心向左偏移,應是為了更靠近寬度中央。從全圖結構看,若右上方簡2、3殘損處不記音名,則有失平衡感,因此我們試補了“終反”,當然這處補文尚存疑問。至于左側的空白簡,從左下方的角組最末兩個音名將墨塊緊湊書寫的情況看,似乎是為書寫題記所作的預留?!段逡魣D》以五角星為中心,從其上角開始,依逆時針序分別記載了宮、商、角、徵、羽五組音階異名,它們可按通行文字依次轉寫為,宮組:上宮、大宮、少宮、訶;商組:逝商、上商、右商、左商、少商;角組:逝角、上角、大角、右角、左角、角反;徵組:上徵、右徵、少徵、[巽]、巽反;上羽、大羽、左羽、終、[終反?]。音階異名的前、后綴修飾詞,多曾見于以曾侯乙墓鐘磬為代表的出土樂器銘文以及一些傳世文獻,可按高音至低音總結為:“反—少—左—右—大—上—逝”。我之前曾提出這些修飾詞具有兩兩對應的特點,據(jù)之能對這一標音體系形成兩點認識。一是在“反”“少”之間應有“下”,《國語·周語下》見有“下宮”,曾侯乙墓鐘銘屢見“下角”皆可為證。《五音圖》沒有記“下”音,卻在宮、徵、羽三組的高音區(qū)分別記有“訶”“巽”“終”,這些單字音名在本圖中很可能指代“下”音。尤其在徵組中,擬補把握比較大的“巽”,位于“巽反”和“少徵”之間,可為此提供支持。二是在“左”“右”之間還應有正音的位置,從新出齊國石磬銘文“中商”來看,正音可加“中”來修飾?!段逡魣D》之所以省略了正音,應與五角星的各角本就有此指示意義有關。于是,音名修飾詞的完整等次序列可推為:“反—下—少—左—中—右—大—上—逝”,它們與五音配合就可有45個音階異名,形成一個基本標音體系。這個標音體系最令人困惑的是有9種音程等次。受人類聽覺的限制,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大多數(shù)音樂實踐都在2至5個八度音之內(nèi),先秦樂器所能演奏的音域,目前也以曾侯乙墓編鐘所跨5個八度為最廣。上述9種等次若視為9個八度音,顯然是有違實際的。因此在整理小組討論時有學者提出,“右—大—上—逝”同表低八度音,“左—少—反”同表高八度音,“巽反”是高八度之高八度的徵音,加上省略的五正音,《五音圖》實際為4個八度??墒牵瑘D中各組內(nèi)的音名是嚴格按照一定等次序列書寫的,如果“右—大—上—逝”這些相鄰修飾詞的音名之間的音程無差別,似并不合理。我過去推測:“這些相鄰修飾詞之間的音程很可能本不固定,標音體系只是在理論上用以區(qū)別音階的相對高低關系,它們只有在進行音樂實踐時才會形成具體的音程。”恐怕也不合適?,F(xiàn)試提出一個新看法,這要從五角星的功能說起。五角星由“宮—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宮”五條連線構成,若從“宮—徵”起始,其順序與《管子·地員》《淮南子·地形訓》等所載的五音生成順序相合,應是“三分損益法”的直接體現(xiàn)。按《地員》所載,“三分損益法”包括“三分損一”和“三分益一”,前者就是將基音乘以(3-1)/3,2/3的倒數(shù)3/2就是純五度的音程系數(shù),后者就是乘以(3+1)/3,4/3就是純四度的音程系數(shù)。此法與十二律結合,可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曾侯乙墓編鐘用除“角”外的四音配合“四曾”“四角”“四輔”的方式,對這些半音進行標示,可能是一種地方標音特色?!叭謸p益法”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有“先益后損”和“先損后益”兩種,前者本于《管子·地員》,后者見于《呂氏春秋·音律》《史記·律書》《淮南子·天文訓》以及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等。傳統(tǒng)十二律推算采用“先損后益”,按一益一損的順序,可是,由蕤賓生大呂時本應是“損”,為了保持一個八度,則變?yōu)椤耙妗薄6菑狞S鐘生至第十二次,由于音差而無法再生回黃鐘,《天文訓》稱其為“極不生”,因此一般算到十二次便停止了。我曾強調(diào)《五音圖》的特點是有“角—宮”這一循環(huán)相生之線,也就意味著這些音名可能是依“三分損益法”一直推算而成,為了保持八度音程和修飾音的高低規(guī)律,其中可能也存在損益調(diào)整。我們不妨做一點推測。如果以正音宮為基音,假設其相對波長是1,按“三分損益法”,可試擬表1。表中有兩點要說明,一是按“三分損益法”(表中“損”指“三分損一”,即前一個數(shù)乘以2/3,“益”指“三分益一”,即前一個數(shù)乘以4/3)推演5的倍數(shù)次,無論如何都無法回到宮音,其中應存有一定校正,于是我們擬將宮反、少宮、大宮、逝宮分別校正為宮的純八度音程(即分別乘以1/4、1/2、2、4)。二是從宮開始,采用了“先損后益”,直至由“中”音轉入“左”音,即由角生左宮,都是“一損一益”,可是由左宮再生左徵,若繼續(xù)“益”,則會打破音名修飾詞的高低序列,因此我們參考蕤賓生大呂時的情況,將之變?yōu)椤皳p”,下宮生下徵、右宮生右徵、上宮生上徵都是如此。這樣一來,此標音體系的音域可以在5個八度之內(nèi),而且每個音的縱列都能保持一致的相對高低關系。將此驗諸曾侯乙墓編鐘銘文也并無抵牾。過去知道“大”“逝”皆為正音的低音,“少”“下”“反”皆為正音的高音,現(xiàn)在看來“大”為低八度,“逝”為“大”之低八度,“少”為高八度,“反”為“少”之高八度,故在鐘銘中也稱“少某之反”。一般認為,中國古代音樂是由五聲音階發(fā)展至六聲、七聲音階,這一過程自然要遇到小二度音程音名的標示問題?!白儗m”“變徵”可能是這種嘗試的在古書記載中的遺存,從另一角度看,十二律也是增加“半音”所形成的?!段逡魣D》所呈現(xiàn)的基本標音體系,理應也要滿足半音標記的需求。在我們的推擬中,每相鄰的三個修飾詞所記音名,其中必有一個純八度(相對波長比為2∶1)和一個小二度(相對波長比為18:17)音程。例如,宮與少宮為純八度,左宮與少宮為小二度;上商與右商為純八度,與大商為小二度等等,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半音的標示。如果以宮的音高為“C”,可排擬表2,其中“右徵”較為特別,它與“徵”為小二度,與“角”為大二度。當然,我們推擬的這一標音體系本質(zhì)上是一個理論模型,至于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