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豈之:清華的人文傳統(tǒng)——紀念清華國學院成立80周年_第1頁
張豈之:清華的人文傳統(tǒng)——紀念清華國學院成立80周年_第2頁
張豈之:清華的人文傳統(tǒng)——紀念清華國學院成立80周年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張豈之:清華的人文傳統(tǒng)紀念清華國學院成立80 周年作者 | 張豈之人們都有這樣的期望:再過 20 年,當清 華國學研究院建立一百周年紀念時,從清華畢業(yè)的學子們都 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成為以法治、公平、正義、誠信為基 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和創(chuàng)造者,并從中產(chǎn)生 出思想家、理論家、學問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出現(xiàn)具有 民族和時代特色的學術大師。這不是清華一校的責任,而是 我國人文學者的共同責任。 一、人文基礎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留美預備學校,創(chuàng)立于 1911 年,名清華 學堂。 1925 年成立大學部,隨之改名清華大學,其中有三 部:留美預備部、大學部、國學研究院。梁啟超、王國維、 陳寅恪、

2、趙元任被聘為研究院講師(即導師) 。研究院存在 的時間不長, 1929 年停辦,但其影響深遠,探討清華的人 文傳統(tǒng),不能不從國學研究院開始。 梁啟超與清華學堂、清華大學結不解之緣,是清華人文傳統(tǒng) 的奠基者之一。他于 1911 年到清華講演,用周易中“自 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清華學子,后來成為清華的校訓。 他最早在清華提出將傳統(tǒng)與當代、中學與西學相融合的辦學 理念。王國維也有類似思想。 這些在國學研究院中得到體現(xiàn)。 例如,研究院聘請導師,有嚴格的條件,要求他們對中國文 化的“全體”(整體)有所研究,不是一點一滴,也不是一鱗 半爪,能夠把握其總體精神。還要求導師們能用新方法去梳 理中國的傳統(tǒng)

3、學術,同時了懈世界學術發(fā)展之趨勢,從而開 辟新的研究路徑。倡導導師與學生個人接觸,在人品上和學 品上給予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所有這些并非停留在 紙面上, 而是真正付諸實踐的。 80 年過去, 今天我們看上述 四位導師在國學研究院開出的門類繁多的課程,仍然會驚嘆 他們學問的淵博、境界的開闊。國學研究院在短短幾年里培 養(yǎng)出不少優(yōu)秀的人文學者,這和導師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 國學研究院為清華奠定了人文傳統(tǒng)的深厚基礎,她的精神后 來為清華中文、外文、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群所繼承和發(fā) 揚。清華校史上繁花似錦的人文課程和成果,是國學研究院 的種子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我們今 天需要

4、從更加開闊的歷史背景上去思考國學研究院的內(nèi)在 價值。二、學術創(chuàng)新 清華校歌中有一句:“東西文化、薈萃一堂。”這八個字體現(xiàn) 了清華人文傳統(tǒng)的一大特色。這不是全盤西化,也不是只知 固守國粹,而是東西文化的會通與創(chuàng)新。以下以王國維和陳 寅恪為例做簡要說明。王國維在中國經(jīng)學向近代學術轉(zhuǎn)型中有首創(chuàng)之功,在人文學 科的主要領域都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他了解西方實證主義史學方 法,對中國新史料又有特殊的感情和興趣, 認為“古來新學問 起,大都由于新發(fā)現(xiàn)”(王國維遺書五靜安文集續(xù)編最 近二十年中國發(fā)現(xiàn)之學問),指出:有孔子壁中書出,而后 有漢以來古文家之學;有趙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來古器物 古文字之學;而近代則有殷墟

5、卜辭、流沙墜簡、敦煌寫本和 邊疆民族碑刻等史料出現(xiàn),可稱之為新史料發(fā)現(xiàn)的時代。他 對甲骨卜辭、鐘鼎款識、封泥璽印、秦磚漢瓦、石經(jīng)木簡、 玉貝古錢、歷代權衡、碑刻銘志等都進行過研究,特別是研 究了甲骨卜辭和流沙墜簡,并把它運用于古史探索。從甲骨 卜辭中,王國維發(fā)現(xiàn)史記殷本紀等古書所載商王世系基 本可信。他又把甲骨文與山海經(jīng)、竹書紀年、楚辭天 問及呂氏春秋等傳統(tǒng)性的古史互證,從而證明這些古 史傳說也有一定的事實依據(jù)。由于王國維善于利用新史料, 他的史學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具體的學術觀點)能夠發(fā)前 人之所未發(fā),提出比他同時代人更加準確、更接近歷史真相 的上古歷史的演變線索。正如郭沫若所說:“(王國維

6、)遺留 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chǎn)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樓閣,在幾千 年來的舊學的城壘上,燦然放出異樣的光彩?!保ü羧?集歷史篇第一卷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卜辭中的古代社會) 又說:“大抵在目前,欲論中國的古學,欲清算中國的古代社 會,我們是不能不以羅(振玉)、王(國維)二家的業(yè)績?yōu)?起點了?!惫羧瘹v史篇第一卷中國古代社會研 究自序陳寅恪研究中古文化史,史料范圍極為廣泛。他在刊載于 1930 年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二冊的陳垣敦 煌劫余錄序中說:“ 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 題”,利用新材料研究新問題,才會有學術創(chuàng)新。他所作靜 安先生遺書序又指出,王國維之所以能夠取得學術研究上 超越前賢

7、的成就,原因之一是他善于利用地下實物資料與文 獻記載互相印證。陳寅恪自己研究中國中古文化史,并不限 于舊有的材料。他曾說舊有的文化史研究,材料半出于廿二 史中儒林、文苑等傳及文獻通考 、玉海等類書,而他 不但利用正史類書,而且還用了詩文別集,乃至敦煌寫本。 他從元稹、白居易的詩詞中發(fā)現(xiàn)唐代藝術文化的前后變化, 又從元、白的樂府中考察唐代史事,以文證史。他在中國中 古文化史研究上的貢獻,與他這種開闊的學術胸襟密切相關。 我在以上所寫關于清華國學院導師們在學術上會通創(chuàng)新的 一點一滴,只能起“舉一反三”的作用。他們和其他清華人文 學者在學術創(chuàng)新上曾經(jīng)作出過很大的功績,內(nèi)容豐富,范圍 廣泛,可惜這方面

8、的學術歷史尚未得到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從 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真有些愧對前人了。三、自強不息 清華的人文傳統(tǒng)還表現(xiàn)于:師生們力求在人品和學品上自強 不息、追求完美。按照上個世紀 30 年代清華的規(guī)定,教授 們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學術休假,由學校資助去外國 訪問進修。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他于 1931 年利用學術休假,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和倫敦大 學注冊旁聽。據(jù)朱自清日記于該年十月記述,他有兩次 夜夢清華未能繼續(xù)聘他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國文學的學養(yǎng) 上尚有不足。夢醒,全身冷汗,深感不發(fā)聘書頗有道理,于 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倫敦的一切便利條件,來提高自己。俗 語云:日有所思,夜有

9、所夢;所謂“不足”,并非真的來自清 華,而是朱先生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反映。從清華人文學科的 許多著名學者、教授的身上都可以看到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的 閃光。人們會問:為什么如此?清華人文學者自身的修養(yǎng)達到一定 境界,體驗到“學、然后知不足”的真理,而且生活、工作在 一個有著優(yōu)良學風、校風的環(huán)境里,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促 進。更加重要的一點是, 清華國學研究院精神的繼續(xù)和發(fā)揚, 被歸納為一種教育理念,這就是 1941 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 琦在大學一解一文中的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 乃有大師之謂也。 ”此理念說明:專家和大師不同, 大師的知 識結構和研究成果,具有寬廣、深厚、會通、創(chuàng)新的特色, 而

10、專家只是在某些點上有所研究并作出成績。在人文學科方 面,清華人文學科出現(xiàn)的大師不是一兩位,而是群星燦爛。 他們盡管有這樣或那樣的歷史局限,但他們的學術遺產(chǎn)永遠 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俗語云:“嚴師出高徒”,清華人文學科中培養(yǎng)出的佼佼者, 不是少數(shù)。如錢鐘書于 1929 年考入清華外文系,他在大學 時期即表現(xiàn)出刻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精神,當時發(fā)表了許多 文章,有關于中國古典文學、西方哲學、美學問題、翻譯問 題等等,說明他具有寬廣深厚的學科基礎,這些和他日后的 學術成就密切相關。還有 1931 年考入清華外文系、主修德 文專業(yè)的季羨林,從他的清華園日記 (大學三、四年級 時所寫日記)中可以看到,他讀

11、書的范圍相當廣泛,在學生 時代即開始文學翻譯, 對教授們的講課敢于評論, 直抒己見 清華畢業(yè)后他在濟南工作一年,考取官費留洋,到德國哥廷 根大學學習東方語言,研究東方文化,后來成為著名的東方 學學者。他寫過多篇關于母校清華的回憶文章,其中一篇名 夢吟水木清華的散文中寫道:根據(jù)他親身受教的體驗, 清華的校風用“清新、活潑、民主、向上”這八個宇表述最為 恰當,這正是關于清華人文傳統(tǒng)的一種概括。四、最高表現(xiàn) 世界上沒有抽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傳統(tǒng),她總是和具體的歷 史條件相聯(lián)系,也可以說是時代精神的一種表現(xiàn)。清華的人 文傳統(tǒng)在 1937 年 7 月 7 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得到更大的發(fā) 展,用馮友蘭的話說

12、,西南聯(lián)大的精神風貌,成為中國大學 的“最高表現(xiàn)”。清華大學在戰(zhàn)爭烽火中南遷,歷經(jīng)艱難險阻,與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師生匯合, 于 1937 年 11 月 1 日在長沙開學上課, 文學院設在離長沙不遠的南岳。這里的條件跟清華園無法相 比。當時清華中文系聞一多教授在給他夫人的信中這樣寫道: “在南岳一天喝不到一次真正的開水, 至于飯菜真是出生以來 沒有嘗過的。飯里頭滿是沙子,肉是臭的,素菜大部分是奇 奇怪怪的樹根、草葉一類的東西。一桌八人,共吃四個荷包 蛋,而且不是每天都有的??傊?,我們在這里并不享福,但 是我的精神非常充實,在南岳所開兩門功課聽講的人數(shù)很多, 似乎是這里最大的班。聽得也很集中,我

13、講得也很起勁?!?由此可以想見,聞教授在講授詩經(jīng) 、楚辭時,其愛國 情懷深深地感染了聽課的大學生們。1938 年戰(zhàn)火逼近長沙,學校向西南轉(zhuǎn)移,多數(shù)教授選擇步 行,不愿坐車。當有學生問聞一多為何不坐車,他回答說: “困難之中走幾千里路算不了受罪, 雖然是中國人而對中國社 會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太少,多走些路沒有壞處?!?9年38 8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聯(lián) 合大學。 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培育了西南聯(lián)大,將三校各有特色的人 文傳統(tǒng)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加以融合,表現(xiàn)了中國大學在國 難當頭時的卓越和深沉的愛國情懷。從 1938 年至 1945 年, 西南聯(lián)大在八年間培養(yǎng)了三千畢業(yè)生

14、。正如曾經(jīng)在西南聯(lián)大 讀過本科又取得碩土學位的楊振寧所說: “這三千人為世界做 出了很大的貢獻,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我曾再三講過, 我一生非常幸運的,是在西南聯(lián)大念過書,因為西南聯(lián)大的 教育傳統(tǒng)是非常好的。這個傳統(tǒng)在我身上發(fā)揮了最好的作 用。 ”(21 世紀的中國靠你們來建設 ,見海外學者論中 國,華夏出版社 1994 年版)這可能也是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生們 的共同感受。 馮友蘭教授曾經(jīng)從民族復興的高度,以獨特的方式撰寫了西 南聯(lián)大八年的紀念碑,碑文是: “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 居東 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并世之先進,將來建國 完成,必于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并世之列強,雖新 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 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笔赂魯?shù)十年, 今天我們再讀此碑文,不能不深深欽佩馮先生的高瞻遠矚, 他的預言正在實現(xiàn)中。五、任重道遠 新中國建立之初,清華奉命實行院系調(diào)整,文科均合并于北 京大學,但此舉并沒有使清華的人文傳統(tǒng)中斷,清華用政治 方向與精湛技術相結合的理念,為祖國培養(yǎng)出千千萬萬社會 主義建設者。1994 年,在改革開放的新歷史時期,清華開始全面恢復和 重建文科院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