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七版上篇_第1頁
針灸七版上篇_第2頁
針灸七版上篇_第3頁
針灸七版上篇_第4頁
針灸七版上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篇針灸理論

第一章經絡總論

經絡(meridiansandcollaterals)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經絡概指經脈和絡脈。

“經”,有路徑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干;“絡”,有網絡的含義,為側行的分支。經脈以

上下縱行為主,系經絡的主體部分;絡脈從經脈中分出側行,系經絡的細小部分?!鹅`

樞?脈度》指出:“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經絡縱橫交錯,遍布全

身,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系統由經脈與絡脈相互聯系、彼此銜接而構成。經絡系統中有經氣的活動。所謂

經氣(meridian-Qi),即經絡之氣,概指經絡運行之氣及其功能活動。經氣活動的主要特點是

循環(huán)流注、如環(huán)無端、晝夜不休。人體通過經氣的運行,以調節(jié)全身各部的機能活動,從

而使整個機體保持了協調和相對平衡。

經絡學說是闡述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

的理論體系,是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yī)臨床尤其是針灸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

導作用。

第一節(jié)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于十二經

脈的卜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數計的浮絡、孫絡等。經

絡系統的組成列表1—1如下。

表1-1經絡系統組成

/r手太陰肺經.....列缺

手三陰經4手厥陰心包經……內關

I手少陰心經.....通里

「手陽明大腸經……偏歷

手三陽經】手少陽三焦經……外關

<I手太陽小腸經……支正

(十二經脈「足陽明胃經.....豐隆

足三陽經1足少陽膽經.....光明

I足太陽膀胱經……飛揚

r足太陰脾經.....公孫

'足三陰經<足厥陰肝經......蠡溝

I足少陰腎經.....大鐘

(督脈......................長強

經脈任脈......................鳩尾

沖脈

奇經八脈J帶脈

]陰維脈

陽維脈

陰蹺脈

經絡I陽蹺脈

系統十二經別~|

十二經筋卜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

I十二皮部J

r十四經脈之絡-------------------

「十五絡脈1

I脾之大絡.................大包

絡脈,孫脈1

浮絡遍布全身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thetwelvemeridians)系指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故又稱

為“正經”。

(-)十二經脈的名稱

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臟腑三部分組成。首先用手、足將十二經脈分成手六

經和足六經;凡屬六臟及循于肢體內側的經脈為陰經,屬六腑及循于肢體外側的經脈為陽

經。根據陰陽消長變化的規(guī)律,陰陽又劃分為三陰三陽,三陰為太陰、少陰、厥陰,三陽

為陽明、太陽、少陽。按照上述命名規(guī)律,十二經脈的名稱分別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

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

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二)十二經脈的分布規(guī)律

十二經脈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與六臟相配屬的六條陰經

(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上肢內側為手三陰經,下肢內側為足三陰經;與六

腑相配屬的六條陽經(六陽經),分布于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上肢外側為手三陽經,

下肢外側為足三陽經。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呈現一定規(guī)律,具體表述如下:

按正立姿勢,兩臂下垂拇指向前的體位,將上下肢的內外側分別分成前、中、后三個

區(qū)線。手足陽經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手足陰經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

陰在后。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上8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上

8寸以上,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

(三)十二經脈屬絡表里關系

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并具有明確的屬絡表里關系。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

腑絡臟;臟為陰主里,腑為陽主表,臟腑相表里。一經配?臟(腑),一臟配一腑,陰陽

配對,這樣就形成了臟腑陰陽經脈的屬絡表里關系。如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與手陽明

大腸經相表里;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與手太陰肺經相表里。余皆仿此,詳見表1-

2。具有屬絡關系的臟腑與經脈以及互為表里的經脈在生理上相互聯系,病理上相互影響,

治療上相互為用I。

(四)十二經脈與臟腑器官的聯絡

在體內,十二經脈除與六臟六腑有特定配屬關系外,還與相關臟腑有聯系;在頭身,

十二經脈還與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組織器官有著密切的聯絡。臨床上辨證分經、循經取穴,

以此為依據。十二經脈與臟腑器官的聯絡,詳見表1-2。

表1-2十二經脈與臟腑器官聯絡表

經脈名稱聯絡的臟腑聯絡的器官

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環(huán)循胃口喉嚨

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入下齒中,挾口、鼻

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起于鼻,入上齒,環(huán)口挾唇,循喉嚨

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流注心中挾咽,連舌本,散舌卜.

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上肺挾咽,系目

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抵胃循咽,至目內外眥,入耳中,抵鼻

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起于目內眥,至耳上角,入絡腦

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上貫肝,循喉嚨,挾舌本

入肺中,絡心

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絡二焦

于少陽三焦經屬三焦,絡心包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銳眥

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起于目銳眥,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挾胃,注肺過陰器,連目系,環(huán)唇內

(五)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與銜接規(guī)律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總的規(guī)律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

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十二經脈循行銜接規(guī)律是:①相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陰肺經與

手陽明大腸經交接于食指。②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交接。如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

胃經交接于鼻旁。③相互銜接的陰經與陰經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交接

于心中(見表1-3).

表1-3十二經脈循環(huán)走向與銜接規(guī)律表

f手太陰肺經這接A手陽明大腸經交接A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

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內端p山|木垃

心中交接

肺交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縊至接一手太陽小腸紋手少小經

內接人鉉1足小趾端目內毗手小指端

交接胸中

手厥小心包經宜援〉足少陽三焦經一接A足少陽膽經力S-A足厥陰肝經

無名指端目外眥足大趾外端

(六)十二經脈的循環(huán)流注

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從肺經開始逐經相傳,至肝經而終,再由肝經復傳于肺經,流注

不已,從而構成了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的循環(huán)傳注系統。十二經脈將氣血周流全身,使人

體不斷地得到營養(yǎng)物質而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十二經脈的循環(huán)流注順序見表

1-4。

表1一4十二經脈循環(huán)流注表

肺經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theeightextrameridians),指別道奇行的經脈,有督脈、任脈、沖脈、帶

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八條,故稱奇經八脈。

“奇”有“異”的意思,即奇特、奇異。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不直接隸屬于十

二臟腑,也無表里配偶關系,但與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聯系密切,

故稱“奇經”,也稱“別道奇行”的經脈。奇經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會陰,稱為“一源三歧”。督脈可調節(jié)全身陽經脈氣,故稱“陽脈之?!?;任脈可

調節(jié)全身陰經脈氣,故稱“陰脈之?!?;沖脈可涵蓄調節(jié)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之

?!?,又稱“血?!薄?/p>

奇經八脈除帶脈橫向循行外,均為縱向循行,縱橫交錯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經脈之間。

奇經八脈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將部位相近、功

能相似的經脈聯系起來,起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其二,對十二經脈氣

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jié)作用。若喻十二經脈如江河,奇經八脈則猶如湖泊。奇經八脈具

體的循行分布和功能見表l-5o

表1-5奇經八脈循行分布和功能

脈名循行分布概況功能

腹、胸、須卜?正中,總任六陰經調節(jié)全身陰經經氣,故稱“陰脈之?!?/p>

腰、背、頭面正中,總督六陽經調節(jié)全身陽經經氣,故稱“陽脈之?!?/p>

月起于脅下,環(huán)腰一周,狀如束帶約束縱行軀干的諸條經脈

N脈

月與足少陰經相并上行,環(huán)繞口唇,且涵蓄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之?!?/p>

維與任、督、足陽明等有聯系或“血海”

陰小腿內側,井足太陰、厥陰上行至咽調節(jié)六陰經經氣

喉合于任脈

陽足跑外側,并足少陽經上行,至項后調節(jié)六陽經經氣

會合于督脈

陰京前內向,伴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

蹺內毗與陽蹺脈會合調節(jié)肢體運動,司眼瞼開合

陽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

內眥與陰蹺脈會合

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各有其所屬的腌穴,故與十二經相提并論合稱“十四

經”。十四經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和所屬腌穴,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部分。十四

經脈循行分布見圖l-lo

圖1-1十四經脈循行分布示意圖

三、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the

fifteencollaterals)。十二經脈的別絡均從本經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

的經脈,即陰經別絡于陽經,陽經別絡于陰經。手太陰別絡從列缺分出,別走手陽明;手

少陰別絡從通里分出,別走手太陽;手厥陰別絡從內關分出,別走手少陽;手陽明別絡從

偏歷分出,別走手太陰;手太陽別絡從支正分出,別走手少陰;手少陽別絡從外關分出,

別走手厥陰:足陽明別絡從豐隆分出,別走足太陰;足太陽別絡從匕揚分出,別走足少

陰;足少陽別絡從光明分出,別走足厥陰:足太陰別絡從公孫分出,別走足陽明;足少陰

別絡從大鐘分出,別走足太陽;足厥陰別絡從蠡溝分出,別走足少陽。任脈、督脈的別絡

以及脾之大絡主要分布在頭身部。任脈的別脈從鳩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脈的別絡從長

強分出后散布于頭,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脅?!鹅`樞?經

脈》日:“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

異所別也?!贝送?,還有從絡脈分出的浮行于淺表部位的浮絡和細小的孫絡,分布極廣,

遍布全身。

四肢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里兩經的聯系,溝通了表里兩經的經氣,補

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軀干部的任脈別絡、督脈別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

和全身經氣,輸布氣血以濡養(yǎng)全身組織。

四、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thetwelvedivergentmeridians)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

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上的正經別出(離),經過軀干深

入體腔與相關的臟腑聯系(入),再淺出于體表上行頭項部(出),在頭項部,陽經經別

合于本經的經脈,陰經經別合于其相表里的陽經經脈(合)。十二經別按陰陽表里關系匯

合成六組,在頭項部合于六陽經脈,故有“六合”之稱。足太陽、足少陰經別從胭部分

出,入走腎與膀胱,上出于項,合于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足厥陰經別從下肢分出,行

至毛際,入走肝膽,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足太陰經別從髀部分出,入走

脾胃,上出鼻安,合于足陽明胃經;手太陽、手少陰經別從腋部分出,入走心與小腸,上

出目內眥,合于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手厥陰經別分別從所屬正經分出,進入胸中,入

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手太陰經別從所屬正經分出,入走肺與

大腸,上出缺盆,合于手陽明大腸經。

由于十二經別有離、入、出、合于表里之間的特點,不僅加強了十二經脈的內外聯

系,更加強了經脈所屬絡的臟腑在體腔深部的聯系,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

足。由于十二經別通過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經脈中的陰經與頭部發(fā)生了聯

系,從而擴大了手足三陰經穴位的主治范圍。如手足三陰經穴位之所以能主治頭面和五官

疾病,與陰經經別合于陽經而上頭面的循行是分不開的。此外,由于十二經別加強了十二

經脈與頭面部的聯系,故而突出了頭面部經脈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五、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thetwelvemuscleregions)是十二經脈之氣輸布于筋肉骨節(jié)的體系,是附屬于

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jié)骨骼部,走向軀干頭

面。十二經筋行于體表,不入內臟,有剛筋、柔筋之分。剛(陽)筋分布于項背和四肢外

側,以手足陽經經筋為主;柔(陰)經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內側,以手足陰經經筋為主。足

三陽經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結于頁(面):足三陰經筋起于足趾,循股內上行結于陰

器(腹);手三陽經筋起于手指,循席外上行結于角(頭);手三陰經筋起于手指,循脯

內上行結于賁(胸)。

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jié),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經筋為病,多為轉

筋、筋痛、痹證等,針灸治療多局部取穴而瀉之,如《靈樞?經筋》載:“治在燔針劫

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thetwelvecutaneousregions)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

脈之氣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區(qū)域是以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范圍,即十二經脈在

皮膚上的分屬部分為依據而劃分的,故《素問?皮部論篇》指出:“欲知皮部,以經脈為

紀者,諸經皆然?!?/p>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體最外層,又與經絡氣血相通,故是體機的衛(wèi)外屏障,起著保衛(wèi)

機體、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證的作用。近現代臨床常用的皮膚針、穴位敷貼法等,均以皮部

理論為指導。

第二節(jié)經絡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

經絡與全身各部的聯系是復雜多樣的,除了前面所介紹的內容之外,還有標本、根

結、氣街、四海等理論。這些理論是在論述經絡的分布和氣血運行的基礎匕進步闡述

經絡腌穴上下內外的對應關系,強調了人體四肢與頭身、內臟與體表的特定聯系,說明了

四肢下端的特定穴與頭、胸、腹、背月俞穴的對應關系。掌握這些理論,不僅可以加深對經

絡分布的特殊規(guī)律和氣血運行的特殊狀況的認識,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

一、標本

"標本"(rootandbranchofmeridian)主要指經脈腌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對應關系。

“標”原意是樹梢,意為上部,與人體頭面胸背的位置相應;“本”是樹根,意為下部,

與人體四肢下端相應。

十二經脈均有“標”部與“本”部。如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穴為跑陽,其

標在兩絡命門(目),穴為睛明。根據《靈樞?衛(wèi)氣》所載十二經脈標本的位置,結合相

應腌穴列表1-6如下。

表1-6十二經脈標本

十二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位相關腌穴部位相應腌穴

足太陽跟以上5寸中兩絡命門(目)

足少陽竅陰之間窗籠(耳)之前會

能廉

足少陰內踝下上3寸中背俞與舌下兩脈

足陽明厲兌頰下、挾頑顆

足厥陰行間上寸所背俞

5脾

足太陰中封前上寸中首俞與舌本

養(yǎng)

4竹

手太陽外踝之后

中命門(目)之上寸

渚1

手少陽小指次指之間上寸目后上角、目外毗

2池

肘骨中上至別陽顏卜一合鉗上

手陽明太

寸口之中

手太陰腋內動脈俞

手少陰銳骨之端關背俞

手厥陰掌后兩筋之間2寸腋下3寸

二、根結

"根結"(positionofstarlingandgatheringofmeridian-Qi)指經氣的所起與所歸,反映出

經氣上下兩極間的關系。“根”指根本、開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結”指結聚、歸

結,即頭、胸、腹部。元?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指出“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

痊”,意為十二經脈以四肢為“根”,以頭、胸、腹三部為“結”。《靈樞?根結》記載

了三陰三陽的根與結。詳見表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1-7三陰三陽根結

-

根(井穴)i

至陰

Z,

I

X

/鉗)

I-

X

籠z>

(腹

\

倉/>

I胃--

茶X

?一:

厥陰大敦玉英、膻中胸

十二經脈的“根”與“本”,“結”與“標”位置相近或相同,意義也相似。“根”

有“本”意,“結”有“標”意?!案迸c“本”部位在下,皆經氣始生始發(fā)之地,為經

氣之所出;“結”與“標”部位在上,皆為經氣所結、所聚之處,為經氣之所歸。但它們

在具體內容上又有所區(qū)別,即“根之上有本”,“結之外有標”,說明“標本”的范圍較

“根結”為廣?!皹吮尽崩碚搹娬{經脈分布上下部位的相應關系,即經氣的集中和擴散;

而“根結”理論則強調經氣兩極間的聯系,反映出“根”與“結”之間經氣流注較為集

中。

標本根結的理論補充說明了經氣的流注運行狀況,即經氣循行的多樣性和彌散作用,

強調了人體四肢與頭身的密切聯系,說明四肢肘膝以卜的特定穴治療遠離腌穴部位的臟腑

及頭面五官疾病,頭身部穴位治療四肢疾病有其生理基礎,為臨床治療“上病下取”、

“下病上取”等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氣街

“氣街”(Qi-streets)是經氣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鹅`樞?衛(wèi)氣》記載:“請言氣街:

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薄鹅`樞?動輸》又指出:“四街者,氣之

徑路也?!闭f明了頭、胸、腹、脛部有經脈之氣聚集循行的通路。

《靈樞?衛(wèi)氣》對氣街有較詳細記載:“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

與背腌。氣在腹者,止之背月俞,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

山踝上以下?!庇纱丝梢?,氣街具有橫向為主、上下分部、緊鄰臟腑、前后相連的特點,

橫貫臟腑經絡,縱分頭、胸、腹、脛是其核心內容。氣街理論主要闡述人體頭、胸、腹部

前后聯系的徑路問題。臨床常用的俞募配穴、前后配穴以及偶刺法等,均以氣街理論為立

法依據。

四、四海

“四?!奔此韬!⒀?、氣海、水谷之海的總稱,為人體氣血精髓等精微物質匯聚之

所?!昂!笔墙又畾w聚之處。經絡學說認為十二經脈內流行的氣血像大地匕的水流一

樣,如百川歸海,故《靈樞?海論》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

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與氣街的部位類似,髓海位于頭部,氣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

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間相互聯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氣血、津液,其中腦部髓海為元神之府,是神氣的本源,臟腑經絡活

動的主宰;胸部為氣海,宗氣所聚之處,貫心脈而行呼吸;胃為水谷之海,是營氣、衛(wèi)氣

的化源之地,即氣血化生之外,沖脈為十二經之海,起于胞宮,伴足少陰經上行,為十二

經之根本,三焦原氣之所出,乃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又稱血海。

四海理論進一步明確了經氣的組成和來源,四海病變,主要分為有余、不足兩大類,

臨床上可據此辨證施治。

第四節(jié)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運用

一、經絡的作用

(-)聯系臟腑、溝通內外

《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jié)?!比梭w的五臟六

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

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

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系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系

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系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有

機整體。

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反映出經絡具有傳導功能。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激,可傳

導于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傳導于體表。這些都是經絡作用所為。

(二)運行氣血、營養(yǎng)全身

《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睔?/p>

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營養(yǎng)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

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yǎng)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

以營養(yǎng),筋骨得以濡潤,關節(jié)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保衛(wèi)機體

營氣行于脈中,衛(wèi)氣行于脈外。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wèi)之氣密布周身,在內和調于

五臟、灑陳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內侵。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里,先從皮毛開始。

衛(wèi)氣充實于絡脈,絡脈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wèi)氣首當其沖發(fā)揮

其抗御外邪、保衛(wèi)機體的屏障作用。如《素問?繆刺論篇》所說:“夫邪客于形也,必先

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

連五臟,散于腸胃。”

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一)說明病理變化

經絡是人體通內達外的一個聯絡系統,在生理功能失調時,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具

有反映病候的特點。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過程中,??稍诮浗j循行通路上出現明顯的壓

痛,或結節(jié)、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相應的部位皮膚色澤、形態(tài)、溫度等變化。通過望

色、循經觸摸反應物和按壓等,可推斷疾病的病理狀況。

(二)指導辨證歸經

辨證歸經,是指通過辨析患者的癥狀、體征以及相關部位發(fā)生的病理變化,以確定疾

病所在的經脈。辨證歸經在經絡學說指導下進行。如頭痛一證,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

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后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督脈、足

厥陰經有關。這是根據頭部經脈分布特點辨證歸經。臨床上還可根據所出現的證候,結合

其所聯系的臟腑,進行辨證歸經。如咳嗽、鼻流清涕、胸悶,或胸外上方,上肢內側前緣

疼痛等,與手太陰肺經有關;脫腹脹滿、脅肋疼痛、食欲不振、曖氣吞酸等,與足陽明胃

經和足厥陰肝經有關。

(三)指導針灸治療

針灸治病是通過針刺和艾灸等刺激體表經絡腌穴,以疏通經氣,調節(jié)人體臟腑氣血功

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腌穴的選取、針灸方法的選用是針灸治療的兩大關鍵,均

依靠經絡學說的指導。針灸臨床通常根據經脈循行和主治特點進行循經取穴,如《四總穴

歌》所載:“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經取穴的具

體體現。由于經絡、臟腑與皮部有密切聯系,故經絡、臟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膚針叩刺皮部

或皮內埋針進行治療,如胃脫痛可用皮膚針叩刺中脫、胃俞穴,也可在該穴皮內埋針;經

絡瘀滯、氣血痹阻,可以刺其絡脈出血進行治療,如目赤腫痛刺太陽穴出血,軟組織挫傷

在其損傷局部刺絡拔罐等;經筋疾患,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表現為拘攣、強直、弛緩,

可以“以痛為輸”取其局部痛點或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第二章腌穴總論

腌穴(acupoint)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月俞,本寫作“輸”,或從

簡作“俞”,有轉輸、輸注的含義,言經氣轉輸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經氣所居之

處。

腌穴在《內經》中又稱作“節(jié)”、“會”、“氣穴”、“氣府”、“骨空”等;后世

醫(yī)家還將其稱之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銅人腌穴針灸圖經》則通稱

“腌穴”。雖然“月俞”、“輸”、“俞”三者均指腌穴,但在具體應用時卻各有所指。M

穴,是對穴位的統稱;輸穴,是對五輸穴中的第三個穴位的專稱;俞穴,專指特定穴中的

的背俞穴。

人體的腌穴既是疾病的反應點,乂是針灸的施術部位。腌穴與經絡、臟腑、氣血密切

相關?!鹅`樞?九針十二原》載:“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

會?!闭f明針灸通過經脈、氣血、腌穴三者的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經穴均分別歸

屬于各經脈,經脈乂隸屬于一定的臟腑,故腌穴一經脈一臟腑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系。

第一節(jié)腌穴的發(fā)展、分類和命名

一、臉穴的發(fā)展

腌穴是人們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發(fā)現的治病部位。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當身體某一

部位或臟器發(fā)生疾病時,在病痛局部硬刺、叩擊、按摩、針刺、火灸,發(fā)現可減輕或消除

病痛。這種“以痛為輸”所認識的月俞穴,既無定位,又無定名,是認識月俞穴的最初階段。

在醫(yī)療實踐中,對體表施術部位及其治療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積累了較多的經驗,

認識到有些腌穴有確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證,并給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這是腌穴發(fā)展的

第二階段,即定位、定名階段。

隨著對經絡以及腌穴主治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化,古代醫(yī)家對腌穴的主治作用進行了歸

類,并與經絡相聯系,說明腌穴不是體表孤立的點,而是與經絡臟腑相通。通過不斷總

結、分析歸納,逐步將腌穴分別歸屬各經。這是腌穴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即定位、定名、歸

經階段。

《內經》論及穴名約160個,并有腌穴歸經的記載。晉代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

記載周身經穴名349個,除論述了月俞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領外,并對腌穴的排

列順序進行了整理,為腌穴學理論和針灸實踐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北宋王惟一對腌穴

重新進行了考定,撰寫了《銅人腌穴針灸圖經》,詳我了354個穴名。元代滑伯仁所著

《十四經發(fā)揮》載經穴穴名亦為354個,并將全身經穴按循行順序排列,稱“十四經

穴”。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載經穴名359個,并列舉了辨證選穴的范例,充實了針灸

辨證施治的內容。清代李學川《針灸逢源》定經穴穴名361個,并延續(xù)至今。本教材增加

了一個經穴,使經穴數目達362個。

二、胸穴的分類

人體的腌穴大體上可歸納為十四經穴((acupointsofthefourteenmeridians)、奇穴(extra

points)>阿是穴(Ashipoints)三類。

1.十四經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稱和位置,且歸屬于十二經和任脈、督脈的月俞穴。

這類腌穴具有主治本經和所屬臟腑病證的共同作用,因此,歸納于十四經脈系統中,簡稱

“經穴”。十四經穴共有361個,是月俞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是指既有?定的名稱,乂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歸入或不便歸入十四經系統

的腌穴。這類腌穴的主治范圍比較單純,多數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療效,因而未歸入十四經

系統,故又稱“經外奇穴”。歷代對奇穴記載不一。目前,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批準發(fā)布的

《經穴部位》,對48個奇穴的部位確定了統?的定位標準。

3.阿是穴是指既無固定名稱,亦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

施術部位的一類月俞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唐代孫思邈《備急

千金要方》載:“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

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阿是穴無一定數目。

三、瑜穴的命名

腌穴的名稱均有一定的含意,《千金翼方》指出:“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

意?!睔v代后家以腌穴所居部位和作用為基礎,結合自然界現象和醫(yī)學理論等,采用取類

比像的方法對腌穴命名。了解腌穴命名的含意,有助于熟悉、記憶腌穴的部位和治療作

用。茲將腌穴命名擇要分類說明如下:

1.根據所在部位命名即根據月俞穴所在的人體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

的乳根,面部頷骨下的額髏,第7頸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據治療作用命名即根據腌穴對某種病證的特殊治療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

明、光明,治水腫的水分、水道,治面癱的牽正。

3.利用天體地貌命名即根據自然界的天體名稱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稱如

山、陵、丘、墟、溪、谷、溝、澤、池、泉、海、瀆等,結合胸穴所在部位的形態(tài)或氣血

流注的狀況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

溝、曲澤、涌泉、小海、四瀆等。

4.參照動植物命名即根據動植物的名稱,以形容腌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

兔、魚際、犢鼻、鶴頂、攢竹、口禾髏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即根據建筑物來形容某些腌穴所在部位的形態(tài)或作用特點而命

名,如天井、印堂、巨闕、腦戶、屋翳、膺窗、庫房、地倉、氣戶、梁門等。

6.結合中醫(yī)學理論命名即根據腌穴部位或治療作用,結合陰陽、臟腑、經絡、氣血

等中醫(yī)學理論命名,如陰陵泉、陽陵泉、心俞、三陰交、三陽絡、百會、氣海、血海、神

堂、魄戶等。

第二節(jié)腌穴的主治特點和規(guī)律

從針灸治療上講,腌穴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的施術部位。所有腌穴均有一定

的治療作用。通過針刺、艾灸等對腌穴的刺激可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使陰陽平衡,臟腑

和調,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腌穴的治療作用具有明顯的特點和一定的規(guī)律。

一、腌穴的主治特點

腌穴的主治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近治作用、遠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一)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localandnearbytherapeuticeffect),是指月俞穴均具有治療其所在部位局部及

鄰近組織、器官病證的作用。這是一切腌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如眼區(qū)及其周圍

的睛明、承泣、攢竹、瞳子髏等經穴均能治療眼疾;胃腕部及其周圍的中皖、建里、梁門

等經穴均能治療胃痛;膝關節(jié)及其周圍的鶴頂、膝眼等奇穴均能治療膝關節(jié)疼痛;阿是穴

均可治療所在部位局部的病痛等。

(二)遠治作用

遠治作用(remotetherapeuticeffect),是指腌穴具有治療其遠隔部位的臟腑、組織器官

病證的作用。腌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證,而且還有遠治作用。十四經穴,尤其是十二經脈

中位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經穴,遠治作用尤為突出,如合谷穴不僅能治療手部的局部病

證,還能治療本經脈所過處的頸部和頭面部病證。奇穴也具有一定的遠治作用,如二自治

療痔疾,膽囊穴治療膽疾等。

(三)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specialtherapeuticeffect),是指有些月俞穴具有雙向的良性調整作用和相對的

特異治療作用。所謂雙向良性調整作用,是指同一腌穴對機體不同的病理狀態(tài),可以起到

兩種相反而有效的治療作用。如腹瀉時針天樞穴可止瀉,便秘時針天樞穴可以通便;內關

可治心動過緩,又可治療心動過速;又如實驗證明,針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原來處于弛緩狀

態(tài)或處于較低興奮狀態(tài)的胃運動加強,乂可使原來處于緊張或收縮亢進的胃運動減弱。此

外,腌穴的治療作用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如大椎穴退熱,至陰穴矯正胎位,闌尾穴治療

闌尾炎等。

二、經穴的主治規(guī)律

經穴的治療作用呈現出一定的主治規(guī)律,主要有分經主治和分部主治兩類。大體上,

四肢部經穴以分經主治為主,頭身部經穴以分部主治為主。

(-)分經主治規(guī)律

分經主治,是指某一經脈所屬的經穴均可治療該經經脈及其相表里經脈循行部位的病

證?!敖浢}所過,主治所及”,是對這一規(guī)律的概括。古代醫(yī)家在論述針灸治療時,往往

只選取有關經脈而不列舉具體穴名,即所謂“定經不定穴?!比纭鹅`樞?雜病篇》記載:

“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鹅`樞?刺熱病篇》亦載:“熱病

始于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熱病起于手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睂嵺`證明,

同一經脈的不同經穴,可以治療本經相同病證。如手太陰肺經的尺澤、孔最、列缺、魚

際,均可治療咳嗽、氣喘等肺系疾患,說明腌穴有分經主治規(guī)律。根據腌穴的分經主治規(guī)

律,后世醫(yī)家在針灸治療上有“寧失其穴,勿失其經”之說。

經脈具有表里關系。經穴既可主治本經循行部位的病證,又可治療相表里經脈的病

證。如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不僅主治本經的咳嗽、胸悶等病證,還能治療與其相表里的

手陽明大腸經的頭痛、項強等病證。

(二)分部主治規(guī)律

分部主治,是指處于身體某一部位的腌穴均可治療該部位的病證。腌穴的分部主治與

月俞穴的局部治療作用有相關性。位于頭面、頸項部的腌穴,以治療頭面五官及頸項部病證

為主;位于胸腹部的腌穴,以治療臟腑病證為主;位于四肢部的腌穴,可以治療四肢的病

證。人體某一部位出現病證,均可選取位于相應部位的腌穴治療,或循經近道取穴,或在

局部直接選取腌穴。《靈樞?絡始》載:“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

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生于頭者頭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

其病所從生者也。”《素問?水熱穴論》載:“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

胸中之熱也?!边@些都與腌穴的分部主治規(guī)律有關。

卜四經腌穴的主治既各具特點,又有其共性,茲分經列表、分部繪圖簡介于下。詳見

表2-1,圖2-1。

表2-1十四經腌穴主治異同表

本經特點二經相同三經相同

手太陰經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陰經心、胃病

手少陰經心病神志病

手三陽經

in本經特點二經相同三經相同

經名

手陽明經前頭、鼻、口、齒病

手少陽經側頭、脅肋病

咽喉病,熱病

后頭、肩胛病,神志目病、耳病

手太陽經

足三陽經

治本經特點三經相同

經名

足陽明經前頭、口齒、咽喉病,胃腸病

足少陽經側頭、耳病、脅肋病

眼病,神志病,熱病

足太陽經后頭、背腰?。ū秤岵⒅闻K腑病)

足三陰經

本經特點三經相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