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中求詞”與“詞外求詞”_第1頁
“詞中求詞”與“詞外求詞”_第2頁
“詞中求詞”與“詞外求詞”_第3頁
“詞中求詞”與“詞外求詞”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詞中求詞”與“詞外求詞”劉開杰 劉開杰,蘭州市57中教師,中教一級,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與中國古典詩詞研究。電話蘭州市57中 甘肅蘭州 730070)內(nèi)容摘要況周頤以“重、拙、大”為詞學理想構建其理論體系,并指出“詞中求詞”與“詞外求詞”的途徑與方法來實現(xiàn)其詞學理想。這些提法不僅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更是其詞論的創(chuàng)新之處。關 鍵 詞況周頤;蕙風詞話;詞中求詞;詞外求詞況周頤是清末民初四大詞人之一,其蕙風詞話是清末三大詞話之一??v觀況周頤的學詞經(jīng)歷,也有一個從“側艷”之筆到“重大”之辭的轉(zhuǎn)變過程。趙尊岳先生指出:“先生初為詞,以穎悟好為惻艷語,遂把臂南宋竹山、梅溪之林

2、。自佑遐進以重大之說,乃漸就為白石,為美成,以抵于大成。”1(P69)況周頤認真總結自己的詞學領悟,深刻反思當代的詞壇風氣,構建了一個以“重、拙、大”為核心內(nèi)容的詞論體系。在蕙風詞話中,他從這一詞論出發(fā),“歷數(shù)自唐以來,下迄清代諸家之詞,抉摘幽微,言多允當,自有詞話以來,無出其右者”。 2(P11)闡述況周頤“重、拙、大”詞學理論的論著和文章很多,但對于實現(xiàn)這一學理想的途徑,學界卻少有論述。本文擬從他提出的“詞中求詞”與“詞外求詞”兩條途徑來探討如何實現(xiàn)“重、拙、大” 的詞學理想。一“詞中求詞”主要是指在進行詞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實現(xiàn)“重、拙、大”詞學理想的方法與技巧,具體體現(xiàn)在諸如選調(diào)、命意、起

3、句、過拍、換頭、結句、選韻、煉字、造句、修改等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上。況周頤蕙風詞話正編五卷,條文325則;續(xù)編二卷,條文126則。其中的詞論條文,對于填詞方法多有論述。起句取頓入不取漸引。對于起句,歷來都是詞家的關注所在。陸輔之在詞旨一書中就深有感觸地說:“對句好可得,起句好難得。收拾全藉出場?!?(P302)劉熙載詞概總結前代詞作的起句時也說:“大抵起句非漸引即頓入,其妙在筆未到,而氣已吞?!?(P3698)況周頤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認為起句宜取頓入而不取漸引,他說:“近人作詞,起處多用景語虛引,往往第二韻方約略到題,此非法也。起處不宜泛寫景,宜實不宜虛,便當籠罩全闋,它題便挪移不得?!?(P15)他

4、還以賦為例進一步說:“唐李程作日五色賦,首云:德動天鑒,祥開日華。雖篇幅較長於詞,亦以二句隱括之,尤有弁冕端凝氣象。此旨可通于詞矣?!?(P15)過拍和換頭。況周頤比較詞與曲的不同時說:“曲有煞尾,有度尾。煞尾如戰(zhàn)馬收韁,度尾如水窮云起。煞尾猶詞之歇拍也。度尾猶詞之過拍也。如水窮云起,帶起下意也。填詞則不然。過拍只須結束上段,筆宜沈著。換頭另意另起,筆宜挺勁。稍涉曲法,即嫌傷格。此詞與曲之不同也?!?(P18)清人說詞喜用過拍、換頭、歇拍等術語,但是正如施蟄存先生所說:“況氏以上片的結尾為過拍,下片之起句為換頭,全詞結尾為歇拍。這是很大的錯誤。過拍就是換頭,而上片的結句亦可以稱為歇拍?!?(P

5、2561)這是在讀蕙風詞話時特別需要注意的。層次的轉(zhuǎn)換。況周頤認為:“詞中轉(zhuǎn)折宜圓?!?(P15)因此,“作詞須知暗字訣。凡暗轉(zhuǎn)、暗接、暗提、暗頓,必須有大氣真力,斡運其間,非時流小惠之筆能勝任也。駢體文亦有暗轉(zhuǎn)法,稍可通于詞?!?(P11)韻律和虛字。詞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能夠入樂演唱,詞家對于韻律和用字有著嚴格的要求。況周頤說:“詞用虛字葉韻最難。稍欠斟酌,非近滑,即近佻。憶二十歲時作綺羅香,過拍云:東風吹盡柳綿矣。端木子疇前輩見之,甚不謂然,申誡至再。余詞至今不復敢葉虛字。又如賺字、偷字之類,亦宜慎用,并易涉纖。兒字尤難用之至。此字天然近俚,用之得,如閨人口吻,即亦何當風流。乃至村

6、夫子口吻,不尤不可向邇耶?若于此等難用之字,筆健能扶之使豎,意精能煉之使穩(wěn),庶極專家能事矣。斯境未易臻,仍以不用為是。”5(P15-16)所謂“筆健能扶之使豎,意精能煉之使精”,都是要求詞作沈著,避免纖巧。況周頤對那些不守詞律者進行了批評:“畏守律之難,輒自放于律外,或托前人不專家、未盡善之作以自解,此詞家大病也。守律誠至苦,然亦有至樂之一境。常有一詞作成,自己亦既愜心,似乎不必再改。唯據(jù)律細勘,僅有某某數(shù)字,于四聲未合,即姑置而過存之,亦孰為責備求全者。乃精益求精,不肯放松一字,循聲以求,忽然得至雋之字。或因一字改一句,因此句改彼句,忽然得絕警之句。此時曼聲微吟,拍案而起,其樂何如!雖剝珉出

7、璞,選薏得珠,不逮也。彼窮于一字者,皆茍完茍美之一念誤之耳。”5(P12)一字不肯放松,一聲不肯茍且,體現(xiàn)了詞家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如論入聲字云:“入聲字于填詞最為適用。付之歌喉,上去不可通作,唯入聲可融入上去起。凡句中去聲字能遵用去聲固佳,若誤用上聲,不如用入聲之為得也。上聲字亦然。入聲字用得好,尤覺峭勁娟雋。”5(P13)這些論點并非無據(jù)之談,而是來自對于前代作品的研讀和自己經(jīng)驗的總結。他說:“御選歷代詩余,每調(diào)臚列如干首。每填一調(diào),就諸家名作參互比勘。一聲一字,務求合乎古人。毋托一二不合者以自恕。則不特聲韻無誤。即宮律之微,亦可由此研入?!?(P20)修改詞作。況周頤認為,字句的修改應該從全

8、篇的命意著眼:“佳詞作成,便不可改。但可改便是未佳。改詞之法,如一句之中有兩字未協(xié),試改兩字,仍不愜意,便須換意,通改全句。牽連上下,常有改至四五句者。不可守住元來句意,愈改愈滯也?!?(P14)同時,他還根據(jù)自己的作詞經(jīng)驗提出了“挪移”之法:“改詞須知挪移法。常有一兩句語意未協(xié),或嫌淺率。試將上下互易,便有韻致?;騼梢饪s成一意,再添一意,更顯厚。此等倚聲淺訣,若名意筆兼到,愈平易,愈渾成,無庸臨時掉弄也。”5(P14)對于詞作的修改,目的在于達到平易渾成的“重、拙、大”的詞學理想。學詞程序。況周頤說:“初學作詞,只能道第一義,后漸深入。意不晦,語不琢,始稱合作。至不求深而自深,信手拈來,令人

9、神味俱厚。規(guī)橅兩宋,庶乎近焉?!?(P8)在具體的作法上,他主張初學者宜聯(lián)句、和韻:“始作,取辦而已,毋存藏拙嗜勝之見。久之,靈源日濬,機括日熟,名章俊語紛交,衡有進益于不自覺者矣。手生重理舊彈者亦然。離群索居,日對古人,研精覃思,寧無心得;未若取徑乎此之捷而適也。”5(P13)他提出循序漸進的學詞程序:“詞學程序,先求妥帖、停勻,再求和雅、深秀,乃至精穩(wěn)、沈著?!?(P7)他進一步解釋道:“精穩(wěn)則能品矣。沈著更進于能品矣。精穩(wěn)之穩(wěn)與妥帖迥乎不同。沈著尤難于精穩(wěn)。平昔求詞詞外,于性情得所養(yǎng),于書卷觀其通。優(yōu)而游之,饜而飫之,積而流焉。所謂滿口而發(fā),肆口而成,擲地作金石聲矣。情真理足,筆力能包舉

10、之。純?nèi)巫匀?,不假錘煉,則沈著二字之詮釋也。”5(P7-8)可見,況周頤論作詞方法,都是以其“重、拙、大”的詞學理想為旨歸的。二“詞中求詞”固然是追求“重、拙、大”的詞學理想時必不可少的,但是作詞的功夫卻來自詞外。況周頤對此深有體會:“詞中求詞,不如詞外求詞?!?(P4)可謂一語道出個中甘苦。那么,什么是詞外求詞之道呢?況周頤說:“一曰多讀書,二曰謹避俗。”5(P4)一曰多讀書。況周頤說:“學填詞,先學讀詞。抑揚頓挫,心領神會。日久,胸次郁勃,信手拈來,自然豐神諧鬯矣。”5(P13)這正如杜甫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74)至于讀詞的方法,況周頤結合自己的讀詞經(jīng)驗說:“讀詞之法,取

11、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三十年前,以此法為日課,養(yǎng)成不入時之性情,不惶恤也。”5(P9)他在另一處也說:“讀前人雅詞數(shù)百闕,令充積吾胸臆,先入而為主,吾性情為詞所陶冶,與無情世事,日背道而馳。其蔽也,不能諧俗,與物忤。自知受病之源,不能改也?!?(P9)況周頤認為,讀詞除了研讀詞作的作法命意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涵泳玩索,怡養(yǎng)性靈。二曰謹避俗。薛雪一瓢詩話有云:“人知作詩避俗句,去俗字,不知去俗意尤為要緊?!?(P96)這里說的雖是詩法,其理亦可通于詞法。那么,何為去俗意之法?況周頤認為,主

12、要在于襟抱超絕。他說:“填詞第一要襟抱。”5(P30)葉燮也說:“我謂作詩者,亦必先有詩之基焉。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載其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遇發(fā)生,隨生即盛?!?(P17)若無胸襟,“雖日誦萬言,吟千首,浮響膚辭,不從中出,如剪彩之花,根蒂既無,生意自絕,何異于憑虛而作室也?!?(P17)胸襟或襟抱從何而來,況周頤說:“唯此事不可強,并非學力所能到?!?(P30)讀書問學是獲有襟抱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徑,需要學人隨時隨處,不斷體悟。況周頤在回答“填詞如何乃有風度”時說:“由養(yǎng)出,非由學出?!?(P10)同樣的道理,性情與襟抱也不是力學強致可以得到的,而是涵泳

13、怡養(yǎng)的必然結果。無論是多讀書,還是謹避俗,目的都在于涵養(yǎng)性情,培養(yǎng)襟抱,因為這是日后進學成就的基礎,這也是詞外求詞的重要內(nèi)容。況周頤說:“兩宋人詞宜多讀、多看,潛心體會。某家某某等處,或當學,或不當學,默識吾心目中。尤必印證於良師友,庶收取精用閎之益。洎乎功力既深,漸近成就,自視所作于宋詞近誰氏,取其全帙研貫而折衷之,如臨鏡然。一肌一容、宜淡宜濃,一經(jīng)侔色揣稱,灼然於彼之所長、吾之所短安在,因而知變化之所當亟。善變化者,非必墨守一家之言。思游乎其中,精騖乎其外,得其助而不為所囿,斯為得之。當其致力之初,門徑誠不可誤。然必擇定一家,奉為金科玉律,亦步亦趨,不敢稍有逾越。填詞智者之事,而顧認筌執(zhí)象

14、若是乎?吾有吾之性情,吾有吾之襟抱,與夫聰明才力。欲得人之似,先失己之真。得其似矣,即已落斯人後,吾詞格不稍降乎?并世操觚之士,輒詢余以倚聲初步何者當學?此余無詞以對者也。”5(P16)學詞之初,必先于詞中求詞,但不能為其所囿?!拔嵊形嶂郧?,吾有吾之襟抱”,若失去自己的性情與襟抱,學詞也必難成就。總之,況周頤提出“重、拙、大”的詞學理想,并指出“詞中求詞”與“詞外求詞”的途徑與方法,構建了完整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霸~中求詞”,是對詞這種特殊文體的熟悉與把握;“詞外求詞”,是對詞人作者胸襟性情的體悟與涵養(yǎng)。況周頤從生命體驗的高度來論詞,提出“性情”與“襟抱”的概念,指出填詞是“智者之事”,是“君子為己之學”,這種推尊詞體的思路,也是其詞論的創(chuàng)新之處。 參考文獻:1趙尊岳.蕙風詞史A.詞學季刊J第1卷第4號.上海:上海書店,1985.2龍沐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