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關論文-重讀經(jīng)典:艾思奇《大眾哲學》的啟示.doc_第1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重讀經(jīng)典:艾思奇《大眾哲學》的啟示.doc_第2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重讀經(jīng)典:艾思奇《大眾哲學》的啟示.doc_第3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重讀經(jīng)典:艾思奇《大眾哲學》的啟示.doc_第4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重讀經(jīng)典:艾思奇《大眾哲學》的啟示.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重讀經(jīng)典:艾思奇大眾哲學的啟示摘要:大眾哲學是艾思奇同志在30年代,為通俗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至1948年12月,就已印行了32版,創(chuàng)造了中國哲學出版界的一個奇跡。大眾哲學之所以受到讀者如此熱情的歡迎,與其貼近大眾的內(nèi)容、形式、語言關系甚密。適逢艾思奇逝世四十三周年,寫下此文以表緬懷之心。關鍵詞:艾思奇;大眾哲學;內(nèi)容;形式;語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經(jīng)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tài)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jīng)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jīng)濟服務的?!薄霸谖逅囊郧?,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的新文化,屬于世界資產(chǎn)階級的資本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國的新文化,卻是新民主主義性質(zhì)的文化,屬于世界無產(chǎn)階級的社會主義文化革命的一部分。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農(nóng)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戰(zhàn)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zhàn)線。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這個文化戰(zhàn)線的各級指揮員。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可見革命的文化運動對于革命的實踐運動具有何等的重要性?!倍@種文化運動和實踐運動,都是群眾的。1933年12月艾思奇在上海中華月報第二卷第一期的文章“二十二年來之中國哲學思潮”中寫道:“哲學是文化現(xiàn)象的一部門,文化是在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上建筑起來的社會的文化?!?而創(chuàng)作于1934年的大眾哲學作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新文化的特征。大眾哲學內(nèi)容、語言和形式都是為大眾服務而精心設計的。作為新文化一部分的大眾哲學是大眾的,是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nóng)勞苦民眾服務的。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中,它鼓舞著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昂揚斗志,幻化成千軍萬馬,使敵人聞風喪膽。據(jù)說蔣介石操著奉化口音無可奈何地說,“一本大眾哲學,沖垮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防線”,還氣急敗壞地指著陳立夫的鼻子大罵:“共產(chǎn)黨能寫出大眾哲學,你們身為國民黨黨員就寫不出來,你們這幫該死的,白吃飯,不做事?!?一、緊扣時代主題大眾哲學不僅在實踐依據(jù)方面立足于當代,而且在理論深度上也具有當代的特征。大眾哲學是艾思奇同志在30年代為通俗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原在上海出版的讀書生活第一、二卷(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連載,題為哲學講話。后出版單行本。1936年印行至第4版起改名大眾哲學。到1948年12月,共印行了32版。創(chuàng)造了中國哲學出版界的一個奇跡。這本馬克思主義的“入門”書,啟發(fā)了千萬顆苦悶彷徨的心,許多青年人在它的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就是背著大眾哲學奔赴延安的。大眾哲學為什么會受到讀者如此熱情的歡迎呢?正是因為其內(nèi)容、形式、語言都充分地考慮到了受眾的需求。1934年6月,由“社聯(lián)”安排,艾思奇進入李公樸先生主持的申報流通圖書館讀書指導部。在這里,他擔任該館在申報副刊“讀書問答”專欄的撰稿工作;接觸到大量的讀者來信,特別是一些失學失業(yè)的青年人,紛紛來信訴說他們的苦衷。在這種天災人禍、內(nèi)憂外患、危機四伏的形勢下,年輕人的出路在哪里?人民大眾的出路在哪里?中國的出路又在哪里3?如當時的青年人之一陳涌寫道:“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并不幸福,并不平靜,總是模糊地覺得應該有一種不同的生活,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呢?魯迅的小說,俄國的一些作品,加深了我對舊世界的認識,但一個人覺醒以后不知道往何處去,卻又帶來更加劇烈的苦痛?!?艾思奇抓住了大眾讀者的困惑所在,在書中盡量引用和大眾的讀者息息相關的事例,把當時國家的形勢和對個人命運的思考緊緊連在了一起。即使當今時代的人讀起這本書,也能通過它很清晰地明了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處于怎樣的危難形式,當時的中國民眾面臨怎樣復雜的斗爭形勢,對當時的時代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二、創(chuàng)新文章形式對于初次接觸哲學的人來說,閱讀大眾哲學并不十分困難,作者充分考慮了它的服務對象,創(chuàng)新了文章形式。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全書共探討了22個問題,在論證過程中每個問題都采用了小標題的形式。做到了“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識和教育革命大眾的知識在程度上互相區(qū)別又互相聯(lián)結起來,把提高和普及相互區(qū)別又互相聯(lián)結起來?!?為了開啟民智,拯救舊中國于水火之中,九一八事變后,艾思奇毅然棄學回國。他很了解當時的民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為了點燃他們胸中的斗爭之火,為革命增加力量,必須用他們能接受的形式,才能引起普遍的共鳴。艾思奇說:“我只希望這本書在都市街頭,在店鋪內(nèi),在鄉(xiāng)村里,給那失學者們解一解智識的饑荒。它不是裝潢美麗的西點,只是一塊干燒的大餅。”5初識哲學的人往往會被它的玄奧深澀嚇倒,從而放棄進一步的探究,更何況對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大眾。當時中國的許多年輕人看到十月革命的勝利,于是自覺地拿起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理論武器,想讓它在指導中國革命實踐中發(fā)揮作用??蔁o奈于雖然抱著極大的熱情讀了一些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但由于作者是外國人,又沒以中國的革命實際為例,所以讀時一腔熱情,過后都沒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且對于當時未具備哲學起碼常識的人是很難接受的。于是艾思奇大膽創(chuàng)新,對于每個問題的論證過程都貫串了小標題的形式。該書有五大章,二十二節(jié),每節(jié)均有標題以及解釋性的大標題。每章各節(jié)的大多數(shù)段落前有一方小框,框內(nèi)簡略歸納該段落的內(nèi)容?!斑@一特征是最富有創(chuàng)新和重要的。讀者很少會看到有兩整頁長的內(nèi)容。對閱讀技巧不高或時間有限的讀者來說,該書的外形不像哲學書的外形那樣令人害怕。相反,大眾哲學的外形是簡短精練、便于間斷地閱讀?!?每個小標題對所論述的問題起到概括歸納的作用,邏輯嚴密,論證層層深入。讀者可讀了一段文字論述后又看看小標題的歸納,這樣,就給沒受過任何抽象思維訓練的讀者降低了閱讀的困難,喚起了閱讀熱情。以免讀過去仍舊一頭霧水,一片混沌。無疑,大眾哲學外形上的新鮮和簡潔對它受歡迎起了很大作用。三、直白、生動活潑的語言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眾,就是“無兵司令”,它的火力就打不到敵人。為達此目的,文學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須知民眾就是革命文化的無限豐富源泉1。大眾哲學所論證的哲學問題艾思奇都設計了生動活潑、簡明易懂而又很能吊足讀者胃口的語言來描述。首先,使用明白如話,富于生活氣息的語言。古人沈約就說過: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易識字,易誦讀。父親也教導艾思奇:“無論作詩、寫文章,應像白居易那樣,務使人人能讀,婦孺皆知。”艾思奇對父親的話銘刻于心,大眾哲學的文章標題使用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讀來朗朗上口,倍感親切。使哲學走出了高深莫測的殿堂,消除了哲學與大眾之間的心理藩籬,融入了市民社會。正如美國泰瑞博登霍恩所言:“大眾哲學里沒有任何古詞或暗語,是用1000個普通字寫成的。作者在書中既不炫耀自己的語言知識,也不濫用或夸張地使用語言。他自愿丟棄了那種半土不洋的、學究氣的語言,努力以他的目標讀者能懂的語言說話,這就使他的著作有了一定的可信性和權威性?!?如,“兩軍對戰(zhàn)”、“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天曉得”、“原來是一家人”、“用照相作比喻”、“是朋友還是豺狼”、“無風不起浪”、“談虎色變”、“貓是為吃老鼠而生的”等等。其次,制造懸念,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如,“哲學并不神秘”、“不是變戲法”、“為什么會有不如意的事”、“在劫者難逃”、“卓別麟和希特勒的分別”、“沒有了”、“追論雷峰塔的倒塌”、“岳飛是怎樣死的”。這樣的構思,讓讀者一看題目,就有產(chǎn)生疑問,激起了讀者強烈的求知欲。這也是此書引人入勝,贏得眾多讀者群的原由。最后,通俗性與哲理性的結合。每一個通俗的文章標題后又加上破折號引出其揭示的哲學命題。這樣巧妙的構思,是作者既考慮到了受眾的接受程度,又考慮到了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讀者可沒有障礙的接受,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深入。由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文章標題過渡深入到一個小哲學命題,符合人認識的客觀規(guī)律。讀者讀完文章后會由生動的情節(jié)聯(lián)想到相對應的哲學問題。對作者論述的哲學問題記憶猶新,不容易遺忘。使讀者在實實在在的生活實踐中,能自覺運用哲學思辨的方法來處理思維中的矛盾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真正成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正如李公樸在序言里所說,“大眾哲學用最通俗的筆法,日常談話的體裁,融化專門的理論,使大眾的讀者不必費很大氣力就能夠接受?!?總之,大眾哲學貼近時代的內(nèi)容、獨特的語言、別出心裁的文章寫作形式,使它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心。這一現(xiàn)象啟發(fā)我們不斷思索當今文化傳播的形式。哈貝馬斯認為,傳播是一種以理解為導向和目的的行為。這種行為主體之間通過符號協(xié)調(diào)的相互溝通社會一致性為基礎,致力于達成理解,形成非強迫性的共識8。所以,為使大眾欣然接受,熱烈擁護,無論電視、電臺、各類書刊,都應緊扣時代主題,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拋棄生硬、刻板、裝腔作勢、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使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這樣,文化傳播事業(yè)定能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參考文獻: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688-701.2艾思奇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劉萍.大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