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締一中學高一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江西省上饒市締一中學高一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江西省上饒市締一中學高一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江西省上饒市締一中學高一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江西省上饒市締一中學高一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省上饒市締一中學高一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①“筆力雄壯,氣象渾厚”的盛唐詩歌,常被詩評家以“盛唐氣象”四個字將它與其它時代的詩歌風貌相區(qū)別,這種概括有助于更明確地把握盛唐詩歌特征。但對于這樣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義,把“盛唐氣象”理解為單純的對時代的頌歌,對唐帝國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對躬逢盛世、如魚得水的情感抒發(fā)。另一方面有人回轉過來通過檢查盛唐詩歌發(fā)現(xiàn)其中并沒有多少歌頌盛世之作,相反,許多詩歌是表示對現(xiàn)狀的不滿,包括對種種陰暗面的揭露、抗議,因而認為“盛唐氣象”一詞,是對開元、天寶詩歌主流的歪曲。以上兩種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對“盛唐氣象”涵義的理解存在偏差。②“盛唐氣象”的概念來自嚴羽。嚴羽《滄浪詩話·考證》云:“‘迎旦東風騎蹇驢’絕句,決非盛唐人氣象?!眹朗媳嫫洹胺鞘⑻迫藲庀蟆保@然是指“迎旦東風騎蹇驢”瑟縮委瑣,見不到盛唐人的筆力,也缺少盛唐勁健的主體精神。這與嚴氏《答吳景仙書》所云:“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笨梢哉f是分別從正反兩面對“盛唐氣象”涵義的一種闡發(fā)。因此“盛唐氣象”指的是詩歌風貌,具體即指詩歌“筆力雄壯,氣象渾厚”,與內客上是否直接歌頌國家之盛,歌頌文治武功,乃至粉飾太平,本不是一回事。③具有“盛唐氣象”的詩可以分兩類:一類是感動激發(fā),希望趁時而起,建立功業(yè);一類是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針對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會上的不平現(xiàn)象發(fā)出怨懟之詞。感激與怨懟看似相反,但實際上聯(lián)系非常緊。感激而望成就功業(yè),遏挫即成怨懟。所以在具體作品中,兩者常常交織在一起。④盛唐詩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義色彩很濃。“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它是為時代的召喚、時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轟轟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氣和事功精神的表現(xiàn)。盛唐人的這種感敏奮發(fā),頗不同于一般狹隘的個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現(xiàn)自建功立業(yè)的榮譽感與使命感乃至奉獻精神的結合。由于主體精神強旺,盛唐人談起建功立業(yè),又往往表現(xiàn)得情緒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杜甫‘套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謂壯懷激烈。⑤盛唐詩人的怨懟之作,包含著詩人與時代社會的沖突,但盛唐詩人要求于那個時代的往往不是簡單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祿微官問題,而是要成就“濟蒼生,安黎元”的大事業(yè)。這種宏愿,在玄宗統(tǒng)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現(xiàn)了類似鯤鵬太大,海水和風力無法支持的矛盾。但沖突的內容既然是在較高的層次上展開的,就仍然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氣魄與力度。

(選自余恕誠《唐詩風貌》,有刪改)5.從原文看,下列對“盛唐氣象”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盛唐氣象”的概念來自嚴羽,已體現(xiàn)了盛唐詩歌的特征。B.“盛唐氣象”是詩歌的風貌特征,它與詩歌內容沒有聯(lián)系。C.“盛唐氣象”體現(xiàn)了盛唐人的筆力和盛唐勁健的主體精神。D.“盛唐氣象”指盛唐詩歌“筆力雄壯,氣象渾厚”的風貌。6.下列對原文結構和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一段列舉了對“盛唐氣象”的兩種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對“盛唐氣象”涵義的理解存在偏差。B.第二段中引用了嚴羽的話,一方面說明了“盛唐氣象”的概念,另一方面又闡發(fā)了“盛唐氣象”的涵義。C.在論證方式上,這篇文章采用了先駁后立的方式;在論證方法上,這篇文章使用了舉例論證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D.第三、四、五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結構,分別闡釋了“盛唐氣象”在兩類詩歌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特點。7.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A.盛唐詩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懟之作,都帶有盛唐詩人的理想主義色彩。B.夸耀唐帝國文治武動、歌頌盛世的盛唐詩作都不具有“盛唐氣象”。C.盛唐人情緒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業(yè),因而其主體精神強旺。D.盛唐詩人因為“濟蒼生,安黎元”的宏愿始終落空,所以產生怨懟。參考答案:5.B原文為“與內容上……本不是一回事”。6.D第三、四、五段文字采用了總分式結構。7.A

B.項絕對化。C.項顛倒因果。D.項“始終落空”錯。2.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題。國學與當代世界國學是一個民族通過自己的研究,融貫各種知識形成的思想。這個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長著的。研究它,不是為了博古炫耀,也不僅僅是為了存亡繼絕,而是為了我們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間。國學是學術,是思想,與漢服、祭拜、造假古董之類的“熱”沒有關系。國學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現(xiàn)代中國思想的途徑。拘牽與自封是它的大敵,包容與開放才是它的品格。根據史學家的考證,近代意義的“國學”一詞,出現(xiàn)于20世紀初。其出現(xiàn)的背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即救亡圖存。當時的人們一方面普遍承認西方學術的優(yōu)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對西方學術的壓倒性影響產生認同焦慮,擔心人們對傳統(tǒng)學術思想的迅速遺忘與放棄將導致國家與民族的滅亡。最初提倡國學者強烈意識到文化認同與民族、國家的根本關系:提倡國學,非僅為學,乃為國也。然而,人們往往根據近代西方的學術分科來指責國學含混籠統(tǒng),陳獨秀便是如此。其實鄧實在《國學講習記》中已經指出,國學的內容包括經學、史學、子學、理學、掌故學、文學。可是,不知為什么,人們往往覺得西方近代的學術分科天然合理,而中國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則沒有獨立成科的資格,中國傳統(tǒng)學術只有納入西方近代學術的分科才能獲得其學術或科學的身份。人們反對國學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學術無國界,世界各國都沒有它們的國學,為何中國卻有國學?但這種質疑是建立在孤陋寡聞的基礎上的。德國有所謂日耳曼學,美國有美國學,而日本也有其國學,焉有說只有中國才有國學?其實,質疑國學者既不真正在意概念意義,也沒有太多的學理關懷,他們有他們不便明言的擔心,有他們的言外之意。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中國能否脫華入歐,進入所謂普世文明。他們都認為西方文明(其實是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類的普世文明,向西方文明靠攏,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攏。“西”字可以講,“國”字要不得。因為“國故是過去已死的東西,歐化是正在生長的東西;國故是雜亂無章的零碎知識,歐化是有系統(tǒng)的學術。這兩個東西萬萬沒有對等的道理”(毛子水)。這種決絕的態(tài)度,在一部分國人中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從20世紀到今天,反對或質疑國學的人,歸根結底都不是出于學理或學術的理由,而是出于政治的理由,就是認為國學有礙于中國的現(xiàn)代化。也就是為什么本來一個并不復雜的問題卻糾纏了中國思想界一個世紀都未有定論,而且那些似曾相識的反對理由和質疑論據不厭其煩地被人一再重復。(選自《新華文摘》,有刪改)1.下列有關“國學”的闡述,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A.國學是一個民族通過自己的體驗研究并融貫各種知識而形成的生長著的思想。B.研究國學不是為了博古炫耀,也不僅僅是為了存亡繼絕,而是為了使我們能夠立于天地之間。C.國學作為一種學術、思想,與現(xiàn)代漢服、祭拜、假古董“熱”不無關系。D.國學是通往現(xiàn)代中國思想的途徑,應具有包容與開放的品格。2.根據文中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2分)A.作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沒有獨立成科,應該納入西方近代學術的分科才能獲得其學術或科學的身份。B.質疑國學者的真正目的在于中國能脫華入歐,進入普世文明,并不真正在意概念意義。C.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類的普世文明,現(xiàn)在向西方文明靠攏,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攏。D.在現(xiàn)代國人中仍然存在著國學是過去已死的東西,是雜亂無章的知識,比不上歐化的學術的觀點。3.下列不能作為人們反對“國學”的理由的一項是(

)(2分)A.人們認為國學分類含混籠統(tǒng),西方學術分科天然合理。B.國學無國界,國學只有中國有,世界其他國家沒有國學。C.國學質疑者是建立在孤陋寡聞的基礎上的,德、美、日都有自己的“國學”。D.出于政治的理由,認為國學有礙于中國的現(xiàn)代化。參考答案:1.C

2.B

3.C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建筑審美

建筑成為一個重要的審美對象,首先是因為它凝聚著人類物質生產的巨大勞動,是人類自覺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雖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蔭蔽、安全等實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類為解決生活實用而付出的創(chuàng)作勞動卻遠遠不如對非實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宮殿、廟宇、祭壇、陵墓、教堂、紀念碑、園林等等,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務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遠遠超過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務于物質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風格的演變,往往是一代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見證。在西方,人們形象地稱建筑是“石頭寫成的歷史”。

人們對建筑的美感,客觀上來源于建筑的形式,舒暢、別扭、恐怖、驚訝、幽靜、輕松、肅穆……這是視覺反應的直覺情緒;質樸、剛健、柔和、雍容、華貴、纖秀、端莊……這就進入了初步的審美判斷。所有這些主觀的感受,無不是建筑的序列組合、空間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樣、色彩質地、裝飾花紋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這些感受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著某些特定的具體內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單純的形式美的法則而深化發(fā)揮。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闊顯赫的故宮、圣潔高傲的天壇、請情畫意的蘇州園林、清幽別致的峨眉山寺、安寧雅靜的四合院住宅、端莊高雅的希臘神廟、威懾壓抑的哥特式教堂、豪華炫目的凡爾賽宮、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樓……所有這些具體感覺形式,無不包含著深刻的歷史因素及整個時代的民族的審美傾向,無不包含著懸念、感觸、素養(yǎng)等等主觀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朧的,但又可以是明確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體的;是無聲的空間凝聚,但又可以是有聲有色的時間的延伸。

目前對建筑美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甚至給建筑美學下了一個定義也是困難的。但是,把建筑作為一項藝術門類,從它的藝術特征、它的藝術風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則入手加以研究,無疑將有助于探索更為深入廣闊的課題,例如,建筑美感的組成因素,特別是它的心理構成因素、建筑創(chuàng)作的形象思維特征、自然美與環(huán)境美的美學內容、形式美的形式與發(fā)展等等。1.在西方,人們形象地稱建筑是“石頭寫成的歷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著人類物質生產的巨大勞動,是人們自覺改造客觀世界的直接成果。B.建筑是一個重要的審美對象,而對其具體關照會獲得更多的美學感受。

C.建筑服務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風格的演變,往往是一代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見證。

D.建筑服務于精神生活,也服務于物質的生活,兩者都包含了歷史審美因素。2.第二段中畫有橫線的短語“某些特定的具體內容”,主要指的是()

A.客觀上來源于建筑的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覺情緒,又是初步的審美判斷。

B.所有的主觀感受,都是建筑組合、尺度、式樣、花紋等外在形式的反映。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發(fā)揮大大突破了單純的形式美法則,從而獲得了更多的內容。D.建筑包含著深刻的歷史因素,整個時代的民族審美傾向,以及懸念、感觸、素養(yǎng)等主觀因素。參考答案:略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 申甫傳·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俠有口辨。為童子時,嘗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過之,教甫為戲。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數奔突不能出。已而誘貍至,貍欲取鼠,亦訖不能入,貍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語甫曰:“此所謂八陣圖也,童子亦欲之乎?”甫時尚幼,不解其語,即應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啟初,甫方為浮屠,往河南山東間,無所得。入嵩山,復遇故童子時所見道人,乞其術,師事之。道人瀕行,授以一卷書,遽別去,不知所之。啟視其書,皆古兵法,且言車站甚具。甫遂留山中,習之逾年,不復為浮屠矣。已而瘞②其書嵩山下,出游潁州,客州人劉翁廷傳所。劉翁,故潁州大俠也,門下食客數百人,皆好言兵,然無一人及甫者。劉翁資遣甫之京師。甫數以其術干諸公卿,常不見聽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師,九門皆晝閉。于是庶吉士劉公之綸、金公聲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勞以溫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彼炝⑹趧⒐珵閰f(xié)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為參軍,而甫為京營副總兵,然實無兵予甫,聽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窶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術,又長于用車,卒不能辦。方擇日部署其眾,未暇戰(zhàn)也。當是時,權貴人俱不習兵,與劉公、金公數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謀先委之當敵,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戰(zhàn),而會武經略桂敗歿與安定門外。滿桂者,故大同總兵官,宿將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師,愍帝方倚重之。既敗,京師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眾縋城出,未至盧溝橋,眾竄亡略盡。甫親搏戰(zhàn),中飛矢數十,遂見殺。于是權貴人爭咎甫,而譏劉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歸,竟無理甫死者。距甫死數日,劉公復八路出師。趨遵化,獨率麾下娘娘山,遇伏發(fā),督將士殊死戰(zhàn),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選自《堯峰文鈔》卷三十四,有刪改)[注]

①媐(ī):嬉戲。

②瘞(yì):埋葬

③窶(jǜ):貧窮。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甫方為浮屠

方:正好

B.常不見聽信

見:看見C.勞以溫旨,甫感泣

勞:慰勞

D.長于用車,卒不能辦

卒:倉促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A.童子亦欲之乎;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B.且言車站甚具;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C.遂言甫于朝;

以其無禮于晉D.金公以御史為參軍;

私見張良,具事以告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申甫小時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過貍鼠的游戲向申甫展示了八陣圖的神奇,并打算傳授給他,但由于年幼無知申甫不愿意習。B.申甫佛不成改道人所傳兵書,潁州大俠劉廷傳的數百門客雖然喜歡談論兵法,卻都趕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賞識。C.申甫到京師后屢遭挫折,后得到劉之綸、金聲等人的舉薦,被皇帝召見,申甫非常感動,表示誓死為國效力,后被授予京營副總兵的官職。D.在滿桂兵敗、朝廷遭遇危難之時,申甫親自帶兵上陣殺敵,身中數十箭。為國捐軀,最后卻沒有達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嘆惋。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入嵩山,復遇故童子時所見道人,乞其術,師事之。(5分)(2)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眾縋城出,未至盧溝橋,眾竄亡略盡。(5分)

參考答案:4、BA、方:正好,適逢→→教材對接eg.方急時,不及召下兵

eg.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B見:表被動,可譯為“被”→→教材對接eg.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C.勞:慰勞D.卒:通“猝“,倉促,突然→→教材對接eg.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5、C【解析】A.童子亦欲之乎→→代詞,代八陣圖;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動詞,到B.且言車站甚具→→表遞進關系,而且,并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表讓步關系,尚且,還C.遂言甫于朝;介詞,表對象,對,向,對于;以其無禮于晉→→介詞,表對象,對,向,對于;D.金公以御史為參軍→→介詞,憑借(身份);私見張良,具事以告→→介詞,把6、B【解析】申甫因此得到“皇帝”的賞識,張冠李戴,應該是被“劉廷傳”賞識7、(1)【解析】得分點:復、乞、師、事,每字各1分,句意1分。復:又,再次;乞:乞求,請求;師:像老師一樣;事:侍奉,對待(意思對即可)教材對接→→eg.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

eg.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教材對接→→eg.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敬鸢浮可旮M入嵩山,又遇到了過去(還是)小孩子時所見到的道人,(向他)請求(學習)本領,用對待師長的禮節(jié)侍奉他。7、(2)【解析】得分點:引、縋、亡,每字1分,句意2分。引:帶著,率領;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亡:逃跑(意思對即可)教材對接→→eg.夜縋而出。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教材對接→→eg.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答案】申甫不得已,痛哭,趁著夜里帶著手下的士兵用繩子吊下城墻,出了城,還沒到盧溝橋,士兵就逃得所剩無幾了。

【解析】略5.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15分)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也。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學,敏于文辭。唐昭宗時,舉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欲攜其妻、子與俱隱,其妻不從,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其妻數以書勸遨還家,輒投之于火,后聞其妻、子卒,一慟而止。遨與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貴顯,欲以祿遨,遨不顧,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其后,遨聞華山有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能去三尸,因徙居華陰,欲求之。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目以為三高士。遨種田,隱之賣藥以自給,道殷有釣魚術,鉤而不餌,又能化石為金,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遨之節(jié)高矣,遭亂世不污于榮利,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人間多寫以縑素,相贈遺以為寶,至或圖寫其形,玩于屋壁,其跡雖遠而其名愈彰,與乎石門之徒異矣。與遨同時張薦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學游河朔,后去為道士,通老子、莊周之說。高祖召見,問“道家可以治國乎?”對曰:“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得其極者,尸居衽席之間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薦明聞宮中奉時鼓,曰:“陛下聞鼓乎?其聲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無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备咦嫔浦n號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終。

(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隱逸傳》)8.下列各句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其妻數以書勸遨還家

數:屢次B.因徙居華陰,欲求之

因:因為C.遨與李振故善

善:與……結交、交好D.與乎石門之徒異矣

徒:同一類的人9.下列各句,均能說明鄭遨“節(jié)高”的一組是(

)(3分)①遨少好學,敏于文辭

②后聞妻子卒,一慟而止

③欲以祿遨,遨不顧④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

⑤遭亂世不污于榮利⑥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10.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鄭遨年輕時好學能文,后來考進士卻落第了,又恰逢社會動蕩,于是隱居山林,當了道士。B.鄭遨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交情深厚,三人雖屢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潔之士。C.鄭遨隱居山林,但經常有詩稿散落民間,人們對這些詩稿珍愛有加,甚至把它們謄寫在絲絹上,作為饋贈佳品。D.張薦明與鄭遨同為當時著名的隱士,他曾喜好儒學,后來則一心崇奉道家學說,他認為道家學說對治國大有裨益。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1)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3分)譯文:

(2)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3分)譯文:

參考答案:8.B(B

因:于是)

(3分)9.C(①講鄭遨對文學的熱愛和才能,不關乎品格;②表現(xiàn)鄭遨斷絕世情,隱逸之志堅決;⑥寫鄭遨的生活情趣)

(3分)ks5u10.B(“三人雖屢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無據)

(3分)11.(1)后來李振獲罪向南方逃匿,鄭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從此以后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順1分)(2)高祖很尊崇他的話(或:認為他的話很重要),將他請入內殿講授《道德經》,拜(他)作老師。(“大”1分,“延”1分,句意通順1分,“以為”中“以”的賓語必須翻譯出來)

附錄2【文言文參考譯文】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唐明宗祖廟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稱。鄭遨年少時喜好學習,文思敏捷。唐昭宗時,鄭遨考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了拂衣遁世的念頭,想攜妻帶子和他一起歸隱,他的妻子不同意,鄭遨就進少室山當了道士。他的妻子屢次寫信勸他回家,鄭遨總是將信件扔到火里燒掉,后來聽說妻子、兒子去世了,他大哭一聲就停止了。鄭遨與李振有舊交情,李振后來供職于梁國,地位顯貴,想請鄭遨到梁國任職,鄭遨不予考慮。后來李振獲罪向南方逃匿,鄭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從此以后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這以后,鄭遨聽說華山有五粒松,樹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為藥材,能去掉三尸,于是遷居到華陰,想尋求這種藥材。鄭遨和道士李道殷、羅隱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們看作三位高尚脫俗之人。鄭遨種田,羅隱之靠買藥來自給自足,李道殷有釣魚之術,只用魚鉤不用魚餌就能釣起魚,又能夠點石成金,鄭遨曾經察驗這件事,果真如此,卻并不(向李道殷)探求這種道術。節(jié)度使劉遂凝多次贈給他貴重的物品,鄭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時用左拾遺、晉高祖時用諫議大夫的官職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賜給他逍遙先生的稱號。鄭遨天福四年去世,時年七十四歲。

鄭遨的節(jié)操可謂高尚了,身逢亂世而不被榮名利祿所玷辱,甚至拋妻離子而遠離家鄉(xiāng),難道不是與世隔絕并且十分珍愛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鄭遨喜好飲酒下棋,經常寫詩文散落民間,人們大多將這些詩文謄寫在絲絹上,作為珍品互相饋贈,甚至有人將他的容貌描畫在屋壁之上,把玩觀賞,他的蹤跡雖遠離紅塵但聲名越來越大,與乎石門這些人真是不同啊。

與鄭遨同時的還有一個叫張薦明的,是燕地人。張薦明年少時憑借儒學修養(yǎng)在河朔一帶受到稱贊,后來離家作了道士,通曉老子、莊周的學說。高祖召見他,問“道家思想可以用來治國么?”他回答說:“道,涵蓋萬物奧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論,得到它的精華,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話(或:認為他的話很重要),將他請入內殿講授《道德經》,拜他作老師。張薦明聽到宮中報時的鼓聲,對高祖說:“陛下聽到這鼓聲了么?它的聲音單一,五音十二律,鼓聲不在其中,但是能調和這些聲音的卻是鼓。一,是萬事之本源,能堅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备咦嬲J為這話很正確,賜給他通玄先生的稱號,后來沒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終老的。

ks5u

略6.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13—17小題。(一)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韓愈《師說》)

(二)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逼屯勈裰?,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①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②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節(jié)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③)【注釋】①蒼黃:同“倉皇”,驚慌失措的樣子。②吾子:古時對人的尊稱,可譯為“您”,比“子”更親切。③本文是作者被貶永州期間給韋中立的一封回信。韋中立,潭州刺史韋彪之孫,曾寫信要求拜柳宗元為師。1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恥:以……為恥B.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句讀:泛指文字的誦讀C.被南越中數州

被:覆蓋D.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

?。河忻?4.下列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②日出則犬吠B.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至無雪乃已C.①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②人之患在好為人師D.①愈以是得狂名

②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15.句式特點與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不拘于時,學于余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16.對上面兩段文字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段運用了對比手法,揭示了“師道之不傳”的原因,批判了“恥學于師”的惡劣習氣。B.(二)段運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兩個比喻意在歌頌韓愈如蜀日、越雪一般永放光輝。C.兩段文字中的“群聚而笑之”“群怪聚罵”反映出了韓愈時代以從師為恥的世風,也表達了自己不敢為師的苦衷。D.柳宗元盡管流露出不敢為人師的態(tài)度,但他對韓愈抗顏為師、提倡師道的勇敢精神是持贊揚態(tài)度的。17.將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3分)(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3)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4分)參考答案:13.D(?。涸嵙R、辱罵)14.D(A.①連詞,表轉折;②連詞,表順承。B.①副詞,竟然;②副詞,才。C.①助詞,主謂之間;②助詞,的。D.介詞,表原因)15.C(ABD均為被動句式)16.B(運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兩個比喻意在說明師道之衰和自己不敢為師的原因)17.(10分)(1)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或頂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3分,“獨”“犯”“后學”各1分)(2)這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沒有真正地游覽過,真正的游覽從這時才開始。(3分,“然后”“向”“于是”各1分)(3)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與你盡可共同享用。(4分,“是”“藏”“適”以及第一句判斷句式,各1分)文言文參考譯文:(二)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在當今的時代,沒聽說還有老師;如果有,人們就會嘩然譏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就嚴正不屈地當起老師來。世人果然都感到驚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煮飯都來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象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屈原的賦里說:“城鎮(zhèn)中的狗或群地亂叫,叫的是它們感到奇怪的東西。”我過去聽說蜀地的南邊,經常下雨,很少出太陽,太陽一出來就會引起狗叫。我以為這是過分夸大的話。六七年前,我來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過了五嶺,覆蓋了南越的幾個州;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沒有雪了才靜止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如今韓愈已經把自己當作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使我成為越地的雪,我豈不要因此受到辱罵嗎?不僅我會被辱罵,人們也會因此辱罵您。然而雪和太陽難道有罪過嗎?只不過感到驚怪而狂叫的是狗罷了。試想當今天下見到奇異的事情不象狗那樣亂叫的能有幾個人,因而誰又敢在眾人眼前顯出自己與眾不同,來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惱怒呢?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請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另選描寫對象,編寫句子.(6分)(提示:注意內容統(tǒng)一,結構一致,修辭相同。注意隱含意。)空中的鳥,何必和籠里的同伴爭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

答:參考答案:參考一:田野中的花,何必與溫室中的同伴爭艷呢?你自有你的絢爛!參考二:效野之馬,何必與廄里的同伴爭寵呢?你自有你的遼原!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