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思考題及答案思考題及答案 緒緒 論論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地球科學: 簡稱地學, 是一門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 是地學、 數(shù)學、 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六大基礎學科之一。 地質學:以研究地球的本質特征為目的,是地球科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 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巖石圈,研究內容包括物質組成、結構構 造,以及地殼和巖石圈的形成和演變歷史。 二、填空題二、填空題 1、地質學發(fā)展經(jīng)歷了 18 世紀前古代地質思想的萌芽階段、18 世紀19 世 紀中葉地質學的創(chuàng)立階段、近代地質學發(fā)展階段三個階段。 2、地質學發(fā)展初期,學術界展開了水成論與火成論和漸變論與災變論兩場 爭論,
2、對地質學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1、地質學與地球科學研究的內容實際上沒有本質區(qū)別() 。 2、地球的演變是以漸進的方式持續(xù)進行的() 。 地球概說地球概說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磁異常: 指地球淺部具有磁性的礦物和巖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場,它也疊加在 基本磁場上。實測值經(jīng)過校正后減去磁場的正常值,其差值為正稱正異常,其差 值為負稱負異常。 重力異常:實測重力值多數(shù)與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現(xiàn)象。原因:測點不一定 位于平均海平面上;地殼不同部分物質的密度不同。 地溫梯度:深度每增加 100m 增加的溫度。不同地區(qū)地溫梯度不同,如亞洲 的平均值為 2.5
3、度;歐洲為 33.5 度。 巖石圈: 軟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稱為巖石圈。 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固體物質。 二、填空題二、填空題 1、地球表面積是起伏不平的,可分為陸地和海洋兩大部分。 2、大陸表面按起伏特征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及盆地等五種地形 地貌單元。 3、世界上的兩大山系為阿爾卑斯喜瑪拉雅山系和環(huán)太平洋山系。 -可編輯修改- 。 4、海底地形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單元。 5、大陸邊緣分為大西洋、太平洋兩種類型。 6、大陸邊緣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島??;海溝五部分構 成。 7、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三個圈層。 8、根據(jù)莫霍面、古登堡面將地球劃分為地殼、地
4、幔、地核三部分。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1、某地區(qū)重力異常,說明該地區(qū)重力值偏高() 。 2、縱波傳播速度快,能夠在液體中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不能在液體中 傳播() 。 3、A 地 1000 米深度處的溫度一定比 B 地 800 米深度處的溫度高() 。 4、地下的溫度、壓力,與地殼的密度成正比() 。 5、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隨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隨深 度增加而減?。ǎ?。 6、地球的北極為地磁場的 N 極;地球的南極為地磁場的 S 極() 。 四、選擇題四、選擇題 1、 巖石密度越 () , 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越慢; 能在地球內部傳播的是 ( C
5、 ) 。 A、高、面波 B、低、橫波 C、低、體波 D、高、縱波 2、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為() ;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為( A) 。 A、500 米、200 米 B、1000 米、500 米 C、500 米、100 米 D、1000 米、200 米 3、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陸地形可分為()種類型;根據(jù)海底地形的 總特征,海底地形可分為( C )個大的地形單元。 A、5、2 B、2、2 C、5、3 D、3、2 4、大陸架的坡度() ;大陸坡的坡度(B) 。 A、大、大 B、小、大 C、小、小 D、大、小 5、地震波能夠在地球內部傳播說明地球有() ;地殼中的巖石可發(fā)生強烈 的彎曲說明地球具有
6、( B ) 。 A、彈性、彈性 B、彈性、塑性 C、塑性、塑性 D、塑性、彈性 五、簡述題五、簡述題 1、地球的內部圈層劃分依據(jù)及劃分結果。 答:劃分依據(jù):主要依據(jù)為巖石密度和地震波傳播速度。 -可編輯修改- 。 劃分結果: 根據(jù)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將地球劃分為地殼、 地幔和地核三個部分。 莫霍面以上為地殼;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為地核。 詳細結果:地殼的陸殼部分又分為上地殼(硅鋁質) 和下地殼(硅鎂質);接 近地幔頂部存在低速帶,稱為軟流圈;軟流圈以上的固體部分稱為巖石圈;地幔 細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細分為液態(tài)外核、液-固過渡層和固態(tài)內核。 2、地震波的傳播特點。 答:
7、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密度有關,從一種介質到另一種介質,速度 將發(fā)生變化。地震波分為體波和面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zhèn)鞑サ牡卣鸩?;體波是 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體波分為縱波和橫波。橫波的震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 直,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不能在液體中傳播??v波的傳播方向與震 動方向一致,傳播速度快,在液體和固體中均能傳播。 地地 殼殼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克拉克值:某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巖石結構:是反映巖石礦物中礦物顆粒本身的特點及顆粒之間的組構特點。 包括礦物顆粒的結晶程度、粗細及均勻程度、分選和磨圓度等。 巖石構造: 是指巖石中各種礦物顆粒的空間分布和排列方式。包括機
8、械成因 的層理、層面、變形構造;化學成因的構造;生物成因的構造等。 地殼均衡: 地殼為適應重力作用而不斷調整達到平衡的現(xiàn)象。 重力異常越高, 地殼越薄,莫霍面越淺,反之,地殼越厚,莫霍面越深。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地表質 量的過剩(地形隆起)由地殼深處質量虧損(莫霍面的下凹)所補償。 解理:礦物受外力后沿晶體格架規(guī)則裂開的現(xiàn)象。解理的光滑平面稱解理面。 二、填空題二、填空題 1、固體礦物按內部結構可劃分為晶質和非晶質兩類兩類。 2、按礦物的化學成分可將其分為自然元素、硫化物及類似化合物、氧化物、 氫氧化物、含氧鹽類礦物和鹵化物六大類。 3、晶體按其生長方式分為一向延長型、二向延長型、三向延長型三種。
9、4、礦物的光學性質包括顏色、透明度、條痕和光澤。 5、地殼中的巖石可分為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三大類。 6、根據(jù)地殼的結構,可將地殼劃分為大陸地殼、大洋地殼、過渡地殼三類。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1、地殼中的礦物都為固體狀態(tài)() 。 2、氧化物穩(wěn)定性強,硫化物穩(wěn)定性差,容易氧化() 。 3、硅酸鹽類礦物是主要的造巖礦物() 。 4、地殼越薄,莫霍面越深;地殼越厚,莫霍面越淺() 。 -可編輯修改- 。 5、礦物的成分決定了它的顏色,即使含有少量雜質,其顏色也不會因此改 變() 。 6、如果礦物能均勻地吸收不同波長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現(xiàn)灰色;如果礦 物有選擇地吸收光波
10、,則可能呈現(xiàn)紅色或藍色等彩色() 。 7、螢石的硬度要大于方解石,剛玉的硬度要小于黃玉() 。 8、巖漿巖變質形成的變質巖稱正變質巖,沉積巖變質形成的巖石稱副變質 巖() 。 四、選擇題四、選擇題 1、大陸地殼密度() ,大洋地殼重力為(D)異常。 A、大、正 B、小、負 C、大、負 D、小、正 2、巖漿侵入深度越淺,巖石的結晶程度越(D) ,陸上沉積巖厚度()海 洋中的厚度。 A、高、大于 B、低、小于 C、高、小于 D、低、大于 3、鹵化物在地殼中種類(B) ,沉積巖()轉變?yōu)樽冑|巖。 A、多、能 B、少、能 C、多、不能 D、少、不能 五、簡述題五、簡述題 1、三大類巖石的區(qū)別,如何相互
11、轉化。 答: 一是成因不同。 沉積巖是由各種外力地質作力形成的沉積物在地表或近 地表條件下,經(jīng)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為水成的巖石。巖漿巖是熔融狀態(tài) 的巖漿冷凝而成的巖石,為火成的巖石。變質巖是地殼中已形成的巖石(巖漿巖、 沉積巖、輕微變質巖等)在高溫、高壓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下,使原來巖石 的成分、結構、構造等發(fā)生改變而形成的巖石。且約定由巖漿巖變質形成的變質 巖稱正變質巖,由沉積巖變質形成的巖石稱副變質巖。為壓力、溫度、熱液等作 用, 改造原巖形成的。 二是構造不同。 沉積巖的典型特征為具有層理和層面構造。 巖漿巖的構造特征為塊狀。變質巖的構造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間,如果是沉積巖 變質形
12、成,則可以保留有層理或層面構造,也可能因變質程度深的緣故成塊狀, 而由巖漿巖變質形成則成塊狀。 暴露在地表而又處于較高海拔位置的巖漿巖、變質巖,經(jīng)過風化剝蝕、搬運 和沉積作用, 形成沉積巖;沉積的巖石因構造運動可能下沉到地殼深處而成為巖 漿,或者因溫度、壓力或熱液作用而發(fā)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變質巖也可下 沉到地球深處成為巖漿,巖漿上升后形成巖漿巖。總之,三大類巖石在不斷的演 化和轉化。 2、大陸地殼與大洋地殼的區(qū)別。 答:結構與成分:大陸地殼具有雙層結構。上部為硅鋁層,也稱為花崗質 -可編輯修改- 。 層; 下部為硅鎂層, 也稱為玄武巖層。 硅鋁層與硅鎂層之間的界面稱為康拉德面。 大洋地殼
13、缺乏硅鋁層,只有硅鎂層。 大陸地殼密度小,2.7g/cm3; 大洋地殼密度大,3.0g/cm3。 大陸地殼厚度大,平均 33km,莫霍面深;大洋地殼厚度小,全球洋殼平 均厚度 68km,莫霍面淺。 大陸地殼沉積物厚度大,010km;大洋地殼沉積物厚度小,02km。 大陸地殼重力異常以負異常為主;大洋地殼重力異常以正異常為主。 大陸地殼年齡老,最早形成于 46 億年前;大洋地殼年輕,最老的洋殼形 成于 2 億年前,大部分則形成于 1 億年以來。 大陸地殼地震波速度分為兩部分,硅鋁層的縱波速為5.66.0km/s, 硅 鎂層縱波速為 6.8km/s;大洋地殼硅鎂層縱波速為 6.8km/s。 3、地
14、殼均衡的基本原理。 答:地殼為適應重力的作用而不斷調整達到平衡的現(xiàn)象。一般來說,重力異 常越高,地殼越薄,莫霍面越淺,反之,地殼越厚,莫霍面越深。這種現(xiàn)象反映 了地表質量的過剩(地形隆起)由地殼深處質量虧損(莫霍面的下凹)所補償。 地球的歷史地球的歷史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古生物學: 研究地史時期生物界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其范圍包括各個地史 時期地層中保存的一切與古生物有關的資料。包括生物遺體和遺跡,以及與生物 活動有關的地質記錄。 化石:古生物學的研究對象, 是指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的遺體和遺跡。 標準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廣、數(shù)量豐富、特征明顯、易于識 別的化石。 利用標準化
15、石不僅可以鑒定地層的時代, 也可以用于地層的年代對比。 相對地質年代:根據(jù)生物的發(fā)展和演化把整個地質歷史劃分為不同歷史階 段。 絕對地質年代:利用巖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蛻變規(guī)律計算巖石的年齡。 地層層序律:是指在巖層形成后,如未受到強烈地殼運動影響而顛倒,那么 先沉積的在下,后沉積的在上,并保持近于水平狀態(tài)的現(xiàn)象。簡單地講:未經(jīng)構 造變動而倒轉的地層具有下老上新的規(guī)律。 化石層序律: 不同時代的地層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層其時代 相同,古生物化石或其組合形態(tài)結構越簡單,地層時代就越老,反之越新。 地層切割律:指巖層、侵入體、斷層之間的穿插和切割關系。利用這些關系 可以確定相互切割地質
16、體的相對時代,基本原則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組:巖石地層的基本單位,組的含義在于具有巖性、巖相和變質程度的一致 性。組或者由一種巖石構成;或者以一種巖石為主,夾又重復出現(xiàn)的夾層;或者 由兩三種巖石交替出現(xiàn)所構成。 -可編輯修改- 。 二、填空題二、填空題 1、成種作用的模式包括漸變模式、突變模式兩種觀點。 2、地質年代單位為宙、代、紀、世、期五個大的時代單位。 3、年代地層單位為宇、界、系、統(tǒng)、階五個大的地層單位。 4、 古生代分為寒武紀()、 奧陶紀(O)、 志留紀(S)、 泥盆紀(D)、 石炭紀(C)、 二疊紀(P)紀六個時代單位。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1
17、、變異促進了生物進化,遺傳則限制了生物的多樣性() 。 2、鳥類起源于爬行動物,而爬行動物由兩棲類動物演變而來() 。 3、細菌和藍藻在冥古代出現(xiàn),震旦紀帶殼動物爆發(fā)() 。 4、陸生維管植物于泥盆紀出現(xiàn),恐龍盛行于中生代() 。 5、古生物組合形態(tài)簡單,地層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態(tài)組合越復雜, 則所代表的地層一定較新() 。 6、因為古生物發(fā)展是由水生到陸生,所以當?shù)貙又泻嘘懮纳锘?指示地層老;而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為水生的生物時,指示地層新() 。 7、如果地層未發(fā)生倒轉,則上部地層新,下部地層老() 。 8、當?shù)刭|體發(fā)生穿插切割關系時,判斷的基本原則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 老(
18、) 。 9、生物進化演化過程是均勻等速向前發(fā)展的,即每隔一定時間,生物就向 前發(fā)展一步() 。 10、受局部氣候影響,即使同一時間段內,全球的古生物總貌也不可能一致 () 。 11、地質歷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災難性事件,導致了一些生物滅絕,但隨著 地球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這些滅絕的生物又重新發(fā)展起來() 。 12、相對地質年代是利用古生物的演化規(guī)律來確定,但不能確定地層的準 確的絕對年代() 。 13、古生界生物開始繁盛,白堊紀恐龍滅絕() 。 四、選擇題四、選擇題 1、蕨類植物比菌藻類植物出現(xiàn)的() ,裸子植物比被子植物出現(xiàn)的(D) 。 A、早、早 B、晚、晚 C、早、晚 D、晚、早 2、侵入體比被
19、侵入的地層(C) ,腔腸動物門比原生動物門出現(xiàn)的() 。 A、新、早 B、老、早 C、新、晚 D、老、晚 3、印痕是( B )動物在圍巖上留下的,印模是( )動物在圍巖上留下的。 A、軟體、軟體 B、軟體、硬體 -可編輯修改- 。 C、硬體、硬體 D、硬體、軟體 4、二疊紀屬于(B) ,震旦紀屬于() 。 A、古生代、古生代 B、古生代、元古代 C、中生代、元古代 D、中生代、古生代 5、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越長, 則若干年后蛻變產(chǎn)物(子元素)的含量越 () ; 地層時代越老,則所含有的生物越(A) 。 A、低、簡單 B、高、簡單 C、低、復雜 D、高、復雜 五、簡述題五、簡述題 1、巖石地
20、層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的含義與區(qū)別。 答: 巖石地層單位是區(qū)域性的地層單位, 依據(jù)巖性特征而劃分出來的地層單 位,可分為四個級別:群、組、段和層。年代地層單位是指一定地質年代內形成 的全部地層的總和。 2、生物演化有哪些特點。 答:進步性:生物演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 階段性: 生物的演化過程不是均一和等速的,而是由緩慢的量變和急速的 質變交替出現(xiàn), 在質變中生物大量絕滅和突發(fā)演化,從而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階段 性。 不可逆性:即以前出現(xiàn)并滅絕的種類在以后不會再重復出現(xiàn)。 同時期的一致性:同一個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界的總貌具有全球的一致性, 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層對比成為可能。 地質作用
21、概述地質作用概述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地質作用:地質學將自然界引起地殼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及地表形態(tài)等 發(fā)生不斷改變和發(fā)展的各種作用稱地質作用。 地質營力:將引起地質作用的各種自然動力稱作地質營力。 外力地質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陽能和宇宙空間能,其中太陽 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用。主要引起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質循環(huán)運動,形成了 風、流水、冰川等地質營力。外力地質作用主要發(fā)生在地表,它使地殼表層原有 的礦物和巖石不斷遭受破壞,又不斷形成新的礦物和巖石;它促使某些元素不斷 富集或分散,并形成可供開采利用的礦產(chǎn);同時也引起地表形態(tài)不斷變化。 內力地質作用:由地球內部的能源引起,包括
22、地球內部熱能、重力能、旋轉 能等。 內力地質作用可以促使巖石圈的某部分(板塊)發(fā)生緩慢的水平位移及垂直 方向的上升和下降,并可使其發(fā)生分裂和碰撞,還可導致發(fā)生地震活動、火山作 用及各種構造變動等等。 -可編輯修改- 。 二、填空題二、填空題 1、按地質作用的介質條件將外力地質作用分為海水的地質作用、大陸上的 地質作用兩類。 2、按地質作用方式將外力地質作用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 沉積作用、成巖作用五類。 3、風化作用方式分為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生物風化三種形式。 4、外力地質作用的主導影響因素為氣候和地形。 5、內力地質作用包括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四種作用 方式。
23、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1、干旱氣候區(qū)風化作用比潮濕氣候區(qū)強烈() 。 五、簡述題五、簡述題 1、外力地質作用與沉積巖形成的內在聯(lián)系。 答:外力地質作用方式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成 巖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的過程, 實際上就是沉積巖的形成過程, 即巖石通過風化、 剝蝕被破壞, 通過搬運作用而將破壞下來的物質帶走,被帶走物質的物質在適當 的場所重新沉積下來,最后通過成巖作用而形成新的沉積巖。 2、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的關系。 答: 內力地質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 而外力地質作用又破壞了內力地 質作用形成的這種地形和產(chǎn)物,地形高處遭受剝蝕,
24、低處接受沉積,重塑地表形 態(tài),總體為“削高填低”。 風化作用和河流概述風化作用和河流概述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風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環(huán)境下,由于氣溫變化,大氣、水和水溶液的 作用, 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動等因素的影響, 使巖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壞的過程。 物理風化作用: 主要是在溫度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巖石在原地發(fā)生的機械 破壞作用。它使巖石裂開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塊,但其成分卻未發(fā)生顯著 的變化。 化學風化作用: 是指水溶液與地表附近的巖石進行化學反應,使巖石逐漸分 解的過程?;瘜W風化不僅破壞了原巖,而且分解或溶解了部分原礦物,形成了一 些新礦物。 生物風化作用: 是指生物的生命活
25、動過程和尸體腐爛分解過程對巖石的破壞 作用。包括生物機械風化作用和生物化學風化作用。 風化殼: 地殼表層巖石經(jīng)機械、 化學風化后形成的松散物保留在原地稱殘積 -可編輯修改- 。 物。殘積物經(jīng)生物風化,便使這些松散的無機物中含有生物生長必不可少 的有機物腐植質。 這種具有腐植質、 礦物質、 水和空氣的松散物質稱為土壤。 由殘積物和土壤構成的覆蓋在陸地上的不連續(xù)薄殼稱風化殼。 橫向環(huán)流: 水質點常在垂直其流動方向上呈螺旋狀有規(guī)則地變化,這種螺旋 狀水流稱為環(huán)流,當環(huán)流軸線與水流方向一致時,稱為橫向環(huán)流。 河流的下蝕作用: 河水及其攜帶的碎屑物對河床底部進行破壞,使河床底部 降低,加深河谷的作用稱為
26、下蝕作用。 側蝕作用: 河水及其攜帶的碎屑物質對河床兩側和河谷谷坡的破壞作用,稱 側蝕作用。 向源侵蝕作用:下蝕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時,還有向源頭方向發(fā)展的趨勢, 河流這種向源頭延伸的侵蝕作用,稱向源侵蝕作用。 侵蝕基準面:指河流注入水體的水面,一般代表下蝕作用的極限。入海河流 的侵蝕基準面為海平面;支流注入主流時,主流河面是支流的侵蝕基準面。 深切河谷:已經(jīng)形成的曲流河或者是蛇曲河,在地殼抬升后,河流的下蝕作 用增強,河谷加深;河谷在橫剖面上呈“V”形谷,而在平面是仍保留極度彎曲 的形態(tài),這類河谷稱為深切河谷。 河流階地:地殼抬升后,原有的河漫灘被抬升,形成了分布在谷坡上,洪水 不能淹沒、頂面
27、較平坦的臺階狀地形稱為河流階地。 牛軛湖:極度彎曲的河流截彎取直形成牛軛湖。蛇曲狀河流中,由于洪水期 水量突然增加,侵蝕能力突然增強,水流會沖潰曲頸直接流入下一河彎,這種現(xiàn) 象叫河流的截彎取值,被遺棄的彎曲河道稱牛軛湖。 夷平面: 當?shù)乇硌莼竭_準平原階段之后, 如果地殼上升或海平面下降,那 么,下蝕作用重新加強,使原來的準平原抬升,再經(jīng)流水侵蝕改造,又形成廣大 地區(qū)內有許多海拔高度大體相同的平頂山,稱之為夷平面。 二、填空二、填空 1、一個完整的風化殼從上到下分為土壤層、殘積層、半風化巖石層、基巖 四層。 2、物理風化作用主要分為溫差風化、冰劈作用、鹽類的結晶與溶解、層裂 或卸載作用。 3、
28、化學風化作用主要分為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水合)作 用四種方式。 4、生物風化作用主要分為生物的機械風化作用、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兩種 方式。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1、山區(qū)河流以側蝕作用為主() 。 2、氣候越潮濕,物理風化作用越強() 。 3、生物風化作用往往伴隨著化學作用() 。 -可編輯修改- 。 4、土壤層實際上是風化的殘積物,只不過其中有腐殖質的加入,適宜植物 生長() 。 5、沉積巖比巖漿巖更容易風化,因為巖漿巖更堅硬() 。 6、晝夜溫差越大,巖石越容易風化() 。 7、幼年期河流以側蝕作用為主,壯年期河流以下蝕作用為主() 。 四、選擇
29、題四、選擇題 1、沉積巖成( C ) ,巖漿巖成() 。 A、塊狀、層狀 B、層狀、層狀 C、層狀、塊狀 D、塊狀、塊狀 2、干旱氣候區(qū)以(D)風化為主,潮濕氣候區(qū)以()風化為主。 A、物理、物理 B、化學、化學 C、化學、物理 D、物理、化學 3、河流的河床高度彎曲稱為(A) ,河流的侵蝕作用方式以()作用為主。 A、蛇曲河、機械 B、曲流河、機械 C、蛇曲河、溶蝕 D、曲流河、溶蝕 4、黃鐵礦氧化后形成(C) ,硬石膏吸水后轉變?yōu)椋ǎ?。 A、磁鐵礦、石膏 B、磁鐵礦、滑石 C、褐鐵礦、石膏 D、褐鐵礦、滑石 5、物理風化作用(D)巖石的成分,化學風化作用()巖石的成分。 A、改變、改變
30、B、不改變、不改變 C、改變、不改變 D、不改變、改變 6、古風化殼存在,說明巖石曾(B) ,正長石水解后形成() 。 A、暴露地表、綠泥石 B、暴露地表、高嶺石 C、埋藏地下、高嶺石 D、埋藏地下、綠泥石 五、簡述題五、簡述題 1、物理風化作用及產(chǎn)物的特點。 答:物理風化作用是一種純粹的機械破壞作用,其結果使巖石崩解碎裂,形 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棱角明顯的巖石碎塊,其成分與原巖一致,不產(chǎn)生新的 物質。 2、古風化殼的研究意義。 答:恢復古地理、古氣候。 恢復古構造運動歷史。 指導找有關的礦產(chǎn)。如鐵礦等。 避免工程建筑地基不牢,浪費財物力,甚至造成危害。 3、化學風化作用及產(chǎn)物的特點。 答:
31、化學風化作用的特點是既破壞了原巖,降低了原巖的強度,又生成了新 礦物?;瘜W風化作用的最終產(chǎn)物包括三部分:一是易溶于水中的可遷移物質,易 -可編輯修改- 。 溶物質在水中常以真溶液形式遷移,如 K+ 、 Na+離子;二是難溶于水的可遷移 物質,常以膠體的形式遷移,如Al3+、Fe2等離子;三是風化殘余物,在原地 堆積。 4、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 答:風化作用的強弱主要取決干自然地理條件和組成巖石的礦物性質。 包 括氣候條件的影響、地形條件的影響、巖性的影響三方面因素。 氣候的影響:氣候包括氣溫和降水量兩方面因素。晝夜溫差大的地區(qū),巖石 物理風化作用強, 溫度高的潮濕地區(qū)化學風化作用強。 降水量大
32、的地區(qū)氣候潮濕, 有利于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降水量小的地區(qū)出現(xiàn)干旱氣候,物理風化作用 顯著;以降雪為主的寒冷區(qū)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 地形的影響:朝陽面溫差大,風化強,而背陽面則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 般來說水位低, 生物稀少, 以機械風化為主; 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 生物繁盛, 以化學風化和生物化學風化為主。 巖性的影響: 巖石的成分不同, 風化速度不同, 比如石英的抗風化能力最強, 而基性的橄欖石最易風化;巖漿巖比變質巖、沉積巖易風化;非晶質、等粒結構 的巖石易化學風化,難物理風化,不等?;虼至5木з|巖石易物理風化,而難于 化學風化;節(jié)理或裂隙發(fā)育的巖石比塊狀的巖石更容易風化。 5、河
33、曲是怎樣形成的。 答:河曲的形成:在彎曲河段,流水由于慣性力的作用首先直接沖向凹岸, 凹岸受到流水的沖刷和磨蝕,下部巖石被掏空,上部巖石因失去支撐而跨塌,于 是凹岸便逐漸向下游方向后退;表層河水受到的摩擦力小、運動速度快,不斷涌 向凹岸,使凹岸水位升高,底部水流因受到摩擦力作用,流速低于表層,與此同 時凸岸水位相對較低;在重力作用下, 凹岸底部的水便攜帶著凹岸破壞的物質向 凸岸運動, 在凸岸的下游側積起來, 使凸岸不斷前伸, 河道的彎曲程度不斷加大, 形成曲流河。 6、簡述瀑布的形成過程。 答:由于河床巖石硬度不同,河流下蝕作用速度存在差異,使河流谷底呈階 梯狀。堅硬巖石常形成陡坎,河水從陡坎
34、直瀉而下,下蝕能力很強,河水沖擊力 以及其跌落后翻起的河水或砂石不斷破壞陡坎的基部巖石,使之逐漸被掏空,形 成壁龕,隨著壁龕的不斷擴大,其上部的巖石不斷崩塌,使瀑布后退,其結果是 瀑布將最終消失。 7、簡述河流的地質作用。 答:河流的地質作用包括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 下蝕作用又分為地殼穩(wěn)定期的地質作用和地殼抬升期的地質作用兩種情況。 地殼穩(wěn)定期河流的下蝕作用形成 V 字形峽谷、瀑布,向源侵蝕作用造成河流的襲 奪, 形成斷頭河和襲奪灣; 地殼活動期河流的下蝕作用重新增強, 形成河流階地、 深切河谷、夷平面。 側蝕作用使河流變得彎曲,河谷加寬,曲流河高度發(fā)展形成蛇曲河,并最終 -可編輯修改- 。
35、導致河流截灣取直現(xiàn)象的發(fā)生,形成牛軛湖。 河流的搬運沉積作用及地下水的作用河流的搬運沉積作用及地下水的作用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巖溶作用:指地下水對巖石、礦物的溶解所產(chǎn)生的破壞作用。 三角港: 若河流攜帶到河口區(qū)的碎屑量不足河流和海洋的沖刷轉移量,河口區(qū)則 形成喇叭形的深水港灣,稱三角港。 二、填空題二、填空題 1、河流的機械搬運方式分為 推移式 、躍移式、 懸移式 三種。 2、三角洲可劃分為三層結構,自上而下 頂積層 、 前積層 、 底積層 。 3、河流的化學搬運為 真溶液 、 膠體 兩種形式。 4、河流沉積物的三大場所為 山口區(qū) 、 河谷內 、 河口區(qū) 。 5、河道內沉積物為 河床滯
36、留 、 邊灘 、 心灘 。 6、 根據(jù)地下水運動狀態(tài), 由表層到地殼內部可分為 3 層, 為 飽氣帶水 、潛 水 、 承壓水。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1、河流攜帶的泥砂量不足以海水的轉移量時,可形成三角洲() 。 2、心灘在剖面上具有二元結構() 。 3、河漫灘在剖面上具有二元結構() 。 4、礫石的長軸總是平行于水流方向() 。 四、選擇題四、選擇題 1、砂粒級顆粒一般呈(C)形式搬運,礫石一般以()形式搬運。 A、推移、躍移 B、推移、推移 C、躍移、推移 D、躍移、躍移 2、當河流的動能等條件改變時, (D)的碎屑先沉積,比重小的礦物()沉 積。 A、粗、先
37、B、細、后 C、細、先 D、粗、后 3、決口扇屬于(B)亞相,心灘屬于()亞相。 A、河道、河道 B、堤岸、河道 C、堤岸、堤岸 D、河道、堤岸 4、巖石能夠儲存水說明具有( B )性,巖石允許地下水流動說明具有() 性。 A、孔隙、孔隙 B、孔隙、滲透 C、滲透、滲透 D、滲透、孔隙 -可編輯修改- 。 五、簡述題五、簡述題 1、簡述心灘的形成過程。 答:一是在洪水期,河內形成雙向環(huán)流,表流由中央向兩測,底流由兩側向 中央?yún)R聚, 由于底流的相互作用和碎屑物的重力作用,使得碎屑物質在河心沉積 心灘; 二是河流由窄河段進入寬河段因流速降低,水流攜帶的物質卸載形成 心灘; 三是河床中存在障礙物引起
38、流速降低, 導致水流攜帶的物質卸載形成心灘。 心灘形成后因流水的沖刷作用又使沉積物向下游移動。 2、簡述河流機械搬運方式。 答: 河流的搬運作用方式可分為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兩種方式,但以機械搬 運方式為主。機械搬運可細分為推移式、躍移式和懸移式三種。 推移式: 流水對碎屑物產(chǎn)生推力, 并使其沿河道底部滾動和滑動的搬運方 式。碎屑顆粒以礫石為主。 礫石長軸垂直于水流方向,且粗大礫石的最大扁平面總是指向河流上游方 向,據(jù)此可恢復古代河流的流向。 躍移式:紊流、渦流、層流對砂粒級碎屑顆粒產(chǎn)生上舉力,當上舉力大于 顆粒重量時,顆粒便離開河底躍入水中;當上舉力小于顆粒重量時,顆粒又重新 回到河底,這種搬
39、運方式稱為躍移式。是砂粒級碎屑顆粒的常見搬運方式。 懸移式: 當碎屑顆粒的重量小于水流產(chǎn)生的上舉力時,顆粒便可在水中呈 懸浮式搬運,稱為懸移。通常情況下,粉沙和粒土級的顆粒在水中可長期懸浮。 3、簡述河漫灘的形成過程及沉積物特點。 河漫灘:指河床外側河谷底部較平坦的部分。平水期無水,洪水期被淹沒, 河谷底部較平坦的部分為邊灘。洪水期河水越過天然堤,在邊灘上形成沉積,沉 積物以細粒的粉沙、泥質物質為主。由于其下部為粗粒的邊灘沉積,因而縱向剖 面上具有下粗上細的二元結構。 4、古巖溶的研究意義 答: 可作為分析地殼運動性質的重要依據(jù),古巖溶存在表明地殼長期以上 升為主。 有助于分析古地理、古氣候,
40、表示曾為溫暖、潮濕氣候的古陸剝蝕區(qū)。 找礦意義, 石油可儲存于古巖溶面上的溶洞中,有些金屬礦物也與溶洞有 關。 冰川和風的地質作用冰川和風的地質作用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風的地質作用: 指大氣在水平運動中對地表進行破壞,并將破壞的產(chǎn)物搬運 至它處沉積的過程。 冰川:指大陸上由早年積雪形成的能運動的冰體。 -可編輯修改- 。 二、填空題二、填空題 1、冰川分為 山岳冰川、 大陸冰川 兩種類型。 2、冰川刨蝕作用方式分為挖掘作用、磨蝕作用 兩種形式。 3、冰磧地形包括終磧堤、側磧堤 、中磧堤 、鼓丘 四種。 4、風蝕作用方式分為 吹蝕、 磨蝕 兩種方式。 5、荒漠分為 巖漠、 沙漠 、 礫漠
41、 、 鹽漠 四種地形。 6、風成砂的層理通常具有高角度、厚度較大的交錯層理 的特點。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1、三個以上冰斗包圍的地形,往往形成巖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 。 2、 在強烈單向風盛行的條件下, 新月形沙丘進一步發(fā)展成為縱向沙丘 () 。 四、選擇題四、選擇題 1、 ( A)常出現(xiàn)在荒漠的低洼地帶,風成砂的分選性() 。 A、鹽漠、好 B、礫漠、好 C、沙漠、差 D、巖漠、差 五、簡述題五、簡述題 1、冰磧物的類型及主要特點。 答:成分與原巖基本一致,不穩(wěn)定成分多; 分選性差,大至漂礫,小至粘土; 磨圓度差,僅少數(shù)棱角被磨鈍; 冰磧礫石表面常有磨光面,
42、表面上具擦痕; 礫石及巖塊無定向排列; 2、風成砂的特點。 答:分選性極好、磨圓度高; 最穩(wěn)定礦物 (石英)含量高,一般不含云母; 較粗的砂粒表面因氧化致使錳和鐵析出,形成鮮艷的顏色,俗稱沙漠漆; 風成砂中不含任何生物遺跡; 成砂的層理特點為高角度、厚度較大的交錯層理。 顆粒表面常呈毛玻璃狀。 湖泊與沼澤的地質作用湖泊與沼澤的地質作用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構造湖:構造湖是由地殼構造變動形成的湖盆貯水而成的湖泊。 沼澤:指地面異常潮濕、植物大量生長,并有大量泥炭堆積的地方。沼澤地 區(qū)的潛水面位于地面附近,土層常年處于過濕狀態(tài)。如果地表土層中的水分只是 -可編輯修改- 。 季節(jié)性處于過飽和狀
43、態(tài),則稱為沼澤化階段。 潮汐:由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現(xiàn)象稱為潮汐。 濱海: 是海陸交互地帶, 其范圍是低潮線與最大浪潮所能沖擊到的上界之間 的地帶,它屬于海岸帶的一部分,可分為前濱和后濱兩個亞環(huán)境。 二、填空題二、填空題 1、 湖泊的成因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形成的湖泊、 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湖泊 兩種方式。 2、按泄水方式可將湖泊分為 泄水湖 、 不泄水湖 兩類。 3、湖水的運動方式總體上可分為 垂直運動、 水平運動 兩種。 4、褐鐵礦和赤鐵礦指示 氧化 環(huán)境;菱鐵礦指示 半氧化 環(huán)境;黃鐵礦指 示 還原 環(huán)境。 5、鹽湖沉積分為 碳酸鹽巖 、 硫酸鹽 、 鹵化物 、 沙下湖
44、四個階段。 6、沼澤形成的原因分為 湖泊發(fā)展晚期沼澤化、 陸地沼澤話 兩類。 7、根據(jù)海水深度,結合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特征,可將海洋分 為 濱海 、 淺海 、 半深海、 深海 等四個環(huán)境分區(qū)。 8、海水的運動方式具體可以劃分為 波浪 、 潮汐 、 洋流 三種。 9、濱海可分為 前濱、 后濱 兩個亞環(huán)境,詳細劃分時,包括了淺海的部 分地區(qū),從而分為后濱、前濱 、臨濱、濱外四個亞環(huán)境。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1、砂巖海岸經(jīng)過海蝕作用后可形成波切臺() 。 2、磁鐵礦指示氧化環(huán)境,黃鐵礦指示還原環(huán)境() 。 3、沼澤生成石油,湖泊生成煤炭() 。 4、 潮濕氣候區(qū)可形成錳、
45、 鋁沉積, 碳酸鈣僅沉積于干旱氣候區(qū)的湖泊中 () 。 5、海岸砂巖的分選性比風成砂好() 。 6、鹽湖沉積后期,鹵水物比硫酸鹽類先沉積() 。 四、選擇題四、選擇題 1、潮濕氣候區(qū)湖泊以(A)沉積為主,干旱氣候區(qū)湖泊()沉積作用強。 A、機械、化學 B、化學、機械 C、機械、機械 D、化學、化學 2、近濱的界限位于()和()之間。 A、浪基面、低潮線 B、低潮線、高潮線 C、浪基面、高潮線 D、高潮線、特高潮線 3、后濱的界限位于(D )和()之間。 A、浪基面、低潮線 B、低潮線、高潮線 C、浪基面、高潮線 D、高潮線、特高潮線 4、大陸架部分包括(B)和()兩個海洋環(huán)境分區(qū)。 -可編輯修
46、改- 。 A、前濱、淺海 B、濱海、淺海 C、后濱、淺海 D、淺海、半深海 5、深水波為(A)波,淺水波為()波。 A、對稱、不對稱 B、對稱、對稱 C、不對稱、對稱 D、不對稱、不對稱 五、簡述題五、簡述題 1、成油和成煤過程。 答:石油的生成過程: 有機質來源: 沉積有機質來源于生物圈中種類眾多的動植物,但就生成油 氣而言主要是低等的水生的動植物。 沉積有機質經(jīng)過壓實脫水、生物菌解,以及高溫、高壓等復雜的過程,發(fā) 生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形成三種類型的物質,即烴類物質、瀝青和干酪 根。干酪根在高溫高壓下分解形成石油。 油氣生成的條件:地質條件,長期、持續(xù)穩(wěn)定下降的沉積環(huán)境是油氣生 成的
47、重要條件之一;動力條件,包括細菌作用、催化作用、熱力作用和放射性 作用。 煤的形成過程: 木質物質經(jīng)過細菌分解,氫氧揮發(fā),碳的含量增加,形成泥炭,含碳量 59%; 泥炭經(jīng)過壓實、脫水、膠結和碳化作用形成褐煤,此時含碳量69%;褐煤在溫壓 的繼續(xù)作用下變成具有明顯光澤的煙煤, 含碳量 82%; 如果煙煤繼續(xù)受溫壓作用, 則形成含碳量 95%的無煙煤。 2、潮濕與干旱氣候區(qū)湖泊沉積物的特點。 答:潮濕氣候區(qū)湖泊的沉積作用可分為機械的、化學的和生物的三種。 、機械沉積作用:當?shù)孛媪魉魅牒春?,較粗的礫、砂可形成湖灘、砂 洲、 砂壩及砂咀等類似于海岸帶所見的各種堆積地形,在河流入湖處形成湖濱三 角洲
48、。 較細的粉砂及粘土等則被搬運到湖心堆積下來, 形成具有明顯水平薄層理的 泥質沉積物-湖泥。 湖泊的碎屑沉積常呈環(huán)帶狀分布。 、潮濕氣候區(qū)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 易溶鹽類的元素如 CI、S、K、Na、Ca、Mg 等元素能呈離子狀態(tài)被地面流水 和地下水帶入湖中。 一些活動性不強的元素,如Si、Mn、P、Fe、AI 等,以及某些微量元素也可 以呈膠體或被吸附的狀態(tài)由各種水體帶入湖泊中,通過生物化學方式沉積,或者 以膠體凝聚的方式沉積。 因淡水湖中含鹽量低,易溶鹽類因很難形成沉淀。只有 Fe、Mn、Al 的氧化 物及部分碳酸鈣可以沉淀下來。 -可編輯修改- 。 、潮濕氣候區(qū)湖泊的生物沉積作用 潮濕地區(qū)湖
49、泊中生物繁多,包括生長在湖濱的喬木及淺水中的草本植物、生 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漂浮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等,這些生物死亡后,它 們的遺體大量堆積在湖底,與泥質沉積物等混雜在一起,成為富含有機質的沉積 層。這種沉積層是形成煤、石油、油頁巖等可燃有機礦產(chǎn)的原始物質。 干旱氣候區(qū)湖泊的沉積作用 沉積類型及特點:干旱氣候區(qū)的湖泊仍然以機械沉積作用為主;但因注入水 量少,蒸發(fā)量大,化學沉積作用占顯著地位,化學沉積物包括碳酸鹽巖、硫酸鹽 巖、鹵化物等;生物沉積作用較弱。 海洋的搬運和沉積作用海洋的搬運和沉積作用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瀉湖:因沙嘴、沙壩擴大相連,而形成的與大海隔離的海灣。瀉湖中的水可
50、 通過潮道與大海半疏通,即在高潮時疏通,低潮時隔離。 風暴沉積:泛指臺風、颶風、海嘯等引起沉積。 濁流:載有大量懸浮物質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壓實作用:是指沉積物在上覆水體和沉積物的負荷壓力下,水分排出、孔隙 度降低及體積縮小并轉變?yōu)楣探Y的巖石過程。 膠結作用: 是指從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礦物質(即膠結物)將松散的沉積物粘 結成為沉積巖的過程。 重結晶作用:指隨著巖石埋藏深度加大,在壓力增大、溫度升高的情況下 , 沉積物中的礦物部分發(fā)生溶解和再結晶,使非晶質變?yōu)榻Y晶質,細粒晶變?yōu)榇至?晶,從而使沉積物固結成巖的過程。 成巖作用:由松散的沉積物轉變?yōu)槌练e巖的過程稱為成巖作用。 生物礁: 生物原地生
51、長堆積形成的抗浪塊體??估藟K體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 生長生態(tài)特征(35%),地貌上呈明顯的凸起。 沿岸堤: 是在高潮線附近, 由波浪引起的泥砂橫向移動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 的堤狀地形,通常是由粗大的碎屑物、海生貝殼碎片和重礦物等碎屑組成,常發(fā) 育著雙傾向、緩傾斜的交錯層理。 沙壩:是離岸有一定距離、平行海岸、由砂質沉積物組成的垅崗地形。其頂 部可露出海面或被淹沒。被淹沒的稱水下沙壩。 沙嘴:在海灣外地區(qū),由砂粒組成的、其一端與陸地相連,尾部伸入海中的 垅崗地形。沙咀是當沿岸流由海岸岬角部分進入海灣,因水域變寬,流速下降, 使所挾帶的砂粒堆積下來而形成的。 二、填空題二、填空題 1、 海岸按巖性可分
52、為 基巖海岸 、 礫質海岸 、 砂質海岸 、 泥質海岸 四 -可編輯修改- 。 類。 2、潮坪沉積由岸至海分別為 泥坪 、 混合坪 、 砂坪 三類。 3、根據(jù)瀉湖的鹽度可將其分為 淡化泄湖 、 咸化泄湖 兩類: 4、生物礁類型分為 岸礁、 環(huán)礁 、 堡礁 三種。 5、成巖作用分為 壓實作用 、 膠結作用 、 重結晶作用 三個階段。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1、海岸礫石的長軸一般垂直于海岸方向() 。 2、瀉湖的鹽度比海水高() 。 四、選擇題四、選擇題 1、沙灘多分布于(A)岸地區(qū),泥灘分布于()岸地區(qū)。 A、開闊海、障壁海 B、障壁海、開闊海 C、開闊海、開闊海 D
53、、障壁海、障壁海 2、沿岸堤分布在( A)附近,沙壩位于() 。 A、高潮線、淺海區(qū) B、高潮線、濱海區(qū) C、低潮線、淺海區(qū) D、低潮線、濱海區(qū) 五、簡述題五、簡述題 1、潮坪沉積的環(huán)境及沉積物特點。 答: 潮坪沉積是指無強烈的波浪作用而以潮汐作用為主的平緩海岸地帶形成 的沉積。 潮流可把泥沙帶至潮坪, 退潮時沿潮溝把較粗的碎屑帶至海中,細粒碎屑則 在潮坪上堆積下來??梢婋p向斜層理、波痕、泥裂等,潮坪上具有海生生物與陸 生生物混雜的現(xiàn)象。 沉積物分布:由高潮線向低潮線其沉積物由細(泥)變粗(砂)的反分帶現(xiàn)象。 由岸至海分別為泥坪、混合坪和沙坪。 2、簡述成巖作用的階段及特點。 答:由松散的沉積
54、物轉變?yōu)槌练e巖的過程稱為成巖作用。 在成巖過程中,沉積物中的水分逐漸排出,孔隙度減少,密度加大,松散顆 粒被膠結或發(fā)生重結晶作用,形成固結的巖石。 成巖作用的主要方式有三種,即壓實作用、膠結作用和重結晶作用。 壓實作用主要是沉積物中水分排出、 孔隙度降低及體積縮小的過程;膠結作 用是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礦物質, 膠結松散的沉積物, 使其粘結成為巖石的過程; 重結晶作用主要發(fā)生在化學巖、 生物巖及生物化學巖中, 隨著沉積物藏深度加大, 溫度、壓力升高,礦物通過重結晶作用使沉積物固結成巖的過程。 3、簡要說明濱淺海地區(qū)沉積環(huán)境劃分依據(jù)及沉積物類型。 答:濱海沉積環(huán)境劃分的依據(jù): 狹義的濱海主要是根據(jù)
55、潮汐作用來劃分,分為前濱和后濱兩個亞環(huán)境;廣義 -可編輯修改- 。 的濱海劃分依據(jù)為潮汐和波浪作用來劃分,劃分為后濱、前濱、近濱和濱外四個 亞環(huán)境;另外根據(jù)海岸的障壁島發(fā)育情況又劃分了潮坪、泄湖等沉積環(huán)境。 濱海沉積物的主要類型 濱海沉積包括碎屑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三種類型。 開闊海濱海碎屑沉積主要為海灘沉積,海灘進一步分為礫灘、沙灘、泥灘三 類;同時可形成沿岸堤和沙壩沉積。障壁海碎屑沉積主要為沙嘴、障壁島、沙壩 以及潮坪區(qū)的泥質沉積物。此外風暴作用可在后濱形成風暴沉積。 濱海的化學沉積主要為碳酸鹽巖沉積。 濱海的生物沉積物多為貝殼碎片,從而形成貝殼堤或貝殼沙壩。 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
56、 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 構造運動: 由于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在構造運動的 影響下,巖石的原始層位發(fā)生變位和變形。 巖層:指由成分大體一致的物質組成,上、下兩個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分界面 (層面)為界的一套巖石。 巖層的產(chǎn)狀:是指巖層在三維空間的位置(或產(chǎn)出狀態(tài))。巖層的產(chǎn)狀要素: 走向、傾向和傾角。 地質構造: 在構造運動的影響下, 巖石發(fā)生構造變動形成的各種形態(tài)的幾何 形體稱地質構造。 巖相:指特定沉積環(huán)境中的巖石特征及生物特征的組合。換句話說,通常把 能夠反映沉積巖形成環(huán)境的巖石及其所含生物化石等特征的組合稱為巖相。 整合接觸: 指上、 下兩套地層之間產(chǎn)狀平行、 巖層地
57、質年代連續(xù)的接觸關系。 它反映了一個地區(qū)長期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構造條件下,沉積盆地緩慢下降,沉積物 連續(xù)堆積而形成的接觸關系,無明顯的地殼運動和剝蝕作用。 平行不整合:上、下兩套地層間有明顯的沉積間斷、地層時代不連續(xù),而且 產(chǎn)狀一致的接觸關系。上下兩套地層間有一剝蝕面。 角度不整合:有沉積間斷、地層時代不連續(xù)、產(chǎn)狀也不一致的接觸關系。上 下兩套地層間有一剝蝕面,且呈角度相疊。 二、填空題二、填空題 1、地質構造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即 褶皺 和 斷裂 。 2、巖層的產(chǎn)狀三要素為 走向 、 傾向 、 傾角 。 3、巖層產(chǎn)狀可分為 水平 、 直立 、 傾斜 三種類型。 4、地層的接觸關系可分為 整合 、
58、不整合 。 5、不整合接觸分為 假整合 、 角度不整合 兩類。 三、判斷題(正確,錯誤)三、判斷題(正確,錯誤) -可編輯修改- 。 1、巨大的褶皺山系是地殼垂直運動的結果() 。 2、整合地層與假整合地層總是表現(xiàn)為地層產(chǎn)狀的一致性() 。 3、上下地層之間古生物化石不連續(xù),說明一定缺失地層( ) 。 四、選擇題四、選擇題 1、平行不整合說明地殼可能發(fā)生過()運動,角度不整合一般說明地殼 發(fā)生過( C )運動。 A、升降、升降 B、水平、水平 C、升降、水平 D、水平、升降 2、某一沉積環(huán)境下,沉積的地層厚度大于該環(huán)境的水體深度,說明地殼曾 經(jīng)() ,相反沉積的地層厚度小于該環(huán)境的水體深度,則說明地殼曾經(jīng)(D) 。 A、抬升、抬升 B、沉降、沉降 C、抬升、沉降 D、沉降、抬升 五、簡述題五、簡述題 1、傾斜巖層的地表出露寬度及變化特點。 答:傾斜巖層的傾角大于 0小于 90,地層出露時具有以下特點: 在地形地質圖上, 巖層的地質界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而且它穿越溝谷和 山脊的地質界線均呈“V”字形,這種規(guī)律稱為“V”字形法則。 巖層未倒轉時(正常層序),順傾向地層依次由老到新出露。 傾斜巖層的地表出露寬度變化情況較為復雜, 取決于巖層的傾角、地面坡 度、巖層厚度、以及地面與巖層面的關系等。 a 當?shù)孛媾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服裝陳列師筆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鈦酸鋁陶瓷纖維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秋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26 西門豹治鄴》教學設計
- 2025年淄博市淄博職業(yè)技術大學招聘考試筆試試題【答案】
- 2024年成都市天涯石小學昭忠祠分校招聘教師真題
- 2025年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模擬題庫綜合知識【答案】
- 小區(qū)治理工作方案3篇
- 教育機器人技術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
- 醫(yī)療培訓中AR游戲化的實施與效果分析
- 智慧教育在偏遠地區(qū)的挑戰(zhàn)與應對
- 醫(yī)聯(lián)體協(xié)議書(2024版)
- 2023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中藥傳統(tǒng)技能賽項規(guī)程
- 11 《愛蓮說》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
- 動物園野生動物馴養(yǎng)繁殖或馴養(yǎng)觀賞可行性研究報告
- 煤礦開掘技術操作規(guī)程
- 2023年上海市長寧區(qū)高三年級下冊二模英語試卷含詳解
- 肺功能進修總結匯報
- GB/T 3428-2024架空導線用鍍鋅鋼線
- 客運駕駛員汛期安全培訓
- 【1例心肌梗塞患者的PCI術后護理探究7800字(論文)】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fā)展理論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