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醫(yī)院外科常用中藥方劑大全_第1頁
中醫(yī)醫(yī)院外科常用中藥方劑大全_第2頁
中醫(yī)醫(yī)院外科常用中藥方劑大全_第3頁
中醫(yī)醫(yī)院外科常用中藥方劑大全_第4頁
中醫(yī)醫(yī)院外科常用中藥方劑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醫(yī)醫(yī)院外科常用中藥方劑目錄1.一貫煎(柳洲醫(yī)話)【處方】北沙參10克 麥冬10克 當歸10克 生地黃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功能主治】滋養(yǎng)肝腎,疏肝理氣。治肝腎陰虛,肝氣不舒。胸脘脅痛,噯氣吞酸,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弦細弱。現(xiàn)用于胃潰瘍、胃炎、慢性肝炎、肋間神經(jīng)痛、高血壓、神經(jīng)官能癥等屬肝腎陰虛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溫服。口苦干燥者,加黃連?!咀⒁狻坑型L捣e飲的息者忌服?!緜渥ⅰ糠街兄赜蒙刈剃庰B(yǎng)血以補肝腎為君;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子配合君藥滋陰養(yǎng)血生津以柔肝為臣;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氣為佐、使。共奏滋陰疏肝之功。2.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錢(

2、各15g)、白茯苓三錢(9g)、甘草炙,一錢半(4.5g)、生姜七片、烏梅一個。用法:上藥呚咀,每服四錢(12g),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7片,烏梅1個,水煎溫服).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主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3.二妙丸(丹溪心法)組成:蒼術(shù)(炒)500g黃柏(炒)500g用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功效主治:燥濕清熱。用于濕熱下注,足膝紅腫熱痛,下肢丹毒,白帶,陰囊濕癢。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4.二至丸(證治準繩)

3、 【 處 方 】女貞子(蒸)500g,墨旱蓮500g。 【 功 效 】補益肝腎,滋陰止血。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經(jīng)過多。 【 用 法 】濃縮丸??诜?,1次20粒,1日12次。 【 主 治 】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經(jīng)量多。5. 二仙湯(經(jīng)驗方) 【組成】仙茅9克、仙靈脾9克、巴戟天9克、當歸9克、黃柏6克、知母6克。【用法】日服一劑,水煎取汁,分二次服。【方論】方中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溫腎陽,補腎精;黃柏、知母瀉腎火、滋腎陰;當歸溫潤養(yǎng)血,調(diào)理沖任。全方配伍特點是壯陽藥與滋陰瀉火藥同用,以適應(yīng)陰陽俱虛于下,而又有虛火上炎的復雜癥侯。由于方用仙茅、仙靈脾

4、二藥為主,故名"二仙湯"。功用:溫腎陽,補腎精,瀉腎火,調(diào)沖任:用于更年期綜合征(婦女絕經(jīng)前諸證,頭目昏眩、胸悶心煩、少寐多夢、烘熱汗出、焦慮抑郁、腰酸膝軟等),高血壓病、閉經(jīng)以及其他慢性病見有腎陰陽兩虛、虛火上擾者。6.八珍湯(正體類要) 【 處 方 】當歸(酒拌)10g、川芎5g、白芍藥8g、熟地黃(酒拌)15g、人參3g、白術(shù)(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功用 補益氣血?!局?治】 氣血兩虛。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食欲減退,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虛。7.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

5、方) 【 處 方 】車前子 瞿麥 扁蓄 滑石 山梔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燈心 【 用 法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之(現(xiàn)代用法:散劑,每服610g,燈心煎湯送服;湯劑,加燈心,水煎服,用量根據(jù)病情酌定)?!?功 用 】 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 主 治 】濕熱淋證。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漓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干,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8.十全大補湯(醫(yī)學發(fā)明)組成:人參、肉桂、 川芎 地黃、茯苓、白術(shù)、甘草、黃耆、 川當歸、白云苓、懷生地、青化桂、大川芎、杭白

6、芍、炙黃耆、公丁香、嫩鹿茸、炙甘草。功用: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fā)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萎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后氣不如舊,忱愁思慮傷動血氣,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以及瘡瘍不斂,婦女崩漏等。用法:上藥為細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紅棗2枚,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時候溫服。中藥現(xiàn)今有多種劑型,九劑有水蜜丸和大蜜丸,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互九(9克),均每日23次,空腹或飯后用溫開水送服。膏劑:每次915克,每日23次,開水化服。糖漿劑: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酒劑:每次2550毫升(據(jù)各人酒量酌定),每日2次。口服液:每次10毫

7、升.每日23次。片劑:每次6片,每日23次,口服9.人參養(yǎng)榮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熟地黃6分,白芍7分,麥門冬1錢,五味子1個,黃柏(酒炒)3分,遠志4分,陳皮3分,人參4分,白術(shù)6分,白茯苓4分,歸身(酒洗)4分,川芎4分?!局髦巍總L寒后,余毒未散,上攻頭頸,鼻塞身重;怒氣上攻,時常有血,從腦上落至口中,或出紅痰。用法上銼1劑,水煎,溫服。10. 三妙丸(醫(yī)學正傳)【組成】黃柏120克(切片,酒拌略炒) 蒼術(shù)180克(米泔浸一二宿,細切,焙干) 川牛膝(去蘆)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姜、鹽湯送下?!竟τ谩?燥濕清熱。 【主治】濕熱下流

8、,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11. 大補陰丸(丹溪心法)【組成】黃柏120 知母120 熟地黃(酒蒸)180 龜板180【用法】上為末,豬脊髓蜜丸【功用】滋陰降火【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咳嗦咯血,心煩易怒,足膝疼熱,舌紅少苔,尺脈數(shù)而有力。12.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組成】大黃12克 牡丹3克 桃仁9克。瓜子12克 芒消9克【用法】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芒消,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功用】瀉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局髦巍恐髂c癰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則局部有痞塊,發(fā)熱惡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13大柴胡湯(金匱

9、要略)【組成】柴胡15g 黃芩9g 芍藥9g 半夏9g 枳實9g 大黃6g生姜15g大棗5個【用法】上八位,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功用】和解少陽,內(nèi)瀉熱結(jié).【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滿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邪熱不利,舌苔黃,脈玄有力。 14.大承氣湯(傷寒論)【組成】 大黃(12克)、厚樸(15克)、 枳實(12克)、 芒硝(9克)?!竟τ谩?峻下熱結(jié)。【主治】(1)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zhuǎn)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2)熱結(jié)旁流。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

10、腹疼痛,按之堅鞕有塊,口舌干燥,脈滑數(shù)。(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15.小柴胡湯(傷寒論)【處方】 柴胡(三錢) 人參(二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一錢半) 甘草(一錢)【功能主治】治傷寒,寒熱如瘧,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澀?!居梅ㄓ昧俊可献饕环?,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16.五神湯(外科真詮) 組成:茯苓、車前子、金銀花、牛膝、紫花地丁。 功效:清熱解毒、分利濕熱。 主治:多骨病,腿癰,委中毒,下肢丹毒等。諸種瘡瘍和腫毒,四肢丹毒悉能平。 五神湯用地丁苓,牛膝銀車濕熱清。17. 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 【組成】 金銀花(

11、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功用】 清熱解毒,消散疔瘡?!局髦巍?疔瘡初起,發(fā)熱惡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以及癰瘍癤腫,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shù)。18.五苓散(傷寒論)組成:茵陳蒿末4g、五苓散2g用法:上二味和,先食飲方寸匕(6g),日三服。功用:利濕退黃。主治:濕熱黃疸,濕多熱少,小便不利等證。19.五子衍宗丸(醫(yī)學入門)組成:杞子、菟絲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車前子(鹽炒)等;功能;于補腎益精,主治;用于腎虛精虧所致的陽痿不育、遺精早泄、腰痛、尿后余瀝等疾病。20. 五仁丸(世醫(yī)得效方)【組成】 桃仁(30克) 杏仁(

12、麩炒,去皮尖,30克) 松子仁(5克) 柏子仁(15克) 郁李仁(3克) 陳皮(另研末,120克)【功用】 潤腸通便【主治】 津枯腸燥證。大便艱難,以及年老和產(chǎn)后血虛便秘,舌燥少津,脈細澀?!靖柙E】五仁柏子杏仁桃,松仁陳皮郁李饒。煉蜜為丸米飲下,潤腸通便效力高。21. 六一散(傷寒標本) 清暑利濕。用于感受暑濕所致的發(fā)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用治痱子22. 六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 方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健脾止嘔。 【 主 治 】脾胃氣虛,兼有痰濕。不思飲食,惡心嘔吐,胸脘痞悶,大便不實,或咳嗽痰多稀白。23.六味地

13、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處 方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 用 法 】上藥水泛為丸,3g/次,3次/日。 【 功 用 】滋陰補腎。 【 主 治 】腎陰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虛火牙痛,或牙齒松動、口舌生瘡。 24.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 處 方 】牛蒡子 薄荷 荊芥 連翹 梔子 丹皮 石斛 玄參 夏枯草 【 用 法 】水煎服?!?功 用 】疏風清熱,涼血消腫。 【 主 治 】頸項痰毒,風熱牙痛,頭面風熱,兼有表證者;外癰焮紅腫痛,寒輕熱重,口渴汗少,小便黃,脈滑數(shù),苔白或黃。25.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 處 方 】 半夏一升(12g) 厚樸三兩(9g) 茯苓四兩(

14、12g) 生姜五兩(15g) 蘇葉二兩(6g) 【 用 法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 功 用 】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 主 治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jié),嘔逆惡心。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26.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 組 成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五至七枚【 功 效 】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補脾益氣【 主 治 】適用于臟躁,以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實、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紅苔少等為主癥。隨著

15、應(yīng)用進展又可治療下列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眩暈眩暈為臨床常見病。一般輕者閉目即止,重者感覺如坐車船,旋轉(zhuǎn)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惡心、嘔吐、汗出,甚至昏倒等一系列癥狀27.平胃散(醫(yī)方類聚引簡要濟眾方)【 處 方 】蒼術(shù) 厚樸 陳皮 甘草 【 用 法 】共為細末,每服3-5g,姜棗煎湯服下?!?功 用 】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 主 治 】濕滯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吐惡心,噯氣吞酸,肢體沉重,倦怠嗜睡,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28. 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 【 處 方 】龍膽草 梔子 黃芩 木通 澤瀉 車前子 甘草 當歸 生地 柴胡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瀉肝

16、膽實火,清下焦?jié)駸帷?【 主 治 】肝膽實火上擾,癥見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或濕熱下注,癥見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婦女濕熱帶下。29.丹梔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白術(shù); 柴胡; 當歸; 茯苓; 甘草; 牡丹皮; 山梔; 芍藥【用法】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竟τ谩?養(yǎng)血健脾,疏肝清熱【主治】 肝郁血虛,內(nèi)有郁熱證。潮熱晡熱,煩躁易怒,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頰赤口干,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少腹脹痛,或小便澀痛,舌紅苔薄黃,脈弦虛數(shù)。30.歸脾湯(濟生方)【 組 成 】白術(shù)1錢,當歸1錢,白茯苓1錢,黃耆(炒)1錢,龍眼肉1錢,遠志1錢,酸棗

17、仁(炒)1錢,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參1錢。【 用 法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主 治 】思慮傷脾,發(fā)熱體倦,失眠少食,怔忡驚悸,自汗盜汗,吐血下血,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以及虛勞、中風、厥逆、癲狂、眩暈等見有心脾血虛者?,F(xiàn)代臨床常用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jīng)衰弱、腦外傷綜合征、子宮功能性出血等屬于心脾血虛者【功效】養(yǎng)血安神,補心益脾,調(diào)經(jīng)。 31.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生荷葉9g 生艾葉9g 生柏葉12g 生地黃15g 各等分。用法:上研,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12g),水煎服。功用: 涼血止血。主治:1本方為涼血止血的有效方劑,主治血熱妄行的上部出血之證。以血色鮮紅,

18、舌紅,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2若出血較多者,可適當加入小薊、白茅根、藕節(jié)、仙鶴草等增強止血之功。3常用于肺結(jié)核、支氣管擴張之咯血和胃潰瘍吐血,屬血熱妄行者。32.四海舒郁丸(瘍醫(yī)大全)組成:青木香15克 陳皮 海蛤粉各9克 海帶 海藻 昆布 海螵蛸各60克(俱用用法:共研細末。每服9克,不拘酒、水,日服三次;滓沉在碗底內(nèi)者,敷氣頸上。愈后用黃藥子120克,生酒1升,煮60分鐘,窨七日,去火毒,早晚任飲數(shù)杯。功用:行氣化痰,散結(jié)消癭。主治:肝脾氣郁,致患氣癭,結(jié)喉之間,氣結(jié)如胞,隨喜怒消長,甚則妨礙飲食。33.四神丸(證治準繩)組成:肉豆蔻(煨)200g 補骨脂(鹽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19、 吳茱萸(制)100g 大棗(去核)200g功效: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主治:脾腎虛寒證,癥見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用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生姜200g,搗碎,加水適量壓榨取汁,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34. 四妙散(外科精要) 藥方劑一組成:威靈仙(酒浸)15克、 羊角灰9克、 白芥子3克、 蒼耳(一云蒼術(shù))4.5克。用法:上藥研末。每服3克,水煎去滓,用生姜1大片擂汁,入湯調(diào)服。主治:痛風走注。藥方劑二組成:川黃柏,茅山蒼術(shù)(先以泔水潤透,切片,曬干),向東桑皮(3種各分為2份,以1份用童便,以1份用酒

20、,各浸透,曬干,炒微黃色),陳膽星各等分。主治:濕痰,風痹,筋骨拘攣,氣虛體肥,經(jīng)絡(luò)酸麻疼痛。用法:每服2-3錢,早、晚空心以藥酒吞服。藥方劑三組成:骨碎補、制生姜、乳香、當歸。加 減:接骨,加自然銅。主治:打破跌損內(nèi)傷。用法:擂酒熱服。藥方劑四組成:雄黃、生礬、川椒、硫黃各等分。主治:遍身疥癩。制備方法:上為末。用法用量:雞蛋黃炒油調(diào)搽。35. 四妙丸(成方便讀) 組成:肉豆蔻30克(用鹽酒浸破故紙同炒干燥,不用故紙) 山藥30克(酒浸,與北五味子同炒干燥,不用五味子) 厚樸60克(去粗皮,青鹽30克同炒黑色,青鹽不見煙為度,不用鹽) 大半夏30克(每個切作二塊,木豬苓亦作片,水浸同炒燥,不

21、用豬苓)  用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用辰砂0.3克,沉香0.3克,研極細末,作二次上為衣,陰干。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鹽酒或米飲、或鹽湯送下,一日二次。 功用:清熱利濕,強筋壯骨。 主治:肝腎不足,濕熱下注,致成痿證36.四逆湯(傷寒論)組成:甘草2兩(炙),干姜1兩半,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 功用:溫中祛寒,回陽救逆。主治:少陰病。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或太陽病誤汗亡陽。用法: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兩37.四逆散(傷寒論)組成: 柴胡(6克) 枳實(6克) 芍藥(6克)

22、炙甘草(6克)功效:疏肝理脾、透邪解郁。主治: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2肝脾氣郁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肋間神經(jīng)痛、胃潰瘍、胃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附件炎、輸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屬肝膽氣郁,肝脾(或膽胃)不和者。)38.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組成:金銀花(90克) 玄參(90克) 當歸(60克) 甘草(30克)加減:如濕熱重者,加川柏、蒼術(shù)、知母、澤瀉;血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虎杖;氣血兩虛者,加黨參、炙黃芪、生地、白術(shù)、雞血藤。功用: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主治: 熱毒熾盛之脫疽?;贾导t微腫灼熱,潰爛腐臭,疼

23、痛劇烈,或見發(fā)熱口渴,舌紅脈數(shù)。用法: 水煎服,一連十劑藥味不可少,減則不效,并忌抓擦為要。39.烏梅丸(傷寒論)組成:烏梅肉,黃連,黃柏1,細辛1,干姜,蜀椒,桂枝,附子1,人參1,當歸。功用:溫臟驅(qū)蛔。主治:蛔蟲所致各證,兼治久痢。40.豬苓湯(傷寒論)【 來 源 】傷寒論【 處 方 】豬苓(去皮)1兩,茯苓1兩,澤瀉1兩,阿膠1兩,滑石(碎)1兩。【 用 法 】上5味,以水4升,先煮4味取2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7合,每日3次?!?功 用 】 利濕瀉熱。滋陰利水,祛痰。 【 主 治 】水熱互結(jié),陰虧津傷,發(fā)熱心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F(xiàn)亦用于乳糜尿、流

24、行性出血熱休克期、急性膀胱炎41.白虎湯(傷寒論)【 來 源 】傷寒論 【 處 方 】知母6兩,石膏1斤(碎),甘草2兩(炙),粳米6合?!?用 法 】以水1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1升,日3次。【 功 用 】清熱生津,解暑毒,解內(nèi)外之熱,清肺金,瀉胃火實熱。 【 主 治 】陽明氣分盛熱。42. 生脈散(內(nèi)外傷辨惑論) 【組成】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用法】長流水煎,不拘時服?!竟τ谩恳鏆馍颉局髦巍?.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苦,脈虛數(shù)。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干咳少痰,短氣自汗,口干舌燥,脈虛細。43.仙方活命飲(醫(yī)宗金鑒)方

25、訣:仙方活命金銀花,防芷歸陳穿山甲,貝母花粉兼乳沒,草芍皂剌酒煎佳。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主治:陽證癰瘍腫毒初起。紅腫灼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shù)有力。(本方常用于治療化膿性炎癥,如蜂窩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乳腺炎、膿皰瘡、癤腫、深部膿腫等屬陽證、實證者。)44.瓜萎牛蒡湯(醫(yī)宗金鑒)【 組 成 】瓜萎 牛蒡子 天花粉 黃芩 陳皮 梔子 皂角刺 青皮 金銀花 柴胡 甘草 連翹各10g 甘草 5g【 主 治 】乳竹節(jié)疼痛,廠渦心煩,大便燥結(jié),大紅苔玖【 功 效 】通乳散結(jié),清肝經(jīng)郁熱 45.右歸丸(景岳全書)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證。年老或久病氣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軟弱,陽痿

26、遺精,或陽衰無子,或飲食減少,大便不實,或小便自遺,舌淡苔白,脈沉而遲。溫補腎陽,填精益髓。46.左金丸(丹溪心法)【 來 源 】丹溪心法【 處 方 】黃連六兩(180克) 吳茱萸一兩(30克)【 用 法 】上藥為末,水丸或蒸餅為丸,白湯下五十丸(6克)(現(xiàn)代用法:為末,水泛為丸,每服23克,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用量參考原方比例酌定)?!?功 用 】 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主 治 】 肝火犯胃證。脅肋疼痛,脘痞暖氣,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47. 左歸丸(景岳全書)【 來 源 】景岳全書【 處 方 】枸杞子、龜板膠、鹿角膠、牛膝、山藥、山茱萸、熟地黃、菟

27、絲子?!?用 法 】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功 用 】 滋腎補陰。 【 主 治 】 用于真陰不足,腰酸膝軟,盜汗,神??谠?8.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蒲黃、五靈脂功用:活血祛瘀,散結(jié)止痛。主治:冠心病,心絞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宮外孕等癥。用法:每次6-9g,布包煎服,日1-2次。49.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組成: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芩 黃柏 黃連(各等分) 黃芪(加一倍)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服五錢(15g),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服,小兒減半服之。(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主治:陰虛火擾之盜汗。發(fā)熱,盜汗,面赤心煩

28、,口干唇燥,大便干結(jié),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50.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組成:生地黃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分)竹葉(6克)用法:上藥為末,每服三錢(10克),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功用:清心利水養(yǎng)陰。主治:心經(jīng)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于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shù)。51.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組成】當歸三兩(12克)、桂枝三兩(9克)、 芍藥三兩(9克)、 細辛三兩(3克)、 通草二兩(6克)、 大棗二十五枚(8枚、擘bo)、 炙甘草二兩(6克)。 【方訣】 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著,再

29、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內(nèi)有久寒加姜茱,發(fā)表溫中通經(jīng)脈,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陽過劑陰反灼。 【功用】 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1 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52.當歸補血湯(內(nèi)外傷辨惑論)【組成】黃芪(30克)當歸(6克)【用法】 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時溫服?!竟τ谩?補氣生血?!局髦巍?血虛陽浮發(fā)熱證。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jīng)期、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氣虛血虧的面色萎黃,神疲體卷。1(本方可用于婦人經(jīng)期、產(chǎn)后發(fā)熱等屬血虛陽浮者,以及各種貧血、過敏性紫癜等屬血虛氣弱者。)

30、53.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處方】熟地黃30克 麻黃1.5克 鹿角膠9克 白芥子6克(炒,研)肉桂3克 生甘草3克 炮姜炭1.5克【藥理作用】對結(jié)核菌的抑制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1(11):41,據(jù)對5例頑固結(jié)核病例的痰培養(yǎng)進行抑菌試驗,證實本方確有抑制結(jié)核菌作用。但方中七種藥物單用則無作用或作用不明顯?!竟δ苤髦巍繙仃栄a血,散寒通滯。治陽虛寒凝而成之流注、陰疽、脫疽、鶴膝風、石疽、貼骨疽等漫腫無頭,平塌白陷,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者?,F(xiàn)用于骨結(jié)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jié)炎、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無菌性肌肉深部膿腫、坐骨神經(jīng)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

31、腹膜結(jié)核、婦女乳腺小葉增生、痛經(jīng)等證屬陽虛寒凝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咀⒁狻刊彲冴栕C、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均忌用。【備注】方中重用熟地大補營血為君;鹿角膠生精補髓,養(yǎng)血溫陽為臣;姜炭破陰和陽,肉桂溫經(jīng)通脈,白芥子消痰散結(jié),麻黃調(diào)血脈,通腠理,均以為佐;生甘草解膿毒而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陽回陰消,血脈宣通,用于陰寒之證,猶如離照當空,陰霾四散,故名"陽和湯"?!菊洝客饪迫?4.托里消毒散(醫(yī)宗金鑒) 【組成】人參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 川芎 芍藥(炒) 白術(shù) 茯苓各3克 金銀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瘡疽元氣虛弱,或行攻伐,不能潰

32、散。現(xiàn)用于膿耳、凝脂翳等五官科疾病,55.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處方】 當歸 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 紅花9克 枳殼 赤芍各6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10克【藥理作用】 1.29,對微循環(huán)作用的觀察表明,消化道給藥后,能明顯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環(huán)障礙,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環(huán)紊亂而致的血壓急劇下降。證明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組織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應(yīng)。2.凝血作用和抗凝作用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1(10):428,本方靜脈制劑在試管內(nèi)有縮短復鈣時間、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凝固時間,對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復活肝臟清除能力?!竟δ苤髦巍炕钛铕觯袣庵雇?/p>

33、。治上焦瘀血,頭痛胸痛,胸悶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發(fā)熱,舌質(zhì)暗紅,邊有瘀斑或瘀點,唇暗或兩目暗黑,脈澀或弦緊3婦人血瘀經(jīng)閉不行,痛經(jīng),肌膚甲錯,日晡潮熱;以及脫疽、白疙,眼科云霧移睛、青盲等目疾?,F(xiàn)用于高血壓、精神分裂癥、腦震蕩后遺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靜脈炎、色素沉著、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綜合征、頑固性頭痛、頑固性低熱、眼底出血等屬瘀血內(nèi)阻,日久不愈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備注】方中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活血祛瘀;當歸、生地養(yǎng)血化瘀;柴胡、枳殼疏肝理氣;牛膝破瘀通經(jīng),引瘀血下行;桔梗開肺氣,引藥上行;甘草緩急,調(diào)和諸藥。共奏活血調(diào)氣之功?!菊洝酷t(yī)林改錯卷上56.竹葉黃

34、芪湯(醫(yī)宗金鑒)【 處 方 】人參 黃芪 煅石膏 半夏 麥冬 白芍 川芎 當歸 黃芩 生地 甘草 竹葉 生姜 燈心草【 用 法 】水煎服?!?功 用 】 滋陰生津清熱?!?主 治 】有頭疽,熱甚口渴者。57.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 處 方 】黃耆4兩(生),歸尾2錢,赤芍1錢半,地龍1錢(去土),川芎1錢,桃仁1錢,紅花1錢?!?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補氣、活血、通絡(luò)。 【 主 治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禁。58.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處 方 】黃芪18g、人參(去蘆)6g、白術(shù)6g、灸甘草9g、當歸身(酒洗)6g、升麻6

35、g、柴胡6g、橘皮6g【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 主 治 】1.治煩勞內(nèi)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                 2.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                  3.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 

36、60;               4.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59.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處 方 】沙參克 玉竹克 生甘草克 冬桑葉克 麥冬克 生扁豆克 花粉克 【 用 法 】用水升,煮取毫升,日服二次。 【 功 用 】清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 【 主 治 】燥傷肺胃陰分,津液虧損,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發(fā)熱,脈細數(shù),60.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處 方 】青蒿克 知母克 桑葉克 鱉甲克 丹皮克 花粉克 【 用 法 】上藥以水升,煮取毫升。瘧發(fā)

37、前,分二次溫服。【 功 用 】養(yǎng)陰透熱。 【 主 治 】溫病后期,陰液耗傷,邪伏陰分。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61.附子理中湯(三因方)【 處 方 】大附子(炮,去皮、臍) 人參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shù)各等分【 用 法 】上藥銼散。每服克,用水毫升,煎取毫升,去滓,不拘【 主 治 】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下焦虛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嘔逆泄瀉。 62.附桂八味丸(崔氏方)【 處 方 】干地黃8兩,薯蕷4兩,山茱萸4兩,澤瀉3兩,茯苓3兩,牡丹皮3兩,桂枝1兩,附子(炮)1兩?!?用 法 】每服15丸,加至25丸,酒送下,每日2次【 主 治 】腎陽不足,腰痛腳

38、軟,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質(zhì)淡胖,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咳喘、水腫腳氣、消渴、轉(zhuǎn)胞、久泄、陰疽等屬腎中陽氣虛衰者。虛勞腰痛,或短氣有微飲,或男子消渴,以飲一斗,小便一斗,及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此名轉(zhuǎn)胞,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腳氣上入少腹,少腹不仁。虛勞不足,大傷飲水,小腹急,腎氣虛乏,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飲食。腎氣內(nèi)奪,舌喑足廢。冷證齒痛。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大便不實。稟氣虛,骨弱,7-8歲不能行立。腎水不能攝養(yǎng),及脾虛不能克制腎水,多吐痰唾而不咳。兩尺脈微弱,陰陽俱虛。腎虛不能攝水,津液

39、不降,致成痰飲,咳逆,潮熱,盜汗。脾腎虛寒,土不生金,肺金虧損,肺氣虛不能攝血,面色萎黃,時或咳嗽見血,脈多空大無力。脾腎兩敗,水溢于外,土困于中而成水腫,或陽虛小便不通。腎臟真陽不足,火不歸元。百會疽漫腫平塌,紫暗堅硬,面赤而煩,口干不渴,唇潤,屬陽虛浮泛者,及頰瘍牙關(guān)緊急不開或旁腫不消,膿水清稀,因而成漏,復被寒侵瘡孔,致生多骨,經(jīng)年纏綿難愈者?!?功 效 】溫補腎陽,引火歸源,陰陽雙補。暖腎臟,補虛損,益顏色,壯筋骨。補老人元臟虛弱,腑氣不順,固精髓。久服壯元陽,活血駐顏,強志輕身63.知柏地黃丸(醫(yī)宗金鑒)【 來 源 】醫(yī)宗金鑒 【 處 方 】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

40、山藥、茯苓、澤瀉。 【 用 法 】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功 用 】滋陰清熱。【 主 治 】用于潮熱盜汗,耳鳴遺精,口干咽燥。64.金鈴子散(袖珍方引圣惠方)方藥:金鈴子、玄胡各30g為末 【用法及用量】共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或者三錢水煎服,痛時即用。功用:疏肝瀉熱,活血止痛。 主治: 肝郁化火證(氣郁血滯)。心腹脅肋諸痛,時發(fā)時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65.參苓白術(shù)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 方 】人參、白術(shù)、白茯苓、桔梗、蓮米、薏苡仁、淮山藥、扁豆、甘草【 用 法 】每服2錢,棗湯調(diào)下。 【 功 用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

41、主 治 】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等脾虛夾濕之證。66.抵當湯(傷寒論) 組成:水蛭(熬)三十個、 虻蟲(去翅足,熬)三十個、 桃仁(去皮尖)二十個、 大黃(酒洗)三兩。注:以上為傷寒論原書劑量,漢朝一兩為15.625克。用法:上藥四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不下更服。主治:下焦蓄血所致的發(fā)狂或如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喜忘,大便色黑易解,脈沉結(jié),及婦女經(jīng)閉,少腹硬滿拒按者。67.神功內(nèi)托散(外科正宗)【組成】當歸6克 白術(shù) 黃耆 人參各4.5克 白芍 茯苓 陳皮 附子各3克 木香 甘草(炙)各1.5克 川芎3

42、克 山甲(炒)2.4克【用法】 煨姜3片,大棗2枚,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竟δ堋?溫補托里?!局髦巍恐伟b疽瘡瘍?nèi)站?,氣血兩虛,寒邪凝滯,不腫不痛,不能腐潰,身涼,舌淡,脈細。68.茵陳蒿湯(傷寒論) 藥物:茵陳蒿六兩(12克) ,梔子十四枚(9克),大黃二兩(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泄熱,利濕,退黃。 適應(yīng)癥:濕熱黃疸。陽黃身熱,面目、周身黃如桔色,小便黃赤短澀,大便不暢(或秘),腹微滿,口渴胸悶,煩躁不安,或有頭汗出,別處無汗,苔黃膩,脈滑數(shù)。69.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 處 方 】獨活克 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風 人參 甘草 當歸

43、芍藥 干地黃各克 【 用 法 】上十五味,咀。以水升,煮取毫升,分二次服。 【 功 用 】祛風濕,止痹痛,補肝腎,益氣血。 【 主 治 】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外侵,腰膝冷痛,重無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現(xiàn)用于慢性關(guān)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等屬肝腎 不足,氣血兩虧者。 70.香貝養(yǎng)榮湯(醫(yī)宗金鑒)【處方】白術(shù)(土炒)6克,人參、茯苓、陳皮、熟地黃、川芎、當歸、貝母(去心)、香附(酒炒)、白芍(酒炒)各3克、桔梗、甘草各1.5克。【功能主治】健脾益氣養(yǎng)血治上石疽屬氣血兩虛者。71.香砂六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人參(3克) 白術(shù)(6克) 甘草(2克) 陳皮(2.5克) 半夏

44、(3克) 砂仁(2.5克) 木香(2克)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痰。主治: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72.復元活血湯(醫(yī)學發(fā)明)【 處 方 】柴胡克 瓜蔞根 當歸各克 紅花 甘草 穿山甲(炮)各克 大黃(酒浸)克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個 【 用 法 】上藥除桃仁外,銼如麻豆大。每服克,用水毫升,酒毫升【 功 用 】疏肝通絡(luò),活血祛瘀。 【 主 治 】跌打損傷,惡血留于脅下,痛不可忍,或小腹作痛,或痞悶及便毒初起腫痛。 73.消疬丸(外科真詮)【處方】天花粉(搗爛,水浸3日,取沉者,曬干用)4兩,綠豆粉4兩(用薄荷葉蒸過),香附米(童便浸)2

45、兩,貝母1兩,茯苓1兩,白術(shù)1兩,柿霜4兩,牛皮膠3兩,牡蠣(煅)2兩,百合2兩,山茨菇2兩,杏仁2兩,細茶1兩,粉草1兩,青黛6錢,硼砂3錢,白礬2兩?!局品ā可蠟槟瑹捗蹫橥?,如綠豆大?!竟δ苤髦巍狂ю??!居梅ㄓ昧俊棵糠?錢,日2次,俱白滾水送下。【摘錄】外科大成卷二74.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處方】 甘草(微炙赤)半兩,當歸(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藥(白)、白術(shù)、柴胡(去苗),各一兩?!九谥啤可蠟榇帜!竟δ苤髦巍恐窝搫诰耄逍臒?,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發(fā)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diào),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wèi)不和,痰

46、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菊洝克?#18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75.逍遙蔞貝散(經(jīng)驗方)【藥物組成】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shù)、瓜蔞、貝母、半夏、南星、生牡蠣、山慈菇?!竟δ堋渴韪卫須?,化痰散結(jié)?!痉絼┲髦巍咳轳?、瘰疬、乳癌初起。76.透膿散(外科正宗)處方:黃芪 12克 山甲(炒末)3克 川芎9克 當歸6克 皂角針4.5克功能主治:治癰疽諸毒,內(nèi)膿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用法用量:上藥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溫服。臨時入酒適量亦好。77.柴胡清肝湯(醫(yī)宗金鑒)【 處 方 】銀柴胡

47、0;梔子(微炒)連翹(去心)生地黃 胡黃連 赤芍 龍膽草 青皮(炒)甘草(生)【 用 法 】引用燈心、竹葉,水煎服。 【 功 用 】 清肝瀉火。 【 主 治 】主小兒肝疳。證見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淚,隱澀難睜,搖頭揉目,合面睡臥,耳瘡流膿,腹大青筋,身體羸瘦,燥渴煩急,糞青如苔。78.海藻玉壺湯(醫(yī)宗金鑒)【 處 方 】海藻、昆布、海帶、半夏、陳皮、青皮、連翹、貝母、當歸、川芎、獨活、甘草十二味藥【 功 效 】化痰軟堅,消散瘦瘤【 主 治 】治療肝脾不調(diào),氣滯痰凝等證79. 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 功用:養(yǎng)血活血 組成:當歸15克、白芍10克、

48、熟地黃15克、川芎8克、桃仁9克、紅花6克,主治:月經(jīng)先期,血瘀而兼熱者,經(jīng)色紫,質(zhì)稠粘,中夾血塊,腹痛拒按,舌質(zhì)淡紅或略帶紫色,苔黃而干,脈沉數(shù)或弦滑有力。用法:水煎,空腹服。80.真武湯(傷寒論)【 來 源 】傷寒論 【 處 方 】茯苓 三錢9g 芍藥 三錢9g 白術(shù) 二錢6g 生姜 三錢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 用 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功 用 】溫陽利水【 主 治 】脾腎陽虛,水氣內(nèi)停證。81.桂枝湯(傷寒論)【 處 方 】枳實四枚(12g) 厚樸四兩(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兩(6g) 瓜

49、蔞一枚 (12g) 水煎服。 【 用 法 】上五味藥以水1升,先煮枳實、厚樸,取400毫升,去滓,納諸藥,煮數(shù)沸,分三次溫服?!?功 用 】通氣開泄?!?主 治 】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82.顧步湯(外科真詮)【 處 方 】牛膝克 金釵石斛克 人參克 黃耆克 當歸克 金銀花克 【 用 法 】水煎服。一劑而黑色解,二劑而疼痛止,三劑痊愈。若已潰爛,宜多服數(shù)【 功 用 】大補氣血,清熱解毒。 【 主 治 】氣血大虧,火熱之毒下注,致成腳疽。初起腳趾頭忽先發(fā)癢,已而作痛,指甲現(xiàn)黑色,以后腳指俱黑,甚則連足而俱黑者。 83.清營湯(溫病條辨)【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黃(15克)、 元參(9克)、 竹葉心(3克) 、麥冬(9克)、丹參(6克)、 黃連(5克) 、銀花(9克) 、連翹(6克)。【用法】上藥,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牛角鎊片先煎,后下余藥)?!竟τ谩壳鍫I解毒,透熱養(yǎng)陰?!局髦巍繜崛霠I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shù),舌絳而干。84. 清骨散(證治準繩) 【 處 方 】銀柴胡 胡黃連 秦艽 鱉甲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甘草 【 用 法 】上水煎服?!?功 用 】清虛熱,退骨蒸。 【 主 治 】陰虛內(nèi)熱,虛勞骨蒸。 午后或夜間潮熱,肢蒸心煩,咽干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