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整體教學設(shè)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冊單元備課+群文閱讀-課件_第1頁
第七單元整體教學設(shè)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冊單元備課+群文閱讀-課件_第2頁
第七單元整體教學設(shè)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冊單元備課+群文閱讀-課件_第3頁
第七單元整體教學設(shè)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冊單元備課+群文閱讀-課件_第4頁
第七單元整體教學設(shè)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冊單元備課+群文閱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大單元教學設(shè)計(一)單元學習任務(wù)群人文主題語文素養(yǎng)課文寫作單元學習任務(wù)群人文主題語文素養(yǎng)課文寫作大單元設(shè)計依據(jù)之第七單元整體框架1.學習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寫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筆下的美景,關(guān)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人生思考,激發(fā)對自然的珍愛之心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還要進一步體會民族審美心理,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2.分析和把握文章觀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現(xiàn)景物的藝術(shù)手法。學習散文作品,要重點關(guān)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點,表現(xiàn)景物的獨特之美的。好的寫景散文往往都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結(jié)合的特點。3.反復(fù)誦讀,感受作品的語言之美。本單元文章文辭優(yōu)美,表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要引導學生多加誦讀,品味散文獨特的語言美??梢詮挠迷~、句式等方面人手,對一些精彩語段加以分析、品味。4.在了解寫景抒情散文的特點,把握寫景抒情散文的寫法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景物,借鑒本單元文章的寫法,寫一篇散文,力爭做到情景交融。大單元設(shè)計依據(jù)之單元目標大單元設(shè)計依據(jù)之單元素養(yǎng)達成1.分析寫景。在不同的作家筆下,景物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象、色彩、趣味和情調(diào),所以不僅要認真細致地品味每一篇文章,最好還要放在一起比較分析、綜合評判,以獲得更為廣闊的視野。2.體會情感。特別注意讓學生帶者感情讀課文,通過朗讀傳達出文章的獨特情味;其次要專注于查尋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感情線索等,要把這些課文當成“情文”來讀。3.品味語言。品味語言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朗讀,朗讀本單元的課文要有充沛的感情,讀出語句的節(jié)奏,讀得抑揚頓挫。也可以用默讀的方式,沉潛涵泳,細細琢磨,推敲字詞,品味賞析語句含義。4.理解哲理,注重審美。這幾篇文章在抒情寫景的同時,也抒發(fā)作者對人生的感悟,《我與地壇》《赤壁賦》更是充滿哲理意味。學習時要注意結(jié)合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理解他們所表達的思想。另外,散文描寫景物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審美傾向,體現(xiàn)了民族的審美趣味。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民族審美心理和特征,并進行評價。5.讀寫結(jié)合。散文教學的讀寫結(jié)合可以有多種方式,如鑒賞散文作品的寫作技法,獲得寫作的啟示;學過課文后“趁熱打鐵”,讓學生動手寫借景抒情的片段;挑出課文中優(yōu)美雋永的語句加以品味、再進行仿寫;指學生寫賞析文章等等。任務(wù)一:這個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寫景抒情的名篇,同時兼有敘述和議論,但教學的重點應(yīng)放在寫景抒情上,要引導學生通過精讀和泛讀相結(jié)合的方式,仔細分析和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和描寫手法之高妙,把握寫景抒情散文的特點。子任務(wù)1主要是圍繞景物描寫來設(shè)計。這三篇都是現(xiàn)代散文,寫的都是同一座城市,但風格各異,各有精彩。景物特點突出,個性獨特鮮明。要引導學生選取他們最喜歡的段略,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寫作技巧,看看作家們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出景物之美的。子任務(wù)2強調(diào)的是本單元課文的另一個特點,那就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擬寫視頻拍攝腳本,首先要確定選取哪些片段來拍攝,然后分析這段景物描寫的構(gòu)成要素,怎樣選取這些景物的拍攝地,設(shè)計什么樣的拍攝角度,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音樂來烘托等等,但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生嘗試擬寫腳本。大單元設(shè)計依據(jù)之單元學習任務(wù)解讀任務(wù)二:這一任務(wù)需要將本單元的文章置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來審視,結(jié)合傳統(tǒng)文化資源來挖掘文章的深層意蘊,加深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傾向的理解。子任務(wù)1需要在學習課文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作者的經(jīng)歷、性格、審美趣味等,進一步挖掘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如引導學生搜集資料,結(jié)合課文,分析和歸納古代文學中的“悲秋”傳統(tǒng),然后將這篇文章置于歷史文化長河中探本溯源。子任務(wù)2也是在學習本單元的基礎(chǔ)上,做一點文化上的拓展和延伸。像赤壁、泰山這類景物,在中國文學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可以讓學生課外搜集有關(guān)的詩文,分析它們的文化內(nèi)蘊。任務(wù)三:這是與閱讀密切結(jié)合的寫作任務(wù),可以結(jié)合任務(wù)一的探究活動來完成,單元后面的寫作知識短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介紹了一些寫作技巧,除此之外,還要提示學生,寫景要抓住景物特點,選取的景物要與自己想要表現(xiàn)的情感一致。大單元設(shè)計依據(jù)之單元學習任務(wù)解讀本單元共三課,課時安排9課時。第1、2課時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這一篇”情味第3、4課時景因人生,人景相洽——自然與自我的通融第5、6課時理解哲理,注重審美——體悟文化哲思第7、8課時文如其人,見字如面——品味語言之美第9課時聲臨其境,身臨其境——我手寫我心第1、2課時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這一篇”情味學習目標:聯(lián)讀本單元五篇寫景散文,重點賞讀每篇文章的寫景段落,感知大自然美景,各美其美,品出“這一篇”的情味。前置預(yù)習:聯(lián)讀五篇散文,畫出每篇文章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寫景段落,反復(fù)朗讀,仔細品味,寫出評點性的文字。尤其是《赤壁賦》《登泰山記》兩篇文言文,教師要做好預(yù)習學案并有精心指導,要求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梳理重要實詞(橫、縱、馮舞、泣、方、固等)虛詞(而、于、其等)在不同語境中的詞義和用法,把握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積累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識(尤其是古人記錄時間包括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方法:干支紀年、年號紀年)等知識;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各段大意。(預(yù)習學案后附)考慮到部分學生可能不知道評點性的文字如何去寫,教師在布置預(yù)習任務(wù)時做好評點性文字的引導,并能做好文本相關(guān)段略或者語句的評點語示范。如:《故都的秋》“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边@里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ㄤ仢M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寫觸覺,仿佛能撥動讀者最微妙的感覺,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可以獨自徘徊,靜靜享受與自然交融的情趣。描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閑適的、又是寂寞的。(給學生出示評點語寫作的抓手,如形色聲態(tài)、畫面組合、氛圍意境等角度)學習任務(wù)一: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選取的是同一個城市的景物,但卻是各具特色,搖曳多姿:《故都的秋》秋景中滲透著“雅趣”和“物哀”之美;《荷塘月色》之景淡雅、朦朧、夢幻,《我與地壇》景物美在荒蕪寧靜中顯示出的生生不息的生機和活力?!冻啾谫x》“樂水”,“以江山風月作骨”,富有層次地寫了赤壁所見、歷史之中、哲理感悟的江(水)月;《登泰山記》“樂山”,按照時間順序?qū)懙翘┥饺?,先寫登臨景象,而后濃墨重彩寫日出景象,之后寫沿途所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請在每篇散文中任選一幅圖畫,為畫面命名,并從景物選取、形色聲態(tài)、氛圍意境等角度進行評點。畫面命名角度

評點景物選取形、色、聲、態(tài)氛圍意境考慮到聯(lián)讀篇目多,任務(wù)難度大,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帶領(lǐng)學生走進《故都的秋》引導學生關(guān)注整篇文本,找出本文的文眼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的靜,來的悲涼?!弊プ〈硇缘木拔铮瓿蓭追嬅娴脑u點賞析。如:秋晨院落圖角度

評點景物選取一椽破屋、一碗濃茶、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形、色、聲、態(tài)這里寫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有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且多半是冷色調(diào),如“破屋”“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tài)、動作、如“細致”“靜對”,帶有一股老北京特有的悠閑、自如,又有一點落寞的感覺,氛圍意境清、靜、悲涼秋槐落蕊圖角度

評點景物選取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種落蕊形、色、聲、態(tài)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寫觸覺,仿佛能撥動讀者最微妙的感覺,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可以獨自徘徊,靜靜享受與自然交融的情趣。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發(fā)人內(nèi)心的歡愉,是一種審美,生命的衰敗也一樣啟示人類沉思生命的體驗,也是一種審美,如此精微深邃的體察一定有一顆精致、文雅的心靈。氛圍意境清、靜、悲涼另外,還有秋蟬哀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果圖不再列舉學習任務(wù)二:學生展示分享評點語,初識大自然之景各有其美。教師做好點評的同時更要發(fā)現(xiàn)學生的評點語中的閃光點,肯定學生對景物之美的感知。如:月下荷塘圖角度

評點景物選取形、色、聲、態(tài)氛圍意境學生展示分享的還會有塘上月色圖、生命喧囂圖、雨燕高歌圖、赤壁夜游圖、蒼山負雪圖、泰山日出圖等學習任務(wù)三:比較鑒賞,各美其美學生在活動3聽讀感受的基礎(chǔ)上,感知整個文本主要景物營造的意境,討論大自然之美風格各異。篇目描寫景物氛圍意境風格之美《故都的秋》破屋、牽?;?、秋草、落蕊、秋蟬、秋雨、秋果清、凈、悲涼物哀之美《荷塘月色》荷塘、月色詩情畫意朦朧、夢幻之美《我與地壇》地壇、草木、昆蟲、雨燕、夕陽喧囂不已、生生不息深邃之美《赤壁賦》江、水、月清爽、開闊空靈之美《登泰山記》雪、日、山峰瑰麗、雄渾闊大之美第3、4課時景因人生,人景相洽——自然與自我的通融學習目標:在感知五篇散文中主要景物營造的意境,討論大自然之美風格各異的基礎(chǔ)上,探究自然與自我的通融。前置任務(wù):

1.利用網(wǎng)絡(luò)和工具書搜集郁達夫、朱自清、史鐵生、蘇軾、姚鼐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寫作本文時的時代背景。

2.利用搜集到的資料,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位作家,以條目的形式列出寫作本文前后的經(jīng)歷。學習任務(wù)一:了解作家,知人論世學生展示前置任務(wù)里面搜集到作家相關(guān)的生平經(jīng)歷,概括作家人生經(jīng)歷與性格特點的關(guān)系。如郁達夫:3歲喪父,家道衰貧。聰穎好學,少時已有中國古典文學基礎(chǔ);1913年赴日本留學,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學作品的熏陶;1919年入東京帝國大學經(jīng)濟學部,飽受屈辱和歧視的異國生活激發(fā)了他的愛國熱忱,也使他憂傷憤世;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fā)起成立創(chuàng)造社。同年創(chuàng)作短篇小說集《沉淪》;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1933年4月由上海移居杭州,過著流連山水的隱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現(xiàn)消沉;

1934年旅居北平;1938年底,因國內(nèi)政治氣氛的逆轉(zhuǎn)以及家庭變故,客居南洋。姚鼐:自乾隆三十六年(171),姚鼐先是被推薦為記名御史,后又榮人四庫館;但姚鼐信奉程朱理學即宋學,被以戴震為核心的四庫館漢學派排擠;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天,姚鼐毅然作別官場,借衰病養(yǎng)親之名辭去刑部郎中及所任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初回京即整理行裝舉家南歸;之后40年孜孜不倦于教育、寫作、治學,終成“桐城派”集大成者。學習任務(wù)二:景因人生,人景相洽以《赤壁賦》為例,引領(lǐng)學生走進赤壁下的蘇軾和蘇軾的赤壁。探究活動一壬戌之秋探究過程:讓學生網(wǎng)上查閱資料了解“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前后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見下一張幻燈片)

學生網(wǎng)上查閱資料了解“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前后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20多歲中進士,名滿天下,得到了當時的文壇泰斗歐陽修的賞識。當時的皇帝(宋仁宗)曾經(jīng)這樣說:今天我們?nèi)√K軾和蘇轍為進士,等于為子孫找來了兩個宰相??!……1071年因上書反對變法,被革新派排擠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1079年2月改任湖州,現(xiàn)浙江湖州。7月,因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彈劾蘇軾詩語譏諷朝廷,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8月至京,系于御史臺獄,12月結(jié)案出獄,詔貶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史稱“烏臺詩案”。1080年正月,啟程前往黃州貶所,現(xiàn)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相當于現(xiàn)在農(nóng)村的民兵隊副隊長。職位低微,生計無以維持,遂開墾于城東的一塊坡地,“東坡居士”便是這時起的。1082年3月7日,蘇軾在幾位熟識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遇雨而晴,遂成《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1082年5月,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蘇軾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1082年7月16日,游赤壁而就《前赤壁賦》,《前赤壁賦》從游賞之樂、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曠達解脫之樂的動人描寫,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1082年10月16日,空靈奇幻的《后赤壁賦》即是對天地萬物與我一體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1082年12月19日,朋友們在赤壁之下擺酒設(shè)宴,慶賀蘇軾47歲生日。1083年12月12日,與張懷民月光下散步遂成《記承天寺夜游》,蘇軾善于從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發(fā)現(xiàn)逾悅自身的美,從而實現(xiàn)了從現(xiàn)實人生到藝術(shù)人生的轉(zhuǎn)化。這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蘇軾?!〗Y(jié):“壬戌之秋”是蘇軾功名失意之秋,也是他人生苦難之秋,這種失意和苦難隱晦地滲透到《赤壁賦》中來,而在對賢者的追思中,他偏偏又面對赤壁這樣一個特殊的所在。

探究活動二赤壁之思歷史上有兩處赤壁。一處“武赤壁”,在今天河北省赤壁市。武赤壁是三國時期的古戰(zhàn)場。赤壁之戰(zhàn),各路英雄紛紛登場,真是“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另一處“文赤壁”,是因蘇軾寫《赤壁賦》得名,文赤壁是今天湖北省的赤鼻磯,和武赤壁不是同一地點?!俺啾诤雾殕柍鎏帲瑬|坡本是借山川?!背啾谑钦媸羌俨皇侵饕?,“赤壁”只是一個符號,蘇軾需要的是抒發(fā)真情實感的載體。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節(jié)點、特定的地點派生的種種情緒,在《赤壁賦》中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學生找文、翻譯、討論、品讀、誦讀)請?zhí)顚懸韵卤砀?/p>

《赤壁賦》赤壁之水月歷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重點語句各自特點感情變化樂愀然喜而笑探究活動三赤壁之悟

“主客問答”是賦體文章的特色?!冻啾谫x》假托主客問答的形式,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對話,客主雙方,其實是作者自身的外化,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shè)的兩個思想對立面,一小我一大我,一悲愁一曠達,請仿照下表示例,各找兩處體現(xiàn)儒與道思想的句子,體會蘇軾的復(fù)雜情思。

小結(jié):由開篇陶醉于山水之間暫時忘憂的審美之樂;到最后“不知東方之既白”的對生命、宇宙真諦大徹大悟后的暢神之樂,這種樂是蘇軾儒家用世之意志與到家曠世之精神的圓融,是對人生靈魂的一種升華。三個月之后的空靈奇幻的《后赤壁賦》即是對天地萬物與我一體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這是一江澄澈如鏡的碧水,她滌蕩了蘇軾憂郁的心靈,這是一輪亮堂堂的明月,她照亮了蘇軾失意蒼涼的心房,也照出了蘇軾純凈美好的心靈世界,在山光水色的徜徉中,他獲取了人生慰藉,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贖,實現(xiàn)了人生的突圍,赤壁也成了蘇軾的赤壁?!冻啾谫x》語句情思儒家思想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以美人比君,可見忠君之殷切;情懷渺遠,思為世用,建功立業(yè),成就人生道家思想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渴望馮虛御風,超塵出世,順乎自然,獲得精神的超脫。學習任務(wù)三:請同學們在探究《赤壁賦》自然與人生通融的基礎(chǔ)上,精讀其他四篇散文,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烙印的一兩處景物描寫進行探究,體會自然與自我的通融。郁達夫與故都朱自清與清華園的荷塘史鐵生與地壇姚鼐與泰山自然景致琉璃、朱紅、高墻、玉砌雕欄、古園里面各類小昆蟲、落日、雨燕……特點荒蕪而不衰敗,生命生生不息對應(yīng)的作者性情因殘疾而近乎絕望到坦然面對困厄與挫折自然與自我的通融“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想念地壇》第5、6課時理解哲理,注重審美——體悟文化哲思學習目標:在探究自然與自我的通融的基礎(chǔ)上,體悟作者在自然景物及人事變遷中寄予的文化審美與哲思。前置任務(wù):1.引導學生搜集古代文學中“悲秋”的詩文,分析和歸納古代文學中的悲秋傳統(tǒng),然后將《故都的秋》置于古代歷史文化長河中探本溯源。2.引導學生搜集古代詩文中追尋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詩句并體悟里面包孕的文化哲思。3.古代詩文中,赤壁、泰山這類景物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請同學們課下搜集有關(guān)赤壁和泰山的詩文和傳說,讀讀想想,分析一下他們的文化內(nèi)蘊。學習任務(wù)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秋士之悲”現(xiàn)象

以《故都的秋》為例活動1.作者在文中第12段說中國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請同學們結(jié)合自己熟悉的作品以印證學生找出古今文人描寫“秋景”的句子,并指出是樂景還是哀景。①悲哉,秋之為氣也(哀景)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樂景)③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樂景)④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右舸爭流(樂景)⑤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哀景)⑥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哀景)⑦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哀景)⑧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哀景)⑨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樂景)⑩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哀景)討論:(1)古代詩文為什么悲秋詩文居多?(2)古代文人為什么悲秋?(3)“秋士之悲”的隱喻的情感是什么?提示:古人對生命的深沉思考,體現(xiàn)了對生命的真切感知,對生命的超越,對宇宙人生的真性追求。秋士之悲——懷才不遇韶華易逝美景不常盛極必衰衰敗也是生命的另一種美表現(xiàn)了古人歸于淡泊恬靜的生活情趣活動2.披文入情,探究作者審美趣味之獨特《故都的秋》中的“秋味”,作者沒有從故宮、頤和園等皇家園林宮殿著筆,對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等著名的景點也是一筆帶過,而是著重寫牽?;?、落蕊、秋雨、秋棗這一類平凡細小的事物,要體會文中這些平凡的景物中所融入的作者情感,不妨注意文中那些與我們通常的審美傾向不一致的細節(jié)。請以第3段為例,找一找作者的欣賞趣味有什么特別之處?

學生大致可以找到:一椽破屋一碗濃茶牽?;ㄒ运{色和白色為佳幾根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引導學生注意文中與我們庸常的審美傾向相異的細節(jié),體會作者獨特的審美趣味,表達自己的聯(lián)想思考和認識,這些活動既能豐富和發(fā)展學生散文閱讀的經(jīng)驗,也能刺激并促進學生審美經(jīng)驗、審美趣味、審美能力的生長。在整體感受的基礎(chǔ)上,圍繞破屋展開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共同感受郁達夫的獨特感受,通過深入感受細節(jié)來切實幫助學生構(gòu)建新的審美通道,經(jīng)由現(xiàn)實表象的逼仄、破衰、古舊通向歷史深層的富饒、滄桑、深邃)其實這樣的審美取向是很多文人,或者說文化人所共有的追求。就如同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寫的那樣:“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兩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這些文化觸覺敏感的人們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一片自然風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從而完成審美的第一次超越。故都平凡的秋景也因郁達夫?qū)徝狼槿さ某蕉@得不平凡,顯得更加動人了。

活動3.思考體驗,透視傳統(tǒng)文人感慨生命之深邃“從少年時代起就愛讀小說、戲曲,對中國古典詩文和小說戲曲有濃厚興趣”“始終沒有完全擺脫中國舊式傳統(tǒng)文人的積習”(作者自述)思考文中作者是否透露出了這種審美傾向的由來?

引導學生品讀第3段的議論以及第4~11段對秋景的描寫,以及第12段的議論和抒情句子,尤其是這句“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引導學生挖掘作者更深層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獲得更深刻的審美體驗,理解并體會文本源自作者生命消亡感的物哀之美。美學家朱光潛曾把人們對自然美的欣賞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愛微風以其涼爽,愛花以其氣香色美,愛鳥聲泉水以其對于聽官愉快,愛青天碧水以其對視官愉快”;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三是“把大自然全體看作神靈的表現(xiàn),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議的妙諦”。郁達夫便是沿著這三個層次層層深入的。在平凡的景物之上,他不僅僅體會到了歷史的滄桑,而且超越了歷史的滄桑進入到對生命周期的沉思。北平的秋景加上故都本身的歷史滄桑再加上生命衰敗的思索體驗,便構(gòu)成了作者所喜愛的故都的秋的“故”的感受,也完成了對這些平凡景色前兩個層次的內(nèi)涵的超越。作為文人的郁達夫眼中看著故都的秋景,腦中想著故都的歷史,心中便有了生命的感慨。孫紹振教授說過:美學意義上的美,正是生命的感覺和情致的深邃。郁達夫從故都秋景中看到“悲涼”,正是因為他眼中帶著歷史滄桑的“深邃情致”與衰敗之美的“生命感覺”。這也正是故都的秋天“清”“靜”“悲涼”之為美的原因。

課下印發(fā)郁達夫文章《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學習任務(wù)二:傳統(tǒng)文化中對生命價值的追尋曾有人提議,在讀者心目中,史鐵生與地壇已經(jīng)血脈相連,不可分割,可以在地壇安放史鐵生的塑像。如果提議成為現(xiàn)實,請找出文中思考史鐵生與地壇之間相互成就、從相互拯救的關(guān)系。史鐵生在地壇中思考的三個問題:關(guān)于死的問題。為什么要出生的問題。怎么活的問題。

學生可以找到三段寫景的文字(第3段、第5段、第7段)回答這三個問題:第3段地壇用自己的荒蕪冷落景象回答了“關(guān)于死”的問題;第5段地壇的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然他明悟一個人一旦出生了就沒有必要去討論為什么出生,他知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第7段希望和重生的景象讓他知道怎么活。從此開始了自我救贖和自我實現(xiàn),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和追尋,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概莫能外,從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說:古人言,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從屈原以死明志到司馬遷以生踐志,讓學生展示課下搜集到的關(guān)于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詩句,展開對生命價值的討論。

學習任務(wù)三:傳統(tǒng)文化中山水文化的探尋游覽勝跡,登臨高山,常常能引發(fā)文人墨客的遐思,赤壁是古代戰(zhàn)場,當年的“軸轤千里,旌旗蔽空”,引發(fā)無數(shù)人的思古之幽情,泰山為五岳至尊,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符號,登臨賦詩者眾多。請同學們搜集與赤壁和泰山相關(guān)的古代詩文,探討歷史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參看教師用書P236第7、8課時文如其人,見字如面——品味語言之美學習目標:含英咀華,品賞語言。學習任務(wù)一:散文需要讀出“這一篇”的情味,五篇寫景的語言藝術(shù)各具特色,請同學們選擇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該文語言特色的段略配樂朗讀,從修辭、用詞、句式、語言風格等方面細加品味,并能就語言特色方面寫出鑒賞評點語。(小組成員互批互改評點語)教師出示誦讀注意事項(1)誦讀的聲音舒展輕快,表達出的是舒暢、愉悅、輕松、快樂等情感。(2)誦讀的聲音低沉緩慢,表達出的是悲傷、失落、落寞、憂郁等情感。(3)誦讀的聲音高亢激越,表達出的是豪放、激動、悲壯、憤怒等情感。所選段略配樂《故都的秋》秋槐落蕊圖(第6段)《秋日私語》《荷塘月色》月下荷塘圖(第4段)《仙境》《我與地壇》生命躁動圖(第5段部分)《綠野仙蹤》《赤壁賦》月夜泛舟圖(第1段)《登泰山記》泰山日出圖(第3段部分)學習任務(wù)二:比較遣詞用字,感知語言風格。以《赤壁賦》和《登泰山記》為例《赤壁賦》有一種“純凈出塵的美感”,作為一篇文賦,極富聲韻之美;《登泰山記》體現(xiàn)桐城派追求“雅潔”的語言特色。兩文從用詞、句式、修辭、語言風格、抒情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特別適于誦讀,根據(jù)下表內(nèi)容,并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文章。

《赤壁賦》押韻用韻換韻情況表達的情感第1段間、天、然、仙第2段槳、光、方,慕、訴、縷、婦第3段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粟,窮、終、風第4段往、長,瞬、盡,主、取,月、竭,色、適第5段酌、藉、白

用詞

句式

修辭語言風格特點和抒情方式示例效果示例效果示例效果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整散句交錯使用/對偶句、對稱句等整飭之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登泰山記多石,多平方,多松/少土,少圜,少雜樹/無瀑水,無鳥獸音跡,無樹雅致簡約/學生自行鑒賞三篇現(xiàn)代散文語言特點。學生在展示評點語時,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出示范例:如吳周文評價《荷塘月色》:與作品的意境,基調(diào)相一致,詩人運用了近三十個各種類型的疊詞,這些疊詞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產(chǎn)生了獨特的表情達意的效果。如描寫荷花荷葉、運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一粒?!薄翱|縷”“密密”“脈脈”等疊詞,準確而又傳神地描寫出傾注詩人主觀思想的美的形象。其中一些從古典詩詞中選用的描寫香草美人的疊詞,大大濃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態(tài)和風韻,與作品的內(nèi)在抒情取得了和諧的契合,使描寫語言有一種典雅的美,清麗的美。(《談〈荷塘月色〉》)學習任務(wù)三:文如其人,各臻其妙作家的語言風格的形成跟作家生平經(jīng)歷、個性氣質(zhì)、時代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這五位作家都是很有自我風格的作家,結(jié)合第3、4課時對作家生平的了解,小組合作,任選其中一位作家,側(cè)重從語言運用方面擬寫頒獎詞,并與同學交流。教師可展示模板,如“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授予余光中先生“2003年度散文家”的頒獎詞:余光中的散文雍容華貴。他的寫作接續(xù)了散文的古老傳統(tǒng),也汲取了諸多現(xiàn)代元素。感性與知性,幽默與莊重,頭腦與心腸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他獨特的散文路徑。他淵博的學識,總是掩飾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