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0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言文閱讀(2022·河北邯鄲·高二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完材,賢君必自擇左右。勞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譽,則必謹其左右。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wù)高而畏下茲甚。六馬之乖離,必于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君子蒞民,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疾則僻矣。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民有小過,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xí);不習(xí),則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nèi);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于百姓者矣;內(nèi)外不相應(yīng),則無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瓱o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節(jié)選自《孟子》)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B.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C.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D.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絲麻,絲指蠶絲,是綢緞的原料;麻指麻類植物的莖皮纖維,可制繩索、織布。B.左右,左邊和右邊,意思是“身旁,身邊”,代指在身邊侍候的人,有時指近臣。C.百姓,這個詞語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義項,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個。D.孟子,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思想家,是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wù)高而畏下茲甚”,以比喻的修辭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擔心有災(zāi)患,這就為后文不要失政的論述提供了依據(jù)。B.“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在提醒君子進行統(tǒng)治的時候千萬不要苛刻,而要本著寬容、與人為善的原則處理事務(wù),這兩句頗有哲理意義,已成名句。C.虛心聽取他人意見、無論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確道理進行教化、忠誠而有信義,都是在上位者應(yīng)該做到的,這樣才會有良好的政局。D.“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數(shù)句,運用了排比和反復(fù)的修辭手法,強調(diào)了“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屬性,讀來氣勢酣暢。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君子蒞民,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2)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5.兩篇文本的共同觀點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答案】1.A2.C3.C4.(1)君子治理民眾,不要求民眾做不愿做的事,不強求民眾做不能完成的事。(2)假若能夠擴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擴充,(讓它消滅,)便連侍奉父母都不行。5.①統(tǒng)治者要實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張“君子蒞民”“以仁輔化”,這與文本二所說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因此面向南從政做官,地位高貴卻不驕橫,富有了卻能恭敬,有了根本卻能考慮末節(jié),治理政事卻能建立功業(yè),長時間居于官位卻不停地努力,近處的感情溝通了卻暢達到遠方,觀察一件事物卻聯(lián)想到多種事物,處理件事卻萬事都能不亂的?!肮誓厦媾R官”,“南面”作“臨官”的狀語,不可斷開;“貴而不驕”“富而能供”結(jié)構(gòu)對稱,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yè)”結(jié)構(gòu)對稱,各自成句;排除BCD。故選A。2.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個”錯誤,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親近和信任”,故應(yīng)是第一個“百姓”之意。故選C。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能力。C.“無論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錯誤。原文所說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無論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故選C。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得分點:(1)“蒞”,統(tǒng)治、管理、治理;“責”,要求;“為”,做;(2)“茍”,如果,假如;“充”,擴充;“事”,侍奉。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君子蒞民,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民有小過,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可知,作者認為君子治理民眾,不可以不了解民眾的性情,進而通曉民眾的感情。君子治理民眾,不要求民眾做不愿做的事,不強求民眾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們的長處,赦免他們的過錯;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愛的思想教育他們,使他們改過從善。如果犯了死罪,懲治后使他們得到新生,那就好了。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可知,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先王因為有憐愛別人的心,這就有憐愛別人的統(tǒng)治了;憑著憐愛別人的心來實施憐愛別人的統(tǒng)治,治理天下可以像運轉(zhuǎn)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樣容易。由此可見,兩篇文本的共同觀點是:統(tǒng)治者要實行仁政;“君子蒞民”“以仁輔化”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參考譯文:文本一:女子(織布)一定親自挑選絲麻,優(yōu)秀的工匠一定親自挑選完美的材料,賢明的君主一定親自挑選身邊的大臣。在選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時就輕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譽,就一定謹慎身邊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樹一樣,致力于高處卻更加害怕掉下來。拉車的六匹馬分散亂跑,定是在四通八達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為君王政治措施的錯誤。民眾熱愛你,你就能存在,民眾厭惡你,你就要滅亡,治理民眾的人必須明白這個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從政做官,地位高貴卻不驕橫,富有了卻能恭敬,有了根本卻能考慮末節(jié),治理政事卻能建立功業(yè),長時間居于官位卻不停地努力,近處的感情溝通了卻暢達到遠方,觀察一件事物卻聯(lián)想到多種事物,處理件事卻萬事都能不亂的,因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眾,不可以不了解民眾的性情,進而通曉民眾的感情。君子治理民眾,不要求民眾做不愿做的事,不強求民眾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眾做他們不愿做的事,強迫他們做不能完成的事,民眾就會痛恨;痛恨就會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沒有魚了,人極其明察就沒有追隨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們的長處,赦免他們的過錯;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愛的思想教育他們,使他們改過從善。如果犯了死罪,懲治后使他們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諧,民眾就不會服從教導(dǎo);不服從教導(dǎo),民眾就不習(xí)慣遵守法令法規(guī);不習(xí)慣遵守法令法規(guī),就不可能命令他們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話被別人相信,最好的辦法是先要虛心聽取意見;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眾迅速服從,最好的辦法是以正確的道理來管理他們。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親近和信任;朝廷和民眾不能相互了解溝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文本二: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先王因為有憐愛別人的心,這就有憐愛別人的統(tǒng)治了;憑著憐愛別人的心來實施憐愛別人的統(tǒng)治,治理天下可以像運轉(zhuǎn)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樣容易……(一個人)如果沒有同情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謙遜推讓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是非之心,簡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推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這四種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種萌芽卻自己認為不行的人,這是傷害自己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傷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這四種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們擴充起來,便會像剛剛?cè)紵幕穑ńK必不可撲滅),剛剛流出的泉水(終必匯為江河)。假若能夠擴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擴充,(讓它消滅,)便連侍奉父母都不行。”(2022·天津河西·高二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側(cè)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怵惕:恐懼。B.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內(nèi):同“納”,結(jié)交。C.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
要:求取。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然:……的樣子。7.選出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
)A.由是觀之
是非之心B.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賢C.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
天子能薦人于天D.自賊者也
賊其君者也8.下列各項中,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如果國君有了憐愛別人的心,有了施行憐愛別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運轉(zhuǎn)一樣容易了。B.本章是孟子闡述“性善”基本理論的一章,孟子認為“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四端和四肢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固有的。C.孟子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是發(fā)端于這種“不忍人之心”?!安蝗倘酥摹备浅闪酥袊糯軐W(xué)中的性善論”的理論基礎(chǔ)和支柱。D.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強調(diào)天賦道德,推行仁愛政治,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果能擴充這四個善端,就能夠用來侍奉父母,就足夠用來安定天下。【答案】6.D7.D8.B【解析】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意思和用法的能力。D.“然”,通“燃”,燃燒,句意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故選D。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以及虛詞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是”,這;/正確的。B.“非”,不是;/無。C.“于”,到;/向。D.兩個“賊”都是動詞,殘害。故選D。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辨析文段內(nèi)容的能力。B.“仁義禮智四端和四肢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固有的”錯誤,原文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可知“四端”應(yīng)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四心”是“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fā)端。故選B。參考譯文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2022·湖南永州·高二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材料二:“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謙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搖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何謂知言?”曰:“被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fù)起,必從吾言矣?!薄霸孜?、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圣矣乎?”(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B.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C.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D.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端,即“四心”,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說”是其“性善論”和仁政學(xué)說的基石。B.四海,指國內(nèi),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四海或海內(nèi)。C.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稱某一領(lǐng)域出類拔萃者,如“書圣”王羲之,“畫圣”顧愷之。D.子貢,孔門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善經(jīng)商,有“端木遺風(fēng)”之典傳于后世。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和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為前提,以政治為指歸,由仁心推導(dǎo)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應(yīng)該是天經(jīng)地義的。B.材料一中,孟子在討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時,以“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憂惕惻隱之心”一事為例進行分析論證。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體”喻“仁德之四端”,生動貼切,強調(diào)了“四端”與生俱來的特性,同時又為后文論述張本。D.材料二通過公孫丑與孟子的問答,討論了“何謂浩然之氣”這一問題;這種問答體的形式,在后來的賦體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2)“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13.在材料二中,孟子認為怎樣才能“養(yǎng)吾浩然之氣”?請逐條陳述。【答案】9.A10.C11.D12.(1)不是為著要在同鄉(xiāng)朋友中間博取名譽,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2)(公孫丑問:)“請問老師擅長哪方面?”(孟子說:)“我能識別各種言論,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13.①要通過不斷地積累正義來促其產(chǎn)生;②靠正直去培養(yǎng);③要時時刻刻使之合乎正義與道德;④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長;⑤行為要無愧于心?!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不要像那個宋國人一樣:宋國有個擔心他的禾苗長不快而去拔高它的人,非常疲倦地回到家中,對家里人說:“今天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啦!”他的兒子小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經(jīng)枯死了。“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為定語后置句,“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語,在“宋人”前斷開,排除CD?!耙暋钡馁e語是“之”,后面要斷句,“苗”是后句主語。排除B。故選A。10.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C.“‘畫圣’顧愷之”錯,“畫圣”為吳道子。故選C。1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討論了‘何謂浩然之氣’這一問題”錯。材料二先總后分,分別討論了“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兩個問題,選項分析不全面。故選D。1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要”,通“邀”,邀取、博取;“鄉(xiāng)黨”,同鄉(xiāng);“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狀語后置句,正確語序是“于鄉(xiāng)黨朋友要譽”;“惡”,厭惡。(2)“惡”,疑問代詞,相當于“何”,什么,哪;“敢問夫子惡乎長”,賓語前置句,“惡”作“長”的賓語,正確語序是“敢問夫子長惡”;“知言”,識別各種言論;“養(yǎng)”,培養(yǎng)。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據(jù)“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意思是:用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啟發(fā)我們靠正直去培養(yǎng)。根據(jù)“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意思是: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jīng)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yǎng)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所以提示我們要通過不斷地積累正義來促其產(chǎn)生,要時時刻刻使之合乎正義與道德。根據(jù)“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意思是“(對浩然之氣)一定要培養(yǎng)它,不能停止下來;心里不能忘記它,也不妄自助長它”,啟發(fā)我們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長。根據(jù)“行有不謙于心,則餒矣”,意思是: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提示我們行為要無愧于心。參考譯文:材料一: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材料二: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說:“我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保ü珜O丑)說:“請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它作為一種氣,極宏大極剛強,用正義去培養(yǎng)它而不加損害,就會充滿于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jīng)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yǎng)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yǎng)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里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yǎng)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愿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惫珜O丑問:“怎樣才算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呢?”孟子回答說:“偏頗的言語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張的言語知道它過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語知道它離奇在哪里;躲閃的言語知道它理窮在哪里。從心里產(chǎn)生,必然會對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會對國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會同意我的活。”公孫丑說:“宰我、子貢善于講話,冉牛、閔子、顏淵善于闡述德行,孔子兼有兩長,但他依然說:‘我對于辭令,太不擅長。’(而您既說話得體,又善于養(yǎng)浩然之氣,言語道德兼而有之,)那么,您已經(jīng)是位圣人了嗎?”(2022·江蘇連云港·高二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段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ü?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有刪改)文段二蓋嘗求之于六經(jīng),至于《詩》與《春秋》之際,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終本末,各有條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賊,而足以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而難見,勤苦而難行者也。故《詩》之為教也,使人歌舞佚樂,無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洞呵铩妨幱诤晾逯g,而深明乎疑似之際,截然其有所必不可為也。不觀于《詩》,無以見王道之易。不觀于《春秋》,無以知王政之難。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tǒng)要,若孟子,可謂深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孟子嘗有言矣:“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①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②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話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蔽┢洳粸榇疽玻x至于不可勝用。惟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嗚呼,此其所以為孟子歟!后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節(jié)選自蘇軾《孟軻論》,有刪改)注釋:①穿窬(yú):穿墻(偷盜)。②餂(tiǎn):取,謀取。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B.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C.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D.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孺子,是老師對學(xué)生的稱呼,也用作長輩對晚輩的稱呼,現(xiàn)多表示輕蔑意。B.六經(jīng),是指經(jīng)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別為《詩》《書》《禮》《易》《樂》《春秋》。C.孝悌,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xué)問的根本。D.沒,通“歿”,死;古人對不同人的“死”有不同說法,如“崩”“薨”“卒”“不祿”等。16.下列對選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人人都有憐愛他人的心,而君主若想輕松治理天下,必須將踐行憐憫他人的心與施行憐憫他人的國家政策緊密聯(lián)系起來。B.《詩》和《春秋》對了解王道和王政十分重要,因此蘇軾認為研究六經(jīng)的人,只需讀懂《詩》和《春秋》就能夠懂得圣人的道理。C.蘇軾認為,孔子之后,諸子百家雖各自著書立說,但是他們的言論大多都不重要,因為他們沒有探尋到孔子學(xué)說的源流。D.蘇軾對孟子論述道理的方式方法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這其中一定有孟子的深意,只是后世學(xué)者可能還沒理解罷了。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2)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18.文段二中蘇軾評價孟子“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蘇軾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4.B15.A16.B17.(1)所有具有這四種萌芽的人,如果都知道把它們擴充起來,便會像剛剛?cè)紵幕?,剛剛流出的泉水。?)(他的道理)在天地之間充滿,在天下傳播,而且細微事物都一定有所論述。18.(1)道理:對孟子思想的理解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須深入研究其精微之處。(2)目的:①點明孟子成為亞圣原因;②建議后世學(xué)者重點研究孟子提出的道理及論說的方式?!窘馕觥俊痉治觥?4.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每個人都能充實自己沒有私欲和不做穿墻偷盜之事的心,世間的義也就用不完了。士大夫們說一些自己不該說的話,這是(為了)用這些話謀取利益;而有些該說的話不說,這是(為了)用這種不說話的方式謀取利益。這都是穿墻偷盜這一類的行為。根據(jù)上文句式結(jié)構(gòu)“而仁不可勝用也”判斷出“而義不可勝用也”,故在其前后斷開,排除CD;“是”是代詞,作主語放于句首,其前斷開,排除A。故選B。15.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A.“是老師對學(xué)生的稱呼,也用作長輩對晚輩的稱呼”錯。孺子,指的是小孩子,也可指貴族妾的稱號,無老師對學(xué)生、長輩對晚輩的稱呼之義。故選A。1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只需讀懂《詩》和《春秋》就能夠懂得圣人的道理”錯。蘇軾認為,大凡曾經(jīng)專注研究六經(jīng)的人,只有讀懂了《詩經(jīng)》與《春秋》之后,才能夠知道圣人的道理。其他四部先秦古籍也需要讀。故選B。1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所有;“端”,萌芽、發(fā)端;“然”,同“燃”,燃燒。(2)“放”,擴散、傳播;“毫厘”,細微事物;“計”,謀劃,此處引申為論說、論述。1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句子含義、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捌涞朗加谥链郑鴺O于至精”意思是,孟子的道理開始于非常粗淺的地方,卻在精深的地方達到極點??梢?,對孟子思想的理解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須深入研究其精微之處?!皢韬簦似渌詾槊献託e!后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意思是,唉,這正是他成為亞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須重視這一領(lǐng)域啊??梢?,作者這樣說,一是點明孟子成為亞圣原因,二是建議后世學(xué)者重點研究孟子提出的道理及論說的方式。參考譯文:文段一: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結(jié)交,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文段二:曾經(jīng)在六經(jīng)中探求學(xué)問的人,只有讀懂了《詩經(jīng)》與《春秋》之后,才能夠知道圣人的思想,事物的開始結(jié)束和本末,各有一定的規(guī)律??镎袨楹徒袒嗣竦母?,就是要從天下人容易做的事開始。天下人都知道父子關(guān)系。父子不互相侵害,就足以形成敬孝老人的風(fēng)氣;天下人都清楚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間不相互掠奪,這就足以形成“悌”的民風(fēng)。孝悌這種民風(fēng)濃厚了,實行王道的條件就具備了。這些道理本來并不高深而難以理解,也不是什么需要付出很大辛苦而難以做到的。所以《詩經(jīng)》教化民眾,讓人們歌舞悠閑安樂,無所不會,重要的在于不要失去正派的風(fēng)范?!洞呵铩芬粫υ诩毼⒌氖录g,深刻揭示歷史的是非疑惑,明確那些一定不可重演的行為。不看《詩經(jīng)》就不會了解實行王道的容易;不看《春秋》就不會知道建立王政的艱難。自從孔子逝世之后,諸子百家各自利用他們的見聞著書立說,但是都沒有真正探尋到孔子學(xué)說的根源。所以他們的言論沒有系統(tǒng),不重要??墒窍衩陷V??梢哉f是深刻理解了《詩經(jīng)》而又善于研究《春秋》的人。他講的道理從非常粗淺的地方開始,卻在精微的地方達到了極點。在天地之間充滿,在天下傳播,而且細微事物都一定有所論述。非常寬廣而不能違背,非常精微而不能明白,這其中必定有他堅守的原則,而后世學(xué)者們可能沒有理解它。而且孟子曾經(jīng)說過:“每個人都充實自己沒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心,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個人都能充實自己沒有私欲和不做穿墻偷盜之事的心,世間的義也就用不完了。士大夫們說一些自己不該說的話,這是(為了)用這些話謀取利益;而有些該說的話不說,這是(為了)用這種不說話的方式謀取利益。這都是穿墻偷盜這一類的行為?!敝挥腥藗儾蝗プ龃ν当I的事,義才可以用不完。只要世人們說不該說的話,該說的話不說,他們的罪行就與穿墻偷盜一樣。所以說:孟子的道理開始于非常粗淺的地方,卻在精深的地方達到極點。在天地之間充滿,在天下傳播,而且細微事物都一定有所論述。唉,這正是他成為亞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須重視這一領(lǐng)域啊。(2022·安徽蕪湖·高二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孟子,鄒人也。名軻,字則未聞也?;蛟幻献郁敼迕蠈O之后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三桓子孫既以衰微分適他國孟子生有淑質(zhì),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術(shù)之道,通五經(jīng),尤長于《詩》《書》。周衰之末,戰(zhàn)國縱橫,用兵爭強以相侵奪;當世取士,務(wù)先權(quán)謀以為上賢。先王大道陵遲隳廢,異端并起,若楊朱、墨翟放蕩之言以干時惑眾者非一。孟子閔悼堯舜湯文周孔之業(yè)將遂湮微,正涂壅底,仁義荒怠,佞偽馳騁,紅紫亂朱。于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游于諸侯,思濟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尋,時君咸謂之迂闊于事,終莫能聽納其說。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之訖錄,值炎劉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風(fēng),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庇谑峭硕摷c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jié),抗浮云。有風(fēng)人之托物,風(fēng)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圣之大才者也。(節(jié)選自趙岐《孟子題辭》)文本二: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1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三桓子孫/既以衰微/分適他國B.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三桓子孫/既以衰微/分適他國C.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三桓子孫/既以衰微/分適他國D.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三桓子孫/既以衰微/分適他國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即表字,與名有關(guān)聯(lián),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則及笄而字。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崇樂、重禮。C.風(fēng)雅,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大雅”“小雅”,也常用以指代《詩經(jīng)》或者詩文之事。D.四海,古人以為我國四周環(huán)海,稱中國為“海內(nèi)”,外國為“海外”,“四海”指天下。21.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心憂天下。他哀憐先王圣人們的思想業(yè)績衰微,仁義不存,奸佞橫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國,希望能夠濟世安民。B.孟子生不逢時。他生于戰(zhàn)國亂世,各諸侯國憑借武力相互傾軋,爭奪利益,當時諸侯選用人才以精通權(quán)謀之術(shù)為首選,孟子懷才不遇。C.孟子堅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闊,無法在當世實現(xiàn),又擔心死后思想不為后人所知,于是和優(yōu)秀的弟子一起著書七篇以流傳后世。D.孟子思想卓越。趙岐認為,踐行孟子思想對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厲操者等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孟子是僅次于孔子的圣人。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術(shù)之道,通五經(jīng),尤長于《詩》《書》。(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23.文本二中孟子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敬鸢浮?9.A20.B21.C22.(1)(孟子)長大以后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研究儒家學(xué)問,精通五經(jīng),尤其精通《詩經(jīng)》和《尚書》。(2)所有具有這四種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擴大充實它們,(它們就會)像火剛剛開始燃燒的火(終必不可撲滅),剛剛開始涌出泉水(終必匯成江河)。23.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里時的反應(yīng)為依據(jù),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窘馕觥?9.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有人說,孟子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因此(盡管)孟子在齊國為官,但他的母親死后還是被安葬回了魯國。春秋后期掌握魯國政權(quán)的三家貴族的子孫,之后也因為國家衰落,分別到了其他國家。“魯公族孟孫之后”是偏正結(jié)構(gòu)的名詞性短語,句意完整,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D;“于齊”作“仕”的后置狀語,“孟子仕于齊”是主謂結(jié)構(gòu),意思完整,且“孟子仕于齊”是“喪母而歸葬于魯也”的原因,“于齊”后應(yīng)斷開,排除B。故選A。20.本題考查學(xué)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B.“主張……崇樂、重禮”錯誤,“崇樂”“重禮”是儒家的主張。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惫蔬xB。2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他自知其思想迂闊”錯誤,張冠李戴,根據(jù)原文“迂闊”是當時諸侯國君對他的評價。故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全球及中國自動式雙面研磨床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diào)研報告
- 土地廠房買賣合同
- 空心磚采購合同
- 石材采購合同范本
- 涂料勞務(wù)承包合同協(xié)議書
- 醫(yī)療器械配送合同
- 汽車貨物運輸合同樣本
- 2025農(nóng)村簡易買賣合同
- 2025如何確定勞動合同的成立商業(yè)保理資格
- 最高額抵押擔保合同
- 2025財年美國國防預(yù)算概覽-美國國防部(英)
-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數(shù)學(xué)試題(含答案)
- 48貴州省貴陽市2023-2024學(xué)年五年級上學(xué)期期末數(shù)學(xué)試卷
- 《采暖空調(diào)節(jié)能技術(shù)》課件
- 游戲綜合YY頻道設(shè)計模板
- arcgis軟件操作解析課件
- 中興ZCTP 5GC高級工程師認證考試題庫匯總(含答案)
- 大學(xué)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程PPT全套完整教學(xué)課件
- 小學(xué)科學(xué)項目化作業(yè)的設(shè)計與實施研究
- 2020年中考生物試卷及答案
- MCNP-5A程序使用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