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心理學第五章:行為學習理論_第1頁
小學教育心理學第五章:行為學習理論_第2頁
小學教育心理學第五章:行為學習理論_第3頁
小學教育心理學第五章:行為學習理論_第4頁
小學教育心理學第五章:行為學習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 主講主講: : 柴華麗柴華麗 江蘇教育學院江蘇教育學院 第五章:行為學習理論2 2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其基本假設是:行為是學習者對環(huán)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應。他們把環(huán)境看成是刺激,把伴隨有機體行為看作是反應,認為所有行為都是習得的。學習的本質即是是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結。即形成行為習慣或條件反射的過程。形成行為習慣或條件反射的過程。行為的塑造依靠強化強化來完成。得不到強化或受到懲罰行為則會消退。個人行為的塑造主要靠外界條件和環(huán)境。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環(huán)境,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

2、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行為派的代表學說:巴甫洛夫經典條件發(fā)射學說、華生的行為主義觀點、桑代克的聯(lián)結主義、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學說以及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3 3第一節(jié) 經典型條件作用理論一、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一、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巴甫洛夫是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他通過對狗的消化腺分泌變化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經典條件作用論。 1、經典條件反射實驗4 4一個原來是中性的刺激中性的刺激與一個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而使動物學會對那個中性刺激做出反應。這就是經典性條件作用的基本內容。 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明稱為無條件作

3、用;鈴聲原來是一種中性刺激, 鈴聲和食物在時間上多次結合, 原是中性刺激的鈴聲成了條件刺激,鈴聲和唾液分泌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聯(lián)系,稱為條件作用。 5 52、經典條件反射的基本規(guī)律 (1)獲得與消退條件作用條件作用是通過條件刺激反復與無條件刺激相匹配, 從而使個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的過程而建立起來的。在條件作用的獲得過程中,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之間的間隔時間十分重要。 一方面,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必須同時或近乎同時呈現(xiàn)同時或近乎同時呈現(xiàn),間隔太久則難以建立聯(lián)系;另一方面,條件刺激作為無條件刺激出現(xiàn)的信號,必須先于無條件刺激而呈現(xiàn),否則也將難以建立聯(lián)系。 如果條件刺激重復出現(xiàn)多次而沒有無條

4、件刺激相伴隨, 也就是說不再強化,則條件反應會削弱, 并最終消失,即條件反射的消退。 6 6(2)泛化和分化 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以后,其它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fā)其條件作用。這種對相似的刺激以同樣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方式就是泛化。 例如,曾經被一條大狗咬過,看見非常小的狗也可能產生恐懼。借助于刺激泛化,我們可以把已有的學習經驗擴展到新的學習情境,從而擴大學習范圍。但是泛化刺激引起的泛化反應,有時是不準確或不精確地,這就需要刺激分化。7 7刺激分化是指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 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即辨別對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

5、出不同的反應。 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分辨勇敢和魯莽、謙讓和退縮,要求學生區(qū)分重力和壓力、質量和重量。刺激泛化和分化的聯(lián)系刺激泛化和分化的聯(lián)系: 泛化是對事物相似性的反應分化則是對事物差異性的反應泛化和分化是一個互補的過程。 泛化能使我們的學習從一種情境遷移到另一種情境,而分化能使我們對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當反應,從而避免盲目行動。8 83、生活中的實例 (1)鄰家小孩一直體弱多病,所以經常到醫(yī)院去看病打針,每次打針,他都因為害怕而“哇哇”大哭。久而久之,他一見到穿白大褂的大夫就放聲大哭。 有一次,他母親帶他到一個親戚家玩,這時親戚家請的清潔工如約而至。清潔工身穿白衣、頭戴白帽,酷似醫(yī)院大夫。這

6、位小孩一見清潔工,立即抱住其母親放聲大哭起來。 (2)學校恐懼癥、眾人面前不敢說話9 9二 華生的行為主義1、華生簡介: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1878年出生于美國的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城,16歲入伏爾曼大學,21歲獲哲學碩士學位。1913年首先打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旗幟,他是第一個將巴甫洛夫的研究結果作為學習理論基礎的研究者。他認為學習就是以一種刺激(小白兔)替代另一種刺激(巨響)建立條件作用的過程,通過條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應聯(lián)結,從而形成了新的行為習慣。在華生看來,人類出生時只有幾個反射(如打噴嚏、膝跳反射)和情緒反應(如懼、愛、怒等)所有其它行為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應(

7、S-R)聯(lián)結而形成的。華生所做的一個讓嬰兒形成對兔子的恐懼的實驗說明了這一點。10102、恐懼形成的實驗:以一個11個月大的男孩為被試,看能否通過條件作用讓他對小白兔產生恐懼。首先讓小孩子接觸一個中性刺激小白兔,孩子毫無害怕的表現(xiàn),似乎想用手觸摸它。然后,兔子出現(xiàn)后,緊接著就出現(xiàn)使嬰兒害怕的巨響(無條件刺激)。經過3此結合,單獨出現(xiàn)的小白兔也會引起小孩子的害怕與防御反應;6次結合后,被試的反應更加強烈;隨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對任何有毛的東西到感到害怕,可見他的恐懼已經泛化。1111根據實驗,華生提出:有機體的學習實質上就是通過建立條件作用,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聯(lián)結的過程,從而形成習慣。條件刺激通

8、過與無條件刺激在時空上的結合,替代無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反應建立了聯(lián)系。習慣的形成遵循頻音律根據頻(頻繁)音律,在其它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某種行為練習的越多,習慣形成的就越迅速。1212總之,經典條件作用能有效的解釋有機體是如何學會在兩個刺激之間進行聯(lián)系,從而使一個刺激取代另一個刺激并與條件作用建立起聯(lián)結的。但經典條件作用無法解釋有機體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主動做出某種隨意反應的學習現(xiàn)象,如中小學生為了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或同伴的認可而努力學習。1313 第二節(jié) 聯(lián)結主義理論一、桑代克的聯(lián)結主義學習論一、桑代克的聯(lián)結主義學習論 聯(lián)結學習理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和反應之

9、間建立直接聯(lián)結的過程。強化強化在刺激反應聯(lián)結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刺激反應的聯(lián)結中,個體習得的是習慣,而習慣是反復練習與強化的結果。習慣一旦形成,只要原來的或類似的刺激情境出現(xiàn),習得的習慣反應就會自動出現(xiàn)。(一)桑代克的嘗試(一)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試誤論)錯誤說(試誤論) 1414 他把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聯(lián)結是通過試誤形成的。他的這一觀點是建立在小貓“迷箱”的動物實驗基礎上的。 1、桑代克的經典實驗餓貓開迷箱 一只餓貓被關在他專門設計的實驗迷箱里,箱門緊閉,箱子附近放著一條鮮魚,箱內有一個開門的旋鈕,碰到這個旋鈕,門便會啟開。開始餓貓無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亂碰亂撞,偶然一次

10、碰到旋鈕打開門,便得以逃出吃到魚。經多次嘗試錯誤,貓學會了旋鈕以開箱門的行為。1515通過這個實驗,桑代克認為:1 1、學習的實質、學習的實質在于形成情境(迷籠)與反應(開啟開關出籠取食)之間的聯(lián)結,聯(lián)結公式是:SR,而且這種聯(lián)結是直接的,不聯(lián)結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作用需要中介作用。即在一定的刺激情景與某種正確反應之間形成聯(lián)結,其中不需要觀念或思維的參與。善于學習的人就是就是掌握更多聯(lián)結的人1616 2、學習過程桑代克認為聯(lián)結是通過嘗試與錯誤的過程而建立的。學習的進學習的進程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程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隨著錯誤反應的逐漸增加,而

11、終于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形成牢固的聯(lián)結。桑代克用不同的動物進行試驗,結果相當一致,由此,他認為聯(lián)結的形成是遵循著一定規(guī)律的。教學中教師允許學生犯錯誤愛迪生發(fā)明燈泡17173、學習律)桑代克根據其實驗提出了三條主要的聯(lián)結學習規(guī)律:效果律、練習律、準備律 效果律 所謂效果律是指,在試誤過程中,保持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若學習者對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應后能獲得滿意的結果,那么反應與這一特定的刺激之間的聯(lián)結便會增強;若得到煩惱的結果, 這種聯(lián)結便會削弱。 也就是說, 滿意的結果會促使個體趨向和維持某一行為,而煩惱的結果會使個體逃避和放棄某一行為。桑代克注意到,為了確保學習的發(fā)生,除了貓必須處于饑餓狀態(tài)下,

12、食物是必須的。若貓?zhí)映雒曰\后得到的是懲罰,而不是獎勵,它將不會逃出籠。1818練習律 在試誤的過程中,任何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結,一經練習運用,其聯(lián)結的力量就逐漸增大;而如果不運用,則聯(lián)結的力量會逐漸減弱。也就是說,對于已經形成的某種情境與某種反應的聯(lián)結,正確的重復會增強這一聯(lián)結。 準備律 在試誤過程中,當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結時,事前有一種準備狀態(tài),這種準備狀態(tài)實現(xiàn)則感到滿意,否則煩惱;反之,當這一聯(lián)結不準備實現(xiàn)時,實現(xiàn)則感到煩惱。也就是說,學習者在進入某種情境時所具有的預備性反應傾向會影響到某種反應的學習。1919(三)嘗試錯誤說的教育意義桑代克的嘗試錯誤理論雖然是從動物實驗推導出來的, 但對于人

13、類學習和學生學習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根據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這一理論特別強調“做中學” ,即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習有關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具體而言,對教育有以下指導意義: 1、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犯錯誤,并鼓勵學生多嘗試,從錯誤中學習,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會更牢固。2、在識記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能得到自我滿足的積極結果,防止一無所獲得到消極的后果。 (效果律) 20203、在學習過程中,應加強合理的練習,并注意學習結束后不時地進行練習。 (練習律)4、任何學習都應該在學生有準備的狀態(tài)下進行,不能經常搞“突然襲擊” 。 (準備律) 2121桑代克的學習聯(lián)結說以實驗研究

14、為基礎,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統(tǒng)的學習理論。但其主要缺陷主要缺陷在于機械論和簡單化。以“試誤”來概括所有學習,輕意識作用和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機械主義的學習論;將動物的學習類推到人類的學習,抹殺了人和動物的區(qū)別,有還原論的傾向??偨Y比較:總結比較:巴甫洛夫與桑代克的不同 相同點:把學習看成是刺激-反應的聯(lián)結 不同點:前者認為刺激反應是同時出現(xiàn)的,后者認為學習是通過行為受獎勵進行的。2222 第三節(jié) 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斯金B(yǎng)F斯金納簡介納是后期行為主義對學習心理學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他堅持了科學、客觀、控制的行為主義傳統(tǒng),繼承了刺激反應的學習觀,以動物實驗來研究學習規(guī)律,在桑代克等前人的基

15、礎上,他提出了對教育心理學影響巨大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2323一、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一)斯金納的學習實驗斯金納發(fā)明了一種叫“斯金納箱”的學習實驗裝置,進行白鼠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2424斯金納箱,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斯金納為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而設計的實驗設備。箱內放進一只白鼠或鴿子,并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實驗發(fā)現(xiàn),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fā)生的。斯金納通過實驗,進而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2525(二)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觀點1、通過

16、一系列實驗,斯金納發(fā)現(xiàn),與經典條件作用不同,大多數行為的形成與行為的結果存在密切相關。斯金納認為,所有的行為可以分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是指由特定的、可觀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如在巴甫洛夫實驗室里,狗看見食物或燈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燈光是引起流唾液反應的明確的刺激。操作性行為是指在沒有任何能觀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機體行為,它似乎是自發(fā)的,如白鼠在斯金納箱中的按壓杠桿行為就找不到明顯的刺激物。2626操作性行為是由機體對環(huán)境發(fā)出的反應。經典性條件反射針對的是應答性行為,而操作性條件反射針對的是操作性條件行為,應答性行為比較被動,由刺激控制。操作性條件作用是通過對人或有機體的行為進

17、行獎勵或懲罰而發(fā)生的學習。 其基本原則是如果一個操作(自發(fā)反應)出現(xiàn)后,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在今后發(fā)生的概率就增加;如果已經通過條件作用強化了的操作發(fā)生后,不再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今后發(fā)生的概率就降低,甚至消失,這就是操作條件反射的基本過程。 操作性行為代表著有機體對環(huán)境的主動適應,由行為的結果所控制。人類的大多數行為都是操作性行為,如游泳、寫字、讀書等等。 嬰兒偶爾叫一聲“媽”,媽媽便報以微笑和愛撫,于是孩子學會了叫“媽媽” 2727(2) 學習的實質是建立操作和強化物之間的聯(lián)結,強化可提高反應的概率。斯金納提出了強化理論。第一,個體在某種環(huán)境中作出某種反應,不管有沒有引起這種反應的

18、刺激,如果之后伴隨著一種強化物,那這個反應在類似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概率就會增加。 第二,由于行為效果的強化是使行為頻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過對有機體的有選擇的強化,就可以使行為朝著所需要的方向發(fā)展。 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guī)律的制約。斯金納認為,凡是能夠增加某種反應概率的刺激都可以稱為強化物,諸如食物、贊許、承認、注意和金錢等都可做強化物。令人不快的事物也可做強化物,如教師的皺眉、斥責或成績不及格等,停止它們的作用或有機體要避免這種刺激的心理都會使正確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增加2828(3)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強化、消退、懲罰強化強化 強化有正強化(實施獎勵)與負強化(撤銷懲罰)之分,又稱為積極強化和

19、消極強化。正強化正強化通過呈現(xiàn)某種愉快刺激,增強反應發(fā)生的概率;負強負強化化通過中止某種(討厭的)刺激,來增強反應發(fā)生的概率。 29293030正強化正強化 操作行為出現(xiàn)后,給予愉快刺激,該行為反應發(fā)生的概率增加。操作行為出現(xiàn)后,給予愉快刺激,該行為反應發(fā)生的概率增加。正強化是呈現(xiàn)能提高反應概率的刺激的過程。正強化是呈現(xiàn)能提高反應概率的刺激的過程。 有機體自發(fā)做出某種反應,得到正強化物,那么此類反應發(fā)生有機體自發(fā)做出某種反應,得到正強化物,那么此類反應發(fā)生的概率增的概率增 加。加。 正強化在塑造行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強化在塑造行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負強化負強化 操作行為出現(xiàn)后,操作行為出現(xiàn)

20、后,撤銷厭惡刺激撤銷厭惡刺激,該行為反應發(fā)生的概率增加,該行為反應發(fā)生的概率增加。負強化是取消厭惡性刺激以提高反應概率的過程。負強化是取消厭惡性刺激以提高反應概率的過程。 消退 有機體在做出某一行為反應后,不再有強化物伴隨,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fā)生概率會降低,稱之為消退。 懲罰 操作行為出現(xiàn)后,給予不愉快刺激,該行為反應發(fā)生的概率降低。懲罰是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后,呈現(xiàn)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發(fā)生的過程。31314強化的程式強化的程式是指強化的時間和頻率安排,在什么時候、以何種頻度對一種反應施加強化。分為:連續(xù)式和間隔式,間隔式又分為時間式間隔和比率式間隔,分別又分為定時、變時和定比

21、率、變比率。不同的強化程式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模式,連續(xù)強化有利于新知識的學習,而間隔強化有利于知識的保持。3232教學應注意:(1)教新任務時,要進行即時強化,不要進行延緩強化;(2)在任務的早期階段應對每一個正確的反應都進行強化,隨學習的進行逐漸轉變?yōu)殚g隔強化; (3)不要一開始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要朝正確的方向 逐漸引導,增強學生的行為。33333434n三、行為學習三、行為學習n(一)新行為的塑造(一)新行為的塑造n塑造塑造就是通過就是通過小步子反饋小步子反饋來幫助學習者來幫助學習者形成新行為的方法形成新行為的方法。n鏈式塑造鏈式塑造n將任務分成許多小步子,完成每一步時都給予強化。其步驟將

22、任務分成許多小步子,完成每一步時都給予強化。其步驟為:(為:(1 1)終點行為;(選擇目標)()終點行為;(選擇目標)(2 2)起點行為;(了解)起點行為;(了解學生目前能做什么)(學生目前能做什么)(3 3)步調劃分;(列出一系列階梯式步)步調劃分;(列出一系列階梯式步子讓學生從他們目前狀態(tài)邁向你的目標)(子讓學生從他們目前狀態(tài)邁向你的目標)(4 4)即時反饋。()即時反饋。(每一進步及時反饋)每一進步及時反饋)(二)程序教學這是基于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原理而設計的教學模式,并以次設計了教學機器。它適合能力高且個性獨立的學生,它也特別適合那些差等生的自學需要。但它基本上是一種自學程序,

23、缺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3535 第四節(jié)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3636簡介簡介班杜拉,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在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上,班杜拉將認知因素納入對學習過程的分析,形成了認知-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框架。同時他重視對社會學習行為的研究,指出觀察學習是人類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強調個體認知與行為間的相互影響,發(fā)展出獨具特色的社會學習理論。1972年,班杜拉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的杰出科學貢獻獎;197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班杜拉一生論著甚豐,主要代表著作有:青少年的攻擊(1959)、社會學習理論(1971、1977)思想與行為道德社會基礎:一種社會的認知理論(1986)等。一、社會學習理論

24、班杜拉指出, 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xiàn)象。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么個體會表現(xiàn)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么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后,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后才出現(xiàn)等現(xiàn)象。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是建立在獎勵和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么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并在科學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他的社會學習理論。37371、實驗:1965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在斯坦福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他把4-6歲參加實驗的兒童分為三組,分別觀看一段成人做出的不同攻擊行為的影片,三組兒童

25、觀看的影片結尾部分不同,第一組兒童看到做出攻擊性行為的成人得到獎勵;第二組兒童看做出攻擊性行為的成人受到懲罰;第三組兒童看到做出攻擊性行為的成人既未受到獎勵也未受到懲罰。伴隨著成人攻擊性行為的結束,影片也就結束,隨后,將這些兒童帶到一間游戲室,游戲室里有木偶玩具,以及先前影片中成人所使用過的攻擊工具。38382、觀點: (1)社會認知學習理論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 參與性學習:通過參與并體驗行動后果而進行的學習。實際上就是在做中學。 替代性學習:也叫觀察學習,即通過觀察別人而進行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沒有外顯行為。 (2)班杜拉以兒童的社會行為習得為研究對象,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

26、的學習的最重要的形式。 觀察學習指通過觀察并模仿他人而進行的學習。 觀察學習分為注意、保持、再現(xiàn)和動機四個子過程。3939注意指觀察者注意并知覺情境的各個方面;保持指觀察者記住了從榜樣情境中了解的行為,以表象和語言的形式將它們在記憶中進行表征、編碼以及存儲;再現(xiàn)指觀察者將頭腦中有關榜樣情境的表象和符號概念轉化為外顯的行為;動機指學習者是否會表現(xiàn)出已習得的行為,會受強化的影響。4040(3)在動機過程中,觀察者的模仿動機存在三種來源:外部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直接強化:在社會認知理論中,直接強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強行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誘因。觀察者對強化的期望影響了他注意榜樣行為,激勵他編碼并記

27、住可以模仿的、有價值的行為。 替代性強化:觀察著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 自我強化:依賴于社會傳遞的結果。社會向個體傳遞某一行為標準,當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符合甚至超過這一標準時,他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 (4)在學校中存在著大量的觀察學習。教師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本學科的熱愛以及對學生的熱情等將感染學生。 41414242n1 1、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射的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射的區(qū)別區(qū)別n第一、就條件反射產生的實質,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系看,經第一、就條件反射產生的實質,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系看,經典條件反射為刺激代替反射,即反射之所以形成,是條件刺激代典條件反射為刺激代替反射,即反射之所以形成,是條件刺激代替了無條件刺激。替了無條件刺激。n因此,經典條件反射中條件刺激因此,經典條件反射中條件刺激( (CS)CS)、無條件刺激無條件刺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