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文學與審美_第1頁
第三講:文學與審美_第2頁
第三講:文學與審美_第3頁
第三講:文學與審美_第4頁
第三講:文學與審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學與審美北京師范大學 席志武一、何謂審美(aesthetic)?v詞義的遷變:“審美”一詞在希臘語中的本義是“感性的”。18世紀的德國學者鮑姆加登用這個詞命名其著作時,取義“感性學”,力圖創(chuàng)立一門研究情感和對美的感知的科學,即今日所言之美學。19世紀這個詞出現(xiàn)在英文中,并被日本人翻譯為“美學(的)”或“審美(的)”,20世紀初由日本傳入中國。審美一詞,可從三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是對美的感知,其次是對藝術作品的感知,再次是對一切事物的感知。二、西方文學的審美化歷史v寄寓于其他功能中的文學審美功能。從古希臘一直到16世紀藝術的審美功能都是寄寓在其他功能之中的。藝術(Art)一詞泛指一切制造的技藝,

2、而不是專指某些類別的藝術。換言之,人們對文藝作用的認識主要是宗教功能、教化功能及娛樂功能。理論家們也會對文藝提出審美功能的要求,但都是將審美功能附著于其他功能之中。所謂“寓教于樂”的文論宗旨正是這個階段理論家們對文學審美功能的典型認識。二、西方文學的審美化歷史v審美功能的凸顯。審美功能的凸顯與獨立出現(xiàn)在16世紀之后。1747年,巴托在論美的藝術的界限與共性原理中將詩歌、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建筑和修辭等七門藝術從其他技藝中分離出來,稱為美的藝術。鮑姆加登將感性活動區(qū)分為“感性認知活動”與“感性審美活動”,認為“感性審美藝術”是兩種感性活動達到統(tǒng)一的典范。二、西方文學的審美化歷史康德將人的精神

3、機能區(qū)分為理性能力、實踐能力與審美能力,分別對應人的認識、道德與情感,揭示了審美活動與認識活動、道德活動的關系。二、西方文學的審美化歷史v19世紀晚期的審美主義(aestheticism)運動這場運動又被稱為唯美主義運動,其中心在法國,策應在英國,其宗旨是反對科學思想在藝術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反對當時中產階級因為藝術沒有實用價值和道德價值而表現(xiàn)出來的對藝術的冷漠態(tài)度,提出藝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物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因為它本身是自足的,除了它本身之外,沒有任何外在的、實用的或者道德的目的。藝術以形式的完美而存在。三、中國文學的審美化歷史v魏晉時期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亦即自覺重視文學的審美因素的時代。魏晉時

4、代文體分化日趨細密,對各種文體的功能開始深入探討。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文筆論”和“聲律論”,集中反映了當時文學家和理論家對文學審美性的認識。此后,中國文學對審美性的追求開始日趨深入,關于文學審美的思想也日漸豐富,形成深遠的中國古典美學傳統(tǒng)。三、中國文學的審美化歷史v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審美化。盡管中國有深遠的古典審美傳統(tǒng),但這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審美理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現(xiàn)代審美理想賦予審美以獨立的價值,并明確從理論上確認審美有助于個人和民族的完善。在這個過程中,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魯迅等人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標志著對文學審美性質的認識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三、中國文學的審美化歷史v對審美現(xiàn)代性的

5、進一步追求,當代中國文學的審美追求。盡管現(xiàn)代中國已經開始了對審美現(xiàn)代性的追求,但這一進程因為反抗侵略和階級斗爭而被迫中斷,直到新時期才開始了對審美現(xiàn)代性的進一步追求。上世紀80年代文學的興盛和美學的復興是這個進程重新被重視的標志。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基本上都帶有濃厚的審美性。這個過程目前仍然在發(fā)展。四、文學審美性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xiàn)形式v文學反映的是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文學反映的主要是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體現(xiàn)的是自然與社會生活的審美價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學所反映的審美關系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審美價值與非審美價值是辯證統(tǒng)一的。文學藝術不但不排斥非審美價值,而且總是將與非審美的因素交織在一起。但這

6、些因素,總是通過文學的審美價值才得以實現(xiàn)它們的價值。四、文學審美性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xiàn)形式v文學作品的審美性。是什么使文學成為文學?答曰:文學性。然而,何謂文學性卻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按照現(xiàn)代以來的觀念,我們可以將文學性主要視為文學的審美特質。文學的審美特質是整體存在的,但同時又分散在文學作品的具體構件中。文學作品的審美性何由產生?我們姑且可以參考韋勒克的意見,即文學作品具有“虛構性”、“想象性”和“創(chuàng)造性”。五、文學審美主體的審美把握v審美價值在審美把握中產生。美是客觀的?美是主觀的?美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五、文學審美主體的審美把握 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助感

7、性化而顯現(xiàn)出來。 黑格爾美學 名山者,造物之文章也。造物之文章,也藉乎人以為遇合,而人之與為遇合也,亦藉乎其人之文章而已矣。 葉燮黃山倡和詩序五、文學審美主體的審美把握v審美的心理機制:文學審美是一種自由和諧的內在體驗。和諧:在審美體驗中,人的以情感為中心的一切心理機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調動起來,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自由:“美是自由的象征”、“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六、康德判斷力批判選讀v藝術不同于自然、不同科學、不同于手藝我們出于正當?shù)睦碛芍粦敯淹ㄟ^自由而生產、也就是通過以理性為其行動的基礎的某種任意性而進行的生產,稱之為藝術。只有那種我們即使最完備地知道但卻還并不因此就立刻擁有去做的熟巧

8、的事,才在這種意義上屬于藝術。藝術甚至也和手藝不同:前者叫做自由的藝術,后者也可以叫做雇傭的藝術。我們把前者看做好像它六、康德判斷力批判選讀只能作為游戲、即一種本身就使人快適的事情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結果(做成功);而后者卻是這樣,即它能夠作為勞動、即一種本身不快適(很辛苦)而只是通過它的結果(如報酬)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強制性地強加于人。但在一切自由的藝術中卻都要求有某種強制性的東西,或如人們所說,要求有某種機械六、康德判斷力批判選讀作用,沒有它,在藝術中必須是自由的并且唯一地給作品以生命的那個精神就會根本不具形體并且完全枯萎,這是不能不提醒人們注意的(例如在詩藝中語言的正確和語匯的豐富,以及韻律

9、學和節(jié)奏),因為有些新派教育家相信如果讓藝術擺脫它的一切強制而從勞動轉化為單純的游戲,就會最好地促進自由的藝術。六、康德判斷力批判選讀v藝術的分類: 機械的藝術(為了外在的目的)藝術 審美的藝術(為了情感的愉悅)快適的藝術(感官享受)美的藝術(反思判斷)六、康德判斷力批判選讀v美的藝術的特征:所以美的藝術作品里的合目的性,盡管它是有意的,卻不顯得它是有意的;就是說,美的藝術必須看起來像是自然,雖然人們意識到它是藝術。但一個藝術品顯得像是自然卻是由于,盡管這產品惟有按照規(guī)則才能成為它所應當所是的那個東西,而在與這規(guī)則的符合中看得出是一絲不茍的;但卻并不刻板,看不出訓練有素的樣子。也就是不露出有這

10、規(guī)則懸于藝術家眼前并將束縛套在他的內心能力之上的痕跡來。六、康德判斷力批判選讀v藝術與天才:天才就是給藝術提供規(guī)則的才能(稟賦)。天才就是天生的內心素質,通過它自然給藝術提供規(guī)則。美的藝術不能為自己想出它應當據(jù)以完成其作品的規(guī)則來。既然沒有先行的規(guī)則一個作品就仍然絕對不能叫作藝術,那么自然就必須在主體中(并通過主體各種能力的配合)六、康德判斷力批判選讀給藝術提供規(guī)則,就是說,美的藝術只有作為天才的作品才是可能的。天才的特征:獨創(chuàng)性、典范性、非理性(神秘性)七、滄浪詩話選讀v夫學詩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天寶、開元以下人物。(與判斷力批判相印證)七、滄浪詩話選讀v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