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法家思想
——中國法律思想史期中作業(yè)
小組成員:
張嬌嬌1207083
李晶1207091
何簫1207037
王思博1208081
王墨笛王07109
法家思想介紹
一、法家思想產生背景
東周時期,社會動蕩,“禮崩樂壞”,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導致
私田的增多,使得諸侯實力逐漸增強,周天子的實權越來弱,諸
侯要求掌握一些政權,他們開始征伐,“禮”所維護的宗法制
度和分封制度遭到踐踏,奴隸社會開始解體向封建社會過渡。新
興的封建勢力為適應封建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力圖沖破“禮治”思
想的束縛,要求實行“法治”,先秦法家思想應運而生。法家思
想從他產生,發(fā)展,昌盛,到后來的衰弱(由于自身的缺陷和時
代背景)經(jīng)歷了漫長的一個過程,當然,在此我強調的是衰弱
而不是衰落,即使它后來影響力沒有鼎盛時期大,但是法家的思
想在中國的歷史上以及當今社會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二、法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
(一)前期是法家法律思想的形成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
代表人物有李悝和吳起。他們的主要貢獻是推動法律在政治實
踐中的應用。
(二)中期是法家法律思想的成熟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代
表人物有商鞅、慎到和申不害。他們不僅創(chuàng)立了系統(tǒng)法家學說,
而且把這些學說用來指導當時的法制建設。
(三)后期是法家法律思想的綜合期和變異期。這個時期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韓非子和李斯。韓非子總結了前期和中期法家
的法律思想,對完善法家理論,充實法家法律思想的內容做出
了貢獻,但也有過分迷信“術”以至于降低法治的理論價值的過
誤。李斯對法家法律思想在秦的法制建設中的應用起了很大作
用,但對秦王朝立法、用法實踐中的致命失誤也有其不可推卸
的責任。秦王朝建立后用國家權力樹立法家之學的統(tǒng)治地位,
用法家思想去統(tǒng)一社會輿論,使法家之學喪失了學術自身應有
的生命力。漢興之初,痛斥秦朝嚴刑峻罰之聲不絕,但法家之
學仍然是漢朝初年的基本統(tǒng)治思想。黃老之學是在漢惠帝即位以
后才取代了法家之學的地位。
(-)商鞅的法律思想
1.簡介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一公元前338年),原姓公孫,因在
秦變法有功,受封于商,后稱商鞅,是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魏國是戰(zhàn)國時期進行變法改革最早并取得成功的國家,也
是法家思想和法家人物的故鄉(xiāng),良好的學術氣氛,加上商鞅"少
好刑名之學”,使得他在青年時代便成為一位超群的法家人物。
公元前359年,31歲的商鞅求見秦孝公,“以強國之術說君”,
孝公大悅,與較“語數(shù)日不厭”。在得到孝公的賞識之后,商鞅
被委以左庶長,主持變法。他的變法涉及政治、經(jīng)濟、思想等各
個領域。在變法實踐中,發(fā)展了先秦法家的理論,提出了明確的
實行“法治”的基本要求。商鞅變法使秦國日益強大,為秦之統(tǒng)
一六國奠定了堅定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基礎。
2、商鞅的變法思想
商鞅的變法思想,即其法制改革思想,是商鞅法律思想的基
礎。商鞅的立法思想、執(zhí)法思想和刑法思想都是在這個基礎上提
出來的。
商鞅的變法思想的依據(jù)主要有三點:
一是富國強兵的政治需要,“明君治國,不可須臾忘于法”,
他認為君主應具有遠見卓識,有堅定的決心,掙脫舊的法制,建
立新的法律制度;
二是社會發(fā)展的進化史觀,他認為明君應因時立法,順應社
會發(fā)展的需要;
三是“好利惡害”的人性論思想,他認為治國先治吏、治吏
要先知人性,民眾的好利之心是天生的,“人君而有好惡”,他繼
承了荀子“性惡論”的觀點,認為人生來具有好惡之性,他認為
只要施與適當?shù)慕逃?,就可以讓人棄惡從善?/p>
3、商鞅的立法思想和執(zhí)法思想
(1)因時立法,立法應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根據(jù)民俗民
情;
(2)“緣法而治”,他主張依法治國,“人生有好惡,故民可
治也”。正因為“人好爵祿而惡刑罰”,所以只能用賞罰的法律手
段而不能用仁義道德來統(tǒng)治。法家正是利用這種人性論來杳定溫
情脈脈的宗法關系和儒家的“禮治"、"德治"、“人治”,并為實
行法治的必要性提供依據(jù)的;
(3)法律要明白易知,“圣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4)強調立法、執(zhí)法的公開性和權威性,商鞅在實行變法
時,改“法”為“律”,并不是簡單的名稱改變,“法主要強調
的是內容方面的公平與公正;而律則側重于法律規(guī)范在適用上的
普遍性和統(tǒng)一性”,它其實體現(xiàn)了商鞅對法律的公開性和普遍性
的重視。
4、商鞅的刑法思想
(1)“刑無等級”、統(tǒng)一刑罰。他主張除君主及繼承人外,
自卿相將軍至大夫庶人犯法,一律治罪,這對打擊當時的奴隸主
貴族特權有重要的意義,但商鞅的“法治”思想是以樹立君主的
絕對權威、維護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為出發(fā)點的,與西方的“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本質的區(qū)別;
(2)主張重刑輕罪,“以刑去刑”。他主張利用刑罰的暴力
性和威懾性來樹立司法的權威,以鞏固政權、穩(wěn)定社會。他提出:
“重刑者,民不敢犯,故無刑也”,治理國家應用重刑,這樣人
民就不敢犯輕罪,更別提重罪了?!靶讨囟氐?,則民不敢試,
故國無刑民”,“行罰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
去刑”;
(3)主張實行連坐,“不赦不宥”。但是,商鞅的“不赦不
宥”是不包括君主犯法的,甚至君主的近親犯法也要有所變通,
太子犯法,要拿老師當替罪羊,而不能直接將太子治罪;
(4)重視刑賞結合。商鞅主張不分親疏遠近,有功必賞,
有罪必罰,但刑多賞少。
(二)韓非子的法律思想
1.個人簡介
韓非子(約前280-前233),肘國戰(zhàn)國時期(前275-前221)
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zhàn)國晚期韓國(今
河南省新鄭;鄭韓古國在今天的河南新鄭)人,漢族,有口吃,
不善于言談,比較善于寫作。原為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荀子,
但是他的思想與茍子的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在戰(zhàn)
國末期的新形勢下,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喜刑名法術之學”,
繼承和發(fā)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
說,,繼承了法家思想,成為戰(zhàn)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他的經(jīng)
歷崎嶇,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但是沒有得到重用,于是發(fā)憤
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
在秦國遭到李斯、姚賈誣害,死在獄中。
2.思想特點:
(1)法為本,法、術、勢相結合
他在比較各國變法得失之后,提出“以法為主”,法、術、
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他創(chuàng)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
一個統(tǒng)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在次他
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zhí)行,任何人不得例外,做到“法
不阿貴”,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
會安定,封建才能鞏固。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
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tǒng)治才能鞏固?!靶踢^不避大臣,賞
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2)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暴力奪取政權
韓非認為,要鞏固封建君主的統(tǒng)治地位,必須實行中央集權制。
他說:“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指出了中
央集權制對當時建立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是必要的。他認為國家大全
必須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之力天下,
“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
(《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
奴隸主貴族,建立地.主階級法治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度;
(3)經(jīng)濟上、軍事上:獎勵耕戰(zhàn)
他十分重視獎勵耕戰(zhàn),提出了“富國以農,拒敵恃卒”的口
號。韓非對戰(zhàn)國末年出現(xiàn)的“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zhàn)之危而
有貴之尊”的風氣非常不滿,對危害耕戰(zhàn)的人深惡痛絕,把這些
人比做是危害國家的蛀蟲。他把不從事耕戰(zhàn)的儒生,高談闊論的
縱橫家,游俠刺客,害怕兵役的人,投機營利的商人,統(tǒng)稱為“五
蠹”。就是五種社會害蟲。他主張“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fā)
于卒伍,不管選拔文官或是武將,都要從地方官和士兵中選拔。
這就否定了奴隸制的“世卿世祿”制度。他還主張減輕人民的徭
役和賦稅的。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只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
利于君王統(tǒng)治。
(4)思想上:用“法”統(tǒng)一思想
韓非子提倡“依法治人”,他吸收了其他荀子的“性本惡”,
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佚”要依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
才可“禁奸于為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xiàn)。
(三)管子: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
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jīng)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
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干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
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而管子的觀點是法禮并重。這是《管子》區(qū)別其他法家思想
的一個鮮明之處。一個社會能否和諧、穩(wěn)定、有序地發(fā)展。必須
依靠兩個車輪,一個是法治,一個是道德。只有兩個車輪同時運
轉,才不至于有失衡和翻車的危險。任何單靠一個車輪推進,效
果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管子》在推行“以法治國”的過程中,
也特別重視加強“禮”、“德”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這也反映了
《管子》的和諧法治思想。我們知道,在正常的國家管理過程中,
法與禮都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治國工
具。單靠刑罰和法律來維持正義是一種代價很高的方法,訴訟、
司法、執(zhí)法都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與時間,申張正義需要花費很
高的代價。道德約束從各方面看都是是最經(jīng)濟有效的保持社會公
正、秩序的措施。
在法與經(jīng)濟上,先秦法家皆注重“富國"《管子》尤多有經(jīng)濟
之理論《管子》了解法之難行于貧國,君主之威勢再大,法令嚴酷,
不能驅使餓殍,故曰:“民不足,令乃辱,民苦鞅,令不行,施報不
得,禍乃昌”入管、、商更以法推行富國之策。
(四)申不害的法律思想
1.個人簡介
申不害(約公元前385~前337,另有資料認為在前420年
-前337年)
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今河南新鄭)人。戰(zhàn)國時期韓國著
名的思想家。他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作為法
家人物,以“術”著稱,是三晉時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鄭國滅國之時,申不害年歲約在20—30歲之間。作為一個
亡國之賤臣,申不害可能雜學諸說。因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
慎到的學術理論中都有“術”的成份。有人根據(jù)申不害思想中有道
家思想的痕跡,認為他是由道入法。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
能把他的思想僅歸為道法兩家。
申不害相韓時,韓國已處弱勢。韓昭侯即位不久,頗具雄心,
任用賤臣申不害即為一例,申不害才華得有用武之地。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韓都(今新鄭)o其著作《申子》,
已失傳,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只是別人引用的零章斷句,比較完整的
只有《群書治要》卷三六所引《大體篇》。
申不害少年從學黃老(黃帝、李耳),以為“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币磺惺挛锒加姓磧蓚€方面,并且可
以互相轉化,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等。主張國君依
法治國,實行嚴刑峻法,以術駕御群臣,操生殺之權。
申不害“本于黃老而主刑名”,擅長于黃老刑名之術,主張將
法家的法治與道家的“君人南面之術”結合起來,是法家中主張“術
治”的一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韓國的改革主要是“修術行道”,“內
修政教”,即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
2.思想特點:
(1)制“名”以“因”的法治思想
申不害說:“昔者堯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則天下治?!边@
“堯之治”是治的一種典型,它與“桀之治”相對立,是申不害心目
中好的典型。僅從他對這種治的贊賞就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即
他主觀上也傾向于以“名”治國。他下面的話使我們進一步確信這
個判斷的正確。他說:“是以圣人貴名之正也。主處其大,臣處其
細,以其名聽之,以其名視之,以其名命之。鏡設精無為,而美惡
自備;衡設平無為,而輕重自得。凡因之道,身與公無事,無事而
天下自極也?!边@“圣人”大概就是“堯之治”中的治者,就是堯之類
的君王。不過,“圣人”是誰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表達的治
國之術。一個“貴”字表達了申不害的態(tài)度,他那或為虛構的“堯之
治”就是他所貴的名之治,盡管這名也需要‘正”。
(2)“任法”與無為的思想特點
申不害說:“圣君任法而不任知,任數(shù)而不任說?!彼f的圣
君就是為治“蓋明法審令而已”的堯和“置法而不變’的黃帝之類的
治者。而他所描述的這種已然狀態(tài)首先是他在內心樹立的一種標
準,一種充分反映了他的要求的標準。按照他的“因”之道,君王
治國就應當“任法而不任知”。名家學者曾指出行‘因"道
對治者與法律關系的影響?!豆茏印分斜还粽J定為名
家作品的《心術》篇有言曰:“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痹?/p>
治的活動中君和法都處于治的地位,但按照“因”之道,君這個能
動的治者應當放棄自己的主觀努力,以已然存在的法律(物)為
治的根據(jù)?!耙晕餅榉ā本褪侵巍叭畏ā?,就是不以治者的主觀判斷和
出于心智的選擇為治。治“不任知”并不是憑借什么權威剝奪君王
為治的權力,而是行‘因”之道的結果?!懊▊?,則圣人無事?!?/p>
不是反對君王用“知”,而是在“名正法備”之后,只要實行“因”之道,
治者便無須用“知”,無事可做。
申不害認為:“鏡設精無為,而美惡自備;衡設平無為,而輕
重自得。凡因之道,身與公無事?!薄盁o事”既是“因”之道的精神,也
是行此道的結果。因為“美惡”已“自備”,“輕重”已“自得”,所以無須
乎“事”。申不害還說:“張?zhí)斓刂V,用圣人之符,則萬物之情,無
所逃之矣?!奔热弧叭f物之情”已經(jīng)“無所逃之”,再用知當然是多余
的。
(3)“術”與法治
申不害認為術有害于法治,主張法治的同時又言術。他主張法
治,比如申子及與其同道的君王的術大致有深藏不露,裝聾作啞;
守弱處靜;不自操事;循名責實;明分職,治不逾官;獨斷;使群
臣“并進輻湊”,防止“一臣專君’等內容。但是按照申不害制名以因
的法治論說,在法治下君主應出無為之地,取無為之態(tài)度,而他
的術論卻是有為之論。由此可見,申不害的法治論與其言術的思
想主張二者是不相容的。兩者的矛盾的產生是因為君主制度本
身,即在法家服務的對象是君王的利益,與其所代表的國家的利
益的不一致,同時也體現(xiàn)了申不害思想中的局限性。
添加一些申不害生活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三、法家思想的特點
下面我們介紹法律思想的主要特點,簡單講三個:
法律萬能主義,法律專制主義,重刑主義
(-)法律萬能主義
法家認為法律可以治國,并且在治國問題上,法律具有完全
絕對的權威,依靠法律可以解決一切紛爭。他們認為法律可以“定
分止爭”可以“興功懼暴”
“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
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于市,過而不
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币馑际钦f,一個兔子跑,很多
的人去追,但對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
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jīng)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
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zhàn)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
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并戰(zhàn)爭的勝利。
但法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不是從來就有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
歷史階段才出現(xiàn)的,這就決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是萬
能的,有其滯后性,不可能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誠然,
法作為人類階級社會的調節(jié)器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把它
的作用加以無限擴大,就會產生負面作用。秦二世而亡即是明證。
法家要求“事皆斷于法”,否定道德的作用,犯了法律萬能主義
的錯誤?,F(xiàn)代法治社會雖然法律是至高無上的,但是依然需要道
德的調解作用來緩解社會矛盾。如果一切都用法律來調節(jié),除非
是機器人才能做到。
(二)權制斷于君則威
法家認為“權制斷于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里,
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的君主
極端專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实郾救藙t凌駕于法之
上,超越于法之外。至秦始皇時更加剛戾自用,法完成了君主實
現(xiàn)個人欲望的工具。我們知道一個沒有約束力的權力,是可怕的。
所以,君主的權力更盛。
(三)重刑主義
在法家看來,重刑是力量的源泉,是禁止犯罪的根本,可以
導致“無刑”?!拌T刑鼎”的子產曾經(jīng)說過:“夫火烈,民望而畏
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边@
可謂重刑論的萌芽。在法家看來,之所以“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是因為“刑重而必得,故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因此,在實
踐上,法家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有酷吏的評價?!靶逃糜趯⑦^”
則是重刑主義的極端表現(xiàn),法家認為在人們將要犯罪而尚未構成
犯罪時,就應處以刑罰。然而,從犯罪構成的角度來看,將要犯
罪僅僅只有犯罪的思想,尚未實施犯罪行為,尚未產生危害社會
的后果,不應定罪處罰。處罰“將過”實質上是按人們的思想定
罪而不是按行為定罪。這是極不符合法理的,而且,這還混淆了
罪與非罪的界限。
總而言之,法家的法治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法治是不同的,法
家的法治是建立在君主專制與個人獨裁的基礎上的,而我們現(xiàn)代
意義上的法治是以憲政民主為基礎的。固然,法家的法治也有許
多值得我們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借鑒之處。如上文所述的歷史進
化觀等。然而,法家代表的是地主階級,法家的法治維護的是地
主階級的利益,貫徹的是地主階級的意志。
四、法家思想其他思想之比較
(一)法家與儒家
1.階級立場和哲學基礎不同
儒家思想代表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提出的政治主張是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的。法家思想代表的是
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銳意改革,主張征戰(zhàn),是符合當時的歷史
潮流的。儒家從自己階級立場出發(fā),崇尚周朝“禮”,政治思想
的哲學基礎是“仁”,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
標準和道德境界?!叭省笔侨寮覍W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
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法家思想的哲學基礎源自于道家的“道”
的觀點,認為人應該遵道行事,即法家所主張的“法O
2.政治思想不同
儒家認為,禮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是使貴賤、
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guī)范。做到貴賤、尊卑、長幼、親
疏各有其禮,自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
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而臻于治平,渴望建立起儒
家理想的西周初年的政治統(tǒng)治。而法家認為,法是維持社會秩序
的最理想的工具,主張“以法治國”、“一斷于法,法家重視
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在執(zhí)法上主張賞罰分明,輕罪重
罰。重視法律作用忽視仁義、教化。法家主張實行極端的君主專
制統(tǒng)治,認為君主應當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利??傊?,儒家以禮為
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guī)范法家以法律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
規(guī)范,儒家以道德為維持禮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裁為推行法律
之力量。
3.人性論與政治統(tǒng)治方法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故而以人為本,提出一些民本思想,主
張德治與人治。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
人,使人心良善,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從這一角度
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lián)系?!暗轮巍睆娬{教
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法
家認為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
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
民去做。法家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
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家認
為“權制斷于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
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君主極端專制的
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实郾救藙t凌駕于法之上,超越于法
之外。
4.歷史觀不同
儒家的歷史觀是保守倒退的,孔子希望社會能退回到西周初
年,繼續(xù)“禮”治,而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已然出現(xiàn),因而在春秋
戰(zhàn)國時間儒家思想不受青睞。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
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
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
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fā)展了商
鞅的主張?zhí)岢觥皶r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
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5.平等思想差異
儒家雖然提出人不分貴賤,都可以通過修身來達到“賢”
進而步入仕途。但儒家否認社會是平等的,認為社會應該有貴
賤上下的分野,形成優(yōu)越及從屬關系的對立,在親屬關系之中,
應該以輩分、年齡、親等、性別等條件為基礎所形成的親疏、尊
卑、長幼的分野。法家并不否認也不反對貴賤、尊卑、長幼、親
疏的分別及存在,法家注意的是法律、政治秩序之維持,賞罰分
明,不因人而異但是法家的平等思想只是體現(xiàn)在法治方面,而且
對于君主沒有限制。相反,君主應當凌駕于法律至上,借助法律
統(tǒng)治臣民。儒家和法家的平等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有
差別的平等。
6.尚賢思想
儒家主張尚賢,認為尚賢是為政之本,理想政治就是賢人政
治,主張教民、選賢任能,實現(xiàn)為政以德。法家不尚賢,認為“權
制斷于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
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君主極端專制的封建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实郾救藙t凌駕于法之上,超越于法之外。
而之后的各個朝代,大多的以儒家思想治國,法家被吸收在儒家
之中,成為統(tǒng)治思想的一部分。儒法兩家也成為中國政治思想乃
至中國文化思想中最為有分量的思想流派。其影響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
在。我們國家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體現(xiàn)了儒
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我國當今政治思想的影響。
(二)法家思想與道家、墨家思想比較
墨家以墨子為主要代表,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天志、非命、非樂、節(jié)用、節(jié)葬。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tǒng)
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
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
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后者提出了
“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
對世界。道家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為而不爭、利而
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
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法于陰陽,以樸應冗,以簡應繁。”等
等。
(三)法家思想與西方實證主義思想的比較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上,兩者的觀點不同
實證主義法學主張道德與法律的分離。分析實證主義的奠基人奧
斯丁堅持法與道德之間不存在必要的或概念上的聯(lián)系,認為道德
是一種勸導和忠告的性質,人們可以自由接受或者不接受,而國
家的法律,即命令,則人們一定要遵從;道德規(guī)范的范圍比法律
規(guī)范的范圍廣,有些情況是合法的,但不合道德,而有些是道德
的,但不合法。嚴格的法律,不涉及善與惡。中國法家在輕視甚
至否定道德作用的同時主張法律與道德的一致。建立在對儒家
“德治”和“人治”思想批駁基礎上的法家,在根本上否定了道
德的價值,認為道德是虛偽和不可信的。法家基本認定人性是惡
的,人的本性是“好利惡害”,所以只能用賞罰而不能用什么仁
義道德之類的辦法來進行統(tǒng)治,作為法家思想體系奠基者之一的
商鞅也提出了與儒家的“以德治國”針鋒相對的“以刑去刑,刑
去事成”。法家雖然否定了道德的價值,但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
卻認為法與道德是一致的。在法家看來,受到法律獎勵的行為,
在道德上應該是受到稱譽的行為,相反,在法律上受到制裁的行
為,在道德上也應該受到譴責的行為,即“有厚賞者必有美名,
有重罰者必有惡名”。這一點明顯區(qū)別于實證主義法學所主張的
“法與道德無必然聯(lián)系”。
(四)西方自然法學與中國法家思想比較
在法的實質上,自然法學認為在實然的人定法之上還存在,某種
超越的、客觀永恒的、正義的自然法,它是人定法的理想模本,應
該體現(xiàn)自然法的正義;而法家則認為法就是作為統(tǒng)治工兵的王
法.缺乏對法的理想價值的反思。亞里士多德則明確提出“自
然法”的概念,并將自然法和人定法區(qū)別開來,主張自然法高于
人定法。因為自然法是“自然存在的秩序”,人類作為自然的派
生物和組成部分,應當服從自然法的約束。斯多葛派更是將自然
法的概念作為其法哲學的核心,該派不僅視自然法為宇宙中一
切事物的普遍原貝組,并將其加以神化。西塞羅繼承了斯多葛派
的自然法哲學思想,并將自然法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西塞羅自
然法的意義就在于它不僅為法律的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北師大版七年級數(shù)學下冊《2.1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同步測試題及答案
- 政策環(huán)境變化下的戰(zhàn)略與風險考核試題及答案
- 企業(yè)聲譽風險管理與戰(zhàn)略決策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金融軟件的技術要求試題及答案
- 博物館展品安全管理措施計劃
- 數(shù)據(jù)通信基礎知識考題及答案
- 班級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計劃
- 主題班會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計劃
- 完善工業(yè)企業(yè)安全生產計劃
- 山東省萊城區(qū)劉仲瑩中學2025年七年級數(shù)學第二學期期末達標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第12講 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性質及應用 課件中考數(shù)學復習
- 2025中國東方航空技術限公司全球校園招聘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北森行測測評題庫2022
- 生物信息學基礎講座課件
- 《ESD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衛(wèi)星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與挑戰(zhàn)
- 《生物醫(yī)用陶瓷》課件
- 浙江寧波鄞州區(qū)市級名校2025屆中考生物全真模擬試卷含解析
- 第2課 抗美援朝 課件(共13張)
- 國家電網(wǎng)十八項重大反事故措施
- 院感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