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外治法及護理講述_第1頁
中醫(yī)外治法及護理講述_第2頁
中醫(yī)外治法及護理講述_第3頁
中醫(yī)外治法及護理講述_第4頁
中醫(yī)外治法及護理講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外治法及護理中醫(yī)外治法及護理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黃建芳一、穴位按摩一、穴位按摩概述概述 穴位按摩是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祖國醫(y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jīng)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屬中醫(yī)外治法范疇。 穴位按摩的作用穴位按摩的作用 穴位按摩其手法滲透力強,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勞、調節(jié)人體機能,具有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疏通經(jīng)絡、平衡陰陽、延年益壽之功效。適應癥適應癥1 、骨傷科疾病 頸椎病 落枕 腰椎間盤突出癥 肩周炎 梨狀肌損傷綜合征2 、外科疾病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闌尾炎 乳癰3 、內科疾病 胃脘痛胃脘痛 心悸 失眠 頭痛頭痛 感冒 久瀉久瀉 中風后遺癥

2、 4 、婦科疾病 痛經(jīng) 閉經(jīng) 5 、兒科疾病 腹瀉 疳積 驚風 遺尿 小兒麻痹后遺癥6 、五官科疾病 鼻炎 耳鳴 近視 禁忌癥禁忌癥 各種出血疾患、急性傳染病、骨折移位或關節(jié)脫位、內臟器質性病變、婦女月經(jīng)期、孕婦腰腹部、皮膚破損、瘢痕等部位。 常用手法常用手法1、按法按法:用拇指的指腹、單掌或雙手掌按壓體表,停留一定時間,直至有得氣感。常與揉法組合使用。適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注意用力要由輕漸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2、揉法揉法:用掌跟、大魚際或手指指腹在體表作環(huán)形運動,以帶動皮下組織回旋運動3、摩法摩法:用掌面或指腹附著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關節(jié)連同前臂作節(jié)律性的環(huán)旋運動。手法頻率:120次/分

3、。此法刺激輕柔,具有理氣和中、消食導滯、調節(jié)腸胃功能的作用。常用于胸腹、脅肋部。 常用手法常用手法4、抹法抹法:用單手或雙手拇指指腹緊貼皮膚,做上下、左右往返移動。用力要輕而不浮。此法具有開竅醒神、舒經(jīng)活絡的作用。適用于頭面及頸項部。5、拿法拿法:捏而提之謂之拿。拇指與食、中兩指指尖夾提受術部位的一種手法。由輕而重,緩和而有連貫性。適用于胃腸功能紊亂、腰腿痛、肌肉疲勞。 上述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上述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穴位按摩其他手法o 推法 o 一指禪推法 o 擦法(平推法) o 搓法 o 振法 o 捏法 o 彈法 o

4、掐法 常見癥狀穴位按摩常見癥狀穴位按摩(一)頭痛頭痛 1.取穴:印堂、頭維、太陽、魚腰、百會等頭部穴位;風池、風府、天柱及項部兩側膀胱經(jīng)。 2.手法: 揉法、按法、拿法(一指禪推法)(二)胃痛胃痛 1.取穴: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肩井、手三里、內關、合谷及兩脅部穴位。 2.手法:摩、按、揉、拿、抹(法搓、一指禪推法) 。(三)腹脹腹脹 1.取穴:中脘、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等穴。 2.手法:摩、推、按、揉。 常見癥狀穴位按摩常見癥狀穴位按摩(四)便秘便秘 1.取穴:中脘、天樞、大橫、關元,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長強。 2.手法:摩法、按法、揉法(一指禪

5、推法)。 (五)失眠失眠 1.取穴:睛明、印堂、攢竹、魚腰、太陽、迎香、風池、百會、神門、足三里。 2.手法:按、摩、揉法(推、一指禪推法)。(六)泄瀉泄瀉 1.取穴:合谷、四縫、足三里 2.手法:揉法、按法 護理及注意事項護理及注意事項1、操作前修剪指甲,以免損傷病人皮膚。2、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注意防寒保暖。3、操作時用力均勻、柔和、禁用暴力。初次接受治療的病人手法可適當輕些,腰、腹部按揉時,應囑病人先排尿。4、按摩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如病人出現(xiàn)頭暈、目眩、惡心、自汗等不適,應立即停止操作,做好相應處理。5、個別病人可能出現(xiàn)局部皮膚的疼痛、青紫現(xiàn)象,一般可用輕手法繼續(xù)按揉,癥狀嚴重時

6、應停止操作待局部情況好轉后再進行治療。 二、艾灸(艾條灸) 灸法是用艾絨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條或艾炷,點燃后在人體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進行燒灼熏烤,借灸火的熱力通過經(jīng)絡腧穴的作用,來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本草綱目說:“艾葉能灸百病。”醫(yī)學入門曰:“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边@就說明了灸法具有獨特的療效,還能彌補針刺的不足。艾灸作用o 溫經(jīng)散寒溫經(jīng)散寒o 行氣通絡行氣通絡o 扶陽固脫扶陽固脫o 升陽舉陷升陽舉陷o 拔毒泄熱拔毒泄熱o 防病保健防病保健適應癥適應癥 1.灸法在臨床上多用于治療經(jīng)絡閉阻所引起的風寒濕痹證、寒凝血滯的胃脘痛、痛經(jīng)、閉經(jīng)、寒疝、腹痛、痢疾等。 2.灸法常用

7、于治療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崩漏、帶下、陰挺、久瀉、各種虛寒證、虛脫證、寒厥證和中氣不足等。 3.灸法多用于治氣血凝滯引起的疾病:乳癰初起、癭瘤、 瘰癘等病證。 4.保健灸能增加機體的抵抗力,故用于防病保健。 禁忌癥禁忌癥 1.顏面、五官部位的穴位、大血管處,均不宜采用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瘢痕,影響美觀。關節(jié)活動部位也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灼傷形成瘢痕,影響功能活動。 2.實熱證、陰虛發(fā)熱者,一般都不宜用灸法。 3.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也不宜用灸法。 4.一般患者極度疲勞、空腹、過飽、或對灸法恐懼者應慎用。 手法1、溫和灸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

8、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y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y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jié)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手法2、回旋灸回旋灸:又稱熨熱灸法。是指將燃著的艾條在穴區(qū)上方作往復回旋的移動的一種艾條懸起灸法。本法能給以較大范圍的溫熱剌激?;匦牡陌瑮l,一般以純艾條即清艾條為主。3、雀啄灸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常用疾病及選穴常用疾病及選穴頸肩痛:頸肩痛:肩髃、肩髎、肩

9、貞腰腿痛:腰腿痛:腰陽關、足三里、陽陵泉胃脘痛:胃脘痛:中 脘、神 闕、足三里護理相關注意事項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3、防火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的順序進行。 6、注意施灸的時間: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癥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后立即施灸。 7、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xiàn)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fā)生暈倒。出現(xiàn)暈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靜臥,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鐘左右。 護理相關注意事項8、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jié):對于皮膚感覺遲鈍者

10、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9、穴位艾灸順序:古人對于艾灸的順序,有著明確的論述,就陰陽而言,如千金要方說:“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明堂灸經(jīng)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這是說艾灸的一般順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頭部再灸四肢;就壯數(shù)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漸增強;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壯遞增。 護理相關注意事項10、艾灸后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11、艾灸后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12、飯后一小

11、時內不宜艾灸。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不要艾灸;過饑、過飽、酒醉禁灸;孕婦禁灸;身體發(fā)炎部位禁灸! 13、手術后在體內埋鋼釘或者其他東西的人,不要隨便在做過手術的位置艾灸。 三、中藥外敷 敷藥法又稱敷貼法或外敷法,是將中藥研成細末,加適量賦形劑調成糊狀后敷布于患處或經(jīng)穴部位的一種治療方法。中藥可選用干藥或鮮藥,干藥應研成粉劑,新鮮中草藥應洗凈后在乳缽內搗爛。賦形劑可根據(jù)病情的性質與階段的不同分別采用水、酒、醋、蜜、飴糖、植物油、雞蛋清、蔥汁、姜汁、蒜汁、茶汁、凡士林等。 芒硝 1.常用瀉下藥,別名盆硝。始載于名醫(yī)別錄。為硫酸鹽類礦物芒硝加工而成的精制結晶。因形似麥芒,故名。 2.歸經(jīng):胃;肺;

12、脾;腎;小腸;三焦;大腸經(jīng)3.功效:軟堅瀉下;清熱除濕;破血通經(jīng);消腫療瘡4.主治:實熱積滯;腹脹便秘;停痰積聚;目赤障翳;丹毒;癰腫芒硝外敷 中藥芒硝潤燥通便,清熱瀉火,是消除胃腸三焦的食積宿垢,腹?jié)M脹痛,便結實熱最相宜的藥物。芒硝外敷作用于腹部能調理氣機,使脈絡通暢,脾氣得運,蕩滌秘結糞便,促進胃腸道推進功能恢復,從而達到瀉下通便的目的。 制作制作:選用透氣性好的最好是棉的毛巾或布做成一個袋子(大小根據(jù)需要調整),最好做一個有拉鏈的,把芒硝放入袋內,外敷腹部,芒硝變硬后需換新。四、中藥熏洗 熏洗法屬于中醫(yī) “外治”法的范疇。它是以中藥性味功能和臟腑經(jīng)絡學說理論為依據(jù),選用一定的方藥經(jīng)過不同

13、加熱方法而產生溫熱藥氣,它利用中草藥的熱力或蒸汽作用于皮膚、肉理,達到開泄腠理、散邪解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止癢、溫經(jīng)通絡、活血化瘀、疏風散寒、祛風除濕、協(xié)調臟腑功能等作用。 熏洗療法一般先熏后洗,使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皮膚的細胞、汗腺、毛囊、黏膜吸收和滲透進入人體,結合經(jīng)絡的溝通作用、臟腑的調節(jié)作用以及局部的刺激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適應癥(一)內科疾病 腹脹、便秘、淋證、腳氣等; (二)外科疾病 癰疽、乳癰、燙傷、痔瘡、肛裂等; (三)婦科疾病 帶下病、外陰瘙癢、外陰潰瘍等;(四)兒科疾病 濕疹、麻疹、遺尿、小兒麻痹證等; (五)骨傷科疾病 骨折、肩周炎、化膿性骨髓炎等(六)五官科、眼科

14、疾病 瞼緣炎、結膜炎、鞏膜炎等;(七)皮膚科疾病 濕疹、慢性濕疹、皮膚瘙癢等; (八)美容美發(fā) 痤瘡、頭瘡、斑禿、增白悅顏等。 禁忌證禁忌證 (一)婦女月經(jīng)期、孕婦禁用坐??; (二)大汗、饑餓、過飽及過度疲勞者不宜進行熏洗法; (三)急性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嚴重心臟病、重癥高血壓、呼吸困難、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禁用熏洗法。 (四)眼部腫瘤、眼出血、急性結膜炎等不宜用熏眼法治療 (五)有大范圍感染性病灶并已化膿破潰時,禁止使用局部熏療。 熏洗部位及用具準備(一)四肢部位:盆內盛煎好的中藥濾液、橡皮單、治療巾、浴巾。(二)眼部:治療盤、治療碗(內盛煎好的中藥濾液)、紗布、鑷子、膠布、眼罩。(三)會

15、陰部:坐浴盆內盛煎好的中藥濾液,坐浴架、毛巾、必要時備屏風。(四)全身熏洗:藥液、開水、水溫計、活動支架或小木凳、毛巾、肥皂、浴巾、拖鞋、衣褲。 護理及相關注意事項 (一)操作中根據(jù)不同部位辨證用藥,如頭面部及某些敏感部位,不宜選用刺激性太強的藥物。 (二)熏洗過程注意室內避風,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洗畢應及時擦干藥液和汗液,暴露部位盡量加蓋衣被。 (三)熏洗操作必須嚴格掌握溫度,以防燙傷。熏蒸時一般以5070為宜,藥液加溫至蒸汽上沖,但也不可過熱,尤其是眼部熏洗,組織、皮膚嬌嫩易發(fā)生燙傷;浸泡時,藥液溫度以不燙手或能忍耐的程度為宜,一般控制在3845;操作中應隨時詢問患者感覺,耐心協(xié)助老人

16、、小兒熏洗,避免燙傷事故的發(fā)生。護理相關注意事項(四)飯前、飯后30分鐘不得進行該項治療。(五)在傷口部位進行熏洗時,按無菌技術操作進行,熏洗后更換無均敷料。 (六)熏洗一般一天1次,(視病情可一天2次)每次2030分鐘,57天為一療程。 (七)治療中如發(fā)現(xiàn)患者有過敏或治療無效時,應及時與醫(yī)生聯(lián)系,調整治療方案。 (八)注意保護患者,必要時進行遮擋。所有物品需清洗消毒,每人1份,避免交叉感染。五、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法,是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準確地粘貼于耳穴處,給予適度的揉、按、捏、壓,使其產生疫麻、脹、痛等刺激感應,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外治療法。又稱耳廓穴區(qū)壓迫療法。常用疾病及選穴 一、失眠 選擇耳穴神門、皮質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腎、膽、胃(配穴)。二、頭痛 取耳穴腦、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