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建森林城市_第1頁
創(chuàng)建森林城市_第2頁
創(chuàng)建森林城市_第3頁
創(chuàng)建森林城市_第4頁
創(chuàng)建森林城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保護碧水藍天共建綠色校園---濰坊市工業(yè)學校2021/6/271我的超級英雄夢2021/6/272霧霾去,沙塵來“面具”何時摘7日下午,北京市氣象局連續(xù)發(fā)布霾黃色預警及大風藍色預警。28日晨,北京再現霧霾,多地空氣質量達嚴重污染級別。當日清晨,北京再遭霧霾壓境,全市多條高速公路臨時關閉,空氣質量致嚴重污染,北京南苑機場也于當日清晨關閉約3小時。而隨著午間開始的大風,北京霧霾逐漸減小,但沙塵天氣隨之降臨。市民紛紛戴上口罩防沙、防霾。2021/6/273新時代的“面具俠”------抗霾斗士2021/6/274霧霾的危害(柴靜霧霾調查)2021/6/275穹頂之下十面“霾”伏2021/6/276新時代的“面具俠”------抗霾斗士“面具”真的能打敗霧霾,還我們一片蔚藍的天空嗎?2021/6/277近年來,我國多省份遭受重大旱災。持續(xù)三年的干旱讓貴州大地備受煎熬。據統計,旱災已造成省內766萬人受災,直接導致384萬人飲水困難。魚已如此人何以堪2021/6/278祈禱真的能帶來雨水,還我們一片遼闊的海洋嗎?2021/6/279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2021/6/2710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2021/6/2711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2021/6/2712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2021/6/2713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國家森林城市"是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體現以人為本,全面推進中國城市走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發(fā)展道路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城市生態(tài)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人居環(huán)境,弘揚城市綠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構建和諧城市的重要載體。2021/6/2714共建綠色校園我們在行動1、愛護花草樹木設施,對破壞綠化設施的行為要敢于制止并舉報2、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不吸煙,不隨意亂扔瓜皮果、包裝袋,不隨地吐痰。

3、不使用污染環(huán)境的產品,特別是不使用一次性碗筷。

4、勤儉節(jié)約,珍惜校園內的各種資源,尤其是水資源。5、樹立和倡導綠色文明意識,積極參加校園愛綠護綠行動。2021/6/2715保護森林資源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2021/6/2716共建綠色校園我們在行動2021/6/2717拒絕一次性筷子倡議書全體老師、同學:

眾所周知,一次性筷子又稱“衛(wèi)生筷”,“方便筷”,因其方便及所謂的干凈衛(wèi)生,在許多小型餐廳、學校食堂等場所廣為使用。然而,現實表明,其所謂的“衛(wèi)生”和“方便”不過是人們一種虛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與折枝為筷本質相同,與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眾多生產基地和繁瑣運送過程的多次性筷子相比,既不衛(wèi)生、也不環(huán)保。

一次性筷子因其生產過程的不規(guī)范,對人體健康有多種危害。而且,還浪費大量寶貴的森林資源。據有關資料顯示,一棵生長20年的大樹可制造3000雙一次性筷子。如果我國13億人每人少用一雙一次性筷子,就可以挽救約18萬棵生長20年的大樹。

同學們,一次性筷子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資源浪費、傳染病菌等危害,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方便性。保護有限森林資源、擁抱綠色生活就在你我的手邊,每次拒絕一次性筷子,你都可以挽救一棵樹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