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解表B-風熱藥.ppt_第1頁
01解表B-風熱藥.ppt_第2頁
01解表B-風熱藥.ppt_第3頁
01解表B-風熱藥.ppt_第4頁
01解表B-風熱藥.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篇名:第二節(jié).發(fā)散風熱藥,_1.概述:性味多為辛涼,發(fā)汗作用緩和。 _2.主治 _(1)外感風熱,癥見發(fā)熱惡寒,口渴,有汗或無汗,咽喉腫痛,舌苔薄白而干或薄黃,脈浮數(shù)等熱象比較突出的表癥。 _(2)風熱所致咳嗽。 _(3)風熱所致麻疹不透。 _(4)瘡瘍初起具有表癥。,歌曰-發(fā)散風熱藥: 風熱根薄蟬, 桑菊升柴蔓, 浮萍牛蒡子, 木賊淡豆豉,中藥:薄荷_ 基源與藥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莖葉。,性味與歸經(jīng) 辛,涼。 入肺、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疏散風熱, 清利咽喉, 透疹, 疏肝解郁。,主治: _1.疏散風熱要藥,為性涼而能發(fā)汗者,治感冒風熱、溫病初起而身不出汗或汗出不暢、頭痛目赤等癥,配荊芥、桑葉

2、、菊花、牛蒡子等配合應用;風寒感冒無汗者配紫蘇、羌活等。 _2.質(zhì)輕上浮,清利頭目、咽喉之功著,兼能疏散風熱,治風熱所致頭痛止赤、咽喉腫痛,常配牛蒡子、馬勃、甘草等。,_3.功能透發(fā),可助麻疹透發(fā),治麻疹透發(fā)不暢,配荊芥、牛蒡子、蟬衣。 _4.疏肝解郁,治肝氣郁滯,多用薄荷梗。,用量與用法 _1.水煎服,后下,36克。,臨床應用 _1.慢性蕁麻疹: _.薄荷15g,桂圓干6粒。煎服,每日2次,連服24周。 _2. 急性乳腺炎: _.薄荷、橘葉各60g。水煎,過濾后,用毛巾浸湯熱敷患處,每日1劑,早晚各敷1次。,_3.急性結(jié)膜炎: _.車前草(子)50g,薄荷10g,分2次煎湯500600ml,

3、待藥湯涼后用消毒紗布蘸藥液洗患眼,洗時撥開上下眼瞼,使藥液進入眼球結(jié)膜,每日1劑,洗35次,至痊愈為止。,歌曰-薄荷: 薄荷風熱疏, 清涼利頭目, 利咽辛透疹, 疏肝解郁主。,中藥:牛蒡子_ 基源與藥材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實。,性味與歸經(jīng) 辛、苦,寒。 入肺、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疏散風熱, 透疹利咽, 解毒散腫。,主治: _1.外感風熱,咽喉紅腫疼痛。 辛苦而寒,功能透發(fā)(疏散風熱)與清泄(清解熱毒),利咽消腫,透發(fā)之力弱,亦無發(fā)汗功能,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常配桔梗、銀花、連翹等,方如證治準繩牛蒡湯:牛蒡子、大黃、防風、薄荷葉、荊芥穗、甘草。,_2.疏散風熱、透泄熱毒,治麻疹透發(fā)不暢,常配升

4、麻、葛根、蟬蛻、薄荷等。 _3.散風熱、宣肺氣,祛痰止咳,治療外感風熱、咳嗽不暢痰多,常配荊芥、桔梗、甘草等。 _4.清解熱毒、消散瘡腫,治瘡癰腫痛等癥。,用量與用法 _1.煎服,3克9克。 _2.性寒滑利,滑腸通便,脾虛腹瀉者忌用;_3.癰疽已潰、膿水清稀者不宜。,臨床應用 _1.虛勞咳嗽 張錫純:“牛蒡子與山藥并用,最善止嗽?!?_2.牛蒡子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是總木脂素類化合物)可改善糖尿病腎損害 ,可以牛蒡子粉1.5克沖服。 _3.實熱內(nèi)結(jié)或陰虛燥結(jié)所致便秘。,歌曰-牛蒡子: 牛蒡苦滑腸, 透疹利咽方, 搗碎腫毒散, 熱咳痰不暢。,藥詩:虞世南(唐)-蟬 內(nèi)容: 垂綏飲清露, 流響出疏

5、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中藥:蟬蛻_ 基源與藥材_.為蟬科昆蟲黑蚱等的幼蟲羽化后所脫落的皮殼。,性味與歸經(jīng) _.甘、寒。 入肺、肝經(jīng)。 _.功能與主治 疏散風熱, 透疹止癢, 明目退翳, 止痙,主治: _1.疏散風熱,清利咽喉,治風熱表癥、咽喉疼痛,常配薄荷、牛蒡子、連翹、桔梗、甘草等。方如沉氏尊生蟬蛻散:蟬蛻、薄荷。治感冒風熱、皮膚瘙癢等癥。,_2.宣肺開音,治音啞,常配桔梗、玉蝴蝶、胖大海。 _3.蟬蛻透發(fā)、清熱,治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配牛蒡、薄荷;熱盛血滯所致疹出不暢,常配紫草、連翹。 _4.祛風止癢,治風疹瘙癢。,名詞:翳 _.常指黑睛混濁稱翳,如花翳白陷、凝脂翳、冰瑕翳、云翳

6、等,相當于角膜病變。黑睛部份由于疾病而失去其透明光亮的特性,代之以疤痕組織,以致輕重不 等地障蔽視力。 _.黑睛上的混濁形狀各異,如呈星點狀、樹枝狀、地圖狀、蟲蝕狀、云霧狀等。,凝脂翳,_5.明目退翳,風熱所致目赤、翳障,及麻疹后目生翳膜,常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 方如證治準繩蟬花散:蟬衣、羌活、菊花、谷精草、白蒺藜、防風、密蒙花、草決明、黃芩、蔓荊子、梔子、木賊、荊芥、川芎、甘草。治肝經(jīng)風熱上攻、目赤腫痛、翳膜遮睛。,_6.祛外風、息內(nèi)風、定驚解痙,治破傷風配全蝎等;治驚風、小兒夜啼之驚癇不安配鉤藤等。,用量與用法 _1.水煎服,3克9克,治破傷風可用30克。,臨床應用 _1.音啞 _.

7、蟬蛻響聲湯:蟬蛻(15g20g)、桔梗、甘草、胖大海、桑葉、麥冬,水煎服或泡之代茶飲。 _2.神經(jīng)性耳聾 _3.幼兒夜啼、煩鬧而無器質(zhì)性或感染性疾患者用蟬1520g煎水加糖,睡前喂服,能安靜入眠。,歌曰-蟬蛻: 蟬蛻風疹癢, 夜啼癇破傷, 風熱音嘶啞, 明目退翳障,類藥比較:薄荷與牛蒡子、蟬蛻 _.薄荷、牛蒡子、蟬蛻皆性寒涼,均能疏散風熱、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風疹瘙癢,風熱上攻,咽喉腫痛等證。,_.不同之處在于: _.薄荷辛涼芳香,清輕涼散,發(fā)汗之力較強,故外感風熱,發(fā)熱、無汗者薄荷首選。且薄荷又能清利頭目、疏肝行氣。也可用于風熱上攻,頭痛、目赤腫痛、多

8、淚,以及肝郁氣滯,胸悶、脅肋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脈弦等證。,_.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能宣肺祛痰,故外感風熱,發(fā)熱、咳嗽咯痰不暢者,牛蒡子尤為適宜。也可用治肺熱咳嗽、咯痰不暢者。同時,牛蒡子外散風熱,內(nèi)解熱毒,又具有清熱解毒散腫之功。也常用于癰腫瘡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熱毒之證。 _.蟬蛻甘寒質(zhì)輕。本品發(fā)汗之力不如薄荷,清熱之力不如牛蒡子。既能疏散肺經(jīng)風熱而利咽療啞、透疹止癢,又長于疏散肝經(jīng)風熱而明目退翳,涼肝息風止痙。也常用于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翳膜遮睛,急慢驚風,破傷風證。,中藥:桑葉_ 基源與藥材本品??浦参锷涞娜~。,性味與歸經(jīng) 苦、甘、寒。 入肺、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疏散

9、風熱, 清肝明目。,主治: _1.輕清發(fā)散,疏散風熱、清泄肺熱,治外感風熱、溫病初起之低熱汗出頭痛等癥,常配菊花、銀花、薄荷、前胡、桔梗等。 _2.清肺潤燥,甘寒益陰,治風熱或燥熱傷肺之干咳。,_3.疏散風熱+清瀉肝火+甘寒益陰 _*肝經(jīng)風熱之目赤羞明,可單用煎水洗眼; _*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配菊花、決明子、車前子等; 肝陰不足之眼目昏花,配女貞子、枸杞、黑芝麻等滋養(yǎng)肝腎,方如桑麻丸。,用量與用法 _1.水煎服,3克9克。,臨床應用 _1.止盜汗。 _2.乳糜尿 _3.脂溢性脫發(fā): _4.桑葉、竹茹、絲瓜絡,清輕靈動,治血虛有火之胎動不安, 亦宜于惡阻兼有外感者。,歌曰-桑葉: 桑葉風熱溫,

10、 潤肺燥咳人, 平肝明目苦, 眩暈赤痛昏,盧游素(南宋)-劍甫詩稿: 余年二十時, 尚作菊枕詩, 采菊縫枕囊, 余香滿室生。 D,陸游-偶復采菊縫枕囊凄然有感: 采得菊花做枕囊, 曲屏深幌悶幽香。 喚回四十三年夢, 燈暗無人說斷腸。,屈原:“朝食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養(yǎng)生: _.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冬,慈禧太后患了“目皮艱澀,胸膈時有不暢”之癥。御醫(yī)張仲元、姚寶生為其切脈,得“左關(guān)弦數(shù),右寸關(guān)洪大而滑”之候,診斷為“肝經(jīng)有火,肺胃蓄有飲熱,氣道欠舒”。乃謹擬精調(diào)“菊花延齡膏”:取鮮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再熬取濃汁,兌入少量蜂蜜收膏,每日飲三、四錢,開水沖服,以代茶飲

11、。,中藥:菊花_ 基源與藥材菊科植物菊及其變種的頭狀花序。,性味與歸經(jīng) 甘、苦,微寒。 入肺、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疏散風熱, 明目, 清熱解毒, 平肝陽。,主治: _1.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疏風之力弱而清熱之力強,治外感風熱配桑葉,煩燥配黃芩、山梔。 _2.瘡瘍腫痛,_3.清肝火、散風熱、益肝陰,治療肝火或風熱所致目赤腫痛,常配合蟬衣、白蒺藜等。 _*和劑局方之菊花散:白菊花、白蒺藜、羌活、木賊、蟬蛻,治肝受風毒、眼目赤腫、昏暗羞明、多淚澀痛,漸生翳膜。 _*治肝陰不足之眼目昏花,常配生地、杞子等。 _4.平降肝陽,治肝陽上亢之暈眩、頭脹頭痛。,用量與用法 _1.水煎服,9克15克。

12、 _2.品種選擇 白菊花味甘、清熱力稍弱,長于平肝明目 黃菊花味苦,泄熱力較強,用于疏散風熱D,臨床運用 _1.有顯著擴張冠狀動脈、舒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血壓、強心、抗心律不失常。 _2.以菊花復方治高血壓、動脈硬化癥,能改善癥狀,降低血清膽固醇,對防治腦動脈硬化癥和冠心病。,_3.醫(yī)部全錄藥枕作法 _.藥物組成:蔓荊子8分,甘菊花8分,通草8分,防風8分,羚羊角(屑)8分,犀角8分,石菖蒲8分,細辛6錢,白芷6錢,芎藭6錢,藁本6錢,白術(shù)4分,黑豆5合(揀擇凈)。 _.來源:醫(yī)部全錄卷三三一引保生要錄。 _.主治:頭風目眩。 _.用法:上為細末,相拌令勻,以生絹囊盛之;欲其氣全,次用

13、碧羅袋盛之如枕樣,納藥直令緊實,置于盒子中,其盒形亦如此,納藥囊,令出盒子唇1寸半,晚來欲枕時,揭去盒蓋,不枕即蓋之,使藥氣不散。枕之日久,漸低,更入藥以實之,或添黑豆,令如初,35月后,藥氣散則換之。,歌曰-菊花: 菊花腫疔瘡, 暈痛痙陽亢, 色黃散風熱, 目赤昏花涼。,類藥比較:桑葉與菊花 _.桑葉與菊花皆能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以及肝腎不足,目暗昏花。,_.不同點之處在于: _.桑葉疏散風熱之力較強。又善于清肺潤燥,并能涼血止血。也可用于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粘稠,或干咳少痰;血熱妄行的咳

14、血、吐血、衄血等證。 _.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較強。又能清熱解毒,也可用于瘡癰腫毒。,臨床應用 _1.高血壓、動脈硬化:菊花、銀花各30g,頭暈者加桑葉12g,水煎或泡茶服。 _2.冠心?。壕栈ü谛钠?口服,2月1療程。,中藥:蔓荊子_ 基源與藥材馬鞭草科單葉蔓荊的果實。,性味與歸經(jīng) 苦、辛,平。 入肝、膀胱、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散風熱, 清頭目。,主治: _1.味苦而辛,疏散風熱、祛風止痛、清利頭目,治風熱感冒之頭痛,常配防風、菊花、石膏等; _.亦治頭風頭痛,常配藁本、川芎等,方如菊芎飲上池秘錄:菊花、川芎、蔓荊子、防風、羌活、石膏、旋覆花、甘草、枳殼。 _2.性可升發(fā),祛風邪而清頭目,

15、治風熱上沖之目赤腫痛、頭目昏暗,常配菊花、川芎、決明子等。,用量與用法 _1.水煎服,3克9克。,臨床應用 1. 治療過敏性鼻炎:以20%的蔓荊葉煎劑滴鼻,日35次,每次35滴,連續(xù)2天。,歌曰-蔓荊子: 蔓荊辛苦平, 風熱頭目清。,類藥比-較 :藁本與蔓荊子 _.蔓荊子、藁本均能祛風濕,止痹痛,且善治頭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等癥。 _.不同之處在于: _.蔓荊辛、微寒,善治外感風熱所致頭痛目赤; _.藁本辛溫,藥勢雄壯,善達巔頂,以發(fā)散風寒之邪見長,主要治療太陽風寒巔頂頭痛。,中藥:柴胡_ 基源與藥材傘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狹葉柴胡等的根或全草。,性味與歸經(jīng) _.苦,平。 _.入心包絡、肝、三焦、

16、膽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解表退熱, 疏肝解郁, 升舉陽氣。,主治: _1.芳香疏泄,善于退熱。 _.治邪在少陽之寒熱往來,常配黃芩、半夏等(如小柴胡湯); _.治瘧疾,常配草果、青皮等。 _.治感冒發(fā)熱,常配葛根、羌活等。,_2.疏肝解郁,且為疏肝諸藥向?qū)?治肝氣郁結(jié)之要藥,治肝氣郁結(jié)之脅肋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痛經(jīng)等,常配當歸、白芍、香附、郁金等。 _3.藥性升浮,有升舉陽氣之功,治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常配黨參、黃芪等。,_4.配伍不同,功效各異_.柴胡輕清升散,既能透表退熱、疏肝解郁,又可升舉陽氣,治實又治虛證。 配葛根、羌活發(fā)汗解表; 配黃芩、青蒿透表泄熱; 配常山、草果截

17、瘧退熱; 配香附、郁金疏肝解郁; 配參芪、升麻升舉陽氣。,用量與用法 _1.水煎服,3克9克。 _2.忌用:陰虧津少、肝陽上亢者。,臨床應用 _1.注意患者體質(zhì) _.“柴胡體質(zhì)”:體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黃或青黃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澤。肌肉比較堅緊,舌質(zhì)不淡胖,舌苔正?;蚱伞V髟V以自覺癥狀為多,對氣溫變化反應敏感,情緒波動較大,食欲易受情緒的影響;女性月經(jīng)周期不準,經(jīng)前多見胸悶、乳房脹痛、結(jié)塊等。 _2.配伍:極少單味使用,與之相配最多的是甘草。,_3.用量:柴胡大量(15以上)治療往來寒熱,小量(10以下)用于胸脅苦滿。小柴胡湯中柴胡用半斤(約24)。 _.如嚴冰(江蘇名醫(yī)):柴胡3040

18、,配黃芩10,青蒿30,生石膏3060,治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急性扁桃體炎、尿路感染引起的高熱39以上者。,_4.王大經(jīng):小柴胡湯重用柴胡(2430克)治療泌尿系感染,就是用柴胡通調(diào)氣機,可使小便通暢。來自:王莒生.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集.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年第1版 D,歌曰-柴胡: 柴胡熱退散, 寒熱往來先, 肝郁有氣滯, 升陽舉氣陷。,中藥:升麻_ 基源與藥材毛茛科植物西升麻或關(guān)升麻的根莖。,性味與歸經(jīng) 甘、辛,微寒。 入肺、脾、大腸、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發(fā)表透疹, 清熱解毒, 升舉陽氣,主治: _1.發(fā)表力弱而表癥少用,而透發(fā)之力著,善治麻疹透發(fā)不暢,常配葛根。 _2

19、.升舉陽氣之功類似柴胡,多相須為用,治氣虛下陷之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并配黨參、黃芪等補氣藥。,_3.清熱解毒,治胃火亢盛所致口腔諸癥如牙齦浮爛惡臭、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常配石膏、黃連等; _.治溫病發(fā)斑,常配銀翹、赤芍、當歸等。 _.發(fā)揮:升麻治肝炎,藥案-升麻: 內(nèi)容:某女,30歲,1969年5月初診?;颊叽_診肝炎已10年。經(jīng)中醫(yī)藥物治療,10年來轉(zhuǎn)氨酶一直持續(xù)在500單位以上始終不降,麝濁10單位,百治無效。就診時,患者肝區(qū)疼痛,疲乏無力,納差,舌紅,脈弦細滑數(shù)。根據(jù)上述癥征,辨證為肝腎陰虛,波及脾胃,邪毒熾盛。擬養(yǎng)肝助脾疏肝佐“解毒為法,予加味黃精湯合升麻甘草湯治療。升麻最大用量為45

20、克。服藥兩周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一個月后癥狀基本消失,復查肝功,轉(zhuǎn)氨酶、麝濁均下降至正常值,仍宗上方繼續(xù)治療兩個月,每日復查肝功均保持正常值,諸癥消失。停藥一年后復查肝功仍在正常范圍。1993年患者囡它病來診,述自1969年治療取效后10余年來肝功檢查均在正常范圍,其中只有一次因外出勞累,轉(zhuǎn)氪酶曾一度升高,患者自服原方20劑,再度恢復正常。 D,名醫(yī)驗方:升麻甘草湯 組成:升麻30克,甘草6克。功能解毒,和中。主治:本方為治療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輔助方。一般與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味黃精湯合用。適用于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損害嚴重,轉(zhuǎn)氨酶長期持續(xù)在高限,中醫(yī)辨證屬于毒盛者,恒合用該方。,

21、用量與用法 _1.水煎服,3克9克。 _2.炮制 發(fā)表透疹解毒宜制用, 升陽舉陷固脫宜生用。 _3.忌用:麻疹已透、陰虛火旺、肝陽上亢。,歌曰-升麻: 升麻舉陽氣, 風熱頭痛急, 熱毒口發(fā)斑, 透疹葛根系。,中藥:葛根_ 基源與藥材豆科植物粉葛的根。,性味與歸經(jīng) 甘、辛,平。 入脾,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解表, 透疹, 生津, 止瀉。,主治: _1.發(fā)汗、退熱,治感冒所致發(fā)熱項強者,配柴胡治表熱癥,配麻桂治風寒。 _2.善治項背強痛,有緩解肌肉痙攣的功效。 _3.透發(fā)麻疹,生津、止瀉,治麻疹透發(fā)不暢,發(fā)熱口渴或伴有腹瀉,常配升麻。,_4.生津止渴,治熱病口渴或消渴,配麥冬、花粉等。 _5. 升發(fā)

22、清陽,鼓舞脾胃陽氣上升,治療腹瀉,脾虛泄瀉常配參術(shù)等,濕熱瀉痢常配黃連、黃芩等。,用量與用法 _1.水煎服,915克,。 _2.炮制 生葛根:解表、透疹、生津 煨葛根:用麩皮同炒至微黃色為度,用于止瀉。 D,臨床應用 _1.神經(jīng)性耳鳴、耳聾 愈風寧心片(葛根黃酮)、葛根注射液。 _2.胃復安所致椎體外系反應。,歌曰: 葛根解肌涼, 透疹蟬牛蒡, 止渴因生津, 止瀉因升陽。,附藥:葛花 內(nèi)容:藥用粉葛的花。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胃止渴。適用于飲酒過度,口渴,胃氣受傷。一般用量為3克9克,水煎服。,類藥比較:柴胡、葛根與升麻 _.柴胡、升麻、葛根三者皆為辛涼之品,都能發(fā)表、升陽。均可用治外感表證

23、,發(fā)熱、頭痛等癥,以及清陽不升的病證。三者對于風熱、風寒表證,皆可配伍使用。其中,柴胡、升麻兩者均能升陽舉陷,同可用治氣虛下陷,食少便溏、久瀉脫肛、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等臟器脫垂。升麻、葛根兩者又均能透疹,常用治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_.不同之處在于: _.柴胡苦辛微寒,主升肝膽之氣,長于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退熱,疏肝解郁。又常用于傷寒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等癥;感冒發(fā)熱;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瘧疾寒熱往來。 _.升麻主升脾胃清陽之氣,其升提_.(升陽舉陷)之力較柴胡為強。并善于清熱解毒。又常用于齒痛口瘡、咽喉腫痛、溫毒發(fā)斑、丹毒痄腮等多種熱毒病證。,

24、_.葛根甘辛涼,主升脾胃清陽之氣而達到生津止渴、止瀉之功。常用于熱病煩渴,陰虛消渴;熱泄熱痢,脾虛泄瀉。同時,葛根解肌退熱,既能辛散發(fā)表以退熱,又長于緩解外邪郁阻、經(jīng)氣不利、筋脈失養(yǎng)所致的項背強痛,故對于外感表證,項背強痛者尤為適宜。,中藥:淡豆豉_ 基源與藥材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種子(即黑大豆),經(jīng)加工發(fā)酵而成。,性味與歸經(jīng) _.辛,甘、微苦,寒(用青蒿、桑葉發(fā)酵) _.辛,微溫(用麻黃、蘇葉發(fā)酵)。 _.歸肺、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解表, 除煩。,主治: _1.治感冒發(fā)熱、惡寒、頭痛等癥,透發(fā)之力甚弱,亦無發(fā)汗作用,多須配合其它解表藥, _.感冒風熱者用清豆豉,并配薄荷、連翹等; _.感冒風寒用淡豆豉,并配蔥白等。 _2.配梔子而有清熱除煩之功,主治熱郁胸膈之虛煩不眠、心中懊悶。 D,用量與用法 _1.水煎服,9克15錢。 _2.炮制 清豆豉:桑葉、青蒿等同制,性偏寒涼,治風熱感冒。 淡豆豉:麻黃、紫蘇等同制,性偏辛溫,治風寒感冒。 D,歌曰-豆豉: 豆豉性微偏, 表汗辛浮散, 清宣配梔子, 郁熱胸膈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