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 模擬試題匯編(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新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 模擬試題匯編(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新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 模擬試題匯編(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新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 模擬試題匯編(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新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 模擬試題匯編(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5年新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模擬試題匯編

(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語文臨門沖刺押題卷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貞觀十四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癢惡,足為將來規(guī)誡。不知自

古當(dāng)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對目:“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止應(yīng)畏

有忤旨,故不得見也。"太宗日:“朕意殊不同古人。卿可撰錄進(jìn)來?!毙g等遂刪略國史為

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徽文,乃謂玄齡日:

“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

利萬民耳。史官執(zhí)筆何煩有聰宜即改削浮閘真書其事?!笔讨形赫髯嘣唬骸俺悸勅酥魑痪幼饦O,

無所忌憚。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后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耳其辭,雅合至

公之道?!保▍蔷ぁ敦懹^政要?卷六》)

材料二:

余讀《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為之喟然太息。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定計

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書爺之謀以裁定海宇,則高祖之有天下,誠太宗之功也。雖然,

立子以長不以功,高祖之欲傳位于太宗,固義有不可;而太宗之屢辭不受者,豈亦有見于此

乎?由是而觀,則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義之所在矣。其后卒至喋血禁門、貽譏萬世而不顧

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豈獨房、杜哉?當(dāng)是時,太宗既誅巢隱,一二近臣惟勸其釋

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輔之以圖后功,亦可也;竟乃釋此不為。

而尉遲敬德者,乃摞甲持矛直至占前,借日恐其驚動上意,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舉直恐

高祖之怒心一發(fā),且將不利于太宗,故特假此以迫脅之。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則敬德之矛

寧無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所事,乃至此也。噫!此輩未足深恨;太宗為一代賢君,亦從

之而不疑,何其悲哉?。ù髁肌墩撎铺诹滤娜帐隆罚?/p>

【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門之變,指唐太宗李世民發(fā)動政變殺死兄弟,終被高祖李淵立

為皇太子。②巢隱,指隱匿的敵人。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史官執(zhí)筆A何B煩C有隱D宜E即F改削G浮詞H直I書其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第1頁共19頁

A.微,指隱蔽、含蓄,與《陳情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中的“微”詞義不相同。

B.正,指使端正,“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指“使活著”,兩者用法相同。

C.非常,文中指不同尋常,與現(xiàn)代所說的“非常時期”中的“非?!焙x一樣。

D.上,與“借曰恐其驚動上意”中的“上”一樣特指君主、帝王,文中指李世民。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身為帝王卻不能查看當(dāng)朝國史,結(jié)果這些國史不能起到規(guī)勸警戒自己的作用,令李世民感

到十分遺憾。

B.李世民認(rèn)為通過政變誅殺兄弟,和周公東征誅殺管叔、蔡叔和季友用毒藥殺死叔牙兩件事

一樣,利于國家穩(wěn)定。

C.材料二記載了玄武門之變中高祖、太宗、秦府群小等歷史人物的種種表現(xiàn),戴良對他們抱

以惋惜之感。

D.在戴良看來,李世民平定天下,心中持有家國大義,多次辭任太子,他是一位英武且珍惜

名譽的人。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⑴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后嗣何觀?

⑵立子以長不以功,高祖之欲傳位于太宗,固義有不可。

14.戴良稱李世民的部下為“小人”,原因有哪些?(3分)

(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語文臨門沖刺押題卷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韓破,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

故。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

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圮下,顧謂良目:“孺

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qiáng)忍,下取履。父日:“履我!”良業(yè)為取履,

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耳之。父去里所,復(fù)還,目:“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目:“諾?!蔽迦掌矫?,良往。父已先在,怒日:

“與老人期,后,何也?"去,目:“后五日早會?!蔽迦债?dāng)哼,良往,父又先在,復(fù)怒目:

“后,何也?"去,目:“后五日復(fù)早來?!蔽迦?,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日:“當(dāng)

如是?!背鲆痪帟浚骸白x此則為王者師矣?!钡┤找暺鋾?,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數(shù)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口:“沛公

第2頁共19頁

殆天授。”

(節(jié)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有刪改)

材料二: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殍去見辱,拔劍而起,挺身

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

大,而其志甚遠(yuǎn)也。

夫子房受書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

書。

當(dāng)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鏈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

于一擊之間。當(dāng)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fā),蓋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

①,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④之謀,

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圮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

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之余而憂其度量之丕用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

之忍小忿面就太謀。.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

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節(jié)選自蘇軾《留侯論》,有刪改)

[注】①不死于盜賊:不會死在和賊的拼搏上。②伊尹、太公:伊尹輔佐湯建立商朝。呂尚

(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開國大臣。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以為子房國才有余困而?憂其度回]量固之不足回故深折其回少年剛銳之氣回使之

忍小忿而就大謀。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不省”意思是不領(lǐng)悟、不明白;“挾持”解釋為秉持、操持、具有,“所挾持者甚大”

指心中的抱負(fù)遠(yuǎn)大。

B.“目”,意思是注視,與“范增數(shù)目項王”“為其老,強(qiáng)忍,下取履”中的“目”“下”

在詞類用法上相同。

C.“雞鳴”指早上1點到3點,與“雞鳴入機(jī)織,夜夜不得息”中“雞鳴”詞意相同,文中

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時辰。

D.“匹夫”多指有勇無謀的人或平民,文中多處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張良的平民子弟身

份,要么批評其行事魯莽。

第3頁共19頁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秦滅韓后,張良雇傭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擊殺秦始皇,失敗后變更姓名,逃亡

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殺大怒,在全國抓捕刺客。

B.張良對老父的態(tài)度不斷變化,從因老父的無禮想毆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強(qiáng)自忍耐,再到

“大驚”“大怪”,形象地展現(xiàn)了張良對老父認(rèn)識的改變。

C.蘇軾認(rèn)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類是不正確的,老父有可能是當(dāng)時隱居的君子,故意做出

奇特的行為,來磨煉張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

D.蘇軾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處,具有面對突發(fā)事件從容不驚、無故受辱也不生氣

的品質(zhì),認(rèn)為伊尹、太公、荊軻、聶政便是此類豪杰之士。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4分)

(2)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4分)

14.蘇軾在材料二中針對材料一的不同事例分別發(fā)表了自己的議論。請仿照下面的例子,概

括事例與議論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可以使用原文。(3分)

(例:材料一張良感嘆與劉邦關(guān)系融洽----材料二張良的忍耐性格對劉邦有影響。

(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語文臨門沖刺押題卷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孔子在陳,陳惠公賓之于上館①,時有隼集陳侯之庭而死,楮矢貫之,石署,其長尺有

W,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館而問焉??鬃釉唬骸蚌乐畞磉h(yuǎn)矣此肅慎氐之矢昔式王克直通道于

九夷亙蠻使各以其方賄②來貢通工屋空業(yè)于是范慎氏頁橫送石登其長所有咫。先王欲昭其令

德之致遠(yuǎn)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鑒焉,故,其枯目:'肅慎氏貢楮矢',以分大姬③。配胡

公而封諸陳。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親親也,分異姓以遠(yuǎn)方之職貢,所以無忘服也。故

分陳以肅慎氏貢焉。君若使有可求諸故府,其可得也?!惫谷饲螅弥馉?,如之。

——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辯物》

材料二:

“也”是語已及助句之辭③,文籍備有之矣。河北經(jīng)傳,悉略此字,其間字有不可得無

者,至如“伯也執(zhí)殳”,“于旅也語”,“回也屢空”,“風(fēng),風(fēng)也,教也”,及《詩傳》

云“不戢,戢也;不儺,儺也。”“不多,多也”如斯之類,儻削此文,頗成廢闕?!犊痢?/p>

言:“青青子衿?!薄秱鳌纺浚骸扒囫疲囝I(lǐng)也,學(xué)子之服?!卑矗汗耪撸鳖I(lǐng)下連于衿,

故謂領(lǐng)為衿。孫炎、郭璞注《爾雅》,曹大家注《列女傳》,并云:“衿,交領(lǐng)也?!编捪隆对姟?/p>

第4頁共19頁

本,既無“也”字,群儒固謬說云:“青衿、青領(lǐng),是衣兩處之名,皆以青為飾?!庇冕尅扒?/p>

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學(xué),聞經(jīng)、傳中時須“也”字,輒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

可笑。

——節(jié)選自《顏氏家訓(xùn)?書證》

【注釋】①上館:上等旅館。②方賄:地方所進(jìn)貢的財物與土產(chǎn)。③大姬:周武王女兒。

④辭:詞.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不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

涂黑0

隼之來遠(yuǎn)矣A此肅慎氏之矢B昔武王克商C通道D于九夷百蠻E使各以其方賄F來貢G而

無忘職業(yè)H于是I肅慎氏貢梏矢石署J其長尺有咫。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推斷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咫:古代長度單位,與“尺”組合,估計是大于一尺。

B.銘:雕刻。這里是指在箭桿上刻字,以示銘記。

C.有司:來源于“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此處是指管理“故府”的官吏或部門。

D.《詩》:專指《詩經(jīng)》。這里是專指鄴下版本的《詩經(jīng)》。

12.下列對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孔子在陳國被安排住在上等賓館里,他憑借自己淵博的學(xué)識,幫陳惠公弄清了

被射落在庭院中的隼身上的箭一一梏矢的來歷。

B.材料一,孔子在談話中有意地宣揚了自己一貫的以禮治國的主張。他借先王克商、致遠(yuǎn)

物、銘箭、贈箭等“禮”的措施,闡釋周禮的內(nèi)涵。

C.材料二,顏氏清晰地認(rèn)識到,“也”字一般用在句末作語氣詞或用在句中作助詞,肯定

了河北經(jīng)傳不用“也”字的做法。說明他語法修養(yǎng)深厚。

D.材料二,《詩經(jīng)》中“青青子衿”,有的儒生認(rèn)為“青衿”“青領(lǐng)”是衣上的兩個部分,

都用“青”修飾,顏氏認(rèn)為這是傳本中沒用“也”字造成的。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親親也,分異姓以遠(yuǎn)方之職貢,所以無忘服也。

(2)又有俗學(xué),聞經(jīng)、傳中時須“也”字,輒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14.兩則材料都是談知識和學(xué)問的,各有何側(cè)重點?請略加分析。

(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語文臨門沖刺押題卷四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第5頁共19頁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晉薦饑,使乞汆于秦。秦伯謂子桑:“與諸乎?”對目:“重施而報,君將

何求?重施而不報,其民必辱,攜而討焉,無眾必敗?!敝^百里:“與常乎?”對目:“天

災(zāi)流行,國家代有救災(zāi)、恤鄰,道也。行道,有福?!必о嵵颖谇兀埛x。秦伯日:

“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輸乘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

年冬,秦饑,使乞汆于晉,晉人弗與。慶鄭日:“背施,無親;幸災(zāi),不仁;貪愛,不祥;

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目:“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日:“棄信、

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是則然矣?!彪缴湓?“無損于怨,而厚于寇,不

如勿與。"慶鄭日:“背施,幸災(zāi),民所棄也。近猶仇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日:“君

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戰(zhàn)于韓原,秦獲晉侯以歸。

(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賂誘秦,既得國而盡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嘗一日忘晉也。至?xí)x饑而秦

輸之粟,非憂晉也,積我之厚,衫彼之薄,所以怒其眾而將使之也。斯怨也,豈禱請所可謝,

言語所可回乎?幸而秦饑,乞汆于晉,此天賜晉以釋怨之資也。使君子為晉謀,必曰:“吾

久負(fù)秦約,?;紵o以自解,茍因其乞汆,亟如其請而獲其急,則秦將見今日之思,而忘前日

之怨,政便怨不盡解亦可以殺甚怒而緩其毒羹及刃桐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氨穗缴淠酥^

“無損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歟?虢射徒知與粟之無損于怨,不知閉汆之增其怨也。

擇禍莫若輕,擇怨亦莫若輕。雖使果如虢射之言,無損于怨,亦猶愈于增其怨,況與之粟乃

所以損其怨乎?慶鄭雖欲救之,然其氣暴,其辭悍,適所以起晉惠之怒而已。惜乎!慶鄭有

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博議》)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

7S00^0

政使怨不盡A解B亦可以殺C其怒而緩D其毒E雖鋒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攜,指離心、背離,與《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攜”意思不同。

B.諸,相當(dāng)于第三人稱“之”,與《愚公移山》“投諸渤海之尾”中的“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現(xiàn)、顯露、顯示,與“喜形于色”“形諸筆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賑”,賑救、救濟(jì),與《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中的“振”意思不同。

第6頁共19頁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國連年款收,向秦國請求援助,子桑認(rèn)為,應(yīng)該把糧食賣給晉國,如果晉國多次受恩

卻不思報答,就會失去了民心,遇戰(zhàn)必敗。

B.百里奚認(rèn)為,天災(zāi)流行,各國都會發(fā)生,救濟(jì)本國受災(zāi)民眾,支援相鄰國家,是應(yīng)有的

道義,丕鄭的兒子丕豹贊同百里奚的看法。

C.秦國既幫晉惠公即位,又在晉國鬧饑荒時施以援手,但當(dāng)秦國鬧饑荒,晉國卻拒絕賣糧

食給秦國,后來秦國討伐晉國,晉國大敗。

D.晉惠公當(dāng)上國君后,長期違背對秦國的約定,若能在秦國危難之時,聽從慶鄭建議,則

可能不會成為四德皆失、守不住國土之人。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無信患作,失援必斃,則然矣。

(2)幸而秦饑,乞汆于晉,此天賜晉以釋怨之資也。

14.呂祖謙對虢射所持“無損于怨而厚于寇”之論進(jìn)行了批駁,請簡要概述呂祖謙批駁虢射

的理由。

(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語文臨門沖刺押題卷五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義備而君子歸之。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令行禁止,

王者之事畢矣。國家者,士民之居也。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無土則人不安居,無道法則

人不至,無君子則道不舉。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

總要也,不可少頃曠也。得之則治,失之則亂。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

古及今,未嘗聞也。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夫言用賢者,口也;

卻賢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難乎!今人主有能歹其德者,

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人主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yīng),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

始也;然后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然后進(jìn)退誅賞之,政之終也。故一年與之始,三年

與之終。賞不欲僭,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有過,寧僭無濫;

與其害善,不若利淫。

(節(jié)選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材料二:

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治國之臣,效功于國以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職。

第7頁共19頁

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

莫爭。天下莫得相傷,治之至也。明主立可為之賞,設(shè)可避之罰。故賢者勸賞而不見子胥之

禍,愚者守靜而不陷險危。明主之表易見,故約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為,故令行。

三者立而上無私心,則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動。明主厲廉恥,倡仁義。介于推乏募祿面義

隨久公不,冬H腹感、仁制其明故△主結(jié)其德書圄置其多2人主樂乎使人以公盡力,而苦乎以私

奪威。上下之利,莫長于此。故至治之國,有賞罰而無喜怒。發(fā)矢中的,賞罰當(dāng)符,故堯復(fù)

生,羿復(fù)立。如此,則君高枕而臣樂業(yè),道蔽天地,德極萬世矣。

(節(jié)選自《韓非子?用人》)

io.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

黑。

介子推A無爵祿而義B隨文公C不忍口腹而仁D割其肌E故人主F結(jié)其德G書圖著H其名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去,文中指離開,與《岳陽樓記》“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的“去”詞義相同。

B.“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與“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中的兩個“明”用法相同。

C.勝、是勝任的意思,與上一句的“宜其能”相呼應(yīng),突出官職與才能的密切關(guān)系。

D.勸、指奮力、努力,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刑罰政令和禮制道義關(guān)乎老百姓和君子的歸聚,禮制如能貫徹到自身,會讓個人的品行

變得美好,道義如貫徹到國家,那么國家的政治會變得清明。

B.君子關(guān)系到國家的治亂,荀子認(rèn)為古今未曾有擁有君子而政治混亂的國家,卻有良好的

法制而發(fā)生混亂的國家,因此治國可以有君子而無法令。

C.君主的問題,不是不會說怎樣用賢能的人,而是不落實一定要用賢能的人,如果君主的

說法和行為相反,又想招納賢才,使不賢能的人退卻,這是很難達(dá)到的。

D.韓非認(rèn)為明君設(shè)立的標(biāo)準(zhǔn)需容易看到,教導(dǎo)需容易懂得,法制需容易遵守,如能做到這

三方面,君主又沒有私心,那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人主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yīng),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

(2)治國之臣,效功于國以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職。

14.“賞刑”“賞罰”在文中是“獎賞和刑罰”的意思,請結(jié)合文本分析荀子“賞刑”和韓

非子“賞罰”思想有什么異同。

第8頁共19頁

答案

第9頁共19頁

(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語文臨門沖刺押題卷一

10.(3分)ADH(評分參考: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四處及以上不給分。)

11.(3分)D(上指唐高祖李淵)

12.(3分)C(玄武門之變中的高祖僅出現(xiàn)在戴良的假設(shè)中,并沒有實錄其事跡,且戴良對

高祖無惋惜之情)

13.(8分)(1)(4分)只有國史,用處是懲處惡人褒揚善人,不按實際情況記載,那么讓

后人看什么呢?(“用”,“書不以實”倒裝句式,“后嗣”,“何觀”,每譯對一處給1分。)

(2)(4分)立太子是按照年長不按照功績(的原則),高祖想傳位給太宗,本來按照道義

就是不可以的。(“以"“長固”“義”,每譯對一處給1分)

14.(3分)(1)部下定計發(fā)動政變,讓李世民陷于不義之中;(2)部下政變之后脅迫高祖,

不忠于所事。(評分參考: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3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對房玄齡說::“我每看前朝的史書,懲惡揚善,足以規(guī)勸警戒后人。

但我不知道,自古以來當(dāng)朝的國史,為什么不讓帝王親自看到呢?”房玄齡回答說:“國史

既然善惡必到?!碧谡f:“我的想法不同于古人。你們把撰寫抄錄好的國史送過來吧。于是,

房玄^等人就把國史加以刪減整理,成為按照年月順序記事的編年體,撰寫成高祖和太宗的

《實錄》各二十卷,上表呈獻(xiàn)。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記玄武門之變說得很含蓄,就對房玄齡

說:“從前,周公東征誅殺管叔、蔡叔,從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藥殺死叔牙,而使

魯國得以安寧。我的所作所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為了安定社稷,以利萬民。史官執(zhí)

筆,何須隱晦?你們應(yīng)當(dāng)立即改刪虛飾之詞,把這件事的原委寫清楚。”事后,侍中魏徵上

奏說:“我聽說,君主身居至尊之位,無所顧忌懼怕。只有國史,用處是懲處惡人褒揚善人,

不按實際情況記載,那么讓后代人看什么呢?陛下如今叫史言修正那些話,很符合公正的道

理。

材料二:

我讀《唐史》,讀到太宗六月四日事,為之長嘆一聲。唉!憑借唐太宗英俊勇武、愛好

名譽(的特點),卻最終被秦府一眾小人算計定策,可惜?。√铺谑紫瘸h非同尋常的計

謀來平定天下,那么(說明)高祖擁有天下,確實是太宗的功績。雖然如此,但立太子要按

照年長不按照功績(來實施),高祖想傳位給太宗,按照道義本來就是不可以的;而且太宗

多次推辭不接受任太子,怎么可以從那些歷史記載中看到?由是觀之,那么太宗的想法,本

第10頁共19頁

來已經(jīng)明白了解(誰可以擔(dān)任太子的)大義所在。后來最終(發(fā)生)宮門喋血、招致天下萬

世譏責(zé)也不顧慮的事情,也是靠房、杜兩人設(shè)計陷害導(dǎo)致的。何止房、杜兩人呢?在那時,

太宗已經(jīng)殺了隱匿的敵人,對數(shù)量不多的近臣,只勸告他們放下兵器受刑就可以了;如果高

祖想到這件事不得已而原諒他,這樣以后輔佐他來謀取以后的功績,也是可以的。竟然放下

不做。尉遲敬德這個人,才堆放好盔甲手持長矛,就徑直到高祖面前,借口說恐怕驚動高祖

的內(nèi)心,這跟堆放好盔甲手持長矛有什么關(guān)系呢?尉遲敬德這一行動只是擔(dān)心高祖突發(fā)怒

氣,就會對太宗不利,所以借此脅迫他。假如高祖對這種情況不幸偶然像尉遲敬德所料的那

樣發(fā)怒,那么尉遲敬德的長矛難道不會針對高祖嗎?秦府一眾小人對所辦理的事,居然(卑

劣)到這種程度。唉!這批人不值得深深仇視;太宗作為代賢君,也跟著這批人(發(fā)動政

變)卻不懷疑,多么傷心?。?/p>

(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語文臨門沖刺押題卷二

10.B/F/H

11.D(從材料一、二皆可推出,張良不是平民百姓子弟身份,是韓國貴公子。)

12.D(“荊軻、聶政便是此類豪杰之士”,表述錯誤,原文無此意。)

13.(1)所以(因此)老人態(tài)度傲慢無禮從而深深地羞辱(挫折)他,他如

果能忍受得住,這樣之后(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yè)。

(評分點:“折”一羞辱(使……受挫);“其”一連詞,如果;“然后”

一這樣之后;每點各1分,語句通順1分,共4分)

(2)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處于一般人之下(做人下人)的,

這是普通人的剛強(qiáng)而已。

(評分點:“報人”一向人報仇;“下”一處(低)于……之下;”是匹夫

之剛也”一判斷句式;每點各1分,語句通順1分,共4分)

14.(1)張良是韓國貴公子一一張良人生價值大,不能死于盜賊手上(不能

無所謂地死去)(2)張良雇大力士刺殺秦始皇一一不能忍耐,是匹夫之勇

(3)老人圮橋故意羞辱張良一一讓張良意識到忍小忿才能成就大事

(4)老人奇特的言行舉止一一秦朝的隱世君子

(1點1分,3點3分,意思相近即可,學(xué)生表述只要有對應(yīng)即可)

(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語文臨門沖刺押題卷三

【答案】10.DFI11.A12,C

13.(1)古代把珍玉分給同姓,為了表示親屬的親密關(guān)系;把遠(yuǎn)方的貢物分給異姓,是為

第11頁共19頁

了讓他們不忘記臣服。

(2)還有一些平庸的學(xué)子,聽說《詩經(jīng)》傳注中常要補(bǔ)上“也”字,就隨意添補(bǔ),常常補(bǔ)

充的不是地方,實在是可笑。

14.材料一通過孔子幫助陳惠公辯物的故事,側(cè)重說明:一個人博學(xué)多聞、見多識廣是大有

裨益的。獲取到了知識,我們要善于在生活中推敲、琢磨,從而學(xué)以致用。

材料二中顏氏對“也”字的考證的側(cè)重說明:讀書求學(xué)要認(rèn)真鉆研,多方探求考證,絕不主

觀臆斷、胡亂增刪,否則會成為別人的笑柄。

【解析】

【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語句的斷句能力。

句意:隼鳥是從很遠(yuǎn)的地方來的??!這是肅慎氏的箭。從前周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通向各

少數(shù)民族的道路,讓他們以各自的特產(chǎn)來進(jìn)貢,并要求按職業(yè)進(jìn)貢物品。于是慎肅氏進(jìn)貢了

用梏木作桿石頭作箭頭的箭,長有一尺八寸。

題干的要求是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不需要斷句,這和以往要求的“有三處需要斷句”不

同,注意審題。

“隼之來遠(yuǎn)矣”是個完整的語義單位,主語“隼”,“矣”表陳述的句末語氣詞,故在“矣”

后停頓,即A處斷開。

“此肅慎氏之矢”是個判斷句,其后“昔武王克商”是個完整事件,其中主語是“武王”,

“克”的賓語是“商”,因此BC處應(yīng)斷開;“通道于九夷百蠻”是“武王克商”之后的舉

措,“于九夷百蠻”是“通道”的補(bǔ)語,故在E處斷開,而D處則不需要斷開。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是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之后的進(jìn)一步措施,故在“貢后”,

即G處斷開,而F處不需要斷。“而無忘職業(yè)”是對各方進(jìn)貢的要求,即要求按職業(yè)進(jìn)貢

物品,因此在“業(yè)”后,即H處斷開。

“于是肅慎氏貢梏矢石智”,正是因為按照職業(yè)進(jìn)貢,因此專門制造箭和弓弩的肅慎氏,便

進(jìn)攻了“梏矢石努”,所以在J處斷開,而I處不需要斷開。故選DFL

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估計是大于一尺”的說法錯誤。咫指的是八寸左右,而尺大約是以成年人手臂為標(biāo)準(zhǔn),

在十寸左右。所以尺比咫長。故選A。

【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肯定了河北經(jīng)傳不用‘也'字的做法”的說法曲解文意。原文是“河北經(jīng)傳,悉略此字,

其間字有不可得無者,至如……如斯之類,儻削此文,頗成廢闕”也就是河北經(jīng)傳中大都省

第12頁共19頁

略“也”字,而其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選項表述有兩處錯誤:第一,河北經(jīng)傳并

非都不用“也”字;第二,顏氏并沒有“肯定”不用“也”字的做法,反而認(rèn)為該用則用,

否則會成為“廢文缺文”,進(jìn)而影響文意的理解。故選C。

【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語句的翻譯能力。

(1)“古者分同姓以珍玉”,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古者以珍玉分同姓”;“所以",用來……;

“親親”,親屬的親密關(guān)系;“服”,臣服。

(2)“俗學(xué)”,平庸的學(xué)子;“輒”,就;“每”,常常。

【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講孔子憑借自己淵博的學(xué)識,幫陳惠公弄清了被射落在庭院中的隼身上的箭一一

梏矢的來歷,而最后陳惠公派人去找,得到寫有金字的簡牘,果然和孔子說得一樣,這個故

事告訴我們:博學(xué)多聞、見多識廣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其次,一個人獲得了知識,

還要善于像孔子一樣的推敲、琢磨,從而真正做到恰如其分的運用。

材料二主要是講顏氏對“也”字一般用在句末作語氣詞或用在句中作助詞的考證。通過對河

北經(jīng)傳和《詩經(jīng)》中“青青子衿”中有“也”和無“也”的探究以及對庸俗膚淺學(xué)子求學(xué)的

批駁,說明:哪怕細(xì)小的知識,都必須深度探究,不蜻蜓點水、想當(dāng)然的學(xué)習(xí),要仔細(xì)考證,

絕不茍且等等。據(jù)此分析作答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在陳國,陳惠公請他住在上等館舍里。當(dāng)時有一只死的隼鳥陳列在陳惠公的廳堂上,

射穿它的箭的箭桿是楮木制成,箭頭是石頭的,長度有一尺八寸。陳惠公讓人拿著死鳥到孔

子的館舍詢問這件事。孔子說:“隼鳥是從很遠(yuǎn)的地方來的??!這是肅慎氏的箭。從前周

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通向各少數(shù)民族的道路,讓他們以各自的特產(chǎn)來進(jìn)貢,并要求按職業(yè)

進(jìn)貢物品。于是慎肅氏進(jìn)貢了用楷木作桿石頭作箭頭的箭,長有一尺八寸。武王欲顯示他的

美德能使遠(yuǎn)方來進(jìn)貢,以此來昭示后人,永遠(yuǎn)作為借鑒,所以在箭桿的末端刻著‘肅慎氏貢

楮矢'幾個字,把它賞給他的女兒大姬。女兒嫁給胡公,封在陳地。古代把珍玉分給同姓,

為了表示親屬的親密關(guān)系;把遠(yuǎn)方的貢物分給異姓,是為了讓他們不忘記臣服。所以把肅慎

氏的貢物分給陳國。您如果派官員到從前的府庫中去找,就可以得到?!标惢莨扇巳フ遥?/p>

得到寫有金字的簡牘,果然和孔子說得一樣。

材料二:

“也”字是用在語句末尾做語氣詞或在句中作助詞,文章典籍常用這個字。北方的經(jīng)書

第13頁共19頁

傳本中大都省略“也”字,而其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像“伯也執(zhí)殳”,“於

旅也語”,“回也屢空”,“風(fēng),風(fēng)也,教也,”以及《毛詩傳》說:“不戢,戢也;不儺,

儺也。”“不多,多也?!敝T如此類的句子,倘若省略了“也”字,就成了廢文缺文了?!对?鄭

風(fēng)?子衿》有“青青子衿”之句,《毛詩傳》解釋說:“青衿,青領(lǐng)也,學(xué)子之服。”據(jù)考

證:在古代,斜的領(lǐng)子下面連著衣襟,所以將領(lǐng)子稱作"衿”。孫炎、郭璞注解《爾雅》、

曹大家班昭注解《列女傳》,都說:“衿,交領(lǐng)也?!编捪碌摹对娊?jīng)》傳本,就沒有“也”

字,許多儒生因而錯誤地認(rèn)為“青衿,青領(lǐng),是指衣服的兩個部分的名稱,都用‘青'字來

形容。”這樣理解“青青”兩個字,實際上是大錯特錯。還有一些平庸的學(xué)子,聽說《詩經(jīng)》

傳注中常要補(bǔ)上“也”字,就隨意添補(bǔ),常常補(bǔ)充的不是地方,實在是可笑。

(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語文臨門沖刺押題卷四

【答案】10.BEG11.B12,B

13.(1)(如果)沒有信義,禍患就會發(fā)生;(如果)失去援助,國家就必敗亡。事情就是這樣。

(2)幸好秦國也鬧饑荒,到晉國來請求買糧,這是上天給晉國一個消除怨恨的好機(jī)會。

14.①支援秦國糧食,可以減少嫌怨;②不支援會增加嫌怨;③即使援助不能減少嫌怨,

但也勝過不援助增添嫌怨。

【解析】

【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就算是怨恨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降低他的憤怒減緩他的危害,即是兵刃相向,也不

會用盡全力致我們于死地。

“怨不盡解”,主謂結(jié)構(gòu),句意完整,B處斷開;

“殺其怒而緩其毒”,以“而”連接兩個句式對稱、句意緊密的句子,中間不斷開,末尾E

處斷開;

“鋒刃相向”主謂結(jié)構(gòu),“其”為下句主語,G處斷開。

故BEG三處需要斷句。

[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離心、背離。/拉著,帶著。句意:他們的老百姓必然離心。/帶著孩子們進(jìn)了屋。

B.錯誤。代詞,之/兼詞,之于。句意:給他們嗎。/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

C.正確。句意:顯示他們的薄情。/內(nèi)心的喜悅流露在臉上。/用筆墨把它呈現(xiàn)出來。

D.正確。同“賑”,賑救、救濟(jì)。/舉起。句意:馬上答應(yīng)他們的請求來賑濟(jì)他們的危急。

/舉起鞭子用武力統(tǒng)治各國。

第14頁共19頁

故選Bo

【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丕鄭的兒子丕豹贊同百里奚的看法”錯誤,原文為“丕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丕豹

不贊同百里奚的看法。故選B。

【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發(fā)生;“斃”,敗亡;“然”,這樣。

(2)“饑”,鬧饑荒;“釋”,消除;“此……也”,判斷句。

[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結(jié)合“此天賜晉以釋怨之資也”“亟如其請而振其急,則秦將見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

分析可知,支援秦國糧食,可以減少嫌怨;

結(jié)合“虢射徒知與粟之無損于怨,不知閉汆之增其怨也”可知,不支援會增加嫌怨;

結(jié)合“無損于怨,亦猶愈于增其怨”可知,即使援助不能減少嫌怨,但也勝過不援助增添嫌

怨。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冬季,晉國再次發(fā)生饑荒,派人到秦國請求購買糧食。秦穆公對子桑說:“給他們嗎?”

子?;卮鹫f:“再一次給他們恩惠而報答我們,君王還要求什么?再一次給他們恩惠而不報

答我們,他們的老百姓必然離心;離心以后再去討伐,他沒有群眾就必然失敗?!鼻啬鹿珜?/p>

百里說:“給他們嗎?”百里回答說:“天災(zāi)流行,總會在各國交替發(fā)生的。救援災(zāi)荒,周

濟(jì)鄰國,這是正道。按正道辦事會有福祿?!壁嵉膬鹤颖谇貒?,請求進(jìn)攻晉國。秦穆公

說:“厭惡他們的國君,百姓有什么罪?”秦國就這樣把粟米運送到晉國,船隊從雍城到絳

城接連不斷,人們把這次運糧稱為“泛舟之役”。冬季,秦國發(fā)生饑荒,派人到晉國請求購

買糧食。晉國人不給。慶鄭說:“背棄恩惠就沒有親人,幸災(zāi)樂禍就是不仁,貪圖所愛惜的

東西就是不祥,使鄰國憤怒就是不義。這四種道德都丟掉了,用什么來保衛(wèi)國家?”虢射說:

“皮已經(jīng)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慶鄭說:“丟棄信用,背棄鄰國,患難誰來周濟(jì)?(如

果)沒有信義,禍患就會發(fā)生;(如果)失去援助,國家就必敗亡。事情就是這樣?!彪缴湔f:

“(即使給糧食),對怨恨不會有所減少,反而使敵人增加實力,不如不給?!睉c鄭說:“背

棄恩惠,幸災(zāi)樂禍,是百姓所唾棄的。親近的人還會因此結(jié)仇,何況是敵人呢?”晉惠公不

聽。慶鄭退下來說:“國君要后悔的!”十五年壬戌日,晉侯和秦伯在韓原交戰(zhàn),秦國擒獲

晉侯而歸O

第15頁共19頁

材料二:

惠公一開始用甜言蜜語和重金誘惑秦國,得到國家后卻盡食其言,秦穆公的心里未曾有

一日忘記晉的背信棄義。至于晉國鬧饑荒而秦國送來糧食,不是為晉國擔(dān)憂,是積蓄自己的

恩義,來顯示對方的薄情,用來使他的百姓怨怒而將驅(qū)使他們啊。這種怨恨哪里是祈禱就可

以謝罪,用話語就能挽回的呢?幸好秦國也鬧饑荒,到晉國來請求買糧,這是上天給晉國一

個消除怨恨的好機(jī)會。如果是君子為晉國謀劃,一定會說:“我們多次違背和秦的約定,常

常擔(dān)心沒有辦法來解決,如果趁著他們請求買糧食,馬上答應(yīng)他們的請求來賑濟(jì)他們的危急,

那么秦就會看到今日的恩義,而忘記之前的怨恨,就算是怨恨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降低他

的憤怒減緩他的危害,即是兵刃相向,也不會用盡全力致我們于死地?!蹦请缴鋮s說“怨恨

不會有所減少,反而使敵人增加實力”,唉!這是什么話???虢射只知道給糧食不會減緩怨

恨,卻不知道不給糧食會增加怨恨。選擇禍患不如選輕的,選擇怨恨也不如選輕的。即使就

像虢射所說,對怨恨不會有所減少,也比增強(qiáng)他們的怨恨要好,何況給予糧食是減少怨恨的

方法呢?慶鄭雖然想救晉國,然而他脾氣暴躁,言辭強(qiáng)悍,恰能激起晉惠公的怒氣罷了???/p>

惜啊!慶鄭有救晉之心,卻未得救晉的方法。

(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語文臨門沖刺押題卷五

【答案】10.CEG11.B12.B

13.(1)君主在面臨政事、接觸民眾時,根據(jù)道義變通地來對付,寬大而廣泛地容納民眾,用

恭敬的態(tài)度去引導(dǎo)他們。

(2)有治理國家才能的臣子,為國立功來履行職責(zé),在官位上能展現(xiàn)才能才接受職務(wù)。

14.(1)同:兩人都認(rèn)為賞罰是君主治國理民的重要方法。都重視賞罰有度。

(2)不同:荀子認(rèn)為是實施賞罰時,更強(qiáng)調(diào)要慎用刑罰,如發(fā)生失誤,寧可過分獎賞也不要

濫用刑罰,以避免傷害好人。韓非子重點強(qiáng)調(diào)明確賞罰,賞賜可以得到,刑罰可以避免,不

憑個人喜怒去賞罰,更注重賞罰的客觀可行性。

【解析】

【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介子推沒有爵祿,憑著“義”追隨晉文公出亡,途中饑餓難忍,又憑著“仁”割下身

上的肉給晉文公吃。所以君主銘記他的德行,書上著錄他的名字。

“義隨文公”與“仁割其肌”,句式對稱,句意相關(guān),中間CE處斷開;

“故人主結(jié)其德”“書圖著其名”,句式對稱,句意相關(guān),各自單獨成句,G處斷開。

故CEG三處需要斷句。

第16頁共19頁

[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詞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那么士、民就會離開它。/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

家批評指責(zé)。

B.錯誤。使動用法,使光明。/形容詞作名詞,雪反射的光。句意:現(xiàn)在君主如果能夠令他

的德行光明。/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C.正確。句意:勝任他們的官職。

D.正確。奮力、努力。/鼓勵,勉勵。句意:所以賢者奮力立功得賞而沒有伍子胥那樣災(zāi)

禍。/不可以不鼓勵人人相愛。

故選B。

【12題詳解】本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