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課件-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課件-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課件-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課件-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課件-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標: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重點: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難點:儒學的新發(fā)展、佛教的發(fā)展。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歷史時空觀中國古代史遠古~1840年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中國現(xiàn)代史1949~至今起源奠基時期:先秦(遠古—前221年)形成發(fā)展時期:秦漢(前221—220年)曲折發(fā)展時期:魏晉南北朝(220—589年)繁榮時期:隋唐(581年~907年)繼續(xù)發(fā)展時期:宋元(960~1368年)輝煌遲滯時期:明清(1368~1840年)晚清時期:1840—1912北洋軍閥時期:1912—1928年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9年改革開放前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后期:1978—春戰(zhàn)時期(公元前5C-公元前4C):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明清時期(17C-18C):從古代向近代、封建轉(zhuǎn)入雙半社會五年高頻考點時間全國卷地方卷2019一卷26-唐代文化與時代風尚(拔河-古代文學成就)三卷25-儒家思想對宗教思想的影響2020一卷25-唐代繪畫藝術二卷25-唐代壁畫藝術三卷26-唐代書法藝術海南03-唐詩江蘇03-唐詩的風格變化浙江02-中國書法藝術天津02·《木蘭詩》在流傳中融入新的

歷史內(nèi)容2021北京04·唐商業(yè)發(fā)展

遼寧·文化交流.湖南·官吏俸祿、土地制度湖北03-唐儒家的倫理綱常浙江05-唐代書法藝術天津02-魏晉書法2022二卷25-唐代楷書與時代風貌(隋唐書法)浙江05-唐代商業(yè)發(fā)展遼寧03-唐代瓷窯遺址江蘇03-唐代書法藝術2023全國乙卷25-唐朝文藝發(fā)展新課標卷27-唐朝史料實證1.教材融合: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綱要下第14課歷史上的疫病與醫(yī)學成就(中醫(yī)藥的成就)——選必二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選必三文化的容合——文化的創(chuàng)新——文化的交流魏晉至隋唐儒家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及創(chuàng)新、文學藝術的突出成就依然是高考命題的重點。2.命題趨勢:3.復習思路:時空坐標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調(diào)和與激蕩1.發(fā)展概況:朝代儒學道教佛教漢朝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漢武帝時期確立正統(tǒng)地位東漢末興起,為中國本土宗教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東漢佛教發(fā)展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發(fā)展(玄學)民間廣泛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反佛、滅佛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以儒為主前期三教并行;中期韓愈提出復興儒學三教并行,道教最受統(tǒng)治者推崇武則天-禪宗完成本土化滅佛(唐武宗、后周世宗)2.思想特點:1)思想活躍,多元共生2)三教合一的歷史趨勢3)儒學遭遇沖擊,儒學始終主導核心突破:儒學正統(tǒng)地位為什么會受到挑戰(zhàn)1.戰(zhàn)亂、分裂使傳統(tǒng)儒學價值觀受破壞;2.儒學理論上說教存在缺陷(世界的本源和人生的歸宿);3.佛教和道教挑戰(zhàn)儒學地位(統(tǒng)治者扶持);羅馬:天天打仗,天天換皇帝。我家上

有老下有小,賦稅也太沉重了,

吃飽了上頓沒下頓。我好痛苦啊,

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羅馬:天天打仗,天天換皇帝。我家上

有老下有小,賦稅也太沉重了,

吃飽了上頓沒下頓。我好痛苦啊,

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羅馬:天天打仗,天天換皇帝。我家上

有老下有小,賦稅也太沉重了,

吃飽了上頓沒下頓。我好痛苦啊,

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儒者:按綱常倫理講,你是家里頂梁柱,你可不能抱怨

要好好從事生產(chǎn),尊奉君主,不可違背了?!瓘埲何也皇莵砺犇阏f教的,你好煩??!僧侶:不要擔心不要焦慮,你會有一個好的未來。人生

就是一場修行,眾生皆苦,多行善事多多積德,

死后便可前往極樂世界,擺脫輪回的苦難。道士:不要再被這塵世的俗事所束縛了!快快與我一同

修仙煉丹,尋長生之方、登仙之術,修成便可超

凡脫俗,逍遙神游。輪回歸宿現(xiàn)世歸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3.儒家應對:1)魏晉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發(fā)展;2)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以儒學為主,調(diào)和并吸收佛道理論;3)唐朝: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形

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隋唐時期,佛教完成本土化)4)表現(xiàn):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用儒家天命論和封建綱常反對佛教觀點。①宣揚儒家的仁義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家的“道統(tǒng)”思想。②用儒家的倫理綱常反對佛道異端思想?!暗馈保喝?/p>

→仁政、民本、性善“統(tǒng)”:上古圣王

→孔子、孟子、韓愈;批判荀子、董仲舒的禮法并用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有多種“天命”的概念,其中道家的“天命”多是指宿命、命運,墨家的天命是指神的意志,法家的天命是指君王的意志,而儒家的“天命”卻多是指發(fā)自個人內(nèi)心的理想“使命”??鬃拥奶烀枷胧且环N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社會責任感。這種思想是一個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沒有這種社會理想的指引,這個社會的精神文明與物質(zhì)文明都無法找到正確的方向,從而混亂百出。5)實質(zhì):回歸儒學本原,復興儒學,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6)特點:

①采用復古方式,重視傳統(tǒng)經(jīng)典價值;②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實現(xiàn)思想文化創(chuàng)新;③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要。7)影響:①排斥佛學,弘揚儒學;②提出“道統(tǒng)”論,承上啟下;③成為宋代理學的先聲。韓愈提倡的“道統(tǒng)”就是孔孟的仁義道德思想,同時也作了一些新的闡釋。他一面講博愛,一面又講“義”。他所說的“義”,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論證儒家的仁義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為其反佛提供理論根據(jù)。韓愈的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4.佛教發(fā)展:1)原因:①魏北時社會動蕩,災害頻發(fā),生活困難,尋求精神寄托;②佛教關心人們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③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與支持。2)歷程:兩漢魏北朝武則天宋明佛教傳入中國(漢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馬寺)佛教在中國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三教并行;佛教有很大發(fā)展,形成不同宗派;3)影響:①促進了同佛、道有關的文學藝術的迅速發(fā)展;②挑戰(zhàn)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刺激儒學復興;③寺院經(jīng)濟發(fā)展,與官府爭奪財富和勞動力,嚴重威脅到封建統(tǒng)治。④寺院經(jīng)濟,逃避賦役宋明理學形成融為一體4)反佛:①原因:②過程:③影響:A.耗費大量錢財;B.出家逃避賦役,影響財政收入;C.破壞家庭秩序,違背儒家倫理。A.民間:南朝范縝:抨擊佛教;

唐朝韓愈: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B.政府:統(tǒng)治者滅佛:“三武一宗”;

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fā)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歷史解釋:“三武一宗”滅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與后周世宗。其原因與政、文領域的沖突;僧團道風方面缺陷;僧俗間經(jīng)濟利益矛盾等。影響:大量僧尼還俗,寺廟土地與財富收歸政府所有,客觀上也減輕了人民供養(yǎng)僧尼的經(jīng)濟負擔;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使得佛教幾經(jīng)摧殘而致衰微不振,佛教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范縝:南北朝時期唯物主義思想家、杰出的

無神論者。哲學著作《神滅論》,繼

承和發(fā)揚荀況、王充等唯物論思想。主張:1)“形神相即”;2)辯證思想:認為物體的變化有其內(nèi)

在的規(guī)律性,他認為事物的變化有

突變和漸變兩種形式;3)反佛理念:以“浮屠害政,桑門蠢

俗”,揭露當朝宣揚神不滅的危害。C.寺院勢力膨脹知識拓展:佛教中國化—唐朝時禪宗為何能成主流宗派眾多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頓悟成佛”的主張便修行、利傳播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文化繁榮的社會環(huán)境統(tǒng)治者的推祟5.道教發(fā)展:1)興起:東漢末,是中國本土宗教。2)發(fā)展:①魏北時期,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A.政治需要:利用道教為李氏皇族的統(tǒng)治制造合法根據(jù);并利用太上老君來

提高皇室在當年士族社會中的威望,平息上層社會的各種矛盾。B.恢復國力:唐朝建立之初,為了休養(yǎng)生息,恢復國力,采用了黃老之術,

無為而治,取得了不錯的效果。C.制衡佛教:佛教的勢力的擴張已經(jīng)威脅到皇室的安危,唐朝皇室尊崇道

教,為了鉗制佛教,避免其一家獨大。③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的宋明理學

形成,道教融合成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知識拓展:魏晉玄學(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魏晉出現(xiàn)的哲學思想與思潮,是對《老子》《莊子》《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jīng)學思潮的思想主流。1.定義:2.原因:3.內(nèi)容:4.特點:5.影響:6.代表:①經(jīng)濟:自給自足的莊園經(jīng)濟②政治:世代沿襲的門閥政治③思想:走向崩潰的兩漢經(jīng)學。思想上:主張?zhí)摕o的“道”,宣揚“無”是產(chǎn)生萬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張“無為”;生活作風上,順應自然;風氣上:崇尚“清談”。借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經(jīng)典;形成了寄情山林、縱酒清談的社會風氣。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強化知識點——新儒學:從并存到合一漢武帝尊祟儒術魏晉南北朝道教:本土遵道佛教:趨向本土儒學:沖擊吸收隋朝時期三教合歸儒唐朝前期三教并行唐朝中期儒學復興儒學始終占主導地位從尊祟儒術到思想多元核心突破:三教關系的認識道教佛教儒學道教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尊道”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漸趨融合,但并未合為一體也未動搖儒學正統(tǒng)地位主導地位: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jù)主導地位;儒佛關系:佛教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儒家思想的屈從到隋唐時期取得堅實的

理論基礎,形成獨立的宗派體系;道佛關系:道佛之間從魏北時的道佛互用轉(zhuǎn)為隋唐時期道佛爭寵,并最終形

成三家交融現(xiàn)象,孕育出最完備的官方正統(tǒng)哲學——理學?!疽族e提醒】

隋唐“三教合歸儒”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鑒,但是,并沒有融合成一種思想流派。圖解知識點:三教關系的表現(xiàn)“詩仙”李白:深受道家影響,詩逍遙奔放;“詩佛”王維:深受佛教影響,詩充滿禪意;“詩圣”杜甫:深受儒家影響,詩憂國憂民。儒家佛教道教東漢末年道家方術魏晉時期貴儒尊道兩漢之際東漢末年傳入本土化:吸收儒、道思想西漢武帝獨尊地位魏晉時期受到挑戰(zhàn),但依舊是主流思想

(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guī)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guī)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B.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wěn)固C.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

(2022廣東卷.4)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宋人李覯認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張載認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虛幻的,與“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覯,張載主張()A.儒法并用以維護君權B.立足考據(jù)以重建學風C.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zhàn)D.雜糅佛道以構(gòu)建理學BC(2019·全國Ⅲ卷·25)新疆和甘肅地區(qū)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 B.繪畫技術進步

C.政治權力干預 D.儒家思想影響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這一變化的出現(xiàn)是由于()A.儒學正統(tǒng)地位不斷受佛道沖擊 B.為了發(fā)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的廣泛交流 D.統(tǒng)治者要加強對思想文化的控制DA

唐代的佛教與道教都強調(diào)自己的師承與宗脈。韓愈則強調(diào)儒家思想經(jīng)歷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傳遞順序,“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并宣稱:“己之道,乃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表n愈這樣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學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揚格物窮理C.順應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學道統(tǒng),樹立自身權威

“緇衣之眾,參半于平俗;黃服之徒,數(shù)過于正戶。所以國給為此不足,王用因之取乏?!辈牧戏从吵瞿媳背瘯r期(

)

A.佛、道教勢力已對政權構(gòu)成威脅

B.刑罰嚴酷社會矛盾尖銳

C.民族融合導致服飾豐富多彩

D.割據(jù)混戰(zhàn)造成人口劇減DA

甘肅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經(jīng)》是由唐代中國本土僧人編寫的佛經(jīng),該經(jīng)借佛陀之口,講述人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導子女感恩、孝順父母。這表明(

)A.佛教思想沖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 B.宣揚孝道成為佛經(jīng)主要內(nèi)容C.佛教文化和中國文化趨于合流

D.佛教主動適應中國文化傳統(tǒng)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很多人主張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淡”。這說明,當時()A.儒學獨尊的地位被打破B.民族紛爭,社會動蕩不安C.我國經(jīng)濟重心開始南移D.佛教盛行DB核心考點突破:魏晉文人風度、文人自覺、文化多元魏晉時期是地道的亂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這就促使魏晉名士開始探索宇宙自然與人生本體的關系,并開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這種背景下,“文的覺醒”與“人的覺醒”時代到來,思想開放與自由論辯的風氣成為當時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態(tài),而“魏晉風度”正是在這種氛圍中應運而生的。魏晉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來品味玄趣,由此生發(fā)出一種由外知內(nèi)、以形顯神的美學觀念,這使他們開始轉(zhuǎn)向?qū)ψ匀簧剿臒釔叟c探究,以空靈之心審視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這種超越形的束縛的情懷,使自然山水被賦予了人性化的靈性與無窮的玄趣。另一方面,他們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絕望轉(zhuǎn)向文學藝術,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在“神韻”這一獨特的審美追求指導下,魏晉時期的文學、繪畫、書法等藝術門類都不同程度地呈現(xiàn)出一片空前繁榮的景象。二、文學藝術-調(diào)和與激蕩-繁榮1.概況:領域時代主要成就文學魏晉南北朝唐朝書法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隋唐繪畫魏晉南北朝隋唐石窟魏晉至隋唐建安文學(曹操父子)、田園詩(陶淵明)、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詩歌(詩仙:李白、詩圣:杜甫)書法成為一種藝術書體完備(書圣:王羲之)融匯創(chuàng)新(“顏筋柳骨”、懷素草書)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宗教畫、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畫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2.文學:1)魏晉南北朝:①建安文學:②田園詩:③南朝駢文:④南北民歌:龜雖壽

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飲酒

陶淵明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木蘭辭

北朝民歌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

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

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

一百許里,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人生哀傷與建功立業(yè)交織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繁逃避現(xiàn)實,歸隱田園,追尋理想人格

——偏安江左間律和諧,詞句華麗局部統(tǒng)一安逸語言質(zhì)樸風格豪邁北方動亂不安社會現(xiàn)實和人們的生活習俗。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jīng)濟的反映。新文學:從廟堂到世俗風格各異:南綿北昂知識點補充: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的特色1.建安文學:

反映當時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和民生疾苦,抒發(fā)了建安文人

統(tǒng)一天下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理想,情調(diào)慷慨激昂、語

言剛健爽朗,形成所謂“建安風骨”。2.田園詩:描繪自然風光的美麗,歌頌田園生活的平和,創(chuàng)造了情、

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統(tǒng)一的藝術境界。3.駢文:魏晉以來產(chǎn)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是與散文相對

而言。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

兩兩相對,就如兩馬并駕齊驅(qū),故被稱為駢文。聲韻上

講究運用平仄,前律和諧;在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4.民歌:南朝委婉纏綿,清新自然,北朝粗獷豪放、質(zhì)樸剛健。2)唐朝:詩歌的黃金時代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盛唐邊塞詩高適:《燕歌行》;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水詩孟浩然:《春曉》;王維:《終南別業(yè)》“詩仙”李白:《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詩圣”杜甫:“三吏”、“三別”中唐白居易:《琵琶行》、《長恨歌》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隱:《無題》剛健清新,反映新國初立,欣欣向榮的景象開朗奔放,國力強盛、文明開化的時代背景平實淺近,弊端暴露矛盾激化的社會現(xiàn)實凝重抑郁,日漸衰敗民生疾苦的社會現(xiàn)實思考:唐詩的風格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①詩人的個人際遇;②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jīng)濟的反映知識回顧:古代中國的文學發(fā)展趨勢時期時代背景文學成就春秋戰(zhàn)國社會大變革《詩經(jīng)》、楚辭漢大一統(tǒng)漢賦魏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區(qū)域開發(fā)、民族交融建安文學,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唐繁榮、開放、衰落唐詩宋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市民階層擴大宋詞、散曲、話本元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漢文人進取無望元曲明清封建制度衰落、資本主義萌芽小說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2020·江蘇卷·3)有學者認為,如果說安史之亂以前,唐詩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亂以后,則已代之以沉郁悲壯的情調(diào)了。對這一評論理解正確的是()A.社會變遷影響唐詩創(chuàng)作B.盛唐氣象推動唐詩演變C.唐詩全景再現(xiàn)社會真實D.安史之亂導致唐詩衰微

(2020·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詩中描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其中“策勛十二轉(zhuǎn)”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由此能夠確定《木蘭詩》()A.記載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B.屬于宋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C.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nèi)容D.沒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AC(2023全國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xiàn)。這種風尚()A.得益于穩(wěn)定的地方秩序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D.導致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唐代詩人李白在《大鵬賦》中,塑造了一個“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抒發(fā)了作者遠大的抱負。即使是挫折失意,詩人仍不忘“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這折射出當時(

)A.士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B.主流文學體裁的變化C.儒家倫理教化的作用凸顯 D.詩歌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革新AA3.藝術:1)書法:①歷程:②特點:④字體: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魏北時期:隸、草、楷和行等各種書體齊備。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稱“書圣”。唐朝:顏筋柳骨,顛張狂素。從實用轉(zhuǎn)為審美、從自發(fā)走向自覺。③原因:A.漢字的演變和成熟。B.書寫用品的改進。C.士人群體逐漸形成,對東漢末年社會危機進行深刻反省。D.成為士人表達自我對意境、神韻、風骨追求的理想形式。(2016·全國Ⅲ卷,26)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地位的確立,是因為()A.皇帝好惡決定社會對藝術的評判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C.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

一般認為,魏晉南北朝以前為書法的自發(fā)階段,強調(diào)書法的實用功能(重需求),魏晉以后為書法的自覺階段,強調(diào)書法的審美功能(重追求)。書法藝術有這樣的發(fā)展的主觀原因是(

)

A.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

B.特立獨行的士人群體的壯大

C.中國漢字的發(fā)展和魅力

D.東方審美情趣的影響CB2)繪畫:①魏北:②隋唐:③特點:繪畫成就斐然。東晉開始出現(xiàn)知名的專職畫家,如顧愷之。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中國繪畫的高峰。題材廣泛(宗教畫、人物畫、山水畫);風格多樣(吸取印度、波斯等美術風格)隋:展子虔《游春圖》(山水畫)唐:閻立本《步輦圖》(人物畫)唐:吳道子《送子天王圖》(人物畫)A.受外來文化影響;B.山水畫突出;C.士人在美術中作用突出;

(2020·全國Ⅰ卷·25)圖4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xiàn)了()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

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tǒng)一

D.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2023·遼寧卷·3)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收錄兩漢及以前畫家16人;收錄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家128人,其中包括顧愷之、張僧繇等杰出畫家。這一變化發(fā)生的原因有()①紙張的普遍使用②門閥士族的推動③北人的大量南遷④儒家思想的影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A

(2022·全國乙卷.25)盛唐洋溢著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這在書法藝術上亦有體現(xiàn)。宋代書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書法家的作品“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夠突出體現(xiàn)這一風格的書體是()A.小篆 B.楷書 C.行書D.草書(2020·新課標III)唐代書法家張旭曾說:“始吾聞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睋?jù)此可知,張旭書法呈現(xiàn)出()A.書寫結(jié)構(gòu)的嚴整性B.書寫氣象的靈動性C.書寫筆畫的繁雜性D.書寫技法的內(nèi)斂性BB(2016·全國卷Ⅱ)如圖為三國曹魏《三體石經(jīng)》的殘片,經(jīng)文中的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這三種字體反映(

)A.當時統(tǒng)一文字的努力B.漢字演變的歷史過程C.當時字體流行的實際狀況D.漢字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2021海南卷.3)《舊唐書》載,貞觀年修五代史,移史館于禁中。史官無常員,如有修撰大事,則用他官兼之,事畢日停。貞觀已后,多以宰相監(jiān)修國史,遂成故事也。天寶已后,他官兼領史職者,謂之史館修撰,初入為直館也。這些措施旨在()

A.無為而治,道法自然B.鑒往知來,文以化成

C.禮法并施,三教合一D.體恤百姓,休養(yǎng)生息BB3)雕刻: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4)舞蹈:唐代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興旺,統(tǒng)治者奉行開放政策,不斷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晉以來已經(jīng)孕育著的各族音樂文化融合打基礎,終于萌發(fā)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fā)展的高峰。佛教中國化——中國風格的佛教藝術風格體現(xiàn)印度佛教影響

,高鼻深目,神情凝重,體現(xiàn)西域人特征佛像溫和慈祥,衣紋飄動流暢,更多體現(xiàn)了中原文化的風采。

(2019·全國Ⅰ卷,26)唐代之前,荊楚民間存在一種祈求豐收的“牽鉤之戲”,至唐代稱作“拔河”,廣為流傳。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云:“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睋?jù)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B.耕戰(zhàn)結(jié)合觀念深入人心C.陽剛與力量受到推崇D.詩歌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2017·全國Ⅱ卷,26)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jù)此可知,唐中期()A.國家統(tǒng)一使南茶開始北運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C.南方經(jīng)濟文化影響力上升D.南方經(jīng)濟水平已超越北方CC傳奇小說《煬帝開河記》載:“諫議大夫蕭懷靜奏曰:臣聞秦始皇時,金陵有王氣,始皇使人鑿斷砥柱,王氣遂絕。今睢陽有王氣,又陛下意在東南……況大梁西北有故河道,……欲乞陛下廣集兵夫,于大梁起首開掘……于睢陽境內(nèi)過,一則路達廣陵,二則鑿穿王氣?!钡勐勛啻笙玻撼冀阅?。這表明《煬帝開河記》(

)A.開創(chuàng)了獨立的敘事文體 B.有助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C.闡述了開通運河的根源 D.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2021.湖北卷.3)唐代杜佑《通典》稱:“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痹摃鴥?nèi)容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其中“禮門”占全書篇幅的一半。從內(nèi)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別強調(diào)A.道家的無為而治B.史學的通古貫今C.儒家的倫理綱常D.理學的格物致知DC(2020·浙江高考·2)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右圖所示之東漢字磚,有學者研究認為系行書之濫觴肇跡,盛行于晉代。據(jù)此判斷()A.行書介于篆書與草書之間

B.行書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書之長C.行書之體介于楷書與草書

D.行書兼具隸書之對稱與楷書之方正

(2020·海南·高考真題)如表唐詩(摘錄),可見()A.民族交融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

B.宮廷文化已經(jīng)普及到民間C.文學創(chuàng)作推動社會階層流動

D.勞動生活是詩歌創(chuàng)作來源CD三、科技-先進領域時代/人物成就地理西晉裴秀農(nóng)學北朝賈思勰數(shù)學南朝祖沖之建筑隋朝李春印刷唐朝醫(yī)藥唐高宗時期唐朝孫思邈天文唐朝僧一行軍事唐末《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齊民要術》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農(nóng)書。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七位建設了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金剛經(jīng)》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布的藥典《千金方》全面總結(jié)歷代和當時的醫(yī)藥學成果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chuàng)始人將火藥用于戰(zhàn)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特點:領域廣、實用強、世界領先、服務于農(nóng)業(yè)、成就突出、重實用輕理論

(2018·全國Ⅲ卷·26)我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大約成書于漢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這些史實說明,我國古代藥學的發(fā)展()A.源于大一統(tǒng)的政治體制

B.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經(jīng)濟繁榮的結(jié)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學的推動(2023全國新課標.27)表1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三則史料中()

A.《舊唐書》的記載相對客觀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證實

C.墓志采用了《舊唐書》記載D.出現(xiàn)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B史料內(nèi)容來源

本駱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為宦官駱奉先所養(yǎng),冒姓駱氏……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勛勞,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舊唐書·李元諒傳》(五代劉昫等撰)

公本安姓,諱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軒轅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賜姓李氏,同屬籍也。改名元諒,昭誠節(jié)也……貞元癸酉歲(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鎮(zhèn)之公館,享年六十七?!独钤從怪尽?/p>

公本名元光,姓駱氏,武威姑臧人。蓋黃軒帝孫,降居安息,高陽王□,留宅姑臧。貞元五年(789)《李元諒頌碑》A

據(jù)《五代會要》載,后唐政府敕令國子監(jiān)集博士儒徒,將“西京石經(jīng)本”抄寫注出,仔細看讀,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隨帙刻印,廣頒天下,如諸色人等要寫經(jīng)書,并須依所印敕本。這記載說明()A.民眾不再使用手抄經(jīng)書B.雕版印刷用于官方刻書C.政府推動印刷技術革新D.活字印刷推動文化發(fā)屬

(2022·福州高中畢業(yè)班3月質(zhì)量檢測·4)圖1為今內(nèi)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出土的10世紀前期慕葬壁畫《楊貴妃教鸚鵡圖》。畫中的楊貴妃留著典型的契丹貴族女子發(fā)飾,在教鸚鵡讀《心經(jīng)》。該作品反映()A.盛唐宮廷畫技藝的高超

B.宋遼間和平交往的擴大C.邊疆與中土文化的交匯

D.農(nóng)牧復合型經(jīng)濟的發(fā)展BC四、中外文化交流-密切與影響1.佛教東傳:1)東晉法顯:從長安前往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經(jīng)典。2)唐朝玄奘:天竺取經(jīng),在那爛陀鉆研多年,成佛學大師。3)唐朝鑒真:六次東渡,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4)日本空海:來長安求法,攜佛經(jīng)、詩文集回日本。法顯玄奘鑒真空海以佛教為載體的中外文化交流——佛教在交流傳播中不斷交融2.萬國來華:1)長安聚集許多國家地區(qū)使節(jié)、商人、僑民,成為國際都會;2)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jié)以及留學生;3)唐后期,不少經(jīng)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

城市定居。與西域商路暢通,唐朝與大食國接觸,使包括

造紙術在內(nèi)的中國技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qū)。日本遣唐使閻立本:職貢圖3.中外交流的影響:1)開放的對外政策,大大加強了中外經(jīng)濟與文化的交流,為中國文

化增添了多元色彩;2)唐文化對周邊文化產(chǎn)生強大輻射,促進亞洲各國文明進步,對形

成“東亞文化圈-漢字”起重要作用,唐文化成為世界性文化。3)為世界文化的多元發(fā)展做出貢獻文字日本文字的創(chuàng)制受漢字影響,在朝鮮漢字被廣泛使用。社會習俗飲茶與圍棋在隋唐時期傳入朝鮮和日本;日本和服深受唐朝影響。城市與建筑新羅都城平壤、日本都城平城京均是模仿隋唐的長安、洛陽建造起來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模仿唐朝式樣??萍荚旒埿g、印刷術、瓷器燒制、中國茶種等技術傳入朝鮮、日本。漏刻、測影等儀器、水車制造、銅鏡鑄造等技術制度日本仿唐朝均田制與租庸調(diào)制,頒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diào)制。4.中外交流的特點: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佛宗教音樂舞蹈建筑.....火藥造紙術雕版印刷術......制度儒學建筑文字歷法......1.范圍廣泛:2.領域全面:3.渠道眾多:6.雙向交流:唐代以寬容開放心態(tài)平等對待周邊各族,吸納外來文化,同時,也對周邊國家尤其是東亞地區(qū)產(chǎn)生巨大影響,東亞諸國形成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4.中華核心:5.佛教載體:唐詩內(nèi)容豐富,風格多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