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09-史學(2h).ppt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09-史學(2h).ppt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09-史學(2h).ppt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09-史學(2h).ppt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09-史學(2h).ppt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6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九講 中國古代史學,1 中國古代史學是中國文化的寶藏 2 中國古代史學的巨大成就 3 中國古代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1 中國古代史學是中國文化的寶藏,一、中國古代史學的光輝歷程 二、史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一、中國古代史學的光輝歷程,(一)遠古至秦漢的史學:奠基 先秦是中國史學的奠基時期。 史學源頭:口耳相傳,輔之結繩刻木。中國遠古時代的大量歷史傳說,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媧造人等等,盡管其真實性受到質(zhì)疑,但其中包含的史學元素卻光彩奪目。,有意識的歷史記載,文字和歷法的產(chǎn)生及其不斷成熟,為史學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意識的歷史記載逐漸成為統(tǒng)治者的經(jīng)常性活動和國家大事。 殷商和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2、是中國歷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歷史記載。這些記載已包含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完整歷史記載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負責記載的史官,則擔當占卜,記錄時事,起草公文,保管文書之責,他們可以被看作最早的史家。,最早的歷史典籍,繼甲骨文、金文之后,尚書中記載了殷、商王朝的大事,是中國最早的文獻總集,是具有官書性質(zhì)的歷史記載。 詩經(jīng)中大雅里的一些詩篇,如綿、公劉等反映了周王朝某些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傳說和歷史,可視為漢族史詩。大雅中的有關篇章提供了周部族的發(fā)祥、發(fā)展、創(chuàng)業(yè)、立國的史料。,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文化的下移和私學的興起,史學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當時,各諸候國都有史官,記載本國的史事??鬃右贼攪鴩窞榛A,編撰成

3、春秋一書。它不僅創(chuàng)立了編年體史學體裁,開啟了私人修史之先河,而且形成了“寓褒貶、別善惡”的史法和輕鬼神、重人事的史觀,因而孔子被學者們尊為中國史學之父。春秋之后,史學迅速發(fā)展,史著逐漸增多。,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史著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記事為主的編年體史書,如春秋、左傳、世本、竹書紀年;另一類是以記言為主的記言體史書,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二)秦漢史學:成長,西漢武帝時,司馬遷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開創(chuàng)了中國史學的新紀元。這部史書記事上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訖漢武帝,時間跨度3000年。 東漢時,班固沿用史記的體例,編修成漢書(即前漢書),此乃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斷代史。開皇朝史撰述之先河。

4、史以史記為通史的開山,漢書為斷代的初祖。 東漢末年,荀悅奉獻帝之命,寫成漢記一書,又創(chuàng)編年體斷代先例。,(三)魏晉南北朝史學:發(fā)展,(1)史著數(shù)量大為增加。 據(jù)學者統(tǒng)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著作較以前增加了四十多倍。范燁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皆成書于這一時期。 (2)史著種類繁多。 從記事時限上看,有通史,有斷代史;從題材上看,紀傳體的地位得到鞏固,編年體蓬勃發(fā)展,民族史、地方史、譜牒、別傳等類史籍也大量涌現(xiàn)。,(3)史學擺脫了經(jīng)學附庸的地位。 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南朝劉宋時,國家設置四種??茖W校,以史學為??浦?。“史學”一詞也出現(xiàn)于這個時期。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圖書四部分類法將歷史著作獨立為

5、專部,并形成經(jīng)、史、子、集的次序。,什么是經(jīng)史子集?,“經(jīng)史子集”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對國學經(jīng)典的分類法。 “經(jīng)”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學十三經(jīng):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jīng)、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 “史”是各種體裁歷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 “子”是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nóng)家、醫(yī)家、天文算法、術數(shù)、藝術、諸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 “集”是收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

6、、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分為楚辭、別集、詩文評、詩詞五類。 注:以上各類內(nèi)容依照清四庫全書。,(四)隋唐史學:繁榮,(1)史書數(shù)量大幅增加 新唐書藝文志稱“藏書之盛,莫盛于開元。唐之學者自為之書者,有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這僅是唐開國百十年間的成就,其數(shù)量之多,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2)正史編撰成績斐然。 唐開國后,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史書的編撰,中央設史館專司修史,當時著名的官吏如魏征、褚邃良也參與編史。被列為正史的二十四部史書,有八部修成于初唐。,(3)官修史書制度正式確立。 隋文帝曾下令:“人間有撰集國史者,皆令禁絕?!必懹^三年,唐太宗設史館于宮中,專修國史。表明皇家對修史

7、的壟斷,私修之風受到扼制。這一做法為后世各朝所效法,影響深遠。 (4)出現(xiàn)了史學理論專著。 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所著史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史學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5)誕生了我國第一部典制通史。 唐人杜佑通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歷代典章制度沿革變遷的通史著作。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一種新的史體-政書體(或稱典志體)的創(chuàng)立,從而為史學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五)五代、宋、元史學:繼續(xù)發(fā)展繁榮,(1)正史的編修取得了新成就。這一時期修成的正史有:宋代薛居正的五代史(即舊五代史),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書。元朝脫脫的宋史、遼史和金史。 (2)產(chǎn)生了帶有總論

8、性的三部通史巨著,即宋司馬光的編年體資治通鑒、南宋鄭樵的通志、元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3)南宋袁樞撰通鑒紀事本末,首創(chuàng)紀事本末體,這是中國歷史編纂法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造。 (4)宋代的“金石學”獨具特色,成績斐然。金石學,是以古代金石器物,如青銅器、古錢幣、石碑名刻等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金石學形成于北宋,清代金石學家王昶提出并命名,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它在收集、整理、鑒別、考定、刊布金石器物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中國考古學的形成有著很大影響。 (5)方志大量涌現(xiàn);官修實錄、國史、會要等皆較前代為詳。,(六)明清史學:嬗變,(1)私人修史之風興盛。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著藏書、續(xù)藏書,對

9、歷史人物重新分類評價。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高舉經(jīng)世致用的旗幟,寫出了一些充滿時代氣息的史著,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宋論,顧炎武的日知錄、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都具有啟蒙色彩。 (2)類書、叢書的編修達到了高潮。明永樂大典、清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都代表了類書、叢書的最高成就。,(3)清代考據(jù)學在??惫偶?,考證史實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要的著作有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札記等。 (4)方志編修在清代發(fā)展到鼎盛,數(shù)量之多、范圍之廣,為前代所不及。 (5)史評史論在明清時期有了新的發(fā)展,以清代章學城的文史通義成就最大。,(6)明清兩代的官修史書,不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在種

10、類上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書有大明會典、明實錄、清實錄、清會典。“清通”(清文獻通考、清通典、清通志)等。乾隆年間官刻二十四史。,二、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歷朝歷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史學予以極大的重視,官修私撰,久盛不衰,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大奇觀。梁啟超說:中國于各門學問中,唯史學為最發(fā)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唯中國為最發(fā)達。,首先,中國史學在古代學術領域地位崇高,成就巨大。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內(nèi)容之一。出現(xiàn)于魏晉南北朝,確立于唐初的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不僅為“史著”獨立?!安俊?,而且位居第二由此直至清代編四庫全書總目,史

11、書一直位居第二位。這一點足可以看到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其次,我國古代史著的數(shù)量相當可觀,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系統(tǒng)完整的記載。流傳至今的中國歷史文化典籍,諸如二十四史、正續(xù)通鑒,十通等,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淵海。,再次,中國古代史著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歷史著作涵蓋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具有記載、保存、傳播文化成果的重要功能。中國古代史學無異于一座蘊含著歷代文化精品的寶庫。歷史學與其他諸學科都有密切聯(lián)系?!耙允纷⒔?jīng)”的治學傳統(tǒng),表明經(jīng)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史學。中國素有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tǒng),像左傳、史記、資治通鑒、戰(zhàn)國策等,既是史學著作,又是哲學、文學佳作。史學還為文學創(chuàng)作

12、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如三國演義取材于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所作的注解。,2 中國古代史學的巨大成就,一、豐富的內(nèi)容、多樣的形式 二、貫通古今的編年史(編年體) 三、列朝相承的紀傳史 四、典章制度的淵海 五、紀事本末體 六、史評,一、內(nèi)容與形式,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和多樣的表述形式之結合,是中國古代史學的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 內(nèi)容:各朝各代的浩如洇海的史籍,全面地,連貫地反映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比如,二十四史是一部完整的歷史巨著,它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明朝末年長達4000年的歷史,其中包括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氏族公社制、奴隸制和封建制幾個階段,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民族、文化等

13、方面的大事,以及成千上萬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階級階層、官制等等。,形式:中國古代史學形式多樣,品種齊全、呈現(xiàn)出百花爭艷、萬紫千紅的景象。初唐時的隋書把史書分為十三類;清朝乾隆時期編的四庫全書總目將史部書籍分為15類: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載記、詔令奏議、職官、政書、傳記、時令、地理、目錄、史評、史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史書體載和形式。,二、貫通古今的編年史,按照年月日時間順序記載歷史事跡的史書,稱為編年體。這種體裁的優(yōu)點是史事和時間的緊密結合,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 孔子編訂的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史??鬃有薮呵矬w現(xiàn)了他的政治立場,達到“懲惡揚善”之目的,這就是寓褒貶

14、、別善惡”的春秋筆法。 魯國太史左丘明撰成的左氏春秋傳(簡稱左傳),這是繼春秋之后產(chǎn)生的又一部重要的編年史,其體例更加完備,記事更為詳實,文字更加優(yōu)美,代表了先秦編年體史書的最高水平。,東漢末年,荀悅撰成漢紀,這是關于西漢一朝的編年體斷代史。體例嚴整、文字簡潔、敘事明確。袁宏的后漢紀也是一部斷代編年史名著。兩“漢紀”的出現(xiàn),完備了編年史體的規(guī)模,促進了漢唐之際編年史的發(fā)展。,到了宋代,司馬光撰資治通鑒,使編年史得到飛躍發(fā)展。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記事上起三家分晉,下迄五代末年,共294卷,體例嚴謹,結構完整、敘事翔實、注重考證。且文字優(yōu)美質(zhì)樸,生動傳神。在編纂方式上,它既堅持了編年體以時間

15、為序的特點,又吸取了紀傳體自己為首尾的寫史方法,對某些史事的敘述比較集中。資治通鑒代表了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的最高成就,問世以后備受世人推崇,自宋以后,代有續(xù)作。南宋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續(xù)資治通鑒。,清末陳鶴編明紀。屬于明代編年史。 從春秋、左傳、資治通鑒到明紀,形成了自春秋至明末近兩千四百年前后銜接的編年史。編年史也形成了一個世代相繼、貫通古今的龐大史書體系。,編年體在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了幾個分支,主要有“起居注”、“實錄”和“綱目”。 起居注是帝王言行的記錄,魏晉以后有起居注的編修。 實錄是專記某一皇帝統(tǒng)治時期史事的編年體史料長編,即大事記。自唐以后,每一皇帝死后,都由史官撰修先帝實錄。 綱目是

16、編年記事的一種形式,始創(chuàng)于南宋朱熹的通鑒綱目。它以編年形式敘事。每敘一事,先擬標題,叫綱,其下簡單敘事,叫“目”。問世以后,為后代史學家所效法。 “起居注”、“實錄”、“綱目”記錄的內(nèi)容常被史家采入正史。古人認為歷史主要是帝王將相史,而不是貧民百姓史。,編年體的優(yōu)點是便于查考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時間,易于了解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并可避免敘述重復。缺點是不能集中敘述每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難以記載不能按年編排的事跡。一個人的活動,散見于各年之中,難以完整系統(tǒng)地記述其生平事跡。,三、列朝相承的紀傳史,紀傳體:“紀”指皇帝的傳記,按年編寫;“傳”指將相和名人的傳記。按這種體材寫的史書稱紀傳體史書。本紀、列傳

17、是紀傳體的主體,故稱紀傳體。 紀傳體創(chuàng)始于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字子長,陜西韓城人。他繼承父志,忍辱發(fā)憤,艱苦著述,以畢生精力寫成史記(原名太史公書)一書,為中國史學豎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史記每篇之末,都附有一段評論性的文章,叫“太史公曰”,發(fā)表作者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看法;有時還有非常深刻的評論,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結構:,史記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130片,52萬多字。 “本紀”以帝王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載帝王的政績言行,兼及當時重大事件,相當于全書的總綱。十二本紀 “表”分年表和月表幾種,按時間順序,提綱挈領地譜列

18、史實,相當于大事記。十表 “書”是各種制度的專史。八書 “世家”記載諸侯列國和部分重要歷史人物,如陳涉、孔子等人的事跡。三十世家 “列傳”主要記載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也有部分列傳記載少數(shù)民族、鄰近國家(朝鮮、日本)的歷史。七十列傳,紀傳體突出特點,(1)記述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近三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上古歷史的一次大總結。 (2)將各種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機地匯于一書,展現(xiàn)了上古時期我國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場景,是我們研究古代社會最好的一部大百科全書。 (3)司馬遷在史記中愛憎分明,既歌頌了陳勝、吳廣反對暴秦的義舉,又指責了一些暴君、酷

19、吏的罪行,并且敢于直截了當?shù)赜涊d當時統(tǒng)治者漢武帝的功過,表現(xiàn)了一個史學家“秉筆直書”的大家風范。 (4)這部史書文筆簡潔,語言生動,描寫人物栩栩如生,塑造了眾多性格迥異的歷史人物。,紀傳體的優(yōu)點是:以人物為中心,便于考見各類人物的活動情況,而且有范圍更寬廣的歷史容量,便于通觀歷史發(fā)展的復雜局面。其缺點是:記事分散于本紀、列傳、書(志)等篇中,不能完整敘述每一歷史事件的進程。,東漢班固著漢書,沿用史記體例而略有變更。班固是東漢杰出的外交家,是出使西域的班超的弟弟。班固的父親班虎也是漢朝著名的史學家。班固寫的漢書記載了西漢一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班固因宦官守權、被株連死于獄中,沒有寫完漢書

20、,缺少的部分是由它的妹妹班昭等完成的。,漢書凝聚著班固全家的心血。與史記不同,改“書 ”為“志”,并“世家”入“列傳”,分為紀、表、志、傳四部分,專記西漢一代的歷史。其中的“志”,補充了新內(nèi)容,開拓了新領域,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紀傳部分內(nèi)容也更加詳實。 史記、漢書以后,歷代史學家仿照紀傳體撰著了大量史書,形成了一個貫通古今,連續(xù)不斷的龐大的紀傳體史籍體系。 魏晉南北朝時,范曄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也是紀傳體,此二書與史記、漢書并稱為前四史。,紀傳體與“正史”有密切的關系?!罢贰本褪亲钪匾⒆钫?guī),居群史之首的史書。今言“正史”特指由清乾隆帝詔訂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總計

21、3229卷,記載了上至黃帝,下至明末共四千多年史事。解放后,二十四史重新整理,流行版有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后來有人把新元史、清史稿放進去,合稱“二十六史”。,四、政書:典章制度的淵海,史學界,一般把以事為中心,記述典章制度的史書叫政書。 我國有關典章制度方面記載,起源很早,比如史記中的“書”,就記載了天文、地理、文物制度。但是,作為一種體例完備、獨立成書的實體,是到唐代才正式出現(xiàn)的。 政書中有綜述歷史典章制度的,叫做典制通

22、史。,綜述典章制度的典制通史創(chuàng)始于唐代杜佑的通典。他花了年時間,撰成通典卷。記事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全書將歷代典制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每門又分若干目,每目皆標有目名,下以朝代先后為序,依次記述歷代典制。通典統(tǒng)括歷代各種典制于一書,分類編述,這樣完善編纂的體例,開我國典制通史之先河。,南宋鄭樵編通志200卷。記事上起三皇,下止隋末,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的精華在“二十略”實際上是各種典制的簡編通史。 宋末元初人馬端臨仿通典體例,撰成文獻通考,記事自上古至南宋寧宗時期。馬端臨搜集資料,一是靠書本的記載,就是“文”;二是學士名流的議論,就是“獻”。

23、作者詳加考證,去偽存真,區(qū)分類目,排比編纂,就是“通考”。這種方法實開后世歷史考證學的先聲。,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后人合稱為“三通”。清乾隆年間,詔修“續(xù)三通”和“清三通”。清代官修“六通”與“三通”合稱為“九通”。1935年,商務印書館將民國初年劉錦藻的清朝續(xù)文獻通考,與舊有的“九通”合印,稱為“十通”?!笆ā惫矁汕Я倭?,實為我國典章制度的淵海。,十通:,1 通典 唐杜佑 200 2 通志 宋鄭樵 200 3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 348 4 續(xù)通典 清嵇璜、劉墉等 150 5 續(xù)通志 清嵇璜、劉墉等 640 6 續(xù)文獻通考 清張廷玉 250 7 清朝通典 清嵇璜、劉墉等 100 8

24、清朝通志 清嵇璜、劉墉等 126 9 清朝文獻通考 清張廷玉 300 10 清朝續(xù)文獻通考 近代劉錦藻 400,與典制通史相應,典制斷代史主要有“會要”和“會典”二類。 會要為分立門類記載典制的史書,多為私人撰修。如唐代蘇冕的唐會要,清代楊晨的三國會要等。 會典也是記載一代典章制度的史書,但它將一代典制分記于各有關官衙之下,而且多為官修。如唐會典、明會典、清會典等。,五、紀事本末體,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有頭有尾、有本有末、完整敘事的史書體裁。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首創(chuàng)了紀事本末體。這本書將資治通鑒加以整理,按時間順序,區(qū)分事目,將每一歷史事件獨立成篇,標以相應的題目(共239個題目),每篇

25、按年月日順序述其始末,能完整地敘述歷史事件的全過程。,袁樞把資治通鑒一書中分散的史實聯(lián)貫敘述。這樣就避免了一件事在書中記載零散、互不相聯(lián)的缺點,有利于讀者集中和全面地了解歷史事件,因此這種體裁對后來的史書寫作,有很大影響。 自袁樞首創(chuàng)此體起,后世史家紛紛仿效,上接下續(xù)之作不斷問世。通鑒紀事本末之上有繹史(從遠古至秦末)、左傳紀事本末(春秋時期);下有續(xù)通鑒紀事本末(北宋至元末)、宋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清史紀事本末。紀事本末體史書也形成了一個貫通古今的體系。,六、史評,史評體著作按其內(nèi)容可分為兩種:一是史書評論,二是史事評論。 史事評論就是史學家對歷史事實進行評論,司馬遷史記每文之后“太史

26、公曰”開史評先河,為后世所沿襲。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是較早的史論專篇。之后,史論專著不斷出現(xiàn),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王夫之的讀通鑒論。書中頗多真知灼見。全書共30卷,每卷又分若干篇,每篇選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若干,進行分析評論。,史書評論就是對史學著作進行評論。這種史學評論,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是開端,漢書司馬遷傳是其發(fā)展。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立史傳篇,專門評述史學著作。 唐代劉知幾所著史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史通20卷,內(nèi)容廣泛,論及史書編撰、史學家修養(yǎng)、史學源流、歷史觀、治史宗旨、修史制度、史學體裁與體例等各方面內(nèi)容,差不多囊括了歷史學的全部理論問題。另一部史學評論名著是清章學誠的文史通

27、義。這本書論述范圍很廣,在史學理論方面頗多創(chuàng)見。,3 中國古代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學兼天人,會通古今 二、以古為鏡,經(jīng)世致用。 三、求實直書,書法不隱 四、德識為先,才學并茂,一、學兼天人,會通古今,司馬遷史記太史公序中明確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著史宗旨。從此歷代史學家都力圖在自己的著作里展示其學兼天人、會通古今的恢宏氣象。歷史上的史學家都是通才,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無所不通,人事、天事無所不曉。此謂學兼天人。,會通古今,即重視通史著述,是中國史學的又一優(yōu)良史學優(yōu)統(tǒng)。西周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國就出現(xiàn)了編年史。此后,中國歷史便有了持續(xù)不斷的記載,上下五千年,幾乎每

28、年都有史可查。這就是中國史學家重視通史著述,力求會通古今的結果。根據(jù)四庫全書總目和清史稿藝文志著錄的史部圖書名稱,古代有三千九百部史書,多達八萬多卷。其中還不包括未被著錄的史書。,中國古代史書的數(shù)量相當可觀,應有盡有,且各有源流,自成體系,又相互補充,彼此印證,展示了史學家學兼天人,會通古今的宏大氣魄。 中國古代史學家的這一傳統(tǒng),不僅促進了中國史學的繁榮,而且也影響造就了其它國家難以比擬的通人、名家。因此,日本、朝鮮等鄰國查古代史事常常要從中國古代史書中查閱。,二、以古為鏡,經(jīng)世致用,在中國歷史上,以史為鑒的思想由來已久。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借鑒歷史經(jīng)驗。清代王夫之對史學的借鑒功能做過深入

29、的探討,他說:“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唯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西周統(tǒng)治者宣稱“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尚書召誥)。 戰(zhàn)國策指出:“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師?!?漢高祖劉邦為了謀求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就讓一些謀士總結秦王朝短命的原因,于是賈誼寫了過秦論。,唐太宗是歷代皇帝中最重視,最善于借鑒歷史經(jīng)驗的帝王。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梢灾d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泵鞔_地把歷史作為治理國家的一面鏡子。他嗜史成辟,常常讀史通宵達旦。 宋代司馬光寫通鑒的目的就是給帝王閱覽,從中鑒戒得失,宋神宗皇帝特賜名為資治通鑒,強調(diào)以史為鑒的作用。,經(jīng)世

30、致用的傳統(tǒng),中國古代史學家以“經(jīng)世”為治史目的,以回答和解決社會提出的重大問題為己任。 孔子作春秋是為了正世風,救亂世。 司馬遷著史記是為了“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以“前事為后世之師”。 杜佑著通典備述歷代典章制度的治事?lián)p益和利弊得失,欲尋求解決時蔽之方略,達到安邦濟世之目的。 明清之際,針對宋明理學脫離實際,空談心性的弊端,許多著名史學家高舉“經(jīng)世致用”大旗,寫出了一批重要的史學著作。顧炎武、黃宗熙、王夫之、章學誠便是其中的代表。,三、求實直書、書法不隱,史學是一門求真、求實的學問。據(jù)實直書,不隱惡,不溢美,將歷史事實真實地記錄下來,是史學家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而要真正做到秉筆直書,并非易事,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中國歷史上,曾廣泛流傳著齊太師以身殉職的悲壯故事,左傳記載:齊國權臣崔杼殺了齊莊公,立景公。齊太史不畏權貴,在史書上直書“崔杼弒其君”,結果慘遭殺害;齊太史的兩個弟弟繼續(xù)這樣寫,也被殺害;齊太史的第三個弟弟依舊這樣寫,崔杼一看沒辦法,只好作罷。齊太史風范為后來史學家所繼承。,司馬遷也是典型。史記中,他既寫了給他施以官形的當朝天子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又以“敢述非漢”的浩然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