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1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1_第1頁
九年級語文上冊1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1_第2頁
九年級語文上冊1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1_第3頁
九年級語文上冊1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1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目標】 1. 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內(nèi)涵。 2. 了解文章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jié)合的論證方法。3. 培養(yǎng)熱愛科學、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當代十大科技發(fā)明中沒有一項是屬于中國人的;諾貝爾獎設立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大陸的科學家還沒有一人獲此殊榮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fā)。二、出示并解讀教學目標。三、預習查評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

2、識。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正心:端正心思。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齊家:整齊家政。抽象:不能具體經(jīng)驗到的,籠統(tǒng)的;空洞的。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2作者簡介。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zhí)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zhí)安大學念書,后來到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臺灣度過的,在國內(nèi)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nèi)瓦歐州核研究中心

3、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zhí)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fā)現(xiàn)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yè)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shù),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3. 背景介紹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發(fā)表的演講

4、。丁肇中在這篇演講中,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四、初讀課文,理清結(jié)構,了解內(nèi)容1. 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以“我”舉例。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diào)我們

5、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2. 本文的論點是什么?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五、細讀課文,討論有關問題1. 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討論并歸納: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提問:“格物致知”出處在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傳揚?為什么?討論并歸納:“格物致知”出自“四書”的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备裎?,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獲得知識。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視自然科學的實驗精神。原因: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3

6、. 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實驗的方法(1)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2)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4. 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5. 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你還能從文中找出類似的例子嗎?文章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來證明中心論點的?討論并歸納: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

7、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6提問: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討論并歸納: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六、交流展示1.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明確: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 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明確: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3. 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是什么樣的?明確: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4. 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明

8、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 本文采用了那些說理方法?一是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了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二是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jié)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jié)合說理的方法。三是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tǒng)教育淹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diào)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nèi)心體悟和自我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六、拓展延伸1.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jīng)歷嗎?說出來與同學交流。示例:下雪了,

9、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2. 課文說:“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庇懻撘幌拢瑸槭裁础把芯咳宋目茖W”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呢?寫出你的看法。七、達標檢測八、小結(jié)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九、作業(yè)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F(xiàn)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