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科教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2 課題 :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大樹,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并體驗情感。 2.組織學生經歷從“看”到“觀察”的過程,并對大樹作簡單的描述。 3.通過觀察、描述獲取有關大樹的信息。 *教學 內容分析 : 1.“一棵大樹的照片”意在讓學生知道從照片中所獲得的有關大樹的信息室有限的。 2.“在一棵真正的大樹前,我看到過什么”需要教師啟發(fā)學生回憶并交流原有的經驗,引起學生的對比 :即使以前不經意地看到的大樹,內容都 比照片上豐富。 3.“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蘊含了觀察需要有明確的目的的意思 。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帶著這樣的目的去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這段話說明科學課中的觀察與平時的看是不同的??茖W課中的觀察是有目的的。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大樹,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并體驗情感。 2.難點 : 通過觀察、描述獲取有關大樹的信息 *教學準備: 1.教師選擇一棵大樹,供學生觀察。(校園內)。 2.觀察記錄紙。 3.一些工具(繩子、尺、放 大鏡等)。 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3 1、 引入。 ( 1) 你知道我們的“五個重慶” 嗎?建設森林 重慶 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是什么?(植樹) 出示一棵大樹的照片,請同學們說說在照片上能看到什么? ( 2) 回憶你曾經看過的 真的 大樹 , 你 又看到些什么呢? 3、 比較兩種方式了解到 的 大樹的信息,說說哪 種方法知道的信息多? 看真的大樹為什么能了解這么多信息呢? 4、 教師: 正是 多種感官的運用 能看到 更接近 真實的 大樹的 內容。 那么,要知道事物的真實信息我們就要選擇自然界中真 實的 事物進行仔細地觀察。 5、 那你 想去觀察 大樹更多的內容 嗎? 怎樣觀察一棵大樹呢? ( 2) 匯報觀察方法 ,教師板書 a) 觀察前先 討論制定觀察計劃,就是想 知道 大樹的什么 信息 ? 需要什么觀測工具 b) 分工 記錄員、觀察員 ; 指名學生回答 ,教師板書。 2、小組自己在實驗報告單上寫出看到的 有關樹的信息。 ( 1) 學生討論: 請同學們根據(jù)我們已有的知識,討論觀察的方法。 4 c) 按照一定 的 順序觀察; d) 把觀察得來的信息記錄 用簡短的語言記錄下來; e) 在觀察過程中注意安全; 4、教師帶 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5、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 1)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容和現(xiàn)在觀察到內容有什么不同? ( 3)為什么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后續(xù)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看看你能看到什么 。 ( 2)學生根據(jù)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分組觀察大樹。 ( 3)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寫在記錄紙上 。 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板書 設計 5 課后反思 課題 :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大樹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在觀察活動中培養(yǎng)情感。 2、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高矮等。 4、鼓勵學生用各種渠道豐富自己的知識。 *教學 內容分析 : 樹木是學生最容易觀察到的,所以從觀察校園樹木入手幫助學生建立生命體的概念是本科重點,上節(jié)課解決了科學觀察的重要性 。本節(jié)課就要用這樣的方法來具體認識一棵樹 并做好詳細記錄。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大樹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在觀察活動中培養(yǎng)情感 2.難點: 描述樹的形狀、粗細、高矮等。 *教學準備: 1.學生拓展樹皮用的白紙若干,幾張放大樹的照片。 2、觀察記錄紙。 3、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 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6 1、引入。 ( 1)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觀察了一棵大樹,誰來展示你的記錄? ( 2)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 再去觀察校 園里的樹木,并交流你觀察到的樹,完成一篇觀察記 錄。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么樣的? 2、學生分組觀察,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引導學生 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 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 。 ( 3)學生 討論觀察方法,教師板書: 由遠及近、整體到局部;可以采用畫簡圖、測樹干粗細、聞樹葉的氣味、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果實和樹葉等方法。 3、 學生匯報 展示 ,并討論樹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 1)請學生交流自己觀察到的樹的信息; ( 2)說說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7 4、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 1)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 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jù)別人的描述知 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 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 5、作業(yè)。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 3)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搜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4、( 2)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fā)給學生每人 1 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8 板 書 設 計 課 后 反 思 課題 :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比較大樹和小草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在現(xiàn)實中體驗情感。 2、讓學生經歷一些基本的現(xiàn)實活動過程。 ( 1)按一定的內容和順序進行觀察。 ( 2)對大樹和小草進行比較觀察和測量。 *教學 內容分析 : 小草雖隨處可見,但學生們并沒有關注過。本課通過引導學生蹲下身子仔細觀察腳下的小草,認識小草和大樹一樣也是有生命的個體,有著與其他生命體同樣的特征。提醒學生對小小生命也要關注、也要愛護。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引導學生進 行觀察,研究比較大樹和小草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在現(xiàn)實中體驗情感。 2.難點: 按一定的內容和順序進行觀察;對大樹和小草進行比較觀察和測量。 9 *教學準備: 1、不同形狀,高度,粗細的樹的圖片。 2、小草的圖片 3、學生記錄紙。 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1、 引入。 有這樣兩句詩“野火燒不盡,春 風吹又生。”你知道描寫的是什么植 物嗎? 這節(jié)課 我們就 來研究比較一下 小草和之前認識了的大 樹 。 (板書課題) 3、教師出示狗尾草或任意 一種草,請學生仔細觀察,并作好記錄。 ( 1)請學生說說觀察的方法 。 4、 比較不同的草,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 2、 認識常見的小草 。 教師出示一些常見的小草(或請學生介紹他帶來的小草)。 3、 ( 2) 分小組觀察, 把觀察到的東西記錄下來, 用簡圖把它的樣子畫下來。 ( 3) 小組討論 。 10 同。 5、 出示圖片,說說圖上的大樹和小草有什么區(qū)別? 6、 作業(yè):同學自己回家觀察一棵樹和一棵小草,把觀察到的記錄在紙上。 5、( 1)小組研討,比較大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 2)把大樹和小草的 相同和不同之處記錄在紙上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課題 : 水生植物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水生植物樣子和他們的生長條件,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在現(xiàn)實中體驗情感。 2、讓學生經歷一些基本的現(xiàn)實活動過程。 11 ( 1)按一定的內容和順序進行觀察。 ( 2)對樹和草等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進行比較。 *教學 內容分析 : 本課安排了與前面所學的陸生植物相對應的水生植物 的認識 , 但是相比較而言,學生對水生植物認識更少,因此本課安排了認識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并對其中一兩種水生植物 仔細觀察,了解他們的形態(tài)結構,探索水生植物能夠浮在水面的秘密,同時通過學習知道 從植物生存的不同環(huán)境展示不同的植物個體,體現(xiàn)了植物的多樣性。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水生植物樣子和他們的生長條件,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在現(xiàn)實中體驗情感。 2.難點: 1) 按一定的內容和順序進行觀察 2) 對樹和草等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進行比較。 *教學準備: 1、找?guī)追N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浮萍。 2、狗尾草作比較用 3、樹的圖片作比較用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1、 引入 。 前幾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大樹和小 草,這些都是生長在什么地方的?我們今天來觀察一下生長在水中的植物,看它們跟陸地上的植物有什么不同。 2、把水葫蘆和浮萍放入水槽中。 2、( 1)請學生仔細 觀察它們在水 12 3、 教師:水生植物需要什么樣的生長條件呢? ( 2)學生交流匯報,教師對學生的想法加以指導、肯定。 4、 作業(yè): 學生課后可找來其它水生植物進行研究,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5、出示圖片,說說圖上的大樹和小草有什么區(qū)別? 中的樣子,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 2)小組開始討論水葫蘆為什么能浮在 水面上?(教師指導) 3、( 1) 小組成員繼續(xù)觀察,找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區(qū)別 板書設計: 13 課后反思: 課題 : 植物的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樹葉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在現(xiàn)實中體驗情感。 2、讓學生經歷一些基本的現(xiàn)實活動過程。 ( 1)按一定的內容和順序進行觀察。 ( 2)對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的比較觀察和測量。 3、獲取一些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等方面的知識。 *教學 內容分析 : 本課時在觀察了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個體之后,出現(xiàn)的專門觀察植物器官 的內容。 目的是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植物的生命體征。學生對葉子的經驗是很豐富的,但是對葉的結構認識不夠,特別是對葉的生命過程認識不夠,這是本科的重點。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樹葉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在現(xiàn)實中體驗情感。 2.難點: ( 1)按一定的內容和順序進行觀察。 ( 2) 對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的比較觀察和測量。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 1、學生撿來的樹葉帶到學校。 課外撿 5 種以上的植物的落葉,每種可以撿 1 2 片,放在一個塑料袋中帶來 。 2、學生描畫葉片大小的方格紙。 3、學生記錄紙。 教師準備: 14 1.準備 4 種有比較明顯不同特征的植物葉:木芙蓉葉、夾竹桃葉、槭樹葉和 玉荷樹葉 ,其中 玉荷樹葉 要求有大的、小的、破的、黃的、綠的葉子,每個小組一份,用塑料桶裝好。 2.一條玉荷樹枝條,要求枝條上的葉片大小不同、顏色不同,能夠明顯看出葉的不同生長階段。 3.每組一張鉛畫紙。 4.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1、 引入。 前面我們研究了大樹和小草,今天我們 就來研究一下葉子。 (板書課題:植物的葉) 2、 你們收集到了樹葉嗎?怎樣收集的? 3、同一種 樹葉的判斷。 ( 1) 把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樹葉拿出來展示, 小組匯報。 ( 2) 教師提問: 你根據(jù)什么 說它們是同一種 樹的葉? 5、認識葉的結構 (實物投影一片完整的葉):這是一片完整的葉,大家看看它在結構上由幾部分組成? 學生回答。 ( 3)分組 研討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等,做好記錄。 分小組 探究。分發(fā)教師準備的葉 ,讓學生找 15 匯報: 請一個同學到上面來指給大家看。 教師板書: 葉片:有葉脈 完整葉的結構 葉柄 師指出:其實,我們的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自然界中植物葉子的結構也是有差別的,同學們課外可以自己去找找,有沒有沒有葉柄的葉子,有沒有沒有葉片的葉子。 6、 比較兩種不同的樹葉,請學生說說 你根 據(jù) 什么,才說另外的樹葉不是同一種樹的葉? 觀察比較植物葉的相同和不同 (2)交流匯報。 分成幾堆?為什么把這 3 片葉分開來分成 3堆?其他同學有什么不同意見或補充。 ( 教師 指著同一堆的 3 片葉子):為什么把這些葉子分成一堆?為什么說它們是同一種葉? (3)比較新鮮葉和落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找哪里是葉片,哪里是葉柄。 6(1)小組分類:每個組仔細看看桌上的這些葉子可以分成幾種?把屬于同一種植物的葉分成一堆,看看能夠分成幾堆。就放在桌上的那張鉛畫紙上。分好后討論一 16 7、 課件出示: 觀察一種植物 一條枝條上 的葉,我們是否能從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 ? 請 在課后 再去校園 仔細 觀察。 下:這樣分的理由是什么?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課題 : 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植物的變化,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在現(xiàn)實中體驗情感。 2、讓學生經歷一些基本的現(xiàn)實活動過程。 ( 1)按一定的內容和順序進行觀察。 ( 2)分類對植物的花,葉,干等進行觀 察比較。 3、學習植物在不同季節(jié)的生長變化過程。 *教學 內容分析 : 本節(jié)課承接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主要敘述植物在秋冬季各方面的變化。首先通過文字描述,引起學生回憶和思考 ,然后教材安排了學生討論了解植物變化的方法,最后請學生 再次 走進校園 觀察 植物 的 變化 。使學生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上去認識植物的變化,構建植物作為生命體的概念的認識。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植物的變化,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在現(xiàn)實中體驗情感。 2.難點: ( 1)按一定的內容和順序進行觀察。( 2) 分類對植物的花、葉、 干等進行觀察比較 。 17 *教學準備: 學生記錄紙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1、 引入。 教師在演示臺上放上綠的和黃的樹葉,問 學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教師:同學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引導學生注意植物的生長變化,板書課題。) 2、教師:一株植物不僅僅是從葉上可以看出它的生長變化,還有哪些部位能看出它的生長變化呢? 3、你們想觀察植物哪一部位的變化呢?(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意愿進行分組。) ( 1)教師引導學生想出一些方法來觀察植物某一部位變化的方法。比如觀察一棵樹上不同顏色的葉子來看變化,還可以量葉片的長度和寬 度來看變化。 4、分組匯報,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判斷,從中得到區(qū)分植物變化的知識。 問: 1、從一棵樹的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2、從一片樹葉的顏色變化過程中,我們又知道了什么? 5、用什么方法可以辨別出植物的變化過程。 作業(yè) 選擇一種植物觀察它們在秋冬季節(jié)的變化,一 學生討論,教師板書。 3、( 2)請學生分組后制作觀察記錄表格; 18 個月觀察一次,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中。 板書 設計 課后 反思 課題 : 植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1、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2、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 3、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 內容分析 : 通過前幾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整理已有的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讓學生深入認識生命體的基本特征,關心生命的點點滴滴。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19 2.難點: 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 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 同學們,前面我們認識了許多植物,你能按生長的地方給它們分個類嗎? 2、你能舉例說說你知道的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嗎? 3、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 P21 的“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的生長需要 _ 水生植物的生長需要 _ 4、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的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1、 請看 向日葵 圖 思考:接下來,請同學們看圖,你能說說 向日葵一生的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生答,師板書: 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生現(xiàn)在書上 的表格中填寫;然后匯報,教師板書在黑板上。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種子、 20 2、 再 看圖:一棵大樹的一生,你們能找 出與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嗎? ( 3) 請 學生閱讀 資料庫:“植物的壽命有長有短”, 說說 有什么體會? 師: 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1、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的? 2、 整理:翻看前幾課的唯恩圖 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植物的共同特點 3、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發(fā)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長階段。 ( 1)學生同桌討論; (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并適時進行提示或引導: 主要不同是 壽命的長短不同 。 ( 4)學生交流:從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21 命過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4、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fā)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huán)境(水葫蘆)的結構特征等。(這樣的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的發(fā)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板書 設計 課后 反思 第二單元 動物 課題 :尋訪小動物 *教學目標: 1、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尋訪調查小動物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 2、在 課外或校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并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教育。 *教學 內容分析 : 本課時觀察小動物的開始,以尋訪作為話題,鼓勵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huán) 22 境中的小動物,知道學生在動腦筋、想辦法的基礎上嘗試調查、觀察,獲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信息。在觀察過程中感受動物的多樣性,感受動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尋訪調查小動物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 2.難點: 在 課外或校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并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教育。 *教學準備: 1.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1、引入。 一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會想到哪些動物? 如果說:“大動物”我們會想起哪些動物? 如果說:“小動物”我們又會想起哪些動物? 我們一般是怎樣來劃分“大動物和小動物”的呢? 2、附近能觀察到哪些小動物。 我們到校園里 觀察小動物, 會去觀察哪些地方呢?估計能觀察到多少種動物呢? 教師板畫(準備好的卡片)學生說一種,教師畫(貼)一種。 在我們附近還有哪些能找到小動物棲息和活動的地方? 九月里如果讓我們進行一次尋找訪調查小動物的活動,我們應留意哪些地方? 學生回答不全面、不完整,教師補充。 23 讓我們再來估計一下: 我大概要花多少時間來觀察? 我大概能觀察到多少種小動物? 我們全班有多少同學能認真完成這項活動。 我們全班一共能觀察調查到多少種小動物? 3、觀察和調查的方法。 尋訪活動的任務設置和尋訪活動的計劃的討論。 主要任務 :了解九月里我們能在附近觀察到哪些小動物。 其他任務:各小組和個人自定。 計劃:關于尋訪活動的時間、地點的安排和小組內部分工,調查記錄的選擇或設計等。 (讓學生自由組合,并制定相應的計劃等,交流匯報后,教師可以給予適當?shù)恼{整、指導和啟發(fā)) 觀察調查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問題或問題解決方法的討論。 如:關于一些不知名的小動物的記錄問題。 一些難于接近的小動物的觀察問題。 還有同學和老師提出的其他問題。 4、觀察調查活動的注意事項。 尋訪活動中的安全問題。 討論:哪些場所隱藏著危險? 哪些活動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 動物可能造成對人的傷害? 從安全考慮,我們尋訪活動需注意哪些事項? 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24 討論:從愛護小動物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在尋訪活動過程中應注意什么? 5、作業(yè)。 在 1 周左右的時間里交一份尋訪小動物活動的調查記錄。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課題 : 蝸牛(一) *教學目標: 1、 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 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記錄。 4、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 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 內容分析 : 本課分了四個部分,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從觀察外形到關注它的生活, 再到學習飼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愛護小動物的 心和研究小動物的興趣。 *教學 重、 難點: 25 1.重點 :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2.難點: 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分組: 2-3 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一、課前布 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 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 26 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yǎng)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yǎng) 、觀察蝸牛并記錄發(fā)現(xiàn)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yǎng)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27 課題 : 蝸牛(二) *教學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2、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 內容分析 : 由于學生在此前飼養(yǎng)了蝸牛,因此對蝸牛的活動時間、吃食方式、食物種類和排泄等方面已經有了一些了解,本課就是幫助學生梳理零碎的經驗片段,串聯(lián)起整體的對蝸牛的認識,有利于學生簡 歷動物生活習性的整體印象,促進學生對生命體征的認識。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2.難點: 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 分組: 2-3 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一、交流飼養(yǎng)蝸牛的經驗和發(fā)現(xiàn) 1、 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2、 交流飼養(yǎng)蝸牛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 3、 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 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 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 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28 1、 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 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 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 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 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 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 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 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 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 設計意圖:體會細節(jié)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xù)觀察蝸牛 1、 學生課后繼續(xù)飼養(yǎng)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 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yǎng)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 關注:飼養(yǎng)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yǎng)和觀察的興趣。 4、 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板書設計: 29 課后反思: 課題 : 第四課 蚯蚓 *教學目標: 1、能用簡 圖畫出蚯蚓的形態(tài)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2、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 內容分析 : 本課從動物多樣性考慮,安排了認識環(huán)節(jié)動物蚯蚓。有四個活動,一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環(huán)境, 二是觀察蚯蚓的形態(tài)特征,第三是觀察蚯蚓對水的反應 ,四是比較蝸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同。在觀察活動中,同樣要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保護蚯蚓。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2.難點: 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 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 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一、 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1、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 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0 3、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扣、和環(huán)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huán)節(jié)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 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31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鼓勵學生飼養(yǎng)蚯蚓,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課題 : 第五課 螞蟻 *教學目標: 1、 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2、 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 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 3、以細心、小心的態(tài)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 內容分析 : 螞蟻是昆蟲的代表,它有頭、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腳。雖然 學生對螞蟻的熟悉程度 和喜愛程度 都 比較高, 但是學生對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不是很清楚,因此, 本課 選擇了 螞蟻 作為觀察的小動物,要求學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觀察和在課堂上觀察。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2.難點: 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教學準備: 32 每組:少許面包,少 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 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 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 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4、 設計意圖: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 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 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 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jù)學生意見適當補充 觀察的注意事項。 4、 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 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 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找不到螞蟻的情況) 33 1、 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 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 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 錄。 4、 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 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fā)現(xiàn) 1、 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 2、 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板書設 計: 課后反思: 課題 : 第六課 金魚 *教學目標: 1、 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34 2、 繼續(xù)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3、培養(yǎng)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yǎng)用實驗證據(jù)證明猜想的態(tài)度。 *教學 內容分析 : 本課是第四次安排認識小動物,目的是通過反復研究引導學生概括出動物的共同特點。本課的重點是通過觀察金魚、認識金魚了解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一大類動物。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2.難點: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 *教 學準備: 每組: 2-3 條金魚,裝在玻璃缸里。 1 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1、 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2、 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 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 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 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 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 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tài)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 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35 1、 交流有關金魚在 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 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 學生觀察并記錄。 5、 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 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 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 培養(yǎng) “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 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 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 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 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 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 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yǎng)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xù)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36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課題 : 第七課 動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1、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征。 2、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 內容分析 : 動物的個體形態(tài)不同,生活環(huán)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 定的環(huán)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fā)育,會繁殖后代。 本課要求學生歸納整理 本單元的學習成果,總結這些動物的共同特征,同時還建議學生再次走進校園靜靜觀察,感受動物的多樣性。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征。 2.難點: 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jù)支持,學生無證據(jù)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準備: 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37 一、 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1、 學生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2、 小組討論四種小動物的共同特點,把結果記在課本上。 3、 匯報,教師把匯報結果記在黑板上。 4、 教師或學生舉例某種動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點,如果某一種動物不具備上面四種動物的某個共同特點就刪去,這樣找出動物的共同特點。 5、 關注:學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證據(jù)支持。 6、 設計意圖:了解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1、 教師講解到校園觀察學校動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項。 2、 學生分組到校園靜靜的觀察校園的植物和動物。 3、 回教室匯報。 4、 關注:是否能做到安靜的觀察、不打擾校園的動植物 。 5、 設計意圖:學生體會生物的多樣性。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1、 全班集體用維恩圖比較動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 在動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寫上“生物”兩個字,并告訴學生,動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3、 關注:學生在過程中提出的問題。 4、 設計意圖: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38 1、 教師指著動物、植物的共同點問:“人有這些特點嗎?” 2、 歸納小結: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會生長繁殖、最后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 關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 設 計意圖:對生命的特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課題 : 第 1 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4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 內容分析 : 39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小學生從材料的角度開始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是適合他們的認識需要和年齡特點的。 本課將通過觀察和辨認來引導學生探究材料。從觀察學生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書包和教室里的設施,分辨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學會描述一些 常見材料的特性。 *教學 重、 難點: 1.重點 : 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2.難點: 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 6 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 “材料 ”,板書 “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 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40 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 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41 課題 : 第 2 課 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3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4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5增強材料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內容分析: 從這一課起,學生將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質,它們分別是硬度、韌性、吸水性和水中的沉浮能力等。 本課分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比較硬度 ,第二部分認識金屬,第三部分是認識飲料罐的延展性 。教學中 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簡單的測量,并通過調查和觀察等多種輔助手段 。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 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2.難點: 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42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學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xiàn)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qū)分它們的軟硬 ) 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 P48 的記錄表) 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43 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 平面處。 用力適度,并盡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 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 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 根據(jù)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么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jù)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開展實驗) 1易傳熱 將大小相同的木條、塑料和金屬條同時放入熱水中,過一段時間,用手摸一摸哪一種材料最熱? 2能導電 教師演示,將 木條、塑料、金屬條分別接入電路檢測器,觀察電燈泡是否發(fā)亮? 3延展性 試著用榔頭輕輕敲打銅絲,觀察銅絲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4有金屬 用砂紙磨擦鐵釘、磨擦部位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44 三、飲料罐的故事 1組織學生閱讀第 50 頁,了解一個飲料罐的生產過程 2討論 鋁片之所可以做成飲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屬的什么性質? 在易拉罐的制作過程中,要消耗哪些資源,會產生哪些問題? 我們怎樣合理使用消費金屬材料?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課題 : 第 3 課 比較柔韌性 *教學目標: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 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3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4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45 5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 內容分析 : 這一課與前一課不同的是比較韌性,要求學生研究木頭、金屬、紙盒塑料幾種材料的韌性,并通過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比較出四種材料的不同。由于是三年級的學生,操作的要求較高,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操作方法和步驟做細致的指導。 【教學重點】 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教學難點】 選擇適 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 “T 字 ”尺一把。 4 50 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課前修改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和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后匯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塑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 46 后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 3 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銹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并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3學生匯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比較的材料由于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 1 厘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生物化學(第4版)課件 第13章 肝的生物化學
- 職業(yè)教育商業(yè)計劃書
- 體表腫物常規(guī)護理與術后管理
- 題目的作用教學課件
- 機關單位工作人員心理健康促進策略
- 兒童營養(yǎng)與健康解決對策
- 肋骨骨折的護理診斷與處理
- 2025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考招生考試數(shù)學真題試卷(真題+答案)
- 《社會財務共享服務實務》課件-企業(yè)設立、變更、注銷
- 預防冠狀病毒課件小學生
- 設備技改異動管理制度
- 五升六插班生試卷
- 新疆協(xié)鑫硅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工業(yè)硅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
- 2024年消防救援支隊政府專職消防員招聘考試筆試真題(含答案)
- 湖北省云學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試題 地理(A)PDF版含解析
- 科創(chuàng)班考試題型及答案
- 主管護師《基礎知識》考試真題及答案(2025年新版)
- 中藥化學知到智慧樹期末考試答案題庫2025年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 T/GIEHA 034-2022等離子體空氣消毒機
- (高清版)DG∕TJ 08-2298-2019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
- 《急性肺水腫》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