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論文-圖像文化的沖擊與純文學價值的消解.doc_第1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圖像文化的沖擊與純文學價值的消解.doc_第2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圖像文化的沖擊與純文學價值的消解.doc_第3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圖像文化的沖擊與純文學價值的消解.doc_第4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圖像文化的沖擊與純文學價值的消解.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當代文學論文-圖像文化的沖擊與純文學價值的消解【內容提要】在圖像文化統(tǒng)治的時代,純文學的價值和意義處在一種被消解的境況中,不僅有來自外界傳媒的強烈沖擊,而且純文學自身也表現出無價值趨同。所以,即便文學本身有其特定的、不可取代的人文和美學價值,文學在電子時代也獲得了新的表現方式,都不能挽救文學被迫衰落的命運。【關鍵詞】圖像文化;純文學;衰落早在兩個世紀以前老黑格爾就預言了藝術的終結1,按照他的想法推論,哲學最終將取代藝術,資本主義的擴張必將導致文學的衰落,而這一推論在“圖像社會”統(tǒng)治我們文化生活領域的時代,不論在感情上愿意不愿意接受,它都不再是一種哲學假說,似乎已成為一種現實。雖然,有評論者在極力肯定文學在未來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比如所謂的“隱蔽形態(tài)”或“大文化領域內人文活動的文學性體現”等等,但它不論是從藝術分類學還是從文化分類學眼界中都失去了藝術的主導地位,或是文化的中心地位,要么被影視藝術所取代,成為通俗文學的一部分,要么只是科學研究的文本,一種敘事性載體。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未來社會中還有沒有文學的接受者,或將是一批怎樣的接受者??峙略诤蟋F代條件下,純文學的價值和意義真的將被消解了。一、純文學在圖像文化沖擊下的生存境況圖像文化在我們今天的文化生存環(huán)境中已處于中心和主導地位,文化的生產、傳播、接受與消費似乎只有靠圖像的呈現與傳播才能正常運行,比如電影、電視、廣告、因特網、卡通、電子游戲等等,它們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據1999年中國電視第4期載,全國約有3億臺電視,觀眾近9億,人口覆蓋率達86%,現在每年就要生產一萬余集電視劇。最近上海的一次中學生課外閱讀調查顯示,讀卡通漫畫類的學生達57.6%。正像約翰伯杰所說:“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形態(tài)的社會,曾經出現過這么集中的影像,這么密集的視覺信息”。2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圖像傳媒不只是原封不動地被動傳播意識形態(tài),它們能夠按照自己獨有的方式,將接受者的心理、情感打造成他們所需要的樣子,所以德里達說:“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的影響倒在其次,”3可見,圖像媒體在形成和強化意識形態(tài)方面有著很大的作用,它完全改變了人類的生存行為方式:由主動審美的時代轉變?yōu)楸粍佑^看的時代,圖像文化統(tǒng)治的時代。在圖像文化強烈的沖擊下,純文學的生存境況怎樣呢?有人把文學分為純文學和通俗文學,通俗文學以滿足人們的娛樂為目的,追逐時尚。而純文學更具社會化功能、精神指向作用以及審美價值,是一種極具本體價值和意義的文學。最近幾年純文學一直為自己的生存處境感到尷尬、窘迫,甚至處于被消解的境況之中。因為,文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必須訴諸一定的文字符號,其接受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接受能力,才能達到文學閱讀的目的。而且,文學作為文本傳播方式,是最不適宜大眾接受的。更何況在高度緊張忙碌的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yōu)閷崿F自己的價值而奔波勞頓,每天面對的是大量最便捷、最直接、最普及、最即時性的圖像信息的襲擊,已無暇去品味唐詩宋詞的審美境界,感悟名著的文化底蘊,來陶冶性情。所以,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閱讀在圖像文化時代越來越表現出局限性。相反,圖像性內容使觀看者超越語言的障礙,直接訴諸人的視覺系統(tǒng),以可視性、表演性、游戲性直接使觀看者參與其中,為現代都市人拓展新的文化空間,比如在眾多的圖像傳媒中,最具影響力的影視藝術會使觀眾與影視故事共時性存在時產生如臨其境的幻覺感受,已成為后現代社會中一種最好的休息方式。而且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像影視這樣呼應著大眾的需求與審美反應,也因此讓大眾廣泛地接受。事實上,影視對文學的沖擊是致命的,有人說:“凡是沒有進入電視的真實世界,凡是沒有成為電視所指涉的認同原則,凡是沒有經由電視處理的現象與人事,在當代文化的主流趨勢里都成為邊緣;電視是絕對卓越的權力關系的科技器物?!?所以,文學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放棄自己的獨立性、自主性而淪落為影視的一部分,即影視的腳本。更何況,在影視創(chuàng)作潛存的豐厚的經濟價值趨動下,哪一位作家不動心呢?據茂萊研究認為:“一位小說家一旦成功,他能從電影買賣中獲得的錢數簡直是無限的。今天的小說家所享受的合同待遇會使??思{,菲茨杰拉德,斯坦貝克和海明威歆羨不已的。我們很難舉出哪一個稍有才能的當代作家沒有向電影界賣過作品或沒有寫過電影劇本的。”5當然,這是無可厚非的,問題在于文學的影視化就必須完全按照影視邏輯的美學特征進行文學包裝,一方面從文本內容上說多為暴力、色情、恐怖、災難等等;另一方面從藝術表現形式上說,“膚淺的性格刻畫,截頭去尾的場面結構,跳切式的場面變幻,旨在補充銀幕畫面的對白,無需花上千百個字便能在一個畫面里闡明其主題。”6如此包裝過的文學已完全被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了。因此,文學在圖像文化的沖擊下處于被排斥、放逐的處境之中,不僅僅如此,還迫使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從傳統(tǒng)的語言藝術變成了“圖像藝術”,大量的文學作品被圖說,影視使小說圖像化,詩歌、散文TV使散文、詩歌圖像化,MTV使歌曲圖像化,網絡語言使網絡文學圖像化等等,正如尼古拉米爾左夫說的:“新的視覺文化的最顯著特點之一是把本身非視覺性的東西視像化”。7所以,在全球化經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里文學被迫進入了一個“看圖”時代,純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在圖像文化的沖擊下自然地被消解了。二、純文學自身的無價值趨同在圖像文化統(tǒng)治的時代,文學處于消解的境況之中,不僅有市場經濟運作下的外部因素,而且與文學自身的無價值趨同有直接聯(lián)系。八十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經歷了復蘇到振興的過程,“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等等,文學思潮此起彼伏,許多文學作品在大眾中引發(fā)了波及面很廣的“轟動效應”,一些學術話題也能在社會上產生強烈的共鳴,作家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社會,關懷著人生??梢哉f是一段充滿了理想與浪漫的詩情年代,但即便如此,世俗的主題也潛在地生長起來,如汪曾祺、陸文夫的“市井文學”,他們以富有浪漫氣息的民俗畫為世俗小說添了一筆亮色,也啟發(fā)了小說世俗化的傾向。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尋根文學”、“新寫實文學”以強大的聲勢開始轉向人們的世俗生活,如果“尋根文學”還有一些“理性精神”、“世俗人生的智慧”的話,那么“新寫實”從一地雞毛到伏羲伏羲,從妻妾成群到棗樹的故事把人生在世俗化原生狀態(tài)下的陰暗、冷漠、齷齪暴露無遺,還有王朔小說中玩世不恭的情緒延續(xù)到90年代就出現了衛(wèi)慧的上海寶貝、棉棉的糖等等“新人類”小說中的“游戲人生”、“縱欲瘋狂”的鄙俗化傾向。雖然,文學的世俗化有認真的積極向上的一面。在西方,它曾與擺脫宗教的束縛相關聯(lián),在中國,曾與“政治化”相對立,是明朗、自由、樸實人生的象征。90年代也有劉玉堂的“新鄉(xiāng)土小說”、王安憶的“都市小說”,但其沖擊力遠沒有“新寫實”、“新人類”小說大。所以,當代文學的世俗化仍然顯示出一個由明朗走向陰暗、由樸實走向鄙俗的過程,這就恰恰顯示了文學在市場化經濟下的無價值趨同。也許有人認為,當代文壇上還有那些堅持文學自主性的精英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仍舊保留著文學的意義和操守,然而境況又如何呢?在“傷痕”、“改革”文學的時候,文學是讀者喜愛的精神食糧,從80年代中期開始,就逐漸疏離了傳統(tǒng)文學的傳播秩序,成為具有獨立個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作家及評論家的精英文學。先是現代派小說,后是“尋根文學”,“先鋒派”小說等等,精英作家們嘗試著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等等技巧、實驗,有意識地挑戰(zhàn)常規(guī),標新立異,雖然作家們學到了新的敘述方式,擴大了審美視野。但最致命的影響是改變了“作者-讀者”這種傳統(tǒng)的敘述關系,一個明顯的結果就是,讀者“看不懂”,南帆在文學的維度中說:敘述的方式中有的有意粉碎習慣的敘述模式,制造出混亂的事件和人物關系;有的則又反過來故意制造特殊的故事圈套,使敘述意圖夸張地凸現成為敘述游戲。8這就有意識的拉開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如“尋根文學”的文化隱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讀者閱讀所能把握欣賞的,而是靠評論家的評論才能理解。因此,在創(chuàng)作追求上一旦過了頭,就會失去最基本的讀者,而作者的價值就是在讀者大眾的接受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如果,“作者-讀者”的關系被破壞,就成了人們譏諷現在的文學是專供“業(yè)內人士”把玩的文學,大眾社會必然以敬而遠之的冷漠態(tài)度回贈文學。那么,伴隨著文學自絕于讀者大眾而成為難懂的文學時,文學的價值還有多少呢?更何況,在圖像文化的沖擊下,“業(yè)內人士”也開始逃離文學,一方面是作家們經歷了由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的全面崩潰后不得不轉向以創(chuàng)作影視腳本為主的通俗文學。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學研究者一邊慨嘆著沒有里程碑式的作品,導致了對審美對象批評的“缺失”;一邊轉向文化、宗教、傳媒等的研究批評,而且批評活動不斷泛化,從文本到語境,從學術到大眾文化傳播,其批評對象似乎也不在作品本身,更多地是制造社會化文學事件,如廢都事件,“馬橋”之訟等等熱點現象。當精英們貶斥商業(yè)化通俗文學缺乏個性、創(chuàng)造性和審美性,使純文學時尚化、公眾化時,自己從事的文學活動卻同樣變成了一種社會交際行為,也就意味著文學活動本身的蛻變,所以文學自身的價值在潛移默化中消解了。三、純文學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很多評論家認為文學是不會被消解的,只是被邊緣化了,并且在窘困中延展希望,其理由主要有:第一,文學是唯一的通過語言表情、敘事、達意,最終開啟人類精神世界的內視性藝術。文學雖然需要一定的能力才能被接受,但一旦被接受將在人類的精神生活方面有很重要的意義,為什么文學兩千多年來仍繁衍不息,它創(chuàng)造了如此豐富的神話、傳說,讓人類有可能在一個充滿想象、理想的超現實世界里生存,就因為它作為語言藝術可以打破空間、時間的界限。如馬克波斯特說的:“容許言說者與聽話人之間插入一段距離,這種空白便使得個體能夠思考并冷靜地判斷他人的言辭,而不會受到他或她在場時的那種令人懾服的影響?!?所以讀者可以在一定距離中用心靈去體會形象的意義和內涵,而在體會的過程中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就實現了。因此人類永遠都需要這樣一塊既能獲得精神財富又能詩意地生存的語言的棲息地。但影像傳播就不同了,它片刻的畫面流動,使觀眾的審美范圍受到很大的限制,很難找到發(fā)揮想象力的空間,因此久而久之會使觀眾的審美悟性變得鈍化、懶惰。所以,人類最終會回到文學這塊充滿理想和再創(chuàng)造的領域來。這是純文學不會被消解的可能性之一。對于這一觀點它的不可能性就在于未來的接受者是什么樣的。是的,對于我們這些曾經接受過文學熏陶的人來說,能夠明白文學的價值所在,習慣于閱讀,甚至有時習慣于用文學的思維去想象問題,所以你才會有被改編的影視名著缺乏原著的蘊味的遺憾。也有可能當你經歷過喧囂后,心平氣和地從文學中找到修心養(yǎng)性的好去處。但是,中國文學未來的接受者并不是我們,而是一批在高考制度下成長起來,缺乏想象力與閱讀習慣的,已經完全適應后現代圖像文化的接受者。據中國教育報1999年發(fā)表的今天的孩子在讀書嗎?對“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問題的調查報告”中說,現在學生去圖書館的借閱率已經到了歷史最低點,學生不僅課外閱讀少,就是課本中的文章“老師為趕進度,也不去感受、欣賞,造成學生只會摳名詞,背段意,根本不會獨立地閱讀一篇文章,更不會評析與鑒賞,”10所以有評論者認為“文學會長久地占領大學、中學甚至小學的語文教材”11看來又有什么用呢?2002年國務院頒布語文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課外閱讀名著十部以上,科普書刊其他讀物不少于300萬字的硬性規(guī)定,2003年10月的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現狀與對策中顯示,讀過西游記的占16%、水滸傳的占13%、三國演義的占8%,對魯濱遜漂流記、雙城記等外國名著的閱讀更微乎其微。相反沉湎于灌籃高手、龍珠、少男少女、拳王等充滿色情、兇殺等內容的非法出版物和游戲之中。中學生普遍認為“名著屬于閑書”,“太長、太厚,令人望而生畏”,“名著與生活沒有關系”。這些調查結果表明,應試教育扭曲了一代人的學習方式,他們已經失去了閱讀的興趣,甚至已經喪失了閱讀能力。那種排他的“一書在手,渾然忘憂”的讀書行為自然而然地被各種圖像文化取代,傳媒在不斷打造著他們自己需要的下一代,未來的接受者無暇甚至不知道文學這回事,更何況文學本體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從這一點看,文學本體價值的消解有其必然性。第二,網絡文學使純文學更具有表現力,從而獲得競爭力,躋身于圖像傳媒時代。有評論者認為純文學要想在圖像文化時代與別的藝術類別如影視傳媒相比更具競爭力,就需要借助電子傳媒,如網絡文學,可以利用語言、音響、圖像三位一體的形態(tài),使純文學獲得全新的表現方式,不僅在網上有一塊天地,而且“破網而出”,以紙媒形式進入圖書市場,改變文學發(fā)展的總體格局。在許多網絡文學作品中,你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看著流動的畫面,看著文字,聽人給你朗誦,而且讀者可以隨時閱讀、評點,作者自由寫作,不僅激發(fā)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而且使作品越來越精彩。“在虛擬世界里,人類自由想象的空間無限擴大,構造能力無限增強?!?2因此,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是勢不可擋的。如果使純文學也具有網絡文學的表現力,那么,純文學就不會消解,并有了適應圖像文化時代的新的發(fā)展形式。這是純文學延展希望的可能性之二。事實上,要使純文學借助電子傳媒而獲得新的表現形式,就要使純文學網絡化,那么被網絡化的文學還是不是純文學呢?首先,網絡介入文學生產后,語言、語法的結構,發(fā)行傳播等方式都會發(fā)生改變,要用網上的特殊語言來寫作,比如加入符號,最早是在文字中加入人像如:“:(”代表“嘟著嘴”,后來如“88”代表“再見”等等,這些語言符號令人越來越難以理解,試想如果用這種語言進行純文學創(chuàng)作,那么改變的不僅僅是文字將不會再有豐富的含義,充滿感性的理解,而且創(chuàng)作思維,甚至敘事方式將完全不一樣,正如丁希利斯米勒說:“你不能在國際互聯(lián)網上創(chuàng)作或者發(fā)送情書和文學作品,當你試圖這樣做的時候,它們會變成另外的東西,我從網上下載的享利詹姆斯的小說金碗早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3這就是從人性化語言向智能化語言轉化的結果,網絡文學最大的不足就是非審美化。數字化技術既能使你感覺好聽、好看,也能讓你在片刻的打動后長久地失去,顯然,要求有文學的精神深度和藝術創(chuàng)造性是做不到的。其次,“網絡寫作”使主體性喪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