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中高考語文作文高分素材-家國情懷_第1頁
2024屆高中高考語文作文高分素材-家國情懷_第2頁
2024屆高中高考語文作文高分素材-家國情懷_第3頁
2024屆高中高考語文作文高分素材-家國情懷_第4頁
2024屆高中高考語文作文高分素材-家國情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中高考語文作文高分素材-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一、【熱點話題】

為國為民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金庸先生和他的武俠江湖素材運用

金庸,原名查良鏞,生于1924年,開創(chuàng)了新派武俠小說,與古龍、梁羽生、溫瑞安一起被網(wǎng)友稱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金庸先生一生創(chuàng)作了眾多武俠經典,架構了一個武俠江湖,為后世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時至今日,我們仍在懷念金庸。有明星發(fā)微博稱"江湖,從未走遠”,表達對金庸先生的懷念。俠義的世界,也是理想的世界,金庸先生不僅用作品,也用他的人格魅力,影響著我們。就讓我們重溫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從中汲取寫作的養(yǎng)料!

人物素材1“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人文與家國情懷

"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創(chuàng)作了眾多的武俠經典,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俠客形象。郭靖、蕭峰、袁承志……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他們忠君報國,重情重義,扶貧濟困,俠肝義膽,忠孝仁義。讀者欽佩他們的絕世武功,也為他們遺世獨立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

金庸先生曾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他的武俠小說的靈魂。武俠精神深深烙印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司馬遷著《史記》寫《游俠列傳》,李白寫詩"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寄托自己的俠客夢。金庸的小說創(chuàng)作正是古代文人理想的繼承。他通過小說表達"為國為民"的理想,喚起民眾對俠義精神的重新思考。不僅在筆下,金庸的一生也踐行著為國為民的夙愿。他憂國憂民,在報紙上發(fā)表了許多時事評論,對彼時香港的經濟與社會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赤誠的愛國之心。香港回歸前,在中英談判的過程中,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私訪金庸,希望他在香港問題上站在英國一邊。但是金庸果斷地打斷撒切爾夫人,堅定地表明此事不容商量,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適用話題】愛國;千古文人俠客夢【入文示例】

俠義的精神在我們的民族血脈里流淌了千年。司馬遷著《史記》寫《游俠列傳》,"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李白夢想成為一名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金庸先生塑造了眾多俠客形象,他們"為國為民""以天下為己任"。時至今日,我們讀著這些故事和詩句,依然熱血沸騰。俠義的精神代表著伸張正義,幫助弱者;代表著重情重義,一諾千金;代表著憂國憂民,心懷天下。今時今日,我們仍然需要俠義品格,弘揚正義,勇敢善良,民胞物與,樂于奉獻。

人物素材2青年時代的"憤世嫉俗"

1941年,讀中學的金庸在學校壁報上貼了一篇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游記》,用"眼鏡蛇"影射訓導主任,最后被學校開除,這是金庸第一次憤世嫉俗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1944年,金庸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后,因對校內學生行為不滿,

勇敢地站出來向校方進行投訴,但正義之舉遭到了那些同學和校方的嚴重不滿,金庸被迫退學。

金庸并沒有因此而氣餒,1946年秋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上?!洞蠊珗蟆啡螄H電訊翻譯,并在1946至1948年,于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學習國際法課程,畢業(yè)后入職《大公報》并于同年被調往香港分社,自此人生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

【適用話題】個性;擔當;新時代的青年【入文示例】

新時代的青年應當充滿理想,擔當起時代的責任。周恩來總理少年時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陳延年烈士青年時奔赴革命理想,以鋼鐵般的意志頑強不屈;金庸先生青年時關心時事,敢于伸張正義。新時代的我們,面對無限的機遇和可能,應當以昂揚的姿態(tài),拼搏奮斗,不墜青云之志,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愛科學,愛真理,努力創(chuàng)造嶄新的未來。

人物素材3潛心創(chuàng)作,獨創(chuàng)風格

金庸的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長達幾十年,正是長期的堅持不懈和對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的執(zhí)著,讓他在這一領域大放異彩。

金庸在8歲時正式接觸武俠小說。當時,著名作家顧明道的小說《荒江女俠》因多用時髦用語廣受讀者喜愛,小說的敘事模式對后世的武俠小說影響很深,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在少年金庸的心中埋下了俠義的種子。

金庸的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生涯是從1955年成為《大公報》專欄作家開始的,金庸的筆名也正是在這一年寫的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第一次出現(xiàn)的。1959年,金庸等人在香港創(chuàng)辦了《明報》,開始了《神雕俠侶》的連載,直至1972年封筆,金庸的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高產期,佳作層出不窮。

金庸先生寫稿用心至極。任報社編輯時,他常一字一句斟酌,反復思索,一千多字的稿件,往往改了又改。他將通俗的武俠小說寫出了經典的品格,超越雅俗,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眾讀物中,借小說中的武技較量寫出中華文化的內在精神,起到了普及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同時,金庸賦予傳統(tǒng)武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闡釋人生哲理的同時,彰顯出個性解放的特征。

【適用話題】堅毅;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風格【入文示例】

金庸將武俠寫出新經典,這說明,題材、類型是限制不了作家的,真正杰出的、有文化素養(yǎng)的作家完全可以在某種固定的題材里寫出了不起的作品來。今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因為面向大眾、形式通俗,就自降格調。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媚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作家之大者,未嘗不是如此。為國家、為民族、為百姓寫作,真正熱愛我們的國家、民族和百姓,端正立場,負責任、有見識,對時代和現(xiàn)實不回避,這一點我們應該向金庸學習。

人物素材4晚年仍去攻讀博士

金庸于2005年獲頒劍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但他不愿坐享"榮譽博士"

這一虛名,81歲毅然決定到劍橋大學攻讀貨真價實的博士學位。他辭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一職,從教師退位到學生。有好心者勸金庸不要再讀了,因為在劍橋大學"榮譽博士"享有比校長還高的地位,但金庸說他追求的是學問而不是學位,堅持到劍橋大學完成學業(yè)。2010年,經過多年苦讀,金庸以86歲高齡獲得英國劍橋大學頒授哲學博士學位。(先攻讀完碩士學位再攻讀博士學位。)

【適用話題】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充實自我【入文示例】

"活到老,學到老”,繼續(xù)受教育是老年人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現(xiàn)實需求。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在耄耋之年投身學術研究,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用親身實踐,告訴人們什么是學無止境。

二、【熱點話題】

紅色精神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

紅色基因注入作文,考場大放光彩。

眾所周知,高考作文緊跟時代發(fā)展,也引導考生書寫時代精神,發(fā)掘時代人物素材。焦裕祿同志,生前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心為民,天下為公。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該去追憶焦裕祿精神,傳承這種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同時,如果我們能夠把這種紅色基因注入作文,那文章在考場上必然也會大放光彩。

人物素材1470余個日夜,情牽蘭考

1962年12月,焦裕祿臨危受命,被調往河南省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面對蘭考內澇、風沙、鹽堿地這三座大山,他立下誓言:"越是困難越能鍛煉人,請組織放心,不改變蘭考面貌,我決不離開那里。"到達蘭考的當天晚上,焦裕祿便參加縣三級干部會議,開始熟悉蘭考的情況。焦裕祿設想在沙丘上栽樹,澇洼窩里栽葦、種蒲、養(yǎng)魚,使堿地變"白"為"青"。

焦裕祿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帶頭堂著積水查看洪水流勢,帶著縣委干部們前往貧困戶家中訪貧慰問。看到衣衫襤褸、等著去外地逃荒的農民們,

他說:"這些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xiāng)的,這不能怪他們,責任在我們身上,黨把36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沒能領導他們戰(zhàn)勝災荒、

安居樂業(yè),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在蘭考工作的470余個日夜里,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膠鞋,焦裕祿走訪了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在鹽堿區(qū),他經常抓起一點兒堿土放進嘴里品嘗,并得出了"咸的是鹽,涼絲絲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馬尿堿"的結論。經過治理,過去的"風沙、內澇、鹽堿地"這三座大山再也找不到了,蘭考上百萬畝災害土地全部變成了豐收的良田,目前蘭考縣已經成為全國糧食主要生產基地,全國小麥、棉花生產百強縣。

【適用話題】心懷人民;艱苦奮斗;情懷【入文示例】

一個人的情懷,往往在他的生命走過的足跡中得到體現(xiàn)。焦裕祿的情懷便在他情系蘭考的經歷中完全綻放。470多個日夜,他將生命化成使命,為蘭

考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精神,流芳千古。

人物素材2身體之痛,抵擋不過信仰

無論瓢潑大雨,還是風沙漫天,別人往屋里跑,焦裕祿總是往外沖,即使在病重期間,他也拒絕只看材料聽匯報??刹环謺円沟毓ぷ?,使得焦裕祿的肝病越發(fā)嚴重。開會、作報告時他要么是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要么就是用一個硬東西頂在右邊的靠椅上,鋼筆、茶缸蓋兒、雞毛撣子,都是他用來頂住肝部的工具。時間久了,他辦公坐的藤椅右側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1964年5月4日,女兒焦守鳳到鄭州探望病重的爸爸,只見他嘴唇干裂,臉黃如紙,說話要用很大的力氣仍然上氣不接下氣。焦裕祿見到女兒的第一句話就問:"咱蘭考淹了沒有?你把咱縣的實際情況告訴我!"就在父女倆這次見面后的第十天,即同年5月14日9時45分,焦裕祿與世長辭,終年42歲。臨終前他仍牽掛著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民。

【適用話題】信仰的力量;支撐力;精神財富【入文示例】

歲月褪去了藤椅的顏色,卻洗不去人們對其主人的思念;病魔奪走了一個共產黨人的生命,卻磨不滅激蕩在他血液里的精神氣概。焦裕祿憑借這份堅定的信念,支撐起生命的脊梁,激發(fā)出強大的力量。他離開了,但信仰永在。

人物素材3僅留下4張照片

焦裕祿平時很少照相,他在河南省蘭考縣工作了470多天,僅留下4張照片,其中3張照片是時任蘭考縣委辦公室通訊組新聞干事劉俊生偷拍的,這成為人們緬懷焦裕祿的珍貴資料。據(jù)劉俊生講述,1963年9月的一天,焦裕祿在老韓陵檢查生產,通知他帶著相機過去。

得知劉俊生在給自己偷偷拍照,焦裕祿說:"下鄉(xiāng)讓你帶相機是讓你多給群眾拍些照片,這對他們是鼓舞,又很有意義!你不要想著跑前跑后給領導拍照片,要想著給群眾多拍照片!"劉俊生說:"要是把你和群眾在一起勞動的鏡頭拍下來,不是對他們更大的鼓舞嗎?"焦裕祿說:"你找理由想給我照相,我愛泡桐,就在泡桐樹旁給我們照一張吧。"焦裕祿穿上上衣,雙眼望著泡桐林留下了一張照片。

【適用話題】見證;人格魅力;和群眾在一起;生命的意義【入文示例】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膠片上的影像,而在于精神上的光芒。雖然僅留下工作人員偷拍的照片,但焦裕祿的形象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相信,蘭考的每一棵泡桐都記得這位曾經為了這片蒼白的土地嘔心瀝血的縣委書記。

人物素材4哈工大求學,注重科學求實

1954年8月至1955年3月,受河南省委派遣,焦裕祿來到哈工大附屬工農中學學習,為進入哈工大深造做準備。這段時間雖然短暫,卻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段時間,焦裕祿白天上課,晚上自學,即使宿舍熄燈了,也要在燭光下鉆研。他爭分奪秒、如饑似渴,經常夾著作業(yè)本跑到全日制在校生宿舍去請教。半年后,焦裕祿順利完成了速成班的學習任務,達到高中文化程度。學校即將安排他和同事轉入本科學習。不巧的是,這時,洛陽礦山機器廠的投產時間提前,焦裕祿突然接到回廠上班的通知。

"盡管父親在哈工大求學的時間不長,只有6個多月,但學校對工程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以及科學求實的精神態(tài)度、精益求精的作風一直影響著他。"女兒焦守云說。1956年,焦裕祿在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車間主任,他把在哈工大學到的機電專業(yè)知識應用在工作中。他經常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總愿意搞一些創(chuàng)新。

【適用話題】科學求實;敢于突破;創(chuàng)新;精益求精【入文示例】

每一段具有深刻意義的經歷,都會留下鮮明的生命印記。在哈工大求學的那段時間,焦裕祿對"科學求實"有了深刻理解,而正是這種認識,讓他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放開手腳,精益求精。

人物素材5弘揚焦裕祿精神,傳承紅色家風

焦裕祿曾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提出黨員干部一定要"先示范后要求"。

比如,下鄉(xiāng)調研一定要去村里最窮的人家,吃住要和人民群眾一模一樣。要真正做到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焦裕祿的率先垂范為今天的干部群體決策、施策提供了具體的要求和范例。焦家后人制定了"六條家規(guī)”,其中就有一條是:"堅持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有利于老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不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不能做。"這樣的紅色家風顯然就是從焦裕祿的行事準則中總結出來的。

【適用話題】嚴以律己;群眾路線;人民公仆【入文示例】

人民公仆,一心為民,這就是焦裕祿。他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而他的后人也整理出"六條家規(guī)”,將他一心為民做事的精神傳承。

三、【熱點話題】

青年奮進

中國"百科全書"式巨人梁啟超:"青年"主題作文硬核素材運用

作為深刻影響時代潮流的思想巨匠,梁啟超自戊戌變法登上歷史舞臺起,

便靠一支"筆端常帶溫情"(胡適語)的健筆橫掃世界。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幾乎清末民初的重大事件,皆有梁啟超的身影。他的文章影響了幾代知識精英,為近代思想學術開風氣之先。他為民族前途奔走吶喊的熱血,對中國少年和中國青年的呼喚依舊感染著我們。"青年有擔當,青春正飛揚"(2022年浙江卷題目),當高考考場遇到"青年"類主題,思考梁任公的一生,

相信能夠助力我們的作文更具思想內涵。

人物素材1有科舉以來年齡最小的中舉者之一

梁啟超的父親梁寶瑛曾考中秀才,后在鄉(xiāng)里教書,在父親的影響下,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tǒng)教育。

10歲時,梁啟超跟隨父親入城,晚上住在李秀才家里。第二天早上,梁啟超到李秀才家的杏花園里玩耍,看見杏花園里的杏花爭奇斗艷,惹人喜愛,便忍不住偷偷摘下了幾朵。突然聽見身后傳來腳步聲,回頭一看,原來是父親和李秀才來了,他急忙把杏花放進口袋里,可還是被父親看到了。

父親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批評兒子,就想用對聯(lián)的方式暗中批評梁啟超,他說:"袖里籠花,小兒暗藏春色。"梁啟超明白了父親的用意,應答道:"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父親無言以對。這時,李秀才聽明白了他們的話,連忙拍手稱絕,對梁啟超說:"此乃神童也!

不出所料,梁啟超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成為有科舉以來年齡最小的中舉者之一。后來,梁啟超拜康有為為師,協(xié)助打理萬木草堂事務,跟著老師演講、籌款、應酬,積累了最初的社會經驗。

梁啟超還是名副其實的學貫中西、堪稱"百科全書"式的牛人。"中學"方面,他以史學為歸旨,將哲學、諸子學、宋明理學及心學、目錄學、佛學、文學等熔為一爐,縱貫經濟史、文化史、思想史、學術史、文學史、法律史等領域而得心應手。"西學"方面,他立足自由、平等兩塊基石,突破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窠臼,選擇性地闡釋和傳播西方的哲學、文化。他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吸收西學精華,構建了全新的文化體系、思想體系和學術體系。

【適用話題】視野;中西交流;學術發(fā)展;文化傳承【入文示例】

開闊的視野能夠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梁啟超先生自幼熟讀古代典籍,后廣泛吸納西方文化和思想,他靈活地將中西文化、新舊思想融會貫通,最終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廣闊的視野造就了他非凡的人生,不僅寫下不朽的篇章,還擁有獨樹一幟的學術思想。

人物素材2中國近代圖書館界的"勞模館長"

1916年,梁啟超開始嘗試在中國創(chuàng)立近代圖書館。同年,梁啟超在上海創(chuàng)立中國第一個新型圖書館﹣﹣松社。梁啟超賦予近代圖書館多元的功能,提出了建立"紀念圖書館"的想法,認為這是紀念館和圖書館的結合,既可以培養(yǎng)國民公德,又可以開啟民智。

圖書館最初幾年除社會捐助,主要靠梁啟超的稿酬支持,然而由于政局動蕩、資金缺乏,松社未能發(fā)揮梁啟超想象中的作用。1920年,梁啟超從歐洲游歷回國,帶回萬余冊圖書,他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圖書俱樂部。后來,梁啟超以上海松社和圖書俱樂部為基礎,以北京北海公園快雪堂為館址,正式成立了松坡圖書館,梁啟超出任館長。這是中國圖書館業(yè)的發(fā)端與奠基。

梁啟超生前一直致力于為該館募捐基金,本人更是每周都要來此從事寫作。徐志摩還曾擔任松坡圖書館外文部的英文秘書。

1925年12月,梁啟超又被北洋政府教育部聘為國立京師圖書館館長。1926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又辦一所北京圖書館(后改名北海圖書館),梁啟超仍被聘為館長。至此梁啟超一身兼三館館長,世所未有。

梁啟超的私人圖書館"飲冰室"藏書三千余種,四萬多冊,其中不乏大量價值連城的珍本圖書。梁啟超去世后,按照他的遺愿,這批藏書捐獻給了北京圖書館,這成為梁啟超為近代圖書館業(yè)做出的又一貢獻。

【適用話題】文化傳承;圖書館發(fā)展;讀書與藏書【入文示例】

梁啟超的一生都在為近代圖書館業(yè)貢獻力量。他曾兼三館館長,創(chuàng)造世所未有的文化紀錄,也曾建立藏書四萬多冊的私人圖書館珍藏文化瑰寶。書是梁啟超一生的摯友,陪伴了他的光輝歲月。以書為伴,成就書香人生,書籍擁有無限的魅力。

人物素材3一生追求強國夢

梁啟超的言行中,無不體現(xiàn)出特殊的家國情懷,梁啟超愛國救國,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強國夢"。

李任夫是梁啟超的學生,于1926年就讀北師大。有一回他和同學楚中元登門請教,楚中元提問:"梁先生過去?;?,后來又擁護共和;前頭擁袁,以后又反對他。一般人都以為先生前后矛盾,同學們也有懷疑,不知對此有何解釋?"梁啟超回答說:"不僅別人批評我,我也批評我自己。我自己常說:'不惜以今日之我去反對昔日之我。'政治上如此,學問上也是如此。但我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的,絕不是望風轉舵、隨風而靡的投機者。……我的中心想是什么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么呢?就是救國。我一生的政治活動,其出發(fā)點與歸宿點,都是要貫徹我愛國救國的思想與主張,沒有什么個人打算。"

梁啟超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飲冰室,自稱飲冰室主人。"飲冰"二字源于《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他的內心誠惶誠恐、為國心焦,所以"朝受命而夕飲冰”,飲冰難涼心中熱血。"飲冰"二字,昭明的是梁啟超的滿懷憂慮與滿腔熱血。

【素材鏈接】第一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現(xiàn)代意義的"民族"一詞。1901年,梁啟超發(fā)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1902年,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梁啟超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接著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由"民族"到"中國民族”,再到"中華"和"中華民族”,梁啟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

【適用話題】熱血;理想;歷史使命;個人與時代【入文示例】

在"維新斗士"梁啟超的一生中,"愛國"與"救國"是貫穿始終的理想。"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新時代青年,應樹立偉大的理想,勇?lián)鷷r代使命,將個人的理想融入時代中,為民族共同的理想奮斗不息。

人物素材4"中國少年"的呼喚者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這段慷慨激昂的宣言,正是出自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1922年,梁啟超在蘇州學生聯(lián)合會上發(fā)表講演《為學與做人》,告誡青年要"不惑、不憂、不懼”,他認為要成為不惑的人,就要做到兩件事:"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煉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么,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一定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yǎng)他,叫他變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智者不惑'。"

【適用話題】立志;青年擔當;自強不息;踔厲奮發(fā)【入文示例】

梁啟超呼喚中國少年"不惑、不憂、不懼”,要將粗浮的腦筋磨煉得細密踏實,要將昏濁的腦筋變得清明。從"中國少年"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梁任公先生的殷殷教誨下,一代一代的青年必將不負青春,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的輝煌!

四、【熱點話題】

氣節(jié)與初心

詩書畫全能"怪才"鄭板橋:跟著他,讓寫作不再平淡

清代有一位文人將這三種藝術形式緊密結合,形成怪異奇絕的風格,他就是鄭板橋。鄭板橋名燮,字克柔,1693年出生在江蘇興化,是清代著名的詩人、書畫家。徐悲鴻稱贊鄭板橋:"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

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之中,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2023年是板橋先生誕辰330周年,將鄭板橋傳奇的一生書寫,可以為我們的寫作增添雅致,也可以讓寫作不再平淡。

人物素材1"揚州八怪"之首,書畫藝術登峰造極

鄭板橋被后世評為"揚州八怪"之首,這是對他書畫藝術的肯定。乾隆元年,鄭板橋進士及第,后出任山東范縣和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在任職前和辭官后鄭板橋都以賣畫為生,他的書畫作品標新立異,創(chuàng)造了清代文人畫的新高峰。

清代大文豪蔣士銓曾評價他:"下筆別自成一家,書畫不愿常人夸。"

鄭板橋喜好畫蘭、竹、石,竹石呈瘦勁的形態(tài),有一種倔傲感,這是他的繪畫之"怪"。鄭板橋的書法天馬行空,揮灑恣意,被后世稱為"板橋體"。古時漢隸被稱為八分書,鄭板橋在八分書的基礎上,將隸、楷、行、草四體融合,

加入蘭竹的筆意,自稱"六分半書”,極具辨識度。他的字參差錯落、肥瘦相間,雖然單個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整體錯落有致,呈現(xiàn)出古樸奇拙、雄渾峻拔之美,這是他的書法之"怪"。鄭板橋作詩酣暢淋漓,或托物言志,或直接抒寫內心的想法,這是他的詩文之"怪"。

乾隆二十七年,鄭板橋畫了一幅《竹石圖》,畫的上方一塊巨石頂天立地,數(shù)竿瘦竹幾乎撐破畫面,右上角空白處題詩一首:"七十老人畫竹石,石更凌增竹更直。乃知此老筆非凡,挺挺千尋之壁立。"題詩的字或歪或斜,或大或小,

"或在峰巒之上,代之以皺法;或在竹竿之間,使畫連成一片;或在蘭花叢中,襯托出花更繁,葉更茂"。詩、書、畫在這幅畫中達到了藝術的統(tǒng)一。

【適用話題】藝術;創(chuàng)作;個性;創(chuàng)新【入文示例】

創(chuàng)新要勇于突破,不拘泥于已有的程式,善于獨辟蹊徑,找到新的角度。

鄭板橋在學習前人書法的基礎上,博采眾長,海納百川,標新立異,將隸、楷、行、草四體融合,又獨具匠心地融入畫竹蘭的運筆手法,終自成一家,開創(chuàng)了為后人稱道的"板橋體"。他不落窠臼,敢于掙脫束縛,曾作對聯(lián):"刪繁就簡三秋樹,引領標新二月花。"正是這種革故鼎新的追求讓他不僅獲得藝術上的自由,也形成了獨有的標志。

人物素材2憂國憂民,心系蒼生

古代知識分子多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理想,鄭板橋也不例外。任濰縣縣令期間,他關心百姓疾苦,資助貧困書生。遇到災荒時,鄭板橋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令囤有糧食的大戶,按平價把米糧賣給官府用于救災,甚至冒著被處罰的危險,第一時間開官倉取糧救濟百姓??h學里的孩子放學時

遇上下雨,他就令人給學生送飯,還帶些舊鞋送給他們,以免泥土臟了學生的鞋子。

鄭板橋關心百姓疾苦,與民息息相通。他曾在一幅《墨竹圖》上題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百姓就像竹子的枝葉,風吹過,竹葉的蕭蕭聲響讓鄭板橋聯(lián)想到百姓的疾苦,他正是這樣時時心系百姓,為民謀福。

【適用話題】愛民;憂國憂民;兼濟天下【入文示例】

古代騷人墨客"為生民立命"的理想延續(xù)千年,他們關懷天下,憂國憂民,為民請命。清代書畫家鄭板橋也不例外,災荒之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祿用于賑災,不忍學堂的學生鞋子被弄臟,托人為孩子們送去舊鞋。雖然只任縣令,但他懷著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為百姓做實事,受到百姓的愛戴。

人物素材3竹蘭氣節(jié),不同流合污

鄭板橋高風亮節(jié),常托物言志,表達自己不與人同流合污的志趣。在一首詠竹的詩中,他寫道:"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為官期間,有許多商人想跟鄭板橋拉攏關系,常常斥巨資妄圖得到他的字畫,但他不為所動,始終和趨炎附勢之人劃清界限。一次,一位常巴結官府的豪紳請鄭板橋題寫門匾,鄭板橋寫了"雅聞起敬"四個字,上油漆時,卻讓工匠只漆"雅、起、敬"三個字的左半部分,"聞"字只漆外部的"門"。過了一段時間,豪紳樓前門匾上的字沒上漆的部分變得模糊不清,原來的"雅聞起敬"看上去竟成了"牙門走茍"("衙門走狗"的諧音)。

他看到貪官奸民被游街示眾時,便畫一幅梅蘭竹石,掛在犯人身上作為圍屏,借以警世醒民,告誡民眾為人須正直。

【適用話題】風骨;高風亮節(jié);出淤泥而不染【入文示例】

鄭板橋一生愛竹,不僅畫竹,寫竹,贊美竹,也以竹子自喻,將一生做人處事的理想寄托在竹子上。他剛正不阿,不與人同流合污,始終保持高風亮節(jié)的文人風骨,正如他贊美的竹子那樣。

人物素材4兩袖清風,內心坦蕩

乾隆十八年,鄭板橋60歲,因為忤逆上級受到處罰,他感到為民立功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便決定棄官歸鄉(xiāng)。臨別前,他畫竹題詩表明心志:"烏紗擲去不為官,囊秦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辭官前他在濰縣任縣令,離開時,"囊中蕭然,圖書數(shù)卷而已",只用毛驢馱了一些書卷,濰縣百姓紛紛前來送行。

災荒之年,州府不敢把實情上報朝廷,以免耽誤升遷,但鄭板橋堅持輾轉將災情傳呈給乾隆皇帝,得到了朝廷的賑災支持。這些正直的行為引起官僚的怨恨,但鄭板橋仍堅持本心。他曾用自己獨特的"板橋體"在一條橫額上寫下"難得糊涂"四個字,字下又題小字:"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后來福報也。"這是鄭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