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自考00504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含解析_第1頁
2022年4月自考00504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含解析_第2頁
2022年4月自考00504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含解析_第3頁
2022年4月自考00504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含解析_第4頁
2022年4月自考00504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藝術概論年月真題

0050420224

1、【單選題】時間藝術首推音樂,有時也把________視為時間藝術之一。

書法

文學

A:

電視

B:

攝影

C:

答D:案:B

解析:時間藝術,其典型形式是音樂和文學;第三,時空綜合藝術,包括舞蹈、戲劇、

影視、行為藝術等等。P134

2、【單選題】建筑寬廣地涵蓋著技術美學和________的雙重本質特征。

設計美學

自然美學

A:

藝術美學

B:

社會美學

C:

答D:案:C

解析:到了20世紀,新技術革命使城市出的高樓越建越高,并沾沾自喜地把混凝土、火

柴匣和玻璃盒子作為現(xiàn)代建筑文明的成果輸入各大洲,使世界上各民族建筑的傳統(tǒng)肌體遭

到了致命的腐蝕,國際化風格演繹著全球重復的單調(diào)戲劇。在這種由科技霸權所帶來的災

難性的后果中,我們得到了建筑與藝術觀念聯(lián)系之淡薄的進一步例證。這使人更加強烈地

認識到,建筑藝術是技術美學的產(chǎn)物而不單純是藝術美學的產(chǎn)物。P167

3、【單選題】直接表現(xiàn)主體思想情致和直接呈現(xiàn)心靈的藝術包括

繪畫、書法

建筑、攝影

A:

電影、電視

B:

詩歌、音樂

C:

答D:案:D

解析:直接呈現(xiàn)心靈的藝術,包括詩歌,音樂;間接表現(xiàn)主體思想情致,間接呈現(xiàn)心靈的藝術,

包括繪畫,雕塑。

4、【單選題】“模仿說”是________哲學家中流行的觀點。

古希臘

古羅馬

A:

中世紀

B:

近現(xiàn)代

C:

答D:案:A

解析:模仿說是關于藝術起源的最古老的學說,產(chǎn)生于古希臘,在古代的西方世界廣泛流

行。其基本思想是,認為藝術起源于人對自然的模仿。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德謨克

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均有類似的觀點。P9

5、【單選題】希臘三大悲劇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悲劇大多取材于

《圣經(jīng)》故事

希臘建筑

A:

希臘雕塑

B:

希臘神話

C:

答D:案:D

解析: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分別是古希臘時期的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

而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泛蜌W里庇得斯的

《美狄亞》,則被稱為“三大悲劇”。

6、【單選題】政治內(nèi)容只有________進入藝術作品才有藝術價值。

審美地

合理地

A:

全面地

B:

情感地

C:

答D:案:A

解析:從歷史總體上講,藝術作品往往帶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性,但并非所有的藝術作品都具

有政治內(nèi)容或政治傾向。政治內(nèi)容只有審美地進入作品才有藝術價值。

7、【單選題】審美教育是以________的形式來實現(xiàn)的。

潛移默化

系統(tǒng)訓練

A:

邏輯推理

B:

現(xiàn)身說法

C:

D:

答案:A

解析:狹義地講是通過藝術手段對人們進行教育,廣義地講是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

質產(chǎn)品與精神產(chǎn)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

心靈、行為、語言、體態(tài),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

8、【單選題】藝術作品內(nèi)容的________是它區(qū)別于其它意識形態(tài)的首要特征。

抽象性

具體性

A:

特殊性

B:

普遍性

C:

答D:案:B

解析:藝術作品是特定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chǎn)物,是觀念形態(tài)性的東西。藝

術作品內(nèi)容的具體性,是它區(qū)別于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首要特征。

9、【單選題】唐代著名理論家________認為詩歌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

致”、“味外之旨”,充分說明了藝術意蘊所具有的特征。

司空圖

謝赫

A:

張彥遠

B:

嚴羽

C:

答D:案:A

解析:唐代著名理論家司空圖認為詩歌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

“味外之旨”,充分說明了藝術意蘊所具有的特征。

10、【單選題】藝術的________是藝術作品的本質屬性。

商品屬性

社會屬性

A:

審美屬性

B:

教育屬性

C:

答D:案:C

解析:藝術的本質是審美的,藝術作品的審美屬性借以呈現(xiàn)的接受方式和態(tài)度又是什么

昵?這就是美學家們常提到的審美態(tài)度。

11、【單選題】我國晉代“竹林七賢”之一,對當時統(tǒng)治者司馬氏的黑暗統(tǒng)治憤然不平的是

嵇康

倪瓚

A:

郭若虛

B:

王昱

C:

答D:案:A

解析:嵇康是我國晉代“竹林七賢”之一,對當時統(tǒng)治者司馬氏的黑暗統(tǒng)治憤然不平。

12、【單選題】藝術家感悟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是

內(nèi)心體驗

生活體驗

A:

視覺體驗

B:

藝術體驗

C:

答D:案:B

解析:20世紀以來的科技進步大大改變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人類有了全新的生活內(nèi)容。

新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造著新的文化視野,新的文化視野又將促使人們改變其原有的觀察事物

的方式,從而誘發(fā)出新的情感,這一切自然要向藝術家提岀新的表現(xiàn)要求;而舊有的藝術

形態(tài)、藝術語言和藝術方法往往不能勝任其職。這時,探索、創(chuàng)立新的藝術語言和藝術

方法,以至于創(chuàng)立新的藝術門類,形成新的藝術形態(tài),就成了藝術家責無旁貸的任務。

13、【單選題】藝術流派在各門類藝術中反映出的共通藝術思想和藝術創(chuàng)作潮流產(chǎn)生了

藝術風格

藝術思潮

A:

藝術創(chuàng)新

B:

藝術理論

C:

答D:案:B

解析:在藝術領域形成的具有廣泛影響的藝術思想和藝術創(chuàng)作潮流。藝術思潮是各種不同

傾向、風格、流派的藝術家和理論家先后掀起共同推動的一種發(fā)展藝術、影響藝術的的思

想潮流。

14、【單選題】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畫家達·芬奇是________的闡發(fā)者和實踐家。

表現(xiàn)論

寫實論

A:

再現(xiàn)論

B:

寫意論

C:

D:

答案:C

解析: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畫家達?芬奇是再現(xiàn)性的闡發(fā)者和實踐家。他認為藝術家的心

靈應該像鏡子一樣映照自然。同時,他也并不排斥藝術映照自然時所要達到的理想化。

15、【單選題】重視主體意識,重視創(chuàng)造個性,重視有意味的形式,在20世紀人類審美領

域開拓方面有其積極作用和貢獻的是

表現(xiàn)性藝術

再現(xiàn)性藝術

A:

構成性藝術

B:

寫實性藝術

C:

答D:案:A

解析:表現(xiàn)性藝術,重視主體意識,重視創(chuàng)造個性,重視有意味的形式,在20世紀人類

審美領域的開拓方面有它的積極作用和貢獻。

16、【單選題】認為印象派一味探索光與色,美術便陷入了失去強烈而富于熱情的表現(xiàn)力的

危險之中的藝術家是

莫奈

凡高

A:

修拉

B:

塞尚

C:

答D:案:B

解析:凡?高認為印象派一味探索光與色,美術便陷入了失去強烈而富于熱情的表現(xiàn)力的

危險之中。他深受東方藝術、日本版畫的啟示,渴望自己的藝術具有簡率、強烈的藝術效

果。比凡?高年長5歲的高更,出于對歐洲文明和傳統(tǒng)藝術的懷疑,索性離開歐洲,到南

太平洋的塔希堤島和土人長期生活在一起。他以率直、單純化、近于原始藝術的造型和配

色,表現(xiàn)自然提示給他的感受和他對島上“自然的寵兒”的傾慕。出于主觀情感的濃烈,

他和再現(xiàn)性創(chuàng)作過程告別,以某種“暗示”和“象征”代替敘事性的描繪,以對平面的自

由支配代替了透視、光影、立體造型等法則。

17、【單選題】提出“六法論”,以“氣韻生動”為第一條,對“傳神寫照”理論有著天才

發(fā)揮的南齊畫家是

謝赫

黃庭堅

A:

顧愷之

B:

石濤

C:

D:

答案:A

解析:“六法”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齊謝赫的著作《畫品》中。

18、【單選題】面對________的大理石雕象《沉思》,我們同時浮現(xiàn)雙重的現(xiàn)實感:一種是

通過潔白潤澤的大理石、造型語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現(xiàn)形象;另一種是由這個再現(xiàn)形象

激起的對外部客觀現(xiàn)實的聯(lián)想。

羅丹

摩爾

A:

珂勒惠支

B:

杜尚

C:

答D:案:A

解析:面對羅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我們同時浮現(xiàn)雙重的現(xiàn)實感:一種是通過潔白潤澤

的大理石、造型語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現(xiàn)形象。

19、【單選題】________的構成,要求欣賞者借助再創(chuàng)造的想象力、聯(lián)想力和感情移入,進

入藝術境界之中,才能構成欣賞者和作品——即審美主體的心境和審美客體的藝術意象相統(tǒng)

一、相復合的心象。

審美感覺

審美理知

A:

審美心象

B:

審美共鳴

C:

答D:案:C

解析:審美心象的構成,要求欣賞者借助再創(chuàng)造的想象力、聯(lián)想力和感情移入。

20、【單選題】在某種意義上,藝術家在動心動情的同時,又是用他的________、工具來感

覺、體驗和選擇事物對象的。

藝術材料

藝術語言

A:

藝術想象

B:

藝術聯(lián)想

C:

答D:案:A

解析:在某種意義上,藝術家在動心動情的同時,又是用他的藝術材料、工具來感覺、體驗

和選擇事物對象的。

21、【多選題】藝術形態(tài)深層的主觀和客觀因素組成方式,以藝術家自我主體性為出發(fā)點,

大體有

直接面向外在世界

間接面向客觀世界

A:

直接面向內(nèi)在世界

B:

間接面向主觀世界

C:

內(nèi)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綜合性顯現(xiàn)

D:

答E:案:ACE

解析:藝術形態(tài)深層的主觀和客觀因素組成方式,以藝術家自我主體性為出發(fā)點,獲得不

同的實現(xiàn),大體有三種方式:1、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過外在世界展示內(nèi)在世界。2、

直接面向內(nèi)在世界——通過內(nèi)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3、內(nèi)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綜合性顯

現(xiàn)。

22、【多選題】從現(xiàn)實物象到藝術家胸中意象和藝術形象的轉變關系被形象地描述為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A:

林中之竹

B:

手中之竹

C:

畫中之竹

D:

答E:案:ABD

解析: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燮在《題畫》里說:“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非胸

中之竹也。落筆倏作變象,獨畫云乎哉?”這里的眼中之竹指畫家眼中現(xiàn)實的物象;胸中

之竹指主客體融合之后畫家心中的意象;手中之竹指畫家運用物質媒介把心中的意象外化

出來的產(chǎn)物,這是一個從現(xiàn)實物象到藝術家胸中意象和藝術形象的轉變關系。其中藝術家

頭腦中的意象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沖動,有待于藝術家運用藝術的手段,借助具體的物質材料和工

具傳達到藝術作品中去,藝術品中呈現(xiàn)出來就是“手中之竹”對于“眼中之竹”升華到

“胸中之竹”的總體物態(tài)化的實現(xiàn)。因此,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就是藝術家頭腦中的“意

象”通過藝術家運用藝術手段表達岀來的結果,是“意象”的物態(tài)化形式。

23、【多選題】社會生活的發(fā)展在藝術作品內(nèi)容方面引起變革后,就必然要求創(chuàng)造適應新內(nèi)

容的

藝術形式

藝術語言

A:

藝術風格

B:

藝術方法

C:

藝術意境

D:

E:

答案:ABCDE

24、【多選題】源起于法國的立體主義,以德國為中心的表現(xiàn)主義,各種形式的原始主義興

起的源頭或蹤跡可追溯到

凡高

莫奈

A:

高更

B:

塞尚

C:

馬奈

D:

答E:案:ACD

解析:源起于法國的立體主義,以德國為中心的表現(xiàn)主義,各種形式的原始主義,分別從

塞尚、凡高、高更的藝術里找到了興起的源頭或蹤跡。

25、【多選題】藝術批評和藝術創(chuàng)作一樣,也是一種獨立自在的精神實踐活動,有它自己獨

立的體系,批評活動離不開

藝術創(chuàng)作

和藝術家的心靈交流

A:

社會公眾的意見

B:

藝術作品

C:

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依附

D:

答E:案:ABD

解析:藝術批評的科學和美學的雙重品格,它的指向、任務和運動著的美學的形態(tài),決定了

批評家必須以廣博、精深的哲學美學思想充實自己,要求自己具有敏銳的藝術感覺力,具有

清晰的思維能力,有高層次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判斷力,以及邏輯地、藝術地表達的能力。這

一切唯有建立在廣泛的、豐富的、獨特的、個性化的審美經(jīng)驗基礎之上,才不至流于空談

和空想。藝術批評的深化,要求批評家對本門類藝術的精通和深化。藝術批評和藝術創(chuàng)作

一樣,也是一種獨立自在的精神實踐活動,有它自己獨立的體系,批評活動離不開藝術創(chuàng)作

和作品,離不開和藝術家的心靈交流和友誼合作,但并不依附于藝術創(chuàng)作。有的藝術家宣稱

“藝術批評是藝術最兇惡的敵人”,我們認為,這是對把批評等同于“棍棒”的心理抗拒和

懲罰。反過來看,藝術批評作為“運動著的美學”,它的真精神應當“是比創(chuàng)作更其是創(chuàng)作

的”。(廚川白村語)這種強調(diào)藝術批評必須具有獨立創(chuàng)造意識的說法并不言過其實。

P237-P238

26、【判斷題】音樂是_邏輯嚴密_的樂音體系,音樂創(chuàng)作實際上往往具有感性成分和理性

成分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

正確

A:

錯誤

答B(yǎng):案:A

解析:√

27、【判斷題】藝術是表達人類內(nèi)心思想和精神世界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創(chuàng)作主體——藝

術家的_客觀性_決定了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正確

錯誤

A:

答B(yǎng):案:B

解析:?主觀性

28、【判斷題】_想象_是藝術家生存的一種狀態(tài),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

正確

錯誤

A:

答B(yǎng):案:A

解析:√

29、【判斷題】文學以語言文字為手段塑造的形象具有間接性、_確定性_、思想性等特

點。

正確

錯誤

A:

答B(yǎng):案:B

解析:?不確定性

30、【判斷題】_藝術批評_被稱為“運動著的美學”。

正確

錯誤

A:

答B(yǎng):案:A

解析:√

31、【名詞解釋】審美共鳴

答案:是藝術欣賞中創(chuàng)造性精神活動的第四個階段。對現(xiàn)實世界超越的心境,是心境共鳴

到來的情感標志。心境共鳴是人類獨具的高尚情致的集中表現(xiàn),也是審美主體在欣賞的創(chuàng)

造性活動中所得到的精神報償——如同陶醉或沉醉于花香美酒之中獲得的極大精神愉悅和

滿足。

32、【名詞解釋】意境

答案:就是情與景的交融,是藝術作品內(nèi)容與形式相互交融而達到的一種審美境界。

33、【名詞解釋】藝術風格

答案:是一個藝術家的藝術個性穩(wěn)定地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獨特藝術面貌,它體現(xiàn)著藝術家

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

34、【名詞解釋】藝術批評

答案:藝術批評的范圍極廣,它的主要指向之一是在作品,在藝術欣賞。它通過對藝術作

品的描述、闡釋、鑒賞、分析和評價,作用于欣賞活動,從而促進社會性美育。

35、【簡答題】簡述“游戲說”的內(nèi)容及其優(yōu)缺點。

答案:“游戲說”認為藝術起源于游戲。這種學說最早可追溯到康德。他認為“自由”是

藝術活動的精髓,正是在這一點上,藝術與游戲相通?!坝螒蛘f”揭示了藝術發(fā)生的生理

學及心理學方面的某些必要條件,提出精神上的“自由”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核心,對解釋藝術

的發(fā)生及理解藝術的本質具有啟發(fā)性。但“游戲說”忽略了更為重要的社會原因,也過分

強調(diào)了藝術與勞動、藝術與功利的對立。

36、【簡答題】簡要分析藝術是一種語言體系。

答案:藝術語言就是用以塑造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感情和體驗時運用的獨特表現(xiàn)方式和手

段,藝術家運用獨特的材料工具等物質媒介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從而使得這門藝術具有自己

獨具的美學特征,這種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或表現(xiàn)手段,就稱為藝術語言。

37、【簡答題】藝術欣賞包含哪些心理過程?

答案:審美感覺;審美理知;審美心象;審美共鳴。展開簡述。

38、【論述題】舉例分析說明“藝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與生產(chǎn)形態(tài)的特點”。

答案:(1)藝術形態(tài)要求強烈的主體性:藝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與生產(chǎn)形態(tài)的特點之一,是

它要求生產(chǎn)者主體把強烈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觀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

望等滲透到生產(chǎn)過程里,物化到產(chǎn)品對象中去;舉例分析說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