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5部分 第3單元附錄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08/2B/wKhkGWbNdXmACJKsAAIfaBgNljU064.jpg)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5部分 第3單元附錄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08/2B/wKhkGWbNdXmACJKsAAIfaBgNljU0642.jpg)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5部分 第3單元附錄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08/2B/wKhkGWbNdXmACJKsAAIfaBgNljU0643.jpg)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5部分 第3單元附錄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08/2B/wKhkGWbNdXmACJKsAAIfaBgNljU0644.jpg)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5部分 第3單元附錄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08/2B/wKhkGWbNdXmACJKsAAIfaBgNljU064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eq\a\vs4\al\co1(附錄\f(對應學生,用書P98))孔孟的主要思想及其比較一、孔子的主要思想(一)關于做人的思想1.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分析: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2.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分析: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分析:孔子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3)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分析: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4)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分析:這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德的外在標準: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5)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請問之?!痹唬骸肮?、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分析:此處,他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6)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分析:孔子認為,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7)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分析:孔子主張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在他看來,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3.做人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1)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分析:孔子說志向在于道,根據(jù)在于德,憑借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強調做人要重視全面發(fā)展,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做人要全面發(fā)展呢?這里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yǎng)的相互制約作用。(2)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分析:孔子認為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jié)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yè)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yǎng)來說,全面發(fā)展顯得極為重要。(二)關于塑造君子人格的思想1.君子不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wèi)靈公》)分析: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樣,也就是說, 君子應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它,用忠誠來完成它,否則就談不上君子。2.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yǎng)(1)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分析: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yǎng),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2)“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分析:曾子認為,君子重視仁德修養(yǎng)還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規(guī)范:要嚴肅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臉色,注意自己的言辭。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對你尊敬,信任,溫和。(3)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wèi)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wèi)靈公》)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wèi)靈公》)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wèi)靈公》)分析: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心境安寧而不傲慢,態(tài)度莊重而不與人爭吵,能合群而不結黨營私;君子要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做貢獻。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君子的修養(yǎng)。3.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分析:孔子認為,君子除了自我修養(yǎng),還要重視用“戒、畏、思”幾項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孔子的這些思想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君子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要隨時注意戒除個人的欲念;二是處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無忌憚;三是認真處理,隨時嚴格要求自己。4.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分析: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別還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也就是說,作為君子只有重視道義,追求道義,才能與小人區(qū)別,才能真正體現(xiàn)君子的精神。5.君子不黨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wèi)靈公》)分析:孔子認為君子之間的交往應該做到“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群而不黨”,即交往應有一定原則,出于正當?shù)哪康?,普遍團結人而不搞宗派,與眾人和諧相處,不拉小團體,不結黨營私。(三)關于學習態(tài)度、方法和目的的思想《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分析: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他說,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鬃淤潛P顏淵具有這種發(fā)憤好學的樂觀精神。(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分析:孔子認為,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3)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分析:孔子認為,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知疲倦,不要為世俗所累;同時要知難而進,不能像冉求那樣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半途而廢。(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分析:孔子認為,學習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他說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2.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分析:孔子強調學習要注意復習。(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分析:孔子特別強調學思結合。他說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二者不能偏廢。(3)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分析:孔子非常重視學習要精益求精,他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3.關于學習的內容(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分析:孔子要求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等四個方面的內容,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2)“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wèi)靈公》)分析: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就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即在重視博學的同時,要重視抓住根本的東西。4.關于學習的目的(1)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分析: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這其實是在說: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2)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分析:孔子說“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庇纱丝梢姡x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3)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子張》)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體現(xiàn)了孔子思想中學與用的關系,即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這也體現(xiàn)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作教師培養(yǎng)政治人才。(4)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分析: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四)關于教育的思想1.關于教育指導思想子曰:“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分析:孔子主張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2.關于教育的基本方法(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分析:孔子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這就是“因材施教”的主張。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就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就故意抑制他。(2)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分析:孔子重視誘導式的啟發(fā)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他認為學習貴在觸類旁通。他特別強調,對于學習者,不到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不去啟發(fā)他;不到想講而講不明白時,不去開導他;列舉一個道理而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就不再教誨他。(3)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分析:孔子強調在實行啟發(fā)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fā)教育的寫照。(五)關于務政的思想1.關于務政的對象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雍也》)分析:孔子認為只要具備一定的參政素質,諸如果斷、達理、多藝,就可以參政。2.關于務政的基本要求和標準(1)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闭堃?。曰:“無倦?!?《子路》)分析:孔子認為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在位不松弛懈怠,執(zhí)行政令要忠心,要帶頭、勤勉,辦事不要松懈。(2)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分析:孔子來到一國就一定會知道這里的政事,就是因為先生有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讓五種美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從政者必須具備溫良恭儉讓的素質。3.要言行一致,舉止端莊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衛(wèi)靈公》)分析:孔子認為,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張為他人接受,必須心意誠懇,行為端莊。4.要眼光遠大,依次而進(1)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分析:孔子要求人們處理政務不要圖快,貪圖眼前利益,而應眼光放遠,依次而進,因為圖快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貪圖小利反而辦不成大事。(2)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分析:孔子認為在處理政務時應當慎重,要深入實際,多聽多見,了解實情,以免犯錯誤。(六)關于治國與安邦的思想1.治國的根本(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分析:當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時,孔子說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即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這一思想雖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倫理觀念,但在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倫理綱常確實起到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在階級社會里,不論處于什么時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否則國將不國,政將不政,社會將混亂不堪。(2)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里仁》)分析:孔子認為,重視倫理綱常的作用也不能脫離禮讓,他說,即用禮讓的精神治理國家,國家就不會有什么問題,人倫綱常的禮才能得以保證。在這里禮讓成為維系人倫綱常的精神紐帶。2.治國的前提(1)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wèi)靈公》)分析:孔子說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必須端正自己本身,嚴于要求自己。他以舜為例說明君主嚴于律己的重要性,他說,真正能從容安靜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過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罷了。(2)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wèi)靈公》)分析:孔子說這幾句話的意思是:靠聰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雖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會失去的;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嚴肅的態(tài)度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會尊敬他;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護它,能用嚴肅的態(tài)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禮義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見孔子認為君主治國還應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系,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3)“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有功,公則說?!?《堯曰》)分析:孔子總結了歷代圣明君主治國的道理,重在寬厚、誠信、勤敏、公允。3.治國的基本方法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衛(wèi)靈公》)分析:孔子認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重視選拔優(yōu)秀人才,重視富國,重視教育民眾,重視法制對國家的治理作用。4.治國的基本原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分析:孔子認為治理好國家,君主一定要重視人品、道德,要講究信用,愛護民眾,這是治國的基本原則。(七)關于“鬼神”思想1.對鬼神采取存而不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從而對傳統(tǒng)宗教意義上的鬼神觀作出理性回應。(1)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墩C》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述而》)分析:這是一段描寫孔子在重病時與弟子子路的對話。孔子以“有諸”和“丘之禱久矣(如果是這樣,我早就禱告過了,可為什么還會生???)”表達了他對祈禱是否有理的懷疑態(tài)度。(2)“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八佾》)分析:孔子認為真正決定人命運的并不是禱于鬼神,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愛人”、施“仁”。(3)“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敬鬼神而遠之?!?《雍也》)分析:孔子不僅懷疑鬼神,而且避免談論鬼神,盡可能地遠離鬼神。2.將鬼神和人事予以明確區(qū)分,積極引導人們把關注的視域聚焦于人事。在孔子看來,鬼神屬于“天道”的問題,而天道遠人道邇,與“人道”相關的人事才是人們在有限生命中應該關注的中心問題。知道應該知道且能夠知道的事,做應該做的事,才能稱其為真正的智者。(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分析:孔子認為,在現(xiàn)實中,眼見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反而去祭祀不該你祭祀(“非其鬼”)的鬼神,這不僅是獻媚,更是怯懦的表現(xiàn)!(2)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未知生,焉知死?”(《先進》)分析:孔子對于弟子們一次次地問到鬼神的問題,并非避而不答,而是以巧 妙的方式引導他們把關注的視域轉移到現(xiàn)實的人生。3.把祭祀鬼神的象征意義與倫理秩序的建構結合起來,將以往以祈福為目的的 祭祀轉變?yōu)樽晕曳词?,通過對死者的祭祀使生者產生無限久遠的倫理責任。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分析:在孔子那里,對鬼神的祭祀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活動,而是人們對已逝祖先“孝”的繼續(xù),是帶有濃厚人文色彩的倫理追認。在祭祀中,生者體悟到對死者承擔著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并因此在死者的觀照下產生敬畏之心,正是這種敬畏之心引導著生者的倫理行為。4.借助于對鬼神的祭祀,將對神靈的崇拜推廣為對文明創(chuàng)造者的敬仰??鬃雨P注的不是祭祀形式,而是祭祀的人文意義。(1)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分析:孔子認為:祭祀祖先的時候,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的時候,好像神真在那里;如果自己不參加祭祀而讓他人代之,則等于沒祭。這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孔子不欺人、也不自欺的理性精神。(2)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同“齋”)如也。(《鄉(xiāng)黨》)分析:這里的“祭”,是“祭先代始為飲食之人,不忘本也。”(朱熹:《四書集注·論語》)是“祭最初發(fā)明飲食的人”(楊伯峻:《論語譯注》,第104頁)。由此可以看出,把祭祀之對象推廣到現(xiàn)實生活中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充分彰顯了其鬼神觀的人文意義。綜上所述,在孔子那里,通過化宗教意義上的鬼神為人文意義上的鬼神,鬼神之內涵與功效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它已經不徒有宗教迷信色彩和世俗功利意圖,而主要是成為孔子實踐其政治主張和道德理想的手段。二、孟子的主要思想(一)哲學思想1.“性善論”思想(1)“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盡心上》)分析:孟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不用學就會做的,這是他們的良能;不用腦筋思考就知道的,這是他們的良知。兩三歲的孩童,沒有不知道愛他們的父母的。等到長大了,又沒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長的。愛父母便是仁,敬兄長便是義?!彼J為人天性善良。這就是孟子的“性善論”,而“性善論”是孟子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靶陨普摗卑韵聨追矫鎯热荩菏紫龋祟愑兄餐谋拘?,那就是有別于動物的人的社會屬性。性善就是人和動物的區(qū)別。(2)“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離婁下》)“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告子上》)分析:這里孟子提出了只要是人,都具有向善的能力。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存在階級差別及分工不同,但他們的人性是同一的。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3)“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分析:孟子認為惻隱之心是仁發(fā)生的根源,羞惡之心是義發(fā)生的根源,辭讓之心是禮發(fā)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發(fā)生的根源;而這四種心向所產生的仁、義、禮、智四種品德是屬于善的品德。在孟子看來,沒有同情、羞恥、辭讓、是非之心的人,簡直不是個人。人有這種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樣,是自然而然的。而且,仁、義、禮、智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給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有之的,只不過人們不去想它罷了。對于不愿意向善的人,孟子認為那是“自暴”、“自棄”、“自賊”。最后,“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種道德的萌芽,必須經過自我修養(yǎng),才能發(fā)展成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過學習、教育等修養(yǎng)過程達到“舍生取義”這一向善的最高境界。(4)“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 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分析:孟子將性善視為“善端”,也就是說只具備善的可能性,而并非現(xiàn)實性。也正是基于這“善端”之說,孟子提出仁義禮智等道德規(guī)范在后天人性修養(yǎng)中的必要性。這四個善端,若不能擴而充之,則人“近于禽獸”。而擴充的過程即為修養(yǎng)的過程,雖然這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先驗基礎之上的,但無論怎樣,《孟子》中記載的關于“善端”對德性修養(yǎng)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論證是機智而嚴密的,也充分揭示了孟子人性論的基本觀點。2.“盡心知性”思想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孟子構建起了他的心性之學的思想體系。(1)“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分析:盡,擴充;心,指所謂天賦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知性,指認識所謂天賦給人的本性,即仁義禮智“四端”。孟子認為,人們要是能擴充和盡量發(fā)揮自己的“本心”,就能認識自己的本性——四端,因為“本心”當中就包含著自己的本性,一旦“知性”,進而就可以認識“天命”。(2)“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公孫丑上》)分析:在孟子看來,只要在“寡欲”、“內省”、“養(yǎng)氣”這三方面下工夫,就有可能實現(xiàn)“盡心知性”。首先,孟子認為修養(yǎng)心性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辦法的了,他說人如果欲望少,即使善性有所缺失,也不會失去很多;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保留的也不會很多。其次,他認為任何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再次,他認為浩然之氣,必須與義和道相匹配,否則,就顯得軟弱乏力。簡而言之,孟子心性之學的根本目的即是塑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這對于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對中國歷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二)政治思想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華。他大大發(fā)展了春秋以來的民本思想,要求統(tǒng)治者“保民”、“與民同樂”。(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離婁上》)分析:孟子認為民眾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為天子是因為他得到民眾的信任。他認為,桀和紂喪失了天下,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2)“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萬章下》)“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盡心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梁惠王下》)分析: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他提出對殘害人民的暴君可以進行誅伐,推翻他,并認為這是正義之舉。他認為不仁不義的上位者是獨夫,臣下可以名正言順地殺了這樣的人,而不背上“弒君”的罪名。(3)“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離婁下》)分析:孟子強調國君不僅要愛護民眾,也要愛護臣下。在他看來,國君對臣下不尊重、不愛護,臣下同樣可以背棄國君。(4)“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梁惠王下》)分析: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為戰(zhàn)爭是否該興起的重要標準。當齊宣王在攻取燕國的問題上向孟子請教時,孟子認為取不取燕國要看燕國的人民是否愿意。(5)“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梁惠王上》)分析:孟子關注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批評統(tǒng)治者殘酷壓榨百姓的行為。2.仁政思想“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鬃拥摹叭省笔且环N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fā),把它擴充發(fā)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主要體現(xiàn)在養(yǎng)民、教民兩個方面。養(yǎng)民(1)“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分析:孟子認為養(yǎng)民首先要制民恒產,解決民眾的衣食問題,使民眾無衣帛魚肉之憂,送終厚斂之虞。他說,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財產,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窮困不堪,就會鋌而走險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罰懲罰,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應該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使他們有一定的財產侍奉父母,養(yǎng)活妻子兒女。(2)“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滕文公上》)分析:孟子“仁政”中最主要的是土地問題,“民有恒產”最主要的是民眾擁有土地。他提出“耕者九一”的主張,即將土地分為公田與私田,先把公田耕種完畢,再來料理私人的事務,這樣就解決了民眾的土地問題。孟子認為讓庶民百姓牢牢扎根于土地,可以達到“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滕文公上》)的目的。(3)“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梁惠王上》)分析:孟子認為養(yǎng)民還要使民以時。他說統(tǒng)治者在征用勞役時要以“不違農時”為前提,同時也反對濫捕亂伐。(4)“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梁惠王上》)“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滕文公上》)“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告子下》)分析:孟子認為養(yǎng)民還要取民有制。他反對橫征暴斂、濫用民力,主張省刑罰、薄賦稅,希望統(tǒng)治者實行什一稅制度。孟子認為最理想的賦稅當以古代圣君堯舜所實行的十取一稅率為法度標準,他反對重賦,反對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徭役賦稅之征用、征收對于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收入,徭役賦稅之輕重直接影響到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況,若徭役賦稅過于繁重無度,就會造成“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梁惠王上》)的社會惡果;若賦稅太低,雖能減輕百姓負擔,但卻難以支付國家機構龐大的經費開支。所以,孟子主張征收賦稅應保持適中適度的原則,要有節(jié)制,要合理、適度,以國家機構能夠正常運轉為最終依據(jù)和標準,同時把稅率控制在能夠滿足民眾最起碼的生存條件的范圍內,以達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盡心上》)的目的。教民(5)“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滕文公上》)分析:養(yǎng)民是解決民眾的經濟問題,教民則是解決民眾的道德問題。孟子認為教民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對民眾進行教化,才能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3.“王道”思想“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認為通過民本思想與仁政思想的運用,可以實現(xiàn)“王道”這一目標?!耙粤偃收甙?,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上》)“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yǎng)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離婁下》)分析: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善養(yǎng)人”,這就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孟子強調應當以善來教化民眾,他說只有這樣才能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對于不以“王道”治國者,都視為“罪人”和“獨夫民賊”,予以猛烈抨擊。4.教育思想(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盡心上》)“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公孫丑上》)分析:孟子非常重視培養(yǎng)和重用賢才,認為人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2)“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盡心下》)分析:孟子要求人們不被文獻典籍束縛心靈,用敞開的胸懷來涵括天地間的萬事萬物。(3)“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離婁上》)“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分析:孟子明確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倫”,并且通過“明人倫”來服務于一定的政治。所謂“人倫”就是關于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對關系。孟子重視孝悌之道,主要原因是想把國家統(tǒng)一、政治穩(wěn)定的基礎建立在血緣宗法關系之上,這顯然具有很強的道德至上主義。他希望通過理順人倫關系來固定國家關系,使統(tǒng)治者以善教輔善政。三、孔孟思想的比較與繼承“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為中心,“仁”“義”“禮”三者既有區(qū)別又互相聯(lián)系的一個道德學說整體。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導持志養(yǎng)氣,重視立志,反求諸己,改過遷善,意志鍛煉??鬃邮组_私學,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對儒家學派的傳播與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孟子的學術思想一部分繼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則是孟子自己的創(chuàng)造,而這后一部分內容已經大大地超越了孔子。(一)孔孟思想主張的共同點共同點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張“仁者愛人,人恒愛之”。也就是說,他們二人不約而同的認為“仁”對一個人的情操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認為: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自身的“仁”,才能靠這種魅力影響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又憑此效力于社會奉獻于他人,否則“為人者難成君子”,“為王者難得天下矣”。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2.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4.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在輕名利重節(jié)操、反戰(zhàn)爭求和平、興學堂去愚昧等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鬃舆@種將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繼承與發(fā)展。1.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之。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離婁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二)孔孟思想主張的不同點不同觀點人性問題孔子主張“仁”為根本,而孟子主張“義”為首要??鬃右笕藗冏鸱睢奥释林疄I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們忍辱負重,無怨無悔,要“溫良恭儉讓”。孟子主張“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不聽,則易位”,“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币簿褪钦f,孟子更主張一個人要有個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從。人格培養(yǎng)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孟子主張一個人只有經歷了磨礪才能真正具備“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才能奉獻于社會造福于他人。(“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與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版七年級數(shù)學下冊8.2.1.2《代入消元法(2)》聽評課記錄
- 新版華東師大版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18平行四邊形》聽評課記錄30
- 珍稀郵票贈與合同(2篇)
- 生物識別技術開發(fā)合同(2篇)
- 蘇人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2.1《參與公共生活》聽課評課記錄
- 《青銅器與甲骨文》聽課評課記錄2(新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
- 晉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9.1 東南亞──兩洲兩洋的“十字路口”》聽課評課記錄2
- 蘇科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應用教聽評課記錄
- 湘教版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2.2.2《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聽評課記錄2
- 湘教版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1章反比例函數(shù)1.3反比例函數(shù)的應用聽評課記錄
- 5《這些事我來做》(說課稿)-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
- 2025年度高端商務車輛聘用司機勞動合同模板(專業(yè)版)4篇
- 2025年福建福州市倉山區(qū)國有投資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含進度表)
- GB/T 45107-2024表土剝離及其再利用技術要求
- 2025長江航道工程局招聘101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黑龍江哈爾濱市面向社會招聘社區(qū)工作者1598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八省聯(lián)考四川高考生物試卷真題答案詳解(精校打印)
- 《供電營業(yè)規(guī)則》
- 執(zhí)行總經理崗位職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