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從文學看時與贖 .doc_第1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從文學看時與贖 .doc_第2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從文學看時與贖 .doc_第3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從文學看時與贖 .doc_第4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從文學看時與贖 .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從文學看時與贖威廉哈茲利特說:“某個時候我們不存在,對此,我們并不在意。那么,為何停止存在的時刻即將來臨時便使我們憂愁呢?我不希望活在一百年以前,或者活在安娜女王的治下,那么為何得知我不能生存在百年之后,或者生存在一個不知何許人統(tǒng)治時期,卻要感到如此遺憾呢?”1無論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都承認世俗時間中的個體在“時”中的一次性,這就正如里爾克詩云:這短暫的東西,奇異地與我們相關。我們,最短暫者。每一樣東西都是一次,只有一次。一次便不再重復。而我們也是一次。永無輪回。但這哪怕僅只一次,也是一次曾在:因為在塵世曾在,似乎是不可收回的。2(注:里爾克全集第2卷,第717頁。)“一次性”也就是時間意義上的限定性,它意味著宇宙萬物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一次”的,不可重復。同樣,人也是“一次”的,而且與其他的存在者相比,人則是“最短暫者”。就時間而言,它指的是人所處的世俗時間,“一次”總是以“不可收回”的方式在塵世展開,是每一在世個體都必須承擔的?!坝罒o輪回”使每一個體看到身后的虛空,它對于“曾在”具有否定的功能。個體在世生存時間的不可逆性使“時”與“死”緊密相連,也使在世個體擔憂在進入“永無輪回”那一刻起的世界。但是,并非每一個體都有對這種時間臨近的恐懼,伊壁鳩魯就主張人要站在時間的洪流之外。他認為人不應從那些具體的目標的實現(xiàn)中尋找幸福與快樂,人主要是是要過一種被稱為“恬靜”的生活。他教導人重要的是在在心靈的生活上,使自己學會觀快樂而不要觀賞痛苦。至于痛苦,人是可以“靠著心靈的訓練以及不顧痛苦而只想念幸福事物的那種習慣來加以忍受。”所以,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皇且环N心靈體驗,快樂并不是在時間的聯(lián)結中產生的,人置身于這種恬靜的快樂中,就站在了時間之外,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區(qū)別也就消失了,時間因此也被廢除了。但是,在世個體并不能都象伊壁鳩魯這們恬靜地生活,他們面對生命在時間洪流中的耗損,都會發(fā)出象美國當代詩人魯濱遜一樣的感嘆:“如果今后沒有什么來世,/如果我們不過是塵泥,/而這是從所周知的活著有何意義?”(頂于立地的人們)時間對人生命的無情耗損使哲學、宗教與文學都共同地關注人是如何應對消逝的時間而使自身免于被時間吞噬的?;阶诮痰摹熬融H”(ATONEMENT)從字義上看是“使事物合一”。這個“合一”從時間性上來講就是要使過去、現(xiàn)在、將來達到永恒的合一,從而回到那“昔在、今在、今后永在的全能者”,所以,要達到救贖的目的首先就是要使世俗時間歸于上帝的永恒之中。對于個體,關鍵的則在于自覺地將自己的一次性融入神性的懷抱中。從B布萊希特和漢斯昆的兩首詩,我們就可看出“時間”對于不信者和信者的不同意義:一是B布萊希特的抵抗誘惑:你們不要被誘惑!返回的路已不存在。日子佇立在門前,你們已能感到夜里的風:清晨卻不會再來。你們不要被欺騙!生命殘薄。盡快地啜飲生命吧!你們不會感到滿足,當你們不得不離開生命時。你們不要接受騙人的安慰!你們沒有太多的時間!讓腐爛成為拯救者!生命最偉大:擁有的已無多。你們不要被誘惑,去干苦役讓自己精疲力竭!還有什么能使你們畏懼?你們會與所有的動物同死,此后什么也不會再來。二是漢斯昆的擁有的遠不止這些:你們不要被誘惑!返回的路尚存在。日子佇立在門前,你們已能感到夜里的風:清晨卻會再來。你們不要被欺騙!生命殘薄。不要過快啜飲生命吧!你們不會感到滿足,當你們不得不離開生命時。你們不要接受騙人的安慰!你們沒有太多的時間!腐爛能捕住得救者?生命最偉大:遠不止這些。你們不要被誘惑,去干苦役讓自己精疲力竭吧!還有什么能使你們畏懼呢?你們不會和動物同死。漢斯昆的詩是出于基督宗教立場對B布萊希特的駁正。兩首詩字安數(shù)相當,但卻大異其趣,表現(xiàn)出了不同情懷在時間性面前相異的價值取向?!叭兆觼辛⒃陂T前”,是即將與過去的告別,當死亡的風在夜里吹起,布萊希特看到的是物理性的事實:“清晨的風不會再來”和“與所有的動物同死”,但是,生命真是要“讓腐爛成為拯救者”的話,“干苦役讓自己精疲力竭”又有什么樣的意義呢?“與動物同死”豈不成了對所有在世“苦役”的徹底否定?人唯一所能做的難道真如布萊希特據說,只能是“盡快啜飲生命”嗎?只接受物理性的時間,最后只能導向虛無主義。漢斯昆的詩則體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對于布萊希特們也許是一種欺騙。但是,他使生命有了一個活著的根基。清晨的再次來臨,不與動物同死,都是基于對世俗時間的否定。世俗時間否定了在世個體的殘薄生命,但是,基督宗教所標劃的返回之路,卻讓人感到夜里的風不再有腐爛的氣息。與在世“門前”相對的“門后”世界是對于腐爛再次否定,使我們所有的苦役有了價值,也使我們不再感到畏懼。漢斯昆對于清晨的風還會再來的期冀與自信,來于在時間觀上打破了曾在、現(xiàn)在、將在的界限。將個體生命的時間自覺地納入了上帝永恒的懷抱之中。上帝這一全能者是世俗時間的唯一的權衡。使曾在、現(xiàn)在、將在達到時間的合一,是西方文學拯救世俗時間的有限個體生命的方式之一。這一時間觀在文學史中較早地出現(xiàn)于但丁的神曲中。為完成其救贖人類的目的,但丁在神曲中按中世紀流行的神學觀念設置了地獄、煉獄、天堂三重境界,以使人類能擺脫罪惡,得到靈魂的拯救。這三重境界按但丁游歷的客觀時間來說有一個先后次序,但是可以明顯看出,三重境界是同時存在于上帝的意志當中的,它只不過是但丁基督精神的客體化。三重境界在作品中共同耦合而成一個自足封閉、固定不動、永恒的世界。這一世界即是但丁按基督教時間觀構建出來的。尤為突出的是,為了將一切都納入這一時間中,但丁在天堂篇中突破托勒密的九重天體虛構出了一個第十重天。在天府里,幸福的精靈“住在的時間也沒什么或長或短的歲月”“那里是一切空間和時間會合之處,在他(即上帝)超于時間,超于別的一切所能理解的永久之中”,而且上帝“自己不動,用愛和欲去移動諸天”因此對于上帝只有永恒的現(xiàn)在,人的獲救關鍵就在于要立足于現(xiàn)在,趨向于時間之外的上帝。但丁這一時間觀通過他對“亡靈”的安排得到了具體的體現(xiàn)。首先,過去(的世界和人)在但丁筆下不是一個自足的體系,都喪失掉了它的獨立價值。但丁對于古代世界盡管表示了他的尊敬,但他并不象后來的人文主義者把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但丁在古代世界面前顯示出來的是輕松隨便感,如把古希臘、羅馬的先哲們都譴入侯判所,把舊約中的猶太民族的祖先提升到天國,把不信靈魂不死的伊壁鳩魯及其門徒譴入地獄等等。這些都足以說明古代世界只是一個任憑但丁劫掠的貨棧。其次,將來對于但丁而言也不是不可預知的。相反,但丁極富自信地把當時還沒有死的逢尼法西第八、克乃門德第五早早給他們安排在地獄的第八圈受罰,而為他的政治理想的寄托者亨利七世在天堂中則預留了一個位置。對于但丁本人的未來而言,盡管他“將懂得別人家的面包是多么含著苦味,別人家的樓梯是多么升降艱難”,但是“因為有了先見之明,所以假使我失去了我所最親愛的地方,我不應當再因為我的詩而失去別處?!边@種先見之明即在于但丁把自己的命運納入上帝的“永恒的現(xiàn)狀”,堅定清洗罪過,信守上帝之道,自己便可升入天堂。但丁正是通過設置一個永恒的天府,使過去、現(xiàn)在、將來達到與時間的永恒合一,從而拯救處于世俗時間中的人類。但丁并非純粹為了神學的需要去建構神學體系,而是企圖尋找世俗時間中的人類與上帝的連接點,使人自覺地回到永恒的懷抱中。很顯然,體現(xiàn)于神曲中的時間與現(xiàn)代主義中的意識流小說的時間是有區(qū)別的。如普魯斯特也看到了時間的永恒的力量,將“追憶”視為人之本性,客觀的歷時性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在人的追憶中融合為一。切斷這三者的溝通的文學在他看來,就是離現(xiàn)實最遠的文學??梢钥闯觯蒸斔固氐臅r間是一種相對于物理的時間的心理時間,他也追求時間的合一,但與但丁不同的是,他沒有引入基督宗教的時間觀,沒有將世俗時間引向永恒的上帝那里。所以,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只在于恢復那逝去的時光韶華,而不是象但丁要把人類“引到幸福的境地”。在普魯斯特看來,創(chuàng)作不是“發(fā)明”,而只是“解釋”,是用一種追憶的方式“解釋”自我的豐富的生命。自我的生命便延續(xù)在這種“解釋”中。他在追憶似水年華中說到:“”創(chuàng)作本身是無法將人從“時”中拯救出來的。如果沒有超出創(chuàng)作的超驗價值,創(chuàng)作本身將變得虛空和無所依賴。藝術還照樣是屬于此世。按圣經的說法,永生的念頭是上帝置于人的心里的。只有回歸于上帝才有不朽可言。普魯斯特的“追憶”只是揭示了人的本性而已,它表明人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其實,以基督宗教神學的一些觀點來看,記憶也有著救贖的力量,但它不在于普魯斯特說的“恢復”,而在于記憶與期盼和上帝的應許是結合在一起的?;浇痰哪┦勒撍枷雽⑦^去視為是將來的應許。如莫爾特曼的希望神學就提出應保持對于未來的期望,但是在這期望中,交織著人類現(xiàn)在的經驗和過去的回憶。未來的意義形態(tài)的基礎在上帝之國,即它是上帝所應許的。對過去歷史的記憶,當中就含有應許的元素,它可以引發(fā)期望從而使罪惡、不義、苦難、死亡都受到指控。末世論的這一記憶觀念由于置于上帝之國的基礎上而不同于鐵血的歷史理性。它的價值在于提示出如下問題:“如果我們認可意義形態(tài)的基礎在歷史形態(tài)及其規(guī)律之中,一些人就可以事實上正是如此以歷史規(guī)律為理由為人為制造的苦難和不義辯護,而人們就永遠不可能從根本上向歷史中的罪惡和不義及共人在歷史中所遭受的苦難的折磨提起公訴!”3對于個體而言,記憶的救贖力量并不在于將記憶的內容轉移到某個外在對象上,而在于記憶由于以上帝之國為基礎,它在一方面是屬于個體的,但另一方面又對個體有著一種“越出”的屬性。而記憶對個體的越出所造成的結果無非兩種,一是使個體在記憶中不斷地超越苦難、罪惡與不義,最終獲得拯救;一是個體無法承受記憶的重負,而墮入深淵。文學史中的諸多人物形象如但丁神曲中的“但丁”、莎士比亞的麥克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拉斯柯爾尼科夫、托爾斯泰的聶赫留朵夫充分展示了“記憶”對個體的雙重作用。神曲中的“但丁”所游歷的“地獄、煉獄、天堂”三境界實可視為記憶與期望之路。詩篇一開始詩人就交待:自己所要寫的就是人到中年時所做的一個夢。這個“夢”趨向于一個終極目標,此為期望。在期望中,記憶中的事實與現(xiàn)在的事實都交織在一起。他在“夢”(記憶)中,在地獄和煉獄中由維吉爾引導逐漸地認識清“驕、妒、怒、墮、貪”各種罪惡,最終達到他所期望的境界。在煉獄中,他每認清一種罪,他額上的“P”就會少去一個,但這并不是忘記,而是“記憶”的力量在不斷地“越出”,但丁在煉獄中每升一個階梯并不是意味著他忘記了罪惡,而是“記憶”讓他能時刻警醒自己。在地獄和煉獄中受罰的靈魂同樣有著“記憶”,但由于離開了現(xiàn)世,所以上帝不再應許他們以永生。立足現(xiàn)世,期望上帝的國,記憶才有救贖的力量。這一點在聶赫留朵夫身上也得到了驗證。聶赫留朵夫的每一次“靈魂的清洗”,同樣也不是忘記既往的罪,而是以記憶的力量對抗惡與不義。而麥克白這一形象則體現(xiàn)了記憶的重負對于不義的人的懲罰。他本來是蘇格蘭一員深得部下和人民愛戴的大將,但在一次征戰(zhàn)得勝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三位女巫。三位女巫預言他將成為蘇格蘭的國王。由此,在麥克白夫人的慫恿下和在成為國王的野心驅使下,麥克白謀殺了來自己家做客的國王鄧肯。這種事在歷史上本來是屢見不鮮的,但對它的解釋卻大為不同。如中國古代的許多君主都以篡位或革命的方式得到政權,但是他們都視篡位或革命為合法。其原因劉小楓在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以對易傳革卦中的“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一句的釋義史的考察說明了,儒家以自然的和道義的兩種方式為政治變革提供了正當性的理由。自然的解釋是商湯代夏、武王代殷有如自然四時的天命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