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隋唐、宋元考古通論》課件:8_宋元考古_第1頁
《秦漢、隋唐、宋元考古通論》課件:8_宋元考古_第2頁
《秦漢、隋唐、宋元考古通論》課件:8_宋元考古_第3頁
《秦漢、隋唐、宋元考古通論》課件:8_宋元考古_第4頁
《秦漢、隋唐、宋元考古通論》課件:8_宋元考古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宋元考古,宋元考古是兩宋、遼、金、元考古的簡稱,屬于歷史考古中的晚段考古。 遼9161125、五代、北宋 金11151234、南宋 元12061368 宋元時代考古還包括,西夏、吐番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考古。,宋元考古以城址、墓葬、手工業(yè)遺跡和遺物、宗教遺跡為研究對象,其中,當前發(fā)展起來的專題考古有:都城考古、瓷器考古、水下考古、海外交通專題考古、宗教考古。 宋元歷史特點與宋元考古特點: 第一、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王朝為主,是中華民族和中國文明形成的重要階段。 第二、宋元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瓷器制造業(yè)、絲織品都空前發(fā)展。促使城市結構、國家的生產組織方式發(fā)生改變。而且隨著海外貿易展,瓷器商品遠銷到南亞、東亞、

2、西亞、非洲等第地。,第一章宋代考古,第一節(jié)城 址 一、北宋東京城 經(jīng)過五代十國的歷史動蕩期之后,中國走向第二個南北朝時期。北宋建立后,經(jīng)濟得到恢復并進入到快速發(fā)展期。 在這個歷史的北景下,產生了一個繁華的歷史名城,北宋都城東京城。(北宋4京:陪都有西京洛陽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198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組成宋城考古隊,開始對東京城進行勘探和發(fā)掘。 宋城考古面臨的3個困難: A北宋開封城址被深埋在地下8米以下(地層圖片),北宋文化層距地表810米,城墻距地表39米。僅明清兩代的黃河泛濫形成的淤沙堆積就厚達56米 B地下水位較高,發(fā)掘和鉆探都很困難。 C內城遺址地處今開封市區(qū),勘探工作只

3、能利用斷續(xù)的稀少空地進行。,東京城的布局,據(jù)事林廣記的插圖,東京城是三個正方形的城層層相套,很規(guī)矩??墒强脊趴碧酱_定的平面圖卻不規(guī)矩,糾正了7百多年人們對東京城布局的錯誤認識。,北宋開封城是在唐、五代舊城基礎上擴建而成。由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組成,四城相套。,外城,又稱羅城、新城,是后周顯得五年958年建成,宋神宗擴建后周長50里165步。外城的城門記載有21座(含水門)。發(fā)現(xiàn)5處甕城5處缺口,可能是城門所在。 內城:北宋汴梁的內城是利用了唐代汴州城,修補增筑而成,所以又稱舊城。金兵攻占開封后,內城遭到較大破壞。開封城是金的南京城,金朝末年(宣宗時)虎高琪又將內城進行向南北擴展,形成現(xiàn)存的明

4、清開封城城墻基礎。內城城門10座。 從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看,東京城的大內應包含皇城和宮城兩重。90年代以前,人們認為宮城又稱皇城,是一道城墻。宮城是長方形,四墻全長2521米左右,按一宋里約合559.872米計算,此長度與文獻記載的(大內)“周回五里”大體相合。,東京風貌與清明上河圖,東京城研究 歷史文獻: 宋史地理志、宋會要輯稿方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等古文獻是復原開封城的重要參考資料。孟元初居汴梁京城,入南宋時,寫出昔日汴京城繁華風貌的著作東京夢華錄。該書被譽為“立體的清明上河圖”,是研究汴京城和宋人生活的必讀之作。 古圖:元代刻本事林廣記中有宋汴京城的平面圖,這只是個示意圖,與考古勘查的出入很大

5、。但這幅平面圖基本上反映出東京城的布局特點,中國歷史地圖集等使用的宋代開封城的平面圖都是從事林廣記插圖略作修改而來。,古畫:關于東京開封的人物,風俗畫、金明池爭標圖、便橋會盟圖,界畫,歷史事件畫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其中價值最高的當首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對當時汴河上風景人物進行了細致描繪,具有重要價值,但是他是以清明時節(jié)的上京汴河的繁榮景象為題材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真實的景物分布還有一定距離。,存世的本子很多,都是清明上河圖,只有其中一幅題:清明易簡圖。據(jù)那志良介紹: 臺灣故宮藏7本 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3本 美國芝加哥孟義君私人收藏1本 北京故宮藏1本(長春收的) 若從城門建筑,虹橋看

6、,故宮收藏者為真跡。,故宮本長5.25米,寬25.5厘米。主題描繪清明時節(jié)京城的繁華景象。布局由遠及近,由略到祥,由郊野到城里分4部分:1)、田園景色,2)、汴河的市橋及周圍街市,3)、城門,4)、城內十字街頭。共有街市人物770多人,船20多艘。,橋的沿河兩岸都設有商店。橋上兩側都蓋搭有臨時性的店鋪,頂蓋作方形或圓形不一。這就是所謂“橋市”。,“街”就不再是“坊”之間的通道,而成為街道兩側商店和住宅的通道;“巷”也不僅是“坊”內的通道,而成為小巷兩側商店和住宅的通道,從此大街和小巷連結的交通網(wǎng)逐漸形成。從此“街巷”的結構就代替了原來的“街坊”結構。 北宋末年東京的街巷,已經(jīng)把商業(yè)區(qū)和居民區(qū)打

7、成一片,在許多重要的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出現(xiàn)了繁華的新“街市”,其中尤以南、東、西、北四條御街最為繁華。,3、北宋東京城的特點,第一,三重或四層城相套的布局,宮城位于中央,突出了宮城地位,是皇權至上思想在都城設計中的反映。 第二,開放式的街巷代替了封閉式的里坊制度。城市的景觀、管理市民的制度、城市的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重要改變。 第三、商貿活動分散于全城各地,還出現(xiàn)早市與夜市,商業(yè)繁榮。,二、南宋都城臨安城,南宋臨安城位于杭州。80年代開始對南宋都城-臨安的城址進行考古勘查。已探出皇城的北城墻、東城墻、太廟遺址、衙署、官窯等。 杭州城始建于隋代,五代錢氏定為都城,經(jīng)幾次擴建,周垣達到七十里。北宋時

8、成為東南重鎮(zhèn)。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被正式定為都城。,1、布局 由于地勢的關系,外城城垣呈腰鼓形。南部和西南部是丘陵地帶,北部和東南部是水網(wǎng)地帶。政治上的統(tǒng)治中心宜于居高臨下,因此建在南部的丘陵地帶。五代時吳越國的子城建在鳳凰山東麓,南宋臨安的皇城依然設于此,形成坐南向北的特殊布局(圖)。,南宋的皇城,圍繞著饅頭山,利用自然地形布置宮殿、園林和亭閣。南部是外朝的大慶殿和垂拱殿;東北是東宮所在;北部是次要的宮殿、寢殿、后宮及園囿。基本符合“前朝后寢”的慣例。 臨安的大內,由于山地局限,可用地促狹,因此只有一個正衙,各種儀式均在同一個殿上舉行,隨著舉行禮儀的不同改換殿門牌名。其后小殿都屬于

9、寢殿性質。,外城開旱城門十三座、水門五座。城內的主街中心御街(今中山路)。城內的河渠很多,有鹽運河、茅山河、市河、清湖河、青山河、萊市河、下湖河等。城內有四條大的橫街,橫街間是東西向小巷,構成了縱街橫巷、水陸并行的街網(wǎng)布局。 臨安城是在與金朝對峙的特定情況下而成為南宋朝廷“行在所”。統(tǒng)治者始終希望恢復祖先的基業(yè),至少在名義上仍堅持以北宋東京城為國都的觀念,故而定都臨安以后雖然興建皇城,設立了各種衙署和禮制性建筑,但城市的基本結構并沒有大的改變。,第二節(jié)宋代墓葬,北宋皇帝陵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境內嵩山、洛河之間的丘陵上。這里還有北宋徽宗(衣冠冢),欽宗的陵墓沒有找到。 鞏縣宋陵以芝田鎮(zhèn)為中心,陵區(qū)分

10、布在南北12公里,東西約13公里的范圍內。按地望可分4區(qū): 一區(qū)是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 二區(qū)真宗永定陵, 三區(qū)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 四區(qū)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陵墓在選地上有兩點特殊,,第一,歷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倚山面水,而宋陵則相反,它們是背水面山,背洛水面嵩山,墓向指向少室山主峰。 第二,各陵地形南高北低,陵丘位于地勢最低處,一反中國古代建筑逐進增高、置中心建筑于最崇高地位的常例。這是受當時風水堪輿學說的影響。宋皇帝姓趙,根據(jù)“五音姓利說”(按宮、商、角、征、羽五音把所有姓氏分成五類,再按五音定墓的方位),趙歸為角,埋在丙方向才吉利,而且吉方要山高水來。,2陵墓的平

11、面布局,北宋七帝八陵皆依同一制度建造,布局基本一致,每陵皆有兆域、上宮、下宮、神道。 兆域內有皇陵、皇后陵、陪葬的宗室和重臣的墓。兆域周界沒有墻垣。 陵丘四周筑有方形神墻,神墻以內部分叫上宮。陵丘位于上宮中心,用夯土筑城,覆斗形。陵丘前置宮人一對。神墻用夯土筑成四面各設一門。東門、西門、北門之外各設石雕蹲獅一對。南門是正門,門內置石雕宮人一對,門外置武士一對、奔獅一對。 下宮建于皇陵西北,乃日常奉饗之所。地面建筑已蕩然無存,僅在個別陵墓之后存有石獅。,南門以外是神道。夾神道設置鵲臺、乳臺,石雕儀列。神道石刻從南往北依次有: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鞍馬及控馬人、虎、羊、客使、武臣、文臣。,

12、南宋六陵,南宋六陵:位于浙江紹興市紹興縣富盛鎮(zhèn)境內的紹興茶場及其北側的茶滿山莊中。 中華歷代帝陵、南北宋陵及中華帝陵書中均說是在紹興市皋埠鎮(zhèn)牌口村攢宮茶場內。 南宋滅亡后,南宋帝陵開始遭遇滅頂之災。1285年,江南佛教總領、西域僧人楊璉真珈開始對南宋陵大肆盜掘。 還好有義士唐玨等人將諸帝尸骨換出,另行埋葬,得以保全。明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tǒng)治,開始對宋六陵加以維護。洪武二年,浙江省獻上宋攢宮圖,乃下令將諸帝遺骸歸葬原穴。諸陵封土樹碑,修葺享殿圍墻??赡苁敲鞒_國初期,國力不濟,只修建了孝宗、理宗陵上 的享殿三間,周圍還有幾段墻垣,理宗陵有碑亭、宰牲房、齋房各一間,其他一無所存。明 、清政府下令保護

13、宋六陵,但是破壞事件仍時有發(fā)生。據(jù)南北宋陵轉述1936年5月陳萬里考察南宋皇陵時的情景:“此處遍植松樹,乃是造林事務所的經(jīng)營,陵上的松,格外來得高大。孝宗陵,四周有矮墻,還有幾楹享堂,壁間嵌上十余塊的御祭文碑記,此外一無可觀。出孝宗陵不多路,就到了高宗陵,更荒涼了,沒有圍墻,也沒有殿堂,就是在一個陰森林里面,一堆土,一塊碑而已。”抗戰(zhàn)時期,汪偽集團的軍隊對宋陵進行了盜掘。到解放時,宋六陵僅存孝、理兩陵的獻殿和被盜掘的六個墓穴。解放后,陵區(qū)成了一個勞改農場。1964年,該農場結束,這里建起了東方紅茶場。1965年,紹興師專從城內遷來,陵內墓穴多數(shù)被推平。“文革”時期,余下的陵穴被作為“四舊”全部

14、毀掉。,北方宋墓,北方宋墓是指黃河流域的北宋墓葬。有磚室墓、石室墓、土洞墓、豎穴土坑墓。 1、北方宋代磚室墓的特點 磚室墓發(fā)現(xiàn)數(shù)量多,是北方宋墓的主要形式,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以方形和圓形單室為主,在晚期流行多邊形的磚室墓,宋末發(fā)現(xiàn)有少量的雙室墓(前后室墓)。 第二,在汴京開封到西京洛陽之間的黃河沿岸地帶,雕磚壁畫的裝飾手法流行,特別是雕磚手法日益興盛,單純的壁畫裝飾走向衰落。 第三,北方宋墓流行薄葬,墓中隨葬品很少。 第四,木棺具多已朽掉,此外還曾發(fā)現(xiàn)很少量的石棺,棺上有孝子故事等雕刻。 第五,一般非品官不用墓志。,白沙宋墓,5152年在修建白沙水庫時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的,1957年出版了白沙宋墓

15、報告,該報告由宿白執(zhí)筆。 白沙宋墓書中報道了發(fā)掘的三座雕磚壁畫宋墓。壁畫最精美的是一號墓,墓主趙太翁是一富商地主,據(jù)墓內墻上的題記,該墓年代為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 一號墓是前后兩室的雕磚壁畫墓,前室方形,后室六角形。前室為寶蓋頂,后室作截頭六瓣攢尖頂。,甬道內交租人,婦人啟門圖,隨葬品很少。有白瓷碗兩件、買地券(磚雕)一件、銅錢一枚(紹圣元寶), 鐵器(已銹,器形不可辯)鐵塊。鐵豬的簡化物,以壓龍。,第二章 遼代考古,第一節(jié) 城 址 遼代城有5類: 京城:遼有五京,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天顯三年稱南京,天顯13年稱東京)、 南京(燕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五京由皇帝或親王

16、主之。 州縣城(國家地方行政州縣管理機構所在地) 奉陵邑城(為奉祀和守衛(wèi)皇帝陵墓設立的城) 頭下軍州城(大貴族的私城) 邊防城(邊疆地區(qū)設立的軍事防御城)。,一、遼上京城址,遼上京位于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城址位于群山環(huán)抱的遼闊的沖積平原上,東南有白音戈洛河縈繞,是契丹王族迭剌部的領地。該地原為荒野之地,耶律阿保機曾經(jīng)在此射箭選址建立龍眉宮。神冊三年(918)遼太祖在龍眉宮之地建城,名曰皇都,作為遼國初期統(tǒng)治中心。遼滅渤海之后,國土擴大,國家大業(yè)已經(jīng)穩(wěn)固,經(jīng)濟有了新的發(fā)展,皇都城規(guī)模較小,所以太宗天顯元年(926)在皇都興建宮室,擴展郛郭,至天顯十三年(938)更名為上京,設立臨潢府。,上京

17、城址,現(xiàn)地面遺跡分南北兩城:皇城、漢城。 舊五代史:“城南別作一城,以實漢人,名曰漢城?!?遼史:記載行政建制有潞縣、興仁縣、宣化縣、定霸縣、保和縣、易俗縣、遷遼縣。除了漢人外,還有大量的西域商人, “南門之東回鶻營,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西南同文驛,諸國信使居之?!?城址略呈方形,破壞嚴重,城內所見遺址殘余痕跡少。東墻長1290米,西墻長1220米,南墻長1610米,三面共長4120米。漢城城墻殘留低矮,防御設施簡單,沒有馬面、甕城設施。,皇城,1、形狀與規(guī)模 皇城位于北部,為六邊形.周長:6398.63米。 2城墻與城門 皇城城墻夯土修筑,分主墻和后補墻,主墻基寬15米,殘高8.5米

18、。有馬面、角樓。 遼史記載皇城城門有4個:安東門、大順門、乾德門、拱辰門。大順門已沖毀?,F(xiàn)存的3個城門都有甕城,門寬5米。 3、大內城 大內城位于城中偏北的丘崗上。遼史記載大內城有三門,承天門、東華門、西華門。(沒有北門)。 4、中央和京城官府機構、寺院分布在皇城南半部。 臨潢府、臨潢縣、長太縣??讖R、國子監(jiān)、綾錦院,上京城的特點:,1、現(xiàn)存上京城城址分為南北兩城,北城是皇城,南城是漢城,契丹人和漢人分別居住,皇城有馬面,漢城無馬面,在公用的皇城南墻也修筑馬面,顯然有防備漢城居民之特點。 2、城內布局沒有中軸線,沒有左右對稱的建筑布局,布局似隨意而建。 3、大內城位于皇城東部,宮城布局為二元式

19、。以東為正門,分南北兩院,絕大多數(shù)建筑和氈帳都是東向,這是契丹本民族東向習俗之反映,是適應契丹人東向立氈帳之習慣。以南門為正門的三大殿建筑,用于舉行重大漢式典禮的地方.太宗寢宮日月宮,明妃宅等位于宮城之西,之南也是俗東向之反映,并不違反前朝后寢的漢俗。,遼上京城是在太祖創(chuàng)業(yè)之地修建的都城,遼上京城的建立反映了契丹民族由原始部落社會向封建社會發(fā)展轉變的重要標志,是契丹漢化發(fā)展的里程碑。遼上京是契丹民族(國俗)文化與漢文化結合的產物,其布局與功能的劃分具有獨特性,在中國古代都城中別具一格。,二、遼中京城址:,1、位置:位于赤峰寧城縣大明城(又稱大名城)。位于老哈河沖積平原上,是遼代中京大定府故址,

20、(遼亡后,金設北京路,元代設大寧路,明設大寧了永樂元年撤衛(wèi)而為荒廢)。 中京城修建歷史背景: 圣宗耶律隆緒及母肖太后,在統(tǒng)和22年(公元1004年)攻北宋訂立澶淵之盟,遼國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笆プ谶^七金山,土河(今老哈河)之濱,南望云氣有郛郭樓閣府庫之狀,因議建都”。這里土地肥沃,地近中原,宜于與中原交通往來,所以選此建新都。統(tǒng)和25年圣宗擇燕冀工匠在奚王牙帳之地仿北宋開封城修建規(guī)模較大的都城。中京成為遼的統(tǒng)治中心。,城分3重,外城、內城和皇城,三城相套。這是仿照北宋東京城。 外城東西寬4200米,南北長3500米。無馬面,有角樓,有甕城。 大道東西兩側,當各有三列直排的坊,每列應有四坊,共十

21、二坊,東西兩側共二十四坊。 宮城又在皇城正中偏北,僅筑有東、南、西三面的墻,其北墻即是皇城的北墻,每面長約1000米,四角有角樓基址,中京城是遼代中期修筑的都城,形制模仿北宋東京城,三重相套,形狀規(guī)整,是北宋文化對遼國文化影響的重要體現(xiàn),表現(xiàn)出漢文化的強大的影響力。,遼帝陵,慶陵位于巴林右旗王墳溝,是遼圣宗(983-1037)、興宗(1031-1055)、道宗(1055-1101)的陵墓的總稱。,陵址位于山凹深谷之內的山之南坡,三座陵東西排列,俗稱東陵、中陵、西陵。陵之間相距2公里。沿山脊筑陵區(qū)的城墻,凹口筑墻封堵。陵區(qū)內也有神道、祭祀殿堂等建筑。這些建筑今天所能見其殘基。神道皆東南向。 東陵

22、是興宗陵、中陵是圣宗陵、西陵是道宗陵.,墓內所出哀冊為石質,墓志是方形。與其它遼墓墓志形制相同,但慶陵所出皆自稱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哀冊,哀冊蓋上有龍紋。根據(jù)哀冊可知,永慶陵是圣宗和仁德皇后、欽哀皇后的合葬墓。 1930年夏,當時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之子湯佐榮令一團士兵對慶陵的東陵和西陵進行大規(guī)模盜掘。發(fā)現(xiàn)了圣宗、仁德皇后、欽哀皇后的漢文哀冊和契丹文哀冊。湯佐榮用牛車把這些珍貴的哀冊和其他隨葬品偷運到承德。中陵因地下水深沒有挖掘成功。,東陵地宮,陵墓的地宮(地下墓室)為多室的大墓,慶陵的三個陵都是三主室四耳室的七室墓。 東陵是興宗的永興陵。為仿木雕磚壁畫墓。東陵全長21米,前室方形,其余墓室為

23、圓形,中室最大,為主室。 墓室內遺物被盜一空,保存較好的是墓室內的壁畫。,髡發(fā)的契丹人,契丹族男子的一種發(fā)式。按契丹習俗,男子多作髡發(fā)。在古代,髡發(fā)為某些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常用發(fā)式。 髡發(fā)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fā)全部剃光,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余發(fā)作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一排短發(fā);有的在耳邊披散鬢發(fā),也有將左右兩綹頭發(fā)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后下垂至肩。,中室繪四時捺缽圖,捺缽之制:遼皇帝四時游獵,避寒署,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四時捺缽時,百官隨行,處理重大政務。,春捺缽,在鴨子河(長春州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旗的他虎城),正月上旬,起牙帳,天鵝未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鵝至,則縱鷹捕鵝,得頭鵝之臣受賞,

24、并設飲宴通宵。頭鵝薦廟,群臣各獻酒果,興樂,相酬酢,致賀語。皆插鵝毛于首以為樂。戈獵網(wǎng)鉤,春盡乃歸。,夏捺缽:無常所。多在吐兒山(在慶州北300里)卜吉地為納涼所。5月末六月初至與南北臣僚議國事,暇日游獵。,秋捺缽:在伏虎林(永州西北30里)射鹿及虎。,冬捺缽:在永州東南30里。其地饒沙,冬月稍暖,牙帳多于此坐冬,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時出校獵講武。 終遼一代二百余年,捺缽之制不變。 東陵內所畫四時捺缽風光圖是展現(xiàn)四時捺缽的自然風光景色,并無人物狩獵場面,或氈帳之物。,契丹墓,有磚室墓、石室墓和土坑墓。單室墓為主。仿木結構的多室大墓在遼初就已出現(xiàn)。 早期磚室墓的墓室平面有方形,也有圓形,少數(shù)墓

25、為不規(guī)則形。遼中期新出現(xiàn)多角形墓。晚期契丹墓墓室以平面六角形或八角形為主。方形墓室和圓形墓室仍然存在,個別墓為不規(guī)則形。,墓室壁畫,遼太祖時期已使用裝飾精美的故事壁畫。中期與出行有關的鞍馬壁畫開始移到墓道。從而擴大了壁畫的空間。 晚期墓葬壁畫開始流行出行圖與歸來圖。出行圖與歸來圖多位于墓道。出行圖往往有儀仗,說明在遼代晚期契丹人的漢化程度繼續(xù)發(fā)展。 墓室內壁畫以家內生活為主,有備酒圖、備茶圖、備食圖、宴飲圖、屏風圖、伎樂圖、花卉圖等。,寄錦圖 (回文錦璇璣圖),“ 征遼歲月深,蘇娘憔悴 難任;丁寧織寄迥文錦,表妾平生縫蜷心?!?教鸚鵡學經(jīng)圖,“雪衣丹觜(嘴)隴山禽,每受宮閨指教深。 不向人前出

26、凡語,聲聲皆是念經(jīng)音?!?唐代流傳的雪衣娘的故事,可以為這組壁畫反映的內容提供明確的答案。見9世紀中葉唐人鄭處誨撰寫的明皇雜錄,開元中,嶺南獻白鸚鵡,養(yǎng)之宮中。歲久,頗聰慧,洞曉言詞。上及貴妃皆呼為雪衣女娘。性既馴擾,??v其飲啄飛鳴,然亦不離屏煒間。上令以近代詞臣詩篇授之,數(shù)遍便可諷誦。上每與貴妃及諸王博戲,上稍不勝,左右呼雪衣娘,必飛入局中鼓舞,以亂其行列,或啄繽御及諸王手,使不能爭道。忽一日,飛上貴妃鏡臺,語曰:“雪衣娘昨夜夢為鷙鳥所搏,將盡于此乎?”上使貴妃授以(多心經(jīng)),記誦頗精熟,日夜不息,若懼禍難,有所攘者。上與貴妃出于別殿,貴妃置雪衣娘于步輦竿上,與之同去。既至,上命從官校獵于殿

27、下,鸚鵡方戲于殿上,忽有鷹搏之而死。上與貴記嘆息久之,遂命瘞于苑中,為立冢,呼為鸚鵡冢。,2、葬式,多數(shù)墓不用棺槨,直接陳尸于棺床之上。少數(shù)墓有小帳或棺。(如寶山M1有小帳,海力板墓有彩繪木棺,二八地M1有石棺,駙馬墓有小帳)。,金屬網(wǎng)絡葬具在遼初就存在。發(fā)現(xiàn)有銀絲網(wǎng)絡與金絲網(wǎng)絡;金面具、金花銀枕、金花銀靴等,說明金屬網(wǎng)絡葬具有很大發(fā)展。 頭東腳西,頭向東與契丹東向拜日的薩滿教習俗有關。,隨葬品,馬具與兵器 早期馬具有多套,都具有實用之器,兵器的數(shù)量最多。尤其是鏃的式樣繁多。后期馬具與兵器數(shù)量減少。,陶器與瓷器 低等級墓以陶器為主,或全為陶器,高等級墓中的瓷器為主,但也有陶質器皿。流行矮體肥胖

28、無足的單幾雞冠壺和提梁雞冠壺。瓷器品種單調。有穿帶壺,雞腿壇等游牧特色的瓷器。后來以瓷器為主,陶器數(shù)量減少,而且體現(xiàn)出與漢文化趨同的態(tài)勢。,金銀器皿 高等級墓中常有金銀器。大墓中以寶山1、2號墓、耶律羽之墓、駙馬墓最豐富。 墓志 太祖時期墓葬還未發(fā)現(xiàn)有墓志,但高等級墓有漢文題記,詩詞。(寶山M1,M2)太宗時高等級契丹墓已使用墓志,形式與唐同。(耶律羽之墓,會同四年駙馬墓)。,第三章 金代考古,第一節(jié) 金上京 中國金代初期的都城遺址。位于黑龍江阿城白城子。金上京城是金朝早期都城,始建于金太宗天會二年(1124年),稱會寧府。天眷元年更名為上京。 金熙宗皇統(tǒng)六年擴建,貞元元年海陵王遷都至中都,削

29、上京之號,關于正隆二年毀上京宮殿及大族府邸。世宗大定十三年復上京之號,大定二十一年陸續(xù)復宮殿和住宅。,上京城址由南北兩城組成,平面呈曲尺形。北城南北長1828米,東西寬1553米。東西長2148米,南北寬1523米。兩城合計外圍周長21.5華里。城墻夯筑 ,殘存馬面,馬面間距80130米。腰垣無馬面。有門5座。南城偏西部有皇城,南北長645米,東西寬500米?;食莾戎休S線上有五座宮殿址,前四重殿有左右廊基址。,二、金中都城 位于北京市舊城外廓城的西南部。唐代為幽州城。遼代改為燕京城,但只是利用唐城,沒有改建。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年)滅遼占領燕京城,海陵王時決定遷都到此,并進行擴建,重筑宮城

30、。貞元元年(1153年)宮城建完,從上京遷到燕京,更名為中都。,經(jīng)勘查,外城西墻壁長4530、東墻長4510、南墻長4750、北墻長4900米。井字形街道,中軸對稱布局。 宮城位于外城中央偏西處,宮城內有大安殿,面闊11間。宮城的應天門和皇城的宣陽門、外郭城的豐宜門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食俏挥趯m城之南,北墻利用了宮城的南墻壁。 外城的端禮門內大街到豐宜門內大街之間,橫向排列街巷。遼南京城內的部分仍然保留唐代街坊的形式,而新擴建的部分采用街巷的形式,是金中都的規(guī)劃特點。,三、金界壕,金界壕 是金代為了防止蒙古族騎兵的攻擊,在北部邊境地帶修筑的大型軍事防御設施。金界壕又稱金長城。 金界壕又稱金長城、

31、兀術長城,在金史中,對金長城這項工程記載有界壕、壕塹、濠塹、壕壘、垣壘、壘塹、壕障、濠墻、界墻、邊堡等十余種稱謂。 經(jīng)考古勘查確定的金界壕有兩條。一條是金初修建的嶺北長城。一條是從嫩江到大青山的界壕。,1、嫩江到大青山的界壕 特點:在地勢較平坦之地修建,外壕內墻,不用磚石等建筑材料。分南北復線,在重要地方還有支線。雙墻雙壕。邊堡為方形。,2、嶺北長城,在大興安嶺以北,從額爾古納河向西延伸到俄羅斯和蒙古國。 最早由俄國人調查,認為是“成吉思汗邊墻”,后來有“金源邊堡”、“兀術長城”、拓拔鮮卑城、漢光祿城、遼代邊墻等多種看法。 分布在草原上,外壕內墻,單墻單壕,邊堡有方形城、圓形城和外圓內方城。,

32、金代民居與火炕,第二節(jié)金代女真墓葬,一、金陵 天輔7年8月(1123)完顏阿骨達56歲駕崩于行宮,金史太祖本紀:“葬金上京宮城西南寧神殿”,今上京城西有一個大土堆,推測是阿骨達最先下葬的太祖陵。在太祖陵周圍發(fā)現(xiàn)建筑的構件,來源于夯土臺上,可能是寧神殿。宋皇帝徽、欽二帝“肉袒于廟門外”,曾經(jīng)在太祖廟前舉行獻俘儀式。,海陵王與遷陵,熙宗,酗酒妄殺。平章政事完顏亮乘機與駙馬、皇帝的侍衛(wèi)商量奪權殺之。完顏亮登基。完顏亮殘暴無道,刑殺不問有罪,大殺宗族,后軍隊造反,殺死他。他被廢除皇帝稱號,降封海陵郡王,大定二十年又下詔降為庶人,稱海陵庶人。,完顏亮登基后遷都到金中都后,在中都附近尋找風水寶地,把始祖以

33、下陵都遷到北京房山的山巒之中。太祖睿陵“改葬于大房山,仍號睿陵”。太宗的恭陵改葬于大房山,仍號恭陵。,北京市西南的金陵遺址經(jīng)過海陵王、世宗、章宗、衛(wèi)紹王、宣宗五世60年營建形成的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金代皇家陵寢,面積約60平方公里。明天啟年間為斷“女真”龍脈,對金陵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清朝對金陵進行了部分修復。,金陵主陵區(qū)是金代皇室陵寢的重要組成部分,陵區(qū)平面布局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做法,以神道為中心軸,兩側對稱布局,由石橋、神道、石踏道、東西臺址、東西祭殿、陵墻構成。神道兩側的方形臺基可能是碑亭。,M6可能是金太祖的睿陵。位于在清代大寶頂前約15米處。據(jù)當?shù)剞r民講,此處在20世紀80年代仍有大殿基址

34、,地面有柱礎和壓欄石等。 1)、地宮形制: M6的地宮為石壙豎穴的巖坑,平面呈長方形,四壁為巖石鑿穴而成。方向356度。口大底小,東壁略向內傾斜,其他三壁向外略有緩坡,坑口東西長13、南北寬9-9.5、深3.6-5.2米??拥纵^平,坑口北部高,南部偏低,南北落差13米。 墓室底部夯筑黃土,夯土厚25米、每夯層厚約0.2米。夯土以上平鋪交錯巨型石塊,至墓口大約4層,共用石料200余塊,每層石塊之間也用黃土夯實。,2).葬具,地宮內有4具石棺槨M6-1、M6-2為青石槨,南北向放置于地宮西側。M6-3,M6-4為漢白玉雕鳳、龍紋石槨,東西向放置于底部正中偏北.是皇后與皇帝的槨. M6-3內出土有金

35、絲鳳冠和玉飾件等。金絲鳳冠直徑14、高10厘米。玉鳥3件,白玉雕刻的長尾鳳鳥。長7厘米。 皇帝槨M6-4漢白玉雕龍石槨,殘留底部,長3.12、寬1.35米。頂部剔刻團龍紋,四坡面刻纏枝忍冬紋。槨身為長方形,僅保留東壁,其他三個壁均被砸毀。1、2號槨的身份不明。,二、黑龍江雙城村金墓 1980年在黑龍江省阿城市雙城村(距離金上京東1.5公里)發(fā)現(xiàn)金代女真墓群。土坑墓地被破壞,收集到大量出土品, 有馬具-梁穿馬鐙、大環(huán)鑣的馬銜。 兵器-鐵刀和箭鏃。 鐵鍋-腰沿、三足鐵鍋、提梁鐵鍋。時代屬于金代早期。 陶瓷器,帶具-有3件鶻捕鵝紋銅帶具,這是金代考古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一批鶻捕鵝紋銅帶具,頗引人注目

36、。這三件帶具是一條腰帶上的附件,帶具表面浮雕一只展翅飛翔的天鵝,一只海東青撲落在天鵝的頭部,猛啄天鵝的頭顱,天鵝長12.9厘米,海東青長2.6厘米。海東青是一種體小而勇健的隼鷹,在金史和遼史等史書中常寫做“鶻”。,齊國王墓,該墓位于阿城市巨源鄉(xiāng)城子村村西的崗地上。 1、形制 墓葬的形制為土坑豎穴石槨木棺墓。使其整體平面呈“凸”字形。墓穴底部落經(jīng)過夯實,夯窩清晰可見。其中部放置一長方形大石槨,石槨內置放一具長方形木棺,長2. 21、寬1.26、高0.9米。墓內還有一長方形小石槨。在小石槨內僅發(fā)現(xiàn)少量殘木和碎骨。,四壁棺板與底板的連接處皆用鐵釘加固。棺壁外表的紅色涂料已部分脫落。木棺的8個角均用銀

37、片鑲飾,木棺的外壁也有銀片裝飾物。木棺南北兩側裝有2個對稱的鐵棺環(huán)。包裹木棺的團龍卷草紋織金絹,現(xiàn)保存下來的僅有少量殘片。木棺內四壁上圍罩有鴛鴦紋織金綢帷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棺蓋板的中部置放一件標識墓主人身份的銀質冥牌。,銀質冥牌,1件,置于棺蓋板中部,平而近似扁平幢形,三部分組成。頂部呈荷葉形,兩端翹起,葉中央連著一朵盛開的仰蓮花;中部為長方形牌身,自上而下地壓印有“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事齊國王”的陽文,共12字;底部為一仰蓮花形銀托,上飾蓮蓬。,3、墓主人 木棺內葬有一男一女,仰身直肢,男左女右,頭西腳東。二個身著多層各式服裝,男8層17件,女著9層16件,這些服飾具有古代北方民族的衣著特

38、點。兩具骨經(jīng)有關專家分析鑒定,認為男性死亡年齡約60歲,女性死亡時約40歲。,第四章 元代都城,第一節(jié) 蒙元都城 蒙元時期是蒙古時期和元朝的總稱。蒙元時期有4個都城。第1個都城是哈爾和林(哈拉和林)。后來修建上都、大都和中都。 (一)、外蒙古的哈爾和林 哈爾和林,是蒙古語“黑色石頭”。位于杭愛山麓,鄂爾渾河上游的東岸。1235年,蒙古國的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的三兒子窩闊臺,在這里建造了宏偉壯觀的哈拉和林城堡和豪華的宮殿“萬安宮”。這是蒙古族在漠北發(fā)祥之地修建的早期都城。,(二)元上都,上都初名開平府。1260年4月,忽必烈在此繼汗位,“升開平府為上都”正式成為元朝都城。1264年(中統(tǒng)五年),改

39、燕京為中都,1267年(至元四年),北京的大都建成,至此,以大都為正都,上都為夏都,兩都制正式確立。自忽必烈始,元朝的歷代皇帝都實行兩都巡幸制,每年農歷四月至九月,元朝皇帝都在元上都避暑和處理政務。,上都城位于今年內內蒙古自治區(qū)正藍旗五一牧場的灤河支流閃電河北岸,當?shù)胤Q“兆奈曼蘇默“,為蒙語108廟之意。 元上都城垣的建筑分為內外三重,中央為宮城;圍繞宮城之外者為皇城;在皇城西、北兩面者為外城。 以元上都宮城正北中央大殿和宮城南門至皇城南門為南北中軸線,測得元上都城南北方向與真子午線平行,,(三)、元中都,元中都位于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xiāng),大德十一年(1307年)開始修建。位置在大都和上都之間,南面有著名的野狐嶺。平面也是三城相套布局。,(三)、元大都城,大都位于今北京市。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十一年建成宮城,至元十三年建成大城。成為當時世界著名的大城市。 經(jīng)勘查,大都城南北長約7600,東西寬約6700米。城墻夯土筑成??v貫宮城中央的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