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學習及其支撐因素:利用技術提升教學效果的復雜性探討_第1頁
混合學習及其支撐因素:利用技術提升教學效果的復雜性探討_第2頁
混合學習及其支撐因素:利用技術提升教學效果的復雜性探討_第3頁
混合學習及其支撐因素:利用技術提升教學效果的復雜性探討_第4頁
混合學習及其支撐因素:利用技術提升教學效果的復雜性探討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混合學習及其支撐因素利用技術提升教學效果的復雜性探討    四、教師和學生在混合學習中是否能夠實現(xiàn)角色轉變在混合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stacey和gerbic認為,教師開展混合學習將會面臨教學角色、社會性角色、課程管理角色與技術角色四大類挑戰(zhàn)。教學角色的挑戰(zhàn)指教學設計在混合學習里面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社會性角色挑戰(zhàn)指教師不僅可以擁有與學生面對面互動的成就感,還可以隨時與學生在線互動;課程管理角色的挑戰(zhàn)指教師越來越需要投入到反思、評價、計劃、組織教學和學習的結構化工作中;技術角色的挑戰(zhàn)指不少教師對于技

2、術實際上抱有“反感”和“回避”的態(tài)度,但是“技術”支持必不可少16。因此,教師們開展混合學習教學需要來自學校(機構)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師首先要擁有一個線上線下開放式的混合教學平臺。比如,2015年8月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做了一個“雨課堂”的混合教學平臺。這一平臺可以從多個方面幫助教師面對這些挑戰(zhàn),順利引導學生開展混合學習。該平臺方便教師獲得和上傳豐富的教學資源,既可以在線使用,又可以課堂使用,易于教學。同時,這一平臺方便學生能夠得到易于使用的在線作業(yè),帶有詳細解析的答案和多媒體學習輔助手段。這樣可以延長學習時間,有助于概念的理解,豐富學生學習體驗。雨課堂通過把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的精華結合在一起,

3、從而實現(xiàn)了“獲取兩個世界最好的部分”??茖W技術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習的形式,在技術的催化下,課堂時間可以更加優(yōu)化地配置,可以用于更好地增添面對面的互動。我們知道,“在線學習”是指學習者利用云端的教育資源來豐富和武裝自己的大腦。正因如此,國內很多公開課或慕課(mooc)學習平臺也將自己稱作“云課堂”。而混合式教學恰恰是要把“在線學習”的資源從云端落地,實實在在地落到每個課堂里。從云到地,則是“雨”。從學習者獨立學習的“云課堂”,變成了深度融入實體課堂的“雨課堂”。跟以往的教學輔助信息化工具不同,“雨課堂”利用了師生們使用率極高的手機app微信、以微信服務號的形式整合課前推送、實時答題、多屏互動、答疑

4、彈幕及學生數(shù)據(jù)分析等功能。同時,雨課堂的教師端軟件是以插件形式嵌入老師廣泛使用的powerpoint軟件之中,大大降低了老師的學習成本。老師們可以在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的同時,隨時插入講義、學堂在線及mooc視頻、習題,將制作完成的ppt課件傳到微信后,老師還可以增加語音,讓學生邊看邊聽。在上課過程中,老師的課程開始后會自動生成本堂課程二維碼,學生通過微信掃描進班。教師課上的每一頁ppt都會即時發(fā)送到學生端,幫助學生保存課件及課程回顧。另外,每頁課件下方還有“收藏”和“不懂”按鈕,學生可以把課程中不懂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收集,教師也會收到匿名“不懂”數(shù)據(jù)的反饋,進而調整課程節(jié)奏及重點講解

5、。此外,老師如果把彈幕功能打開,還可以看到同學們的提問、觀點,甚至吐槽?!坝暾n堂”學生端軟件提供課內限時習題、“不懂”按鍵、彈幕、課前預習、推送ppt資料等功能,幫助學生預習、鞏固知識并反饋學習情況。在教師端,學生所有的學習行為數(shù)據(jù)可被自動完整采集,幫助教師量化了解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把握學生學習軌跡。然而,基于各種強大功能的在線平臺,教師仍面臨混合學習課程設計的一大難點,就是混合程度難以把握,這需要教師采用更加復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與組合方法,平衡好線上線下的學習內容,從而實現(xiàn)整體的教學目標。這也意味著比起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教師需要設計和控制更多的環(huán)節(jié),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需要更高的項目管理能

6、力以及與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是否初步具備了實現(xiàn)更加復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方法的能力,以及管理這復雜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量投入,都是需要考量的挑戰(zhàn)。學生角色轉變的挑戰(zhàn),主要體現(xiàn)在從被動的學習者到主動學習者的角色轉變。在這一角色轉變過程中,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基礎與學生學習心理與行為習慣。信息素養(yǎng)指合理合法地利用各種信息工具,特別是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工具,確定、獲取、評估、應用、整合和創(chuàng)造信息,以實現(xiàn)某種特定目的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能力,包括識別獲取、評價判斷、協(xié)作交流、加工處理、生成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即應用信息資源進行問題求解、批判性思維、決策和創(chuàng)新等高階思維活動的能力17。而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基礎

7、也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與訓練才能逐漸養(yǎng)成。從平均水平來說,信息類相關專業(yè)(如計算機、電子等)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基礎要遠高于其他專業(yè)的學生。假如學生并不習慣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那么混合學習就反而會降低學習的質量。所以,教師在決策是否使用混合學習模式時,需要考量自身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基礎,或者是否有專業(yè)技術人員提供培訓與技術支持,從而實現(xiàn)信息素養(yǎng)基礎的積累。學生的學習心理行為習慣指學生在長期過往的學習經(jīng)歷中所形成的與課堂、學習和師生關系相關的價值觀、思維以及行為習慣。受中國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已經(jīng)對課堂、學習過程以及師生關系形成了比較固定的、但與混合學習遵循倡導的觀念相沖突的認知。比如,應試教育

8、容易讓學生認為學習好就是考試成績好,通過做題能夠提升考試成績,從而就證明學得好,因此要多投入于知識學習與考試準備。當混合學習課程教師期待學生投入更多精力進行自學,并且把所學知識充分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時,學生就會考慮,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參與能否提高考試分數(shù)呢?這種疑惑與不確定性就容易形成學生參與的阻礙。在清華大學教學實踐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也會阻礙混合學習的教學效果。例如,一位學生在上大學前均由高中教師或者家長代為管理日常學習安排,并未養(yǎng)成自主時間管理行為習慣,到大學后不會安排自己的自學時間,在混合學習課堂上不能交流。還有一位學生缺乏公共演講能力,想口頭發(fā)表觀點卻不知道該如何做,同時他也

9、習慣性地認為沒有思考清楚前不能輕易發(fā)表觀點,因此在課堂上的參與感極低,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這些現(xiàn)實的例子讓筆者認識到,源于西方的混合學習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與時間,更多的討論與實踐環(huán)節(jié),但這些自學與研討環(huán)節(jié)是以西方學生潛在的自主學習、時間管理、公共演講、團隊協(xié)作等學習心理與行為習慣為基礎的。中國教師作為混合學習的設計者與主持者,同樣面臨著學習心理習慣與行為習慣的跨文化挑戰(zhàn)。可以看出,混合學習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基礎才能實現(xiàn)師生雙方角色的轉變,取得積極的教學效果,首先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因此,教師在決定是否采用混合學習時,應充分評估自己的時間、精力,提前有針對性地獲取基礎條件

10、支持,從而確保提高教學效果的初衷得以順利實現(xiàn)。參考文獻:1curtis j. bonk,charles r. graham,jay cross,michael g. moore. 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m. pfeiffer & company,2006.2費少梅,王進,陸國棟.信息技術支持的sch-spoc在線教育新模式探索和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4).3清華大學教務處.20152016年混合式教學教改立項現(xiàn)狀報告r.北京:清華大學教務處,2016.4王祖源,倪忠強

11、,等.從ocw到mooc大學物理課程建設再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4(6).5周朝暉,張弢,等.同濟大學“高等數(shù)學”spoc開發(fā)與應用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6(7).6tom browne,roger hewitt,martin jenkins and richard walker. 2008 survey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ukr. uk: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formation systems association,2008.7石小岑,李曼麗.國際mo

12、oc研究熱點與趨勢基于20132015年文獻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6(2).8詹澤慧,李曉華.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915ocak,m.a. why are faculty members not teaching blended courses?insights from faculty member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1,56(3).10moskal,p.,dziuban,c.,& hartman,j. b

13、lended learning:a dangerous idea?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3,18.11bedson. blended learning:college classrooms of the futuren. the muffington post,july 16,2013.12york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blended learning practices at cohere universityeb/ol. 2014,http:

14、/. yorku.ca/files/2014/01/bltechnicalreportfinal.pdf.13劉景宜.“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高?;旌蠈W習設計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6).14napier,n. p.,dekhane,s.,& smith,s. transitioning to blended learning:understanding student and faculty perceptionsj.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11,15(1).16stacey,e.,gerbic,p. success factors for blended learningc. 25th australian so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