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常見手術切口和入路.ppt_第1頁
神經外科常見手術切口和入路.ppt_第2頁
神經外科常見手術切口和入路.ppt_第3頁
神經外科常見手術切口和入路.ppt_第4頁
神經外科常見手術切口和入路.ppt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48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神經外科常見手術切口和入路,正確地選擇手術入路,合理地設計皮膚切口是實施成功神經外科手術的先決條件。,手術入路的最優(yōu)化原則 在手術入路的選擇過程中,應該把各種入路的特點和病變的大小、血供來源、周圍結構受累情況、術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術者的實踐經驗等因素結合起來,加以分析比較,選擇一種對病人來說最可行、最有效的手術入路,使之能很好地顯露病變區(qū)域,又能有效地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神經外科手術入路的命名一般以入路過程中的關鍵結構(皮膚,骨性結構或腦組織)為參照。,切口和入路的關系,同一切口可有不同的入路 冠狀切口經縱裂,經額下 相同的入路可采取不同的手術切口 額下入路中的冠狀切口,額顳切口 顳下入路中

2、的顳部切口,擴大額顳切口,入路設計原則,以最小的損傷達到目標區(qū)域 以最短的路徑到達目標區(qū)域 充分考慮到重要的結構對入路的影響 為擴大暴露留有余地,皮膚切口設計原則,避免切口損害容貌 有利于病變的顯露 充分考慮皮瓣的神經血管支配 頭皮瓣的長度不應超過基底寬度的1.52倍,早期的神經外科注重手術切口的設計,而較少關心手術過程中的入路問題。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應用,神經解剖的發(fā)展以及神經影像技術的進步,現(xiàn)代神經外科對手術入路的描述逐漸精細,手術切口更加靈活。,早期的神經外科手術切口主要有兩種:,瓣狀(馬蹄形)切口:多用于幕上手術 直切口:多用于幕下手術,馬蹄形切口 直切口 “S”形切口,幕上下聯(lián)合

3、切口,冠狀切口,Souttar切口 體位 仰臥位,頭后仰,上半身抬高 皮膚切口 雙額切口起自一側耳屏前方的發(fā)跡前緣(耳屏前1cm),至另側耳屏前方的對應點,雙側對稱,中間弧形向前,冠狀切口,特點 切口完全在發(fā)跡內,利于美觀 切口兩端連線可顯露眉弓上緣(根據(jù)病變部位可變通) 可兼顧兩側病變 切口兩側可不對稱 切口可相對于發(fā)跡后移,冠狀切口,皮瓣游離 帽狀腱膜下分離:要注意避免損傷眶上神經和血管 骨膜下分離:操作相對簡單;可避免神經的損傷 骨瓣形成 帶蒂骨瓣 游離骨瓣,冠狀切口右(左)額開顱額下入路,適應證 單側前顱底病變 鞍區(qū)病變 前循環(huán)動脈瘤 操作要點 仰臥位,上半身抬高10度,頭稍后仰,使眶

4、板向后傾斜,額葉自動向后塌陷,增加鞍區(qū)的暴露。 自骨膜表面剝離皮瓣至眶上緣附近時,應終止分離,因明顯的界面結構已經消失。,冠狀切口右(左)額開顱額下入路,操作要點 若要將額部骨膜辨向顱內翻轉,以修補前顱底的骨質缺損,常使冠狀切口位置高一些,擴大修補瓣面積,并使腱膜下組織盡可能多地保留于骨膜辨上,以盡可能將眶上和滑車上動脈保留于骨膜上。 骨窗下緣盡量接近前顱窩底,骨瓣下緣骨孔的下緣應位于眶上緣上方,通常要求高于眶上緣5mm左右,使骨窗下緣與眶頂相平,一般不會損傷眶上孔結構。,冠狀切口右(左)額開顱額下入路,操作要點 當額竇較大時,術中鉆孔可能會將額竇鉆破,因此,應先鉆其余骨孔,額部正中一孔最后鉆

5、,以防巳污染的鉆頭造成細菌播散。取下骨片后,小心地把額竇粘膜向下推開和保護,如粘膜己破,宜將殘余在額竇內的粘膜全部刮除(防止將來發(fā)生額竇粘液囊腫),最后以骨蠟封閉額竇。術畢硬腦膜縫合后,再翻轉帽狀腱膜瓣將額竇破口徹底封閉,處理額竇的器械不應繼續(xù)在術中使用。,冠狀切口右(左)額開顱額下入路,操作要點 在中線側,通常偏離中線1cm鋸顱;亦可接近中線,上矢狀竇前1/3段兩側的靜脈陷窩和蛛網膜顆粒均較少,對額部中線旁鋸顱影響不大。但在老年人,因硬腦膜與顱骨內板粘著緊密,阻礙線鋸的通過,強行操作可能導致較大量的出血。 硬膜打開后首先探查側裂池,放出CSF,使腦壓下降,額下入路示意圖,冠狀切口右額下入路切

6、口及骨瓣,冠狀切口額部經縱裂入路,適應證 中線部位向鞍上發(fā)展的垂體瘤、顱咽管瘤 前交通動脈瘤、胼周動脈瘤 操作要點 雙側切口可不對稱,術側較大 可單額或雙額開顱,一般單額開顱 內側鉆孔位于中線,操作要點 額部縱裂的顯露應充分 先沿縱裂分離到前顱底,再向后分離至胼胝體前緣 必要時可切開終板(經終板入路,前置視交叉或三腦室前部腫瘤) 此入路可避免損傷嗅神經,冠狀切口額部經縱裂入路,額部經縱裂入路示意圖,冠狀切口額部經縱裂入路切口及骨瓣,冠狀切口雙額開顱額下入路,適應證 雙側前顱底腫瘤、嗅溝腦膜瘤 鞍區(qū)腫瘤 前顱窩底骨折腦脊液漏修補術 操作要點 仰臥位,上半身抬高515度,頭稍后仰,使眶板向后傾斜,

7、額葉自動向后塌陷,增加鞍區(qū)的暴露。 帽狀腱膜下將皮辯翻向前方,保護好額部骨膜,留作修補前顱底或(和)覆蓋額竇用。,操作要點 至距眶上切跡或眶上孔約1cm處停止帽狀腱膜下剝離,沿兩側顳上線切開骨膜,形成額部骨膜辯,從骨膜下翻起骨膜辯,暴露眶上孔(切跡),用微型磨鉆或骨鑿打開眶上扎,將眶上神經、血管連同骨膜推向前方 兩側暴露額骨顴突,在其后方及眉間各鉆1孔,再在這3孔后方46cm處各鉆1孔,其中眉間后方鉆孔應注意避免損傷上矢狀竇。,冠狀切口雙額開顱額下入路,操作要點 雙額跨中線骨瓣,骨窗前緣至前顱窩底(眶頂) 上矢狀竇位于額內嵴游離緣的后面,部分病例在此處為閉鎖段,因此額部中線鉆孔的安全性較高。

8、可硬膜外或硬膜下入路 平行于眶緣并距眶緣1cm切開雙側額部硬腦膜,兩側靠近矢狀竇,經大腦鐮縫扎矢狀竇的近端,在兩道縫扎線之間切斷上矢狀竇和大腦鐮 可聯(lián)合縱裂入路以獲得更廣泛的顯露,冠狀切口雙額開顱額下入路,雙額開顱額下入路體位,冠狀切口雙額開顱額下入路切口及骨瓣,擴大經額人路,所謂“擴大”,就是在雙側或單側常規(guī)額下入路基礎上,再切除部分眶上緣、眶頂和篩竇等眶額篩骨質,使入路向下擴展,擴大硬腦膜外操作空間,減少額葉牽拉,顯著改善對前顱底的暴露; 適用于顱前窩硬腦膜內外的腫瘤,特別是侵入篩、蝶竇的腫瘤; 可用骨膜瓣重建顱腔和鼻咽腔之間的屏障,多數(shù)病人無需重建骨性前顱底,擴大經額人路骨窗,(引自Fe

9、iz-Erfan I, Spetzler RF, Horn EM,et al.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for the transbasal approach and its modifications. Skull Base. 2008 Jan;18(1):29-47),額部馬蹄形切口,體位 仰臥位,頭頂部抬高1530,經額葉皮質-側腦室(室間孔)入路,適應證 側腦室前角、體部腫瘤 第三腦室腫瘤 操作要點 切口位于單側額部發(fā)跡內,內側至中線,外側至顳上線,后緣位于冠狀縫附近 骨窗內側最好能顯露出縱裂 皮質切口位于額中回中后部,一般切開34cm;優(yōu)勢半球可沿額上溝進入,

10、經胼胝體-室間孔入路,適應證 側腦室前角、體部腫瘤 第三腦室腫瘤 操作要點 額頂部過中線馬蹄形切口,切口2/3在冠狀縫前 鉆孔及取下骨瓣時注意避免損傷上矢狀竇;可在上矢狀竇旁兩側分別鉆孔 剪開硬膜基底位于上矢狀竇,切口盡量靠近上矢狀竇旁,一充分顯露縱裂和大腦鐮,經胼胝體-室間孔入路,操作要點 選擇無引流靜脈處的縱裂進入,切開胼胝體約2cm,切開時保證沿中線進行,并注意勿損傷胼周動脈 進入右側腦室后,再由室間孔進入 若要顯露第腦室前下部,可將室間孔前上方的穹隆柱切開,以擴大室間孔。,經胼胝體-室間孔入路切口和骨瓣,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適應證 第三腦室內腫瘤 突入三腦室前部的鞍區(qū)腫瘤 突入三腦室

11、后部的松果體區(qū)腫瘤 操作要點 仰臥位,頭頂部抬高1530 額部發(fā)跡內馬蹄形切口,內側在中線,后方在冠狀縫后1cm,外側至顳上線;骨瓣后界達冠狀縫,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操作要點 骨窗內側盡量顯露出矢狀竇 硬膜以矢狀竇為基底弧形切開 以冠狀縫為后界垂直分離縱裂便可達到胼胝體體部,或者以冠狀縫向雙外耳道假想連線方向沿中線分離,胼胝體切開一般在 2cm之內 嚴格按中線分離透明隔,在透明隔間腔的底部可見到穹隆,在室間孔上方縱行鈍性切開穹隆間,即進入三腦室 注意保護胼周動脈,兩側大腦內靜脈,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示意圖,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切口及骨瓣,額 顳 切 口,翼點入路,翼點入路通過解剖外側裂,磨除

12、蝶骨嵴,在額顳葉之間形成通往鞍區(qū)的手術通道 適應證 鞍區(qū)腫瘤 頸內動脈及分支動脈瘤,基底動脈分叉及其上部分支動脈瘤 前、中顱窩底腫瘤 額、顳葉腦實質病變,翼點入路,達到的解剖區(qū)域 同側和對側的前顱窩; 同側的眶區(qū); 鞍區(qū)、鞍旁、海綿竇、斜坡和斜坡后區(qū); 同側的中顱窩和顳區(qū); 整個Willis環(huán) 體位 仰臥位,頭后仰20,面部向對側旋轉30 60,最好用頭架固定;若無頭架,同側肩部需墊高,翼點入路,體位 頭位擺放的原則是使額顴縫位于最高點 身體上半身抬高 面部向對側轉動角度越大,越利于前顱窩的暴露 頭部后仰可使額顳葉離開顱底,有利于顱底的顯露 切口 發(fā)跡內弧形切口,始于耳屏前方1cm的顴弓上緣,

13、向上達顳上線附近,再弧形轉向前內方,止于矢狀線外側2-3cm的發(fā)跡前緣,切口兩端連線滿足眶外側緣的顯露,翼點入路,切口 切口下端一般不超過顴弓水平,以免損傷面神經主干(位于顴弓下方1cm),且盡量靠近耳屏,以避免損傷面神經額支 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掌握切口結束的位置:眼外眥上的額部發(fā)際、眼內眥上的額部發(fā)際、與冠狀切口相連。,翼點入路,操作要點 皮瓣沿帽狀腱膜翻開,至顳部脂肪墊時深入其下分離,以保護面神經額支(銳性分離,就是緊貼著顳肌筋膜表面,用手術刀向前分離) 顳肌分離時遵循由后向前,由下向上的分離原則,盡量保持顳肌筋膜的完整(可減少出血) 內側前緣應盡量接近眶上緣,外側前緣暴露眶外側緣,翼點入路,

14、操作要點 鉆孔 關鍵孔:顳上線前端外側緣,額顴縫上方 第二孔:額骨眶上緣 第三孔:頂骨的顳上線上 第四孔:顳骨鱗部 根據(jù)手術的目的和需要,鉆孔數(shù)目可變 在蝶骨嵴上常有一骨管或骨溝,其中走行有眶腦膜功脈,它是腦膜中動脈伸向前顱底的重要分支,有時出血洶涌,手術時應可靠電灼后切斷。,翼點入路,操作要點 切除蝶骨嵴要達到與眶后壁以及前顱底平齊的程度,以消除任何阻擋達到顱底視線的骨質屏障,并充分顯露外側裂 硬膜以蝶骨嵴為中心弧形剪開,向骨孔方向附加放射狀切口,改良或擴大翼點入路,隨著翼點入路手術經驗的積累及額顳部解剖研究的深入,根據(jù)病變部位的不同,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與Yasargil的標準翼點入路不同的手術

15、方法,它們在皮膚切口的設計、顳肌的處理和骨瓣的處理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修訂,稱之為改良(modified)或擴大(extended)的翼點入路。,開顱過程中的改良,額骨骨膜和帽狀腱膜作為一層向前翻起 于顳上線上留一窄條筋膜以備顳肌復位時用 采用皮肌瓣,避免了面神經額支的損傷,但對于顳肌發(fā)達者有時可能影響蝶骨嵴的顯露 將顳肌筋膜與皮瓣作為一層向前翻起 骨孔中的第l、2孔必須接近前顱底。第3、4孔可根據(jù)不同手術的需要而改變,如須對額頂葉做較多的顯露,則第3孔向頂后移位;如須多顯露顳葉,則第4孔向耳上后方移位;若須顯露縱裂,則第3孔移至中線上。,經翼點-顳前入路,適用于向鞍后及鞍旁延伸的病變,對間隙

16、3、腳間池和中腦周圍區(qū)的暴露要優(yōu)于標準翼點入路; 切口向耳后顳區(qū)方向延伸; 骨孔中第3孔略后移、第4孔更靠近后外側; 蝶骨大翼和顳區(qū)的骨質要盡量咬除,以暴露覆蓋顳葉的硬膜; 電凝并切斷顳葉引流至蝶頂竇的靜脈,抬起顳極并向后牽拉顳葉,顯露間隙3、腳間池和中腦周圍區(qū)。,經翼點-胼胝體聯(lián)合入路,適用于起源于鞍區(qū)突入第三腦室至室間孔水平,或第三腦室內起源向鞍區(qū)發(fā)展的腫瘤,手術可從鞍區(qū)和第三腦室兩個方向相繼進行。 翼點-矢狀竇旁聯(lián)合開顱分成了兩個部分,對鞍區(qū)腫瘤突入第三腦室者,首先進行翼點入路開顱,如發(fā)現(xiàn)第三腦室內腫瘤難以經終板全切除,即在矢狀竇旁取一個三角形皮瓣(與原皮瓣相連),經胼胝體切除第三腦室內

17、腫瘤。,眶顴入路,眶顴入路是在翼點入路的基礎上進一步切除眶頂、眶外側壁、額骨顴突及顴弓,將翼點入路向顱底方向進一步擴大,從顱底方向暴露和直視額葉、顳葉和下丘腦的下表面及鞍旁區(qū)。和翼點人路相比,它具有腦牽拉損傷輕微、術野寬闊、手術距離短和操作方便以及便于清除顱底病變骨質等優(yōu)點。,(引自Zabramski JM, Kiri T, Sankhla SK, Cabiol J, Spetzler RF. Orbitozygomatic craniotomy. Technical note. J Neurosurg. 1998 Aug;89(2):336-41),(引自Zabramski JM, Kiri

18、 T, Sankhla SK, Cabiol J, Spetzler RF. Orbitozygomatic craniotomy. Technical note. J Neurosurg. 1998 Aug;89(2):336-41),顴弓翼點人路,在翼點入路的基礎上離斷顴弓,骨窗更加接近中顱底,適合于鞍旁中顱底型腫瘤及自中顱底向顳下窩生長的腫瘤; 皮膚切口起自顴弓下方1cm水平,向上向前弧形彎至中線發(fā)際內; 經顳深筋膜深層表面翻起皮辨,經骨膜下游離顴弓; 用線鋸或電鋸鋸下顴弓,前至顴骨顳突根部,后至顳骨顴突根部; 額顳游離骨辨,盡量咬除中顱底骨質,使骨窗達中顱底; 經側裂或經顳下人路切除腫

19、瘤。,額 顳 頂 切 口,外傷大骨瓣開顱,適應證 廣泛的額顳頂腦挫裂傷和顱內血腫; 一側彌漫性腦水腫行去骨瓣減壓; 操作要點 仰臥位,面部向對側旋轉30,同側肩部墊高 切口開始于顴弓上耳屏前1cm ,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頂骨正中線,然后沿正中線向前至前額部發(fā)際,外傷大骨瓣開顱,操作要點 骨瓣采用游離骨瓣或帶顳肌骨瓣,頂部骨瓣必須旁開正中線矢狀竇2 3cm 手術完畢后應嚴密縫合或減張縫合硬腦膜,顳 頂 枕 切 口,顳枕開顱顳下入路,適應證 巖斜區(qū)腫瘤 小腦幕切跡腫瘤 顳葉病變 小腦半球上份前內側腫瘤 操作要點 側臥位,顳枕馬蹄形切口,前端起自顴弓中點,圍繞耳廓,后端至橫竇中外1/3交界處,顳

20、枕開顱顳下入路,操作要點 顳肌切開后與皮瓣一同翻開 除常規(guī)鉆4孔外,還可在耳廓上方近顱底處鉆一孔 骨窗下緣應達中顱窩底 小腦幕切開平行于巖上竇,幕緣切開避免滑車神經損傷,(引自Ammerman JM, Lonser RR, Oldfield EH. Posterior subtemporal transtentorial approach to intraparenchymal lesions of the anteromedial region of the superior cerebellum. J Neurosurg. 2005 Nov;103(5):783-8),頂枕開顱三角區(qū)入路,

21、適應證 側腦室三角區(qū)腫瘤 丘腦膠質瘤 三腦室后部腫瘤 操作要點 側俯臥位,頂枕馬蹄形切口,耳后橫竇中外2/3處上方,向上達頂結節(jié),皮瓣翻向枕部,頂枕開顱三角區(qū)入路,操作要點 左側者切口可偏后以免影響語言中樞;右側者切口可適當偏前以利于三角區(qū)顯露 帽狀腱膜下或骨膜下分離皮瓣 顱骨鉆孔4個,游離骨瓣 由腦溝分離皮層到三角區(qū),枕部經小腦幕入路(Poppen入路),適應證 松果體區(qū)腫瘤 小腦幕切跡腫瘤 中腦背側膠質瘤 小腦上蚓部或小腦半球鄰近小腦幕的腫瘤 體位 側俯臥位,頭架固定;同側臥位同側開顱,一般為右側臥位,利用腦組織自身的重力下垂,減少腦壓板的牽拉,保護腦組織,增加顯露。(有人左側臥位右側開顱

22、),枕部經小腦幕入路(Poppen入路),操作要點 頂枕馬蹄形切口,內側在中線,外側至橫竇中外1/3交界處,下方至橫竇水平,上方達頂結節(jié) 骨窗需顯露出橫竇和矢狀竇之間的夾角 腦壓板牽拉枕葉底面和內側面交界處 靠近并平行于直竇(距離約1cm)切開小腦幕 保護好大腦大靜脈等深部靜脈,乙狀竇前入路,適應證 上中斜坡腫瘤 腦干前方腫瘤 操作要點 仰臥位,患側肩部墊高,頭向健側旋轉4060度,頭頂下垂,使乳突位于術野最高點,頭架固定。 切口起自耳前1cm顴弓處,向上環(huán)繞耳廓向后達乳突后1cm,乙狀竇前入路,操作要點 將顳肌和顳枕筋膜向前下方翻起達外耳道周圍,顯露顴弓、顳骨和乳突; 做幕上下過橫竇聯(lián)合骨瓣

23、,包括顳骨及幕上下的部分枕骨; 橫竇上下各鉆骨孔,用銑刀分別銑開幕上下骨瓣;或者先做顳枕部游離骨瓣,然后咬除顱后窩骨質并顯露靜脈竇,幕 下 切 口,枕下后正中入路,適應證 小腦半球或蚓部病變 第四腦室病變 顱頸交界區(qū)病變(畸形) 椎動脈或小腦后下動脈瘤 體位 側俯臥位,頭架固定,收下頜(下頜距胸骨約2橫指),使顱頸區(qū)增大 頸部不能扭曲,保證顱頸在同一軸線 手術床上半身抬高,以利于靜脈回流,枕下后正中入路,操作要點 枕下后正中直切口,起自枕外粗隆上2cm,下至C4棘突水平(根據(jù)病人頸部長短,胖瘦調整) 皮膚切開后沿項韌帶切開至顱骨 骨膜下分離,顯露枕鱗及寰椎后弓,并不斷探查枕骨大孔后緣和寰椎后弓

24、 枕外粗隆處留小塊筋膜以備縫合時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操作要點 骨窗或游離骨瓣開顱,上緣暴露橫竇下緣,下方打開枕骨大孔后緣,根據(jù)需要打開寰椎后弓,每側不超過1.5cm 骨瓣開顱時,電鉆鉆四孔,上方兩孔距中線旁各3.5cm,橫竇下0.5cm;下方兩骨孔在枕大孔外上1cm。先將下方兩孔咬向枕大孔,再用銑刀或線鋸沿其他骨孔鋸開,注意導板通過中線時會有枕內嵴的阻礙,強行通過可能會穿破硬膜損傷腦組織 “Y”形剪開硬膜,注意枕竇,枕下乙狀竇后入路,適應證 CPA區(qū)病變(聽神經瘤、腦膜瘤等) 巖骨背面或小腦幕腦膜瘤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等微血管減壓術 體位 一般側俯臥位,頭架固定 頭下垂,并向對側旋轉,肩向下

25、拉,頸肩角加大,使顯微鏡光線垂直進入CPA區(qū) 手術床上半身抬高,以利于靜脈回流,枕下乙狀竇后入路,切口 直切口:起自橫竇上耳廓上緣水平,沿耳后1cm發(fā)際內垂直向下至乳突尖后方 “S”切口: 倒勾形切口:起自上項線中內1/3交界,向外上達耳廓上緣后方1cm左右,然后弧形向下沿耳后發(fā)際達下頜角水平 橫切口:,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操作要點 皮膚肌肉逐層切開,骨膜下分離 骨窗或游離骨瓣開顱,要暴露橫竇下緣和乙狀竇內側緣,主要是橫竇和乙狀竇之間的夾角 乳突氣房開放須用骨臘封好,以免術后腦脊液漏 避免損傷枕骨大孔外側緣與寰椎后弓之間的椎動脈 可根據(jù)需要打開或不打開枕骨大孔 以竇為基底“Y”形剪開硬膜 放出枕

26、大池腦脊液有利于降低腦壓,放液要緩慢,枕下正中勾形(拐杖形)切口入路,適應證 小腦半球病變 CPA區(qū)巨大腫瘤 顱頸交界區(qū)病變(畸形) 體位 側俯臥位,頭架固定,收下頜,使顱頸區(qū)增大 頸部不能扭曲,保證顱頸在同一軸線 手術床上半身抬高,以利于靜脈回流,枕下正中勾形(拐杖形)切口入路,操作要點 枕下后正中直切口,下至C4棘突水平,向上至枕外粗隆上2cm ,然后平行于上項線向外止于乳突后緣 皮膚切開后沿項韌帶切開至顱骨 骨膜下分離,顯露枕鱗及寰椎后弓,打開枕骨大孔后緣,根據(jù)需要可同時打開寰椎后弓,幕下小腦上入路(Krause入路),適應證 松果體區(qū)腫瘤 操作要點 坐位或左側臥位 枕下正中直切口 骨窗

27、上緣顯露橫竇和竇匯,向下至枕骨大孔 向下牽拉小腦,可切斷引流到小腦幕的靜脈,枕下遠外側入路,適應證 枕骨大孔外側或腹外側病變 頸靜脈孔區(qū)病變 體位 側俯臥位,頭架固定 頭下垂,并向對側旋轉,肩向下拉,使頸肩角加大 手術床上半身抬高,以利于靜脈回流,枕下遠外側入路,切口 枕下馬蹄形切口:起自C4水平,沿中線向上達枕外粗隆,拐向外平行于上項線至乳突內側緣向下,至乳突尖部,枕下遠外側入路,操作要點 切開皮膚肌肉,骨膜下分離,暴露一側枕鱗和寰椎后弓 注意枕骨導靜脈、乳突導靜脈和椎靜脈叢 避免損傷椎動脈水平段 枕骨形成骨瓣,咬除同側寰椎后弓,并打開枕骨大孔外側緣 骨窗向外盡量暴露出乙狀竇,并切除枕骨大孔至髁孔 圍繞枕髁弧形切開硬腦膜,(引自Baldwin HZ, Miller CG, van Loveren HR, K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